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檔案裡外之文化——從乾隆初期刑科題本析論刑案書寫
作者:李麗芳
作者(外文):Li-Fang L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熙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刑科題本刑案書寫刑案舊套紙上築室性別程式Xingke TibenCriminal WritingsPaper HouseFormulaClichéGend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中國清代檔案裡的常民,是士人筆下遺忘的一群人,史家眼裡無聲的沙粒。刑科題本隸屬於清代官方檔案,記錄了重大命案發生、審理和判決的過程。作為一個時代的歷史載體,其所開啟的視野是方方面面的。卓有聲譽的東西史學家們,從法制史、婦女史、常民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的角度,挖掘埋藏在死亡背後的瑰寶。由日常、死亡和暴力拼湊而成的畫面,承載著人們對於歷史的諸多想像。相較於博物館珍藏的稀有寶物,以歷史瑰寶來譬喻刑科題本的價值,乍看似乎有些突兀。然而對於小歷史的探勘者,在微縮資料的頁面反覆瀏覽之際,找尋的是如沙漠之花的珍寶。一旦旅程開啟,檔案深處的探勘與複勘行動,希冀重拾那些被遺忘的沉默之聲。
本研究從刑案書寫的視野,探討刑科題本從零到有的文字生產過程。大清律例|儒家倫理|刑案書寫,這三者之間怎麼適當的連結,從寫作之初就要縝密構思與籌劃。程式和套語是紙上築室的重要關鍵。程式和套語的存在,與圖說律例的相關出版品,目的都在協助完成司法文書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刑案說明部分,運用的語言並非一般慣用的術語,而是如文字濾鏡般排除了某些顏色,引導讀者從道德觀點做出審斷。亦即,從某些特定的成分或色彩,掌握畫面製作成預期的生活圖像。因此以攝影裝置「濾鏡」的功能,比喻這些社會的重大犯罪記錄,不失為極佳的理解之道。
清代刑科題本的書寫活動,並非獨立於社會整體與思想文化而運作,是由許多人與多種活動共同完成。當時參與官方文書製作的每個人,或是此一檔案知識生產的每一個環節,並非絕對獨立或隔絕於外在世界。相較於傳統研究觀點,將檔案視為設定了功能與職責,屬於封閉式制度下的官方文書產物。本書旨在闡釋,人們如何彈性地運用程式和套語,文字背後不可見的思維和選擇,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題本的刑案書寫受到衝突利益影響,與其說是展現社會正義的最終果實,倒不如視為面向大清皇權的紙上展演。
本書將題本轉化成為文本(texts),結合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討論,藉此開啟嶄新的學術視野。題本的刑案書寫,必須區別文字表面和文化深層的差異,後者如儒家傳統的潛移默化和社會集體認知,才是促使讀者掌握箇中真諦的根源。從程式如何旅行的角度,對照日用類書、訟師秘本、公案文學等,希冀掌握程式穿梭其間的微妙變化。從通俗作品與刑科題本的相互滲透性,思考檔案裡外之文化如何流動與對話,藉此理解刑案書寫文化。最後從日常生活側面,捕捉人生一瞬的小歷史畫面。尤其著重於婦女的日常生活片斷,從供詞裡透露的蛛絲馬跡,重新省思中國婦女的沉默之聲。
The Routine Memorials to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of the Grand Secretariat (Xingke Tiben) belongs to the official archive of Qing Dynasty, and it has recorded significant events of murder, as well as the judiciary procedures by which the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judged. As the conveyer of history for a particular era, it opens up multiple perspectives for us to see into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time. Outstanding historians from the East and West, based on the disciplines of legal system, women ’s history, and everyday life, have contrived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behind these cases. The pictures consisted of daily life, death, and violence carry and inspire our imagination about the history of that period. For those explorers seeking significance from trivialized and fragmented historical facts, Xingke Tiben helps them embark on a new journey, 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ies of viewing and reviewing the cases enlisted with the hope to excavate what has long been lost and forgotten.
