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漢代物我關係研究
作者:林宗昱
作者(外文):LIN, ZONG-Y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鍾宗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物我徵兆信仰天文氣化形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首先對於「物」的概念進行闡釋,物我彼此關係,建立在物對人的影響與人對物的認識;再略述漢代如何說物,以此為基本的認知,以下分作分作四部分進行論述。
  「物類徵兆」的部分,整理原始思維中的「物我」心態,在「萬物有靈」的神秘思維與整體思考下,物我之間的混同變化,是如何開展,又如何殘存在人類心靈中。再探討《山海經》如何書寫、理解物類的特質,以及對人的效用;以此為立基,接續說明先秦之時,人面對徵兆時又是如何解釋與回應,進入漢代,董仲舒以類應的方式認知,以陰陽五行的架構,建立天人感應的法則,其後五行五事出現,使天人災異理論完備,物我之間的連動對無所不在;而讖緯的出現,透過各種物類變異,打造帝王們神聖不凡的形象,並發展怪奇的天人災異思想。
  「信仰心態」論述「物」如何從山川物怪走入官方的禋祀,有著權力展現與政治意義,其次論人們是以何種心態看待「物」的祥瑞、妖異意義,而帝王為物立祠祭祀,有其政治需求,一般小民也有以物為神的心態,亦有世俗安樂的追尋;現實上人們對物也多有需求與畏懼,而有物有神,變成聚眾,政府對於民間的信仰時常介入,是戒慎恐懼,教化民眾,也杜絕騷亂。
  「天文星占」關注的是軍國秩序與占驗變化,就天文之常,論其北斗、二十八星宿所建構的天文秩序;再論日、月之變,探討帝國面對天象變異時的動亂與修救可能;最後論述五星與彗孛流星的象徵意義,五星行度,關乎年歲豐歉、戰爭勝敗與秩序動亂,彗星除舊,流星離散,在政治社會與軍事用兵上的指示與對應。天文與軍國是高度相關,天象有常有變,才有星占的可能,也才能在人事上進行修救補弊。
  「氣化形變」的部分,就思想上整理「氣」的血氣與精氣意義,又生成變化以及形構萬物;在陰陽、五行為底蘊思想的漢代,氣化建構出萬事萬物,出入天地宇宙之中,並且進入人身之內,「氣」不僅構形,更可以在物我之間流轉,是一氣的變化;而且「氣」在物質之外,能聚和「精神」,內含道德情志,再內化到人身臟腑之中,建構外在世界與內在宇宙的天人對應;最後論及物類形變,以陰陽之氣的錯亂變化,作為物變的立論基礎,也顯示氣化之論提供物我相變的想像可能,也在形變與神識的即離有所探討。歷史的進程中,始終是理性與神祕交織而行,深藏在心靈之中,在變動無止的世界裡,期盼尋得秩序的永恆。
一、古籍文獻(依版本所標第一編著者時代)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1版。
漢.韓嬰撰;許維遹校釋:《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6月第1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初版。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第2版。
漢.劉向撰;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1版。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第1版。
漢.嚴遵著;王德有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第1版。
漢.桓譚撰;朱謙之校輯:《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第1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1月第1版。
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1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漢.宋衷注;秦.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臺北:西南書局,1974年1月初版。
漢.仲長統撰;孫啟治校注:《昌言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第1版。
漢.荀悅撰;明.黃省曾注;孫啟治校補:《申鑒注校補》,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9月第1版。
漢.荀悅、東晉.袁宏撰;張烈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第1版。
漢.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第2版。
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祝敏徹、孫玉文點校:《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6月第1版。
魏.何晏注;南朝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魏.王弼注:《老子》,《諸子集成》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2版。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12月初版。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晉.張華:《博物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1版。
晉.郭璞傳;清.郝懿行箋疏:《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初版。
晉.司馬彪撰;南朝梁.劉昭注補:《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
晉.干寶撰、南朝宋.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第1版。
晉.王嘉撰;南朝梁.蕭綺錄;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6月第1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第1版。
南朝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初版。
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第1版。
南朝梁.孫柔之撰:《瑞應圖記》,《珍本術數叢書》第7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一版。
南朝梁.宗懍撰;隋.杜公瞻注;姜彥稚輯校:《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第1版。
隋.蕭吉撰;馬新平、姜燕點校:《五行大義》,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唐.魏徵、令狐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8月第1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
唐.瞿曇悉達撰:《唐開元占經》,臺北:育林出版社,1994年10月初版。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李鼎霞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仇兆鰲:《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
清.王照圓撰:《列女傳補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正(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第1版。
清.紀昀等編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9月第7版。
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臺北:中華書局,2012年9月第1版。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9月第1版。
清.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第1版。
清.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第1版。
清.薛福辰批閱句讀;孫國中點校:《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清.朱右曾撰;嚴可均輯;清.林春溥撰:《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一版。
清.戴望校注:《管子校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2版。
清.郭慶藩編;清.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卷,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清.王先謙撰:《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9月第1版。
清.蘇輿撰;鍾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2月第1版。
清.孫詒讓著:《墨子閒詁》,《諸子集成》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2版。
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8月第2版。
清.王先慎著:《韓非子集解》《諸子集成》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2版。
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11月第1版。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6月第1版。
徐元誥撰:《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第1版。
黃暉撰:《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第1版。
許維遹撰:《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第1版。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第1版。
王明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第1版。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8月第1版。
王利器:《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8月第1版。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7月第1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初版。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第1版。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譯》,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5月初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2月臺權版。
傅錫壬注譯:《新譯楚辭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7月初版。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再版。
周生春撰:《吳越春秋輯校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李崇智校箋:《《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第1版。
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第1版。
黃懷信撰:《鶡冠子彙校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第1版。
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初版。
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第三次修訂版。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第1版。
熊禮匯注譯;侯迺慧校閱:《新譯淮南子》,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4月二版。
陳麗桂:《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初版。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9月初版。
魏啟鵬:《簡帛《五行》箋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
楊錫彭著:《新譯山海經》,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9月2版。

