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苦悶與超克:歷史-現實感的陳映真文學與思想脈動探索
作者:張立本
作者(外文):Li-Pen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可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陳映真思想文學歷史現實感覺政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文建議逼近陳映真的感受,以感受陳映真寫作的思想力量。作者發現,過往研究者皆未察覺陳映真著作版本差異,鮮少自覺研究方式已然刻板,而形成不同程度的閱讀偏差。如何理解閱讀偏差?作者認為也顯示了戰後台灣特定歷史構造中,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的影響。因此,我們亟需一種方式清理我們的知識狀況,以便有效理解陳映真,以及使陳映真思想能與讀者的知識狀況、歷史、現實,發揮具有積極意義的互動。作者認為,採取「歷史-現實感」的方式感受陳映真文學與思想脈動,將能有不同的啟發。
陳映真總是緊貼著現實動態,思想、苦悶以及嘗試超克:苦悶與超克。舉例而言,陳映真入獄前小說表現的苦惱,主要因感受人們的「定命」狀態。陳映真嘗試勾動人們警覺但不可得。當我們隨著陳映真的視野看向外在環境,理解革命的不可能,也將察覺1960年代初期小說就帶有陳映真的政治觀等線索。出獄之後,現實問題並未解決,甚至更複雜,使陳映真依然苦悶。但是陳映真出獄後的小說顯現了強烈的對人的不放棄,以對人的無條件信賴為基礎,陳映真採取不同方式換動人警覺「命定」,這是因為陳映真克服了某些思想危機。總結來說,陳映真不斷想著調動人心,使得陳映真文學有動人的力量;而陳映真不斷地回應多層次的現實,則是陳映真思想之難以化約、具有猶待繼續探索之豐富性的原因。
The dissertation suggests closing in Chen-Yingzhen’s feelings, to feel the power of thoughts in Chen’s writings. The author found that past researchers never aware of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Chen’s writings, seldom notice the stereotyping of research method and way of reading, ultimately causes faults in different degree. How to understand reading faults? The author claimed that it appeared the struggle of different political ide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specific structure of the Post-War history of Taiwan. Therefore, it is urgent to clear up our own condition of knowledge, as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understand Chen, afterwards make Chen’s thoughts interact in active and positive ways with our own condition of knowledge,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author’s idea is that we may have different inspiration exploring the Pulse of Chen’s literature and thoughts within Historical-Realistic-Feelings.
Chen is always close to the reality, to think, feels distress, and tries to transcend: Distress and Transcending. For example, the distress appeared in the literatures before Chen was put into jail, mainly result from his feeling of the condition of ‘Ding-Ming(fatal)’ of ordinary people. Chen tried to put his thoughts on awakening in the literature but with no positive ending. If following up Chen’s footprint, we not only will found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A Revolution, but will also found Chen’s political thinking by the distress raised from the impossibility of Revolution. After jail, social-political reality is not only unsolved, but even more critical, makes Chen’s continuing of feelings of distress. But literatures afterwards showed a stronger faith on ‘not giving up on “human”’, which based on the trust of human in any case. Because of some Transcending of his own crisis of thoughts, Chen changes his ways of writing to inspire readers on ‘Ding-Ming’. In summary, it is because Chen’s trying on inspiring readers, makes his literature a power to move; and it is the trying of reflecting multi-level reality, makes it hard to simplify Chen’s thoughts, and a necessity continuing exploration.
