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猫霧捒社(Babusaga)的研究 ——猫霧捒社非猫霧捒族考
作者:簡史朗
作者(外文):Jean, Shih Lang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民族學系
指導教授:林修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平埔族猫霧捒社拍瀑拉巴布薩大肚王猫霧捒社番曲Ping-puBabusagaPaporaBabuzaQuataongBabusaga’s so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台灣西部平埔族群Papora(拍瀑拉族)及Babuza(巴布薩族)之間存在著
族、社分類歸屬的問題,其中以「猫霧捒社」所引發的疑點及爭論最多。猫霧捒
社的社址在現今台中市的「南屯區番社腳」一帶,其社域廣泛分布於台中市市區
的南半部,但是從日治時代到當今的研究及學術分類中,「猫霧捒社」一直被歸
類為Babuza,甚至於以社名「猫霧捒」做為Babuza 的漢文族名,稱呼Babuza
為「猫霧捒族」。
本論文以考古出土的資料、語言的證據,配合歷史發展過程、命名制度、祭
典歌謠(猫霧捒社番曲)、語料提供人的家世、系譜、古契文書等,證明「猫霧
捒社」屬於Papora(拍瀑拉族),並不屬於Babuza(猫霧捒族/巴布薩族);而
且猫霧捒社與大肚南、中、北社及水裡社合稱為「大肚五社」,是一個具有地緣
關係和血緣關係的社群結合,其關係之緊密甚至於可以上溯到荷蘭時代「大肚王
(Quataong)」的權力運作結構。
傳統認知裡「Papora 分布於大肚山以西」及「Papora 包含大肚社、水裡社、
沙轆社、牛罵社等四大社群」的說法均應予以修正。本論文認為Papora 的組成
應該再加入猫霧捒社。而「Papora 的原始分布範圍」為:西邊從清水海岸平原起,
東邊到台中盆地東側的豐原、太平、霧峰山地止,北邊到大甲溪、南邊以大肚溪
與彰化平原的Babuza(巴布薩族)為界。台中平原除了豐原丘陵及太平丘陵山
地一帶為Pazeh 族群(朴仔籬社、烏牛欄社、阿里史社)的領域之外,絕大部分
都都屬於Papora 的原始分布領域。
廓清「猫霧捒」的問題之後,對於台灣西部平埔族的研究,當可引發全新的
視野及研究的取向。
【專著書籍】
土田 滋、李壬癸等
2005《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
言文化研究所。
中村孝志
2002《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社會 • 文化》,台北:稻鄉出版社。
江樹生譯
2002《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台南:台南市政府。
石文誠
2002《地域與社群:以清代拍瀑拉(Papora)為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
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壬癸
1999《台灣原住 民史:語言篇》,南投:台灣文獻館。
2003《English-Favorlang Vocabulary by Naoyoshi OGAWA》,日本東京:
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
何傳坤
1998《臺中縣清水鎮清水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台中:國立自然科
學博物館。
何傳坤、劉克竑
2005《鹿寮遺址標本圖鑑》,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傳坤、屈慧麗
2004《台中市古根漢美術館、新市政中心預定地及惠來遺址試掘期未報告》,
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
2015《紫線番界》,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卓淑娟
1987《清代臺灣中部漢番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朝棨
1957《臺灣地形》,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
計文德
2005《平埔族拍瀑拉族群之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洪敏麟、屈慧麗
1994《犂頭店歷史的回顧》,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吳國聖
2007《十七世紀台灣Favorlang 人研究》,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麗完
1997《台灣中部之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台北:稻江出版社。
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
四社》,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9《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台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台北:聯經出版社。
柯志明
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
翁佳音
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
陳宗仁
1997《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陳秋坤
1994《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台北:中央研究院。
陳俊傑
2000《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彰化縣
文化局。
陳紹馨
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嘉成
2015《清代漢番互動之研究:以巴布薩(Babuza)為例》,東海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
1990《龍井林家的歷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清水純
2014《画像中的台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鳥居龍藏、淺井惠倫攝影寫真探
究》,日本東京:風響社。
程士毅
1997《彰化的自然環境與原住民》,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梁志輝、鍾幼蘭主編
1998《原住民族史料彚編7》,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叔璥
《臺海使槎錄》卷六番俗六考,臺灣文獻叢刊第4 種,
張炎憲編
1988《臺灣古文書集》,台北:南天書局。
張素玢
1999《北斗發展史》,雲林:北斗鎮公所。
2004《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曾淑卿
2014《清代大肚趙家的發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坤停
2008《清代清水地區發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温振華、劉益昌等
2001《台中縣清水牛罵頭遺址地域資料蒐集研究》,台中:台中縣文化局。
劉枝萬
1958《南投縣沿革志開發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益昌
1997《東西向快速公路漢寶草屯線「林厝遺址」調查搶救計畫史蹟調
查報告》,台灣省公路東西向快速公路中區工程處委託,台北: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
1999《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台中:台中
縣立文化中心。
1999《斗六梅林遺址內涵與範圍研究》,雲林:雲林縣政府。
2007《臺中縣考古遺址普查與計畫研究報告》,臺中:臺中縣政府文化局。
2012《濁水沖積扇區史前文化與人群關係之研究》,南投:台灣文獻館。
劉益昌、簡史朗
2011《雲林縣猫兒干遺址群內涵與範圍研究計畫期末報告書》,雲林縣政府
委託究案期末成果報告書。
劉澤民
2000《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4《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冊)》,南投: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
謝世忠
1987《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簡史朗
2002《水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台北:國史館。
2005《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南投縣政府。
Tsuchida, Shigeru 土田滋
1982a “A Comparative Vocabulary of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Sinicized
Ethnic Groups in Taiwan” Part I: West Taiwan, Memoirs of the Faculty of
Letters, University of Tokyo No.7.
