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中期《尚書》校勘與訓詁研究
作者:盧啟聰
作者(外文):Kai-Chong Lo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蔣秋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清代中期《尚書》古文《尚書》學訓詁學校勘學孔傳本the medium term of Qing DynastyBook of Documentsstudy of Guwen ShangshuExegeticsTextual Criticismthe text of Shangshu be annotated by Kong Angu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研究考察清代《尚書》學在辨偽古文《尚書》的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後,轉向文獻整理和研究的情況。考述當時《尚書》研究的三種趨勢:古《尚書》的復原運動,《尚書孔氏傳》的重新評價,群經注疏及《經典釋文》的校訂風潮。根據當時的研究動向,分從「經文」、「傳注」、「《正義》與《釋文》」三個專題,檢討清代中期學者研究《尚書》的成果,瞭解他們的工作,對目前《尚書》研究,以及《尚書》研究史的貢獻或影響。
首先,第三章分析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王鳴盛《尚書後案》、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校訂今本《尚書》經文用字的主要類型,特別留意對《說文解字》的援用,認為他們對經書文字性質的認知,實以文字訓詁連結經書大義為主,而不全以語文代有變遷的觀點作為論定文字的判斷標準。因此,相關校訂與考證,並不只是將經文用文整飭為正體字,而是能正確地反映經文意義的文字形體。這些傾向,表現出當時學者偏向古文學派的根本立場。
其次,第四章討論《尚書孔氏傳》的經學意義。認為該書雖因其具有保存故訓之功,而在過去較受學者肯定。但檢討其訓詁的工作,在清代中期學者之間,亦已然展開。當時,除了有在「偽孔亂經」下,嚴厲批判其書的觀點,也有如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高郵王氏《經義述聞》、焦循《尚書補疏》從相對積極的角度,就《孔傳》的解經原則,如重視正訓、逐字為訓等,檢討《孔傳》之失。從段、王、焦三家的訓詁檢討,可以發現《孔傳》作為魏晉古學或漢學餘緒的學術意義。
復次,清代中期專研唐人《尚書正義》的風氣相對淡薄,隨附於群經注疏中的考訂、校勘,則可說是此時期對《正義》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因之,第五章將以清代中期四種本土群經注疏之校記,包括乾隆初年武英殿所出之《尚書注疏考證》、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盧文弨《羣書拾補》以及阮氏《尚書注疏校勘記》為範圍,觀察當時考校《尚書正義》的情況。本研究認為,當時學者從考古的立場,在版本對校之外,更藉由《正義》的義例、《經文釋文》的內容,提出區分古書層次的觀點,推測古文經注舊貌的痕跡。可是這類考訂,主要仍集中在版本或文字的訂正上,對相關文獻的底蘊,實多未究明。但從中可見,清代中期的《尚書》研究,在「漢學」主流之外,亦存在着一種相對「守舊」的研究路徑。
通過上述三個專題討論。本研究將提出兩個結論:第一,清代中期《尚書》研究,雖然在「漢學」風潮下有新動向,但在內容上,實仍不出「孔傳本」的文獻基礎。第二,從校勘學或訓詁學的理論來看,當時的整理工作,雖然廣泛地應用校勘或訓詁方面的手段,然而對經書具體問題的判斷,則時有以文本外部的權威,而不全依循文獻的實際情況,或理論客觀法則,作為問題判斷、訂正時的基準。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ituation in Textual Criticism and Exegetics of Guwen Shuangshu in the medium term of Qing Dynasty after the staged achievements in the work of distinguishing the ancient pseudo-text. We will focus on the research from three trend: restoring the Ancient Shangshu, the revaluation about Shangshu Kong Zhuan, the editing of Shisanjing Zhu Shu and Jin Dian Ski We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rends at that time, there were group discussions on three topics: “The problem of using characters”, “Biographical research of Shangshu Kong Zhuan”, “Zheng Yi and Ski Wen”, to analyzes their research in the contribution or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Shangshu.