陳映真。1959。〈麵攤〉。《筆匯》第1卷5期(9月)。頁38-41。
──。1960a。〈我的弟弟康雄〉。《筆匯》第1卷第9期(1月)。頁31-34。
──。1960b。〈家〉。《筆匯》第1卷11期(3月)。頁21-23。
──。1960c。〈鄉村的教師〉。《筆匯》第2卷第1期(8月)。頁30-33。
──。1960d。〈故鄉〉。《筆匯》第2卷第2期(9月)。頁32-35。
──。1960e。〈死者〉。《筆匯》第2卷第3期(10月)。頁15-21。
──。1960f。〈介紹第一部台灣的鄉土文學作品集:《雨》〉。《筆匯》第2卷第5期(12月)。頁31-39。
──。1960g。〈祖父和傘〉。《筆匯》第2卷第5期(12月)。頁40-42。
──。1961a。〈貓牠們的祖母〉。《筆匯》第2卷第6期(1月)。頁35-38。
──。1961b。〈那麼衰老的眼淚〉。《筆匯》第2卷第7期(5月)。頁42-44;27。
──。1961c。〈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筆匯》第2卷第9期(7月)。頁37-46。
──。1961d。〈蘋果樹〉。《筆匯》第2卷第11、12期合刊本(11月)。頁50-57。
──。1963a。〈哦!蘇珊娜〉。《好望角》第1期(3月)。
──。1963b。〈文書〉。《現代文學》第18期(9月)。頁77-90。
──。1964a。〈將軍族〉。《現代文學》第19期(1月)。頁47-59。
──。1964b。〈淒慘的無言的嘴〉。《現代文學》第21期(6月)。頁29-39。
──。1964c。〈一綠色之候鳥〉。《現代文學》第22期(10月)。頁1-16。
──。1965a。〈超級的男性〉。《劇場》第1期(1月)。頁78-79。
──。1965b。〈獵人之死〉。《現代文學》第23期(2月)。頁107-121。
──。1965c。〈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現代文學》第25期(7月)。頁179-193。
──。1965d。〈現代主義底再開發——演出「等待果陀」底隨想〉。《劇場》第4期(12月)。頁268-271。
──。1966a。〈最後的夏日〉。《文學季刊》第1期(10月)。頁27-42。
──。1966b。〈寂寞的以及溫煦的感覺〉。《劇場》第5期(4月)。頁157;165。
──。1967a。〈ASA‧NISI‧MASA〉。《文學季刊》第2期(1月)。頁204-209。
──。1967b。〈唐倩的喜劇〉。《文學季刊》第2期(1月)。頁109-126。
──。1967c。〈第一件差事〉。《文學季刊》第3期(4月)。頁63-87。
──。1967d。〈六月裡的玫瑰花〉。《文學季刊》第4期(7月)。頁110-139。
──。1967e。〈流放者之歌:於梨華女士歡迎會上的隨想〉。《文學季刊》第4期(7月)。頁132-139。
──。1967f。〈打開幕漫深垂的暗示──兼以反論葉珊的「七月誌」〉。《陳映真全集2》(2017)。台北:人間。頁245-261。
──。1967g。〈最牢固的磐石:理想主義的貧乏和貧乏的理想主義〉。《文學季刊》第5期(11月)。頁160-168。
──。1968a。〈知識人的偏執〉。《文學季刊》第6期(2月)。頁85-86。
──。1968b。〈日本軍閥的陰魂未散〉。《文學季刊》第6期(2月)。頁199-201。
──。1970(約作於1966)。〈永恒的大地〉。《文學季刊》第10期(2月)。頁80-87。
──。1972(約作於1966)。〈纍纍〉。《四季》第1期(11月)。頁3-8。
──。1973(約作於1966)。〈某一個日午〉。《文季》第10期(8月)。頁132-138。
──。1975a。《將軍族》。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5b。《第一件差事》。台北:遠景出版社。
──。1975c。〈試論陳映真〉。《將軍族》。台北:遠景出版社。頁17-30。
──。1976a。《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出版社。
──。1976b。〈試評「金水嬸」〉。《中外文學》第4卷第10期(3月)。頁66-75。
──。1976c。〈感謝和給與——訪慕光盲人重建中心〉。《陳映真作品集7》(1988)。台北:人間。頁51-60。
──。1976d。〈鞭子和提燈——代序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知識人的偏執》。台北:遠行。頁:19-28。
──。1977a。〈懷抱一盞隱約的燈火:第一件差事(四版自序)〉。《第一件差事》(第四版)。台北:遠景。頁1-6。
──。1977b。〈孤兒的歷史和歷史的孤兒——讀吳濁流《亞細亞孤兒》〉。《夏潮》第1卷第10期(1月)。頁245-256。
──。1977c。〈「鄉土文學」的盲點〉。《臺灣文藝》革新第2期(6月)。頁107-112。
──。1977d。〈文學來自社會反映社會〉。《仙人掌》第5期(7月)。頁65-78。
──。1977e。〈原鄉的失落——試評「夾竹桃」〉。《現代文學》復刊第1期(8月)。頁83-93。
──。1977f。〈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第15卷第171期(10月)。頁39-41。
──。1978a。〈賀大哥〉。《雄獅美術》第85期(3月)。頁137-167。
──。1978b。〈夜行貨車〉。《臺灣文藝》第58期(3月)。頁1-40。
──。1978c。〈台灣長老教會的歧路〉。《夏潮》第4卷第6期(6月)。頁32-37;41。
──。1978d。〈在民族文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仙人掌》第12期(8月)。頁95-110。
──。1978e。〈上班族的一日〉。《雄獅美術》第91期(9月)。頁154-176。
──。1978f。〈從西化文學到鄉土文學〉。《大學雜誌》第119期(11月)。頁45-46。
