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馬偕在北臺灣傳教空間的拓展(1872-1901)
作者:曾尹君
作者(外文):Yin-Chun,Ts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指導教授:林玉茹
張崑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基督長老教會禮拜堂空間建築地理傳教馬偕(偕叡里)Presbyterian ChurchchurchspacearchitecturalgeographicMissionaryGeorge Leslie Macka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透過《馬偕日記》及《北臺灣宣教報告》史料,探討清末時期馬偕如何在北臺灣的空間建立其傳教據點和建築。馬偕將北臺灣地理分為三大空間:淡水河流域、噶瑪蘭平原、北臺灣西岸。在每個區域設立最重要的據點,也是遠心傳教法的中心。透過此據點的人口聚集與流動、人際牽引的關係、交通便利性,逐漸使漢人的設教據點擴展,但傳統大市鎮往往必須面對地方勢力的對抗。在噶瑪蘭平原,馬偕則是跟隨平埔族遷徙的路徑,調整設教的地點,透過集體改宗,更使得基督徒的人數暴增。北臺灣西岸則因為交通的不便利,拓展的時程較晚,馬偕以解決住宿問題而開始設立教會。之後的開發,則仰賴本土傳教師及信徒的努力。透過馬偕辛勤且好勝的企圖心,其足跡遍佈閩南、平埔、客家、生番各族群,踏遍北臺灣各角落。
馬偕傳教的建築形式和地理空間彼此有明顯的關連,形式雄偉、高聳的禮拜堂多設立於臺北盆地,噶瑪蘭平原則以洋式小禮拜堂為主,而北臺灣西岸多為隱身於民宅的佈道所。禮拜堂的生命週期,主要因為政局變化或天災侵襲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其中關鍵在於清代的營建方式脆弱,無法抵禦人力及大自然的傷害;而馬偕也反覆耗費許多傳教經費在此。其中,噶瑪蘭平原禮拜堂為受創最嚴重的區域,讓馬偕不得不放棄,使其傳教事業走向萎縮一途。日治時期的政局變化使得守護禮拜堂的傳道師人數逐漸減少,所幸在馬偕的堅持下,持續本地傳道師的培訓,才得以延續教會在臺「本土化」、「在地化」的理念。此外,淡水的宣教總部扮演著支撐六十間禮拜堂持續運作最重要的角色。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how George Leslie Mackay establish his missionary strongholds and archtectures in the space of Northern Taiwan. Mackay divided the geography of Northern Taiwan into three major spaces: Drainage Basin of Danshui River, Kavalan Plain and Westcoast of Northern Taiwan. Strongholds with most importance were established in each area, through wh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flowing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had gradually led to the extension of missionary stronghold for the Han people. However, traditional big towns and cities often needed to fight against the local force.In Kavalan Plain, Mackay followed the migration path of Ping-pu to adjust the location for missionary stronghold estabilishment. Through religion change in group, the number of Christian surged suddenly. As for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Taiwan, the extension schedule took longer due to the inconvenience of transportation. Through Mackays effort and his aggresive ambition, he set foot in MinNan, Ping-Pu, Hakka, Savage and other clans.
There is an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al form and geographic space for Mackays missionary work. The tall churches with spectacular appearance were mostly built in the Drainage basin of Dansui River, and the western chaples were mostly seen in Kavalan Plain, while the missionary stronholds at the west coast of Northern Taiwan were hidden in civil residences mostly. The life cycle of church is mainly affected and sabotaged by political situation or natural disasters, among which the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 of Qing dynasty is so poor that the human and natural damage could not be avoided. During the time, Kavalan Plain is the area most severely damag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change made the number of missionary who protect churches reduced. Luckily, with Mackays perseverance, the training for local missionary cultivation had been continued, which realized the idea of nativization of church in Taiwan.
