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本時代臺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
作者:林一宏
作者(外文):Yi-Hung Lin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指導教授:黃俊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駐在所隘勇線理蕃蕃地原住民體制Police SubstationGuard LinesControl of AborigineAboriginal AreaIndigeneInstitu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
本論文所關注的主題為日本時代警察機關「駐在所」之體制與實務,以及在臺灣山地空間變遷過程中所產生之影響,屬建築史之基礎性研究,亦為十九世紀後半期以降、新帝國主義下殖民地建築史學研究之一環。
本論文有兩個核心議題:第一,在不同時空階段之理蕃政策與蕃地警察制度下,駐在所如何被建置,建置後的駐在所又如何被應用、變化與調整;第二,在駐在所設置後,其環境、空間與建築特質,對山地空間造成何種影響。
基於臺灣山地空間特性與歷史遞嬗的視野,本論文著重具體的案例探討。在文獻調查方面,進行史料閱讀、比對與篩選,著重於考證、歸納與論述分析。尤其是各版地形圖的套疊與比對,以確認各時期駐在所之基礎資料及定位,建構其空間上及時期上的精準定址。於實地踏查駐在所舊址之同時,則應用建築學的測量、繪圖等調查紀錄工具,將殘存的建築構造物以較精準的二維圖像記錄下來,以利比較、分析及論述。
本論文共7章,第一章為序言;第二章回顧臺灣總督府各時期理蕃政策之特徵與演變;第三章至第五章依時間順序,從沿革、分類,建置過程的時空變化、建築空間實體特性等,解析各時期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進而釐清其變遷樣態,依序為1914年以前之隘勇線及蕃務官吏駐在所、1914至1915年間之警察官吏駐在所、1915年以後之蕃地道路及警察官吏駐在所;第六章則從法令與規範、預算與管理、營建體系與管理維護、不成文規範與蕃地技術者等向度,討論駐在所的建築體制之特徵與變化;第七章為結論。
已確認1907至1914年間設立之蕃務官吏駐在所至少有213所,1913至1941年間設立之警察官吏駐在所至少有738所,合併計算後為795所。前述兩時期駐在所之基本資料,列於附錄,可為後續蕃地相關研究之空間定位參考。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system and practice of Japanese police organizations, ‘police substations,’ and their influences upon the changes of mountain space in Japanese Taiwan. The research can be regarded as a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well as part of studies of colonial architecture under imperialism sinc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wo essential issues are dominated in the thesis. First, how those substations were established and how police substations were used, changed and adjusted will be formulated. Additionally, the substations were founded under different control policies of aborigine and police institution of aboriginal area in terms of space-time changes. Second, how the mountain spac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spatial and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ffected by establishments of police substations will b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visions of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 space in Taiwan as well as the progress of historic developments, the exploration of empirical projects is stressed in the thesis. Regarding to archival works, review, comparison and sieve of historical data were emphasized for later induction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In particular, stacking up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versions of maps could allow us to identify and establish fundamental data and locations of police substations in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In field works, some record methodologies of architecture, such as measure and drawings, were applied in order to inscribe the remained constructions of police substations in relatively precise two-dimension graphic ways. This could help in the way of later compariso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s.
The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is to review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control of aborigine’ polic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The following three chapters are arranged with the order of time and discuss the developments, categories, establish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lice substations in terms of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systems and practice of police substations, and changes of their forms and appearence. It can be categoried as three types: before 1914, guard lines and police substations for servants of aborigine affairs; during 1914 and 1915, police substations for police-officers of police affairs; and after 1915, roads of aboriginal areas and police substations for police-officers of police affairs. Chapter six is composed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the architectural formats of police substations in terms of regulations, budgets, managements, building systems,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unwritten rules, technicians of aboriginal areas, and so on.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To sum up, from 1907 to 1914, there were at least 213 police substations for servants of aborigine affairs established. From 1914 to 1941, to the least extents, there were 738 police substations for police-officers of police affairs built. Merging the identical, 795 police substations were constructed during the Japanese Taiwan. Basic data of police substations referred earlier have been enlisted in the appendix for future research of spatial location in aboriginal area.