──。1979a。〈永恒的大地〉。《夜行貨車》。台北:遠景出版社。頁47-64。
──。1979b。〈某一個日午〉。《夜行貨車》。台北:遠景。頁65-77。
──。1979c。〈斷交後的隨想〉。《中華雜誌》第17卷第186期(1月)。頁22。
──。1979d。〈被壓抑侮辱和虐待者的文學「日據下台灣新文學」問世的時代意義〉。《大學雜誌》第124期(4月)。頁16-17。
──。1979e。〈中國人任人恣意侮辱的日子已一去不返了〉。《中華雜誌》第17卷第193期(8月)。頁35-36。
──。1979f。〈答友人問〉。《中華雜誌》第17卷第197期(12月)。頁32-34。
──。1980a。〈中國文學的一條廣大出路——紀念「中國人立場之復歸」發表兩周年,兼以壽胡秋原先生〉。《中華雜誌》第18卷第203期(6月)。頁80-82。
──。1980b。〈雲〉。《臺灣文藝》第68期(8月)。頁7-93。
──。(陳映真、曾祥鐸、許良雄聯名)。1981a。〈注視一件在逐漸株連擴大中的文字獄——我們不服臺北地院的兩個錯誤判決提出上訴之理由〉。《中華雜誌》第19卷第215期(6月)。頁50-55。
──。1981b。〈中國的希望繫於國民的道德勇氣——讀劉青「沮喪的回憶與瞻望」後的一些隨想〉。《中華雜誌》第19卷第219期(10月)。頁33-35。
──。1982a。〈消費文化‧第三世界‧文學〉。《益世雜誌》第19期。頁66-73。
──。1982b。〈關於中國文藝自由問題的幾些隨想〉。《中華雜誌》第20卷第223期(2月)。頁23-25。
──。1982c。〈論强權、人民和輕重〉。《大地生活》第1卷第6期(4月)。頁4-6。
──。1982d。〈訪陳映真談傷痕文學〉。《陳映真全集5》(2017)。台北:人間。頁270-278。
──。1982e。〈人權的關懷不應有差等——訪陳映真談對羈獄政治犯的關心〉。《大地》第1卷第10期(8月)。頁16-17。
──。1982f。〈路線思考的貧窮〉。《陳映真作品集12》(1988)。台北:人間。頁13-22。
──。1982g。〈萬商帝君〉。《現代文學》復刊第19期(12月)。頁131-219。
──。1983a。〈企業下人的異化——《雲》自序〉。《雲》。台北:遠景出版社。頁1-4。
──。1983b。〈為了中國的春天......:讀《中國之春》第一期的一些隨想〉。《聯合月刊》第18期(1月)。頁22-24。
──。1983c。〈鈴璫花〉。《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卷第1期(4月)。頁146-168。
──。1983d。〈綠島的風聲和浪〉。《鐘鼓鑼》第1卷第7期(7月)。頁6-8。
──。1983e。〈寫作是一個思想批判和自我檢討的過程——訪陳映真〉。《夏潮論壇》第1卷第6期(7月)。頁74-77。
──。1983f。〈山路〉。《文季:文學雙月刊》第1卷第3期(8月)。頁132-150。
──。1983g。〈一個作家的思考和信念:訪陳映真〉。《陳映真全集6》(2017)。台北:人間。頁45-63。
──。1983h。〈台灣公共衛生中一位偉大的拓荒者——陳拱北教授〉。《陳映真全集6》(2017)。台北:人間。頁93-108。
──。1983i。〈從江文也的遭遇談起〉。《陳映真作品集8》(1988)。台北:人間。頁97-103。
──。1984a。〈凝視白色的五○年代初葉——《山路》自序〉。《山路》。台北:遠景出版社。頁1-3。
──。1984b。〈陳映真的自白——文學思想及政治觀〉。《陳映真作品集6》(1988)。台北:人間。頁33-57。
──。1984c。〈追究「台灣一千八百萬人」論〉。《夏潮論壇》第12期(3月)。頁14-18。
──。1984d。〈「美國」統治下的台灣——天下沒有白喝的美國奶〉。《夏潮論壇》第15期(6月)。頁12-25。
──。(編輯部)。1984e。〈嚴守抗議者的倫理操守——從海內外若干非國民黨刊物聯手對「夏潮」進行政治誣陷說起〉。《陳映真全集7》(2017)。頁253-258。
──。(戴國輝、陳映真)。1984f。〈「台灣人意識」與「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戴國輝、陳映真〉(葉芸芸整理)。《夏潮論壇》第13期(3月)。頁19-28。
──。(戴國輝、陳映真)。1984g。〈「台灣人意識」與「台灣民族」的虛相與真相—戴國輝、陳映真(續)〉(葉芸芸整理)。《夏潮論壇》第14期(4月)。頁62-73。
──。1985a。〈關於中共文藝自由化的隨想〉。《中華雜誌》第23卷第259期(2月)。頁27-29。
──。1985b。〈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希望,我們愛……〉。《人間》第1期(11月)。頁2-3。
──。1986。〈世界體系下的「台灣自決論」——冷戰體制下衍生的台灣黨外性格〉。《陳映真全集8》(2017)。台北:人間。頁148-158。
──。1987。〈趙南棟〉。《人間》第20期(6月)。頁112-138。
──。1988a。〈總是難於忘懷──「論陳映真卷」自序〉。《陳映真作品集14》(1988)。台北:人間。頁23-24。
──。(陳映真等)。1988b。〈專題:解放被朝野歧視的台灣人〉。《人間(七十師的台灣兵)》第38期(12月)。頁64-103。
──。1989a。〈望鄉棄民:一場尚未結束的戰爭〉。《人間》第43期(5月)。頁54-61。
──。1989b。〈悲傷中的悲傷:寫給大陸學潮中的愛國學生們〉。《人間》第44期(6月)。頁19-24。
──。1993a(1993年12月19日至23日)。〈後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3b。〈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沈落〉。《聯合文學》第111期(1月)。頁10-43。
──。1994a。《春祭》。《陳映真全集14》(2017)。台北:人間。頁261-262。
──。1994b。〈訪陳映真〉。《陳映真全集14》(2017)。台北:人間。頁283-323。