In “The problem of using characters”, we analyze Jiang Sheng’s “Shangshu Ji Zhu Yin Shu”, Wang Mingsheng’s “Shangshu Hou An”, Duan Yucai’s “Guwen Shangshu Zhuan Yi”, and Sun Xingyan’s “Shangshu Jin Gu Wen Zhu Shu”, to observe their revision of the text, the way of using "Shuo Wen Jie Zi" to editing. Compare their collation work in using characters of Shangshu, we find that their revision did not consolidate it into a normal form only, but a form that could correctly reflect the meaning of the scriptures.
In “Biographical research of Shangshu Kong Zhuan”, although that "Shangshu Kong Zhuan" has been affirmed by scholars in the pas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k of review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Shangshu Kong Zhuan" has already begun among Sinology scholars in the medium term of the Qing Dynasty. Duan Yucai’s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 Gaoyou Wang's "Jing Yi Shu Wen", and Jiao Xun's "Shangshu Shang Bu Shu", they have mastered the explanatory principles of "Kong Zhuan" that values "orthodox training" and "literally training", therefore, they can actively review the Misinterpretation from "Kong Zhua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book appeared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its academic significance as the aftermath of Sinology.
In addition, the atmosphere of specializing in "Shangshu Zheng Yi" in the mid-Qing Dynasty wa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review and collation accompanying the commentaries on the classic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results of " Zheng Yi " in this period. Because of this, our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the four kinds of collating note in the medium term of the Qing Dynasty, including " Shangshu Zhu Shu Kao Zheng ", “Shisanjing Zhu Shu Zheng Zi”, “Qun Shu Shi Bu” and “Shisanjing Zhu Shu Jiao Kan Ji”. We believe that, these notes are not proofreading, but also with the content of "Zheng Yi "proposed to distinguish the layers of ancient books, presumably traces of the ancient appearance of the ancient scriptures. Although the related research still has deficiencies, but it proved that there was a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research atmosphere outside of "the Qing Dynasty Sinology".
Through three topic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two conclusions. First, although there is a new trend in the study of Shangshu in the middle term of the Qing Dynasty under the trend of "Sinology", the content is actually based on "The text of Shangshu be annotated by Kong Anguo". Secondly, judging from the theory of collation or exegesis, although collation and exegesis were widely used as research methods at the time, judgments on specific issues were mostly based on external authority, rather than internal theory or literature. Objectively presented as a criterion of judgment.
一 經部
 (一)尚書類
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 [舊題](漢)孔安國注 (唐)孔穎達疏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5年
尚書注疏附考證 [舊題](漢)孔安國注 (唐)孔穎達疏 (清)齊召南等考證 同治十年重刊乾隆四年武英殿本
書集傳 (宋)蔡沈撰 錢宗武 錢忠弼整理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10年
尚書日記 (明)王樵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尚書考異.尚書譜 (明)梅鷟撰 姜廣輝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尚書古文疏證 (清)閻若璩撰 黃懷信 呂翊欣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古文尚書考 (清)惠棟 乾隆五十七年讀經樓定本 續修四庫全書 第44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晚書訂疑 (清)程延祚撰 清乾隆刻本
禹貢錐指 (清)胡渭撰 鄒逸麟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年
尚書集注音疏 (清)江聲 皇清經解本 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尚書 中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
尚書集注音疏 (清)江聲 名古屋大學附屬圖書館藏近巿居刻本