一、政府出版品、統計書與調查報告
Bureau of Aboriginal Affairs, 1911, 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 Taihoku: Government of Formosa.
小島由道,1915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 第一編 泰雅族》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丸井圭治郎,1914 《撫蕃ニ關スル意見書、蕃童教育意見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六十年來的中國警察編輯委員會,1971 《六十年來的中國警察》。臺北:中央警官學校。
伊能嘉矩編,1918 《理蕃誌稿》第一、二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岡野才太郎編著,1912 《蕃務要領》。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岩城龜彥,1935 《臺灣の蕃地開發と蕃人》。臺北:理蕃の友發行所。
松下芳三郎,1924 《臺灣樟腦專賣志》。臺北: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花蓮港廳警務課,1934~1936 《花蓮港廳警務要覽》。花蓮港:編者。
姚鶴年編纂,1997 《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原田倭編,1932 《理蕃誌稿》第四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桂長平編,1938 《理蕃誌稿》第五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森丑之助,1917 《臺灣蕃族志》。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程大學編,1986 《日據時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 警治篇政治篇》。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新竹州,1923 《新竹州要覽》大正12年分。新竹:新竹州。
新竹州,1932 《新竹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5年分。新竹:新竹州。
新竹州警務部,1922 《新竹州警察法規》大正11年版。新竹:編者。
新竹州警務部,1931 《新竹州警察法規》昭和6年版。新竹:編者。
鈴木秀夫,1935 《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理蕃の友發行所。
臺北州警務部,1923 《臺北州理蕃誌》上下編。臺北:編者。
臺中州,1929 《臺中州例規》下。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臺灣省統計要覽 第壹期 接收一年來施政情形專號》。不詳:編者。
臺灣省警務處,1953 《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臺北:編者。
臺灣省警務處,1954 《臺灣警務》,臺北:編者。
臺灣統計協會,1907 《[臺灣統計協會] 臺灣第二統計摘要 明治三十九年》。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官房調査課,1912 《[大正元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第八統計摘要》。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官房調査課,1918 《[大正六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第十三統計摘要》。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官房調査課,1924 《[大正十二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第十九統計摘要》。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官房調査課,1929 《[昭和三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第二十四統計摘要》。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官房調査課,1939 《[昭和十二年]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臺灣第三十三統計摘要》。出版項不詳。
臺灣總督府,1984[1897-1944] 《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1~48編。臺北:成文出版社。
臺灣總督府,1939 《臺灣總督府第四十一統計書》。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1940 《臺灣に於ける優良部落施設概況》,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臺灣總督府,1944 《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六統計書》。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土木部,1918 《臺灣水道誌圖譜》。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2 《理蕃概要》。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4 《理蕃概要追錄》。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蕃務課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09 《臺灣蕃族及隘勇線》。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1907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事業第一年報》,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17-1941 《蕃社戶口》,大正6年版、大正14年版、大正15年版、昭和2年版、昭和3年版、昭和5年版、昭和6年版、昭和7年版,昭和13年版昭和14年版、昭和15年版、昭和16年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3 《臺灣警察法規 下》大正十二年版。