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小學推動學校本位國際教育之行動研究 -苗栗縣後龍國民小學反省性實踐歷程分析
作者:趙文德
作者(外文):Chao, Wen-Te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洪雯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國際教育學校本位管理行動研究國民小學International educationschool-based managementaction researchelementary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於苗栗縣後龍國小年度推動四個年度的國際教育,以行動研究取向透過訪談法、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整理、回饋與反思,分析地處偏鄉的學校,如何啟動學校本位的國際教育,並在國際教育白皮書的引導中,在「發現問題、構思因應策略、執行與反思實踐、再修正」的歷程中,找出持續且系統化的推動模式。研究目的如下:一、分析個案學校以「學校本位」推動國際教育之實踐歷程;二、探析學校本位國際教育之推展,對於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家長參與和外部支援的影響;三、反思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歷程,對於學校端推動國際教育提供回饋與建議。
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際教育
(一)從少數熱情老師開始,主動爭取國際教育專案,為偏鄉孩子尋找機會!
(二)學校透過發展「積極性差別待遇」的國際教育,讓更多的孩子因國際教育而受惠!
(三)面對組織成員對於學校發展方向或主軸的不同想法,宜運用開放性的思維,為國際教育尋找發展定位!
(四)從一次性的契機,發展永續的國際交流模式,為每一屆的孩子,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
(五)利用台日學校不同的學期安排,發展適合兩校長期交流的模式;並結合文化外交,深化交流的效益。
(六)尋求專家學者辦學指引、強化理論與實務的對話,透過反省性實踐的歷程,深化國際教育思維。
(七)訂定學校發展國際教育的學校本位指標,以系統檢核的方式,了解推動成效。
(八)學生的跨越國界的學習,帶動語言能力、生活適應、文化理解。
(九)藉由姐妹校的來訪,發展「日本文化週」及「臺灣文化體驗課程」,帶動文化的相互理解與尊重。
(十)國際教育不是都會學校的專利,即使是偏鄉學校,也能在國際教育各自精采!
(十一)運用行動研究,架構回饋與反思平台,作為國際教育下一階段的起點
二、學校本位管理
(一)突破既有偏鄉思維,化劣勢為起點,發展具備「文化均富」的國際教育利基。
(二)運用行動研究,從推動的困境中反思,重新定義學校發展主軸,強化「志願者先行」的概念,增加教師的參與。
(三)發展積極有效的培訓課程,培育國際交流的能力,透過實際的參訪,看見學生的成長與交流的價值。
(四)結合學校特色活動,發展日本姐妹校接待模式,並透過與他校的策略聯盟,增加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五)運用「參與即是資源、參與增加認同」的概念,成立家長後援會,並藉由分工合作,發展逐年傳承的永續模式。
(六)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建立穩健支援模式,經費人員器材到位、發揮最大交流效益。
綜合前述研究結論,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國際教育的實務推動
(一)推動國際教育之初,先針對學校的情境脈略進行分析,逐步凝聚共識,才能讓國際教育在學校的發展中,確立願景與定位。
(二)校長與團隊教師可以扮演積極性角色,帶動國際教育的參與;亦可以透過專業社群的營造,發揮「志願者先行」的雁行效應。
(三)利用既有課程,作為「文化自我悅納」的起點,發展在地特色,進而建立國際教育的學校本位課程。
(四)國際教育的推動,需要明確的行政定位,並落實組織內部的人才培育,建構傳承的組織文化。
(五)以「國際交流」帶動發展國際教育的契機,將資源「效益極大化」,打破國際教育等於國際交流的迷思,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受益。
(六)建議學校在發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可以運用教師社群的方式,帶領教師朝向多領域融入或主題式的方式進行國際教育課程深耕。
(七)國際教育不應是精英教育,應回到「文化均富」的概念發展,深化國際教育課程、創造多元契機。
(八)善用「巢狀靶心圖」聚焦思維,整合目標、現狀與策略;從實務的問題中,透過研究的方式,評估國際教育的效益。
(九)積極「文化自我悅納」,建立文化自我探索能力,深耕文化外交。
(十)積極參與國際教育相關研習,提昇教師國際教育專業與素養,尋找發展國際教育機會,增加國際教育的未來性與發展性。
二、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國際教育的組織定位問題,探討如何將國際教育納為正式的工作要項及職務,以落實長遠發展。
(二)運用比較的方式進行研究,分析兩校的國際教育,以建構不同的國際教育發展思維。
(三)運用比較教育進行跨國個案研究,探析各國的學校,如何運用學校本位思維,發展國際教育。
(四)可以進一步運用量化研究,了解國際教育對教師、學生、家長或社區的影響,提供不同面向的討論。
(五)進行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深耕研究,或探討如何發展學校本位的國際教育課程。
(六)追蹤「國際交流」或「國際教育」的學生發展,分析國際教育之長期效益。
(七)運用行動研究,對整體國際教育政策提供建議與反思。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used action research to promote four-yea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Houl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how rural schools started an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from the guida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 white paper o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author found out sustainable and systematic modes.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First, to analyze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case schools; secondly,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n teachers’ teaching, students’ learning, parents’ involvement and external support; third, to provide reflectiv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for schools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imenstion
(1) A few enthusiastic teachers took the initiative for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could c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rural children!
