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四部水滸戲之解構
作者:舒宗浩
作者(外文):SHU,ZONG-HAO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晉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當代劇場解構主義女性主義男子氣概水滸傳Contemporary TheaterDeconstructionFeminismMasculinityWater Marg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對當代劇場而言,經典小說是許多藝術家熱衷改編的題材,例如中國著名小說《水滸傳》。本研究針對中國經典名著《水滸傳》改編的四齣戲劇作品進行探討。本研究分析之案例皆是具有解構主義風格的戲劇,因此採用解構主義批評,企圖分析戲劇中的情節與思想的解構。本研究發現歸納為下列五點:
一、原著取用的意義
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中,當代戲劇藝術家並不企圖完整詮釋所有故事,而是在原著取用片段來呈現。這種做法的目的不完全是現實的考量,更多是具有藝術家想要詮釋,與表達思想的意義。
二、似是而非的改寫
解構主義藝術家通常會捉住原著中的某一結構進行延異,因此解構主義詮釋下的《水滸傳》具有大量似是而非的改寫。這些似是而非的創作並非對原著的貶抑,而是一種另類觀看視野的體現。
三、符號的想像
非常林奕華《水滸傳》對原著的改寫策略不同於另外三齣被探討之案例。林奕華的創作手法主要是捉住《水滸傳》中的某個符號、意象或思想,再由這些符號、意象或思想作為核心擴散創作。
四、戲劇主題與當代思潮的連結
在解構主義下的戲劇改編,藝術家欲表達的主題思想才是改編的核心,而藝術家的思想又經常與當代社會的思潮有所連結。
五、創作者的獨特詮釋
除了以當代思潮作為改編創作的要素之外,另外也有改編者自己獨特觀點的詮釋。
For contemporary theaters, classic novels are themes that many artists are keen to adapt, such as the famous Chinese novel “Water Margi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our dramatic works adapted from the Chinese classic “Water Margin”. These case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are dramatic works of deconstructive style. Researcher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lot and theme in work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in the five points:
First,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parts collection.
In the 120 chapters of Water Margin, contemporary theatrical artists did not attempt to display all the stories, but instead collected some original parts.
The object of this approach was not entirely a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but more meaning was the artist’s interpret and ideas.
Second, plausible rewriting.
Deconstructive artists usually catch some structures in the original novel for differance, so the dramatic works about “Water Margin” had a lot of plausible rewriting. These plausible creations were not a derogation of the original, but an alternative viewing horizon.
Thir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symbol.
Edward Lam Dance Theatre’s “Water Margin” rewrite strategy for the original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hree cases. Edward Lam’s creative technique was to catch some symbols, images or thought in Water Margin, and then used these symbols, images or thought as the core to spread.
Fourth, the link between the theme of the works and the contemporary thought.
In the drama adaptation under deconstruction, the thought that these artists wanted to express was the core of the adaptation, and the artist’s thought was often linked with the contemporary thought.
Fifth, The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
In addition to the elements of contemporary thought, there were als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rtist’s unique interpretation.