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2 《臺灣の警察》。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編。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三編。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 《臺灣蕃界展望》。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6 《臺灣警察法規》昭和十一年版。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7-1942 《高砂族授產年報》昭和十一~十六年版。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0 《臺灣警察遺芳錄》。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4 《高砂族の教育》。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26-1930 《理蕃概況》昭和元年至昭和5年版。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3 《蕃地事情》。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1937 《蕃地開發調查概要竝高砂族所要地調查表》。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2005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警務局編,陳金田、宋建和、吳萬煌、古瑞雲(譯),1997-1999 《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原名「理蕃誌稿」)全四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豬口安喜編,1921 《理蕃誌稿》第三編。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一回報告書》。京都:編者。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8 《蕃族調查報告書 太么族前篇》。臺北:編者。

二、檔案、公報
1895-1943 《臺灣總督府檔案》,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斗六廳,1901-1909 《斗六廳報》,派出所、隘勇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宜蘭廳,1901-1920 《宜蘭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花蓮港廳,1909-1943 《花蓮港廳報》,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阿緱廳,1901-1920 《阿緱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南投廳,1901-1920 《南投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苗栗廳,1901-1920 《苗栗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桃園廳,1909-1920 《桃園廳報》,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高雄州,1920-1944 《高雄州報》,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深坑廳,1901-1909 《深坑廳報》,派出所、隘勇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新竹州,1920-1944 《新竹州報》,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新竹廳,1901-1920 《新竹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嘉義廳,1901-1920 《嘉義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中州,1920-1944 《臺中州報》,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中廳,1901-1920 《臺中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北州,1920-1944 《臺北州報》,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北廳,1901-1920 《臺北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東廳,1901-1944 《臺東廳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臺灣總督府,1896-1945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派出所、隘勇線、警備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蕃薯藔廳,1901-1909 《蕃薯藔廳報》,派出所、隘勇線、駐在所相關部分。

三、期刊、報紙
1898-1944 《臺灣日日新報》相關部份。
不著撰人,1937/8 〈蕃地入山者宿泊所〉,《臺灣山林彙報》第9年第8號。
田村正博演講、鄭善印譯,1997/9 〈日本派出所制度的特徵及其沿革〉,《警學叢刊》28(2)。
田原委人子,1913/5 〈隘勇線小誌〉,《蕃界》3: 144-149。
吉野雍堂,1913/1 〈李崠山本部より〉,《蕃界》1: 108-111。
宇野英種,1922/2 〈大正十年の理蕃成績を顧みて〉,《臺灣警察協會雜誌》55: 57-64。
竹澤誠一郎,1936/3 〈玉里奧蕃の移住〉,《理蕃の友》5(3): 8。
竹澤誠一郎,1938/12 〈蕃社移住集團の現況〉,《理蕃の友》7(12): 2。
佐佐木舜一編,1932 《臺灣之山林:臺灣國立公園號》第123號。
佐倉孫三,1913/5 〈登插天山記〉,《蕃界》3: 153-156。
長野義虎口述,1936 〈生蕃地探險談〉,《臺灣山岳》8: 1-26。
理蕃の友編輯部,1935/1 〈全島蕃地鐵線橋番附〉,《理蕃の友》4(1): 12。
榊原壽郎治,1936/3/1 〈本島警察豫算の概況(二)〉《臺灣警察時報》244: 13-19。
1936/7/1 〈本島警察豫算の概況(六)〉《臺灣警察時報》248: 17-26。
稻垣啟二著、林茂生譯,1995/7 〈大分回憶〉《玉山國家公園簡訊》24,第4, 5版。
