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時代諸侯喪禮探賾--以《左傳》為中心
作者:蘇家弘
作者(外文):Chia-Hung Su
校院名稱:國立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韓碧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春秋左傳諸侯喪禮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本文以春秋諸侯喪禮為題,以《左傳》為中心旁及《公》、《穀》和三《禮》。藉《左傳》予以「禮也」、「非禮也」的評價,釐清春秋諸侯喪禮的行禮標準。
春秋喪禮承自殷商禮俗,自西周人文精神確立後,喪禮已具完整樣貌。喪禮本質是哀慼,不厚葬為其形式。喪儀依《儀禮》概分為臨終到大斂、成服到下葬、葬後及其他等四部分,《左傳》均有相應記載,顯見《左傳》在喪禮記載的豐富與完整。首先探討諸侯薨卒原因,合禮者寡、違禮者眾,尤其在172位記載薨葬的諸侯中有48位被弒身亡,足見各國違禮頻繁。接著從不同服喪對象探究居喪之禮,並說明居喪期間參與外交會盟的態度及理由。諸侯殯期乃本文焦點,合禮者僅佔172位中的47位,不合禮者則超過七成,另製作圖表分析各國不同殯期的成因。弔喪與送葬有「先王之制」及「文、襄之霸之禮」兩種標準,不合禮者多因討好、受迫與不敬,附帶探討贈喪及周王追命。殉葬為天子禮,故喪禮用殉者殯期多為七個月。諸侯下葬規模及葬地安排,常見不合禮背後的各種角力。最後是改葬及遷葬,兩者多起因於內亂與外寇。
春秋諸侯喪禮違禮居多,究其原因有三:國內政治、國際勢力及時勢所趨。由此三面向探究喪禮成因,冀能掌握春秋諸侯喪禮全貌。
This study covers the funeral of the nobl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Zuo Zhuan" is selected as the central piece of reference and complemented by "Gong", "Gu" and the three "Li".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Li Ye" and "Fei Li Ye" in "Zuo Zhuan", the standards for the noble funeral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clarified.
The funeral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descended from the rituals and customs during the Yin Shang dynast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umanistics Spirit during the West Zhou dynasty, funeral customs had fully come into existence. The essence of funerals is to grief and not being luxurious. The funeral ceremony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according to the "Yi Li"(儀禮). The first covering the deathbed to the funeral, the second involved the process from the funeral to the burial, the third involved processes after the burial, and fourth other matters during the whole ceremony. There are corresponding records in Zuo-Zhuan (左傳), which shows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funeral records in Zuo-Zhuan. This thesis starts by discussing the reasons for the nobles’ death. Many noble deaths involved irrational circumstances. In particular, 48 of the 172 nobles’ death recorded involved unnatural deaths. It shows a major issue involving violation of courtesy between the various countries. I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thesis, funeral rites from different mourners are explored and investigated for associations with the attitudes and reasons for diplomatic alliances during the funeral.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remains on the length involved for the nobles’ funeral. Among the 172 cases studied, only 47 of the nobles’ funerals followed the standards and rules. This shows more than 70% that did not follow the rules. A chart is also made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different funeral times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re are two standards for condolences and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he Rules of the Ex-King”(先王之制) and “The Ritual of Wen Overlord and Xiang Overlord” (文、襄之霸之禮). People who do not follow the rules are often due to flattering, persecution, and disrespect. This thesis also discussed “The Presents of Funeral”(贈喪) and “The Zhou Posthumous Knighting”(周王追命) . The various power struggles behind the determinant for the scale of the burial of the noble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burial place are also assessed, as many do not conform to the standards. The effects of the nobles’ funeral o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must also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thesis then discusses re-burials and change places to re-burial, both of which are mostly caused by a civil war or foreign enemies.
In summary, the funerals of the nobl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ere mostly against rituals. The three reasons included domestic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trend of times. Through these three reasons an insightful understanding of the nobles’ funeral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n be obtained.
一、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孝經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中國人雜誌社,1986年1月,初版,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集解,日本.竹添光鴻會箋:《左氏會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解:《國語》,《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據士禮居黃氏重雕本校刊。
周.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十一家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3月,第一版。
周.墨翟撰,清.畢沅校注:《墨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漢.司馬遷著,南北朝.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影印清乾隆武英殿刊本。
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79年11月。
漢.劉向著,王鍈、王天海譯注:《說苑》,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初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十一版。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漢.鄭玄撰:《箴膏肓》,問經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漢.鄭玄撰:《六藝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晉.杜預著,清.孫星衍校,《春秋釋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宋.司馬光主編;宋.胡三省注:《新校標點資治通鑑》,臺北:西南書局,1982年,再版。
宋.鄧名世撰,王力平點校:《古今姓氏書辯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宋.戴溪撰,王雲五主編:《春秋講義》,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元.鄭玉撰,王雲五主編:《春秋闕疑》,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邵寶撰:《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唐順之編:《荊川稗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
明.俞汝言撰,王雲五主編:《春秋平義》,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明.王道焜、趙如源同編,王雲五主編:《左傳杜林合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魏禧撰,清.彭家屏參訂:《左傳經世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乾學撰:《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清.嚴虞惇撰,王雲五主編:《讀詩質疑》,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6月,一版。
清.萬斯大撰:《學春秋隨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萬福刻萬充宗先生經學五書本。
清.顧棟高撰:《春秋大事表》,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10月。
清.張尚瑗撰:《三傳折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7冊,臺北:商務出版社,1983年,影印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
清.秦蕙田撰:《五禮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70年。
清.孫希旦撰:《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8月。
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月。
清.沈欽韓注:《春秋左氏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俞樾撰:《茶香室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初版。
清.俞樾撰:《群經平議》,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
清.朱右曾撰,清.嚴可均輯:《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3月。

