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書刊的印刷、出版與流通:臺北市,1895-1937
作者:許芳庭
作者(外文):Fang-TingHsu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密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印刷出版書刊流通檢閱圖書市場Printingpublicationbook circulationcensorshipbook marke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以報刊雜誌的報導、廣告、日記、回憶錄、法院檔案、文學作品、報刊等為基本材料,以臺北市為中心,探討在中日兩個文化圈影響下,殖民地臺灣書刊的印刷、出版與流通。文中以總督府為對象,探討他們如何使用印刷術這個工具,企圖達成甚麼效果。繼之探討臺灣人如何從殖民者之手,取得印刷術,又如何運用。本文多方呈現印刷工的樣態,顯現其自主能動性,以陳君玉和林克夫兩個文壇印刷工的經驗為例,探究印刷術的意義。其次以《臺灣日日新報》的廣告為素材,分析日治初期臺灣在地的知識生產及各類書籍的訴求,究明當時的圖書出版概況。以杉房之助為例,藉由其著作的文本分析,輔以時人的評論及社會背景,釐清書籍生產與讀書市場、政治之間的關係。繼之探究地圖的出版概況,以及地圖如何走進臺灣人的生活中。至於書刊的流通,則以大眾媒體廣告、書店及同業組織、預約出版三個面向,討論其在臺灣的發展及對圖書市場的影響,並試圖解明臺灣如何成為日本帝國的圖書消費市場。最後則探討日治時期的檢閱制度,以及臺灣社會的因應之道。
Based on the coverage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dvertisements, diaries, memoirs, court files, literary works, and other materials focusing on Taipei Cit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inting,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books in Colonial Taiw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
Since Taiwan was a colony, on the one hand, the Japanese colonizer introduced technology and systems to gain commercial profits and turned Taiwan into the book market for the Empire of Japan. On the other, Japanese officials tried to control and publish books in favor of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implemented strict censorship. Facing such colonial modernization, Taiwanese fully took advantage of the benefits of the modernized systems and technology to propagate and preserve their own culture as well as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to speak out for Taiwanese. At the same time, Taiwanese had to face the competition of books from Japan and official censorship. The conflicts, interaction and negotiation between Taiwan society, national power and the book market shape the complicated image of the printing,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books in Taiwan.
參考文獻

一、資料庫

「日治法院檔案檢索系統」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日文舊籍臺灣文獻聯合目錄」
「臺灣日日新報」(漢珍/YUMANI清晰電子版,1896-1944年)
「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
「中國近代報刊資料庫-臺灣民報系列」(得泓)
「臺灣新民報:日刊 創始初期 1932/4/15 ~ 5/31」(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新民報檢索系統」(臺灣文學館)

二、口述日記回憶錄

李春生原著,陳俊宏編著,〈新註《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書局,2002),頁185-307。
吳三連口述,吳豐山撰記,《吳三連回憶錄》(臺北:自立晚報社,1991)。
村崎長昶,《記憶をたどつて:八十年の回顧録》,(東京:村崎榮一,1983)。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6)。
林衡道口述,林秋敏紀錄,《林衡道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9)。
柯旗化,《臺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高雄:第一,2002)。
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
張炎憲、胡慧玲訪問,胡慧玲記錄,〈鄧進益訪談錄〉,《臺北南港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頁248-261。
張炎憲、翁佳音編,下村作次郎編、蔡易達譯,〈王詩琅先生口述回憶錄:以文學為中心〉,《陋巷清士:王詩琅選集》(臺北:弘文館,1986),頁215-249。
張炎憲、鄭仰恩訪問,林昌華、曾秋美、鄭麗榕紀錄,〈牽手心聲—曾文惠女士訪談錄〉,收於張炎憲主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三)信仰與哲學》(臺北:國史館、允晨文化,200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二)一九〇八―一九一〇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一九二三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2)。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編、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五)一九一七―一九二一年》(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2)。
新垣宏一著,張良澤、戴嘉玲譯,《華麗島歲月》(臺北:前衛,2002)。
黃富三訪問、曾雅蘭紀錄,〈鄧進益先生訪問紀錄〉,《口述歷史4二二八事件專號之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楊克煌遺稿,楊翠華整理,《我的回憶》(臺北:楊翠華,2005)。
楊基銓撰述,《楊基銓回憶錄》(臺北:前衛,1996)。
簡吉著,簡敬等譯,《簡吉獄中日記》(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5)。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臺魂淚》(臺北:楊翠華,1997)。