齋藤生,1931 〈新竹州下蕃地の地名考〉,《理蕃の友》5(5): 5-6。

四、地方史、案內
中村道太郎編,1936 《改訂版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 北海道、樺太、臺灣》。東京:誠文堂新光社。
高木正信,1928 《新竹大觀》。新竹:臺灣經世日報社新竹支部。
郭薰風主修、金惠撰修,1969 《桃園縣志 卷三政事志》。桃園:桃園文獻委員會。
富永豐,1944 《大溪誌》。大溪:大溪郡役所。
復興鄉志編輯委員會,2000 《復興鄉志》。桃園縣復興鄉:復興鄉公所。
筒井白楊編,1932 《東部臺灣案內》。臺東:東部臺灣協會。
菅野秀雄,1937 《新竹州沿革史》。新竹:新竹州沿革史刊行會。
黃旺成監修、林水樹纂修、郭輝校正,1955 《臺灣省新竹縣志稿 卷五政事志 保安》。新竹:新竹縣文獻委員會。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1976 《臺灣省新竹縣志 卷六經濟志》,新竹:新竹縣政府。
新竹廳總務課,1907 《新竹廳志》。新竹:編著者。
衛惠林、余錦泉、林衡立,1964 《臺灣省通志稿 卷八 同冑志 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橋本白水,1922 《東臺灣》。臺北:南國出版協會。

五、寫真帖
《大湖郡警察職員紀念寫真帖》。私人收藏。
《能高郡下駐在所記念寫真帖》。私人收藏。
《臺中州新高郡警察記念寫真帖》。私人收藏。
千千岩助太郎編,1937 《臺灣山岳寫真集》。臺北:臺灣山岳會。
毛利之俊編,1933 《東臺灣展望》。臺東:東臺灣曉聲會。
石川京吉,1903 《臺灣寫真畫帖》。青森:著者。
池田龜壽,1935 《臺灣の全貌》。東京:軍人會館出版部。
佐藤政藏,1931 《第一第二臺灣霧社事件誌》。臺中:實業時代社中部支社出版部。
杉浦和作,1903 《臺灣名勝風俗寫真帖》。大阪:臺灣名勝風俗寫真帖發行所。
林えいだい編,1995 《臺灣植民地統治史:山地原住民と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福岡:梓書院。
花蓮港廳,1923 《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花蓮港:編者。
勝山吉作,1931 《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
森丑之助,1994[1918] 《臺灣蕃族圖譜(一)》。臺北:南天書局。
臺灣日日新報社,1913 《大正二年討蕃紀念寫真帖》。臺北:編者。
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寫真帖》。臺北:編者。
臺灣寫真大觀社,1936 《臺灣寫真大觀 山岳編》。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1915 《記念臺灣寫真帖》。臺北:編者。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樟木調查記念會,1925 《樟木調查記念寫真帳》。大阪:編者。
遠藤寬哉,1911 《蕃匪討伐記念寫真帖》。臺北:遠藤寫真館。
遠藤寬哉,1912 《臺灣蕃族寫真帖》。臺北:遠藤寫真館。
橋本白水編,1923 《東宮殿下奉迎記念寫真帖》。臺北:花蓮港廳。

六、地圖
《八通關越橫斷道路計劃圖》。十萬分一,出版項不詳。
上河文化出版公司編繪,2000 《臺灣高山全覽圖》。1/50,000。臺北:編繪者。
上河文化出版公司編繪,2001 《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南島》。1/50,000。臺北:編繪者。
上河文化出版公司編繪,2007 《日治時期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新解》。臺北縣汐止市:編者。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1934 《臺灣地形圖》。1/50,000。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內政部地政司,1999-2001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經建第三版。
花蓮港廳,1933 《花蓮港廳管內圖》。十五萬分之一,臺滿オフセツト印刷株式會社。
美國遠東陸軍製圖局,1957 《臺灣地區五萬分之一地形圖》。1956測圖,聯勤測量處製圖廠。
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82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一萬分一像片基本圖》。等高線版特製圖。
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1982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一萬分一像片基本圖》。第一版。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1918 《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4 《臺灣全圖》。1/300,000。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9 《新竹州管內地圖》。1/150,000。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同1936年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9 《新竹州管內圖》。1/100,000。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66-1971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五萬分一地形圖》。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85-1989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經建第一版。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1996-1998 《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第二版。

七、專書、專書論文
Davidson, J. W. 1962[1903], The Island of Formosa: 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 Taipei: Book World Co.
Hideo, Naito, 1936, A Record of Taiwan''s Progress. Tokyo: Kokusai Nippon Kyokai.