尚書後案 (清)王鳴盛 乾隆四十五年禮堂刻本 續修四庫全書 經部 第45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古文尚書撰異 (清)段玉裁 七葉衍祥堂本 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尚書 中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 孫星衍 嘉慶乙亥冶城山館本 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尚書 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
尚書補疏 (清)焦循撰 劉建臻整理 焦循全集 第3冊 揚州 廣陵書社 2016年
尚書平議 (清)俞樾 光緒春在堂全書本
古文尚書正辭 (清)吳光耀 清刻本 四庫未收書輯刊 第2輯第5冊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年
尚書孔傳參正 (清)王先謙撰 何晉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年
古文尚書鄭氏注箋釋 曹元弼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稿本 續修四庫全書 第54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觀堂授書記 王國維講述 吳其昌 劉盼遂記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5年
尚書覈詁 楊筠如 臺北 學海出版社 2014年
尚書正讀 曾運乾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年
尚書新證 于省吾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51年
尚書集釋 屈萬里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3年
尚書文字校詁 臧克和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年
尚書校釋譯論 顧頡剛 劉起釪合著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
尚書周書牧誓洪範金縢呂刑篇義證 程元敏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7年
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 程元敏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7年
尚書注疏彙校 杜澤遜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
尚書研究講義 顧頡剛 影印民國二十二年北平景山書社本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1輯第28冊 臺中 文听閣圖書公司 2008年
閻毛古文尚書公案 戴君仁 戴靜山先生全集(一) 臺北 戴顧志鵷印行 1980年
清代尚書學 古國順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1年
尚書通論 陳夢家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尚書綜述 蔣善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尚書學述 李振興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4年
今文尚書語言研究 錢宗武 長沙 岳麓書社 1996年
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的辨偽方法 許華峰 臺北 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2005年
審核古文尚書案 張岩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 吳通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尚書學史 程元敏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年
古本尚書文字研究 林志強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5年
今文周書詞彙研究 楊運庚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6年
尚書學史(訂補修訂本) 劉起釪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年
漢晉孔氏家學與「偽書」公案 黃懷信等著 桃園 昌明文化 2017年
尚書孔傳虛詞研究 郭愛濤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
中國學術史奇觀:偽古文尚書真相 楊善群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
 (二)小學類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經韻樓本 漢小學四種 上冊 成都 巴蜀書社 2001年
惠氏讀說文記 (清)惠棟撰 (清)江聲參補 借月山房鈔本
說文解字群經正字 (清)邵瑛 清嘉慶二十一年桂隱書屋刻本 續收四庫全書 第211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說文通訓定聲 (清)朱駿聲 臨嘯閣刻本
說文義證 (清)桂馥 清同治刻本
說文解字引經考 馬宗霍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1年
說文讀記 龍宇純 臺北 大安出版社 2011年
中國文字學 唐蘭 臺北 臺灣開明書局 1969年
字樣學研究 曾榮汾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
中國文字學 陳夢家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文字學 陳新雄 曾榮汾合著 臺北 五南出版公司2010年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 宋元遞修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經典釋文考證 (清)盧文弨 盧文弨全集 第5冊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
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唐)陸德明撰 吳承仕疏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
經典釋文論稿 黃坤堯 臺北 國家出版社 2018年
廣雅疏證 (魏)張揖撰 (清)王念孫疏證 清嘉慶元年刻本
中國雅學史 竇秀艷 濟南 齊魯書社 2004年
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5年
訓詁學簡論 張永言 武漢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 1985年
漢語訓詁學史 李建國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年
通假概說 劉又辛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年
應用訓詁學 程俊英 梁永昌合著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
訓詁學基礎 陳紱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年
中國訓詁學 馮浩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95年
訓詁學大綱 孫永選 闞景忠 季云起合著 濟南 齊魯書社 1996年
中國訓詁學 周何 臺北 三民書局 1997年
訓詁學 周大璞主編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
訓詁學導論 許威漢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年