一、史料
1.加拿大長老教會會誌(Presbyterian Record),1881年11月刊(該年,p.287)
2.重修苗栗縣誌,卷六語言志,上冊。
3.〈籌辦夷務始末選輯卷二〉,《臺灣文獻叢刊》,203期,卷二。
4.山邊建太郎,現代史資料(21)臺灣,東京,みすず:1979解說。
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務教案檔第二、三、五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
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法越南交涉檔(v.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2年,頁3394-3422。
7.中西牛郎,「泰西哲學家李公小傳」,收錄於李明輝編,《李春生著作集(附冊)》,臺北:南天。
8.井出季和太,南進臺灣史考,東京,誠美書格,1943。
9.Fernandez, Pablo著、黃德寬譯,天主教在臺開教記:道明會士的百年耕耘,臺北,光啟出版,1991。
10.James Wheeler Davidson,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11.Rev. George Leslie MacKay,《馬偕施洗簿》,未出版。
12.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 陳冠洲、Louise Gamble總編,北臺灣宣教報告-馬偕在北臺灣之紀事1868-1901,臺北市,明燿文化,2015。
13.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林晚生 譯,福爾摩沙紀事-臺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14.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游君筑解讀,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南崁教會設立120年紀念文集,南崁,南崁基督長老教會,2012。
15.Rev. 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王鏡玲、何畫瑰、林昌華、陳志榮、劉亞蘭 譯,馬偕日記Ⅰ、Ⅱ、Ⅲ,臺北,玉山社,2012。
16.Rev. William Campbell著、陳復國譯,臺灣佈教之成功(An Account of Missionary Success in the Island of Formosa),臺南市:教會公報,2007,頁253。
17.王明仁編,「南崁教會91週年沿革誌略」慶祝南崁基督長老教會設教 91 週年暨聖殿重建落成紀念特刊,桃園,南崁教會,1980。
18.甘為霖,素描福爾摩沙,臺北市,前衛出版,2009。
19.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委員會 著、陳宏文 譯,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臺南市,人光出版社,1997,原白話字:1923出版。
20.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平埔族調查旅-伊能嘉矩〈台灣通訊〉選集,臺北,遠流出版,2016。
21.卓維煌,「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沿革史略」,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特刊 1875-1995,1995,頁44-45。
22.東鄉實,臺灣殖民發達史,台北,晃文館,1916。
23.村上櫻子,「家父與台北日本基督教會的往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設教九十二週年暨建堂七十二年記念冊,1990年5月,頁16-18。
24.卓維煌,「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沿革史略」,大稻埕教會設教120週年特刊 1875-1995》,臺北: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1997年。
25.林榮任,「大溪教會歷史沿革」,大溪教會獻堂感恩特刊,桃園,大溪教會長老教會,
26.洪寬威,「發刊詞」,三角埔教會12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三角埔教會,1999。
27.南港基督長老教會,南港教會135年紀念特刊,臺北市,南港基督長老教會,2009。
28.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東京,富山房,明治42年,頁57。
29.徐天德神父,〈萬金的傳教區),未出版。
30.參謀部本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東京,1904。
31.陳嘉陸 譯,天主教來台傳教壹百年簡史:1859~1959(原:日文台灣傳教史(楊多默監牧著)),高雄市,天主教道明會,1960。
32.陳聖賢,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中會五十禧年紀念特刊,新竹,新竹中會,1989。
33.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34.齋藤勇 編,「人忙我閑生」,マツカイ博士の業蹟,臺北,1939年。
35.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編,臺灣鐵道史,東京,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明治40。
36.臺南長老大會,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拾週年記念寫真帖,臺南:教會公報,2004[1935] 。
37.臺灣省政府文獻委員會,臺灣省通志稿,卷三,政事誌外事篇。
38.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臺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1965。
39.臺灣新生報社,臺灣年鑑,臺北:1947。
4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私法物權編(下),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灣,大通書局,出版日不詳,頁1349-1350。
41.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一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0。
42.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二輯,臺南,人光出版社,1992。
43.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集,臺南,人光出版社,1995。
44.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五輯,臺南,人光出版社,2000。
45.賴永祥,教會史話第四集,臺南,人光出版社,1998。
46.鄭葦舟,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教會設教一一○週年紀念特刊》,新竹,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竹教會,1988。

64B二、專書