──。1995a。〈「台獨」批判的若干理論問題──對陳昭瑛「論臺灣的本土化運動」之回應〉。《陳映真全集15》(2017)。台北:人間。頁36-62。
──。1995b。〈Imperial Army Betrayed〉《夏威夷紀念太平洋勝利結束50週年國際研討會》。
──。1996。〈我在台灣所體驗的文革〉。《亞洲週刊(文革三十週年紀念集)》(香港)第10卷第20期(5月)。頁50-51。
──。1999a。〈歸鄉〉。《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噤啞的他者》1999年秋季號(9月)。頁1-41。
──。1999b。〈中國知識界失去了人民的視野〉。《明報月刊》(香港)第406期(10月)。頁36-38。
──。2000a(1月23日至27日)。〈人生採訪——當代作家映像10:專訪陳映真(楊渡採訪,王妙如記錄整理)〉。《中國時報》第37版。
──。2000b。〈夜霧〉。《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復現的星圖》2000年秋季號(12月)。頁293-340。
──。2001a。〈忠孝公園〉。《聯合文學》第201期(7月)。頁34-73。
──。2001b。〈「大和解?」回應之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3期(9月)。頁147-152。
──。2001c(10月9日)。〈論「文學台獨」〉。《文藝報》第2版。
──。2001d。《陳映真小說集1》。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e。《陳映真小說集2》。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f。《陳映真小說集3》。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g。《陳映真小說集4》。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h。《陳映真小說集5》。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i。《陳映真小說集6》。台北:洪範出版社。
──。2001j。〈後街〉。《陳映真小說集1》。台北:洪範。頁○13-○29。
──。2001k。〈經濟全球化和文化的自主防禦〉。《文藝理論與批評》第1期(1月)。頁5-10。
──。2004a。〈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上海文學》第315期(1月)。頁62-70。
──。2004b。〈左翼人生:文學與宗教——陳映真先生訪談錄(訪談人:古蒼梧、古劍)〉。《文學世紀》第4卷第4期(3月)。頁4-14。
──。2004c。〈我的寫作與台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陳映真主講,張清志整理)〉。《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2期(8月)。頁28-35。
──。2004d。〈「全球化」的兩面性和新的中華文明的建設〉。《陳映真全集21》(2017)。台北:人間。頁374-379。
石筱珮。2015。《陳映真的小說書寫與社會實踐析論》。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白依璇。2014。〈意識形態之軌跡內外:論陳映真思想與寫作風格的轉向變遷〉。《文史台灣學報》第8期(6月)。頁141-163。
田秋堇。1983。〈我的爸爸是好人──大家來關心政治犯下一代〉。《前進儣場》第1期(8月)。頁4-11。
台灣新生報。1945年(12月24日)。〈比島台胞地獄より帰る〉、〈台胞を射殺、肉喰ふ 大部分は生死不明〉、〈蓬頭垢面、生色なし 死線彷ふ同胞の消息齎す〉。《台灣新生報》第3、4版。
朱姸。1982。〈葉陶姊──楊逵的「牽手」〉。《關懷雜誌》第1卷第5期(3月)。頁17-19。
朱玉如。2003。《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宥勳。2013。《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施明正》。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浩。2017。〈时代课题的构造与从苦恼出发的学术——谈贺照田的学术研究及其新著《从苦恼出发》〉。《開放時代》。2017年第4期(4月)。
呂正惠。1987。〈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論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文星》第106期(6月)。頁134-148。
──。2009。〈歷史的廢墟、烏托邦與虛無感:早期陳映真的世界〉。《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會議論文集》(11月21至22日)。新竹:交通大學。頁41-58。
──。2017a。〈紀念陳映真(1937年11月18日-2016年11月22日):論1960年代陳映真統左思想的形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6期(4月)。頁255-274。
──。2017b。〈出版《陳映真全集》的意義〉。《統與左的辯證:第二屆林書揚文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12月9日)。頁113-170。
呂毓軒。2010。《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喬。1983。〈台灣文學正解〉。《台灣文藝》第83期(7月)。頁6-7。
