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明之名:臺灣關於「明」的歷史、記憶與實踐
作者:石文誠
作者(外文):Wen-ChengShih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鄭永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明鄭時期鄭氏政權明清交替民間歷史歷史記憶Ming-Zheng periodZheng RegimeMing-Qing transitionFolk historyHistory and mem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17世紀的臺灣經歷過奉明朝正朔鄭氏政權的統治,此後關於明朝、鄭氏的史事與相關人物也成為臺灣民間用以講述自身歷史的重要大歷史參考座標,成為「以明之名」的特殊文化現象與民間的動態解釋。本論文要討論的問題是關於「明」的歷史在17世紀的發展,「以明之名」的歷史在後代產生什麼樣的作用?此段歷史在多少程度影響了後來人們的生活?此外也探討不同歷史時期的各方行動者如何因應現實生活之需,挪用不同的歷史文化資源,並融合運用不同的歷史文化因子,建構及創造出自我的歷史敘事,也因此讓「歷史」具體的活在日常生活中。本研究認為臺灣民間之開始連結鄭氏政權,「以明之名」進行積極的表述與實踐,大抵是在19世紀清朝中末葉,在鄭氏相關人物開始被國家認可支持後,才加速造就民間積極「以明之名」的日常表述與生活實踐。民間的歷史詮釋與實踐立基於現實生活之需,重視的是「人情義理」的傳達。對民間而言,「歷史」不只是用來記憶、書寫、或供奉起來而已,而是以「歷史」作為日常生活行動與實踐的重要指導與憑藉。藉由歷史的實踐,也一定程度成了創造歷史(making histories)的行動者。
In the 17th century, Taiwan experienced the rule of Zheng Regime that is “in the name of Ming.” Since then, Ming Zheng’s history and related charac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major historical reference coordinate used by the Taiwanese people to tell their own history, and become a special “in the name of M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folk dynamic explanations. The issue to be discussed in this dissertation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Ming” in the 17th century. What role does the history of “Ming” play in future generations? To what extent has history affected people's lives later? In addition, I also discuss how various actor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dapt to the needs of real life, embezzl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use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o construct and create their own narratives, thus making “history” be concretely practiced in daily life. The beginning of the Taiwanese is connected to the Zheng Regime, and it is actively expressed and practiced “in the name of Ming” is probably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t was only after the relevant history and figures of the Zheng Regime began to be recognized and supported by the state that Taiwanese accelerated the daily expression and life practice of “Ming.” Folk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practice are based on the needs of real life, and the emphasis is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humanity and justice. For folks, “history” is not just used to remember, be written, or enshrined, but to use “history” a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aily life actions and practic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history, it has also become an agent of making histories to a certain extent.
壹、中文部分
一、史料
丁日健
1959《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川口長孺
1957《臺灣割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三餘氏
1960《南明野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六十七
1961《使署閒情》。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六十七、范咸纂輯
2005《重修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九冊。臺北:遠流。
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編
1994《中國兵書集成》第37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澳門基金會、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合編
1999《明清時期澳門問題檔案文獻匯編》第1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巴泰監修
1964《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一)》。臺北:華文書局。
王士性撰、呂景琳點校
1981《廣志繹》卷四江南諸省。北京:中華書局。
王必昌
2005《重修臺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一冊。臺北:文建會。
王世懋
1975《閩部疏》。臺北:成文出版社。
王汝南
1961《續補明紀編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忠孝著、夏斯點校
1993《惠安王忠孝公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松
1959《臺陽詩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
2006《重修鳳山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三、十四冊。臺北:文建會。
王凱泰
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禮主修
2005《臺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四冊。臺北:文建會。
尹士俍著;李祖基點校
2005《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2005。
不著撰人
2011《安平縣雜記》,清代臺灣方志彙刊附編第四十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丘濬
1983《大學衍義補》11。臺北:臺灣商務。
左宗棠
1960《左文襄公奏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申時行等修
2002《大明會典》。上海:上海古籍。
朱奇齡
2009《續文獻通考補》,卷十四學校補。合肥:黃山書社。
朱景英
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向達校注
2000《兩種海道針經(甲):順風相送》。北京:中華書局。
安雙成、屈六生主編,
2004《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全祖望
1965《鮚埼亭集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江日昇