Formulating penalty system and positioning etiquette system are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in Chinese culture. Criminal writings of any period are not only part of the penalty system, but also negative expressions of the etiquette system. As a historical writing about crime and punishment, this research aims at providing a new understanding of Xingke Tiben, in view of the culture of criminal writings. To begin with, this is a genre of criminal writings. Since it is an embodiment of official documentation, judiciary system, and formula combination, it has become highly valuable for historical observations. In addition, as it concerns serious events and lawsuits related to human lives, and is often regarded as a precious archive of official documents of Qing Dynasty, almost every case in it contains the gazing of the royal authority. Henceforth, criminal writings of fixed models can be found frequently. Writing styles and approaches of this kind have become a necessary evil.
The main quest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al with the issue: how to fix or modify the style of criminal writings. Since the term ‘formula’ is mentioned in the official documents of both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research will explore the role of this concept,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The true purpose of ‘Formula’ can only be seen when it is fitted into the context of daily life; meanwhile, particular social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presumptions exist within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daily life context - fitting.
Xingke Tiben cannot be isolated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tities in which it was created. It relates closely to the judiciary system and popular publications .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also built on the ground of a formulated journey,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different texts such as daily references, lawyers’ documents, and legal literature with the aim of grasping the vivid shifts between them. Through the intertextuality of popular publications and Xingke Tiben, this thesis examines how dialogues between cultures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archive can be formed, so as to clarify the culture of criminal writing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raditionally, researchers have regarded archives as official documents produced within an enclosed social system that are endowed with fixed purposes and responsibilities. Nevertheless, this research explains how the criminal writings compiled within Xingke Tiben are deeply affected by the conflicts of profit or benefit; they do not only show the final results of social justice, but also display the royal powers of Qing Dynasty. Eventually, criminal writings, driven by crime and punishment, are just like presentations / performances on the stage.
檔 案
1.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檔案系和中國政治制度史教研室合編,《康雍乾時期城鄉人民反抗鬥爭資料》,北京:中華出版,1979。
2.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清代土地占有關係與佃農抗租鬥爭》,北京:中華書局,1988。
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清代地租剝削形態》,北京:中華書局,1982。
4.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楊乃武小白菜奇案御檔》,杭州:華寶齋書社,2003。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概述》,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攝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縮影資料,《內閣漢文題本刑科命案類.婚姻奸情專題》。
8.杜家驥主編,《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9.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軍機處檔.月摺包》,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第2745箱,117090號。
10.張偉仁主編,《明清檔案》,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聯經印行,1986。
11.鄭秦、趙雄主編,《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題本檔案選編》,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官書典籍
1.〔元〕佚名撰 ,《詞狀新式》,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冊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元〕佚名撰,《告狀新式》,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冊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3.〔日〕酒井忠夫監修,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三台萬用正宗》,《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3,東京:汲古書院,2000。
4.〔日〕酒井忠夫監修,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五車萬寶全書》,《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8,東京:汲古書院,2000。
5.〔日〕酒井忠夫監修,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妙錦萬寶全書》(二),《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12,東京:汲古書院,2000。
6.〔北涼〕曇無懺譯,〈南本大般涅槃經 卷三十〉,收入《佛藏》,上海:上海書店,2011。
7.〔宋〕周密撰,吴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8.〔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
