:::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之研究
作者:洪偉盛
作者(外文):Hung, Wei-S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宋修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技專校院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之機制。本研究採取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先經由文獻探討,整理出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的訪談大綱,之後進行 7 位學界及業界專家的訪談工作,並依據訪談結果進行編碼,編製「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之調查問卷,調查我國技專校院之研發處師長對於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之看法,本研究共計調查 75 所技專校院,共計寄出 450 份問卷,回收 310 份問卷。研究者使用因素分析方法萃取出「政策法規」、「經費運用」、「人才技術」、「智慧財產」以及「未來願景」五大構面。
研究發現,技專校院研發處師長對於「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的認知,分數由高至低分別為「人才技術」、「未來願景」、「智慧財產」、「政策法規」以及「經費運用」層面。在不同性別、年資、學校區域及學校類別的技專校院研發處師長方面,對於文創產學合作機制的認知並沒有差異。此外,本研究之問卷整體與各構面呈現高度正相關。
再者,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技專校院與文化創意產業產學合作機制方面的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技專校院、文創業界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 of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research included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First, via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earcher summarized the interview outlines, then the researcher discussed the related issues with 7 scholars and experts. After interviews, via coding, the “mechanisms of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and 75 offi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45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310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The researcher used factor analysis to derive 5 factors, policies & legislations, funds & execution, human resources & technics,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and vision of the future.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opinions of the 75 offi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n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s, from top scores to low ones, are human resources & technics, vision of the fu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policies & legislations, and funds & execution. The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samples about mechanism of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were non-significant in gender, seniority, school area, and school type. Furthermore, the whole questionnaire was high positive correlated with 5 factors.
Based on the findings above, guidance and implications to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further research about mechanisms of Industry-academy cooperation were proposed.
壹、中文部分
1111人力銀行(2011)。就愛這一行:36位達人教你走出自己的文創路。時報出版,臺北市。
中國時報(2010a)。文化軟實力超強/臺灣是華人驕傲(2010,9月19日)。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社論。
中國時報(2010b)。檢討文創產業/但毋須全盤否定(2010,11月21日)。中國時報,A19版時論廣場社論。
中國時報(2013a)。實務增能就業接軌,技職再造一片天(2013,10月18日)。中國時報,A25版。
中國時報(2013b)。智財知識加持,提升文創產業核心能力及隱形價值(2013,10月31日)。中國時報,C3版。
文化部網頁(2015)。2015年5月25日,取自 http://stat.moc.gov.tw/StatisticsPointer.aspx
文建會(2003)。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郁秀特輯。生活美學館,臺北市。
文建會(2010)。《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臺北市。
王力行(2010)。文化,是一種集體價值人格。遠見雜誌,2010年12月號,294期,34。
王怡棻(2013)。創意不等於生意,文創產業多倒閉也多。遠見雜誌,2013年8月號,326期,178-181。
王美珍(2014)。龍應台;沒有一件事,敢說我做完了。遠見雜誌,2014年7月號,337期,119-120。
王嘉驥(2005)。創意的絕對價值V.S產品的相對價值--視覺藝術創作與產業的結盟。載於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編),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市,商周。
多元文化網頁(2011)。2011年9月30日,取自http://mail.wtps.tp.edu.tw/~culture/index.html
朱立聖(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高階公共管理組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朱宗慶(2010)。讓文化和藝術成為臺灣最大公約數(2010,11月12日)。中國時報,A24版時論廣場。
朱宗慶(2013)。孫運璿是臺灣文化總工程師(2013,12月16日)。中國時報,A4版。
朱宗慶(2014)。「產業文創化」可建構美好生活(2014,2月28日)。中國時報,A24版時論廣場。
朱雲鵬(2015)。技職教育改革,學校應自救(2015,1月22日)。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江奔東(2009)。文化產業創意學。濟南市:泰山出版社。
行政院勞委會網頁(2014)。2014年1月7日,取自http://www.ejob.gov.tw/special/freshman/Content.aspx?Item=1&;ZonFunCde=20070615170841HUQKHV
何文榮(2005)。文化學者余秋雨:德行、見識、情趣孵出企業文化。遠見雜誌,2005年12月號,234期,278-279。
余秋雨(2012)。臺灣版序:給臺灣讀者的話。何謂文化。天下文化,臺北市。
吳佳汾(2010)。產學文創合作 17校展現在地特色(2010,12月25日)。經濟日報,B8版。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1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第三版) 。易習圖書,臺北市。
吳思華(2003)。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推動文化產業的契機與個案。國際論壇,114。
吳思華(2004)。文化創意的產業化思維(上)。典藏今藝術,136,114-117。
吳思華(2013)。推薦序:見樹又見林。朱宗慶著。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臺北市。
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行政院國科會。
李仁芳(2010)。序(一)。林炎旦主編: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師大書苑,臺北市。