三、專書
上田元胤、湊靈雄編,《臺灣士商名鑑》(臺北:にひたか社,1901)。
工藤折平,《臺灣出版警察の硏究》(臺北市:臺灣警察協會,1933年)。
山本武利,《広告の社会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84)。
王詩琅,《夜雨─王詩琅全集卷十文藝創作與批評》(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
文訊雜誌社編,《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2007)。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卷一)》(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
田中一二編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 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1998)。
邱各容,《臺灣圖書出版年表1912-2010》(臺北:萬卷樓,2012)。
安田敏朗,《辭書の政治學:ことばの規範とはなにか》(東京:平凡社,2006)。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吉野秀公,1927)。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東京:岩波書店,2005)。
杉房之助,《日臺會話新編》(臺北:博文堂,1899)。
杉房之助,《日臺會話大全》(臺北:新高堂,1937)。
杉房之助,《日臺新辭典》(臺北:日本合資物產會社,1904)。
吳守禮,《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南天書局,1997)。
吳祖銘,《1930-1990年代的臺灣活版印刷發展之硏究》(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1999)。
吳祖銘,《臺灣石版印刷術的傳入與發展之硏究》(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0)。
李承機、李育霖主編,《「帝國」在臺灣:殖民地臺灣的時空、知識與情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李昭容,《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新北市:稻鄉,2011)。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2005)。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1999)。
河原功原著,莫素微譯,《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臺北:全華,2004)。
河原功,《翻弄された臺湾文学:検閱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出版,2009)。
河原功著,張文薰、林蔚儒、鄒易儒譯,《被擺布的臺灣文學:審查與抵抗的系譜》(臺北:聯經,2017)。
河出圖社策畫,劉文駿編輯,《古地圖臺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臺北:果實,200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3)。
岩崎潔治編,《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林煇焜著,邱振瑞譯,《命運難違(上)(下)》(臺北:前衛,1998)。
林進發,《臺灣發達史事業篇》(臺北:民衆公論社,1936)。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有鹿文化,2010)。
林煥清編輯,《臺灣新民報要覽》(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2)。
林澄清,《(大正五年)擇吉全書》(臺北:敬授堂,1916)。
胡萬川,《臺灣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2010)。
姚村雄,《圖解臺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臺中:晨星,2013)。
原幹洲編,《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臺灣之人物》(臺北:拓務評論社臺灣支社,勤勞と富源社,1931)。
秋惠文庫策畫,高傳棋著,《古地圖看臺北》(臺北:玉山社,2014)。
前田愛,《近代読者の成立》(東京:岩波書店,2001)。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上)(下)》(臺北:前衛,1998)。
洪郁如著,吳佩珍、吳亦昕譯,《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
海野一隆著,王妙發譯,《地圖的文化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塩澤實信著,林真美譯,《日本的出版界》(臺北:臺灣東販,1991)。
湯本豪一,《明治ものの流行事典》(東京:柏書房,2005)。
鈴木清一郎,《臺灣出版關係法令釋義》(臺北:杉田書店,1937)。
鈴木淳,《日本の近代15新技術の社會誌》(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
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著作兼發行、許錫慶譯註,《臺灣教育沿革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0)。
Febvre, Lucien and Martin, Henri-Jean. 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2005)。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臺北:麥田出版,2003)。
陸兆友主編,《甲子行腳:臺北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60周年慶特刊》(臺北: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2016)。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
張深切等著,鍾肇政、葉石濤主編,《臺灣文學叢書15:豚》(臺北:遠景,1997)。
張樹棟等著,《中華印刷通史》(臺北:印刷興才文教基金會,2005)。
張圍東,《走近日治臺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臺北:古籍,2006)。
曾士榮,《近代心智與日常臺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1912-1955)》(新北:稻鄉,2013)。
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1)。
陳逢源,《臺灣經濟問題の特質と批判》(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3)。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 : 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2013)。
陳翠蓮,《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一九五○)》(臺北:遠流,2008)。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連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連橫原編,《臺灣詩薈(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翁佳音譯註,《臺灣社會運動史:勞工運動、右派運動》(板橋:稻鄉,1993)。
黃慧鳳,《臺灣勞工文學》(板橋:稻鄉,2007)。
黃震南,《藏書之家: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臺北:前衛,2018)。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公司,2007)。
楊承淑編,《日本統治期臺湾における訳者及び“翻訳活動:植民地統治と言語文化の錯綜関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戴寶村策畫,《「小的」與1895》(臺北:玉山社,2015)。
臺北州內務部編,《臺北州の工場》(臺北:臺北州內務部,192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日日三十年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9-1944)。
薛化元主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巖松堂書店,1930)。
廖怡錚,《女給時代:1930年代臺灣的珈啡店文化》(新北:東村出版,2012)。
蔡錦堂,《日本帝国主義下臺湾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魏德文、高傳棋、林春吟、黃清琦,《測量臺灣:日治時期繪製臺灣相關地圖,1895-1945》(臺北:南天,2008)。
鶴見俊輔原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
鷹取田一郎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

