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
作者:黎素君
作者(外文):Li, Su-Chu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保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學校競爭優勢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之現況、關係及驗證各變項間之因果模型。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蒐集到北北基地區國小教師784份有效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校長正向領導現況良好,以「正向關係」表現最佳。
二、學校組織變革現況良好,以「技術變革」表現最佳。
三、學校競爭優勢現況良好,以「服務優勢」表現最佳。
四、不同性別、年齡、現任職務、任教年資、學校地區及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知覺校長正向領導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現任職務、任教年資、學校地區及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知覺學校組織變革現況有顯著差異。
六、不同年齡、現任職務、任教年資、學校地區及學校規模之國小教師知覺學校競爭優勢現況有顯著差異。
七、不同校長正向領導知覺在學校組織變革上有顯著差異。
八、不同校長正向領導知覺在學校競爭優勢上有顯著差異。
九、不同學校組織變革知覺在學校競爭優勢上有顯著差異。
十、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之結構方程模式配適度良好,能解釋主要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十一、校長正向領導能透過學校組織變革影響學校競爭優勢,學校組織變革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校長及未來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s,the relationships and assesses the proper fit of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 lamong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lementary School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is study adop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amples were 784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New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City.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SEM).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listed below:
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is good,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2.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good,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 Technological change ".
3.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good,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 service advantage ".
4. Teachers’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did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gender, age, position , service period,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scale.
5.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did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age, position , service period,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scale.
6. Teachers’ perception of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did caus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y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age, position , service period, school location and school scale.
7.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8.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9.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levels of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10. The proper fit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mong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ssessed as positive and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main variables.
11. Principals’ positive leadership would influence the schoo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schoo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dicating a full mediation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principals and future studies.
一、中文部分
丁志達(2016)。組織行為。臺北市:揚智文化。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34,106-117。
王保進(2009)。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保進(2008)。多變量分析:套裝程式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建彬、袁建中(2007)。不同生命週期產業評估創新政策。科技管理學刊,12(3),35-73。
方至民(2000)。企業競爭優勢。臺北市:前程企管。
方金寶(2006)。以Porter鑽石模型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策略與法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司徒達賢(1995)。策略管理。臺北市,遠流。
仲秀蓮(2011)。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文儀、陳建男、黃豪臣(譯)(2007)。策略管理 (原作者:Charles W. L. Hill&Gareth R. Jones)。臺北市,華泰文化。
匡秀蘭(2012)。臺北市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杜岐旺(2001)。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再長譯(2006)。組織理論與設計(原作者:Daft, R. L.)。臺北市:
華泰文化。