(2)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more children would benefit from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 The school members should open mind to fac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direction or spindle of school development, loo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4) From an one-off opportunity to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model, constructing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school!
(5) Taiwan and Japan applied different learning arrangements of school to construct long-term development for the two schools exchange model; combining cultural diplomacy deepe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6) School sought the guidance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the school to strengthen dialogu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rough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e, deepening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7) School set school-base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dicators to inspect the system and effect.
(8) For enforcing students’ learning across borders, the school should promote language skills, life adaptatio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9) Visiting sister school could be developed into an opportunity to in-depth exchanges and learning event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ulture Week" and "Taiwan Cultural Experience Course",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for culture.
(10)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exclusive to urban cities. Schools could develop the school's goal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models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even in remote rural schools.
(11)By the action research, we could have the platform to collect the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xt phas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 School-based management dimenstion
(1) To break through disadvantages of remote rural thinking was a starting point, and to develop the perspective of an even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capital was the found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 By the action research, it was essential to reflect from the plight of promotion, to redefine spindle of school developm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volunteer first", and to increase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3) Through the actual visit,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and effective training programs,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value of the students' growth and exchange could be revealed.
(4) Special activities of school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ister school reception mode,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with other schools to increas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ultural exchange.
(5)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modes was constructed annually via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is the resource. Participation increased identity.", the establishment of parent support group, and a division of labor.
(6) Schools combined government and civil resources to build strong support models, funding, staff, and equipment in place to maximize the exchange of benefits.
Suggestions from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Practice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At the beginning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alysis of the school's situation could gradually build consensus and establish the vision and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schools.
(2)Principals and teachers could play positive team roles to lead the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t also could create a professional community through flying geese effect "volunteer first".
(3) School could use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as a starting point to establish school-based program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 the scaffold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4)The promo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eded clearly administrative statu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to construct cultural organization of heritage.
(5)"International exchang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resource "great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id not equal to international exchange, so that more children could benefit from it.
(6) It was recommended to integra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teachers could use the community approach, and the use of workshops to lead the teachers towards a more thematic approach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7)International education was not an elite education. Schools should return to the concep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 even distribution of cultural wealth to deepe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s and to create pluralistic opportunity.
(8)Action research could be further combined with "nested bull's-eye diagram" to evaluate the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9)The positive ability of "cultural self-pleasing" built a culture of self-exploration, and a deep cultural diplomacy.
(10)Teachers coul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related learning, seek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increas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2.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1)Research on the 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discussed, and how to incorporate it int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mal curriculum and to implement long-term development.
(2)Wit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research, analys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two schools could construct a different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3)By applying method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to do case studies of school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chool-based thinking,.
(4)Researchers could further use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or community, providing a different forum for further study.
(5)Researchers could deepen study course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school-based program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6)Researchers could track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and to analyze long-term benefit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7)Reserchers could provide some advice and reflection of the overall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by action research.
