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作者:錢富美
作者(外文):CHIEN, FU-MEI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謝寶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創新教學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innovative instructionFuzzy Delphi technique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目的在於建構適用於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及其權重(weighting),首先根據文獻探討之結果,建構「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初步架構,並進行專家訪談,以建立專家內容效度;接著邀請十五位專家學者,組成模糊德菲術小組成員,進行模糊德菲術問卷調查,以建構「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系統架構」;最後以模糊層級分析法進行指標的相對權重調查,以建立指標系統內三個階層指標的權重。
本研究經由模糊德菲術與模糊層級分析法所建構出之「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包含各層面、項目及細目指標依照權重結果,依序列舉如下:
一、層面指標共有六項:創新教學設計、營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互動與分享、創新多元評量、創新課程規劃以及創新思維與人格特質。
二、各層面下之項目指標共有十二項:
(一)創新教學設計層面下之項目:教學策略與方法、創新的教具與教學媒體。
(二)營造支持性的學習環境層面下之項目:班級氣氛、學習環境規劃。
(三)互動與分享層面下之項目:同儕合作互動、同儕知識分享。
(四)創新多元評量層面下之項目:符合學生個別差異的評量、多元評量策略。
(五)創新課程規劃層面下之項目:教材選編與活化、課程設計。
(六)創新思維與人格特質層面下之項目:專業成長省思、創新人格特質。
另外,第三階層指標共有四十條細目指標。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推動創新教學實務以及未來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rough developing the indicators and their weight values. The preliminary indicators were conduct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the researcher applied the Fuzzy Delphi technique to construct the indicators based on 15 experts’ opinions.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AHP) was used to weigh values of each layer of indicators comparative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nstruct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ich include six levels, twelve items, and forty specific indicators. The levels, items, and specific indicators are listed in order of importance:
1. Six levels of indicators: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creating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innovative multi-assessments, innovative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s.
2. Twelve items:
(1)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innovative teaching aids and teaching media.
(2) The level of creating a suppor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classroom atmosphere, planning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3) The level of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peer cooperation and interaction, peer knowledge sharing.
(4)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multi-assessments: assessments that match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ultiple assessment strategies.
(5)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planning: sel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curriculum design.
(6) The level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s: reflection on professional growth, innovative personality traits.
In addition, there are forty specific indicators for the third level.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o promote innovative i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for future research as well.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丁一顧、簡賢昌、張德銳(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
檔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8,213-239。
王子華、張純純(2012)。建構師資培育大學學生資訊素養指標之研究。師資培
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5(1),1-22。doi:10.6764/JTEPD.201206.0001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如哲、魯先華、劉秀曦、林怡君、郭姿蘭(2011)。我國教育公平指標之建構。
教育政策論壇,14(4),1-33。
王政忠(2016)。我的草根翻轉:MAPS 教學法。臺北市:親子天下。
王秋錳(2003)。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
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王豐裕、劉書忠、林宇軒(2019)。以社會知識論面向析述創新教學背後的價值
與意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8),74-82。
史美奐(2003)。國中教師創新教學專業能力之研究-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明曄(2006)。中等以下學校校長創造性領導、學校創造性組織氣氛與教師創
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江鴻鈞(2006)。以模糊德菲術建構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之研究。國民
教育研究集刊,15,35-63。
吳秀甄(2009)。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教學創新(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彥彣、楊慶麟(2017)。國民中學組織創新氣氛對教師創新教學影響之研究:
以心理資本為中介。學校行政雙月刊,106,52-82。
吳俊憲(2010)。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三化取向理念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04a)。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4b)。提升教師素質之研究。教育研究,127,14-17。
吳清山(2006)。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
1-32。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