二、專書著作
(一)中文著作(依編著者姓名筆畫)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書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6月第1版。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創世神話及其文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月初版。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初版。
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8月二版。
王夢鷗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年1月臺初版。
田天:《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1月第1版。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
江曉原:《天學真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江曉原:《中國星占學類型分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余英時:《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初版。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
宋佩韋:《東漢宗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7年11月臺一版。
巫鴻著;柳揚、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5月第1版。
吳守賢:《司馬遷與中國天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李建民著:《方術醫學歷史》,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6月。
李建民:《旅行者的史學:中國醫學史的旅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8月二版。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第1版。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第1版。
李增:《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7月初版。
李鏡池:《周易探源》,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3月第1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2月四版。
李豐楙編撰:《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3月第5版。
周德良:《《白虎通》讖緯思想之歷史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月第1版。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初版。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初版。
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三版。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3月十六版。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新北:華藝學術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
林富士:《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1月初版。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新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7月再版。
林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帝國意識形態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7月初版。
林麗娥:《先秦齊學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2月初版。
金仕起:《中國古代的醫學、醫史與政治》,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9月初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修訂第3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初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初版。
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建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第1版。
苗啟明:《原始思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馬伯英:《中國醫學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初版。
章啟群:《星空與帝國──秦漢思想史與占星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2月第1版。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9月初版。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年5月初版。
莊雅州:《夏小正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5月初版。
陳久金:《中國星占揭秘》,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7月初版。
陳明恩:《詮釋與建構──董仲舒春秋學的形成與開展》,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一版。
陳侃理:《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2月初版。
陳德興:《氣論釋物的身體哲學:陰陽、五行、精氣理論的身體形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初版。
陳蔚松:《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2002年4月第1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星象編》(第二冊),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5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六冊),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初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一冊),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再版。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三冊),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再版。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陳麗桂:《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
張立文主編:《氣》,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新北:稻鄉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7月第1版。
陶磊:《從巫術到數術:上古歷史信仰的嬗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再版。
程元敏:《漢經學史》,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9月重印三版。
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一)》,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黃俊傑:《孟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2月初版。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黃震云、孫娟:《漢代神話史》,吉林:長春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馮時:《天文學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1月第2版。
馮樹勳著:《陰陽五行的位階秩序──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初版。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再版。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11月初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臺北:聯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2月初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
趙繼寧:《《史記.天官書》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
甄盡忠:《星占學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10月第1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初版。
練春海:《器物圖像與漢代信仰》,北京:三聯書店,2014年12月第1版。
劉次元:《諸史天象記錄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月第1版。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第1版。
劉韶軍:《神秘的星象》,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潘攀:《漢代神獸圖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臺三版。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5月重印二版。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12月第2版。
盧央:《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7年9月初版。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12月初版。
顧頡剛等著:《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8月2版。