【期刊論文】
小川尚義
1909〈關於費佛郎語Favorlang 蕃地〉,《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
編》,台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頁85-86。
王世慶
〈猫霧捒藍興庄拓墾史料二則〉,《史聯雜誌》第23 期,頁16-22。
王政文
2014〈古文書所見清代沙轆社土地流失原因析探〉,《興大人文學報》第53 期,頁121-144。
石文誠
2001〈清代拍瀑拉(Papora)社群社址與社域範圍之探討〉,《台灣風物》
第51 卷第3 期,頁113-140。
2002〈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台灣文獻》第53 卷第3 期,頁125-155。
石璋如、宋文薰
1956〈鐵砧山史前遺址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8 期,
頁35-50。
李壬癸
1992〈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第42 卷第1 期,頁211-238。
2003〈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國立
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1 期,頁39-51。
李亦園
195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第10 卷9 期,頁19-29。
何傳坤
1997〈臺中縣大肚山臺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臺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
《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頁27-64。
何傳坤、屈慧麗
2009〈台中地區史前文化變遷〉,《館訊》第265 期,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屈慧麗
1991〈台中南屯山仔腳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告〉,《田野考古》第2 卷第2 期,
頁61-72。
2010〈從惠來遺址出土遺物和土壤形態採討台中盆地的史前環境〉,《考古人
類學刊》第72 期,頁35-66。
2012〈梳理的文明:再看西大墩遺址牛罵頭文化特色〉,《田野考古》第15
卷第2 期,頁17-46。
吳奇浩
2003〈由大肚社再探清代台灣之熟番地權〉,《臺灣史料研究》20 期,頁34-67。
林文龍
2000〈半線社的漢化與消失〉,《彰化文獻》創刊號,頁69-100。
林清財、林難生
2011〈談柴坑社楊家與大肚番關係〉,《南投縣平埔族群社會與文化研討會
論文集》,南投:暨南國際大學,頁1-25。
林昌華
2009〈追尋華武壟:以荷蘭文獻重構華武壟(Favorlang)民族誌〉,《台灣
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63 期,頁2-11。
林修澈
1976〈名制的結構〉,《東方雜誌》第十卷第2 期,頁52-61。
孟祥瀚
2006〈藍張興庄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興大歷史學報》第17 期,頁395-430。
2010〈清代臺中盆地東側阿拔溝沿岸番界的研究〉,《第四屆台灣古文書學會
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出版社,頁195-236。
施添福
1995〈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空間、力
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9-72。
計文德
1993〈清代拓墾大肚台地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中縣開拓史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頁86-187。
1997〈清代臺灣感恩社土地給墾研究--平埔族拍瀑拉族群古文書研究之一〉
刊載於《臺灣源流》第86 秋季號,頁55-59。
1999〈牛罵頭的平埔族--清水地區日據時代拍瀑拉族人的初步調查〉,《台
灣文獻》第50 卷第1 期,頁75-101。
2003〈清代台灣平埔族拍瀑拉人土地給墾研究〉,《臺中縣開發史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中心,頁105-146。
洪麗完
1895〈清代台中移墾社會「番社」之處境〉,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 期,頁243-273。
1992〈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 卷3
期,頁165-259。
1992〈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
第22 期,頁65-71。
1998〈沙轆社社名變遷與社域族群轉換:兼論沙鹿鎮名之源起〉,《中
縣文獻》第6 期,頁73-99。
2000〈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6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中台
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市文化局。頁111-150。
2001〈從契約文書看中部台灣平埔村社生活領域之變遷:以大突社為例〉,
《彰化文獻》第2 期,頁5-48。
2005〈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為例〉,
《臺灣史研究》第12 卷第1 期,頁1-41。
洪麗完、楊朝傑