四、期刊專書論文

一記者,〈今日を築いた女性メロー商閤の尾古夫人と語る〉,《臺灣婦人界》57期(1935.09),頁20-22。
一記者,〈官營印刷所設置の必要〉,《新臺灣》31期(1917.06),頁16-20。
小野西洲,〈草庵漫筆〉,《語苑》7卷6期(1914.06),頁33-34。
小野西洲,〈草庵漫筆〉,《語苑》7卷8期(1914.08),頁43-46。
王一剛,〈陳君玉事略〉,《臺灣風物》13卷3期(1963.06),頁18-19。
王泰升,〈日治法院檔案的整編與研究〉,《臺灣史研究》16卷1期(2009.03),頁169-201。
王順隆,〈談閩臺「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卷3期(1993.09),頁109-131。
王惠珍,〈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6),頁47-71。
王惠珍,〈戰前臺灣知識分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收於柳書琴主編,《戰爭與分界:「總力戰下」臺灣.韓國的主體重塑與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1),頁127-148。
伊原大策,〈日治初期的臺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6卷2期(2013.09),頁67-98。
李承機,〈日本殖民地統治下「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苦鬪」: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史料解題〉,李承機主編,《日刊臺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數位光碟》(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頁3-1~3-33。
李承機,〈植民地統治初期における臺湾総督府メディア政策の確立-植民地政権と母国民間人の葛藤〉,《日本臺湾学会報》第4号(東京:日本臺湾学会,2002.07)。
李承機,〈植民地新聞としての《臺湾日日新報》論-<御用性>と<資本主義性>のはざま〉,《植民地文化研究》第2号(東京:不二出版,2003.07)。
李品寬,〈日治時期「臺灣愛書會」之研究〉,《臺灣文獻》60卷2期(2009.06),頁203-235。
吳瀛濤,〈日據時期出版界概觀〉,《臺北文物》8卷4期(1960.02),頁43-48。
吳毓琪,〈臺灣詩薈〉,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期刊史導論(1910-1949)》,(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頁21-25。
何義麟,〈新高堂書店的創立與發展―兼論近代臺灣出版業之殖民現代性〉,《臺灣史料研究》38號(2011.12),頁24。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期(2001.06)頁119-182。
卓姿均,〈日治時期的臺灣民曆〉,《臺灣學通訊》109期(2018.06),頁16。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臺語辭典編纂〉,收入小川尚義原編,洪惟仁編著《日臺大辭典上》(臺北:武陵出版社,1993),頁1-26。
柳書琴,〈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33卷7期(2004.12),頁19-55。
柳書琴,〈《臺灣新民報》向右轉:賴慶與新民報日刊初期摩登化的文藝欄〉,《臺灣文學研究雧刊》12期(2012.08),頁1-40。
柳書琴,〈從「昭和摩登」到「戰時文化」:〈趙夫人的戲畫〉中大眾文學現象的觀察和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9期(2012.12),頁1-45。
柳書琴,〈《風月報》到底是誰的所有?:書房、漢文讀者階層與女性識字者〉,《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與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 第三期,臺灣號》(臺北:文建會,2007),頁135-158。
城地茂,〈日治時代『臺灣民曆』之時代劃分〉,《高科大應用外語學報》4期(2006.02),頁87-103。
黃得時,〈臺灣詩薈與連雅堂先生〉,連橫原編,《臺灣詩薈(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頁1-4。
黃得時著,小野純子譯,〈晴園讀書雜記〉,收於江寶釵編,《黃得時全集2創作卷二:日文隨筆(上)》(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頁341-352。
ロバート.キャンベル,〈規則と読者〉,《江戶文学》21期(1999.12),頁112-134。
黃一農,〈通書—中國傳統天文與社會的交融〉,《漢學研究》14卷2期(1996.12),頁159-186。
張郁璟,〈可愛的仇人〉,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文學辭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頁315-316。
施博爾,〈五百舊本「歌仔冊」目錄〉,《臺灣風物》15卷4期(1965.10),頁41-60。
施慶安,〈陳君玉與日治時期臺灣的流行音樂〉,《政大史萃》14期(2008.06),頁37-823。
曾品滄,〈日治時期臺灣菜譜的演進與東亞食文化的跨境流動〉,《臺灣史研究》25卷3期(2018.09),頁43-82。
曾迺碩總纂,〈陳君玉〉,《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第三章民國第三項藝術第十二目》(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88),頁 269-270。
富田哲,〈統治者が被統治者の言語を学ぶということ-日本統治初期での臺灣臺灣語學習〉,《植民地教育史研究年報》第3號(2000),頁6-21。