訓詁學 郭在貽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 修訂本
新著訓詁學引論 白兆麟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年
訓詁學概要 林尹 臺北 正中書局 2007年
訓詁學大綱 胡楚生 臺北 正中書局 2010年
中國語言學史 王力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6年
訓詁學的知識與應用 陸宗達 王寧 宋永培合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
中國語文研究 周法高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1973年
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 何志華 馮勝利合著 香港 商務印書館 2014年
古漢語詞義答問 陸宗達 王寧合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
 (三)一般類
重刊宋本公羊注疏附校勘記 (漢)何休解詁 (唐)徐彥疏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5年
重刊宋本周禮注疏附校勘記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5年
重刊宋本禮記注疏附校勘記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嘉慶二十年南昌府學刊本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5年
韓詩外傳 (漢)韓嬰 四部叢刊景明沈氏野竹齋本
五經異義疏證 (漢)許慎撰 (清)陳壽祺疏證 曹建墩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九經三傳沿革例 (宋)岳珂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六經正誤 (宋)毛居正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九經誤字 (清)顧炎武撰 徐德明校點 顧炎武全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經義考新校 (清)朱彝尊撰 林慶彰等主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
九經古義 (清)惠棟 叢書集成初編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十三經注疏正字 [舊題]沈廷芳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
論語竢質 (清)江聲 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年
周禮漢讀考 (清)段玉裁 清嘉慶刻本
經義雜記 (清)臧琳 嘉慶四年拜經堂刻本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撰 虞思徵 馬濤 徐煒君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年
經傳釋詞 (清)王引之撰 李花蕾校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吳仰湘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18年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撰 周予同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
經學通誥 葉德輝 民國時期經學叢書 第2輯第5冊 臺中 文听閣 2008年
春秋左傳讀 章太炎 臺北 學海出版社 1984年
許慎之經學 黃永武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72年
清初的羣經辨偽學 林慶彰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
五經正義研究 張寶三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先秦經學史 程元敏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3年
宋代經書注疏刊刻研究 張麗娟 北京 北京大學圖書館 2013年
經學文獻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時代的傳刻為中心 顧永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年
中國經學史大綱 葉純芳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
經學通論 夏長樸 葉國良 李隆獻合著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17年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劉玉才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
清代地域學派《論語》詮釋研究 柳宏 宋展雲合著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年
二 史部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臺北 鼎文書局 1986年
後漢書 (南朝)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司馬彪補志 臺北 鼎文書局 1981年
三國志 (晉)陳壽撰 (南朝)裴松之注 臺北 鼎文書局 1980年
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80年
舊唐書 (後晉)劉昫 臺北 鼎文書局 1981年
新唐書 (宋)歐陽修 宋祁撰 臺北 鼎文書局 1981年
史通 (唐)劉知幾 四部叢刊景明萬曆刊本
崇文總目 (宋)王堯臣等纂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冊府元龜 (宋)王欽若等編 周勛初校訂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6年
閻潛邱先生年譜 (清)張穆 道光二十七年刻本 清人年譜系列 第14冊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6年
先府君事略 (清)焦廷琥撰 劉建臻整理 焦循全集 第18冊 揚州 廣陵書社 2016年
德宗景皇帝實錄 華文書局編 臺北 華文書局 1964年
乾嘉學術編年 陳祖武 朱彤窗合著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等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3年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年
羣書拾補初編 (清)盧文弨 盧文弨全集 第1冊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
古今典籍聚散考 陳登原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36年
校勘學釋例 陳垣 北京 中華書局 2004年
校勘學大綱 倪其心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校讎學史 蔣元卿 合肥 黃山書社 1985年
校讎廣義.校勘編 程千帆 徐有富合著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
斠讎學.斠讎別錄 王叔岷 北京 中華書局 2007年 補訂本
清代考據學 孫欽善 北京 中華書局 2019年
三 子部
朱子語類 (宋)黎靖德編 王星賢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年
郡齋讀書志校證 (宋)晁公武撰 孫猛校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東塾讀書記 (清)陳澧 清光緒刻本
