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總述講學大旨」道統論之研究
作者:黃昭華
作者(外文):Huang, Jau-Hwa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葉適道統總述講學大旨《習學記言序目》儒學Ye ShiorthodoxyAcademic PrincipleNoting the Headings from the Records of Practice and Learning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中的「總述講學大旨」,以一千餘字的篇幅論述了儒學道統,認為儒學之道統始於堯而終於孔子。一般對「講學大旨」的研究,或凸顯其事功之學的取向,或就其道統論述對參五經內容。本文則取葉適「以道出治,形而為文」,以解讀「講學大旨」中堯、舜、禹、皐陶、湯、伊尹、文王、周公及孔子之統緒,以「道」、「治」、「文」作為分析葉氏道統論之結構:堯、舜之道統聚焦於道論,禹、皐陶、湯、伊尹之道統聚焦於治論,文王、周公、孔子之道統聚焦於文論;並取所涉五經內容為據,加以分析解釋。除緒論與結論外,各章之主題與所據五經內容如下:第二章說明堯、舜之道統;堯確立了儒學之真理性(道),即「人」,對此,我們從「人之向度」與「天人關係」兩方面切入主題。舜之道統則是對堯之繼承與深化:對向德,從堯之「欽明」發展到舜之「濬哲」;對向文(禮樂),從堯之「文思」發展到舜之「文明」;對向人倫,從堯之「安安」發展到舜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對向王者之個體形象,從堯之「允恭克讓」到舜之「溫恭允塞」;對向天,從堯之「敬天」發展到舜之「知天」。堯、舜之主題為真理性,第三、四章之代表人物則為禹、皋陶、湯、伊尹,其道統論之主題則與「治」有關。治之結構由王者、臣佐、人民構成,前述之代表人物亦與此結構相關。水心借禹之道統論述了王者之治道;借皋陶之道統論述了臣佐之治道;又借湯與伊尹論述了人民的部分,湯之道統與民性之客觀向度有關(衷),伊尹之道統則與民性之主觀向度有關(德)。以上所涉經典主要是《偽古文尚書》。水心的道統論述,最後一個部分與「文」有關,其代表人物是文王、周公、孔子,第五、六、七章即以文論為我們探討的主題,其內容分別為文德、禮樂制作、文之傳述。水心言文王之德,實即「無我」而已,我們亦基於此,對水心所引據的《詩經》中〈皇矣〉及〈思齊〉二詩,還原其詩中所見之「無我性」。文德作為文之內在性一面,禮樂則為文之外在性體現;這部分,水心引據了《周官》中的禮樂制作,並視之為周公之人文制作之體現;我們即依據水心之論述脈絡,對《周官》中所體現周公之治做一分析與解說。在文之內、外向度後,水心以孔子為統緒之最後一人;孔子在水心之道統論中,其地位是相當特別的;一方面,孔子非作為為政者而呈現,因而單純是對向文之傳述者,另方面,又以此而為道統論之結尾;換言之,若堯舜作為儒學真理性之開始,那麼相反,對儒學道統論之研究,則以孔子作為起始。水心對孔子之道統之論述,基本上是本於《論語》;從主題來說,一從方法切入儒學道統,此即「內外交相成」與「內外交相明」,從內容言,我們分成習學、仁禮關係、超越性三個部分,對孔子之道統加以分析解釋。最後,水心以曾子、子思、孟子說明儒學思想之發展,這一發展實移離了儒學本統:水心認為由於曾子之故,儒學導向以身為本並輕忽了儒學經制這一面向;至於子思,則表現為理論興趣之轉向;最後關於孟子,水心肯定孟子能夠繼承儒學道統,然而亦認為,孟子關於性、命、仁、天的說法,確實偏離了儒學道統。
Ye Shi described the truth of Confucianism in the chapter academic principle in the book Xixue jiyan xumu(習學記言序目), thinking that it starts from Yao(堯), ends up at Confucius. This paper hopes to hold "political governence bases on Dao, appeared as humanities(以道出治,形而為文)" as the architecture to describe Confucianism.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truth of Confucianism with Yao、Shun(舜).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 explain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political governance with Yu(禹)、Gao Yao(皋陶)、Tang(湯)、Yi Yin(伊尹). The fifth, sixth, seventh chapter explains what humanity is with Wen Wang(文王)、Zhou Gong(周公)、Confucious(孔子),each chapter discusses the aspect of virtue the aspect of propriety and music(禮樂) and the theme of truth in Analects(論語). The eighth chapter explains the wrong development in history of thought of Zeng Zi(曾子)、Zi Si(子思)、Meng Zi(孟子).