中文專書
于陽。2007。《江湖中國:一個非正式制度在中國的起因》。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丹托(Arthur C. Danto)。2010。《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After th End of Art: 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林雅琪、鄭慧雯譯。臺北:麥田出版社。
巴特(Roland Barthes)。1991。《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臺北:商鼎出版社。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王朝聞。1982。《美學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齊洲。1991。《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齊洲。2004。《四大奇書縱橫談》。濟南:濟南出版社。
王學泰。2011。《水滸‧江湖》。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
丘振聲。1992。《水滸傳縱橫談》。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
皮特曼(Frank Pittman)。1995。《新男性:扭脫男子氣概的枷鎖》(Man Enough: Fathers, Sons, and the Search for Masculinity),楊淑智譯。臺北:牛頓出版社。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
朱一玄,劉毓忱等編,2002。《水滸傳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朱克思(Adam Jukes)。1996。《為何男人憎恨女人》(Why Man Hate Women),吳庶任譯。臺北:正中書局。
朱芳慧。2012。《跨文化戲曲改編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朱剛。1995。《詹明信》。臺北:生智出版社。
米利特(Kate Millett)。2003。《性政治》(Sexual Politics),宋文偉、張慧芝譯。臺北:桂冠。
余秋雨。2007。《中國戲劇史》。臺北:天下文化。
克拉特鮑(Kenneth Clatterbaugh)。2003。《男性氣概的當代觀點》(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on Masculinity: Man, Woman, and Politics in Modern Society, 2nd ed),劉建台、林宗德譯。臺北:女書文化。
冷風。1989。《武俠縱談》。上海:上海書店。
李宇樑。2009。《紅顏滅諦:李宇樑長劇選》。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
李辰冬。1945。《三國水滸與西遊》。重慶:大道出版社。
周思源等。2009。《名家品水滸》。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於唐編。2016。《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遼寧:遼海出版社。
青燈下的古佛(李俊杰)。2017。《水滸人物解碼》。臺北:龍圖騰文化。
施耐庵。2006。《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全二冊)》。湖南:岳麓書社。
施耐庵。2012。《水滸傳》。臺北:三民書局。
段馨君。2009。《跨文化劇場:改編與再現》。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段馨君。2010。《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新北:華藝數位。
胡適。1934。《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實業印書館。
夏志清。200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徐之卉。2009。《戲曲史》。臺中:天空數位圖書出版。
徐硯美。2015。《Who’s Afraid of 林奕華:在劇場,與禁忌玩遊戲》。臺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索緒爾。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幼坦。1992。《水滸論衡》。臺北:聯經書局。
馬幼坦。2003。《水滸人物之最》。臺北:聯經書局。
馬幼坦。2005。《水滸二論》。臺北:聯經書局。
馬克思(Kar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965。〈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宣揚。2003。《當代法國思想五十年》。臺北:五南出版社。
寇克藍(Anne Cauquelin)。2002。《法國當代藝術》(L’art Contemporain),張婉真譯。臺北:麥田出版社。
張慶善編。2001。《胡適、魯迅解讀《水滸傳》》。遼寧:遼海出版社。
強生(Allan Johnson)。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新北:群學出版社。
曹德本。1988。《中國傳統思想探索》。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脫脫、淮沛等。1986。《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陳文新等。2003。《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傅惜華。1985。《水滸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隋樹森。1964。《元曲選外編》。北京:中華書局。
馮友蘭。1996。《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大春。1997。《解構理論》。臺北:揚智出版社。
葉濤,張廷興。1999。《江湖社會習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詹克斯。1998。《後現代建築語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吳介禎譯。臺北:田園文化。
臧懋循。1997。《元曲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劉再復。2010。《雙典批判》。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劉若愚。1991。《中國之俠》。香港:三聯書局。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2015。《書寫與差異》(L’écriture et la différence),張寧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蔡翔。1993。《俠與義──中國武俠小說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鄭樵撰。2002。《通志》(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魯迅。1973。《三閑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魯迅。2004。《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蕭相愷。2012。《話說水滸傳》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諾利斯(Christopher Norris)。1995。《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De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劉自荃譯。新北:駱駝出版社。
