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新安全觀」下之中亞地緣戰略建構
作者:葛一
作者(外文):Yi Ko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葉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中亞地區國家利益新安全觀地緣戰略上海合作組織Central AsiaNational InrerestNew Security viewGeostrategic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自蘇聯崩解後,新興中亞五國頓失宗主國庇護,在各自發展道路上多桀,且面臨內外多重嚴峻挑戰。在內部問題上,不論是黨派與政府間對抗、經濟上先天結構不完整、毒品走私氾濫、民族複雜的衝突和極端伊斯蘭建國主義等問題,中亞五國均面臨著歷史遺留下來,不易解決的結構性難題。在外來挑戰上,由地緣政治和權力政治的觀點視之,蘇聯瓦解代表著俄羅斯勢力的衰退,造成此一區域權力真空狀態。豐富的能源和優越的地緣位置,更成為強權爭奪此一區域重要誘因。中亞從其獨立那一刻起,就因其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重要的能源經濟價值和敏感的宗教文化特徵,註定成為世界強權競逐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一環。「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圖藉全球反恐行動及攻打阿富汗之際,與中亞諸國發展緊密的合作關係,俾確保本身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旨在圍堵中國大陸,因此,在倡導和諧世界觀與推行睦鄰外交政策的影響下,中亞地區成為中國大陸關注的重要地區之一,成立「上海合作組」,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等倡議,其目的,除促進中亞地區和平、穩定與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外;另一方面則有助於中國大陸突破美國的圍堵。本文經研究發現,中國大陸領導階層對國家安全形勢的看法,常常是決定中國大陸地緣戰略的主要變數,因此欲瞭解中國在中亞的地緣戰略與外交作為,首須瞭解中亞地緣政治對中國大陸之影響力;另中國如何根據中亞的地緣政治因素結和本身的地緣戰略來策定其中亞政策。不同的戰略思維將深深的影響中國之外交作為,此為本篇論文探討研究之宗旨。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the five newly emerge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lost the protection of their home countries and faced with serious obstacles from within and without on their way of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its domestic problems, the five Central Asian states face the historical legacy of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are uneasy to solv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secular government, the incomplete economic structure by nature, as well as the issue of drug abuse,and the complex ethnic and religious conflicts involved in the nation building doctrine of radical Islam.In terms of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from the geopolitical point of view and the view of power politics,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represents the decline of the Russian forces, which results in a power vacuum in this area. Its rich energy and superior geopolitical position may attract big power competition for this area. From the day of its independence, Central Asia, with its unique geopolitical position, its energy of high economic value, its sensitiv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s destined to become a region targeted by the world’s great powers for its global strategic interests.
After the September 11 terrorist attacks, by attacking Afghanistan in the name of global action against terrorism, the United States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strengthen close working relationships with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o ensure its influence in the region and to restrain Communist Chin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vocating a view of a harmonious world and implementing the Good Neighbor Policy, Central Asia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of China, wher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strengthen the partnership with th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security, trade, and energy. On the one hand, the organization aims to promote regional peace and stability and maintain the Communist Chinese Party’s national intere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ganization helps to have a breakthrough in countering the U.S. containment strategy. The study concludes that Communist China, as a newly developing world power, has emphasized her regional interests in Central Asia. China leaders’ views 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situation determine the main variables in her geopolitical strategy toward Central Asia. Communist China plans their Central Asia policies in accrodrance with the Central Asia’s geopolitical factor and their geostrategies. Different strategic thinking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munist Chinese Party’s diplomacy and strategy culture.