9.〔明〕余自強,《治譜》,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册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10.〔明〕呂坤撰,《風憲約》,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册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11.〔明〕李東陽等撰 ; 〔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東南書報社,1963。
12.〔明〕觉非山人,《珥筆肯綮》,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13.〔明〕陳玉秀編撰,《律條公案》,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三輯,公案小說第8種,臺北:天一出版社據書林蕭少衢師儉堂刊本影印, 1985。
14.〔明〕馮夢龍,《喻世明言》,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
15.〔明〕馮夢龍著,〔明〕蔡元放編著,《東周列國志》,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6.〔明〕葛天民,吳沛泉編,《明鏡公案》七卷,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硏究中心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輯3,公案小說11,臺北:天一出版社據三槐堂王崑源梓行刊本影印,1985。
17.〔明〕樂天子編,《鼎鍥金陵原板按律便民折獄奇編》,明刊本,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18.〔明〕蔣廷璧,《治體》,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冊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19.〔明〕蘇茂相輯,《新鐫官板律例臨民寶鏡上欄所載文獻》,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0.〔明〕覺非山人,《珥筆肯綮》,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册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1.〔清〕不著撰者,《刑幕要略》,收入《官箴書集成》册5,合肥:黃山書社據清光緒十八年浙江書局刊本影印,1997。
22.〔清〕不著撰者,《新刻法筆驚天雷》,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册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3.〔清〕不著撰者,程炎評定,《州縣須知》,收入楊一凡、劉篤才主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丙編》册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24.〔清〕王又槐著,華東政法學院語文教研室注譯,《辦案要略》,收入《官箴書集成》册4,合肥:黃山書社,據清光緒十八年浙江書局刊本影印,1997。
25.〔清〕王有孚撰,《一得偶談初集》,收入楊一凡主編,《中國律學文獻》,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
26.〔清〕佚名撰,《居官資治錄》四卷,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二編)》,北京:國家出版社, 2014。
27.〔清〕吳文鎔撰,《吳文節公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8.〔清〕汪輝祖,《學治續說》,收入王雲五主編,《學治臆說及其他二種》,臺北:商務,1939。
29.〔清〕沈之奇撰,《大清律輯注》,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三編)》册9,北京:國家出版社, 2015。
30.〔清〕沈赤然撰,〈談瑣〉,《寒夜叢談》卷三,收入徐德明、吳平主編,《清代學術筆記叢刊》册33,北京,學苑出版社據嘉慶十四年刊本影印,2005),頁20。
31.〔清〕沈辛田,董振編輯,《增訂刑錢指掌》四卷,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二編)》,北京:國家出版社,2015。
32.〔清〕沈稼叟撰,徐灝重訂,《重修名法指掌圖》四卷,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1998。
33.〔清〕邵繩清繪編,《讀法圖存》,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三編)》,北京:國家出版社,2015。
34.〔清〕阿桂等纂,《大清律例》,北京:中華書局,2015。
35.〔清〕昭槤,《嘯亭續錄》,臺北:新興書局,1984。
36.〔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7.〔清〕剛毅輯,《審看擬式》,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二編)》冊72,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38.〔清〕徐珂,《清稗類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
39.〔清〕崑岡等奉敕著,《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啟文出版社台灣中文書局依據清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影印,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書景印,1963。
40.〔清〕清高宗敕撰,《御製五體清文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7。
41.〔清〕陸燿,《烟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冊 86 ,臺北:新文豐據翠琅玕館叢書本影印,1989。
42.〔清〕斯文編,《訴狀程式大全》六卷,收入高柯立、林榮主編,《明清法制史料輯刊(第二編)》冊21,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3.〔清〕華廣生《白雪遺音》,收入〔明〕馮夢龍、〔清〕王廷紹,〔清〕華廣生編述,《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4.〔清〕閑齋氏,《夜譚隨錄》,上海:會文堂書局,1924。
45.〔清〕黃六鴻撰,《福惠全書》,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46.〔清〕萬維翰,《幕學舉要》,收入《官箴書集成》冊4,合肥:黃山書社,據清光緒十八年浙江書局刊本影印,1997。
47.〔清〕葛元煦撰,《洗冤錄摭遺補》,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冊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8.〔清〕劉衡撰,《州縣須知》,收入楊一凡、劉篤才主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丙編》冊6,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49.〔清〕潘杓燦撰,《刑名章程十則》,收入楊一凡、劉篤才主編,《中國古代地方法律文獻·乙編》,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50.〔清〕鄭端輯,《政學錄》卷5,北京:中華書局,1985。
51.〔清〕豫人閑閑子訂註,《新刻校正音釋詞家便覽蕭曹遺筆》,收入楊一凡主編,《歷代珍稀司法文獻》冊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52.〔清〕薛允生著述,黃靜嘉編校,《讀例存疑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53.〔清〕藍鼎元著,《鹿洲公案》,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一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印行,1977。
54.〔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
55.金梁輯錄,《近世人物志》,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冊62,臺北:明文書局,1985。
56.酒井忠夫監修,小川陽一,坂出祥伸編,《萬書淵海》(一),《中國日用類書集成》冊6,東京:汲古書院,2000。
57.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6。
58.楊雙發主編,海興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海興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專 書
1.Benedict, Carol, Golden-Silk Smoke: 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1550-2010,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2.Bloom, Harold. Ernest Hemingway's A farewell to arms. New York, United States: Bloom's Literary Criticism, 2009.
