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共「文化體制改革」之研究: 文化治理性的論述分析取徑
作者:張玉漢
作者(外文):CHANG, YU-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俊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中共文化體制改革意識形態傅柯治理性論述分析the PRC's Culture System ReformIdeologyFoucaultGovernmentalityDiscourse Analysi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中共文化體制」是指「中共管理中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組織體系及其運行機制」。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為了因應「改革開放」後,文化藝術領域的發展停滯,弊端逐漸產生,因此希望透過「文化體制改革」來重新整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關係、轉變政府在文化領域的管理職能、建立新的文化管理體制,同時也轉變共產黨管理意識形態的方式,提升中共在文化領域執政的能力。
啟動「文化體制改革」後,中共在掌握意識形態的論述權力下,鬆綁了藝術文化領域的許多限制,本研究認為這是中共「文化治理」上的一種統治技術改變。因為在中共的許多改革中可見,為了政權的穩定存續,會藉由改革的過程,吸納更多的決策能動者進入政府統治過程,並相當程度地進行放權,但同時,中共必須花費更多精力跟資源來面對鬆綁後,不同文化事務樣態對統治意識形態上的挑戰。
本研究從「中共如何形構『文化』領域的論述?」、「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治理理性』為何?」、「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過程所採用的論述修辭,反應出的『治理心態』為何?」、「中共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過程,透過文化政策的論述實踐在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所帶來改變為何?」等四個研究問題展開研究。
研究分析從傅柯「治理性」的理論取徑出發,來看「文化體制改革」中的「論述形構」與「論述實踐」。並借用「文化轉向論述」中的「治理理性」、「治理心態」及「治理技術」三個面向,去探討中共「文化體制改革」。並從改革過程中,利用「論述分析研究法」,採用「價值觀」「修辭論述」及「政策方案」三點,分析「文化體制改革」為中共政權帶來的變化。
本研究結論認為中共透過文化來做「治理」,希望的仍是掌握意識形態的文化領導權、文化論述的能力,藉此展現權力關係,發展出一個讓人民能屈服在官僚統治與馴化過程的模式,也就是讓治理技術將不同的個體,技術性的吸納入統治的整體中。並在最後透過「維護中共政權穩定的『文化工具取向』」、「務實解決國家藝術文化發展的障礙」、「透過不斷的『政策實踐』表現中共文化治理能力」及「自我審查下的藝術文化環境興盛」,來回應本研究問題。
關鍵詞:中共文化體制改革、意識形態、傅柯、治理性、論述分析
“The PRC’s Culture System” refers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to manage China culture affair and industry within PRC Government”.
CCP promotes “Culture System Reform” mainly to cope with the deterioration and corrup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art after the "policy reforming and opening". With reforming the culture system, CCP expects to re-activate the culture industrial eco-system, re-shape the government’s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for culture, re-build the new culture management schemes, and also transform the ideology of CCP governance and enhance its managerial capabilities in the fields of culture.
After launching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 CCP has untied many restrictions in arts and culture under the control of ideological discourse, while this study take it a type of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CCP's "cultural governance". It is obvious that, for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CCP absorbs more people into the government process and decentralize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via the reform processes; somehow, CCP has to spend more effort and resource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from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affairs to their ruling ideology after the restrictions untied.
This work begins with these four issues:
1. How does CCP define “culture”?
2. What is CCP's "governing rationality" in promotion of "cultural system reform?
3. What is the "governing mentality" reflected in the rhetoric adopted by CCP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ultural system reform"?
4. What are the changes brought up in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through CCP’s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policy during promoting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 analysis of this work begins with the aspect of Michel Foucault’s “Governmentality” to explore the structur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CCP’s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nd to look into their governing rationality, governing mentality and governing technology in the views of culture turn. The changes in CCP regime from "Cultural System Reform" are also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values, rhetoric and policy packages in the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concludes with that, through the "governmentality" of culture, CCP expects to hold the ideology of culture leadership and elaboration privileges to present its power and to develop their bureaucratically domestication processes. Such processes are to incorporate distinct individuals into CCP’s overall governance. The study dedicates itself to explore the four issues, and they are:
1. "Cultural Tool Orientation"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CCP.