李仁芳(2014)。生活產業的創新方針。今周刊,932期,22。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李浩羽(2007)。文化創意商品對顧客價值及消費者態度之研究--以日本良品計劃株式會社之臺灣「無印良品」商品為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李雅筑(2015)。為台灣產業注入新希望--七大指標看技職翻身熱。遠見雜誌,2015年5月號,347期,185。
杜正勝(2004)。為技專校院跨新步,教育部將成為技專校院產學合作平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81,2-4。
杜英宗(2013)。多元移民文化,臺灣未來最大利多。(2013,7月18日)。中國時報,A18版。
谷月涵(2013a)。發展軟產業的競爭力。今周刊,881期,24。
谷月涵(2013b)。「臺灣不是韓國!」。今周刊,870期,16。
周俊吉(2013)。臺灣競爭力新思維--產業文創化。(2013,10月8日)。經濟日報,A4版。
周德禎主編(2012)。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
周燦德(2004)。推動技職教育的基本思考與建立產學合作的新機制。教育研究月刊,122,14-18。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的新思維。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17-20。
尚-皮耶.瓦尼耶(2003)著.吳錫德譯。文化全球化。麥田出版,臺北市。
林文雄(2011)。緣起:文創業,臺灣未來的重頭戲。就愛這一行:36位達人教你走出自己的文創路。時報出版,臺北市。
林奇伯(2008)。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主講:文化,是偉大的軟實力。遠見雜誌,2008年12月號,270期,302-303。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林采韻(2010)。文創法點火,文建會幫點子王圓夢(2010,9月28日)。中國時報,A16版文化新聞。
林美姿(2006)。臺灣「原鄉時尚」引領下波繁榮。遠見雜誌,2006年7月號,241期,260-263。
林嘉誠(2014)。尊重文化自治,政府少干預(2014,9月24日)。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林讓均(2014)。臺灣是陸生第五選擇,選校像是瞎子摸象。遠見雜誌,第334期,90-96。
花建(2003)。文化+創意=財富。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
花建(2005)。文化魔戒: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奧秘。臺北:帝國文化出版社。
邱坤良(2011)。文創產業的口號別喊過頭了(2011,6月2日)。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邱琮皓(2014)。教師在學校衍生企業兼職擬開放(2014,9月12日)。中國時報,AA2版。
施振榮(2011)。打造文化創意產業生生不息的生態價值鏈。韓良露等著。文創進行式。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柯文哲(2014)。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柯文哲著。三采出版社,臺北市。
洪泉湖等(2008)。台灣的多元文化。五南出版社,臺北市。
洪偉盛(2005)。高等技職校院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哲豪(2011)。東南亞外籍配偶社會工作者多元文化角色之探討-以臺中市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為例。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臺中市,未出版。
范榮靖(2011)。十二五驅動,兩岸文創的大好時機。遠見雜誌,2011年7月號,301期,186-187。
夏幼文(2010)。大陸文創起飛/臺商大好時機(2010,3月28日)。工商時報,A5版投資中國。
夏學理主編(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
孫玉珊(2005)。創造端與消費者端對大眾型文化商品之認知: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未出版。
孫蓉萍(2013)。連獲紅點、iF設計獎肯定,臺灣私立科大之冠--樹德科大產學接軌,把創意變好生意。今周刊,884期,60-62。
徐重仁(2013)。Cool Japan聯合艦隊把日本文化推銷出去。今周刊,881期,28。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臺北:城邦文化出版社。
張大為(2014)。全民挺創意產業(2014,1月18日)。中國時報,A24版時論廣場。
張作錦(2011)。大國崛起與電焊工。遠見雜誌,2011年2月號,296期,36。
張聖麟(2011)。臺灣工藝文化創意產業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教育部(2012a)。《大學法》。臺北市。
教育部(2012b)。《專科以上學校產學合作實施辦法》。臺北市。
教育部(2013)。《專科學校法》。臺北市。
教育部網頁(2014)。2014年1月20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郭迺鋒、劉名寰(2010)。保障創意產權/不能再等(2010,3月9日)。 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陳立恆(2014)。淬鍊:陳立恆與華人文創力對話。臺北:經濟日報。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宏釗(2010)。產學合作的運作機制因素之探索性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暨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杏枝(2009)。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未出版。
陳郁秀(2007)。從孕育文化土壤到植基於文化的國家力量。遠見雜誌,2007年5月號,251期,314-316。
陳甦彰(2003)。離島地區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的成效與發展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53,74-79。
陳鴻慶(2001)。產學合作的具體作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57-61。
彭朱如、司徒達賢、于卓民(2000)。醫療產業跨組織合作方案與管理機制之關係。管理學報,17(2),221-268。
評鑑雙月刊編輯部(2007)。產學合作,共創雙贏。評鑑雙月刊,第10期。
馮丹白(1996)。產學合作培育工業技術人力策略之研究(計畫編號:NSC85-2413-H003-012)。臺北:國科會。
黃光男(2011)。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典藏藝術家庭,臺北市。
黃英忠(2002)。高等管理教育產學合作模式探討:資源依賴觀點。長榮學報,6(2),15-31。
黃筱珮(2014)。產學接軌,玄奘大學美展創佳績(2014,12月27日)。中國時報,A16版文化新聞。
黃漢華(2007)。英國創意產業創造8%GDP。遠見雜誌,2007年2月號,248期,228-230。
楊渡(2013a)。創意產業正名--讓文化歸文化。(2013,10月2日)。中國時報,A14版時論廣場。
溫肇東(2009)。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思路與取向。文化創意產業品牌與行銷策略--跨國比較與大陸市場發展(徐斯勤、陳德昇主編)。新北市:INK印刻出版。
溫肇東(2011)。人文創新新風貌。韓良露等著。文創進行式。遠流出版社,臺北市。
葉怡君(2001)。影響我國商業技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夥伴關係因素之研 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時雙(2013)。大陸也迷布袋戲,臺灣文創有商機(2013,12月22日)。工商時報,A5版。
詹偉雄(2009)。創意,可以學嗎?2014年1月9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5552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4),1-10。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漢寶德著。聯經出版,臺北市。
維基百科網頁(2013)。2013年10月1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7%94%A2%E6%A5%AD
臺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網頁(2014)。2014年8月27日,取自 http://ccic.ntnu.edu.tw/reported_content.php?id=15
趙哲聖(2015)。文化敗給簡化(2015,2月9日)。中國時報,A16版時論廣場。
劉兆玄(2010)。中華文化文藝復興/臺灣最關鍵(2010,12月24日)。中國時報,A20版時論廣場。
劉新圓(2009)。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14年1月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rintfriendly/5867
劉維公(2009)。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競爭力。遠見雜誌,2009年6月號,276期,26。