葉適著作
宋.葉適:《水心別集》,清同治光緒年間刊本。
宋.葉適:《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 年。
古籍
周.管仲;唐.房玄齡注:《管子》,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周.程本:《子華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漢.伏生傳;鄭玄注;清.陳壽祺輯:《尚書大傳》,《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漢.司馬遷著;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清張照等撰:《史記附考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243-2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漢.班固:《前漢書》,《四部備要》第1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年。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魏.何晏集解:《論語》,《四部備要》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吳.韋昭注:《國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6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魏.王弼、魏.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唐.韓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宋.胡瑗:《洪範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歐陽修《詩本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宋.王安石:《周官新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劉敝:《公是七經小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蘇軾:《東坡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史浩:《尚書講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6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年)。
宋.林之奇:《尚書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黃倫:《尚書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3 年。
宋.朱熹:《晦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朱熹:《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1958 年。
宋.羅願:《爾雅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呂祖謙撰;宋.時瀾增修:《增修東萊書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易祓:《周官總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范處義:《詩補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曹彥約:《曹彥約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年。
宋.韓淲:《澗泉日記》,卷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黃度:《尚書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袁燮:《絜齋家塾書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王昭禹:《周禮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王與之:《周禮訂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92、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蔡沈:《書經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宋.錢時:《融堂書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朱申:《周禮句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趙善湘撰:《洪範統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陳經:《尚書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趙善湘:《洪範統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宋.夏僎:《尚書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真德秀:《西山讀書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三,景印《文潚閣四庫全書》第8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劉克莊:《後村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劉宰:《漫塘集》,卷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王柏:《魯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黃震:《黃氏日抄(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7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黃仲元:《四如講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不著編輯人:《程氏經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胡士行:《尚書詳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宋.陳元晉:《漁墅類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金.王若虛:《滹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方回:《續古今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劉壎:《隱居通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陳櫟:《定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許謙:《讀書叢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黃溍:《文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吳師道:《禮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吳澄:《書纂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陳師凱:《書傳旁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朱祖義:《尚書句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王充耘:《書義矜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王充耘:《讀書管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王禮:《麟原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舒天民撰;元.舒恭注;明.趙宜中附注:《六藝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元.劉玉汝:《詩纘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宋訥:《西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章潢:《圖書編(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朱善:《詩解頤》,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梁寅:《詩演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章懋:《楓山語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姚舜牧:《重訂詩經疑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朱朝瑛:《讀詩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張次仲:《待軒詩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陳耀文:《經典稽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程敏政編:《明文衡(二)》,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呂坤撰:《呻吟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 年。
明.王應電:《周禮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柯尚遷:《周禮全經釋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熊過:《周易象旨決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劉宗周:《論語學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陳第撰:《尚書疏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明.曹學佺編:《石倉歷代詩選(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6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
清.黃式三:《儆居遺書》,清同治光緒年間刊本。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胡渭:《洪範正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陳廷敬;清.張玉書:《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年。
清.方苞:《周官集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庫勒納;葉芳藹等:《日講書經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傅恒等:《詩義折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濟南:齊魯書社,2014 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詩》,《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續修四庫全書》詩類第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朱鶴齡:《尚書埤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66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李光地:《尚書七篇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續修四庫全書》詩類第6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清.李光坡:《周禮述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王項齡等:《書經傳說彙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朱彬:《經傳考證》,清道光二年刊本。