2. Practically facing th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rt and culture in the country.
3. Continuous policy implementation demonstrates the CCP's cultural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4. Prosperity of ar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under self-censorship
Keywords:
the PRC’s Culture System Reform, Ideology, Foucault, Governmentality, Discourse Analysis
1.中文專書
Barker, C.。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
宏等譯。臺北:五南出版社。
Bennett, T. & Frow, J.。2013。《文化分析手冊》( The Sage Handbook of Cultural Analysis),
上冊。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譯。臺北:韋伯出版社。
Silverman, D.。2010。《解析質性研究法語資料》(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田哲榮、
司徒懿譯。臺北:韋伯出版社。
Smart, B.。1998。《傅柯》。蔡采秀譯。臺北:巨流出版社。
Smith, P.。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林宗德譯。
臺北:韋伯出版社。
中共中央宣傳部。2012。《論文化建設:重要論述摘要》,頁10-12。北京:學習出版社。
方家良主編。1991。《文化市場管理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毛少瑩。2014。《公共文化服務概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永章、胡惠林主編,2016。《中國文化發展指數報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永章。2003。《中國文化產業典型案例編選》。北京:北京出版社。
王宗文。1995。《中國文化之深層結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王紹光、鄢一龍。2015。《大智興邦-中國如何制定五年規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
王貴秀。2004。《中國政治體制改革之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王嘯。2015。〈文化治理的歷史演進邏輯〉。胡惠林、單世聯、凌金鑄主編。《文化政策
與治理》,頁16-2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建會。2003。《2003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世界遺產》。台北:文建會。
占善欽。2014。《中國的走向-文化體制改革》。北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田國強、陳旭東。2014。《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振興中華變革論》。北京:中信
出版社。
向勇編。2010。《北大講壇-全球視野下的產業融合與文化振興》。北京:金城出版社。
向勇。2015。《文化產業導論》。北京:北京大學。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2018。《法蘭西學院課程系列1972-1973懲罰的社會》。
  陳雪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2018。《法蘭西學院課程系列1977-1978安全、領土與
  人口》。錢翰、陳曉徑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2018。《法蘭西學院課程系列1978-1979生命政治的誕
生》。莫偉民、趙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任仲文編。2011。《大跨越-文化體制改革邁出關鍵步伐》,頁68-74。北京:人民日報出
版社。
任珺。2014。《跨域視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瓊恩、李允傑、陳銘薰。2005。《公共管理》。臺北:智勝出版社。
帕瑪(Richard E. Palmer)。1992。《詮釋學》(Hermeneutics)。嚴平譯。臺北:桂冠出版
社。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2018。《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After Colonialism? Taiwan’s Predicament, “China”’s Hegemony and
Globalization)。馮奕達譯。臺北:衛城出版出版社。
安東尼奧・葛蘭西。1988。《獄中札記》。谷風出版社譯。新北:谷風出版社。
衣俊卿。2005。《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會處的文化批判》。昆明:雲南出版
社。
何群編。2016。《文化產業管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何森。2009。《民族靈魂-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正式啟動》。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
公司。
何清漣。1997。《中國的陷阱》。香港:明鏡出版社。
金春明。2004。《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1949-2004)》。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金達凱。1973。《中共文化政策之研究》。臺北:教育部。
金觀濤、劉青峰。1994a。《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
社。
金觀濤、劉青峰。1994b。《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
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
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祁述裕。2005。《中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洪明星。2016。《當代中國文化體制改革邏輯研究:以國家、市場、社會關係為視角》。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洪曉楠。2013。《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哲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車洪波、鄭俊田。2004。《中國當代制度文化建設》。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
朱嘉明。2013。《中國改革的歧路》。臺北﹕聯經出版社。
朱光磊。2004。《中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出版社。
周玉山。1990b。〈文化〉。吳安家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頁383-412。臺
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周玉山。1990。《大陸文藝論衡》。臺北:東大出版社。
宋國誠。1990。《馬克思的人文主義:《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新探》。臺北:桂冠出
版社。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李根芳、周素鳳譯。臺北:巨流出版社。
李英明。1992。《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李英明。2006。《中國研究:實踐與反思》。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洪峰。2011。《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亞娟。2017。〈文化治理視域中當代城市文化建設問題〉。榮躍明編。《2017上海文化
發展報告:文化創新的上海實踐》,頁111-12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稻葵。2014。《重啟:新改革時代的中國與社會》。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
林嘉誠、朱浤源編。1990。《政治學辭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健。2015。《改革開放以來國文化政策的變遷動力》。胡惠林、單世聯、凌金鑄主編。
《文化政策與治理》,頁130-15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蒯大申、饒先來。2010。《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夏國鋒。2015。《從權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務研究的話語轉向》。胡惠林、單世聯、凌
金鑄主編《文化政策與治理》,頁3-1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為藩。2009。《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郭建寧。2004。《當代中國的文化選擇》。北京:北京大學。