1-24。
吳清山(2018)。素養導向教師教育內涵建構及實踐之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63(4),261-293。
吳雪華(2005)。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靖國(2003)。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259-280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譿麟(2010)。新竹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習社群與教師教學創新(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呂秀卿(2018)。國民中學教師績效責任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呂淑華(2008)。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吸收能力對教學創新影響:以組織執行力為干
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匡雲(2007)。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
大學,臺南市。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永豐(2018)。素養導向教學設計的要領。載於周淑卿、吳璧純、林永豐、
張景媛、陳美如(主編),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參考手冊(1-4 頁)。臺北市: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貞伃(2007)。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反省、教學分享與教學創新關聯性(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
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淑琴(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國中階段適性教育指標建構(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進丁(2013)。國民小學學校行銷指標之建構與權重體系分析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進財、林香河(2019)。教學原理(2版)。臺北市:五南。
林靜宜(2012)。國中教師創新教學衡量指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
華大學,新竹市。
邱怡蓁(2014)。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邱怡蓁(2017)。臺北市國小教師知覺學校創新氣氛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教
育行政論壇,9(1),24-48。
邱淑媛(2010)。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承諾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錦昌、方芳蘭、張淑瑜(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效能與教師教學檢視量表之
建構。育達學院學報,8,21-45。
姚麗英(2018)。高中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
刊,114,109-134。
柯慶輝(2014)。國小教師閱讀教學專業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
科技大學,臺中市。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2003)。教師專業成長的另類途徑:知識管理的觀點。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學報,16(1),229-252。
徐式寬(2019)。教育科技與教育實踐間的差距及省思。清華教育學報,35
(2),71-103。doi:10.6869/THJER.201812_35(2).0003
徐村和(1998)。模糊徳菲層級分析法。模糊系統月刊,4(1),59-72。
翁福元、林松柏(2004)。台灣國民教育階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指標建構芻議。
教育科學期刊,4(2),63-94。
馬世驊(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實施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強華(2002)。論主題統整與教學創新設計。臺灣教育,614,9-15。
張仁家、黃毓琦、凃雅玲(2007)。高職教師的創新教學行為與背景變項之關係
研究。發表於中教學程及幼教學程第四次返校座談會―中等學校教師創造力
提升與創新教學。臺中市:朝陽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張世慧(2011)。創造力教學、學習與評量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0,
1-22。
張世慧(2018)。創造力:理論、教育與技法。臺北市:五南。
張世璿、丁一顧(2016)。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新竹教
育大學教育學報,33(1),1-38。doi:10.3966/199679772016063301001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載於國立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
創新教學的理論與實務(31-48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群(2011)。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教學創新之關係-以國中國文教師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基成,蔡政緯(2012)以網路模糊德懷術與模糊層級分析法發展數位化學習歷
程檔案之知識管理行為量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0(1),103-133。
張紹勳(2012)。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臺北市:五南。
張琬翔、尹玫君(2014)。以學習策略觀點建構科學教育網站評鑑指標之研究。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2(2),47-91。
張新仁、邱上真、王瓊珠(2008)。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資料
集刊,29,247-269。
張鈿富(2002)。教育指標建立與運用探討。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改革的未來,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教育學門成果發表論文集(198-217頁)。臺
北市:高等教育文化。
張德銳(201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檢討與展望-實踐本位教師學習的觀點。教
育資料與研究,108,1-30。
張德銳、葉興華、王淑珍、何嘉惠、張家蒨、吳冠霖(2015)。國民中小學校長
服務領導、教師領導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
畫編號:MOST 103-2410-H-30-45-SSS。
張瀞文(2015)。三股力量翻轉臺灣公校。親子天下,73,146-163。
教育部(1996)。中小學基本學力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6)。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6)。中華民國教師專業標準指引。臺北市:作者。
莊淇銘(2011)。章魚工作成功術。臺中市:晨星。
許育齡、潘靖瑛(2016)。教師因應科技衝擊:深化發展TPACK 迎接科技更迭
創新教學經驗。資訊傳播研究,7(1),81-102。
許婉鈴(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習需求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
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廸賢、陳羿熏(2019)。創新動態學在課程創新教學之應用解析:逢甲大學課
程融入磨課師學習之案例。習慣領域期刊,10(1),19-48。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7-285。
陳木金(2006)。從教師效能來塑造良師典範的師道精神。師友月刊,463,8-16。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