潘震澤(2010)。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2010,12月1日)。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蔡淑芬(2013)。兩岸三地文創熱潮,方興未艾。(2013,10月9日)。工商時報,A11版。
蕭瑞麟(2010)。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臺北:培生。
蕭萬長(2013)。推薦序:以文化重新定位臺灣加值島。朱宗慶著。文化,每天都是進行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臺北市。
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0期,12-14。
錢穆(2001)。文化學大義。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戴肇洋(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60期,12-14。
戴曉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59。

貳、英文部分
Alder, P.S. (1988). Managing flexible autom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30(3), 34-56.
Barnes, T., Pashby, I., &; Gibbons, A. (2002).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 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3), 272-285.
Becker W., Dietz J.,(2004)R&;D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of firms-evidence for Germ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search Policy 33, pp.209-223.
Blomqvist, K., Hurmelinna, P &; Seppanen R. (2005), Playing the
collaboration game right-balancing trust and contracting. Technovation, 25, 497-504.
Bottge,B.&; Osterman,L.,(1998). Bring the workplace to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55, Issue 8, 76-77.
Brock-Utne, B.(199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in education in Afric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42(6),605-621.
Cetin, B., &; Gulzhanat, T. (2014). A model suggestion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16, 2270-2274.
Cunningham, S. (2003). Developing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in Australia. Paper 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eative industry-A global thought and future action in Taiwan.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Taipei. March 26.
Cunningham, S.D., Banks, J. A., &; Potts, J.D.(2008). The cultural economy: The shape of the field. In K. A. Helmut &; I. R. Yudhishthir(Eds.), The cultural economy. Cultures and Globalization series (2), 15-27. Los Angeles: Sage.
DCMS, UK(2001). Creative industry mapping document 2001. London, UK: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Geuna,A.&; Nesta,L.J.J.(2006).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its effects on academic research: The emerging European evidence. Research Policy, 35(6), 790-807.
Hargadon, A. &; Sutton, R. I.(2000). Building an innovative factor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8(3):157-166.
Howkins, J. (2001).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Penguin Books.
Jensen, R.A., Thursby, J.G. &; Thursby, M.C.(2003), Disclosure and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 the best we can do with the student we get to work wi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1(9), 1271-1300.
Kroeber, A. L. and Kluckhohn, Clyde.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 Cambridge, MA. Peabody Museum.
Liew, M. S., Shahdan, T. N. T., &; Lim, E. S. (2013). Enablers in enhancing the relevancy of 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93(0), 1889-1896.
McKinley, T. (1998). Measu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ulture to human well-being: Cultural indicators of development. In World Culture Report: Culture, Creativity and Markets (p.322-332). Paris: UNESCO.
Mora-Valentin, E.M., Montoro-Sanchez A., &; Guerras-Martin L.A.,(2004). Determining factors in the success of R&;D cooperative agreements between firms and research organizations. Research Policy 33, 17-40.
Motohashi Kazuyuki. (2005).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s in Japan: The role of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transform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search Policy 34, 583-594.
Othman, R., &; Omar, A. F.(2012).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collaboration:
towards a successful and sustainable partnership.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31: 575-579.
Patton, M. 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Sage.
Smirnova, Y. V. (2014). Attitudes of companies in Kaxakhstan towards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with universiti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09(0), 639-644.
UNESCO. (2010). Creative Industries. Retrieved date: 2012/6/30, from: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35024&;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Valentin, E.M.M.(200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 Obstacl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4(3),165-172.
Williams, Raymond.(1976). Keywor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