賴炎元、傅武光。2007。《新譯韓非子》。臺北:三民書局。
簡政珍。2010。《解構閱讀法》。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聶紺弩。1955。〈論水滸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是逐漸提高的〉,《水滸研究論集》。沈陽:東北人民大學研究部教材出版社。
聶紺弩。1981。《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
薩孟武。2014。《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
羅立群。1990。《中國武俠小說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羅燁。1957。《醉翁談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嚴敦易。1957。《水滸傳的演變》。北京:作家出版社。
顧乃春。2007。《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作品論、演出論》。臺北:心理出版社。

外文專書
Anne Ubersfeld. 1999. Reading Theatre.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Benjamin. 2006. “Deconstruction”, 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Critical Theory. Simon Malpas and Paul Wake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Connell, R. W. 2005. Masculinities (2nd ed.).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errida. 1997. Of Grammatolog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碩博士論文
王冠茗。2015。《一心戲劇團《斷袖》之劇本分析──以同性戀為題材》。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軍芳。2005。《《水滸傳》與《紅樓夢》的性別詩學研究》。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吳岳霖。2012。《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金民。2011。《水滸小說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
汪麗麗。2010。《《水滸傳》之近代接受──以《蕩寇志》與《三俠五義》為例》。蘇州大學: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周吟儒。2014。《從全能戲劇觀點試析當代傳奇劇場的《蛻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詩涵。2012。《《水滸傳》思想及藝術研究》。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慶揚。1996。《《水滸傳》的人格世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曉英。1999。《台灣亂彈水滸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顯源。1998。《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宣中文。1998。《水滸戲曲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柯曉姍。1999。《當代傳奇劇場舞台演出本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茂發。2012。《《水滸傳》中的俠義精神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
倪雅慧。2000。《台灣新編京劇中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江艷。2006。《元雜劇水滸戲與小說《水滸傳》比較》。江西財經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張加輝。2007。《《水滸傳》之「俠」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張彩云。2011。《《水滸傳》女性形象分析》。湖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郭冰。2005。《明清時期《水滸》接受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郭璉謙。2013。《品讀、視聽與翫藏︰水滸故事的商品化與現代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
閆東平。2004。《《水滸傳》的現代傳播──以影視水滸為例》。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陳維柔。2012。《臺灣當代表演藝術跨文化研究──兼以當代傳奇劇場《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獻賓。2010。《《水滸傳》之忠義精神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千凌。2001。《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1981-2001﹚》。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諭。2013。《林奕華導演作品《水滸傳》、《西遊記》之男性氣概再現與顛覆》。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齊學東。2008。《水滸故事的接受美學》。福建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
劉浩君。2001。《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潘星曄。2013。《《水滸傳》女性觀探究》。曲阜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鄭夙婷。2008。《元代俠義雜劇的意義:以水滸俠義雜劇為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傑文。2008。《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文期刊
王利器。1987。〈《水滸傳》的來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92-95。
王村。2001。〈試論《水滸》系列中忠奸鬥爭的主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第2期,頁33-35。
王前程。2001。〈試論《水滸傳》的陽剛之美〉。《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4期。頁46-49。
王振星。1998。〈《水滸傳》神話解讀〉。《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頁54-58。
王麗娟。2000。〈90年代《水滸傳》研究綜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45-47。
王麗娟。2003。〈20世紀水滸故事源流研究述評〉,《中州學刊》2003.05,頁75-81。
石昌渝。2001。〈《水滸》成書於嘉靖初年考〉,《上海師大學報》,第5期,頁56-59。
呂幼安。2004。〈論小說題材中的審美個性〉。《漢大學學報》,第5期,頁40-44。