越縵堂讀書記 (清)李慈銘撰 由雲龍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年
輶軒語詳注 (清)張之洞撰 司馬朝軍注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南學會講義 (清)皮錫瑞撰 吳仰湘整理 皮錫瑞全集本 北京 中華書局 2015年
國故論衡 章太炎 上海 上海大共和日報館 1912年
國故論衡校定本 章太炎撰 王培軍 馬勇整理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21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上海 上海民志書店 1926年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上海 神州國光社 1933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48年
中國古典解釋史:魏晉篇 加賀榮治 東京 勁草書房 1964年
兩漢思想史 徐復觀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3年
清儒學案新編 楊向奎 濟南 齊魯書社 1994年
惠棟評傳 李開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方東美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2004年
黃侃國學講義錄 黃侃撰 黃延祖重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清儒學案 徐世昌等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年
兩漢今古文平議 錢穆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11年
顧千里研究 李慶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13年 增補本
孔子家語公案探源 劉巍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
孫星衍研究 焦桂美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中國的天文曆法 藪內清撰 杜石然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
四 集部
文心雕龍 (梁)劉勰 四部叢刊初編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亭林詩文集 (清)顧炎武 四部叢刊景康熙本
東吳三惠詩文集 (清)惠士奇等撰 漆永祥整理 東吳三惠詩文集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6年
松崖文鈔 (清)惠棟 聚學軒叢書本
望溪集 (清)方苞 咸豐元年戴鈞衡刻本
戴東原集 (清)戴震 四部叢刊景經韵樓本
杭世駿集 (清)杭世駿撰 蔡錦芳 唐宸點校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年12月
道古堂全集 (清)杭世駿 光緒十四年汪曾唯本
隱拙齋集 (清)沈廷芳 乾隆丁丑則經堂本
潛研堂集 (清)錢大昕 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十駕齋養新錄 (清)錢大昕 清嘉慶刻本
江聲遺文小集 (清)江聲撰 陳鴻森編 中國經學 第4輯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年1月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 盧文弨全集 第8冊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
經韻樓集 (清)段玉裁 清嘉慶十九年刻本
王石臞先生遺文 (清)王念孫撰 羅振玉校錄 民國十四年高郵王氏遺書本
問字堂集 (清)孫星衍 清光緒十一年孫氏家刊本
定盦全集 (清)龔自珍 清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
傳經室文集 (清)朱駿聲 民國劉氏求恕齋叢書本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91年
清代經部序跋選 王達津主編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1年
觀堂集林 王國維 北京 中華書局 1959年
懷任齋文集 蔣禮鴻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積微居金文說 楊樹達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
古籍整理自選集 喬衍琯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9年
洪誠文集 洪誠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黃侃國學文集 黃侃 黃延祖重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榆枋齋學林 虞萬里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北京讀經說記 喬秀岩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3年
西方修辭學 叢萊庭 徐魯亞編著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年
五 學位論文
偽古文尚書公案重探 周鳯五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4年
尚書通假字研究 姜允玉 臺北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1993年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研究 吳國宏 嘉義 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4年
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 陳梅香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7年
惠棟古文尚書考研究 趙銘豐 臺北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訓詁研究 尹燁 福州 福建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08年
建國後偽古文尚書及尚書孔傳研究平議 白林政 曲阜 曲阜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 2008年
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研究 洪博昇 臺北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年
孫星衍與莊述祖尚書學之比較研究 鄭心荃 臺北 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清代尚書學若干問題研究 史振卿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 2011年
周秦兩漢書經考 馬楠 北京 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 2012年
王鳴盛尚書學述論 王利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3年
清代乾嘉校勘初論 王曉靜 南京 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 2014年
王鳴盛尚書後案訓詁研究 尚秀蘭 揚州 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16年
鄭玄尚書注輯考 王利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哲學博士論文 2016年