47.山樂曼,美麗島.主的莊田,臺南,聞道出版,2013。
48.江傳德,天主教在臺灣,臺南,聞道出版,2008。
49.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臺灣省文獻會,1990。
50.吳旭彬,晚清基督教政策之研究(1844~1911),臺北,花木蘭文化,2011。
51.吳學明,從依賴到自立:終戰前臺灣南部基督長老教會研究,臺南市,人光出版社,2003年,。
52.妹尾河童 著、姜淑玲 譯,窺看印度,臺北市,遠流,2012。
53.尚會鵬,「近代印度文化:印度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遭遇與融合」,印度文化史,臺北市,亞太,2007。
54.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縣,知書房,1997。
55.林栭顯,臺灣鐵路管理局所屬車站之沿革,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56.林會承,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市,藝術家,1995。
57.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灣研究叢刊第一一五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
58.施添福,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三–苗栗縣上,南投縣,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6,頁83。
59.迪赫‧庫爾克 迪‧羅特蒙特 著、王立新及周江江 譯,印度史,中國北京,中國青年,2008。
60.唐次妹,清代台湾城镇研究,九州出版社,2008。
61.宮本延人 著、魏桂邦 譯,臺灣的原住民族,臺中市,晨星,1992。
62.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2013。
63.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臺北縣,稻鄉,2007。
64.張瓊慧主編,愛在臺灣: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01。
65.許功明主編,馬偕博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物: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臺北市,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2001。
66.郭和烈,宣教師偕叡理牧師傳,嘉義,郭和烈出版,1971。
67.黃定國 編,建築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2000年二版。
68.陳勝三撰,台灣教會公報,2312期 1996年6 月23 日教會巡禮 42。
69.程大學 編,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70.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臺北,臺灣大學出版,2006年。
71.黃秀政,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72.黃新憲,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社會變遷,福建敎育出版社,1996。
73.葉樹源編,西洋建築史,臺北市:中國電機技術,1989。
74.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一個臺灣史的區域研究,臺北市,里仁,1982。
75.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臺北縣,博揚文化,2000。
76.鄭仰恩,定根臺灣本土的臺灣基督教,臺南市,人光出版社,2005。
77.戴震宇,臺灣老火車站巡禮,臺北市,遠足文化,2015。
78.戴震宇,臺灣的鐵道,臺北市,遠足文化,2002。
79.羅榮光,,信仰的記憶與傳承-臺灣教會人物檔案(一),臺南市:人光,2001。

65B三、論文
80.王政文,「近代臺灣基督徒的婚姻網絡」,新史學,二十七卷第一期,2016年3月,頁175-245。
81.王政文,「是誰選擇誰」,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第四屆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10,頁451-475。
82.王政文,「改宗與日常」,臺灣文學的大河-歷史、土地與新文化-第六屆臺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9,頁451-475。
83.古偉瀛,「十九世紀台灣天主教(1859-1895)--策略及發展」,臺大歷史學報,第22期(1998.12),頁91-124。
84.古偉瀛,「從棄地遺民到日籍華人-試論李春生的日本經驗」,收錄於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頁166-167。
85.吳文星,「清季李春生的自強思想-以臺事議論為中心」,收錄於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110 。
86.吳明憲,「馬偕日記詞頻分析」,國際文化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13年6月,新北市,真理大學。
87.吳學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入臺初期的一個文化面相—「靠番仔勢」」,國立臺南師範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 期,1999 年12 月。
88.呂實強,「偕叡理教士在艋舺初創教堂的經過」〉,臺灣文獻,19卷1期,1968年3月,頁62-69。
89.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臺灣風物,42卷1期,頁220-222。
90.李乾朗,「1880年代至1930年代淡水的基督教建築」,第一屆論文集淡水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頁342~344。
91.周婉窈,「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臺灣風物,第65卷2期,2015年,頁23~89。
92.林昌華,「噶瑪蘭族洗禮簿──平埔族的教會檔案史料」,原住民族文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6月三期,頁13-16。
93.林凌霜,「大稻埕耆宿座談會」,臺北文物,1953:二卷三集,大稻埕專號,臺北市文獻會,頁2-12。
94.張君育,「將殘的燈火祂不吹熄-竹南教會」,臺灣古早教會巡禮,臺南市,人光,1996。
95.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第三期第四卷,1980。
96.許雪姬,「話說板橋林家-林本源家的歷史」,國史研究通訊,2012年06,頁10~16。
97.黃俊傑、古偉瀛,「新恩舊義之間-李春生的國家認同之分析」,收錄於李明輝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時代,頁232。
98.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11卷1期,1981年,頁19-36;