一、中文專書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著,林添貴譯,1998/7.《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
考》,臺北縣:立緒文化公司。
朱聽昌著,2002/4/3.《中國周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事實出版社。
邢廣程著,1993/6.《崛起的中亞》,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邢廣程著,1996.《中國和新獨立的中亞國家關係》,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沈傳烈著,2005.《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年:地緣政治
學概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邵宗海著,2006/4.《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杭亭頓著、黃裕芙譯,2005/4.《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聯經出版社。
孫壯志著,1999/4.《中亞五國對外關係》。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
孫壯志著,2001/7.《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孫哲著,2004/11.《崛起與擴張一美國政治與中美關係》,北京:法律出版社。
姜琦主編,2006/10.《俄羅斯重新崛起》,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姜毅等著,2004/4.《重振大國雄風一普京的外交戰略》,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胡鞍鋼主編,2002/1.《中國戰略構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胡鞍鋼著,2007/1.《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北京大學。
倪世雄著,2003/3.《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徐慧芳著,2007/11.《上海合作組織概況與前景》台灣: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
許志新主編,2005/9.《重新崛起之路-俄羅斯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北京:世界知
識社。
許志嘉著,2004.《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
許嘉著,2003/10.《冷戰後中國北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許濤著,2002.《上海合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
麥金德著1985.《歷史的地理樞紐》。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錫模著,2004.《中亞區域安全淨評估》。臺北:兩岸交遠景基會會。
傅仁坤編,2005.《發現中亞》。臺北,三文印書館。
傅仁坤主編,2007/2.《中亞一神秘豐富的國度》。臺北:三文印書館。
雅科夫列夫(俄)著,孟秀雲、孫黎明譯,2007/5.《俄羅斯、中國與世界》,北京:
社會文獻出版社。
葉自成著,1998.《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
234
楊恕著,2005.《轉型的中亞和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趙常慶著,1996/9.《中亞五國對對外關係現狀與發展趨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趙常慶主編,1999.《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出版。
鄭羽主編,2007.《中俄美在中亞:合作與競爭(1991-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鄭羽、龐昌偉,2003.《俄羅斯石油外交與中俄能源合作》。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薛君度、邢廣程主編,1999.《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魏一鳴等主編,2006.《中國能源報告(2006 年) :戰略與政策研究》。北京:科學出
版社。
二、中文期刊
王永益,2003.<中亞地區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西部開發的重要意義>,俄羅斯中
亞東歐,第2 期。
王亞棟,2000.<裏海能源與中亞地緣政治格局>《今日東歐中亞》,第1 期。
王定士,2003/3.<俄羅斯軍售中國之研析2000-2003 :對亞太及台海安全的衝擊
>,俄羅斯學報,第3 期。
王定士,2004/12.<探討「中」俄關係發展>,中共研究,38 卷12 期。
王定士,2007/6.<吉爾吉斯「鬱金香革命」對台海安全之戰略意涵>,俄羅斯學
報,第6 期。
王彥,2007/10.<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安全合作模式分析>,外交評論第98
期。
王英強,2003.<中國參加多國反恐軍演>,國家安全通訊,第10 期。
王保鍵,2006/7.<中共與美國在中亞地區的角力-以上海合作組織來觀察分析
>,中共研究,第40 卷第7 期。
王曉泉,2007.<俄羅斯對上海合作組織的政策演變>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3
期。
巨克毅、陳曉杭,2005.<中亞新安全觀下美俄中戰略三角關係解析>,全球政
治評論,第11 期。
石峰,2005.<變化中的中亞及其走勢>,《國際問題研究》,第2 期。
李壯,2007/10.<淺論「上海合作組織」擴大後的挑戰和機遇>,法制與社會。
李淑雲,2004.<中亞未來:誰主沉浮>,《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6 期。
李曉偉,2007.<中國的和平發展與中亞安全合作>,昆明大學學報,第1 期。
235
安薩列夫、馮大慶,2005/2.<從「上海合作組織」看『中』俄競合關係>,中共
研究, 39 卷2 期,頁32-36。
季志業,2002.<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關係)、第2 期。
宋維平,2005.<能源:中亞與東北亞地區合作的熱點--首屆歐亞經濟論壇透視
>,《中國石化》,第12 期。
施子中,2002/7.<911 事件後國際情勢發展與中共「新安全觀」之衝擊>,戰略
與國際研究季刊,第4 卷第3 期。
施澤淵,2006.<論『和平使命- 2005』中、俄聯合軍演之戰略意涵與軍隊建設>,
中華戰略學刊(春季刊)。
施澤淵、林佳玲,2007/9.<評述上合組織「和平使命- 2007」反恐軍演>,中共
研究,第41 卷第9 期。
郭武平,2003/9.<中俄首度聯合軍演所顯示的意義>,展望與探索,第3 卷第9
期。
郭武平,2005/9/22.<中亞地區政經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
郭壽禮、馮大慶譯,2006/12.<中俄「和平使命- 2005」軍演與台灣海峽情勢>,
俄羅斯學報,第5 期。
唐仁俊,2003/7.<從地緣戰略觀點看中共在中亞地區之戰略思維>,中華戰略學
刊。
唐仁俊,2005/11.<中共西部大開發及其周邊安全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4 卷第3 期。
連弘宜,2006/1.<世紀之交的俄羅斯東亞政策- 析論俄中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
係」之運作現況>,國際關係學報,第21 期。
張永祥,2005.<裏海國家的油氣潛力>。《中國石油石化》,第10 期。
張宏偉,2005.<「上海合作組織」- 新安全觀的典範」>,學術論壇,第2 期。