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54(1),55-86。
陳宥慈(2014)。以模糊德菲法建構國中國文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美華、許銘珊(2010)。以五大人格理論探討學生喜愛之教師人格特質。休閒
暨觀光產業研究,5(1),13-28。
曾兆興(2012)。國小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弋姍(2007)。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游伯龍(2009)。HD:習慣領域:影響一生的成敗軟體。臺北市:時報文化。
黃宗顯、鄭明宗(2008)。「教育部校長領導卓越獎」中小學得獎校長之創新性
領導作為及其啟示。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6(4),109-153。
黃嘉雄、徐超聖、李俊湖(2010)。國民中小學各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領導人才
核心能力指標及其專業發展課程研究(未出版)。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整
合型計畫研究報告,計畫編號:NAER-99-12-E-1-01-00-2-01。
黃德祥、張景堂(2001)。中小學優質化學校指標之建構。教育研究,193,63-77。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欣蓓(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專業成長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01)。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
東華。
楊曼玉(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組織創新氣氛與教師教學創新(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中原大學教育,桃園縣。
葉丙成(2012)。為老師贏回尊嚴。天下雜誌,540,145‒146。
葉重新(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心理。
葉連祺(2009)。教育指標。教育研究,180,100-102。
葉蕙芬(2009)。國小優良教師素質指標建構與實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述賢、費吳琛、陳志強(2006)。知識分享、吸收能力與創新能力關聯性研究-
以台灣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1-21。
趙佳芬(2006)。國民小學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教學創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金輝(2009)。國小教師人格特質與其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潘慧玲(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
(4),129-168。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2004)。發展國
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教育部委託專案。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中心。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蔡金田(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
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蔡金田、蔣東霖(2018)。臺灣國民中小學校長通識素養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
臺北市:文華原創。
蔡純姿(2005)。學校經營創新模式與衡量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英耀、莊雪華、顏嘉玲(2008)。揭開創意教材的神秘面紗。師大學報:科學
教育類,53(1),61-85。
鄭鈺靜(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協志、吳清山(2015)。國民中學學習領域召集人正向領導、教師教學省思與
創新教學成效關係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8(4),1-27。
賴婷妤(2016)。國民小學創新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
市立大學,臺北市。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鍾舒萍(2008)。台中市國中教師教學動機、學校組織文化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羅綸新(2005)。網路上教育資源與教學應用之評估。教育資料與研究,67,75-86。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龔素丹(2007)。國民小學教師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發表於2007年臺灣教
育學術研討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Rogers, E. M. (2006)。創新的擴散(5版)(唐錦超譯)。臺北市:遠流。(原著
出版於2003)
Seeling, T. (2012)。學創意,現在就該懂的事(齊若蘭譯)。臺北市:遠流。(原
著出版於2011)
Treffinger, D. J., Schoonover, P. F., & Selby, E. C. (2014)。創造力與創新教育:創造力教學實務指引(鄭聖敏、王曼那、桑慧芬、顏靖芳譯)。臺北市:華騰文
化。(原著出版於2012)
外文文獻
Adair, J. (2007). Leadership for innovation: How to organize team creativity and harvest Ideas. London: Kogan Page.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123-167.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nderson, N., Potočnik, K., & Zhou, J. (2014).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A state-of-the-science review, prospective commentary, and
guid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anagement, 40(5), 1297-133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77/0149206314527128
Anderson, R., Dobbs, K., Jenkins, B., & Short, P. (1997). An entrepreneur in the classroom! Innovative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416188.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4).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East Perth, WA: Author.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2017). 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itsl.edu.au/docs/default-source/national-policy-framework/australi
an-professional-standards-for-teachers.pdf?sfvrsn=5800f33c_64
Barrell, B. (1991). Classroom artistry. The Educational Forum, 55(4), 333-342. doi:10.1080/00131729109335665
Beghetto, R. A., & Kaufman, J. C. (2011).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with disciplined improvisation. In R. K. Sawyer (Ed.),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 (pp. 94-10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ckley, J. J. (1985). Fuzzy hierarchical analysis. Fuzzy Sets and Systems, 17, 233-247.