1960《臺灣外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成海應
1982《研經齋全集》,外集第四。韓國:旰晟社。
阮旻錫
1958《海上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佚名編
2004《閩頌匯編(四)》,臺灣文獻匯刊第二輯第四冊。北京:九州出版發行。
余文儀主修
2004《續修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五、十六、十七冊。臺北:文建會。
邵廷采
1961《東南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西南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天根
1963《爝火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元度
1964《清先正事略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元春
1958《臺灣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李世熊撰
2010《寒支二集》,清代詩文彙編18。上海:上海古籍。
李丕煜主修
2005《鳳山縣志》,臺灣方志彙刊第五冊。臺北:文建會。
李光地
2000《榕村語録續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四輯21。北京:北京出版社。
李桓撰
1985《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
沈葆楨
1959《福建臺灣奏摺》。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雲
1958《臺灣鄭氏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沈雲隆主編
1966《大義覺迷錄》,近代中國史叢刊第36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沈德符
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杜臻
1958《澎湖臺灣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83《粵閩巡視紀略》。臺北:文海。
吳子光
1969《臺灣記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吳宜燮修
1967《福建省龍溪縣志》。臺北:成文。
何喬遠
1995《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焜熿
1960《金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屈大均
1979《廣東新語》,卷十八舟語。臺北:新興書局。
林豪
1957《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豪纂修
2006《澎湖廳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九冊。臺北:遠流。
林義儒
2004《海濱外史》,臺灣文獻匯刊第二輯第八冊。北京:九州出版發行。
季麒光撰、李祖基點校
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周凱
1960《內自訟齋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碩勳纂修
2003《乾隆潮州府志》。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
周鍾瑄編
2005《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
郁永河
1959《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查繼佐
1961《魯春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2《罪惟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俞汝楫
1983《禮部志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8冊史部•職官類。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
姚旅
2009《露書》卷十,錯篇(下)。合肥:黃山書社。
姚瑩
1959《東溟奏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士洁
1965《後蘇龕合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琅
1958《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志彬編
1992《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臺北:龍文。
高拱乾
2004《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冊。臺北:文建會。
徐宗幹
1960《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鼒
1962《小腆紀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倪在田
1962《續明紀事本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郭侑欣選注
2012《郁永河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馬齊監修
1969《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三)》。臺北:華文書局。
夏琳
1958《閩海紀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子龍等編
1962《明經世文編》(五)。北京:中華書局。
陳衍
1961《臺灣通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福建通志列傳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國瑛
2007《臺灣采訪冊》,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20冊。臺北:遠流。
陳盛韶
2000《問俗錄六卷》,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四庫未收書輯刊》,拾輯三冊,頁227-284。北京:北京出版社。
陳雲林總主編
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7,清康熙十六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北京:九州出版社。
陳第
1959《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鍈等修
1967《福建省海澄縣志》。臺北:成文。
陳壽祺總纂
2007《道光福建通志臺灣府》,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七冊。臺北:遠流。
陳懋仁
1920《泉南雜志》,學海類編第117冊。上海:涵芬樓。
梅村野史
1961《鹿樵紀聞》。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連橫
1960《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語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許孚遠
2004《敬和堂集》,《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摺卷91。北京:線裝書局。
許南英
1962《窺園留草》。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裡人何求
2012《閩都別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曹履泰
1959《靖海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張本政主編
1993《清實錄臺灣史資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燮
2015《張燮集第二冊:霏雲居續集》。北京:中華書店,2015
張燮著、謝方點校
2000《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店。
張麟白
1972《浮海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宗羲
1958《賜姓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
1957《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萬表
1996《海寇議前》,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31冊。濟南:齊魯書社。
董天工
1961《臺海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董應舉
