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看見聲音-台灣聾人戲劇與社會
作者:陳姿君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zu-Chun,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
指導教授:林慧絢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聾人戲劇多元文化教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台灣聾人戲劇發展近四十年,相關的演出報導及資料非常豐富,然,台灣聾人戲劇活動與發展的面貌、演出的情形與形式、手語的使用概況、手語敘事與口語敘事的差異等諸多議題甚少著墨,且乏人進行全面性的深度研究。由於對聾的不了解,因而對聾人戲劇有所隔閡,或認為聾人戲劇是屬弱勢、邊緣、少數文化或慈善活動,輕視其藝術價值,低估其形式的特殊性,又因歷史成因、聽人社會與文化上的優勢,對於聾人及其文化的忽略與歧視,並且隱沒了聾人戲劇歷史與發展。
我一方面有感於戲劇史上的空白缺憾,亟欲建立聾人戲劇史以補足台灣戲劇史料中的空缺;另一方面則認為進行聾人戲劇相關的研究能夠促進聾人文化之推展,並積極增進聾人與聽人之間的理解,故本研究以田野調查資料為基礎,蒐集整理並分析文獻史料,期望勾勒出台灣聾人戲劇發展史,呈顯聾人戲劇與聾人社群的關係,探究台灣聾人戲劇與社會的重要性與意義,以期為理解台灣聾人戲劇與社會之關聯性的同時,顯現其特有的藝術美學,文化多樣性,不同的生命特質與觀點,以及動人之處。
Ardra L. Cole and Maura McIntyre, Arts-informed Research for Public Education:The Alzheimer's Project.
Barone, T. (January 2005). Making Educational History: How Arts-Based Research Can Change Minds. Paper deliver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Qualitative Inquiry Group. Athens, Georgia. (Posted to Blackboard)
Barone, T. & Eisner, E. (1997). Arts-based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Jaeger, R. (Ed.) 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2nd Edition), Publisher? 73-103.
Baker, C. & Cokely, D. (1980), American Sign Language. Silver Spring, MD:TJ Publishers.
Chambers, D. P. (1998), Communicating in Sign. Simon & Schuster, Inc.
Cole, A. and Knowles, J.G. (2001a) Qualities of inquiry: Process, form, and ‘goodness.’ In Neilsen, L., Cole, A., & Knowles, J.G. (Eds.) The Art of Writing Inquiry. Halifax: Backalong Books, 211-219.
Cole, A., & McIntyre, M. (2004). Research as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The role of the audience in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Educational Insights, Volume 9, Number 1.
Christopher Blame著,耿一偉翻譯(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Gray, R., Ivonoffski, V. & Sinding, C. (2001). Making a mess and spreading it around: Articulation of an approach to research-based theatre. In Bochner, A. & Ellis, C. (Eds.) Ethnographically Speaking: Auto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Walnut Creek, CA: Alta Mira, 57-75.
Gray, R. (2003). Performing on and off the stage: The place(s) of performance in arts-based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inquiry. Qualitative Inquiry, 9 (2), 254-267.
Gray, R. (2000). Graduate school never prepared me for this: Reflections on the challenges of research-based theatre. Reflective Practice, 1 (3), 377-390.
Grosjean, F. (1982), Life with Two Languag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ris, . (1995), The Culture Meaning of Deafness: Language, Identity and Power Relations. Ipswich Book Co. Ltd.
Henry Mejia Royet(2003),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Linguistic Rights includes Deaf Language Rights. The 14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the Deaf. July 18-26, Montreal.
Heather Whitestone McCallum/谷靜仁 譯 (2005 ),來自上帝的驚喜:一個聽障女孩贏得美國小姐后冠的感人故事 ,台北市:智庫出版社 。
Ignagni, E. & Church, K. (in press) One more reason to look away? Ties and tensions between arts-informed inquiry and Disability Studies. In Cole, A., & Knowles, J.G. (Eds.) Handbook of the Arts in Qualitativ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John Derby(2012), Art Education and Disability Studies, Disability Studies Quarterly the first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disability studies, Vol. 32, No 1.