Chen, C. J., & Huang, J. W. (2007). How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structure affect knowledge management-The social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7(2), 104-118.
Csikszentmihalyi, M. (1988). Society, culture, and person: A systems view of
creativity. In R. J. Stern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p. 325-33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umming, J., & Owen, C.(2001). Reforming schools through innovative teaching.
Retrieved from
https://eric.ed.gov/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456268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of GOV. UK (2011). Teachers’ Standards. Retrieved
from: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
s/attachment_data/file/665520/Teachers__Standards.pdf
Downing, J. P. (1997). Creative teaching: Ideas to boost student interest. Englewood, CO: Teacher Ideas Press.
Eberle, B., & Stanish, B. (1996). CPS for kids: A resource book for teaching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to children. Waco, TX: Prufrok Press.
Farid, F., El-Sharkawy, A. R., & Austin, L.K. (1993). Managing for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A/E/C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9(4), 399-409.
Froyen, L. A. (1993). Classroom management: The reflective teacher-leader (2nd ed.). New York, NY: Merrill.
Gardner, H. (1993). Creating mind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Glassman, A. M., & Opengart, R. (2016). Teach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urning theory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11, 113-132. Retrieved from https://commons.erau.edu/publication/696
Hung, C. L., & Li, F. C. (2017). Teacher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role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at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Reviews, 12(21), 1036-1045.
Jeffrey, B., & Woods, P. (2009). Creative learning in the primary school. Madison, NY: Routledge.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 London: Kogan.
Kanter, R.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and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 169-211). Greenwich, CT: JAI Press.
National Bao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1989).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bpts.org/standards-five-core-propositions/
Nurutdinova, A. R., Perchatkina, V. G., Zinatullina, L. M., Zubkova, G. I., & Galeeva, F. T. (2016).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method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ce Education, 11(10), 3807-3819.
Osborne, S. P., & Brown, K. (2005). Managing change and innovation in public
service organizations. London: Routledge.
Reza, K., & Vassilis, S. M. (1988). Delphi hierarchy process(DHP): A methodology for priority setting derived from the Delphi method an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37, 347-354.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Rogers, E. M. (200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5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Saaty, 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lanning, priority setting, resourceallocation. New York, Lodon: 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Book Co.
Sawyer, R. K. (2011). What makes good teachers great? The artful balance of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R. K. Sawyer (Ed.), Structure and
improvisation in creative teaching (pp. 1-24). Cambridge: Cambridge.
Sawyer, R. K. (2014). Introduction: The new science of learning. In R. K. Sawyer (Ed.),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nd ed., pp. 1-18).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rdyukov, P. (2017).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What works, what doesn’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novative Teaching & Learning, 10(1), 4-33. doi: 10.1108/JRIT-10-2016-0007
Shulman L. J. (2002). Making differences. Change, 34(6), 36-44.
Sloane, P. (2007). The innovative leader: How to inspire your team and drive
creativity. London: Kogan Page.
Snyder, N. T., & Duarte, D. L. (2003). Strategic innovation: Embedding innovation as a core competency in you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pector, J. M. (2016). The potential of smart technologies fo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rt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1(1), 21-32.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9). The concept of creativity: Prospects and paradigms. In R. 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 3-15). New
York, NY: Cambridge.
Sweezy, P. M. (1943). Professor Schumpeter's theory of innov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5(1), 93-96. doi: 10.2307/1924551
Woods, P. (1990). Teacher skill and strategies.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Zhetpisbayeva, B, A., Tleuzhanova, G. K., & Zhetpisbayev, A. O.(2010).
Components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activity of a polylingual education
specialist. Education and Science Without Borders,1(1), 94-96.
Zhu, C., Wang, D., Yonghong. C., & Engels, N. (2013). What core competencies are related to teachers' innovative teaching?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1 (1), 9-27. doi: 10.1080/1359866X.2012.753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