1967《崇相集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廷理輯
1965《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英
1958《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捷
1961《平閩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編
1983《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選編
2000《莆變紀事》,福建叢書第二輯之九。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王忠孝公集》,福建叢書第二輯之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靖道謨等編纂
1983《雲南通志》,景淵文淵閣四庫叢書第5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撰
2004《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一輯第一冊。臺北:遠流。
2004《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一輯第七冊。臺北:遠流。
2004《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一輯第八冊。臺北:遠流。
2006《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二輯第九冊。臺北:遠流。
2006《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二輯第十三冊。臺北:遠流。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輯
1952《鄭成功紀事編年》。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石井本宗族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0《天妃顯聖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臺灣私法人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1《臺灣私法商事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2《鄭氏史料初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鄭氏史料續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鄭氏史料三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南明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清世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案彙錄丁集五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臺案彙錄己集(第一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4《福建省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5《臺灣輿地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6《清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7《漳州府志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
1967《泉州府志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7《清耆獻類徵選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8《清奏疏選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1《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1《明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3《清代官書記明臺灣鄭氏亡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5《鄭氏關係文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96《流求與雞籠山》。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亦鄒
1960《鄭成功傳》。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鄧傳安
1958《蠡測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諸家著
1965《臺灣旅行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0《臺灣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蔣毓英
2004《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一冊。臺北:遠流。
劉家謀等撰
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良璧纂輯
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六、七冊。臺北:遠流。
劉獻廷編
1965《廣陽雜記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廷蘭
1959《海南雜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蔡青筠
1964《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穆彰阿
2007《清一統志臺灣府》,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二十冊。臺北:遠流。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
2007《續修臺灣縣志》,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十八冊。臺北:文建會。
謝國楨選編
2004《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肇淛
2005《文海披沙卷8:種動物》,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4《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上卷。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5《臺灣土地慣行一斑》第壹編。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盧德嘉
2007《鳳山縣采訪冊》,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33冊。臺北:遠流。
賴麗娟選注
2012《劉家謀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藍鼎元
1958《平臺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瞿九思
1993《萬曆武功錄》,中國野史集成第26冊。成都:巴蜀書。
顧炎武
1964《聖安本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顧敏耀選注
2012《陳肇興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龔顯宗選注
2012《沈光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

二、史料譯註
方眞眞主譯
2017《十七世紀北臺灣的西班牙帳簿I,1626-1633》。臺南:國立臺灣
歷史博物館。
江樹生譯註
1985〈蕭壠城記〉,《臺灣風物》35:4,頁80-87。
1992 《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漢聲。
1999 《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2 《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 《熱蘭遮城日誌》,第三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3 《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
2011 《熱蘭遮城日誌》,第四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2007 《荷蘭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臺北:南天。