韓永進。2014。《中國文化體制改革30年歷史敘事與理論反思》,頁114。北京:人民出
版社。
韓品玉、孫書文、孫秋英編。2013。《傳承創新:推進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濟南:濟南出版社。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2005。《傅柯-
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Michel Foucault -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錢俊譯。新北:桂冠出版社。
許功明。1998。《博物館與原住民》。臺北:南天出版社。
胡惠林。2003。《文化政策學》,頁353。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胡惠林。2004。《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上海:
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05a。《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05b。《文化產業學--現代文化產業理論與政策》。上海:文藝出版社。
胡惠林。2010。《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理論文獻研究綜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11。《中國國家文化安全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15。〈文化治理中國:當前中國文化政策的空間〉。胡惠林、單世聯、凌金鑄
主編。《文化政策與治理》,頁1-1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惠林。2018。《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國道路-理論、政策、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出版社。
紅旗編寫組。2011。《文化體制改革熱點面對面》。北京:紅旗出版社。
范周。2010。《中國文化產業新思考》。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凌金鑄。2015。〈從管制到治理:中國文化行政結構的變革路徑〉。胡惠林、單世聯、凌
金鑄主編。《文化政策與治理》,頁70-7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孫隆基。1990。《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臺北:唐山出版社。
徐斌。2012。《制度建設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雄飛。2004。《當代中國概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張玉漢。2014。〈中共文化體制改革對中國國家發展戰略之分析〉。《深化與創新大陸變
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北:調查局出版。
張妍。2015。《文化體制改革視域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瀋陽:東北大學
出版社。
張曉明等編。2011。《2011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習明。2004。《世界遺產學概論》,頁187-278。臺北:萬人出版社。
曹俊漢。2009。《全球化與全球治理》。臺北:韋伯出版社。
章家敦。2002。《中國即將崩潰》。臺北:雅言文化出版社。
章傳家。2011。《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學習問答》。北京:人民日報。
陳家芳。2001。《中共政治體制改革動向的演變》。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2011,《中
共建政五十年》,頁29-79。臺北:正中出版社。
陳繼法。1974。《馬克思列寧主義藝術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麥克唐納。1990。《言說的理論》。陳墇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傅朝卿、林思玲、榮芳杰、蔡明志、文芸。2004。《2004文建會世界遺產進階研習營成
果實錄》,頁113。臺北:文化部。
彭大成。2002。《中國決不崩潰》。香港:科圖有限公司。
彭道倫、王乾江、汪永忠編。2012。《文化改革與發展新視野》。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臉譜出版社。
馮佳,2017。〈加快發展上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問題研究-以演藝市場為例〉。榮躍明
編。《2017上海文化發展報告:文化創新的上海實踐》,頁111-122。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
楊立新。2004。《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光斌。2003。《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其文、李硯祖。2012。〈兩岸表演藝術產業綜合分析〉。林炎旦主編。《兩岸文化創意
產業概論》,頁109-150。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楊宏山。2004。《當代中國政治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葉朗。2010。《2010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朗。2011。《北大文化產業評論》。北京:金城出版社。
詹中原。2002。《當代中國大陸政府與行政》。臺北:神州出版社。
詹姆斯・約爾。1994。《葛蘭西》。石智青校閱。臺北:桂冠出版社。
道布森(William J. Dobson)。2014。《獨裁者的進化-收編、分化、假民主》(The Dictator’s
Learning Curve: Inside the Global Battle for Democracy)。謝惟敏譯。新北:左岸文
化出版社。
廖世璋。2016。《地方文化產業研究》。高雄: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瑪麗安・布蕾迪(Anne-Marie Brady)。2015。《推銷中共-中宣部運作:讓黨繼續掌權》。
香港:明鏡。
趙建民。2001。〈社會主義憲法淺論〉。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
中國大陸面面觀》,頁2-28。臺北:正中出版社。
趙瑞春。2017b。〈浦東圖書館法人治理改革實踐探索研究〉。榮躍明編。《2017上海文化
發展報告:文化創新的上海實踐》,頁92-11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劉玉珠等。2002。《文化市場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劉克利、樂永玉主編。2009。《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與建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
劉俊裕。2018。《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文化治理的東亞取徑》。高雄:巨流出版社。
蔡尚偉、溫洪泉。2006。《文化產業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蔡武。2012。《文化熱點面對面》。北京:人民出版社。
蔡武編。2008。《改革發展繁榮-改革開放30年文化發展報告》。文化藝術出版社。
鄭永年a。2015。《中國改革路線圖》。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
鄭永年b。2015。《再塑意識形態》。北京:人民東方出版社。
鄭湧。1994。《韋伯》。香港:中華書局。
藍普頓(David M. Lampton)。2015。《從鄧小平到習近平》(Following the Leader Ruling:
China, From Deng Xiaoping to Xi Jinping)。林添貴譯。臺北:遠流出版社。
魏恩政編。200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央黨校出版社。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
201-221。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15。《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從工業革命到民主全
球化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of Democracy)。林麗雪譯。台北:時報出版社。
俞龍通。2009。《點石成金:30個文化創意產業X檔案》。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2.外文文獻
Althusser, L. 1971. 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Barker C. 2004. 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rooker, P. 2003.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2nd ed.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ey J. 1996. Overcoming resistance to cultural studies. In Storey J. Ed.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A reader. London: Edward Arnold.