入澤片村,1922 《生蕃國の今昔》。臺北:臺灣蕃界研究會。
大園市藏編,1916 《臺灣人物誌》。臺北市:谷澤書店。
小島麗逸,2002 〈日本帝國主義的臺灣山地支配:到霧社蜂起事件為止〉收於戴國煇編著、魏廷朝翻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臺北:國史館,頁62-113。
小森德治編,1933 《佐久間左馬太》。臺北:臺灣救濟團。
山本三生,1930 《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臺灣篇》。東京:改造社。
中村達太郎,1909 《日本建築辭彙》第五版。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編著,2007 《日式木造宿舍 修復‧再利用‧解說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中榮越二,1936 《臺灣の社會教育》。臺北:著者。
井出季和太,1937 《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編集委員會,1994 《日本近現代史辭典》。東京:東洋經濟新報社。
王泰升,1999 《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
王學新,2003 〈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前進策略:以竹苗地區為主〉,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頁1641-1724。
末成道男,2001 〈統治初期の総督府行政機関による調査〉,收於日本順益臺灣原住民研究會編,《台灣原住民研究概覽:日本からの視點》。東京:風響社,30-32頁。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 《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田中一二編,1924 《臺灣年鑑 大正十三年版》。臺北市:臺灣通信社。
仲摩照久,1931 《日本地理風俗大系第十五卷:臺灣篇》。東京:新光社。
池田龜壽,1935 《臺灣の全貌》。東京:軍人會館出版部。
佐佐木忠藏、高橋武一郎著,1915 《臺灣行政法論》。臺北:活文社。
杉浦和作編,1931 《臺灣銀行會社錄》第13版。臺北市:臺灣實業興信所。
李壬癸,1999 《臺灣原住民史 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李理,2007 《日據臺灣時期警察制度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李瑞宗,2000 《北坑溪古道》。苗栗縣大湖鄉:雪霸國家公園。
李瑞宗,2006 《蘇花道今昔》。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國家公園。
林一宏,2012[2004] 《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第三版。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林修澈,2000 《臺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1957 《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沼井鐵太郎著、吳永華譯,1997 《臺灣登山小史》。臺中:晨星出版社。
近藤正己著、林詩庭譯,2014 《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青木說三,2002 《遥かなるとき 臺湾》。大阪:燃燒社。
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34 《花蓮港廳警察法規》。東京:編者。
柯志明,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宮澤矢作,1931 〈ブヌン族誌〉。手寫稿,未出版。
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 《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秦郁彥,1981 《戰前期日本官僚の制度、組織、人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張揚培主持,2003 《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李棟山事件研究》。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梅澤柾,1919 《蕃地作業軌範》。花蓮:花蓮港廳。
移川子之藏、馬淵東一、宮本延人,1935 《臺灣高砂族所屬系統の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著,1996 《探險臺灣:鳥居龍藏的臺灣人類學之旅》。臺北:遠流圖書公司。
鹿野忠雄著、宋文薰譯,1955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著,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圖書公司。
黃昭堂,1994 《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出版社。
黃炫星,1997 《臺灣的古道》,再版。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楊南郡,1997 《臺灣百年前的足跡》,一版二刷。臺北:玉山社。
溝口松雄編,1934 《實用洋風建築構造學》。東京:須原屋書店。
葉家寧,2002 《臺灣原住民史:布農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鈴木作太郎,1932 《臺灣の蕃族研究》。臺北:臺灣史籍刊行會。
廖守臣,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臺北: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臺灣新民報社,1937 《臺灣人士鑑》,臺北:編者。
劉鳳翰,1997 《日軍在臺灣: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上下冊。臺北:國史館。
稻垣啟二,1996 《ターフン物語》。臺東:臺東廳立臺東中學校校友會。
稻垣啟二,2007 《望鄉讚歌》。名古屋:著者。
衛惠林等,1972 《臺灣土著各族分佈》。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鄭定邦,1986 《建築構造材料與方法》全二冊。作者自印。
瀨野尾寧編,1935 《蕃界稗史‧殉職秘話》。臺北:編者。
藤井志津枝,1998 《理蕃:日本統治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
藤井志津枝,2001 《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藤本盛久主查,1985 《構造用教材》。東京:日本建築學會。

八、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
李鴻禧,1995 〈百年來臺灣法治發展:西方法治東漸的遞移變化〉,收於《馬關條約一百年:臺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
林一宏,2001 〈拉庫拉庫溪流域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日治時期遺址之調查與考證:以駐在所為主體〉,《臺灣文獻》52(1):407-429。
林一宏,2010b 〈從「開山撫番」到「理蕃」:樟腦產業與隘勇線的演變〉,《臺灣博物》107=29(3): 18-25。
林一宏,2011b 〈總督的指尖:從霧社事件看警察官吏駐在所〉,《臺灣博物》112=30(4): 10-19。
林一宏,2017 〈日本時代「蕃地假設建物」的體制與實務〉,發表於「文化資產研究回顧研討會」,2017年1月13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
林一宏、王惠君,2007 〈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臺灣史研究》14(1):71-137。
施添福,2000 〈地域社會與警察官空間:以日治時代關山地方為例〉,發表於「東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2000年10月7日,臺東師院。
國分直一,1998 〈臺灣山地開發と隘勇線(防衛線)〉,《臺灣原住民研究》3:1-14。
葉高華,2016 〈分而治之:1931-1945年布農族與泛泰雅族群的社會網絡與集團移住〉,《臺灣史研究》23(4):123-172。
葉高華,2017 〈從山地到山腳: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社會網絡與集體遷村〉,《臺灣史研究》24(1):125-170。