2010 《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Ⅱ》。南投:臺灣文獻館。
2015《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5《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Ⅳ》。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5《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Ⅴ》。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岩生成一抄輯、周學普譯
1952《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帕萊福著(Juan de Palafoxy Mendoza);何高濟、吳翊楣譯
2008《韃靼征服中國史》。北京:中華書局。
松崎仁三郎作;鍾孝上翻譯
2011《嗚呼忠義亭中譯本》。屏東:屏東縣六堆文化研究學會。
程紹剛譯註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臺北:聯經。

三、近人專書
中村孝志等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譯
1997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稻鄉。
2001 《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臺北:稻鄉。
方豪
1969《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方豪發行、學生總經銷。
王日根
2006《清海疆政策与中國社會發展》。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汎森
2013《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聯經。
王明珂
2006《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
王賡武
2005《移民興起的中國》。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司徒尚紀
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司徒琳(Lynn Struve)著;李榮慶等譯
2007《南明史》。上海:上海書局。
司徒琳主编;趙世瑜等譯
2009《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北京:新知三聯。
石萬壽
2000《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
石萬壽主纂;陳奮雄、梅吉運協纂
1988《永康鄉志》(臺南:永康鄉公所。
江仁傑
2006《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
江樹生
2016《檔案敘事 : 早期臺灣史硏究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安樂博(Robert Antony)著;張蘭馨譯
2014《南中國海海盜風雲》。香港:三聯出版。
何宗美
2003《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
呂順安主編
1994《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文良
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李乾朗
2003《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
林文廣主修
1985《路竹鄉志》(高雄:路竹鄉公所。
林仁川
1987《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林玉茹、李毓中
2004《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第七冊:臺灣史》。臺北:臺灣大學。
林正慧
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
林欣慧、吳中杰
1999《馬卡道族語言與音樂研究》。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林昌華譯著
2003《黃金時代:一個荷蘭船長的亞洲冒險》。臺北:果實出版。
洪敏麟
1978《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徐曉望
2014《明清東南海洋經濟史研究》。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17《中國福建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北京:九州出版社。
孫永都
1987《簡明古代職官辭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發行。
翁佳音
2008 《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
翁佳音、曹銘宗
2016《大灣大員福爾摩沙 : 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臺灣地名真相》。臺北:貓頭鷹。
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著;江樹生譯
1997《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臺灣老地圖下冊》。臺北:漢聲雜誌社。
泰安宮
1983《武德尊侯世紀傳》。斗南:泰安宮編印
陳支平
2004《五百年來的福建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
陳支平、詹石窗主編
2003《透視中國東南:文化經濟的整合研究(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宏田
2019《南臺灣鄭氏時期人物祀神》。臺南:臺南大學。
陳怡行
2007《從晚明到清初的福州城》。臺北:政治大學。
陳宗仁
2005《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
陳春聲
2005《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 : 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臺北:稻鄉。
陳國棟
2005《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2005。
孫衛國
2018《從「尊明」到「奉清」:朝鮮王朝對清意識的嬗變 (1672-191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曹永和
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0《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2000《臺灣早期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
2011 《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遠流。
麥留芳
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國聖宮董監事會編印
1990《大灣國聖宮簡介》。臺南:國聖宮。
張耘書
2013《臺南媽祖信仰研究》。臺南:臺南市文化局。
張增信
1988《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
委員會。
傅朝卿主編
1999《國姓爺・延平郡王・開台聖王:鄭成功與臺灣文化資產特展圖錄》。臺南:臺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黃玉齊
2004《明鄭與南明》。臺北:海峽學術。
黃典權
1958《鄭延平開府臺灣人物志》。臺南:海東山房。
1961《鄭成功復臺三百年史畫》。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
2018《海盜.香火.古港口 : 臺南研究先驅黃典權紀念專書》。臺北:蔚藍文化。
楊彥杰
2000 《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
楊雲萍
1993《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臺灣風物。
鄧孔昭
2000《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北京:台海。
鄭永常
2004《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
2018《明清東亞舟師祕本 : 耶魯航海圖研究》。臺北:曹永和文教基金會。
鄭振滿
2009《鄉族與國家:多元視野中的閩台傳統社會》。北京:新知三聯。
鄭維中
2004《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市:前衛。
趙岡、陳鍾毅
1989《中國經濟制度史論》。臺北:聯經。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