李明堂(2006)。學校組織變革歷程及管理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宥賢(2008)。中部地區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態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粵強、許瑞翔、溫珮伶(2008)。應用資源基礎理論探討台灣產業之優勢資源與升級發展策略。北台灣學報,31,117-127。
李文文(2010)。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用與教師抗拒變革之研究-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政策推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李明軒、邱如美譯(2010)。競爭優勢(上、下)(原作者:Porter, M. E.)。臺北市:天下文化。
李新民(2011)。正向心理學在學校教育的應用。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韶棠(2011)。以正向領導策略融入網路課業輔導帶班督導機制提升大學生教學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菁菁(2014)。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李巧妤(2014)。彰化縣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與組織變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李仁傑(2015)。南投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柏佳(2016)。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5-33。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臺北:臉譜出版社。
吳定(2001)。組織發展-理論與技術。臺北市:天一。
吳清山、林天祐(2001)。教育名詞:策略管理。教育資料與研究,41, 66。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2005)。競爭優勢。教育研究月刊,138,162。
吳清山、林天祐(2012)。正向組織行為。教育研究月刊,222,135-136。
吳清山(2013)。正向領導。教育研究月刊,230,136-137。
吳明隆 (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錦惠(2009)。高級中學經營競爭優勢之個案研究-以臺南地區四所學校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錦惠(2012)。學校競爭優勢與行銷策略: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臺北市:五南。
吳煒聲譯(2016)。 正向心理學-人類優勢的科學與實務探索(原作者:Shane J. Lopez, Jennifer Teramoto Pedrotti, and C.R. Snyder)。 臺北市:雙葉書廊。
江雪齡(2010)。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初版二刷)。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何昶璈(2009)。應用雙鑽石模型進行跨國產業分析之研究—以兩岸汽車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孟彥、林均妍譯(2011)。管理學(原作者:Robbins,S.P., & Couiter,M.)。臺北市:華泰文化。
林孟瑜(2007)。高雄縣市國民小學組織創新、學校行銷策略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清河(2006)。策略管理。科學發展,399,12-19。
林婷鈴、陳靜怡(2008)。產業生命週期、技術特性與廠商策略異質性層級貝氏迴歸模式之實證。行銷科學學報,4(2),163-197。
林新發(2010)。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3),1-6。
林新發(2011)。華人地區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模式初探。國民教育,52(1),1-6。
林新發、王秀玲、仲秀蓮、鍾雲英、黃秋鑾、林佳芬、顏如芳(2011年8月)。兩岸三地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習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能影響之研究(Ⅱ)-臺北市、上海市、香港地區之比較分析。中外教育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大陸華中師範大學。
林新發(2012)。心理資本與正向組織行為。國民教育, 52(4),1-7。
林來利(2012)。國民小學校長提升學校競爭優勢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文平(2008)。國民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林家五、王悅縈、胡宛仙(2012)。真誠領導與仁慈領導對組織公民行為及主管忠誠之差異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38,205-256。
林建宏(2016)。高級中等學校分散式領導、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金福(2003)。高中職校長轉型領導、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長賦(2016)。完全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工作投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鉦棽、彭台光(2012)。組織研究的中介檢測:緣起、爭議、研究設計和分析。管理學報,29(4),333-354。
周俊(2018)。問卷資料分析:破解SPSS的六類分析思路。新北市:博碩文化。
柯銘祥(2017)。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教師關係認同、教師工作投入與教師建言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侯嘉政、陳宜伸、張宏榮(2010)。企業動態能力、組織變革策略與組織變革績效之探索性研究。經營管理叢書,6(1),23-47。
胡瓊文(1999)。學校組織成員屬性、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支持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3)。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2版)。臺北市:五南。
唐迎華、雷立芬(2016)。法國葡萄酒產業競爭優勢分析與啟示。台灣農學會報,17(3),288-300。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個以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業挫折經驗的研究。中等教育,57(3),4-21。
徐國樹(2009)。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變革與校長變革領導對學校經營策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明和(2010)。雲林縣國小組織變革、策略管理與優質教育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淑麗(2010)。我國觀光旅館業經營策略、組織變革與競爭優勢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蘭譯(2009)。真實的快樂(原著者:Martin E. P. Seligman)。臺北市:遠流。
許耀昇(2008)。組織變革、組織創新、組織結構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許素梅(2010)。國民小學人力資源管理、教師核心能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許婉玉(2016)新北市國民小學空間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毓娟(2016)。高屏地區國中校長願景領導、組織信任、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麗娟(2016)。幼兒園園長轉型領導、教保人員組織承諾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范熾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與做法:知識經濟觀點。現代教育論壇研討會手冊,51-59。2004年8月11日。台中師範學院。