2011〈從東螺社古文書看族群與區域研究〉,《第五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頁17-97。
洪麗完、簡史朗撰
2010〈平埔文化復振運動〉,《台中縣志》第七篇社會運動(二),台中:台
中縣政府,頁537-667。
柯志明
2008〈番小租的形成與演變:岸裡新社地域社番口糧田的租佃安排〉,《臺灣
史研究》第15 卷第3 期,頁57-137。
2015〈清代臺灣三層族群空間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臺
灣史研究》第22 卷2 期,頁45-110。
陳一仁
2000〈鹿港地區平埔族馬芝遴社社域及人口變遷〉,《彰化文獻》創刊號,頁149-180。。
陳欽育
2009〈荷據時代華武壠社消失的原因—以遷徙為中心〉,《大同大學通識教
育年報》第5 期,頁25-50。
陳哲三
2009〈水沙連之役及其相關問題〉,《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8 期,頁83-118。
康培德
2003〈荷蘭時代大肚王的統治與拍瀑拉族族群關係再思考〉,《臺中縣開發史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頁85-104。
2003〈環境、空間與區域:地理學觀點下十七世紀中葉「大肚王」統治的消
長〉,《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 期,頁97-116。
清水純
2010〈猫霧捒社番曲與巴布拉族:淺井惠倫臺灣影像資料探討〉,《臺灣文
獻》第61 卷第4 期,頁5-55。
梁志輝
1998〈區域歷史與族群—清代雲林地區平埔族群討論〉,《平埔族群的區域
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41-162。
張素玢
2003〈尋找彰化平原最後的東螺社人〉,二水鄉古文書與老照片數位化建
置計畫-相關論文。
2006〈平埔社群空間地圖的重構與解釋──以東螺社與眉裡社為中心〉,《台
灣文獻》第57 卷第2 期,頁45-87。
葉憲峻
2004〈清代臺灣的社學與義〉,《台中師院學報》第18 卷2 期,頁45-69。
温振華
1983〈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1 期,頁43-95。
楊朝傑
2014〈從古文書再論清代東螺溪下游眉裡社社域及其變化〉,《彰化文獻》第19 期,頁113-145。
趙金勇
1992〈彰化縣彰化市牛埔遺址調查報告〉,《田野考古》第3 卷第2 期,
頁49-66。
詹素娟
1988〈從中文文獻資料談平埔研究〉,《臺灣平埔族研究書目彚編》,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15。
劉枝萬
1951〈猫霧捒社番曲〉,《臺灣文獻專刊》第5 卷3 期,頁1-20。
劉益昌
1995〈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台灣風物》第45 卷3 期,
頁75-98。
2000〈台灣中部地區史前晚期文化的檢討〉,《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
討會論文》,頁17-39。
2001〈考古學與平埔族群研究〉,《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17-39。
2006〈台灣考古學與原住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66
期,頁70-93。
劉益昌、曾宏民、李佳瑜
2007〈番仔園文化的再探討〉,《2007 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頁1-16。
劉澤民
2004〈從古文書看清代東螺社、眉裡社名制〉,《臺灣文獻》第55 卷2 期,
頁1-45。
劉斌雄
1955〈台中縣清水鎮牛罵頭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第6 卷第4 期,
頁69-84。
臧振華
2013〈八仙洞考古的新發現兼論臺灣舊石器文化的年代與類緣問題〉,《第四
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東亞考古的新發現》,頁379-415。
謝英從
2000〈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創刊號,頁
101-148。
簡史朗
2005a〈猫霧捒社與猫霧捒族的迷思:析論台中盆地的一個平埔村社〉,「人
文、社會、自然與藝術」跨領域整合系列研討會,系列二:中部地區人
文社會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論文」,台中:靜宜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頁1-30。
2005b〈巴布拉「猫霧捒社番曲」的若干問題和發現〉,《2005 南投縣平埔
族群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頁1-24。
Robert E. Dewar, Jr.
1977〈NIU-MA-T’OU, TING CHIEH, AND CHIU SGE: A REPORT OF
THE ARCHAEOLOGY OF THREE SITES IN THE TATU RIVER
VALLEY(牛罵頭、頂街與舊社三個遺址考古報告)〉,《台灣省濁水
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頁65-161。
Tsuchida, Shigeru 土田滋
1982b ’MOST PERSISTENT WORD IN VANISHING LANGUAGES: THE
CASE OF PAPORA (Taiwan)’ GAVA, Studies in Austrone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 p.464-47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