99.黃富三,「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下),食貨,11卷2期,1981年,頁26-46
100.連溫卿,「臺灣文化的特質」,臺北文物,三(1)1954,頁123。
101.陳立家,「殖民統治下的協力關係-以李春生為例」,洄瀾春秋,2006年7月,東華大學,頁81-104。
102.陳俊宏,「馬偕研究偶得一籮筐」,臺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196~205。
103.陳偉智,「族群、宗教與歷史-馬偕牧師的宜蘭傳教與噶瑪蘭人的族群論述」〉,宜蘭文獻雜誌,第33期,1998年,頁43~72。
104.陳淑均,〈卷五上風俗、氣候〉,噶瑪蘭廳志,臺銀文叢第一六○種,1963年,頁200。
105.曾尹君、張崑振,「十九世紀馬偕宣教師宅之探討」,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16年5月,頁67-90。
106.曾尹君、張崑振,「馬偕與「生番」:十九世紀獅潭底教會的建立」,臺灣文獻,67卷3期,105年9月30日,頁1-50。
107.楊雅惠,「創傷時代的超越時間-乙未之際基督教在臺灣的敘事詩學」,臺陽文史研究,臺陽文史研究學會,創刊號,2016年1月,頁1-36。
108.蔡蔚群,「建省以前臺灣北部的教案(上)」,臺北文獻,直字第133期,2000.09.25,頁186-197。
109.簡炯仁,「天主教道明會與赤山、萬金的平埔族」,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縣:稻香,2006。

66B四、未出版學位論文
110.王政文,天路歷程:臺灣第一代基督徒研究(1865-1895),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臺北,2009。
111.白順裕,清代竹塹地區的交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2004。
112.李佳奮,1895年麻豆基督長老教會事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文化研究所,臺南,2011。
113.李芷靚,基督教會建築形態之使用者空間認知,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2003。
114.李俊彥,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北部教堂建築形式轉化研究-以馬偕博士沿淡水河岸設立之教會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中壢, 1986。
115.涂一卿,清代臺灣社會變遷與地方領導菁英-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之比較臺中,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臺中,1988。
116.張欽烽,南臺灣基督教教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1997年。
117.連嫦美,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艋舺教會的創立與發展,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臺南,2015。
118.陳穎禛,加拿大宣教師吳威廉在北台灣的建築生產及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2008。
119.曾品滄,汐止的產業變遷與紳商家族之發展(1754-1945),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臺北,1998。
120.黃志弘,天主教在臺擴展及其區域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臺中,2006。
121.黃頌文,清季開港前後英商杜德與寶順洋行的崛起(1867-1870),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臺北市,2012。
122.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臺北市,1999。
123.楊嘉欽,高雄前金天主教聚落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1998。
124.詹素娟,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市,1998。
125.劉若雯,大稻埕發展史:(1860-1920年),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壢,1999。
126.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一八六○∼一八九四),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臺北市,1983。
127.張欽烽,南臺灣基督教教堂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臺南,1997年。
128.蘇芳玉,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中壢,2002。
129.高井ヘラー, 由紀,日本統治下台湾における日本人プロテスタント教会史研究(1895-1945年),博士論文,国際基督教大学比較文化研究科,日本,2004。
66B五、資料庫
130.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資料庫連接:http://thdl.ntu.edu.tw/。
131.賴永祥長老史料庫: 網頁連結:http://www.laijohn.com/。
132.臺灣數位典藏計畫之淡新檔案:資料庫連接: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darc-frameset.jsp?c1=%E8%87%BA%E7%81%A3%E5%A4%A7%E5%AD%B8%E5%9C%96%E6%9B%B8%E9%A4%A8&c2=%E6%B7%A1%E6%96%B0%E6%AA%94%E6%A1%88&doTreeView=true
133.典藏臺灣:資料庫連接: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六、英文檔案
134.Bonham Ward Bax, The Eastern Seas(東方海域);Being a narrative of the H. M. S. Dwarf in China. Japan and Formosa, 1875,pp.117~132.
135.John R. Shepherd ,From Barbarians to Sinners : Collective Conversion Among Plains Aborigines in Qing Taiwan, 1859-1891,131-132.
136.R. H. Myers & M. R. Peattie ed. ,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 Princenton University Press, P.19.
137.The Home and foreign Record of the Canada Presbyterian Church , Canada:Canada Presbyterian Church,l874.
138.The Messenger, August1868, p.167-170。(1868年5月16日書信)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