2007《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
劉竹風主編
1992《漢語大辭典第十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劉志偉
2010《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枝萬
1983《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
劉家駒
1986《清朝初期的中韓關係》。臺北:文史哲。
蔡相輝
1989《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
盧明教等撰稿
2010《濃濃關廟情 戀戀香洋風》。臺南:關廟鄉公所。
盧泰康
2017《文化資產中的古物研究與鑑定:臺南瑰寶大揭密》。臺北:五南圖書。
賴永祥
1990《教會史話》。臺南:人光出版。
2018《賴永祥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錢杭
2001《血缘與地缘之間:中國歷史上的聯宗與聯宗組織》。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韓家寶(Pol Heyns);鄭維中譯
2002 《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
戴文鋒
2008《萬年縣治所考辨》。臺南:臺南縣文化局。
2010《永康的歷史遺跡與民間信仰文化》。臺南:永康市公所。
謝貴文
2015《內門鴨母王朱一貴》(臺北:玉山社,2015)
薛清財
1989《薛氏族譜:開臺始祖薛公玉進裔系》(高雄:財團法人高雄縣茄萣鄉薛氏宗祠文教基金會。
顧誠
1997《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龔顯宗編
1998《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臺南:南縣文化,1998

四、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
人間雜誌編輯部撰文
1989〈臺灣客家隱形的族群系列之一:傭工佃丁出戰士—從移民墾殖史看臺灣客家系人民〉,《人間雜誌》39,頁32-51。
中村孝志
1995〈荷蘭時代之臺灣農業及其獎勵〉,收於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許賢瑤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頁43-80。臺北:稻鄉。
方真真
2009〈明鄭時期金屬的流通與市場需求:以西班牙史料為討論中心〉,《臺灣文獻》60:3,頁89-112。
方豪
1961〈崇禎年間鄭芝龍移民入臺事〉,《臺灣文獻》12:1,頁37-38。
王日根
2001〈明清東南家族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互動〉,《東南學術》2001年第6期,頁23-29。
王日根、蘇惠蘋
2010〈明中葉至清前期閩南海洋環境與家族發展—圭海許氏家族的個案分析〉,發表於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辦「2010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2010年10月8日。
王汎森
1996〈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思與言》34:3,頁1-18。
2013〈道、咸以降思想界的新現象─禁書復出及其意義〉,收於氏著,《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頁603-643。臺北:聯經。
王見川
2007〈光復前(1945)臺灣的「鄭成功」信仰〉,《民俗與文化》4,頁3-23。
王昌
2013〈17 世纪大員華人何斌考略〉,《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5,頁95-101
王振中
2000〈契兄、契弟、契友、契父、契子 ─《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頁163-185。

王連茂
1991〈明清時期閩南兩個家族的人口移動〉,《海交史研究》,1991:1。
毛一波
1963〈李旦問題的檢討〉,《臺灣風物》13:2,頁3-7。
永積洋子
2001〈荷蘭的臺灣貿易〉,收於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頁249-326。臺北:稻鄉。
石萬壽
1976〈明鄭的軍事行政組織〉,《臺灣文獻》26(4)、27(1)。
1990〈明鄭時期臺灣漢人的墾殖〉,收於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編,《臺灣史研究暨史蹟維護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
1992〈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於《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 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1153-1175。臺北:臺灣大學。
1988〈二層行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思與言》26:1,頁3-37。
1993〈沈光文事蹟新探〉,(臺灣風物)43(2):15-36。
1997〈臺南市民族文物館文物調查與解說計畫〉。臺南市政府委託。
2002〈臺灣棄留疏新議〉,《臺灣文獻》53(4):151-177。
2003〈鄭氏之兵鎮〉,《臺灣文獻》54:4,頁123-152。
2004〈鄭氏的兵政〉,《臺灣文獻》55:1,頁91-136。
2009〈王爺信仰與延平王君臣關係之探討〉,《臺灣文獻》60:1,頁197-232。
向達
1954〈明鄭所刊之永曆大統曆〉,《臺灣風物》4:4,頁11。
朱希祖
1960〈附錄二:鄭延平王受明官爵考〉,《鄭成功傳》。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朱希祖撰;黃典權編點補校
1957〈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序〉,《臺南文化》5:4,頁1-16。
朱軍凱
2011〈南明與安南關係初探〉,《南洋問題研究》2,頁91-97。
朱峰(莊松林)
1951〈鄭氏精神與臺南民俗〉,《臺南文化》1:1,頁33-37。
江樹生
2007〈鄭成功在臺南〉,收於高賢治、黃光瀛總編輯,《2007海洋臺灣與鄭氏王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
2016〈荷治時期臺灣的漢人人口變遷〉,收於氏著,《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硏究論文集》,頁190-21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
2016〈梅花鹿與臺灣早期歷史關係之研究〉,收於氏著,《檔案敘事:早期臺灣史硏究論文集》,頁2-131。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江鑀萍
2000〈鄭成功信仰的成立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安樂博(Robert J. Anthony)
1999〈罪犯或受害者:試析1795年至1810年廣東省海盜集團之成因及其成員之社會背景〉,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下冊,頁頁439-451。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李文良
2007〈清初入籍臺灣法規之政治過程及其歷史意義〉,《臺大文史哲學報》67,頁107-137。
2007〈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和社會動亂(1680-1740)〉,《歷史人類學學刊》5:2,頁1-38。
2008〈兩塊碑記為歷史再補白:讀臺南大天后宮與施琅有關的兩塊碑 記有感〉,《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通訊季刊》10,頁42-47。
2011〈民田與請墾制度:清初臺灣田園的接收與管理〉,收於詹素娟主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頁27-
56。臺北: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李祖基
2014〈論施琅《臺灣棄留疏》的背景與動機兼談清初臺灣的官莊及武職占墾問題〉,《臺灣源流》66/67,頁146-173。
李建緯
2014〈臺灣寺廟現存「宣德爐」形制、年代與功能〉,收於氏著,《近代物質文化研究--第一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7-
113。臺中:逢甲大學歷文所。
李毓中
1998〈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菲律賓關係初探〉,《漢學研究》16(2):29-59。
2012〈國姓爺與菲律賓總督的「戰爭」--1662年鄭成功征菲律賓考〉,《原住民族文獻》6,頁21-28。
李慶新
2003〈貿易、移殖與文化交流:15-17世紀廣東人與越南〉,發表於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第二屆海外華人研究與文獻收藏機構國際合作會議」,2003年3月13日。