Craik, J. 2007. Re-Visioning Arts and Cultural Policy: Current Impass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Canberra: ANU Press.
De Saussure, F. 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Dirlik, A. 1987. Culturalism as Hegemonic Ideology and Liberating Practice. Culture
Critique No.6. 13-5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reyfus, H. L. & Rabinow, P. 1982. Michel Fo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Emerson, R. M. 1983. Contemporary Field Research: A Collection of Readings. Illinois:
Waveland Press.
Fairclough, N. 1993.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Marketiz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The Universitie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2), 133-168.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
Trans. Sheridan-Smith, A. 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9)
Foucault, M. 1995.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 Sheridan-Smith, A.
M. New York: Vintage Boo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5)
Ferguson, M & Golding, P. Eds. 1997. Cultural Studies in Ques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New York: Basic Books.
Geertz, C.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a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Gramsic, A. 1971. Selection from Prison Notebooks. Hoare Q. & Smith G. N. Ed & Tran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rossberg, L. 1997.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Essay on Culture Studies. 3rd ed.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Burger, T. Tran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2)
Hall, S. 1978. Some Paradigms in Cultural Studies, Annali.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rcuse, H. 1964. One Dimensional Ma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Huntington, S. P. 1996. The Clash of Civilis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Johnson, C. 1973.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Jordan, G. & Weedon, C. 1995. Cultural Politics: Class, Gender, Race and the Postmodern
World. Oxford: Blackwell.
Joseph S. Nye, Jr.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Affairs.
Keane , M. 2013.Creative Industries in China: Art, Design and Media. MA : Polity Press.
Keane, M. & Zhao, E. J. 2014. The Reform of the Cultural System: Cultur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Cultural Policies in East Asia Dynamics between the State, Arts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p. 155-173.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Latham , K. 2007. Pop Culture China: Media, Arts, and Lifestyle. ABC-CLIO, Inc.
Liu, J.C.Y. 2009. Unity vis-à-vis Diversity: The Cultural Logics of Chinese and European
Cultural Strategies Through Macro-History. In Stephen Chan and Cerwyn Moore, Eds.,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4. pp. 186-212.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ukacs, G. 1971.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Livingstone, R. Trans. London: Merlin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1)
McGuigan, J. 2004. Rethinking Cultural Policy.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J. 1998. Gramsci’s 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Marx, K. 1956. Capitalm. Vol. 2.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Marx, K. 2007.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Milligan M. Trnas.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1)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download/pdf/Economic-Philosophic-Manuscripts-1844.pdf
https://reurl.cc/1xpdXV
McCarthy, J. 1992. Hermeneutics. In Musser, D. & Price, J. Eds., A new Handbook of
Christian Theology. Nashville: Abrungdon Press.
O’brien, K. 1994. Implementing Political Reform in China's Village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32.
Popkewitz, T. & Brennan, M. 1998. Foucault's Challenge: Discourse, Knowledge, and Power
in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oulantzas, N. & Miliband, R. 1972. 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R. Blackburn,
Ed. Ideology in Social Science: Readings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 NY: Pantheon
Books.
Rosenbaum, A. L. Ed. 1992.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s of Refor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Saukko, P. 2003. Doing Research in Cultur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New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aid, E. 1979. Orient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Schurmann, F. 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mith, P. 2001.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
Storey, J. 2001.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GA: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Turner, G. 1996.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Van Dijk, Tuen A. Ed. 1985.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ols. 1-4. New York: Acadmic
Press.