二、近人著作(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仁祥著:《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1月,初版。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吳則虞撰:《晏子春秋》,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李玉潔著:《先秦喪葬制度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李滌生著:《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7月,第七版。
林安梧著:《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8月,初版。
胡新生著:《周代的禮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一版。
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武光校閱:《新譯左傳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1月,二版。
韋政通著:《中國思想史》(上),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4月,12版。
徐吉軍,賀云翱著:《中國喪葬禮俗》,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徐衛民著:《秦漢歷史地理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2月
常金倉著:《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2月,初版。
張捷夫著:《喪葬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等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12 月,第1 版。
曹建墩著:《先秦禮制探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許子濱著:《「春秋」「左傳」禮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許同萊編著:《孔子年譜》,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8月,初版。
陳戍國著:《先秦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
傅隸僕撰:《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7月,初版。
童書業撰:《春秋左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8 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9月,再版。
楊樹達著:《積微居讀書記》,臺北:大通書局,1971年5月,初版。
葉國良著:〈關於劉師培的「禮經舊說」〉,《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董常保撰:《春秋左傳謚號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熊十力著:《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趙伯雄著:《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劉文強著:《晉國伯業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7月,初版。
錢玄著:《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
韓師碧琴著:《儀禮鄭註句讀校記》,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
饒宗頤著:《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

三、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排序)

小林茂撰:《春秋左氏議禮考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陳麗蓮著:《早期儒家喪禮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許子濱著:《楊伯峻(1909-1992)《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香港:香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1月。

劉瑞箏著:《左傳禮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陳雅馨撰:《先秦兩漢生死觀圖像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7月。
秦佳慧著:《春秋喪葬廟享典禮考論──以《春秋左傳》為中心》,杭州: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7月。
李日斌著:《先秦儒家殯葬倫理研究》,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研究所碩士專職專班生死學與生命教育組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邱達能著:《先秦儒家喪葬思想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
陳萱綸著:《左傳弒君考》,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馮世綱著:《西周至春秋之合葬及殉葬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黃榆惠撰:《三禮中書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
蘇家弘著:《春秋時代晉、秦之戰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暑期專班碩士論文,2012年6月。
王玲撰:《中國禮文化之探討──兼論左傳人牲人殉問題》,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1月。
張君蕊著:《《春秋左傳》禮制研究》,鄭州:鄭州大學中國史系博士論文,2014年3月。
柯岳君撰:《左傳禮意與政治社會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2016年6月。
李慧仁著:《儒家喪禮思想之研究》,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6月。
林沂蓁撰:《杜預《春秋左傳注》禮說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2月。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排序)

劉緒著:〈春秋時期喪葬制度中的葬月與葬日〉,《考古學研究(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輝、焦南鋒、馬振智合著:〈秦公大墓石磬殘銘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7本2分,1996年6月。
張懷通著:〈春秋諸侯「殯期」考論〉,《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論文集》,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邵蓓著:〈春秋諸侯的殯期〉,《中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4期,2005年。
馬世之著:〈蔡都新蔡試探〉,《天中學刊》,鄭州: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第24卷,第一期,2009年2月。
陳月秋著:〈從《儀禮.士喪禮》的喪葬禮儀論先秋儒家喪葬觀──兼論墨家對「厚葬久喪」的批評〉,《修平人文社會學報》,臺中:修平技術學院,第15期,2010年9月。
劉雲輝著:〈益門二號春秋墓文化屬性再析及墓主新考〉,《文博》,西安:文博雜誌,2011卷,第4期,2011年8月。
許子濱著:〈《左傳》禮制與“三禮”有合有不合說〉,《人文中國學報》,香港:香港浸會大學,第18期,2012年12月。
黃聖松、黃羽璿合著:〈從《左傳》中謚「靈」國君論其定諡之由〉,《東華漢學》,花蓮:國立東華大學,第16期,2012年12月。
陳溫菊著:〈論駱成駫《左傳五十凡例》之體例〉,《輔仁國文學報》,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第38期,2014年4月。
劉偉著:〈治喪與殯葬:《左傳》中喪葬程序研究〉,《棗莊學院學報》,棗莊:棗莊學院,第32卷,第1期,2015年1月。
陳溫菊著:〈《春秋》書外諸侯「卒」、「葬」、稱名與同盟關係考辨〉,《興大中文學報》,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第38期,2015年12月。
吳柱著:〈春秋諸侯喪世殯期問題新探〉,《文史》,北京:中華書局有限公司,第4期,2016年。
陳炫瑋著:〈春秋鄭公子子家葬儀問題探究──兼論魯國叔孫豹之葬禮問題〉,《政大中文學報》,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27期,2017年6月。
胡劍著:〈從《左傳》看春秋人殉制度的演變〉,《昭通學院學報》,昭通:昭通學院,第40卷,第4期,2018年8月。
張素貞著:〈《左傳》「懷」謚研究〉,《人文研究期刊》,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第14期,2018年12月。

五、電子資料庫

清.沈彤撰:《春秋左傳小疏》,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寒泉網站: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pre-qin-and-han/zh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