2010〈17世纪下半葉北部灣的中國海盜〉,收於氏著,《瀕海之地:南海貿易與中外關係史研究》,頁267-279。北京:中華書局。
辛逕農
1951〈郭懷一抗荷事跡考略〉《臺灣風物》1:1、2),頁25-29、26-28。
岩生成一
1955〈荷鄭時代臺灣與波斯間之茶糖貿易〉,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經濟史》二集,頁53-60。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001〈明末僑寓日本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收於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頁67-77。臺北:稻鄉。
吳春瑩
1953〈朱一貴奔命於臺南縣境〉,《南瀛文獻》1:3/4,頁5-8。
吳密察
1978〈鄭成功征臺之背景-鄭氏政權性格之一考察〉,《史繹》15。
1979〈鄭氏研究關係文獻〉,收於陳三井總纂,《鄭成功全傳》,頁435-487。臺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
2009〈鄭成功在閩南的抗清活動〉,收於《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頁11-18。
2014〈「臺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收於施正鋒主編,《臺灣文化》。臺北:社團法人李登輝民主協會,頁15-40。
吳新榮
1957-1960〈靖海侯施琅與將軍庄〉,收於吳新榮等纂修,《臺南縣志稿》,頁95-96。臺南:臺南縣文獻委員會。
周婉窈
2007〈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40,頁93-148。
松方冬子著、杉本房代譯、劉序楓校修
2012〈唐、蘭風書中有關鄭氏政權瓦解的訊息及其傳日經過〉,《臺灣史研究》19:1,頁173-192。
林欣慧、吳中杰
1999《馬卡道族語言與音樂研究》。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林孟欣計畫主持人;翁佳音、石文誠、魏德文協同主持人
2013〈台江地區文史資源調查及應用規劃研究(二)-以台江17世紀荷蘭商館及建築群為例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南:台江國家公園。
林會承
1999〈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頁41-96。
周佳榮
2018《明清疑案新探:史學家的證言》。香港:商務印書館。
金國平、吳志良
2002〈鄭芝龍與澳門:兼談鄭氏家族與澳門黑人〉,《海交史研究》2002:2,頁102-116。
施振民
1992〈鹿港的氏族廟〉,收於洪玉華編,《華人移民:施振民教授紀念文集》,頁460-483。馬尼拉: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
施添福
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屏東平原為例〉,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33-1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范金民
2006〈明代地域商幫的興起〉,《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 :3,頁93-103。
徐曉望
2006〈嚴啟盛與澳門史事考--兼論澳門媽閣廟的創建〉,《文化雜誌》58,頁195-200。
2014〈嚴啟盛澳門史事考〉,收於氏著,《閩商研究》,頁70-85。北京:中國文史。
2014〈鄭芝龍家族與明代澳門的閩商〉,收於氏著,《閩商研究》,頁123-133。北京:中國文史。
2014〈明代廣東與福建的區域經濟互動〉,收於氏著,《明清東南海洋經濟史研究》,頁44-48。北京:中國文史。
翁佳音
1999〈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收於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七輯,頁5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2002〈「荷蘭時代臺灣史」中的澎湖〉,收於《澎湖研究第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18-432。澎湖:澎湖文化局。
2003〈人神湊熱鬧?媽祖與鄭成功信仰的「新」論〉,收於《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1-278。臺北:政大文學院。
2003〈他們說什麼話?近代初期東亞世界的交通語(lingua franca)〉,發表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主辦「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與圖像國際研討會」,2003年。
2005〈十七世紀東亞大海商亨萬(Hambuan)事蹟初考〉,《故宮學術季刊》22(4):83-102。
2006〈「牽手khan-chhiu」來看臺灣世界史:從臺灣歷史慣用語論大福佬文化圈概念〉,《臺灣史研究》13:2,頁1-31。
2006〈從舊地名與古地圖看臺灣近代初期史〉,收於李明珠主編,《臺灣史十一講》,頁頁70-85。臺北:歷史博物館。
2008〈漢人網絡(一):福佬海商〉,收於氏著,《荷蘭時代臺灣史連續性問題》,頁147-180。臺北:稻鄉。
2008〈西洋遺產─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收於氏著,《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頁77-105。臺北:稻鄉。
2008〈東寧王國〉,《新活水》16,頁41-47。
2008〈蕃薯圖像的形成-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地圖的研究〉,發表於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6-7日。
2008〈日記的史料價值:荷蘭檔案有關臺灣「日誌」的運用與問題〉,收入許雪姬編,《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 50週年紀念論文集》,頁1-3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醫院、理髮師與外科醫生:十七世紀臺灣醫療史片段〉,發表於臺灣醫學史學會主辦「臺灣醫學與護理人文研討會」。
2010〈導言地圖的遊戲〉,收於高賢治編,《總覽臺江大員四百年輿圖》,頁4-7。臺南: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1〈府城無城牆時代的故事〉,收於石文誠、林慧芬編輯,《古城‧新都‧神仙府:臺南府城歷史特展專刊》,頁10-28。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3〈史實與詩:明末清初流寓文人沈光文的虛與實〉,《文史臺灣學報》7,頁9-37。
2013〈17世紀後半的漳州海商與通事〉,《歷史臺灣》6,頁7-24。
高致華
2007〈故國遺民與民間造神—鄭成功信仰的成形與發展〉,發表於「全球化下明史研究之新視野」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7日。
唐立宗
2005〈明鄭東都承天府尹顧礽生平事略考─兼論沈光文〈別顧南金〉詩〉,《臺灣文獻》56:4,頁1-22。
2014〈渡海東來忽幾秋:明清之際渡臺文士的見聞與際遇〉,《臺灣文獻》65:2,頁115-157。
袁冰凌
2001〈新發現的鄭經致「荷蘭出海王」信考〉,《東南學術》6 ,頁199-201。
陳支平
2009〈從新發現的《鄭氏族谱》看明末鄭芝龍家族的海上活動及其與廣東、澳門的關係〉,收於氏著,《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頁330-353。北京:中華書局。
陳宏田
2018〈大灣廣護宮歷科醮事史及丙戌年五朝慶成祈安清醮略記〉,《南瀛文獻》7,頁188-231。
陳波
2017〈三藩之亂期間琉球王國的外交抉擇--以《華夷變態》的記載為中心〉,《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32,頁103-114。
陳宗仁
2005〈1622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35,頁283-308。
2010〈1626年的大員港灣:一位澳門華人Salvador Díaz的觀察與描繪〉,收入戴文鋒編,《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頁1-32。臺南:臺南縣政府。
陳春聲
1989〈論清代前中期廣東缺糧的原因〉,《廣東史志》1989:1。
1995〈三山國王信仰與臺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頁61-114。