尚書平議訓詁研究 吳萍 揚州 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16年
尚書孔傳訓詁研究 邵妍 濟南 山東大學博士論文 2016年
段玉裁、王氏父子尚書訓詁比較研究 秦力 揚州 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17年
清代中期洪範學研究 閻耀棕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7年
毛詩注疏正字研究 張萌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17年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研究 張鑫龍 濟南 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18年
孔疏釋孔傳義例研究 吳紅艷 揚州 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18年
經典釋文莊子音義異音異義考 李正芬 臺北 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2年
隋唐字樣學研究 李景遠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7年
高郵王氏父子因聲求義之訓詁方法研究 陳志峰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的語言學視角 陳樹 揚州 揚州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 2008年
七經孟子考文並補遺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之尚書校勘考釋 沈瑩 杭州 浙江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5年
盧文弨周易注疏校勘研究 王寧 濟南 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 2016年
清代儀禮校勘學研究——以盧文弨、阮元、曹元弼為討論中心 聶濤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19年
六 單篇論文
 (一)尚書類
尚書今古文說 胡樸安 國學週刊 第18-23期 第25期 1923年9月-10月
偽古文尚書案之反控與再鞫 張蔭麟 燕京學報 第5期 1929年6月
尚書假借字集證 周富美 大陸雜誌 第36卷第6、7期合刊 1968年4月
六十年之尚書學 許錟輝 六十年來之國學 臺北 正中書局 1977年
尚書傳王孔異同攷 吳承仕 尚書論文集 臺北 西南書局 1979年
尚書的隸古定本、古寫本 劉起釪 史學史資料 1980年第3期 1980年6月
竹簡家語與漢魏孔氏家學 李學勤 孔子研究 1987年2期 1987年4月
尚書通假字考 朱廷獻 尚書研究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年
論魏晉時期古文尚書的流傳 李學勤 古文獻叢論 上海 遠東出版社 1996年
王引之尚書訓詁的訓詁方法 許華峰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年
尚書補疏疏證 錢宗武 清代揚州學術研究 下冊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1年
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 李學勤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第1期 2002年1月
五十年來的尚書研究 蔣秋華 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3年
近二十年來尚書研究綜述 王連龍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5期 2003年10月
孔叢子引尚書相關材料的分析 許華峰 先秦兩漢學術 第1期 2004年3月
尚書雙音節名詞研究 張凱 漢字文化 總79期 2007年
以丁晏尚書餘論為中心看王肅偽造古文尚書傳說—從肯定到否定後之思考 虞萬里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37期 2010年9月
1911年以來學界對清儒尚書著述研究綜述 史振卿 中國史研究動態 2010年第12期 2010年12月
讀經義述聞.尚書札記三則 郭鵬飛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4卷第3期 2013年5月
略論晚清尚書學 曹美秀 正學 第1輯 2013年6月
尚書孔傳校讀劄記 金良年 文史 2013年第3輯 2013年8月
江聲、王鳴盛之輯佚思維及其輯尚書鄭注之若干重要問題 洪博昇 臺大中文學報 第45期 2014年6月
尚書平議通假借校釋方法評議 張先坦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18卷第4期 2014年7月
尚書平議文獻校釋方法論析 張先坦 中國語言文學研究 2015年第2期 2015年11月
江聲尚書集注音疏的版本與異文 許華峰 書目季刊 第49卷第1期 2015年6月
「三科之條,五家之教」諸說辨析 徐興無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0卷第4期 2016年7月
尚書孔傳成書蠡測——從訓詁學角度與詩經毛傳、毛詩鄭箋比較 徐新強 馬士遠合著 孔子研究 2017年第6期 2017年11月
尚書易解古音通假字條 劉曉南 第四屆國際《尚書》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揚州 廣陵書社 2017年
從劉毓崧《尚書舊疏考正》探《五經正義》舊疏考證之問題 姜龍翔 經學守舊考—以清儒所建構之經學守舊現象為探討核心 高雄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
近十年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與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尚書課程的設計與思考 許華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28卷第4期 2018年12月
 (二)校勘類
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 汪紹楹 文史 第3輯 1963年10月
十三經註疏板刻述略 屈萬里 書傭論學集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 1984年
盧文弨校勘學初探 郭明道 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年第4期 1986年12月
盧文弨校勘學的歷史地位 許殿才 社會科學輯刊 1990年第1期 1990年3月
論盧文弨校勘學的原則和方法 魏哲銘 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第2期 1995年5月
阮元、段玉裁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 唐光榮 楚雄師範學院學報 第19卷第4期 2004年8月
盧文弨校勘學思想與方法 陳修亮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5年第1期 2005年1月
十三經注疏版刻略考 李至忠 文獻季刊 2008年第4期 2008年12月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刻之成就與不足 盧翠琬 欽州學院學報 第28卷第4期 2013年4月
乾隆武英殿本十三經注疏的過度編輯問題 許藝光 新世紀圖書館 2013年第8期 2013年8月
浦鏜儀禮注疏校勘考論 鄧聲國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報 2014年2月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校刊始末考 張學謙 文史 2014年第1輯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 陳東輝 王坤合著 國學學刊 2015年第1期 2015年3月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 劉玉才 國學研究 第37期 2015年6月