張新安,2002.<中亞五國油氣資源形勢>。《國土資源,情報》,第5 期。
張雅君,2000/3.<中共與俄羅斯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發展的基礎、阻力與動力>,
中國大陸研究,第43 卷第3 期。
張雅君,2001/4.<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44 卷
第4 期。
張裕敏譯,2007/2.<上海高峰會未能達成北約型式的防禦協定>,國防譯粹,第
34 卷第2 期。
張耀,2006.<地緣政治的回歸與九一一事件後美俄關係的嬗變一一以中亞為個
案的分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1 期。
236
崔琳、謝政道,2007/6.<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對台俄互動之制約>,俄羅斯學
報,第6 期。
許常慶,2007/5.<大國在中亞的利益交織>。《和平與發展》,第2 期。
鈕菊生、陸丕昭,2003.<「911 事件」一年來俄美在中亞的較量>。《世界經濟
與政治》,第2 期。
趙春山,2003/3.<中俄戰略互動:美國的認知與對策>,俄羅斯學報,第3 期。
趙華勝,2006.<「上海合作組織」(過去和未來的五年)>,國際觀察,第2 期。
趙華勝,2005.<原蘇聯地區『顏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國際觀察,第3
期。
餘建華,2005.「上海合作組織」與新安全觀>,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第3 期。
三、學位論文
于海波,2007/6.<後冷戰時期俄美中三國中亞政策比較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
士學位論文。
陳其鋼,2007/10.<中國新疆與哈薩克斯坦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研究>,新疆農業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張娜, 2007/3.<中亞現代民族過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蔣新衛,2007/6.<冷戰後中亞地緣政治格局變遷與新疆安全和發展>,華東師範
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四、論文學術研討會
王高成,2015/4/16.〈中國大陸「新國家安全觀」之意涵及兩岸關係的影響〉,學
術研討會,中共研究雜誌社主辦。
王崑義、蔡裕明,<中亞地區恐怖活動現況與反恐作為之發展>,第五屆台灣與
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
郭武平,2005/9/22.<中亞地區政經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
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反恐情勢與發展- 以「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舉措為例>,
第二屆恐佈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
傅仁坤,2004/9.<蒙古與中亞五國關係發展之探索當代蒙古與亞洲地緣關係>,
國際研討會,蒙藏委員會主辦。
劉祥妹,2006/11.<中共石油能源策略- 以中哈石油管線合作為例>,第六屆台
237
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清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主辦。
「建構21 世紀臺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2006/3/5.《青年日報》,第
6 版. http://news.gpwb.gov.tw/.
報紙
http://www.paper.people.com.cn/.1995/ 12/15.〈國際關係錯綜,中國外交活躍〉,
《人民日報》.http://www.paper.people.com.cn/.1997/4/25.〈江澤民闈述5 國
協定重大意義〉,《人民日報》,第1 版。
http://www.paper.people.com.cn/. 2013/9/12.〈習近平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
巴耶夫舉行會談〉,載《人民日報》。
http://www.paper.people.com.cn/.2014/5/19.〈習近平同吉爾吉斯斯坦總統阿坦
巴耶夫舉行會談〉,載《人民日報》。
http://www.paper.people.com.cn/.2014/5.21.〈習近平同俄羅斯總統普京會談:強
調擴大和深化務實合作,把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推向更高水準〉,載《人
民日報》。
http://www.paper.people.com.cn/.2014/6/23.〈復興絲綢之路,凝聚共識和期盼〉,
載《人民日報》。
http://www.paper.people.com.cn/.2009/11/8.〈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溫家寶總理
在開羅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
http://www.cdnews.com.tw/.2002/1/14.〈陸委會:北京外交攻守兼具沉著應對〉,
《中央日報》(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601, 2001/10/20.〈陸反恐合作臺灣頓失
舞臺〉,《中國時報》,第15 版。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601. 2002/6/6.〈美俄中亞爭雄威脅大陸
西部安全〉,《中國時報》,第13 版。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16. 2002/ 1./12.〈趨利避害北京外交政策
保守求和〉,《中時電子報》。
http://epaper.ynet.com/.2010/1/9.〈社論:中共開通中亞天然氣管衝擊區域戰略平
衡〉,(北京)《青年報》。
王崑義,2007/10/14.〈中共競逐中亞能源之戰略〉,(北京)《青年報》,第3 版。
石沙,2001/6/26.〈中共推行『新滔光養晦』戰略〉,《中央日報》,http:
//www.cdnews.com.tw/.。
江澤民,1999/3/27.〈推動裁軍進程維護國際安全—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
238
講話〉,《人民日報》,版1。
吳宏偉,2013/9/11.〈中亞是中國“西進”戰略支點〉,《環球時報》,http:
//opinion.huanqiu.com .。
張聖岱,2003/10/8.〈睦鄰安鄰富鄰:中共新外交思維〉,《聯合報》,版A13。
黃耀源,2005/2/20.〈中共勾聯中亞的外交戰略〉,(北京)《青年報》,,第3 版。
趙常慶,〈中亞五國概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 年》,頁3。
潘珊菊,2014/9/11.〈習近平出席上合峰會:中亞天然氣管道D 線即將開工〉,《京
華時報》。
六、網際網路
《人民網網站》。http : //www.people.con.cn/
《大紀元網網站 : http://www.daj iyuan.con/gb/5/2/18/n8164204.htm
《中共外交部網站》。http ://www.fmprc.gov.cn/chn/
《中國新聞網網站》。http : //www.chinanews.con
《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http ://www.fics.org.tw/
《中國社科院網站》。http://www.cass.net.cn/
《美國國防部網站》。http : //www.defenselink.mil/pubs/pentagon/
《新華網網站》。http : //www.xinhua.org/mill
《龍虎網網站》:。http ://www.longhoo.net/Lt/gb/Ionghoo/indet..
