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唐書》本紀、列傳比較研究
作者:郭慧如
作者(外文):KUO, HUI-JU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蔡信發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舊唐書》《新唐書》本紀列傳價值觀“Jiu Tang Shu”“Xin Tang Shu”Biography of Emperors“Biography”“Valu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兩《唐書》本紀、列傳比較研究
摘要
        中國歷史淵遠流長,記錄各朝事跡的史書典籍繁多。二十四史中,惟有唐朝及五代史,有新舊兩部之別,然既記錄同一朝代之事,史書何須重出?其後出者必有不滿前書者,故而重新撰錄,此即顯露二書作者群史識之異,且相較於新舊《五代史》為同時代作品,又有官修、私修之分,所表露者為同時代的群體與個人價值觀的差異性,兩《唐書》則為不同時代作品,且均為官修,所展露者則為不同時代的士人群體價值觀,亦即本論文所亟欲探究者。
本論文架構分為七章。首章為緒論,闡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對象,及當前相關研究成果,依次由本紀與列傳中的單傳、合傳、類傳、四夷及藩鎮列傳等體例分五章探討:以本紀見作者群對唐代君王的評價,旁及君臣觀、興衰觀;以單傳見作者群對個別人物的品評,表露時代價值觀之異;以合傳見二書合傳關注方向異同,並探究合傳人數繁多是否有益意旨的傳達;以類傳見作者群對人物特質剪裁之異,並由群體編次見二書價值觀;以四夷及藩鎮列傳見二書對周邊國家的看法,及關注焦點之異。最末則為結論,總括上述五章,為兩《唐書》作者群價值觀的異同,作要點式歸納,期以本論文為兩《唐書》研究方面作一點貢獻。
AComparative Study of Biographies between Two Books of Tang Dynasy
Abstract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every kind of biographies between two books of Tang Dynasty. These two booksare written in different dynasty.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values between two author groups will be more obviously to see.
     The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seven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each chapter has one studyabout a kind biography.
     Chapter One is a introduction of thisstudy. There are several parts in this chapter, including the motive, purpose,and research range…...etc. It’s a preparation for research. And the mostimpartent parts of this study is in Chapter Two to Chapter Six. It explains thedifferent oppoints between these two books, especially to the values aboutleading roles, the views to foreign country, and the causes of dynasty’s death.Chapter Seven is the last part of study. It summar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two books in two aspects, and points out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In the ending, all the references arelisted to provide convenience to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四部分類後再依朝代編序)
經部
[春秋]‎孔子‎門生編撰,[魏]何晏 注,[宋]邢昺 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三版。
[戰國]孟軻著,[漢]趙岐 注,[宋]孫奭 疏,[清]阮元校勘:《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三版。
[漢]毛亨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 疏,[清]阮元 校勘:《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三版。
[晉]郭璞注,[宋]邢昺 疏:《爾雅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6月三版。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二刷。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初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8月第二版。
[清]永瑢:《四庫總目提要》,《萬有文庫薈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史部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 注:《史記會注考證.太史公自序》。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9月二印。
[漢]班固 著,[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淸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72年初版。
[漢]班固 著,[清]王先謙注:《漢書補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北齊]魏收:《魏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淸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72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 注,[清]王先謙 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劉宋]范曄:《後漢書》,《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初版。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淸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72年。
[唐]劉知幾 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市:里仁書局。1980年9月初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淸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72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溥:《五代會要》,《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一版。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市:華文書局。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元後至元三年慶元路儒學刊本影印。1967年再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四部備要.史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據鄱陽胡氏仿元本校刊。1966年3月臺一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臺一版。
[宋]吳縝:《新唐書糾謬》,《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宋祁、歐陽脩:《唐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據淸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72年。
[宋]宋祁、歐陽脩:《新唐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孫甫:《唐史論斷》,《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馬令:《南唐書》,《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據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重印。1987年初版。
[元]脫脫:《宋史》。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72年。
[明]李東陽:《新舊唐書雜論》,《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沈炳震:《唐書合鈔》,《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德潛:《舊唐書考證》,《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微捲》。臺北市 : 國立中央圖書館。據烏絲闌舊鈔本製作。1975年。
[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1971年初版。
[清]趙紹祖:《新舊唐書互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市:中國書店。1990年4月初版二刷。
[清]趙翼:《陔餘叢考》。新北市:華世出版社。1975年10月初版。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市:洪氏出版社。1981年初版。
子部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叢書集成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錄》,《全宋筆記》第三編。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8年1月初版。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1975年。
[宋]歐陽脩:《集古錄跋尾》,《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目錄題跋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據光緒丁亥校刊行素艸堂藏版印。1977年初版。
[宋]蘇洵:《嘉祐集》,《人人文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臺一版。