鹽見俊二,1953/3 〈日治時代臺灣之警察與經濟〉,《臺灣銀行季刊》,5(4): 254-256。

九、學位論文
石丸雅邦,2008 〈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李文良,2001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崇僖,1996 〈日本時代臺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南茜,1999 〈臺灣日治時期都市之地方警察機關建築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君,2003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胡曉俠,1996 〈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信安,2004 〈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蔡明志,2008 〈殖民地警察之眼:臺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之論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論文。
鄭安睎,2011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之推進與變遷(1895-1920)〉。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
羅任鎗,2009 〈帝國邊陲的救贖:日治時期蕃地醫療政策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藤井志津枝,1986 〈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十、技術報告與其他
《須知簿:イナコ警察官吏駐在所》
《須知簿:マレッバ警察官吏駐在所》。
《須知簿:佳暮警察官吏駐在所》。
《須知簿:萬大警察官吏駐在所》。
《須知簿:過坑警察官吏駐在所》。
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主持、林一宏協同),1999 《玉山國家公園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舊部落調查研究》報告書。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主持、林一宏協同),2001a 《拉庫拉庫溪流域日治時期遺址原地保存之可行性研究與初步規劃》報告書。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中原大學建築系(黃俊銘主持、林一宏協同),2001b 《拉庫拉庫溪流域人文史蹟原址保存或復舊工程之整體規劃》報告書。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黃俊銘主持),1996 《日據時期臺灣文化資產研究與保存文獻彙編:以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為主》。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黃俊銘主持),2005 《新竹縣縣定古蹟尖石古堡修復調查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吳永華,1994 《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李瑞宗計畫主持,1998 《錐麓古道沿線農業墾殖暨植物利用之研究》。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汪明輝總主持、潘英海計畫主持、鄭安睎協同主持,2009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含古道)委託研究報告建置計畫案浸水營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一宏,2010a 《日治時期臺灣山地「駐在所」建築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博物館98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一宏,2011a 《臺灣日治時期山地「理蕃」建築法制化過程之研究(一):臺灣警察制度的沿革》。國立臺灣博物館99年度自行研究計畫,未出版。
林一宏,2012 〈臺灣日治時期山地「理蕃」建築法制化過程之研究(二):理蕃建築相關法規〉。國立臺灣博物館100年度自行研究計畫。
林古松調查主持、黃明貴協同主持,1989 《玉山國家公園關山越嶺古道調查研究報告》。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王素娥計畫主持,1988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東段調查研究報告》。南投縣水里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1988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臺北市: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計畫主持,1990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報告》。臺北市: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1987 《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越嶺古道西段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1991 《雪山、大霸尖山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縣:內政部營建署。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02 《霞喀羅國家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03 《浸水營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03 《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05 《阿里山鄒族步道系統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05 《崑崙坳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臺北市:農委會林務局。
楊南郡計畫主持、王素娥協同主持,2011 《馬武督地區人文史蹟調查硏究計畫研究報告》。臺北市:林公熊徵學田基金會。
楊南郡計畫主持、鄭安睎協同主持、王素娥等協同調查,2000 《清代北路(蘇花古道)調查研究報告》。花蓮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十一、網路、資料庫
中野文庫,〈中野文庫日本語総目次〉,http://www.geocities.jp/nakanolib/mokuji.htm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アジア歷史資料中心センター〉,http://www.jacar.go.jp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ー〉,http://dl.ndl.go.jp/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帝國議會會議錄検索システム〉,http://teikokugikai-i.ndl.go.jp/
神戶大學附屬圖書館,〈新聞記事文庫〉,http://www.lib.kobe-u.ac.jp/sinbun/index.html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報官報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資料庫〉,http://ds3.th.gov.tw/ds3/app003/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全文影像系統〉,http://stfb.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立臺灣圖書館,〈臺灣政經資料庫〉,http://tped.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N_FaJp/main?db=webmge&menuid=index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GIS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