七、英文資料
(一)書籍
Allison, Roy and Lena Jonson., 2001, “CentralAsian Security”.The New
International Context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Rashid, Ahmed, Jihad,2002. “The Rise of Militant Central Asia”.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Libicki Martin.“The Emerging Primacy of Information” Orbis, Vol 40, No. 2
(Spring 1996), pp. 261-276.
Brecher Michael and Johnathan Wilkenfeld. 1991.A Study of Crisi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pp. 769-773;類似觀點參閱 Paul F. Diehl,
“Geography and War”: A Review and Assessment of the Empirical
239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 Vol. 17, No. 1, , pp. 11-28。
Mearsheimer,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s (New York: Norton & Co, 2001);
Richard Little,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etaphor,
Myths and Method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Grygiel,Jakub J.“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change”,(Baltimore: The Joh 2006 ),
pp.ix-x。
Rasizade,Alec. “Entering the Old 'Great Game in Central Asia”,
Orbis(phiIadelphia),(Winter 2003)。
Rumer,Boris.“The Powers in Central Asia”. Survival (London), vol. 44, no. 33 (Fall.
2002)。
Rutland,Peter. “Russia's Response to U.S. Regional Influence”, .NBR Analysis
(Seattle.WA), vol. 14, no. 4 (November2003)。
Trofimov,Dmitry.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 Central Asia Problems”。
(三)雜誌
Barry, John. 2001/5/7, “A new Pacific Strategy Washington is Evolving a Deterrence
Theory for China”.Newsweek。
Pavel, Ivanov.2003/5/3. Asia Times- “Central Asia: Rotten lemons? Make
lemonade”。
八、俄文資料
(一)雜誌
Сергей Лузянин ,На пути к “Шелковому
пути”?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1512.phtml;
А.А. Казанцев, “Политика США в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й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характер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ehd.mgimo.ru/IORManagerMgimo/file?id=E3DAB956
В. В.Путин, “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будущее,
которо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02,октября 2011г.с.1.
Янукович боится, что Таможенный союз не встанет между Украиной и ЕС. 02
апреля 2012,http://podrobnosti.ua/power/2012/04/02/829251.html.
Что выгоднее: Зона Свобод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или Таможeнный союз? 23.11.2011,
http://okoplanet.su/finances/financescrisis/90534-chto-vygodnee-zona-svobodno
y-torgovli-ili-tamozhennyy-soyuz.html.
240
Яровой А. , “Таможенный союз: чем больше информации, тем больше
понимания”. Эксперт. 2011. 11.12,с.10-11.
Евроазиатская интеграция и Китай. Новое восточное обозревание. 12.11.2011г.
с.5.
Путин В. В.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на заседании Совета глав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
государств-членов ШОС,7 ноября。
(二)網路
Екатерина Арапова, “Морской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XXI века не выгоден России”
http://www.mgimo.ru/news/experts/document250957.phtml。
Примбетoв С.Д., ЕврAзЭС и Китай: Проблемы экoнoмическoгo сo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октябръ 2006, http://www.analitika.org/article.php?story=20061016001335243。
Петр Акопов,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к империи Чингисхана”
http://vz.ru/world/2013/9/13/650081.html。
Китай строит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http://voprosik.net/kitaj-stroit-shelkovyj-put/。
АбдуллоАшуро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Китая бросает
вызов США и России”
http://rus.ozodi.org/content/china-economic-strategy-challenges-usa-russia-/25226
307.html。
Cвятослав Терентьев,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мимо России”
http://inst.eurasec.com/aktual_tem/401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