Van Dijk, T. A. 1997a. The Study of Discourse. In Van Dijk, T. A. Ed.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pp.1-34.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T. A. Ed. 1997b.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T. A. Ed. 1998. Ide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n Leeuwen, T. 1993. Genre and Field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synopsis. Discourse
and Society, 4(2):193-223.
Williams, R. 1976.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Londin: Fontana
Press.

3.中文期刊
于文秀。2013。〈葛蘭西哲學與當代批判理論的文化轉向〉。《哲學與文化》,第46卷,
第6期,頁125-146。
何啟仁。2011。〈經濟的巨人,文化的侏儒〉。《中共研究》,第45卷,第12期,頁13-17。
尹萍。1989。〈文化大陸文壇奇女子-戴晴〉。《遠見雜誌》,第31期,第6卷。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王志弘。2010。〈文化如何治理?一個分析架構的概念性探討〉。《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頁1-38。
王志弘。2014。〈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思與言》,第52卷,第4期,頁65-109。
王岳川。2008。〈價值重建的大國文化戰略〉。《西北師大學報》,第45卷,第5期,頁7-15。
石之瑜。1997。〈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政治科學論叢》,第8卷,頁241-258。
石之瑜。2001。〈書評論文〉。《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6期,頁53-68。
安來順。2013。〈中日韓博物館政策環境與博物館發展的初步檢視〉。《東南文化》,第6期,頁9-14。
朱薇。2010。〈對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後的幾點思考-以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為例〉。《絲綢之路》,第8期,頁88-90。
吳其付。2010。〈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時空分布-兼論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旅遊 科學》,第5期,頁25-31。
呂美慧。2008。〈M.Foucault與D.E.Smith論述分析之比較與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第39卷,第2期,頁71-103。
宋才發。2005。〈論世界遺產的合理利用與依法保護〉。《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期,頁84-90。
宋新潮。201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博物館免費開放〉。《東南文化》,第4期,頁6-9。
李佩環。2006。〈西方文化霸權與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天府新論》,第1期,頁113-137。
李政鴻、余家哲。2009。〈國際關係理論中的葛蘭西學派〉。《全球政治評論》,第27期,頁87-118。
李偉。2009。〈免費開放後河南博物館旅遊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經濟論壇》,第22期,頁95-97。
李族放。2011。〈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幾點思考〉。《學術平台》,第7卷,第8期,頁136-137。
杜慧娥。2010。〈大同博物館免費開放的實踐與探索》。《文物世界》,第4期,頁75-77。
邢敏。2010。〈積極應對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的機遇與挑戰〉。《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頁103-105。
周新華。2007。〈簡析共產黨關於中國發展戰略思想的歷史演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第4卷,頁1-2。
松雨。2014。〈中國國家藝術基金模式探析〉。《藝術評論》,第7期,頁43-48。
金達凱。2006。〈中共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述〉。《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頁40-55。
金樂琴。2008。〈中國國家發展戰略:30年變遷及成效〉。《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第112期,第5卷,頁44-47。
金惠敏。2010。〈修正文化政策研究-托尼貝內特訪談〉。《學術界月刊》,第143期,頁50-63。
金莉。2017。〈本尼特「文化治理性」的理論邏輯與價值意蘊-從葛蘭西方法到福科思想〉。《文藝評論》,第2期,頁4-10。
林淑芬。2004。〈傅柯論權力與主體〉。《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6卷,第1期,頁117-150。
林茵璇。1996。〈中共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綜述〉。《中共研究》,第40卷,第5期,頁40-55。
邱仁富。2008。〈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論綱〉。《甘肅理論學刊》,第4期。
施進忠、陳可杰。2011。〈論述方析方法介紹:開創與論述〉。《創新管理研究》,第6卷,第2期,頁83-104。
胡洪彬。20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江漢大學學報》,第29卷,第1期,頁15-20。
胡家華。2012。〈對大陸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評析〉。《中共研究》,第1期,頁66-76。
倪炎元。2000。〈初探論述分析與傳播研究-兼論其在中文傳播研究上的前景〉。《中華傳播學會2000年年會論文》。
倪炎元。2013。〈從語言中搜尋意識形態:van Dijk的分析策略及其在傳播研究上的定位〉。《新聞學研究》,第114期,頁41-78。
徐振國。2001。〈論科學方法論與詮釋學方法論之整合-製作政治經濟研究資料庫之啟示〉。《佛光人文社會學刊》,第1期,頁243-264。