John Ratey&Catherine Johnson (1999 ),人人有怪癖Shadow Syndromes,台北市:遠流 出版社。
Jonh V.Van Cleve (1987), Gallaudet Encyclopedia of DEAF PEOPLE AND DEAFNESS,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Jorome D. Schein & David A. Stewart(2005),刑敏華翻譯,動作中的語言-探究手語的本質,台北市:心理出版社。P.232。
Jo Salas著,李志強、林世坤、林淑玲翻譯,即興真實人生-一人一故事劇場中的個人故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J.F. Andrews, Z.W. Leigh/陳小娟、型敏華 譯 (2007 ),失聰者:心理、教育與社會轉變中的觀點 ,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Kent, B.A., Furlonger, B.E., and Goodrick, D.W., (2001).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acquired hearing loss in a family: Narrative play format as a new voice in qualitative methodology. The Qualitative Report, 6 (4). Retrieved 4/25/2003 from http://www.nova.edu.ssss/QR/QR6-4/furlonger.html
Ladd, P. (2003), Understand Deaf Culture: In Search of Deafhood.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ane, H. (1993), The Mask of Benevolence: Disabling the Deaf Community. New York: Random House.
Lane, H., Hoffmeister, P. &Bahan, B. (1996), A journey into the Deaf-World. San Diego, CA: DawnSign Press.
Luey, H.S., Glass, L. & Elliott, H. (1995), Hard of hearing of deaf: issues of ear,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Social Work, 40(2):177-82
Nancy Viva and Davis Halifax, Disability and illness in Arts informed, NY:Cambria press.
Oliver Sacks/韓文正 譯 (2004),看見聲音:走入失聰的寂靜世界 ,台北市:時報 出版社。
Oscar G. Brockett著,胡耀恆翻譯(197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世界戲劇史。台北市:志文出版社。
Robert J. Smithdas /林俊育譯 (1995 ),生命在我手指尖, 台北市:雅歌文化。
Rosemarie Garland-Thomson(2013),Disability Studies: A Field Emerged,American Quarterly, Volume 65, Number 4, December 2013,pp.915-926。
Ruth E.Brnder (1970), The Conquest of Deafness,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Throdor W. Adorno/林鴻濤、王華君譯,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
Wayne H. Smith(2005),Taiwan Sign Language Research: An Historical Overview,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6.2:187-215,2005.
Weber, S. (2001). The research bazaar. In Neilsen, L., Cole, A., & Knowles, J.G. (Eds.) The Art of Writing Inquiry. Halifax: Backalong Books, 196-199.
史文漢、丁立芬 (1979),手能生橋,中華民國聾人協會 。
高行健、方梓勳(2010)。論戲劇。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桂文亞 (1981)春暉與春天:台灣聾人專輯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趙建民 (1998 ),聾人文化槪論 ,中華民國啓聰協會 。
趙建民(1978),本省手語的來源、研究和發展。見一九七八年五月五至七日首次公演節目單。
丁立芬(2009),手能生橋、心手相連,二○○九年拈花微笑聾劇團「飛手舞聾 聾舞手飛」演出節目單。P.10
子敏(1978),沒有聲音的歌-看「聾劇」,1978年5月8日。
于善祿 (2007 ),波瓦軍械庫-預演革命的受壓迫者美學 ,台北市:黑眼睛文化 。
于善祿(2007),展能藝術(視障)的身體美學與政治-以王墨林策劃之「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及「顏色狂想藝術節」的幾個演出為例,第六屆華文藝術節「華文戲劇百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資料來源:http://www.com2.tw/chta-news/2007-3/chta-0703-ac1.htm 查閱日期:2013年7月25日。