李金松。2002。〈金批《水滸傳》的批評方法研究〉。《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頁217-248。
周探科。1999。〈宋江「反詩」質疑〉。《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頁84-88。
周維衍。1984。〈《水滸傳》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問題──從歷史地理方面考證〉,《學期月刊》,第7期,頁55-61。
尚潔。2016。〈論《水滸傳》中男性對女性的虐殺〉。《青年文學家》,第33期,頁80-81。
紀德君。2001。〈《水滸傳》寫「心」說綜析〉。《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89-95。
紀德君。2004。〈百年來的《水滸傳》成書及版本研究述要〉,《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頁67-72。
胡海燕。2017。〈關於《水滸傳》中的女性意識覺醒思考〉。《梧州學院學報》,第27卷第5期,頁72-76。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第17期。頁51-84。
許并生。2008。〈20世紀《水滸傳》思想研究及《水滸傳》思想論析〉,第10卷第1期,頁111-119。
許勇強、李蕊芹。2010。〈百年《水滸傳》成書時間研究檢討〉,《中華文化論題》,第4期,頁150-152。
陳中凡。1956。〈試論《水滸傳》的著者及其創作時代〉。《南京大學學報》,頁26-36。
喻進芳。2009。〈《水滸傳》:男性英雄視野下的女性觀〉。《理論月刊》,第7期,頁129-131。
游美惠。2012。〈厭女(Misogyny)〉。《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58期,頁108-111。
黃霖。1982。〈宋未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兼析興化、大豐「新發現」恰恰證明其地確無施耐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頁50-56
楊召龍。2008。〈水滸三傑──英雄世界中的男性標準〉。《安徽文學》,第7期,頁27-28。
寧稼雨。1995。〈水滸傳與中國綠林文化——兼談墨家思想對綠林文化的影響〉。《文學遺產》,第二期。
趙萍。2006。〈梁山水滸文化研究綜述〉。《水滸爭鳴》,第9 輯。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劉天振。2009。〈20世紀以來《水滸傳》人物綽號研究述略〉,《水滸爭鳴》,第11輯,頁679-695。
劉平。2004。〈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論綱〉。《文史哲》,第二期,頁69-76。
劉銘。2009。〈從林沖的「折疊紙西川扇子」看《水滸傳》的成書年代〉,《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頁140-147。
戴云波、葛偉彬。2001。〈《水滸》故事演變與農民起義〉。《復旦學報》,第3期,頁133-139,頁141。
羅立群,余聰。2018。〈《水滸傳》宋江形象的性格特徵及其淵源〉。《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頁11-18。
鐘晨、薛文。1975。〈如何看待宋江的「吟反詩」〉。《天津師院學報》,第5期,頁14-16。

外文期刊
Cixous, Hélène; Cohen, Keith; Cohen, Paula. 1976.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published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ol 1, No. 4, pp.875-893.
Demetriou, Demetrakis Z. 2001. Demetriou. Connell’s concept of hegemonic masculinity: A critique. Theory and Society. Volume 30, Issue 3, pp 337-361.
Derrida. 1978. “Structure, Sign, and Play in the Discourse of the Human Sciences”, in Writing and Difference,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278-293
Derrida. 1982. “Différance”, in 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 Alan Bas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3-27.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Volume 32, Issue 4, pp. 73-94.
Showalter, Elaine. 1979. “Toward a Feminist Poetics.” Women's Writing and Writing About Women, edited by Mary Jacobus. London: Croom Helm, 1979. Pp.22-41.
Showalter, Elaine. 1985. “Representing Ophelia: Women, Madnes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Feminist Criticism,” in Shakespeare and the Question of Theory, edited by Patricia Parker and Geoffrey Hartman, Methuen, pp.77-94.
Wilcox, C. 1996. Racial and gender consciousness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 Women and Politics, Volume 17, Issue 1, pp. 73-94.

論文集
周密。2002。〈癸辛雜識讀集〉。《水滸傳資料匯編》。朱一玄、劉毓忱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洪邁。2002。〈夷堅乙志〉。《水滸傳資料匯編》。朱一玄、劉毓忱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張錦池。1986。〈忠義之烈的藝術典型——論宋江的藝術形象及其歷史發展〉。《中國古典文學論叢》。
聶紺弩。1955。〈論水滸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是逐漸提高的〉。《水滸研究論集》。沈陽:東北人民大學研究部教材出版社。

節目單
林奕華。2006a。《水滸傳》節目單。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視聽資料
林奕華。2006b。《水滸傳》(What is man?)(DVD)。未出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栢優座。2009。《水滸‧誰唬》。未出版:劇團內部提供。
當代傳奇劇場。2012。《水滸108》(DVD)。臺北:當代傳奇劇場。
曉角話劇研進社。《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未出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網路資料
陳建仲。2000。〈「第三屆華文戲劇節」來自澳門的曉角話劇研進社帶來《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B-013-1056)〉。《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b/e0/1b.html。(2019/01/16瀏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