張世均。2011。〈韓國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西華大學學報》,第2期,頁22-25。
張弘遠。2004。〈由專政統治到管理統治-毛鄧時期中國國家能力變化的歷史紋理〉。《東亞研究》,第35卷,第1期,頁99-150。
張國聖。1994。〈當代中共官方意識型態發展的詮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4期,頁25-51。
張朋。2013。〈治理性文化觀:托尼本內特對文化的新界說〉。《理論學刊》,第228期,頁112-116。
曹普。2007。〈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當代中國史研究》,第14卷,第5期,頁99-128。
梁樹發。2004。〈葛蘭西的實踐哲學體系-一種關於葛蘭西的馬克思主義觀的新的觀察視角〉。《浙江學刊》,第6期,頁5-12。
莊朝榮。〈中國提升文化產業軟實力之策略〉。《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6卷,第2期,頁76-81。
陳波、耿達。2013。〈博物館免費開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藝術百家》,第2期,頁74-83。
陳建明、陳敘良、李麗輝。2012。〈努力實踐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使命-湖南省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的實踐與思考〉。《中國博物館》,第4期,頁41-43。
陳惠榮。2018。〈免費開放下中小型博物館的困境及思考〉。《文化學刊》,第4期,頁138-139。
陳靜。2009。〈論免費開放形勢下首都博物館的對外開放管理〉。《首都博物館叢刊》,頁342-348。
凌金鑄。2010。〈文化體制改革的拐點及意義〉。《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頁65-70。
傅才武、陳庚。2009。〈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路徑與理論模型〉。《江漢論壇》,第113期,頁112-118。
傅才武、陳庚。2010。〈論文化創新戰略的確立與文化管理體制的轉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9卷,6期,頁105-110。
傅才武、陳庚。2011。〈國家文化體制的歷史來源-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模式的結構化和制度化(1927-1949) 〉。《福建論壇》,第6期,頁33-40。
傅麗萍、李剛。2011。〈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南京曉庄學院學報》,第2卷,頁97-102。
喻學才、王健民。2007。〈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定義的侷限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卷,頁79-82。
楊仁忠。2007。〈馬克思的國家理論遺產與葛蘭西的完整國家思想〉。《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頁1-51。
楊悅、肖羽婧。2017。〈十八大以來的中國文化外交-以國家藝術基金「走出去」項目為例〉。《公共外交季刊》,第1期,頁113-118。
楊開煌。2000。〈台灣「中國大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東吳政治學報》,第11期,頁71-105。
楊開煌。2012。〈解讀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之方法〉。《展望與探索》,第10卷,第11期,頁5-10。
賈學穎。2017。〈議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績效管理-以廊坊博物館為例〉。《遺產與保護究》,第7期,頁80-82。
廖夢園。2009。〈中國發展戰略的演變與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創新〉。《南昌大學學報》,第 40期,第3卷,頁6-10。
蒯大申。2010。〈新中國文化管理體制形成的思想理論根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第2期,頁12-21。
劉水良、吳吉林等。2010。〈我國世界遺產管理危機與對策研究〉。《資源環境與發展》,第1期,頁1-4。
劉立明。2014。〈時代的選擇,歷史的責任-國家藝術基金治理體系的舉措〉。《藝術評論》,第7期,頁57-61。
劉俊裕。2011。〈歐洲文化治理的脈絡與網絡:一種治理的文化轉向與批判〉。《Intergrams》,第2期,頁25-50。
魯競。1997。〈在評中共精神文明建設〉。《中共研究》,第6期,頁66-79。
蕭瓊。2009。〈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和傅柯的微觀權力論之比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1期,頁24-28。
閻會心。2011。〈試論胡錦濤文化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山西大學學報》,第34卷,第5期,頁35-39。
霍步剛、傅才武。2007。〈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理論分期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策略問題〉。《中國軟科學》,第8期,頁23-34。
龍遠榮。2010。〈從義大利和英國管理模式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思路〉。《湖北社會科學》,第7期,頁108-110。
魏波。2006。〈中國文化戰略:尋找大國崛起的精神支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5期,頁33-36。
羅青林。2017。〈中美國家藝術基金制度的運作模式與效果-基於比較政策學視角的分析〉。《蘭州學刊》,第9期,頁24-36。
羅雪萍。2011。〈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中的創新理念探討〉。《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1期,第2卷,頁100-102。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以認識台灣課程為例〉。《教育研究集刊》,第45輯,頁113-137。
劉勝驥。2011。〈中共再舉文化旗幟的政策動向〉。《中共研究》,第45卷,第11期,頁67-80。
殷寶寧。2015。〈臺灣當代博物館建築形式與博物館文化治理變遷歷程探討〉。《博物館學季刊》,第29期,第2卷,頁23-45。

4.外文期刊
Forrest, Craig, “Defining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10), pp. 1-18.