于善祿(2006),表演與觀賞的平權──記第五屆「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的兩場演出。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yushanlu/post/1271217153 查閱日期:2013年7月11日。
王婉容(2013),文化跨越的美感旅程探究-以《悠悠鹿鳴》的觀演經驗為例。筆的力量:成大文學家論文集。Pp.663-685。
王曉書 (2000 ),我看見聲音:王曉書聽不見的故事 ,台北市:大田 出版社。
王曉書 (2005 ),我看見聲音2 ,台北市:大田出版社 。
王墨林 (2009 ),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1979-2009(第一卷) ,台北市:左耳文化出版社 。
牛慶福(1984),奇妙的手語世界-扮演橋樑角色,希望大家一起來,手語之聲第二十二期,第四版
史文漢(1979),到底什麼是台灣手語呢?手能生橋第一冊。
史文漢(2001),台灣手語語言歷史及其在世界各國手語中的地位,中華民國啟聰協會。
史文漢(1979),編輯要旨,手能生橋第一冊,中華民國聾人協會。Pp.5-10。
朱西甯(1978),日月長新花長生,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江偉波(1979.07.23),聽人‧手語‧我,手語之聲第三期,第四版。
台灣聽障女子籃球隊,菜鳥,快飛:台灣聽障女籃的故事,啟動出版社。
汪其楣(1979),什麼困難,台北聾劇團第二次公演節目單。
汪其楣(1979),定最近的目標走最遠的路,手語之聲第四期第一版。
汪其楣(2010),歸零與無限-台灣特殊藝術金講義,台北市:聯合文學。P.15。
汪其楣(2009),等了很久的九月,文訊雜誌2009年9月號。
汪其楣(2009),文心與手心,文訊雜誌2009年8月號。
汪其楣(1978),為什麼-什麼-為什麼,聾劇團首次公演節目單。
汪其楣(1979),序,手能生橋第一冊,中華民國聾人協會。Pp.2-3。
汪其楣(1980),寫在大會成立之前,手語之聲第五期第一版。
汪其楣(1978),台北聾劇團首次公演節目單。
汪其楣(2009),手語之歌卅迴音,文訊雜誌第284期。
李玉玲(2014),藝術家側寫,Par表演藝術雜誌。
何覓(1981),手語的藝術生命-聾劇團,愛之坊雙月刊第七期,鄭豐喜文教基金會。P.36。
何勝德(1980),本會籌備經過報告,手語之聲第五期第二版。
李立亨(2000),我的看戲隨身書,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006。
奇奇(1982),聾劇日新又新春風得意笑顏回,手語之聲第十二期,第二版。
林玉玲,台灣手語的美籍教父-側寫史文漢,中華民國啟聰協會。
林旭 (2005 ),寂靜之外 ,左岸文化 。
林舉嫻(1979),聽那寂靜的聲音-訪汪其楣,手語之聲第一期,第二版。
林舉嫻、陳慧中(1978),台北聾劇團首次公演節目單。
金文光(1978),聾劇團無名劇用手語訴心聲,民生報。1978年4月28日。
邱金治(1991),聾人竊盜面面觀,手語之聲第三十一期,第二版。
施懿琳(2013)藝術舞台的無限延伸-從散文看汪其楣的理想世界及其實踐。筆的力量:成大文學家論文集。Pp.705-741。
耿一偉(2007),做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台北縣:黑眼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p.176-177。
耿一偉,文建會:台灣戲劇百科全書。資料出處: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103
姚一葦(1992),戲劇原理,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姚一葦(1978),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時報。1978年5月21日。另收錄於戲劇與人生一書中,pp.88-90。
陳民峰(1994),以聾劇團舞台劇"聲音的故事”演出精彩觀者落淚-踏出第一步”聽聽看”寫下電視史新頁,手語之聲第四十三期,第一版。
陳民峰(1994),聽障擔任主持人,徐曉文鄭照斌寫下中國電視史新頁。手語之聲第四十三期,第三版。
陳姿君(2013),表演藝術,不「異數」:淺論表演藝術教育聽覺機能障礙學生入學限制,【越界與連結:課程發展/多元文化/科學科技的創新與整合】學術研討會暨「第29屆課程與教學論壇」。
陳高立(1991),盼公職考試能給予聾啞機會,手語之聲第三十二期,第四版。
黃金美(1978),台北聾劇團首次公演節目單。
黃美序(2007),戲劇的味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340。
黃榮昌(1986),創刊詞-論聾劇推展之目標,台北聾劇月刊創刊期期,第一版。
喬慧玲(2003),趙玉平 致力培訓手語人才,聽聽看。資料來源:http://see.pts.org.tw/story/101-150/story-111.htm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日。
梁麗玲(2013),從佛典到戲劇的傳承與創新-談汪其楣編導的《悠悠鹿鳴》。筆的力量:成大文學家論文集。Pp.687-704。莊展華(1979),聾人不要看,手語之聲第三期,第一版。
張月昭(2003),蘋果的滋味-「甘泉默劇團」,從自覺到行動-文山社大人的啟蒙故事,台北市:台北市教育局。Pp.121-132。
(1978),聾人教育概況和就業問題,台北聾劇團首次公演節目單。
張京媛 (1995 ),後殖民文化與認同, 台北市:麥田人文 。
張榮興(2014),聾情覓意:我所看見的聾人教育,文鶴出版有限公司。P.186。
游鴻裕(2002),台灣勞工薪資與家計生活之探討,三民主義學報第二十五期,p.179。