3.Bodde, Derk and Morris,Clarence. 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中譯本:〔美〕卜德,克拉倫斯·莫里斯著,朱勇譯,《中華帝國的法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4.Burke, Peter.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8.
5.Capp, Bernard. S, When Gossips Meet: Women,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Friedrich, Markus. translated by Dillon, John Noel. The Birth of the Archive : A History of Knowledg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18.
7.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8.Kelleher, Marie. The Measure of Wom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9.Mukerji, Chandra and Schudson, Michael ed. Rethinking Popular Cultur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ultural Studies. Berkeley: U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10.Scott, Joan W.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11.Sommer, Matthew H. 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5.
12.Sommer, Matthew H.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3.Theiss, Janet M. Disgraceful Matters: The Politics of Chastity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14.〔加〕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黃中憲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臺北:遠流,2009。
15.〔法〕Emmanuel Le Roy Ladurie著,許明尤、馬勝利譯,《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6.〔法〕Ladurie, E. L. R. 著,許明龍、馬勝利譯,《蒙塔尤:1294-1324年奧克西坦尼的一個山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7.〔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莫偉名譯,《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
18.〔法〕阿莫西著,丁小會譯,《俗套與套語:語言、語用及社會的理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9.〔美〕Robert Darnton著,國立編譯館主譯,呂健忠譯,《貓大屠殺─法國文化史鉤沉》,國立編譯館與聯經合作發行,2005。
20.〔美〕孔復禮(Philip Kuhn),陳兼、劉昶譯《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臺北:時英出版社,2000。
21.〔美〕伊沛霞(Patricia Ebrey)著,胡志宏譯,《內闈─ 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2.〔美〕步德茂(Thomas Buoye),張世明等譯,《過失殺人、市場與道德經濟─ 18世紀中國財產權的暴力糾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3.〔美〕帕拉蕾絲.柏克(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編,彭剛譯,《新史學:自白與對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4.〔美〕娜塔莉‧戴維斯(Natalie Z. Davis),楊逸鴻譯,《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敘事者》,臺北:麥田出版,2001。
25.〔美〕康利(John M. Conley),〔美〕奧巴爾(William M. O’Barr)著,程朝陽譯,《法律、語言與權力》,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
26.〔美〕曼素恩(Susan Mann),《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
27.〔美〕麥柯麗(Macauley, M.)著,明輝譯,《社會權力與法律文化:中華帝國晚期的訟師》,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8.〔英〕本.海默爾(Ben Highmore)著,王志宏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29.〔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豐華琴、劉艷譯,《文化史的風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0.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1.屯溪市地方志編輯委員會編,《屯溪市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32.王跃生,《十八世紀中國婚姻家庭研究─ 建立在1787-1791年個案基礎上的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3.王跃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4.吳寧,《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5.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上下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36.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8。
37.姜芃等著,《世紀之交的西方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2。
38.柳立言主編,《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司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39.孫彥、梁繼紅編,《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上、下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40.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北京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41.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
42.張研,毛立平著,《19世紀中期中國家庭的社會經濟透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3.莊吉發,《故宮檔案述要》,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44.郭松義,《倫理與生活:清代的婚姻關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5.陳湛綺編輯,《清刑事律法文書七種》,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10。
46.陳詩昀,《中西兒歌的比較及其在語文教學上的運用》,臺北:秀威資訊,2012。
47.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3。
48.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市:五南,2011。
49.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臺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8。
50.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6。
51.臺聯國風出版社編,《文獻特刊論叢專刊合集》,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67。
52.劉錚雲主編,《明清檔案文書(一)》,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
53.蔣風,《中國傳統兒歌選》,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54.餘治淮,《桃花源裏人家》,合肥:黃山書局,1993。
55.錢泳宏,《清代“家庭暴力”研究:夫妻相犯的法律》,商務印書館,2015。
56.繆全吉,《明代胥吏》,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
57.龔汝富,《明清訟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期刊、論文集論文
1.Buoye, Thomas. “Filial Felons: Leniency and Legal Reasoning in Qing China.”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109-124.