Lockett, M. 1988. “Culture and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rigins and Weaknesses ,vol.9(4).pp.475-496.
Shingh,JP,”Chap 4 The Prominence of Culture”UNESCO:Creating Norms for a Complex World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1), pp. 110-192.

5.碩博士論文
王斌。2007。《中國文化產業的價值選擇》。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曉剛。2007。《文化體制改革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博士論文。
任劍橋。2007。《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吳尊輝。2008。《中國大陸社會主義經濟下的文化政策分析》。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融。2007。《中國大陸參與世界遺產建置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99-115。
李蓮花。2008。《文化產業的哲學思考》。新疆大學,碩士論文。
李靜。2008。《我國當前文化體制改革探析》。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尚婷。2005。《關於我國文化產業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林永芳。1999。《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及文化發展政策之研究(1987-199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玉明。2007。《十六大以來中共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之研究(2002年11月-2006年10月)》。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曉敏。2008。《中國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
張曉亮。2008。《當代中國文化經濟發展的基礎研究》。燕山大學,碩士論文。
曹軍。2007。《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策略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
郭晉。2007。《轉型期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對策研究》。山西大學,碩士論文。
楊永生。2007。《中國文化產業作用問題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楊開煌。1987。《中共「文件」詮釋之方法學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
韓永進。2010。《中國文化體制改革32年歷史敘事與理論反思》。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論文。
譚博。2008。《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大連海事大學,碩士論文。
龔佳元。2009。《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困境及對策-基於迪斯尼公司個案的啟示》。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龔嘉音。2008。《改革開放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考察與基本經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6.網路資料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
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3/65449/452643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http://www.gov.cn/xinwen/index.htm。
《歷次五年規劃(計畫)資料庫》
http://dangshi.people.com.cn/BIG5/151935/204121/index.html。
《理論中國》
http://www.theorychina.org/ddwx/dbcdh8/。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2018。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頁7-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網頁。http://zwgk.mct.gov.cn/auto255/201805/W020180531619385990505.pdf。2018/12/12。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實施不當,小心進入黑名單-國家藝術基金的申報主體必須是執行主體〉。《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xbgsn/201603/00d1cad9f4034d4a93f4dc82e9f2f299.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小編告訴您「項目監督管理的那些事」-小編的「四個電話」〉。《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xbgsn/201603/a02acd507ec04010a4fec164b60d387d.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小編告訴您「合理規劃、準確執行,藝術基金資助項目預算編制與執行那些事」〉。《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xbgsn/201607/0f728730fd38411ab4c037b101985cb0.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創新宣傳方式,基金小編告訴您出系列匯編〉。《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xbgsn/201603/e7ffc3e99a414f95b6b6210c5a140822.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小編告訴您:說說國家藝術基金初評那些事〉。《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xbgsn/201702/d6714fde058849a4bd82c338ca46eb18.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創作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解讀〉。《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sbzn/201903/61182b3f4e134914881e13f1bcabe1d3.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解讀〉。《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sbzn/201903/32aef22cfeb74ff8a49e04a0676f8f8e.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解讀〉。《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sbzn/201903/3cbfba2b570a43659e52444940d1d15c.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解讀〉。《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sbzn/201903/34c4bd95dd0f4f18a4e9a85e11b4f829.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2020年度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解讀〉。《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sbzn/201903/163aae4c66d545008e71e1e882dc3907.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創新讓京劇走得更遠〉。《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806/a6003a9b9877407895b4ed5a113503d3.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舞劇姓舞,理當舞起來〉。《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807/19808a675f2d446691104267213afb2d.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8日。〈新華社: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綜述〉。《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808/30ce514cf82f42a0bb5c7816474066ae.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文化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創新〉。《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608/1e34e61372114924acd248d8b949defb.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用新政翹動文藝生態變革〉。《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608/84721c4605424d4f8f474b53bfe2eaf2.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如何複評〉。《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410/55f140ac48f34656adf633f17ddb81ae.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成立,文化管理體制醞釀轉型〉。《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404/d566131519f44860a0c55f6b47517159.