李籃。1983。〈辦到台灣沒有政治犯──小小夏令營志氣大〉。《前進儣場》第1期(8月)。頁10-11。
李亞橋。2013。《「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開展》。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瑞馨。2005。《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書揚。1995。〈審視近年來的台灣時代意識流:評陳昭英、陳映真、陳芳明的「本土化」之爭〉。《海峽評論》第55期(7月)。頁50-59。
林碧霞。2005。《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明。(林梵)。1980。〈越戰後遺症──論陳映真的兩篇小說〉。《書評書目》第87期(7月)。頁49-58。
──。(林梵)。1983。〈從迷惘到自主:第一代到第四代的文學旅程〉。《台灣文藝》第83期(7月)。頁49-55。
──。1999。〈目的與手段之別〉。《歷史學報》第25期(12月)。頁321-337。
──。2008。〈兩種台灣文學史—台灣V.S.中國〉。《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7期(10月)。頁107-145。
──。2009。〈理想繼續燃燒〉。《文訊》第287期(9月)。頁65-68。
吳政勳。2006。《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台北: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懷晨。2012。〈快樂的罪行:陳映真救贖三部曲結構中的罪與聖〉。《中外文學》第436期(3月)。頁87-135。
松永正義。2011。〈抒情和現實之間〉。《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台北:台社。頁67-74。
涂貴美。2017。〈長期處在不安、沒有安全感的日子〉。《走過長夜: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輯四〕在逆風中奮起》。台北:人權博物館。頁311-340。
徐代德(譯)。1967。《日本最長的一日》。台北:臺灣文源。
──(譯)。1969。《近代藝術革命》。台北:三民文庫。
──(譯)。1970。《西洋美術史》。台北:三民文庫。
姚一葦。1988。〈總序〉。《陳映真作品集1》(1988)。台北:人間出版社。頁11-17。
陳璦婷。2006。《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建忠。2003。〈末日啟示錄:論陳映真小說中的記憶政治〉。《中外文學》第376期(9月)。頁113-143。
──。2009。〈愛慾與文明:陳映真筆匯時期小說中的性、政治與美學〉。《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二》(9月26日至27日)。台北:國圖會議中心。頁11-35。
陳芳明。(溫萬華)。1981a。〈欲言又止的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省籍問題」〉(上)。《美麗島週報》第46期(7月18日)頁8-9。
──。(溫萬華)。1981b。〈欲言又止的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省籍問題」〉(中)。《美麗島週報》第48期(8月1日)頁6。
──。(溫萬華)。1981c。〈欲言又止的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省籍問題」〉(下)。《美麗島週報》第49期(8月8日)。頁12-13。
──。(宋冬陽)。1984。〈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台灣文藝》第86期(1月)。頁10-40。
──。(宋冬陽)。1986。〈縫合這一道傷口──論陳映真小說中的分離與結合〉。《文學界》第20期(11月)。頁8-33。
──。1989a。〈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上)〉。《新文化》第2期(3月)。頁84-89。
──。1989b。〈死滅的,以及從未誕生的(下)〉。《新文化》第3期(4月)。頁84-89。
──。2000。〈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第190期(08月)。頁156-165。
──。2010。〈葉石濤與陳映真:八○年代台灣左翼小說的兩個面向〉。《台灣文學學報》第17期(12月)。頁27-44。
──。2011。《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陳明成。2012。《陳映真現象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文。
陳光興。2001。〈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9月)。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41-110。
──。2009。〈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11月21至22日)。新竹:交通大學。頁245-277。
──。2010。〈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6月)。頁215-268。