(二)翻譯與外文著作(依作者字母順序、漢字筆畫)
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第4版。
布魯格(Brugger.)編著;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年10月臺初版。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初版。
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著;連樹聲譯;謝繼勝、尹虎斌、姜德順校:《原始文化(重譯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趙學元譯;顧曉鳴校閱:《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再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張思明校閱:《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初版。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柯禮文校:《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陳大衛校閱:《國家的神話》,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初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再版。
弗雷澤(Frazer J.G.)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
卡普費雷(Jean-Noël Kapferer)著;鄭若麟、邊芹譯;湯皓泉閱校:《謠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初版。
Joseph Campbell作;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é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
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胡司德(Roel Sterckx)著;藍旭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施密特(William Schmidt)著;不著譯者:《比較宗教史》,臺北:輔仁書局,1968年9月臺一版。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編;李慶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
汪濤著;郅曉娜譯:《顏色與祭祀: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李惠儀(Wai-yee Li)著;許明德、文韜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三、單篇論文(依收錄出版時間)
楊儒賓在〈支離與踐形──論先秦思想裏的兩種身體觀〉,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初版,頁415-449。
呂敏(Marianne Bujard):〈陳寶祠──歷史發展現況〉,收錄於林富士、傅飛嵐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初版,頁233-295。
樂蘅軍:〈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收錄於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頁1-41。
黃一農:〈漢成帝與丞相翟方進死亡之謎〉,收錄於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頁13-20。
黃一農:〈中國星占學上最凶的天象:「熒惑守心」〉,收錄於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頁28-38。
黃一農:〈中國星占學上最吉的天象──「五星會聚」〉,收錄於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頁51-52。
林富士:〈論魅:以先秦至六朝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收錄於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2005年6月,頁109-134。
李建民:〈中國古代「禁方」考論〉,收錄於李建民:《生命史學:從醫療看中國歷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頁149-206。
榮格(Carl Gustav Jung):〈兒童原型心理學〉,收錄於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頁295-308。
呂思勉:〈西王母考〉,收錄於新疆天山天池管理委員會編:《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頁11-15。
聞一多:〈伏羲考〉,收錄於聞一多:《神話與詩》,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頁1-108。
曾藍瑩:〈星占、分野與疆界:從「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談起〉,收錄於甘懷真:《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2月初版,頁181-215。
張嘉鳳:〈天事恆象──殷周至漢初天文占卜體系的發展與演變〉,收錄於祝平一主編:《中國史新論:科技與中國社會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初版,頁85-124。
周振鶴:〈秦漢宗教地理略說〉,收錄於周振鶴:《長水聲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頁30-52。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收錄於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第1版,頁46-129。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收錄於李豐楙:《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頁130-152。
蒲慕州:〈中國古代的信仰與日常生活〉,收錄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版,頁13-64。
林富士:〈中國古代巫覡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收錄於林富士主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2月初版,頁65-134。
唐長孺:〈魏晉時期北方天師道的傳播〉,收錄於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4月第1版,頁220-234。
范家偉:〈漢唐時期瘧病與瘧鬼〉,收錄於林富士主編:《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2月初版,頁201-243。
劉樂賢:〈出土文獻與漢代民間信仰──以《潛夫論.巫列》的民間七神為例〉,收錄於黎明釗編:《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年6月,頁467-482。
王子今:〈漢代民間的西王母崇拜〉,《秦漢社會意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9月第1版,頁293-309。
孫英剛:〈祥瑞抑或羽孽:五色大鳥與中古時代的政治宣傳〉,收錄於孫英剛:《神文時代:讖緯、術數與中古政治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頁217-241。
徐興無:〈作為匹夫的玄聖素王:讖緯文獻中的孔子形象與思想〉,收錄於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頁217-247。
徐興無:〈異表:讖緯與漢代的孔子形象建構〉,收錄於徐興無:《經緯成文──漢代經學的思想與制度》,南京:鳳凰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頁248-280。
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3月二版,頁167-258。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時間)
熊德基:〈《太平經》的作者和思想及其與黃巾和天師道的關係〉,《歷史研究》1962年第4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1962年8月,頁8-25。
陳槃:〈春秋列國風俗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七本,第四分,臺北:中央研究院,1976年12月,頁537-586。
李偉泰:〈論衡對漢代禁忌的記載與批評〉,《幼獅學誌》第18卷第2期,1984年10月,頁49-70。
張培瑜:〈五星合聚與歷史記載〉,《人文雜誌》第5期,西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1991年,頁91、103-107。
蒲慕州:〈睡虎地秦簡《日書》的世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四分,臺北:中央研究院,1993年4月,頁623-675。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臺大中文學報》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4年6月,頁357-398。
廖伯源:〈東漢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36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6年,頁55-80。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上)〉,《大陸雜誌》第104卷第1期,臺北:大陸雜誌社,2001年12月,頁1-14。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二),《大陸雜誌》第104卷第2期,臺北:大陸雜誌社,2001年12月,頁1-15。
杜正勝:〈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上)〉(三),《大陸雜誌》第104卷第3期,臺北:大陸雜誌社,2002年3月,頁1-10。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年9月,頁79-91。
李增:〈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9期(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年9月),頁93-108。
陳峻誌:〈太歲信仰與刑德向背關係考述〉,《思辨集》第十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4月,頁1-23。
黃啟書:〈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六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6月,頁119-152。
黃啟書:〈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七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年12月,頁123-166。
徐志平:〈《山海經》神話的身體思維〉,《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11月,頁1-42。
林素娟:〈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8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0年4月,頁35-82。
陳福濱:〈《老子想爾注》「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7卷第10期,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2010年10月,頁69-89。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九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2010年12月,頁1-40。
張家豪:《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關於《洪範五行傳》性質、文獻、作者的綜合討論》,《臺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三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年12月,頁21-68。

五、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
鍾宗憲:《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陳明恩:《東漢讖緯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7月。
朱磊:《中國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4月。

六、圖片來源
圖一: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1:山東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河南北術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圖版說明部分頁49。

七、網路電子資料
StellariumPortable天文星象程式:
 https://portableapps.com/apps/education/stellarium_portable

公曆和農曆日期對照(公元前722年至公元2200年): https://ytliu0.github.io/ChineseCalendar/index_chinese.html

中央研究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西元元年2月11日至西元2101年1月29日): https://sinoca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