 (二)專書(依姓名筆劃寡多排列)
[美]倪豪士:《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海外漢學叢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向燕南、李峰 編:《新舊唐書與新舊五代史研究》,《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叢書.第七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1刷。
李斌城主編:《唐代文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查金萍:《宋代韓愈文學接受研究》。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初版。
陳鐘凡:《兩宋思想述評》。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3年10月初版。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7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
 (一)博士學位論文(依出版後先順序排列)
柳卓霞:《《新唐書》列傳敘事研究》,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董乃斌教授指導,2010年6月出版。
田恩銘:《兩《唐書》中的中唐文學家傳記研究》,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霍松林教授指導,2008年5月出版。
劉傳鴻:《兩《唐書》列傳部分詞彙比較研究》,南京師範大學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論文,董志翹教授指導,2006年4月出版。
衣若蘭:《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麗月教授指導,2003年6月出版。
孫曉暉:《兩《唐書》樂志研究》,揚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王小盾教授指導,2001年10月出版。

  (二)碩士學位論文(依出版後先順序排列)
陳鳳秋:《《後漢書.文苑傳》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李建崑教授指導,2015年6月出版。
王繼新:《兩《唐書.忠義傳》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李曉明教授指導,2013年5月出版。
林綏傑:《《舊唐書.文苑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曾守正教授指導,2011年出版。
王吉清:《兩《唐書》詩人傳記研究》,陜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吳言生教授指導,2009年5月出版。
彭菊媛:《《新唐書》「本紀」研究》,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張固也教授指導,2008年4月出版。
唐鳳霞:《《新唐書》的編纂及其學術成就》,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專業碩士論文,張金銑教授指導,2006年4月出版。
郝至祥:《兩《唐書》書法暨筆法比較研究──兼論《新唐書》闢佛刪史》,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李時銘教授指導,2001年出版。
楊果霖:《新舊唐書藝文志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三慶教授指導,1994年出版。


三、 期刊論文(依出版後先順序排列)
李珺平:〈《舊唐書》作者群的思想性格及其他〉,《嶺南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七卷第一期,2016年2月。頁42-50。
楊治平:〈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八十二期,2015年5月。頁43-82。
陳維:〈《兩唐書》文苑與儒林的歷史書寫及其關係〉,《中州學刊》2015年第3期。頁115-119。
方堅銘:〈劉蕡對策案和對策文之考索及其思想溯源〉,《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十二卷第三期,2013年9月。頁246-251。
田恩銘:〈兩《唐書》「文人傳」的書寫理念與唐宋思想轉型的關係〉,《文藝評論》2012年第八期。頁153-158。
刑香菊、郭慧麗:〈由人物改傳看《新唐書》的尚德傾向〉,《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009年9月。頁81-83。
曾守正:〈歷史圖像與文學評價的疊合──兩《唐書》文學類傳「時變」思想的落差〉,《政大中文學報》第四期,2005年12月。頁29-58。
曾守正:〈《舊唐書.文苑傳》的文學思想〉,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二期,2005年6月。頁121-144。
黃潔潔:〈從宋人對韓愈的評價看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家》,2005年5月增刊。頁461-462。
唐毓麗:〈唐代的貞節觀及文化建構之探討──以兩《唐書》〈列女傳〉與唐傳奇作品為例〉,《靜宜人文學報》第十五卷第二期,2003年12月。頁83-118。
徐玲:〈價值取向及其在價值觀念形成和轉變中的作用〉,《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1999年第3期(6月15日)。頁22-26。
柯金木:〈兩《唐書》儒學傳儒史雜混之探析〉,《孔孟學報》第六十九期,1995年3月。頁91-113。
黃清連:〈兩《唐書》酷吏傳析論〉,《輔仁歷史學報》第五期,1993年12月。頁119-166。
謝保成:〈關於《新唐書》思想傾向的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四期。頁178-183。
簡福興:〈宋代春秋學特色形成之探討〉,《高雄工商專校學報》第二十二期,1992年12月。頁327-337。
吳彩蛾:〈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輔仁國文學報》第四期,1988年6月。頁257-275。
吳彩蛾:〈兩《唐書》文苑傳之比較──文學觀之部〉,《輔仁國文學報》第三期,1987年6月。頁315-332。
曹仕邦:〈《舊唐書》立僧傳之暗示作用〉,《中國學人》第六期,1977年9月。頁119-1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