文高上(2011)。高屏地區原住民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柏鴻(譯)(2002)。杭廷頓&柏格看全球化大趨勢。(原作者:Peter Berger)。臺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出版年:1997)
王順平(1999)。學校本位經營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古基煌(2012)。國際教育在國中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2011)。2011福岡亞太兒童會議(APCC)【駐地新聞】。取自http://www.roc-taiwan.org/JP/
吳大千(1998)。「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做為台北市國民中學組織管理改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明烈(2004)。歐盟終身學習的發展與實踐策略。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教育與全球化(頁91-119)。臺北:師大書苑。
吳美玲(2013)。國民小學國際教育計畫實施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清山(1996)。教育發展與教育改革。台北:心理。
吳清山(1999)。教育行政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雜誌,70,10-23。
吳清山、林天祐 (2009)。教育名詞解釋:全球化。教育研究月刊,130,184。
吳學偉(2013)。國際教育對高中生英語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立虎尾高中海外遊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李小琪(2010)。國小四年級實施國際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希揚(1998)。學校本位管理之淺析。教育資料文摘, 4(42),31-39。
李怡樺(2014年4月)。國際交流經驗對國中教師國際素養提升之初探:2013年紐西蘭海外遊學團之經驗、理解與反思。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李思範(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沈姍姍(2000)。國際比較教育學。臺北:正中。
林天祐(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生傳(2000)。新世紀教師行動研究的定位與實踐機略。教育學刊,6,1-29。
林素卿(2005)。淺談「一綱多本」之全球教育。研習資訊,22(3),43-53。
林素卿(2011)。課程如國際文本—全球教育課程與實踐之省思。研習資訊,28 (5), 13-20。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偉人(1997)。學校本位組織發展整合模式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瑞昌(2010)。邁向優質學校:創校初期學校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擁智(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鴻章(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林麗惠(2011)。國民小學讀報教材中的國際教育內容分析-以國語日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騰蛟(2006)。臺北市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47-62。
邱玉蟾(2010)。國際教育理念分析。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議程手冊, 34-52。
洪雯柔(2002)。全球化、本土化辯證關係中的比較教育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洪雯柔(2014。邁向國際的旅程。台北:高等教育。
洪雯柔、郭喬雯(2012)。建構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教育專業成長團體規劃模式:三所偏鄉學校策略聯盟的經驗。課程研究,7(2),55-83。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孫志麟(2000a)。教育改革的新議題:學校自主管理。學校行政雙月刊,10,34-40。
孫志麟(2000b)。師資培育教育改革的思考(上)。師友,398,31-34。
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危機。(原作者:U. Beck)。臺北市:台灣商務。(原著出版年:1999)
紐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
翁慶才、蔡慧華、宋宗樺、劉秋珍、楊志偉(2014)。T.K. Travel—跨學校本位的國際教育規劃。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張文良(2010)。PISA中學校背景、學校經營因素與學生學科成就表現關係之研究─以臺韓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明文、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國際教育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63-78。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內涵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40,1-21。
張明輝(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苑。
張素貞(1998)。學校本位管理在小學之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22,16-18。
張瑞生、呂惠甄(2014年4月)。以推拉策略推動學校國際交流模式之研究。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張鈿富(2000)。1999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3(1),1-25。
張熒書(2002a)。學校自主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載於許添明、陳柏璋(主編),成功的自主經營學校----以澳洲維多利亞省為例(67-82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熒書(2002b)。學校自主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載於許添明、陳柏璋(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47-66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張德銳(1995)。以學校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載於尤清(主編),臺北縣教臺改革經驗。高雄市:復文。
教育部(2004)。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2012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tkgsh
教育部(2005)。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2014年7月12日,擷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worldhistory.asp?YearStart=91&YearEnd=100&friendprint=1&page=7
教育部(2011)。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163.30.102.1/uploads/tadnews/file/nsn_2797_1.pdf
教育部(2014a)。中小學國際教育資訊網【四軌執行成果】。取自http://www.ietw.moe.gov.tw/GoWeb/include/index.php
教育部(2014b)。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cond=%B0%EA%BB%DA&pieceLen=50&fld=1&cat=&ukey=-1833467873&serial=1&recNo=4&op=f&imgFont=1
許添明(2000)。學校本位經營的成與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協會(編)。兩岸學校教研討會論文集,30-39。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臺北市:天下文化。
郭喬雯(2011)。從台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過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弘哲(2010)。英國中小學階段國際教育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南宏。
陳伯璋(2002) 。 學校自主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載於許添明、陳柏璋(主編),未來展望(349-360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伯璋、許添明(主編)(2002)。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美如、郭昭佑(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科學與文化取向。教育研究月刊,207,93-99。
陳時見、冉源懋(2007)。載於陳時見(主編),比較教育導論(61頁)。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潔(2003)。國際理解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師範大學,上海市。