梁文耀、林玉菁、李冠賢(2008)。價值鏈建構與評估模式。資訊管理學報, 15(3),181-202。
梁福鎮(2013)。教育行政學: 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梁雅雯(2004)科技大學教師學校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理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德銳(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1(2),133-154。
張德銳、丁一顧(2000)。美國中小學校長評鑑制度及校長專業發展。 教育資料與研究,37,52-60。
張明輝(2006)。教育組織變革。輯於謝文全主編,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頁251-285)。臺北:五南。
張夏平(2008)。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文權(2009)。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淑芬(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張珮筠(2013)。教育組織人員正向心理資本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任坊、張博一、張紹勳(2013)。創業績效關鍵成功因素的彙總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6(2),1-17。
張馨方(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教師工作活力、學校組織學習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本文(2015)。國小校長服務領導、教師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張同廟(2017)。大學行政人員知覺校長正向領導、心理資本、敬業奉獻與工作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偉豪(2011)。論文寫作SEM不求人。高雄市:三星統計。
曾文志(2006a)。就算短暫,也是永恆-談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師友月刊,465,57–63。
曾文志(2006b)。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月刊,464,1–7。
曾文志(2010)。走過正向心理學的第一個十年。師友月刊,513,62–66。
曾璧光(2015)。技術型高中校長正向領導內涵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若玫(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學術樂觀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7)。106-121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News21.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
教育部(2018)。106 學年度 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分析。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672D3725AE71AAC1&s=2EAD09E7F9C68E08
邱如美(譯)(2002)。領導人的變革法則(原作者:Kotter, J. P.)。臺北市:天下文化。
邱柏松、王姿力(2010)。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關鍵成功因素探討-借鏡日本。稻江學報,4(2),246-262。
黃芳銘(2005)。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黃芳銘(2006)。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臺北:五南。
黃建翔(2014)。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資料導向決定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黃釋輝(2014)高雄市國小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俊傑(2008)。心理學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家齊譯(2011)。組織行為學(原著者:Robbins, S. P)。臺北市:華泰。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珮書(2012)。Snyder希望理論應用於大學生心理諮商效果之研究-大學生生活目標量表與團體諮商方案發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麗鴻(2012)。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的驗證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明勝(2017)。高雄市國中校長科技領導、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新福、林興濱(2014)。組織變革認知對員工工作士氣及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 K 公司案為例。管理資訊計算,3,54-76。
黃瑞鴻(2014)。企業競爭優勢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高雄市。
黃嘉雄(2016)。運用SWOT分析於校本課程發展之要領。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7,21 - 34。 取自:https://pulse.naer.edu.tw/Home/Content/23269a32-2248-41d3-a7c7-33ba69a640a1?insId=0c4498ad-8c3a-4538-ac36-018c70d6655d&parentName=%E7%AC%AC6%E6%9C%9F%20%3A%E4%B8%AD%E5%B0%8F%E5%AD%B8%E8%AA%B2%E7%A8%8B%E8%A6%8F%E5%8A%83
黃淑芬(2018)。南部地區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教師心理資本、學校翻轉教學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美珠、黃承暉、黃永旺(2016)。從價值鏈觀點探討運動服務業之競爭優勢。臺灣體育學術研究, 60,131-144。
楊福清(2001)。私立技專校院經營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長榮管理學院,台南市。
楊千(2007)。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泰文化。
楊振昇(2015)。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
楊文堯(2016)。高職校長變革領導、教師組織承諾、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仁壽、卓秀足(2009)。組織理論與管理:個案、衡量與產業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莊尚平(2000)。資源基礎理論下持久競爭優勢之整合性架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臺北市。
詹明娟(2009)。好領導從覺察與正向解讀開始。取自http://ioistudygroup.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6309.html.