鈴木忠志著,林于竝、劉守曜翻譯(2011),文化就是身體,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董保中(1978),聾劇與聾人,中國時報。
管管(1978),會說故事的手-賀聾劇團,聯合報。1978年5月24日。
楊炯煌(1991),從聾人犯罪率升高談殘障福利,手語之聲第三十期,第三版。
黎曉鶯翻譯由高立德大學語言學研所所出版的「手語時報」第五十六期、一九八年一、二、三月的「書評」,刊載於手語之聲第六期,第一版。
劇場事6應用劇場專題(2008),台南市:台南人劇團。
趙玉平(1992),期待與成長,手語之聲第三十五期,第一版。
趙玉平(1992),九十分貝的限制,有必要嗎,手語之聲第三十四期,第四版。
趙任民(2010),生命的無聲吶喊:聽覺障礙者社會福利服務供需之探討,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建民(1991),十年留美求學生涯,手語之聲第三十期,第四版。
趙建民(1991),十年留美求學生涯(二),手語之聲第三十一期,第四版。
趙建民(1988),聾人應為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奮鬥,手語之聲第二十七期,第二版。
趙建民(2007),台灣自然手語典,台北:中華民國啟聰協會,p.1。
蔡傳暉於「寂靜之外」一書序。
謝其濬 (2006 ),愛,使生命動聽-喬安娜讓2000個孩子走出寂靜,台北市:天下文化 。
劉曉梅(1978),聾人演戲無聲勝有聲,視覺效果比台詞生動,聯合報。1978年5月2日。
釋惠敏(2011),拈花微笑聾劇團之《悠悠鹿鳴》,《人生》雜誌335期。
顧玉山(2011.8.23),台北聾劇團黯淡中的唯一,資料來源:查閱日期:2014年3月25日。

電子書及網路資料:
作者(出版年)。文章名稱。期刊名稱,卷,頁碼。擷取日期,取自網址
(2011.5.5),IABS佛學會議 6月法鼓山登場,人間福報。資料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5310 查閱日期:2012年1月17日。
(2012.10.16),2012臺北詩歌節10月20日開跑 跨越藩籬、今秋臺北滿城詩絮,台北市政府。資料來源: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zM1Nw==&subMenuId=603 查閱日期:2012年1月16日。
(2013.07.14)人物特寫:「笨鳥慢飛」聽障女圓學琴夢。蘋果日報,資料來源: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714/35149694/ 查閱日期:2013年7月20日。
(2011.6.1),IABS6/20法鼓山登場,法鼓雜誌,第一版。
(2003.12.4),關懷中心微聲手語劇團公演,資料來源: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Silent-sky/M.1070470595.A.html 查閱日期:2014年7月15日。
(2011.5.5),IABS佛學會議 6月法鼓山登場,人間福報。資料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5310  查閱日期:2012年1月17日。
(2012.10.16),2012臺北詩歌節10月20日開跑 跨越藩籬、今秋臺北滿城詩絮,台北市政府。資料來源: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news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NzM1Nw==&subMenuId=603  查閱日期:2012年1月16日。
(2011.10)法鼓佛教院訊,第16、17期。資料來源:http://ir.ddbc.edu.tw:8080/bitstream/987654321/401/2/%E4%BD%9B%E6%95%99%E9%99%A2%E8%A8%8A16-17%E6%9C%9F.pdf 查閱日期:2014年1月15日。
(2011.05.11)拈花微笑聾劇團精心籌畫「悠悠鹿鳴」5月起北中南三地巡演,資料來源: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22&modid=5&mode=&nid=110&noframe= 查閱日期:2011年6月15 日。
(2013.7.19)節目花絮,公共電視聽聽看節目,資料來源:http://www.pts.org.tw/see/huaxu_1.aspx?seq=63  查閱日期:2014年6月15日。
(2012.11.07),教育要平權,政策莫空轉,殘障聯盟新聞E能追,資料來源:http://www.enable.org.tw/news/detail.php?id=8230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7日。
(2003.11)身心障礙歌舞奔放,北銀公益報,台北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
(2003.12.4),關懷中心微聲手語劇團公演,資料來源:http://bbs.nsysu.edu.tw/txtVersion/boards/Silent-sky/M.1070470595.A.html 查閱日期:2014年7月15日。
(2011.12.7)北市手語團總統辯論挑大樑,大紀元。資料來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2/7/n3450577.htm 查閱日期:2014年12月15日。
文化部表演藝術產業職能基準建置計畫參考資料,p.4。資料來源:http://www.cci.org.tw/cci/upload/market/20150113101024-5743de00edccfb1e4cb5a711c9c91588.pdf 查閱日期:2015年2月5日。