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黨支部召開換屆選舉黨員大會〉。《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dtai/201901/798b0ca7a9584b78bcd870f76da3c1f8.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關於公開徵集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庫專家的公告〉。《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tztg/201701/c8d24bc981fa4c6693e194e4567a1073.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複評專家評審結果偏離值分析報告〉。《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tztg/201812/bf00dc0e04a04d5bb14346f63186a076.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複評專家評審結果偏離值分析報告〉。《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dtai/201803/07d05dc019ee4cc6bbdd46cdd1856790.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黨建工作創新:「我與藝術基金共同成長」學習平臺〉。《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dtai/201707/c4ebefce0d6f4842b088bd440449c230.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一場不走過場的檢查-國家藝術基今年度資助項目集中巡查監督見聞〉。《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dtai/201808/72bc1b37e05d4f1bb3d9d8fea4e9fece.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資助項目監督報告〉。《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jjdtai/201811/0d781d9a71964d2cadab5b1a6ea9ab10.shtml
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6月19日。〈國家藝術基金發布2015年項目評審與評審監督報告〉。《國家藝術基金網頁》。
http://www.cnaf.cn/gjysjjw/mtbd/201509/5d3d6387290f4fea96ec66d0a87d351c.shtml
中國人大網。2019年6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
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9-01/07/content_2070252.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0中央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0juesuan/201107/t20110720_57843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0中央本級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0juesuan/201107/t20110720_57843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1中央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1qgczjs/201207/t20120710_66527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1中央本級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1qgczjs/201207/t20120710_66527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2中央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2qhczjs/201307/t20130715_96618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3中央公共財政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3qgczjs/201407/t20140711_111187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4中央本級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4czys/201507/t20150709_1269844.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4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4czys/201507/t20150709_1269850.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5年中央預算編表說明》。
http://yss.mof.gov.cn/2015czys/201503/t20150324_120623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5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5czys/201503/t20150325_1206526.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關於2016年中央本級支出決算的說明》。
http://yss.mof.gov.cn/2016js/201707/t20170713_264880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6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決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6js/201707/t20170713_2648977.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7zyys/201703/t20170324_2565779.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8zyys/201804/t20180403_2859228.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預算司。2019年6月17日。《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
http://yss.mof.gov.cn/2019zyczys/201903/t20190329_3209184.html。
《BBC》。2010年10月7日。〈背景:中國經濟發展和五年計劃〉。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0/10/101004_timeline_fiveyearplan。
《人民網》。2013年03月12日。〈機構改革約涉及18個部門職能調整〉。
http://finance.people.com.cn/money/BIG5/n/2013/0312/c218900-20757359.html。
《人民網》。2018年3月29日。〈從「領導小組」到「委員會」: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8/0329/c40531-29895329.html。
《人民網》。2019年09月11日。〈以文化自信激發強大精神動力〉。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9/0911/c148980-31349134.html。
王嘯、袁蘭。2013年01月08日。〈文化治理視域下的文化政策研究-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政策分析〉。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3/0108/c40537-20131372.html。
《中央社》。2013年03月10日。〈陸政府瘦身、廣電出版整併〉。
https://tw.news.yahoo.com/%E9%99%B8%E6%94%BF%E5%BA%9C%E7%98%A6%E8%BA%AB-%E5%BB%A3%E9%9B%BB%E5%87%BA%E7%89%88%E6%95%B4%E4%BD%B5-054416606.html。
《中國時報》。2011年10月01日。〈六中全會解決文化衝突軟硬兼施〉。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11001001995-260108?chdtv。
《中國評論新聞網》。2019年11月20日。〈陳晉:什麼是文化自信,為何要講文化自信〉。
http://hk.crntt.com/doc/1056/0/4/4/105604444.html?coluid=93&kindid=10095&docid=105604444&mdate=1120002201。
《澳洲日報》。2013年03月10日。〈大文化部未實現先朝市場化〉。
http://dailynews.sina.com/gb/chn/chnnews/ausdaily/20130310/15104326927.html。
《旺報》。2011年10月27日。〈中國推動文化改革、搶國際話語權〉。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11027000887-260301?chdtv。
《旺報》。2013年03月11日。〈廣電出版二合一監管一把抓,將成立新廣總局〉。
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30311000755-260301?chdtv。
《學習時報》。2016年07月07日。〈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論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建構〉。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0707/c49150-28532466.html。
《觀察者》。2017年11月19日。〈王滬寧兼職中央文明委主任,是幹什麼的〉。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7_11_19_435457.shtml。
《新華網》。2018年03月13日。〈王勇: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13/c_137035413.htm。
《新華社》。201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3/21/content_5276191.htm#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