詹甜甜(2010)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組織變革對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敬世龍(2010)。中學生希望感量表發展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湯志民(2009)。學校的策略管理。國教之友,60(4),3-15。
廖春文(2004)。學校組織變革發展整合模式之探討。教育政策論壇,7(2),131-166。
廖文川、楊振昇(2014)。中部地區國民中學校長文化領導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49-181。
廖昌珺(2017)。國民小學校長魅力領導與互易領導對組織變革影響:學校社會網絡的中介效果(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溫金豐(2015)。組織理論與管理(四版)。臺北市:華泰文化。
劉秀枝(2012)。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社群互動、職場希望感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香伶(2014)。國小教師職務編配現況與改進原則。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66-68。
劉思治(2004)。從關鍵成功因素及資源基礎觀點探討休閒事業之競爭優勢-以西子灣休閒度假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信吾(2009)。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劉祥得、翁興利、陳彩虹(2009)。組織變革影響公務員服務導向及變革接受態度織因果模式分析—以台北市區公所為例,中國行政評論,17(1),125-164。
鄔昆如(2007)。目的論、幸福論、德行論三合一體系的研究。哲學與文化,34(5),61 - 74。
陳依萍(2005)。競爭能力、關係能力與競爭優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臺北市。
陳英傑(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策略、學校組織變革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美緩(2012)。高雄市國小校長變革領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學校競爭優勢之關係(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班,高雄市。
陳志鵬(2014)。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文化與學校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皎眉、孫旻暐、林美蓉、謝馥安(2011)。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D 飛訊,113,1-13。取自:https://www.nacs.gov.tw/english/_files/1000216-301.pdf
陳清義(2015)。國民小學校長育選關鍵領導特質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寬裕、王正華(2017)。論文統計分析實務SPSS與AMOS的運用。臺北市,五南。
陳寬裕、王正華(2018)。結構方程模型運用AMOS分析。臺北市,五南。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臺北市,華泰文化。
葉連祺、林淑萍(2004)。SWOT分析在國內中小學行政決策應用之檢討及改進。學校行政,29,17 - 37。
潘幸山(2000)。競爭力優勢理論與學校競爭力之探討。高中教育,13,37-41。
潘慧玲(2017)。從學校變革觀點探析學習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110,1-23。
潘麗卿、夏太長、高慧蘭、黃素珍(2013)。由鑽石模型理論探討苗果將、民宿與休閒農場之經營績效。建國科大社會人文期刊,32(2),15-32。
駱芳美、 郭國禎(2011)。從希望著手 : 希望理論在諮商上的應用。臺北市,心理。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研習資訊,26(4),71-78。
賴協志、吳清山(2017)。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正向領導模式建構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7,33-60。
謝文全(200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謝文豪(2004)。國民小學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策略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18,1-30。
謝傳崇(2011a)。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1b)。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1,59-82。
謝傳崇(譯)(2012)。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8)
謝傳崇(2013)。從正向領導到超越表現。師友月刊,554,35-39。
謝傳崇(2014)。正向領導的關鍵:真誠。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52(3),1-6。
謝傳崇(譯)(2014)。職場正向心理學:正向領導與肯定式探詢的應用。(原作者: Lewis, S.)。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1)
謝傳崇(譯)(2015)。正向領導力(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13)
蔡金柱(2014)。國民小學校長權力運作、學校組織變革、行政效能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琇韶(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
鍾雲英(2016)。高中校長正向領導指標建構與實徵分析(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邦友(2003)。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炳雄(2008)。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學校競爭優勢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鍾享龍(2017)。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組織學習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宏宇(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創新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士程(2007)。國民小學組織變革、校長權力基礎運用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顏秀如(2006)。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顏秀如、張明輝(2008)。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67,81-92。
龐開基(2005)。私立技專校院組織再造經營策略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玉菁(2010)。高雄縣國中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對組織變革接受度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彩鳳、鄭玉菁(2014)。校長轉型領導、教師對組織變革接受度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1),1-46。
蘇靖雯(2016)。希望理論融入國民中學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蘇嘉惠(2011)。國民中學教師知覺組織慣性、組織變革與學校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大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銘勳(2015)。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組織氣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筱婷(2017)。大學生知覺教師正向領導、學生正念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as, R.,&Sharifi, S. (2002).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Estonian companie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5(3),313-331.
Avolio, B. J., & Gardner, W. L. (2005). 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Getting to the root of positive forms of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6, 315-338.