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台北聾劇團。資料來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697 查閱日期:2014年6月15日。
中華民國聽障者體育運動協會大事記,資料來源:http://www.deafsports.org.tw/web/intro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2日。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附設身心障礙關懷中心網頁資料,資料來源:http://dacc.org.tw/ 
朱宗慶(2008),四千分之十的民間全職表演藝術團體,資料來源:http://blog.udn.com/jublog/1745634 。
全國藝文團體總覽,表演藝術-戲劇類,資料來源:http://www.park.org/Taiwan/Culture/Resources/cartgroup/index.htm
邱坤良,「眾生喧嘩,也有人拈花微笑」,二○○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中國時報。資料援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seeing-smiling/article?mid=389&prev=452&next=370&l=a&fid=26
李玉玲(2014.05.19),台灣第一個聾劇團編導,欣新聞。資料來源: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7168&type=3 查閱日期:2014年5月25日。
余秀芷(2013),人心無障礙/坦蕩蕩,欣賞自己的一切,聯合報。資料來源:http://www.udn.com/2013/7/26/NEWS/READING/X4/8052855.shtml?ch=fb_share 查閱日期:2013年7月28日。
林永富(2009),台灣醒報。資料來源:http://see.pts.org.tw/news/901-950/news-933.htm查閱日期:2013年7月20日。
林家鴻(2011),聽障朋友說故事 吳聲戲劇好生動,台灣教會公報。資料來源:http://www.tcnn.org.tw/news-detail.php?nid=292 查閱日期:2013年12月15日。
林家鴻(2011),聽障朋友說故事 吳聲戲劇好生動,台灣教會公報。資料來源:http://www.tcnn.org.tw/news-detail.php?nid=292 查閱日期:2013年12月15日。
知了劇團電子DM,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0775206999845&set=a.4658084327424.182027.1152845037&type=1&theater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7日。
南美瑜、藍漢傑(2014),我帶你去遊戲-動人的悄悄話,明周,資料來源:http://www.mingweekly.com/article/view/2132?page=1 查閱日期:2014年8月1日。
夏俊民(2014),南部聾青劇團演出聽語障內心世界,基督教論壇報。資料來源: 查閱日期:2014年12月1日。
孫窮理(2008.05.26),身體的公共性。要對跟誰對著幹,鐵馬新竹場圖雅蕙、王墨林談藝術與社運,苦勞網。資料來源: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1259 查閱日期:2011年12月25日
陳慧真(2008),拈花微笑聾劇團領你認識聽障奧運、聾人世界,中央社。轉載自全球中央雜誌八月號。資料來源:http://tw.blog.yahoo.com/eol.php 查閱日期:2012年11月1日。
郭琇真(2013年7月11日),台灣立報,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8%81%BD%E9%9A%9C%E7%94%9F%E7%BA%8C%E5%A4%A2%E6%83%B3-%E7%9B%BC%E6%88%90%E9%9F%B3%E6%A8%82%E6%B2%BB%E7%99%82%E5%B8%AB-200050056.html 查閱日期:2013年7月20日。
國度復興報,二○○四年三月七日。資料來源: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45 
許純鳳(2012.11.08),政策沒幫忙身障受教權大打折,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6%94%BF%E7%AD%96%E6%B2%92%E5%B9%AB%E5%BF%99-%E8%BA%AB%E9%9A%9C%E5%8F%97%E6%95%99%E6%AC%8A%E5%A4%A7%E6%89%93%E6%8A%98-164242166.html 查閱日期:2015年12月17日
曾政智(2011.05.13),邀聾劇團擔任IABS節目演出,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資料來源:https://www.ddm.org.tw/news_in.aspx?siteid=&ver=&usid=&mnuid=1222&modid=5&mode=&nid=105&noframe= 查閱日期:2011年6月15日。
楊庭華、謝佩珊(2013.11.14),知了劇團從聽障者角度出發,生命力新聞。資料來源:http://www.vita.tw/2013/11/blog-post_14.html#.VNSERp2Udyw 查閱日期:2015年1月30日。
楊傑、陳立宇(2012.10.16日),倡導“詩,無障礙”概念 2012台北詩歌節將啟幕,中國新聞網。資料來源:http://big5.chinanews.com:89/tw/2012/10-16/4252803.shtml 查閱日期:2012年11月1日。