2.Epstein, Maram “Characterizing the Filial Son.”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27-43.
3.Hegel, Robert E. “Introduction: Writing and Law.”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3-23 .
4.Hegel, Robert E. “The Art of Persuasion in Literature and Law.”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81-106.
5.Said, Edward W. “Secular Criticism.” in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 Vintage, 1991.
6.Said, Edward W. “Traveling Theory.” in The World, the Text, and the Critic, London: Vintage, 1991, pp. 226-247.
7.Schwartz, Benjamin I. “Review of 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with Historical, Social and Juridical Commentaries by Derk Bodde, Clarence Morr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35:4(1968, Chicago), pp. 792-796.
8.Theiss, Janet “Explaining the Shrew: Narratives of Spousal Violence and the Critique of Masculin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Criminal Cases.”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 44-63.
9.Yasuhiko Karasawa, “Between Oral and Written Cultures: Buddhist Monks in Qing Legal Plaints.” in Hegel, Robert E. and Carlitz, Katherine eds., Writing and Law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rime, Conflict and Judgment, U. of Washington Press, 2007, pp. 64-80.
10.Madeleine Yue Dong, “Commu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A Study of the Case of Yang Naiwu, 1873-1877”, Late Imperial China, 16:1 (1995, Baltimore). 79-119.
11.〔日〕五味知子(Tomoko Gomi),〈「誣姦」與貞節:以晚明至清前期的判牘為中心〉,《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7期,2009年,臺北,頁223-256。
12.〔日〕唐澤靖彥(Yasuhiko Karasawa),尤陳俊譯〈從口供到成文記錄:以清代案件為例〉,收入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頁80-107。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3.〔日〕森田憲司,〈關於在日本的《事林廣記》諸本〉,收入〔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頁566-572。北京:中華書局,1998。
14.〔法〕梅凌寒(Frederic Constant),〈刑科題本的擬成:以寶坻縣檔案與刑科題本的比較為依據〉,《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11輯,頁426-445。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
15.〔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著,張世明譯,〈在表格形式中的行政法規和刑法典〉,《清史研究》第4期,2008年,北京,頁33-52。
16.〔美〕Heather S. Nathans著,吳孟芳譯,〈收碎紙、揀破爛:檔案堆裡的戲劇史〉,收入彭鏡禧主編,《尋找歷史場景:戲劇史學面面觀》,頁23-46。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
17.〔美〕白彬菊,〈清代檔案論述的回顧─1616-1999〉,收入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1-57。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3。
18.〔美〕白德瑞(Bradley Reed),〈「非法」的官僚〉,收入黃宗智、尤陳俊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頁43-79。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9。書評:趙剛,〈皇帝怎會不知道這些「壞人」——讀白德瑞著《《爪牙:清代县衙之书吏及差役》》〉,《东方早报·上海書評》,2014年4月6日,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4/4/6/1138478.shtml
19.〔美〕何谷理(Robert E. Hegel)著,陳偉文譯,〈想像的暴力——明清刑科題本與小說對凶殺的再現〉,《励耘學刊》文學卷第2期,2005,北京,頁203-225。英文版原載:“Imagined Violence: Representing Homicide in Late Imperial Crime Reports and Fiction”《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5期,2004年,臺北,頁61-89。
20.〔美〕步德茂(Thomas Buoye)著,〈Evenhandedness and Excess: The Diverse Fates of Ethnic Minorities and Women in Qing Criminal Justice〉,收入柳立言主編,《性別、宗教、種族、階級與中國傳統司法》,頁257-29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3。
21.〔美〕步德茂(Thomas Buoye)著,邱澎生譯,〈司法檔案以及清代中國的法律、經濟與社會研究〉,《法制史研究》第4期,2003年,臺北,頁217-243。