──。2011a。〈編按〉。《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上)》(按:即《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之正式出版)。台北:台社。頁5-12。
──。2011b。〈陳映真的第三世界:50年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以本文紀念溝口雄三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9月)。頁137-241。
──。2011c。〈1960年代的陳映真:訪談淺井基文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9月)。頁289-307。
──。2011d。〈道上同志〉。《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趙剛著)。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7-11。
──。2017。〈陳映真的第三世界:瓦解「本╱外省人」、「台灣╱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本文採用陳光興教授提供之未刊全文)。(本文〔上〕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7(8月)。頁129-184;〔下〕發表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8(12月)。頁105-155)。
曾萍萍。2003。《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
──。2009。〈兩岸陳映真研究平議〉。《陳映真創作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一》(9月26至27日)。台北:國圖會議中心。頁87-104。
曾靜渝。2010。〈第三世界文學的實踐者──重讀陳映真80年代的文學創作與生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1期(9月)。
賀照田。2006a。〈制約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界的幾個問題〉。《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18。
──。2006b。〈貧乏的論爭 難預期的後果〉。《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9-31。
──。2006c。〈當代中國思想論爭的歷史品格與知識品格〉。《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2-53。
──。2010。〈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陳映真80年代的思想湧流析論之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7期(6月)。頁115-181。
──。2016a。〈啟蒙與革命的雙重變奏〉。《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人間出版社。頁45-78。
──。2016b。〈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潘曉討論」與當代中國大陸虛無主義的歷史與觀念構造〉。《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台北:人間出版社。頁79-193。
──。2017。〈從苦惱出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6期(4月)。頁135-172。
尉天驄。1979。(尉天驄、齊益壽、高天生對談)〈從浪漫的理想到冷靜的嘲諷──對談陳映真〉。《台灣文藝》第65期(12月)。頁173-192。
──。2011。〈理想主義者的蘋果樹〉。《回首我們的時代》。台北:印刻。頁216-254。
楊翠。2009。〈獻祭的聖杯:陳映真小說中的女性救贖意象〉。《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一》(9月26至27日)。台北:國圖會議中心。頁63-86。
楊欣慈。2014。《從〈麵攤〉到〈萬商帝君〉──陳映真小說的敘事研究》。台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立本。2011。〈跟上陳映真的回家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9月)。頁383-396。
──。2015。〈「陳映真研究」之現象——陳映真著作版本差異透露的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學會2015年年會》(11月20至21日)。台北:世新大學。
──。2016。〈導讀〈鄉村的教師〉的現實感:革命徬徨,和不可得的革命主體〉。《兩岸犇報》第134-6期。
──。2017a。〈陳映真「關心受辱、弱小者」嗎?以小說版本商榷近年陳映真研究〉。《文藝爭鳴》第2期(2月)。頁34-45。
──。2017b。〈生之悖論與活得像人──陳映真1960年代小說思想與政治性之一面〉。《鞭子和提燈:陳映真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3月17至20日)。廈門:廈門大學。
──。2017c。〈陳映真思想試探:從「人如何設想命運」展開的一面向〉。《藝術評論》第160期(3月)。頁64-70。