2001〈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第二輯,頁73-106。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06〈明代社會轉型之二—以明清之際潮州為例〉,收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明代政治與文化變遷》,頁125-168。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6〈國家意識與清代臺灣移民社會〉,收於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頁83-107。臺北:南天書局。
2012〈在禮法正統與政治現實之間—魯王在金門活動及相關歷史記憶的研究〉,發表於金門縣文化局、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辦「金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 年 10 月 5-7 日。
陳荊和
1957〈十七、十八世紀之會安唐人街及其商業〉,《新亞學報》3:1,頁271-332。
1968〈清初鄭成功殘部之移殖南圻〉(上),《新亞學報》5:1,頁433-459。
陳國棟
1992〈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頁69-94。
陳漢光
1959〈歷史人物─郭懷一小傳〉,《臺灣風物》9:3。
1959〈明鄭在臺刊行之永曆大統曆〉,《臺灣風物》9:1,頁18-20。
陳麗華
2013〈傳統的重塑與再現:延平郡王祠與臺南地方社會〉,《歷史臺灣》5,頁5-28。
連景初
1969〈臺南地方的薛姓〉,《臺南文化》9:1,頁33-34。
1979〈文物館珍藏國寶寧靖王玉笏傳奇〉,《臺南文化》新6,頁9-12。
莊清祥
2008〈屏東高樹大路關地區之拓墾與聚落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嘉彬
1961〈從荷蘭史料看鄭氏驅荷入臺的背景〉,《新時代》1:4。
曹永和
1954〈明代臺灣漁業志略〉,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臺灣經濟史初集》,頁31-37。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9〈明代臺灣漁業誌略補說〉,收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頁 175-253。臺北:聯經。
1979〈鄭氏時代之臺灣墾殖〉,收於氏著,《臺灣早期歷史研究》,頁 255-294。臺北:聯經。
1985〈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思與言》 23:1,頁3-17。
2000〈中國海洋史話〉,收於氏著,《中國海洋史論集》,頁1-147。臺北:聯經。
張先清
2008〈17世紀歐洲天主教文獻中的鄭成功家族故事〉,《學術月刊》2008:3,頁131-142。
張莉
1988〈臺灣朱一貴抗清史料(上)〉,《歷史檔案》2,頁20。
張彬村
2002〈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收於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頁345-368。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隆志
2019〈國姓爺在臺南:鄭成功文化節與府城公共歷史記憶初探〉,收於《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V:早期南瀛》,頁393-404。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張菼
1978〈被忽略了的臺灣寓賢常壽寧〉,《臺灣文獻》29:3,頁128-141。
黃阿有
2003〈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臺灣文獻》54:4 ,頁 93-122。
黃典權
1962〈南明大統曆考證稿〉,《臺南文化》7:3,頁98-135。
1972〈明寧靖王史料新探〉,《臺南文化》9:3,頁5-10。
1973〈顏思齊考索的試論〉,《臺灣風物》23:3,頁3-6。
黃建中
1957〈明嗣藩頒製永曆25年大統曆考證〉,《大陸雜誌》15:10。
黃開華
1964〈明代土司制度設施與西南開發〉,《新亞學報》6:1、2,頁395-495。
黃鴻釗
2014〈清初禁海政策與澳門〉,《一國兩制研究》21,頁192-196。
辜神徹
2016〈祖先與神明之間:漢人祖佛信仰研究的回顧〉,《民族學界》38,頁183-208。
傅衣凌
2007〈鄭成功研究的若干問題〉,收於氏著,《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編》,頁337-349。北京:中華書局。
2007〈明代泉州安平商人史料輯補〉,收於氏著,《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編》,頁222-231。北京:中華書局。
2007〈明代福建海商〉,收於氏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業資本:明代江南市民經濟初探》,頁105-153。北京:中華書局。
湯開建
2009〈劉堯誨督撫疏議中保存的林鳳及其與西班牙關係史料〉,收於《明清時期的中國與西班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38。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2012〈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頁43-65。
曾玲
2012〈社群整合的歷史記憶與祖籍認同象徵:新加坡華人的祖神崇拜〉,《文史哲》292,頁14-21。
楊佳瑜
1998〈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經對大陸用兵前的對外貿易及其困境(1670-1674)〉,《臺灣歷史學會通訊》6,頁14-22。
1998〈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氏來臺後國際貿易地位的變化(1670-1674)〉,《臺灣風物》4:4,頁19-50。
楊國楨
2003〈十七世紀海峽兩岸貿易的大商人:商人Hambuan文書試探〉,《中國史研究》季刊總第97期。
2003〈鄭成功與海洋社會權利的整合〉,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輯,《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構:鄭成功、劉銘傳》,頁246-24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楊雲萍
1993〈南明魯監國事蹟的研究〉,收於氏著,《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臺北縣:臺灣風物出版。
1993〈南明時代與琉球之關係的研究〉,收於氏著,《南明研究與臺灣文化》,頁307-340。臺北縣:臺灣風物出版。
葉錦花
2014〈宗族勢力與清初遷界線的畫定—以福建漳泉地區為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
葉錦城
2009〈聚落變遷與信仰的關係:以內埔鄉杜君英庄的信仰為例〉,《屏東文獻》13,頁167-191。
趙世瑜
2010〈「不清不明」與「無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區域社會史解釋〉,《學術月刊》42:7,頁130-140。
鄭永常
2008〈鄭成功海洋性格研究〉,《成大歷史學報》34,頁61-92。
2012〈晚明月港開放與荷治大員華人社會之形成〉,收於李慶新主編,《海洋史研究》第四輯,頁 90-1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3〈港市與華人:晚明東亞貿易商埠形成之華人元素〉,收於朱德蘭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跨越海洋的交換》,頁87-136。臺北:中央研究院。
2015〈風雨飄搖中的東寧王國:來自海洋上的訊息(1681-1683)以《華夷變態》為中心〉,發表於「海上絲路與鄭成功論壇」,2015年9月20日。
鄭永常、范棋崴
2013〈晚明中國帆船的國際海洋性格〉,收於廖伯源主編,《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全漢昇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頁211-242。臺北:萬卷樓。
鄭振滿
2003〈明清福建里社組織的演變〉,收於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頁335-353。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鄭喜夫
1967〈東都明京.東寧省與承天府雜考〉,《臺灣風物》17:2,頁3-14。
1968〈李旦與顏思齊〉,《臺灣風物》18:1,頁24-36。
鄭瑞明
1986〈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臺灣師大歷史學報》14:57-108。
鄭維中
2010〈施琅「臺灣歸還荷蘭密議」〉,《臺灣文獻》61(3),頁35-74。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
1955〈(丁)石刻、附古玉〉,《臺南文化》4:4,頁92-102。
1972〈明寧靖王祿位〉,《臺南文化》9:2,頁12。
樊聖
2000〈清初朱三太子案新探〉,《歷史月刊》149,頁85-89。
廖漢臣
1961〈何斌考〉,《臺南文化》7:2,頁51-64。
衛思韓(John E. Wills, Jr.)