陳靉懿(2012)。一位私立高中校長進行國際教育課程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燦金(1997)。美國學校本位管理發展之探究。國教月刊,43(5/6),21-30。
游家政(2011)。全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原則與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06,5-16。
賀宏偉、蕭進賢(2014年4月)。台澳跨國遊學合作與SACG國際教育模式之探究-以品格英語學校南投縣營北國中為例。國際合作與教育援助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文定(2014年4月)。國際交流溝通語言使用對跨文化能力之影響初探-兩所小學的分析比較。國際合作與教育援助研討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資料輯刊,42,1-23。
黃乃熒(2011)。全球領導與國際教育。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志成(2009)。國際教育新思想新理念。上海市:上海教育。
黃富順(2003)。全球化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71,2-12。
黃嘉雄(1999)。芝加哥與肯塔基學校本位管理模式比較。台北師院學報,12,197-224。
黃嘉雄(2001)。學校本位管理制度比較研究。台北:五南。
黃榮村(2003)。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的策略與願景。研考雙月刊,27-3,11-20。
黃碧智(2011)。臺灣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推動與反思-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融入課程規劃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巧玲(2004)。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意義與爭議。教育政策論壇,7,(1),101-110。
楊思偉、沈姍姍(1996)。比較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楊振富、潘勛(譯)(2005)。世界是平的。T. L. Friedman 原著。臺北市:雅言文化。
楊深坑(2005)。朱利安比較教育理論與方法評析。師大學報,50(2),13-32。
楊深坑(2009)。比較教育的意義、目的、研究類型與方法策略。收錄於楊深坑、李奉儒(主編)。比較教育。台北:高等教育。
楊深坑(2013)。國際教育理念與實務之歷史回顧與前瞻。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理論與實踐的對話論文集,29-46。
楊雪冬(2003。全球化。臺北:揚智文化。
董素芬(2012)。國民小學全球教育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董進彬(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國際教育交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盛如(2011)。國際組織與英澳國際教育政策分析。教育部100年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研習,嘉義,中正大學,2011年4月21-22日。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 36-41。
潘瑛如、蔡錫濤(2008)。迎接全球化:全球教育的面向及內涵。研習資訊,25(3), 121-128。
蔡培村(2001)。全球化趨勢與成人教育之發展。成人教育雙月刊,64,2-8。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301-328。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謝文全(2006)。教育行政導論。載於作者等著,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台北:五南。
謝文全(2010)。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謝義鄉(2005)。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1),63-94。
簡良珍(1996)。學校中心成員發展之研究— 以美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顏佩如(2002)。全球教育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02,76-92。
顏佩如(2005)。全球化脈絡下的教育課題:全球教育。課程研究,1(1),55-83。
顏佩如(2005年6月)。全球教育發展與內涵之研究。94年課程系列講座,台中教育大學。
顏佩如、張美雲(2011)。從我國兩大「全球教育」白皮書探究中小學全球教育之推展。教育研究月刊,206,17-34。
羅肇錦(2007)。《重修苗栗縣志---語言志》。卷六上冊,苗栗縣政府。
蘇春地(2012)。教師國際教育素養指標與評估模式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暨南大學,南投縣。
饒見維(2002)。學校自主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載於許添明、陳柏璋(主編),一所國民小學的學校本位教育革新經驗--家長參與、校務決策與課程發展(256-307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饒達欽、徐昌慧、饒嫚琳(2006)。臺灣技職教育國際化之發展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1,17-36。
顧瑜君(2002)。學校自主經營的理論與實踐。載於許添明、陳柏璋(主編),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229-253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Beck, U.(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eck, U.(2005). Power in the Global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bson-Graham, J. K.(1996). The end of capitalism (as we knew it): A feminist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 Combridge, MA: Blackwell.
Giddens, A.(2007). Europe In The Global A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Harvey, D.(1989).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Oxford: Blackwell.
Hoge, J. D.(1996). Effective elementary social studies. Belmont, CA: Wadsworth.http ://ezinearticles.com/?Globalization-and-Education&id=4057621
Patrick, R. D.(2010) .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March 12, 2012.
Risinger, C. F.(1996).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Social Education, 60(7), pp. 447-448.
Risinger, C. F.(1998). Global Education and the World Wide Web. Social Education, 62(5), pp. 276-277.
Robertson, R.(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chmuck, R. A.(2006). 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for Change (2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Schulz, S. A., Lee, J. J., Cantwell, B., McClellan, G. S., & Woodard, Jr., D. B. (2007). Moving toward a global community: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tudent affairs graduate preparation program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 Personnel Administrators, 44(3), 610-632.
Stringer, E. T.(2007). Action Research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Waters, M.(1995). Globalization. London: Routledge.
Waters, M.(2001). Globalisation. London: Routledge.
Wee, J. (1999). Making Links in Self-Managed Schools: Improved Student Learning and Leardership. No.3 in a Series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Continous Improvement Uni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Melbourne.
Yang, R.(2002).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ts meanings, 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13(1), 81-9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