楊婷華、謝佩珊(2013.11.14),知了劇團從聽障者角度出發,生命力新聞。資料來源:http://www.vita.tw/2013/11/blog-post_14.html#.VNT9kPmUdyw 查閱日期:2015.02.07
壽中手語教會二一四年八月行事曆。資料來源:http://church.chhs.com.tw/TSLEC/Calendar.asp?Squad=&Organ=&Unit=&date=2014/8/7&iyear=2014&imonth=8&iday=7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5日。
壽中手語教會二一四年九月行事曆。資料來源:http://church.chhs.com.tw/TSLEC/Calendar.asp?Squad=&Organ=&Unit=&date=2014/9/7&iyear=2014&imonth=9&iday=7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5日。
壽中手語教會二一四年十月行事曆。資料來源:http://church.chhs.com.tw/TSLEC/Calendar.asp?Squad=&Organ=&Unit=&date=2014/10/7&iyear=2014&imonth=10&iday=7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5日。
壽中手語教會二一四年十二月行事曆。資料來源:http://church.chhs.com.tw/TSLEC/Calendar.asp?Squad=&Organ=&Unit=&date=2014/12/7&iyear=2014&imonth=12&iday=7 查閱日期:2015年2月15日。
謝文華(2012.11.11),輪椅族上街 訴求受教無礙,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629590 查閱日期:2015年12月17日
簡立、游凱迪(2007.04.22),五燈之星再聚首,手語歌溫馨傳情聽障者,東森新聞報。資料來源:http://see.pts.org.tw/news/651-700/news-662.htm 查閱日期:2014年7月15日。
蕭旭青(2004.5.12),手語+西拉雅語 弱勢族群以母語展現旺盛生命力,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19681001/post/1238887389 查閱日期:2014年8月1日。

報紙及月刊:
水天(1977.11.24),判決。
何覓,專訪林舉嫻,手語的藝術生命-聾劇團,愛之坊雙月刊。P.37。
金文光(1978),聾劇團無名劇用手語訴心聲,民生報。1978年4月28日。
陳克環(1978.5.15),無聲的世界,中華日報副刊。
張芬馥(1978),看聾人劇團表演比常人演出更感人更有趣,民族晚報。
鄭向恆(1979),「雕龍記」-聾劇觀後感,台北市:創新周刊。Pp.11-12。
(1984.12.14),陳宏,聾劇劇劇生動獨具巧思突破語言障礙令人喝采,大華晚報。
(1984.12.12)紀惠容,聾劇團第四度獻寶,明報雜誌二六三期。
劉曉梅(1978),聾人演戲無聲勝有聲,視覺效果比台詞生動,聯合報。1978年5月2日。
戴翊如(2007),人物臉譜:無聲勝有聲 聽障教師顧玉山,中正E報。資料來源: 查閱日期:2014年12月25日。
(1986.7.1)台北聾劇月刊,創刊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聾劇推展委員會。
(1986.9.1)台北聾劇月刊,第三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聾劇推展委員會。
(1979.1.1)聾友會訊,第一期,大專聾友聯誼會。
(1979.6.1)聾友會訊,第二期,大專聾友聯誼會。
(1979.9.1)聾友會訊,第三期,大專聾友聯誼會。
(1979.11.18)聾友會訊,第四期,大專聾友聯誼會。
(1980.2.1)聾友會訊,第五期,大專聾友聯誼會。
(1979.1.7)手語之聲創刊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0.7.1)手語之聲第六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1.7.12)手語之聲第十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1.12.5)手語之聲第十一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2.12.25)手語之聲第十四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3.3.20)手語之聲第十五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3.6.5)手語之聲第十六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5.11.12)手語之聲第二十三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86.3.29)手語之聲第二十四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91.7)手語之聲第三十一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92.1)手語之聲第三十三期,中華民國聾人手語研究會。
(1978),聾劇團首次公演昨結束,民生報。
(1978.4.9)民生報,亞洲首創聾劇團下月公演。
(1978.4.18)桂文亞,一個聾劇團的誕生,聯合報。
(1978.5.3)楊明,透過戲劇表現形式展示聾人聰明才智,中華日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