清.黃宗炎:《周易象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4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年。
日.竹添光鴻:《左氏會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研究專書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年。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 年。
江灝譯注;錢宗武譯注;周秉鈞審校:《今古文尚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
杜保瑞:《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源澄:《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6年。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 年。
吳璵:《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7 年,二版。
周予同:《群經概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9 年,再版。
周秉鈞:《尚書易解》,長沙:岳麓書社,1984 年。
周夢江:《葉適與永嘉學派》,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周夢江:《葉適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學武:《葉水心先生年譜》,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88年。
屈萬里:《詩經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76 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年,七版。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
瑞典.高本漢著;董同龢譯:《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2012 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年。
陳福濱:《中國哲學史講義》,臺北:至潔有限公司,2006年。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年。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年。
曾春海:《中國哲學史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曾運乾:《尚書正讀》,北京:中華書局,1964 年。
萬獻初:《《說文》字系與上古社會:《說文》生產生活部類字叢考類析》,北京:新世出版社,2011 年。
楊天宇:《周禮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楊運庚:《今文《周書》同義詞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9 年。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
蔣伯潛:《諸子與理學》,上海:世界書局,1941年。
鄧國光:《經學義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劉殿爵著;陳方正編:《尚書大傳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香港)有限公司,1994 年。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年。
謝无量:《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年,臺二版。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88 年。
簡良如:《論人之存有:先秦‧儒學‧人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
譚家哲:《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 年。
譚家哲:《形上史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6年。
譚家哲:《孟子平解》,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 年。
譚家哲:《論語平解選篇》,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2 年。
譚家哲:《詩文學思想》,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年。
譚家哲:《周易平解》,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年。
顧頡剛:《古史辨》第1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論文集
張義德、 李明友、洪振寧編:《葉適與永嘉學派論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0 年。
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 年。
博士學位論文
周學武:《葉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75年。
董金裕:《宋永嘉學派之學術思想》,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78年。
曹在松:《葉適經世思想研究》,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1989 年。
蔣偉勝:《習學成德:葉適的外王內聖之道》,復旦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 年。
孫華璟:《論南宋浙學於儒學發展中之意義》,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11 年。
鄭慧:《葉適的理學觀念與文學思想》,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董小梅:《考據與經世》,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園園:《葉適的思想學術與文學》,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
碩士學位論文
朱盈靜:《葉適的哲學思想暨其對理學與經學的批判》,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年。
沈劍超:《論葉適的修己安人思想》,復旦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盧晞雲:《論君主性的建立與類型──《尚書‧堯典》堯、舜、禹人物形象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 年。
李慶輝:《道、道統與躬行--黃震理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7月。
李文梁:《周夢江與永嘉學派研究》,溫州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4 年5月。
期刊論文
何格恩:〈葉適在中國哲學史上之位置〉,《嶺南學報》第2卷第4期,1933年6月,頁 102-135。
周學武:〈葉適著作考〉,《中國書目季刊》,第11卷第2期,1977年9月,頁13-24。
高明士:〈隋唐廟學制度的成立與道統的關係〉,《臺大歷史學報》第9期,1982年,頁 93-122。
王德培:〈《書》傳求是札記(下)〉,《天津師大學報》,1983年第5期,頁37-44。
殷紹基:〈「關於〈洪範〉五行說〉,《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董平:〈葉適對道統的批判及其知識論〉,《孔子研究》,1994年第1期。
周夢江:〈葉適著版本考——兼談《葉適集.編後校記》〉,《麗水師專學報》,1986年第4期,頁23-26
彭文林:〈論亞理斯多德的物質因與《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鵝湖學誌》第十三期,1994 年。
何雋:〈葉適與朱熹道統觀異同論〉,《鵝湖月刊》第 21卷第11期,總第251期,1996年5月,頁24-29。
胡新生:〈政治意識籠罩下的原始五行觀——對〈洪範〉『五行』概念的性質及其思想史意義的再認識〉,《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曾春海:〈葉適的義利觀及其在倫理學之意義〉,《哲學與文化》 第28卷第4期,總第323期,2001 年4月,頁 330-341、382。
黃俊傑:〈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151-185。
祝平次:〈從『治足以為經』到『統紀之學』──論葉適對儒家經典的看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6第1分,2005年3月,頁 117-168。
曹松羅:〈論〈洪範〉之五事〉,《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2期,2005年6月,頁58-61。
杜保瑞:〈葉水心事功進路的儒學建構之批判〉,《鵝湖學誌》第37期,2006年12月,頁35-76。
楊自平:〈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43期,2010年,頁 105-139。
陳國燦:〈葉適與南宋反理學思潮〉,《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頁 18-21、94。
吳元豐:〈〈大學〉、〈中庸〉、《孟子》論『誠』之差異(下)〉,《鵝湖月刊》第37卷第1期(總號第433期),2011 年7月。
鄭吉雄:〈五行原論與原物理〉,《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九期(2016 年),頁83-120。
陳威瑨:〈「中國哲學史」通史專書寫作的發展—從中日交流的視角談起〉,《臺大中文學報》第58期,2017年9月,頁157-202。
簡良如:〈文本閱讀之客觀性——再探譚家哲經典釋義方法〉,《文與哲》,第31期,2017年12月,頁417-468。
工具書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宋.羅願:《爾雅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年)。
清.陳廷敬;清.張玉書:《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年。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濟南:齊魯書社,2014 年。
清.王引之:《經傳釋詩》,《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19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丁福保編:《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 年。
周學武:《葉水心先生年譜》,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年。
王鳯陽:《古辭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年。
劉殿爵著;陳方正編:《尚書大傳逐字索引》,香港:商務印書(香港)有限公司,1994 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輯:《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年。
周夢江:《葉適年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 年。
《漢語多功能字庫.形義通解》,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網址: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