──。2017d。〈闇夜是為陽昇之前奏?陳映真〈永恒的大地〉的版本差異、新詮,及相連的啟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08期(12月)。頁1-37。
──。2017e。〈我的人間旅程〉。《橋》冬季號(12月)。頁139-145。
──。2017f。〈走出泥淖展开新页:从陈映真的80年代处境与〈铃珰花〉诸篇浅谈来日课题与展望〉。《「新形勢下的兩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學術研討會》(10月20至22日)。福州:福建师范大学两岸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詹閔旭。2013。《認同與恥辱:華語語系脈絡下的當代台灣文學生產》。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所博士論文。
管永仲。1997。《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宜蘭:華梵大學人文學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遐秋。2009。〈陳映真小說的「蒼生意識」〉。《陳映真創作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一》(9月26至27日)。台北:國圖會議中心。頁31-52。
趙剛。2009a。〈以「方法論中國人」超克分斷體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4期(6月)。頁141-218。
──。2009b。〈分體體制下的悲劇與「喜劇」:我讀陳映真的〈第一件差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5期(9月)。頁321-339。
──。2011。《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013。《橙紅的早星》。台北:人間。
葉珊。(王靖獻)。1967。(8月12日)〈七月誌-並記張大千〉。《聯合報》副刊。
葉石濤。1965。〈台灣的鄉土文學〉。《文星》第97期(11月)。頁70-73。
──。1977。〈鄉土文學史導論〉。《夏潮》第2卷第5期(5月)。頁68-75。
──。1988。〈序〉。《陳映真作品集1》(1988)。台北:人間。頁19-22。
漁夫。1984(1月21日至23日)。〈憤怒的雲〉。《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鄭秀婷。2006。《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台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歐崇敬。2007。〈「異鄉的存在」與「物化的虛無」的〈山路〉左翼政治思想〉。《思與言》第45卷第3期(9月)。頁23-56。
蔡孟莉。2012。《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
謝曉青。2011。《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羅夏美。1990。《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台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博洲。2010a。《尋找祖國三千里》。台北:台灣人民出版社。
──。2010b。〈還有這樣的臺灣人-辜金良〉。《老紅帽》。台北:南方家園。頁124-158。
──。2016。《幌馬車之歌(第三版)》。台北:時報出版。
蘇慧雲。1997。《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台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Abrams, Charles。(1970)。《人人都要房子住 : 論現代城市住宅問題》。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Freire, Paulo。(2002)。《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Simell, Georg。(2008)。《大都會與精神生活》。《城市文化讀本》(汪民安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貨幣哲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Blomley, Nicholas (2005). The Borrowed View: Privacy, Propriety, and the Entanglements of Property. Law & Social Inquiry, Vol. 30, No. 4. pp. 617-661
Harvey, David (2008). The right to the city. New Left Review, 53. pp. 23-40.
Purcell, Mark (2008). Recapturing Democracy: Neoliberalization and the Struggle for Alternative Urban Futures.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Wacquant, Loïc (2008). Urban Outcasts. Cambridge: Politi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