22.〔美〕步德茂(Thomas Buoye)著,郭威廷譯,〈18世紀山東的殺害親人案件:貧窮、絕望與訟案審理中的政治操作〉,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255-274。臺北:中央研究院與聯經出版,2009。
23.〔美〕蘇成捷(Matthew H. Sommer)著,李霞譯,〈性工作:做為生存策略的清代一妻多夫現象〉,收入黃宗智、尤陳俊主編,《從訴訟檔案出發:中國的法律、社會與文化》,頁111-139。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4.〔美〕蘇成捷(Matthew H. Sommer)著,林文凱譯,〈清代縣衙的賣妻案件審判:以272件巴縣、南部與寶坻縣案子為例證〉,收入邱澎生、陳熙遠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345-396。臺北:中央研究院與聯經出版,2009。
25.連玲玲,〈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臺北,頁255-281。
26.劉錚雲,〈城鄉的過客——檔案中所見的清代商販〉,收入李孝悌、王汎森編,《中國的城市生活:十四至二十世紀》,頁417-450。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
27.蒲慕州,〈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第3卷第4期,1992年,臺北,頁139-153。
28.夫馬進,〈訟師秘本「蕭曹遺筆」出現〉,《史林》第77卷第2號,1994年,京都,頁157-189。
29.夫馬進著,范愉、王亞新譯,〈明清時代的訟師與訴訟制度〉,收入王亞新、梁治平編《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頁389-430。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0.夫馬進著,嚴雅美、廖振旺譯,〈訟師秘本《珥筆肯綮》所見的訟師實象〉,收入陳熙遠、邱澎生主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9-33。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31.尤陳俊,〈明清日常生活中的訟學傳播——以訟師秘本與日用類書為中心的考察〉,《法學》2007年第三期,2007年3月,上海,頁71-80。
32.王志強,〈清代司法中的法律推理〉,收入柳立言主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之形成與轉變》,頁283-311。臺北市:聯經,2008。
33.江玉林,〈空白,宮娥圖,在法律之前—一個對於自我與他者的法圖像學反思〉,收入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頁141-173。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8年。
34.江橋,〈從清代題本、奏折的統計與分析看清代的中央決策〉,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上冊,頁533-550。北京:中華出版,1988。
35.吳佩林,〈清代官代書研究— 以《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為中心的考察〉,《法制史研究》第11期, 2007年,臺北,頁249-272。
36.李典蓉,〈「私欲」與「冤抑」共存—對清代京控的再思考〉,《法制史研究》第18期,2010年,臺北,頁95-133。
37.李招瑩,〈藝術史與社會學的交叉詮釋:兼談傅柯的藝術書寫〉,發表於「社會理論中的藝術—社會中的藝術與藝術中的社會」研討會,2009年10月2日,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38.杜家驥,〈清代檔案刑科題本的史料價值─ 以“清嘉慶朝刑科題本”所反映的清代基層社會關係為例〉,收入陳熙遠主編,《覆案的歷史:檔案考掘與清史研究‧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3,頁191-236。
39.邢永福,〈第三屆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學術討論會開幕詞〉,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慶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八十周年》上冊,頁1-5。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40.邢義田,〈格套、榜題、文獻與畫像解釋:以一個失傳的「七女為父報仇」漢畫故事為例〉,收入邢義田主編,《中世紀以前的地域文化,宗教與藝術》,頁183-234。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41.那思陸,〈明代內閣與司法審判〉,《法制史研究》第2期,2001年,臺北,頁31-60。
42.岸本美緒,〈導論〉,收入邱澎生、陳熙遠主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1-6。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43.林桂如,〈書業與獄訟——從晚明出版文化論余象斗公案小說的編纂過程與創作意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9期,2011年,臺北,頁1-39。
44.邱澎生,〈明清訟師的興起及其官司致勝術〉,《歷史人類學學刊》第7卷第2期,2009年,廣州,頁31-71。
45.金敬娥,〈清代游幕與小說家的創作視野〉,《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10年,成都,頁68-76。
46.胡道靜,〈前言(1963年中華書局影印本)〉,收入〔宋〕陳元靚撰,《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8,頁559-565。
47.倪道善,〈試論清代檔案的名稱〉,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慶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七十周年》下冊,頁1204-1221。北京:中國友誼,2000。
48.倪道善,〈歷史何須戲說─ 談清代檔案史料與歷史劇創作〉,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論文集:慶祝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成立八十周年》下冊,頁1479-1486。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49.孫彥,梁繼紅編,〈近代明清檔案整理與機關文書檔案改革〉,《中國近代檔案學期刊輯錄》,頁1-29。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50.徐忠明,〈台前與幕后: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法學家》第1期,2013年,北京,頁159-175。