Baglibel,M., Samancioglu,M., Ozmantar,Z. K., & Hall,G. E.(201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principals' perceived change facilitator styles and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s chang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2(3),55-67.
Bambeger, A. D. (1989). Develop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mall and medium size firm. Long Range Planning, 22(5), 80-88.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1), 99-120.
Blair, L.(2000). Strategies for change: Implementing a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program, part1 Texas: Theme issu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443149)
Bruce, H. K., & Scott, D. (2000). Forces driv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business schoo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75(3), 133-137.
By, R. T. (2005). Organisational change management: 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5(4), 369-380.
Cameron, K. S., (2008a).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S. (2008b) .Positively deviant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leadership values. Journal of Values Based Leadership, 1, 67-83.
Cameron, K. S., Dutton, J. E., & Quinn, R. E.(2003).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In K. S. Cameron, J. E. Dutton, and R. E. Quinn (eds.),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Foundations of a new discipline (pp. 3–13).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Cameron, K. S., & Caza, A. (2004). Contributions to the discipline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scholarship.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7(6), 731-739.
Cameron, K. S., & Plews, E. (2012). Positive leadership in action: Applications of POS by Jim Mallozzi.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1, 99-105.
Cameron, K. S., Quinn, R. E.,&Caldwell, C.(2017).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adding value - a lifelong journ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Leadership,13(2), 59-63.
Cummings, T. G., & Huse, E. F.(1989).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St. Paul, Minnesota: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Curran, P.J. (2001). Competition in UK higher education: Applying Porter’s diamond model to geography departments.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26(2), 223-251.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555-590.
Daft, R. L., & Steers, R. M. (1986). Organizations: A micro/macro approach.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Denis. J.L., Lamothe L., & Langley. A.(2001). The dynamics of collective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change in pluralistic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4), 809-837.
DeRue, D. S., & Workman, K. M. (2012).Toward a positive and dynamic theory of leadership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Cornell University, SHA School site:http://scholarship.sha.cornell.edu/articles/855
Dessler, D. (1980). Organization theory: integrating structure and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Dierickx, I. D.,&Cool, K.(1989). Asset stock accum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Management Science, 35(12), 1504-1511.
Dutton, J. E., & Spreitzer,G. M. (Eds.). (2014). How to be a positive leader: Small actions, Big impact. San Francisco, CA:Berrett-Kohler.
Fredrickson, B.L.(2001).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218-226.
Fidler, B. (1996). Strategic planning for school improvement. London:British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Society.
Gable, S. L., & Haidt, J. (2005). What (and why) is positive psychology?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9(2),103-110.
Gordon, J.,& Patterson, J.A.(2007).“It’s what we’ve always been doing.” Exploring tensions between school culture and chan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 9(1)17–35.
Grant, R.M.( 1991).The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Implications for strategy formul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 33(3), 114-135.
Hannan, M. T., & Freeman, J. (1984). 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9, 149-164.
Hargreaves, D.H.(2008). From loose to tight and tight to loose: how old concep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 D. Johnson, & R. Maclean (eds.), Teaching: Professionalization, Development and Leadership(pp.249-54). Dordrecht, Netherlands: Springer.
Harvey, D. F.,&Brown, D.R., (1988).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Prentice Hall.
Hatch, N. W., & Dyer, J. H. (2004). Human capital and learning as a source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1155- 1178.
Kaleka, A. (2002). Resources and capabilities driv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export markets: guidelines for industrial exporter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31(3),273-283.
Karnyshev, A.D. ,&Kostin, A.K. (2010).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52,12-26.
Kelloway, E. K., Weigand, H., McKee, M. C., &; Das, H. (2013).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well-being. 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 20(1), 107-117.
Leavitt, H. J. (1965). Applie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industry: Structural, technological and humanistic approaches. In J. G. March (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1144-1170. Chicago: Rand McNally.