浦鏜十三經註疏正字研究論略 劉玉才 王叔岷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5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毛詩所稱正義本考辨 程蘇東 經典與校勘論叢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
漢宋分幟與十三經注疏兩種校考記的形成——兼談阮刻本對殿本避而不談的原因 邱亮 唐生周合著 浙江學刊 2016年第6期 2016年11月
段玉裁顧廣圻論爭始末重探 黃湛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66期 2018年1月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暗引殿本瑣議 井超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8年第2期 2018年3月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 沈相輝 歷史文獻研究 2019年第1期 2019年4月
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引據盧文弨校勘成果來源考述 樊寧 周易研究2019年第3期 2019年6月
 (三)其他類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 胡適 胡適文存 第一集 臺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53年
幾個反理學的思想家 胡適 胡適文存 第三集 臺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53年
漢字與漢語的關係 周祖謨 問學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66年
六十年來之訓詁學 黃永武 六十年來之國學.語言文字部 臺北 正中書局 1972年
從唐玄宗改尚書.洪範篇中得到一個教訓 許世瑛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三) 臺北 弘道文化事業公司 1974年
段玉裁年譜訂補 陳鴻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0本3分 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89年9月
經典釋文考 王利器 曉傳書齋文史論集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9年
論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楊向奎 齊魯學刊 1990年第1期 1990年3月
六書假借的新觀點 謝雲飛 中華學苑 第142期 1992年
以音求義,不限形體—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 丁邦新 第一屆清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1993年
書跋二十六篇 張舜徽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6年第1期 1996年1月
在學術與政治之間——西漢今文學、古文學、小學的共同研究 郜積意 孔子研究 1999年第3期 1999年9月
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 莊雅州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年
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念—惠棟經學管窺 張素卿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3年
清儒的考證經世與禮制重建 張壽安 在歷史的纏繞中解讀知識和思想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漢字異體字論 章瓊 異體字研究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4年
經典釋文研究綜論 萬獻初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第1期 2005年1月
訓詁學新體系之建構:從當前訓詁學研究之回顧與反思談起 劉文清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62期 2005年5月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聲義相通說 陳雄根 人文中國學報 第11期 2005年8月
阮元刊刻古韻廿一部相關故實辨正-兼論經義述聞作者疑案 陳鴻森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第76本第3分 2005年
王引之經義述聞增字解經說述論 洪國樑 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9年12月
王引之與漢學 岑溢成 鵝湖學誌 第45期 2010年12月
緯書與經今古文學——拙著經今古文學大綱之一章 周予同 周予同經學史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年
經義述聞、經傳釋詞作者疑義新證 張錦少 清華學報 第41卷第2期 2011年6月
論章太炎的今古文經學觀 黃梓勇 漢學研究 第29卷第4期 2011年12月
江聲恒星說考論——西方天文算學對乾嘉吳派學術之影響 陳志輝 科學與管理 2012年第4期 2012年8月
魏晉經書解釋所顯示之方向 加賀榮治撰 童嶺譯 中國經學 第9輯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年
訓詁學的舊業與新猷 張以仁 中國語文學學論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中國經典權威消解的幾個原因 林慶彰 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2年
馬宗霍及其中國經學史研究 吳仰湘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6卷第11期 2014年11月
魏晉間對經書解釋的轉變 逯耀東 魏晉史學及其他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2014年 二版
左傳撫有研究 唐帥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4卷第2期 2015年4月
王念孫、王引之的語言學研究與古典人文知識的增長 吳根友 孫邦金等著 戴震、乾嘉學術與中國文化 中冊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5年
九經古義與惠棟漢學思想的形成—以該書撰寫過程為中心 趙四方 學術月刊 第48卷第3期 2016年3月
乾嘉考據學方法屬性的檢討——以胡適、馮勝利相關論說為核心 車行健 明誠贊化—岑溢成教授榮退論文集 新北 鵝湖月刊社 2017年9月
論字書之訛冗正字 呂瑞生 漢學研究集刊 第28期 2019年6月
經學史上的惠棟 張素卿 經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林慶彰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 下冊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19年10月
清代新疏在經學史上的意義 張素卿 清代漢學與新疏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2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