51.張孟珠,〈知情者的無奈:清乾隆朝縱姦賣妻諸案中的牽連致罪〉,《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5卷4期,2013年,臺北,頁551-597。
52.莊吉發,〈故宮博物院典藏清代台灣司法檔案〉,《法制史研究》第1期, 2000年,臺北,頁53-76。
53.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地方行政研究——以幕友胥役為例〉,《清史論集》冊2,頁467-509。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54.莊吉發,〈洗冤別錄—亡魂附身喊冤破案的故事〉,《清史論集》冊29,頁383-404。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9。
55.許暉林,〈朝貢的想像:晚明日用類書「諸夷門」的異域論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0卷第2期,2011年,臺北,頁169-192。
56.陳惠馨,〈重建清朝的法律帝國:從清代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姦情檔案談起〉,《法制史研究》第5期,2004年,臺北,頁123-186。
57.陳惠馨,〈從清代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姦情檔案論法律帝國的重建─ 以「強姦未成或但經調戲本婦羞忿自盡案」為例〉,《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頁142-188。臺北:五南,2006。
58.單士魁,〈清代制、詔、誥、敕、題、奏、表、笺說略〉,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論文選編》,頁983-994。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59.單士魁,〈清代題本制度考略〉,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論文選編》,頁971-982。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60.湯志傑,〈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上)〉,收入《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29期,2009年,臺北,頁135-193。
61.費絲言,〈醜事:盛清的貞節政治〉書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4期,2006.12,頁255-271。
62.黃克武、李心怡,〈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漢學研究》19卷2期,2001年12月,臺北,頁343-374。
63.黃源盛,〈人性、情理、法意—親親相隱的傳統與當代〉,收入《法制史研究》第29期,2016年,臺北,頁154-199。
64.葉高樹,〈最近十年(1998-2008)台灣清史研究的動向〉,《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8年,臺北,頁137-193。
65.雷晉豪,〈套語中的歷史〉,《中國文字》新37期,2011年,臺北,頁209-253。
66.趙晶,〈「新法律史」這般發生——評尤陳俊著《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中國社會歷史評論》16上,2015年,天津,頁218-225。
67.劉瑞琪,〈迫切地追尋女性觀者:辛蒂.雪曼的《無題電影停格》系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臺北,頁153-194。
68.賴惠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藏的清代法制史檔案簡介〉,《法制史研究》第2期,2001年,臺北,頁349-356。
69.賴惠敏,〈法律與社會:論清代的犯姦案〉,《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頁175-211。臺北:中央研究院,2009。
70.賴惠敏,〈檔案介紹:清代「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命案類」〉,《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7期,1999年,臺北,頁163-168。
71.賴惠敏、朱慶薇,〈婦女、家庭與社會:雍乾時期拐逃案的分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2000年,臺北,頁1-40。
72.賴惠敏、徐思冷,〈情慾與刑罰:清前期犯奸案件的歷史解讀1644-17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臺北,頁31-73。
73.鞠德源,〈清代題奏文書制度〉,收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論文選編》,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
74.顧敏耀,〈藍鼎元傳記資料考述——兼論其〈紀水沙連〉之內容與意涵〉,《成大中文學報》第42期,2013年,臺南,頁137-182。

博碩士論文
1.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2.吳冠穎,《清代的「家內秩序」與「國家統治」─ 以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3.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4.紀智閔,《曖昧的姦情:清代乾隆時期男同性性犯罪問題探討》,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范世偉,《清代司法文書的法理與範式─以《刑科題本》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6.張孟珠,《清代庶民社會「一妻多夫」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7.陳郁如,《清乾隆時期刑科題本之研究─ 以調姦本婦未成致本婦羞忿自盡類型案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8.陳郁如,《傳統法中之個人與家庭─ 以清律的「惡逆」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9.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 基於《大清律例》與刑科檔案的法文化考察》,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博士論文,20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