富田哲,〈日本統治開始直後の「臺湾土語」をめぐる知的空間の形成〉,收入氏著,《植民地統治下での通訳.翻訳:世紀転換期臺湾と東アジア》(臺北:致良出版社,2013),頁75-107。
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輔仁歷史學報》18期(2006.12),頁1-44。
楊逵,〈臺灣出版界雜感—談通俗小說〉,見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第十卷.詩文卷(下)》(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硏究中心籌備處,2001),頁105。
楊承淑,〈譯者的角色與知識生產:以臺灣日治時期法院通譯小野西洲為例〉,收入賴慈芸主編,《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9),頁85-140。
賴永祥,〈談先輩吳守禮仙〉,《臺灣文學評論》6卷2期(2006.04),頁18-21。
賴冠妏,〈日治時期祝祭日與祭儀〉,《臺灣學通訊》109期(2018.06),頁12-13。
潘為欣,〈日治時期公醫渡邊雅的臺語文書寫理念及創作實踐〉,(第十六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9),頁1-14。
阿爾伯特•霍夫斯塔特(Albert Hoffstädt)著,張哲嘉譯,〈從出版社的角度談辭典出版〉,《思想史》第7期(2017.05),頁157-163。
陳政雄,〈由第四屆臺北國際書展看臺灣印刷歷程〉,《海外版印刷雜誌》37期(1994.03),頁58-63。
陳政雄,〈西式宗教文化的印刷術是臺灣文化啟蒙者〉,《印刷人》138期(2004.09),頁101-104。
陳培豐,〈植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キング》.《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頁249-290。
陳俊宏,〈臺灣第一書《主津新集》〉,陳俊宏編,《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書局,2002),頁115-152。
陳俊宏,〈李春生、李延禧與第一銀行〉,李明輝編,《近代東亞變局中的李春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頁237-261。
陳君玉,〈日據時期臺語流行歌概略〉,《臺北文物》 4 卷 2 期(1955.08),頁 22-30。
廖毓文,〈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1954.08),頁73。
廖振富,〈印刷、鐵路交通與文學社群:日治前期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形成〉,《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臺北:玉山社,2017),頁40-77。
鄧鈍鐵,〈書臺灣王隱君友竹詩稿〉,收於王松著、王石鵬編,《友竹行窩遺稿》,(臺北:王奎光,1933)。
蘇碩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81-116。
蘇碩斌,〈活字印刷與臺灣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民族主義想像的社會機制〉,《新聞學研究》109期(2011.10),頁1-41。
鄭麗榕,〈日治初期臺灣的官方讀書會〉,《臺灣風物》58卷4期(2008.12),頁13-51。
蔡盛琦,〈日治時期臺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年2期(2002.12),頁65-92。
蔡錦堂,〈日治時期的曆書與文化〉,《臺灣學通訊》109期(2018.06),頁4。

五、碩博士論文

王雅珊,〈日治時期臺灣的圖書出版流通與閱讀文化─殖民地狀況下的社會文化史考察〉(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承機,〈臺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論文,2004)。
李幸真,〈日治初期臺灣警政的創建與警察的召訓〉(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周茂春,〈日治初期臺灣土地調查之研究(1898-190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杜仲奇,〈臺灣歌仔冊《正派三國歌》之語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吳宗曄,〈臺灣文藝叢誌(1919-1924)傳統與現代的過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高野史惠,〈日據時期日臺官紳的另外交流方式:以木村匡為例(1895-192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莊勝全,〈《臺灣民報》的生命史:日治時期臺灣媒體的報導、出版與流通〉,(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
陳良亦,〈臺灣日治時期以會社為主導的印刷產業初探〉(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楊永彬,〈臺灣紳商與早期日本殖民政權的關係:1895年-1905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潘為欣,〈日治時期臺語白話書寫語文字拼音系統關係之研究—以《語苑》、《臺灣府城教會報》為中心〉(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賴秀峰,〈日據時代臺灣雜誌事業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藍士博,〈日治時期臺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暨陳逢源個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蘇姿華,〈臺灣說唱黃塗版歌仔冊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