Lewin, K. (1947a).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Concept, method and reality in social science, social equilibria and soci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1(1), 5-41.
Lewin, K. (1947b). 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Ⅱ. Human Relations, 1(2), 143-153.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Long, C., & Vickers-Koch, M. (1995). Using core capabilities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4 (1), 6-11.
Luthans, F. (2002a).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developing and managing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6, 57-72.
Luthans, F. (2002b). 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6), 695-706.
Luthans, F., & Avolio, B. J. (2009). The “point”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0, 291–307.
Luthans, F., Luthans, K. W., Hodgetts, R. M., & Luthans, B. C. (2001). Positive approach to leadership (PAL) implications for today’s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Leadership Studies, 8(2),1-20.
Luthans, F., & Jensen, S. M. (2002). Hope: A new positive strength for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 1, 304-322.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4). 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33, 143–160.
Luthans, F., & Youssef, C.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 321-349.
Lynch, R., & Baines, P. (2004). Strategy development in UK higher education: Towards resource-base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 26(2), 171-187.
Mather, P. C.&Hess, M. (2013).Promoting positive leadership. 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143,31-40.
Mazzarol, T., & Soutar, G.N. (1999).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 suggested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13 (6), 287-300.
Mooney, A. (2007). Core competence, distinctive competenc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at is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 83(2), 110-115.
Nadler,D.A., & Tushman,M.L. (1982).Managing organizations readings
and cases. Retrived from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bac3/fce42b88d6963b3378e29ac3075d1e95c8c6.pdf
Oliver, C. (1997).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bining institutional and resource-based view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697-713.
Peteraf, M.A.(1993). 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resource bas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179-191.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ecardo, R. J. (1991).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change manageme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9(5), 52-58.
Reed, R., & DeFillippi, R. (1990). Causal ambiguity, barriers to imitation,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5,88-102.
Robbins, S.P. (2003).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 10th ed). San Diego,CA: Prentice Hall.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heldon, K. M., & King, L. (2001).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56, 216–217.
Smith, M. B., Bryan, L. K., & Vodanovich, S. J. (2012). The counter-intuitive effects of flow on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attitudes: Incorporat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to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The Psychologist Manager Journal, 15(3), 174-198.
Stich, E. B. K.(2008). Elements of successful community colleg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 meta-ethnographic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apella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U.S.A.
Snyder, C. R. (1995). Conceptualizing, measuring, and nurturing hope.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3(3), 355-360.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Inquiry,13(4), 249-275.
Snyder, C. R., Lopez, S. J., Shorey, H., Rand, K., & Feldman, D. (2003). Applying hope theory, measurements, and interven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18(2), 122-139.
Tombaugh, J. R. (2005). Positive leadership yields performance and profitability: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develop their strengths.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19(3), 15-17.
Tubin D., & Regev-Ofek, N. (2010). Can a school change its spots? The first year of transforming to an innovative school.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11(2),95-109 .
Walumbwa, F. O., Avolio, B. J., Gardner, W. L., Wernsing, T. S., & Peterson, S. J.(2007).Authentic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heory-based measure. Journal of Management, 34, 89 -126.
Washington, M. C. (2014). The impact of writing assignments in business education: toward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Education, 7(3) , 265-270.
Weick, K. E.(1982). Administering education in loosely coupled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63(10). 673-76.
William, R. K. (1997).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14(2), 63-65.
Williams, S.D.(2014).A strategic resource-based 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sour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Social Science,5(12),8-23.
Youssef-Morgan, C. M., & Luthans, F. (2013). Positive leadership: Meaning and application across cultur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42 (3), 198-208.
Zajac, E. & Kraatz, M. S.(1993). A diametric forces model of strategic change: Assess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estructing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83-102.
Zbierowski, P.( 2016).Positive leadership– attempt to clar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novelty. Journal of Positive Management,7(4), 61-7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