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城市‧記憶─呂金龍的膠彩畫創作研究
作者:呂金龍
作者(外文):LU,CHIN-LU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書畫藝術學系
指導教授:詹前裕
林進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城市記憶膠彩畫模糊美感光的意象CityMemoryEastern GouacheVague AestheticsImagery of Ligh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論文研究主要以「城市‧記憶」為創作主題,並以此作為膠彩畫創作發展的介入點,藉助藝術的創新思維及當代藝術觀念的參照,打破筆者舊有的創作模式,在繼承台灣膠彩畫傳統的同時,亦試圖在表現形式上尋求新的發展可能,推展膠彩畫走向當代藝術的一環,並經由研究探索的成果展現,建構筆者的膠彩畫藝術創作風格。
本研究論文之論述結構方面,在第二章節的論述中先從諸多學術理論中,形塑「城市‧記憶」意象作為繪畫創作發展之主題,並藉由東西方繪畫史的風格表現脈絡中,尋找接續當代膠彩畫創新觀念的新源頭。在第三章節的論述裡則是透過對藝術創作理念如:模糊美感、光的意象表現等多面向的探究與梳理,建構自我的創作思維及審美價值體系。在第四章節的論述裡則對於藝術表現形式如:空間意象、色彩觀念等的理解與歸納、運用,作為學理基礎的立基點,更進一步借鑑當代藝術如:簡約、解構和挪用等創作的觀念,並且嘗試透過對台灣膠彩畫媒材特質與內涵的尋根與探源,經由「城市‧記憶」的創作主題之介入與展開,試圖尋求膠彩畫新表現形式之可能性。再以實際的創作執行,呈現出新形式意涵的膠彩畫作品,作為研究理論的證明,最後在第五章節的論述中歸納與解析作品,並且在第六章的結論之論述中反思在台灣膠彩畫發展脈絡下的自身定位,期許在全球化的藝術格局中,能更進一步呈現出自我獨特的繪畫風貌,並突顯出膠彩繪畫的文化價值。
The major topic of the thesis is mainly about “City” and “Memory”, which are also the key points of this creative research on Eastern Gouache. In order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search for new possibilities on presentation of Eastern Gouache in Taiwa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break the old model of presentation and refers to “the Creative Thinking of Modern Art” in his research. Hope the research results would be helpful on promoting Eastern Gouache to be part of the Modern Art.
In addition to the imageries of “City” and “Memory”, the author tried to develop a new aspect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Gouache from the context of western and eastern art history. The author’s ideas of creation such as “Vague Aesthetics” and “Imagery of Light” are the bases of artistic present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uses of “the Imagery of Space” and “the Concept of Color”.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dopts the ideas of Deconstruction, Misappropriation and Simplicity on artistic creation. In order to give it a new model to present Eastern Gouache, the author analyzes and generalizes the major concepts “City” and “Memory” that are displayed on his own creation and he also reviews the value of the position of his own art work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stern Gouache in Taiwan’s art history. Hope to present the unique and specific style of painting as well as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value of Eastern Gouache.
一、中文專書:
1. (清)石濤著,俞劍華注譯,《石濤畫語錄》,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2. 牛克誠,《色彩的中國繪畫》,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 王國維,《人間詞話》,臺北市:文馨出版社,1975(民64)
4. 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臺中巿: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5. 朱光潛,《西方美學家論美與美感》,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6. 朱光潛,《談美》,臺北市:晨星出版社,2003
7.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6(民95)
8. 李可染,《李可染畫論》,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4
9. 李震,《哲學的宇宙觀》,台北巿:臺灣學生,1990(民79)
10. 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冬官考工記》,臺北市:臺灣古籍,2001(民90)
11.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96(民85),頁25
12.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台北巿:洪範書店印行,1982(民71)
13. 林會承撰,《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出版社,民74
14. 俞琨編,《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市:華正出版社,1984(民73)
15. 胡和平,《模糊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6.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
17. 張心龍,《印象派之旅》,臺北市:雄獅出版社,民88
18. 馮雷著,《理解空間:現代空間觀念的批判與重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19. 楊身源編著,《西方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20. 楊治良等編著,《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21. 趙仲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台北巿:貫雅文化,民80
22. 潘天壽,《潘天壽談藝錄》,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 76
23. 劉曉路,《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1
24.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戰後臺灣之發展(1945-1970)》,臺北市:東大出版社,1991

二、英文專書
1. 阿爾多‧羅西(Aldo Rossi)著,施植明譯,《城市建築》台北巿:博遠出版,1992(民81)
2. 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民96)
3. 貝克萊(Berkeley George)著,關琪桐譯,《人類知識原理》,臺北市:臺灣商務,民75
4. 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藝術》(Art)。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
5. 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Baudelaire)著,陳太乙譯,《現代生活的畫家:波特萊爾文集》,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民105
6. 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臺北巿:遠流出版社,1997(民86)
7.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倪梁康譯,《內時間意識現象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9
8.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1997(民86)
9. E.H.貢布里希(E.H.Gombrich),林夕等譯《藝術與錯覺:圖書再現的心理學研究》,長沙市:湖南科學技術出版,2000(民89)
10. 愛德華‧瑞爾夫(Edward Relph)著,謝慶達譯,《現代都市地景》,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1998
11.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著,《自然辯證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2. 格奧爾格‧西美爾(Georg Simmel)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13. 黑格爾(G. W. Hegel)著,賀麟譯,《小邏輯》,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民87)
14. 黑格爾(G. W. Hegel)著,朱光潛譯,《美學》第一卷,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15.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譯,《創造進化論》,北京:北京聯合出版,2013
16.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著,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南京市:譯林出版社,2011
17. 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原則》,臺北,雄獅圖書公司,民82
18.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著,梁錦鋆譯,《藝術的意義》,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1(民100)
19.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10
20.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21.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lbwachs)著,華然等譯,《論集體記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2. 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著,廖慧淑譯,《犬的記憶》,臺北市:商周出版,2009年
23. 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發行,2005
24. 魯道夫•安海姆(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巿:雄獅總經銷,1985(民74)
25. 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 著,劉大基等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巿:商鼎文化出版,1991(民80)
26.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市:臺灣攝影出版社,1998
27.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市:臉譜出版社,2002

三、期刊論文
1.《中華書道》第53期,民95
2.《議藝份子》第9期,民96
3.《臺灣美術》第79期,2010
4.《臺灣美術》第98期,2014

四、博士論文
1. 高永隆著,《飄流─高永隆現代重彩創作論述》博士論文,臺北,2012
五、參考網站
1.「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https://ctext.org/zh
2.「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網站,http://ahrp.ntua.edu.tw/ntua
3.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4. 「中文聖經網」網站,https://www.expecthim.com/genesis-1.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