2009〈偶然的聯繫:福建、中華帝國與早期現代世界〉,收於司徒琳主编;趙世玲、趙世瑜等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下冊。北京市:新知三聯。
賴永祥
1954〈明鄭征菲企圖〉,《臺灣風物》4:1,頁17-33。
1954〈雜誌中有關明鄭論著目錄(一)〉,《臺灣風物》4:4,頁35-40。
1954〈明鄭重要文獻概述〉,《臺灣風物》4:8/9,頁1-15。
1954〈西文明鄭文獻簡介〉,《臺南文化》4:1,頁61-65。
1954〈清荷征鄭始末〉,《臺灣風物》4:2/ 3,頁25-36、頁23-36。
1955〈康熙二年荷蘭來華艦隊之任務〉,《臺灣風物》5:6,頁6-8。
1955〈郭懷一革命的記錄〉,《臺灣風物》5:10,頁21-25。
1956〈關於臺英通商的最早一個建議(明崇禎時)〉,《臺灣風物》6:3/ 4,頁9-11。
1956〈雜誌中有關明鄭論著目錄(二)〉,《臺灣風物》6:2,頁16-20。
1965〈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16:2,頁1-50。
賴建銘
1960〈清代臺灣歌謠(下)〉,《臺南文化》7:1,頁85-92。
鍾雲校
1981〈北元與明的朝貢貿易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4,頁97-121。
韓家寶(Pol Heyns)
2000〈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人在大員一帶的經濟關係(1625-1640)〉,《漢學研究》18:1,頁129-152。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
2003〈荷蘭人治臺時期西方法制對中國人社群的影響〉,收於邱文彥執行主編,《海洋文化與歷史:海洋與臺灣過去現在》,頁49-66。臺北:胡氏圖書,2003)。
顏興
1952〈何斌考〉,《臺南文化》2:2,頁13-22。
簡炯仁
1997簡炯仁,〈由屏東市天后宮珍藏「義祠亭碑記」論清廷對屏東客家六堆態度的轉變〉,《臺灣風物》47:2,頁9-36。
2006〈「鳳山八社」平埔族大舉遷移潮州斷層〉,收於氏著,《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頁323-352。臺北:稻鄉。

貳、外文部分
一、史料
山田孝使編
1915《縣社開山神社沿革志‧附鄭成功傳》。臺南市 : 縣社開山神社々務所。
村上直次郎譯註
1937《抄譯バタビヤ城日誌》。東京市:日蘭交通史料硏究會。
林春勝、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
1958-59《華夷變態》。東京都:東洋文庫。
相良吉哉
1933《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臺南文化三百年紀念會編
1931《臺灣史料集成》。臺南:臺南市役所內臺南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臺灣日日新報
1916《臺灣日日新報》,1916年3月12日,第6版。
1920《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月22日,第6版。
1920《臺灣日日新報》,1920年1月26日,第4版。
1937《臺灣日日新報》,1937年7月15日。
鷹取田一郎
2009《臺灣列紳傳》。桃園:華夏書坊。
Blair, Emma Helen and James Alexander Robertson
1999The Philippine Islands, 1493-1898. Cleveland, O: The H. Clark Co.,1903-1909.
Blussé, Leonard, Natalie Everts & Evelien Frech eds.
1999The Formosan Encounter Vol. 1. Taipei: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Borao Mateo, Jose Eugenio ed.(鮑曉鷗)
2001Spaniards in Taiwan. Taipei : SMC Publishing Inc.
Boxer, C. R. ed.
2004South 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Bangkok: Orchid Press.
Campbell, Rev. William
1987 Formosa under the Dutch.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Chang Hsiu-Jung et al. eds.
1995The English Factory in Taiwan 1670-1685, 2 Vols.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cks, Richard
1883Diary of Richard Cocks 2 Vols. London: Hakluyt Society.
Mendoza, Juan Gonzalez de
1853The History of the Kingdom of China. London: The Hakluyt Society.
Montanus, Arnoldus
1671Atlas Chinensis being a second part of A relation of remarkable passages in two embassies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vice-roy Singlamong and General Taising Lipovi and to Konchi, Emperor of China and East-Tartary. London: Printed by Tho. Johnson for the author.
Ogilby, John
1671Atlas Chinensis : Being a second part of a relation of remarkable passages in two embassies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 of the United Provinces, to the Vice-Roy Singlamong and General Taising Lipovi, and to Konchi, Emperor of China and East-Tartary. London: Printed by Tho. Johnson for the author.

二、近人專著
林田芳雄
2003《鄭氏臺湾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実紀》。東京都:汲古書院。
岸本美緒
1999《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 : 17 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
Cheng, Weichung(鄭維中)
2013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622-1683). Leiden: Leiden University.
Crozier, Ralph C.
1977Koxing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history, myth, and the hero. Cambridge, Mass.: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Faure, David
2006China and Capitalism: A History of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in Moder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Reid, Anthony
1996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Volume Two Expansion and Crisi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Wang, Gungwu(王賡武)
1990Merchants without Empire: The Hokkien Sojourning Communities, in James D. Tracy ed., The Rise of Merchant Empires: Long-Distanc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350-1750, pp. 400-42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s Jr., John E.
1974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三、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
永積洋子
1999〈鄭芝龍父子と日本の「鎖国」〉,收於永積洋子主編,《「鎖国」を見直す》,頁56-72。東京:山川出版社。
Blussé, Leonard
1977 “Inpo, Chinese Merchant in Pattani: A Study in Early Dutch-Chinese Rel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AHA Conference, pp. 290-309.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
1990“Minnen-Jen or Cosmopolitan? The Rise of Cheng Chih-Lung Alias Nicolas Iquan, in E. B. Vermeer,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pp.245-264. Leiden: E.J. Brill, 1990.
2000“The Go-Between Merchant: Hambuan as a messenger between Cheng Chih-lung and the Dutch,收於《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Boxer, C. R.,
1941 “The Rise and Fall of Nicholas Iquan(Cheng Chi-lung 鄭芝龍),Tien-hsia Monthly, Vol.11, no.5, pp. 401-439.
Wills Jr., John E.
1979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in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ed.,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st, Religion and Continuit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pp. 204-238.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