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明小史》詞彙研究
作者:楊閩威
作者(外文):Yang,min-we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詞彙文明小史李伯元晚清VocabularyBoyuan,LiWenming Xiaoshithe late Q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論文主題為研究《文明小史》的詞彙,以下為研究動機之要點:一、以《文明小史》為中心,整理清末近代發展而產生的詞彙,並根據其性質加以分類。二、使用漢語構詞法與造詞法分析《文明小史》詞彙的組成成分與形式。三、探討清末文人之詞彙觀。初步分析《文明小史》之內容,可以發現近代西方新事物傳入時,清末文人對因應上述情況而形成的新詞彙有著不同的接受度。
研究《文明小史》的詞彙後,經本人觀察,可以反應出三大特徵:一、《文明小史》出現了大量的新詞彙與外來語,這同時也是晚清小說的新面貌。二、清末西洋文化傳入之情形:《文明小史》中描述了許多西洋文化及器具,可從人物在語言運用上(如隨口說出的新名詞),使用工具上(如搭乘新式交通工具、使用西洋工具等)一窺其文本全貌。三、清末歷史:《文明小史》的創作背景為庚子事變之後,橫跨了洋務運動與維新運動,清末文人開始有了接觸新式事物與遊歷國外的機會,但每個人的感觸與表現都有不同的地方,可嘗試從詞彙中觀察出來。
一、傳統文獻
*以作者時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6。
(漢)王充撰,(明)程榮校,《論衡》,臺北:新興書局,1959。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魏)王弼撰,(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唐)陸德明音義,《周易註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南朝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清)程琰刪補,尚成校點,《玉臺新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明)顧春編著,《文中子》,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唐)房玄齡等,《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後晉)劉㫬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宋)黃庭堅撰,(宋)任淵、史容、史溫同注,《黃山谷詩集註》,臺北:世界書局,1960。
(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
(明)何景明,李叔毅等點校,《何大復集》,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清)翟灝,《通俗編》,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清)錢大昕,《恒言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清)魏源輯述,《增廣海國圖志》,臺北:珪庭出版社,1978。
(清)李鴻章撰,吳汝綸輯,《李文忠公全集》,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62。
(清)黃遵憲,《日本國志》,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4。
(清)張之洞,《勸學篇》,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67年。
(清)王彥威,王亮編,王敬力校,《清季外交史料》,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清)葛元煦,《滬遊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李維清,《上海鄉土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欣賞齋主人編,《變法奏議叢鈔》,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
趙爾巽等,《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清)鄭觀應,《盛世危言後編》,臺北:臺灣大通,1969。
梁啟超,《新大陸遊記》,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67。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2010。
岑德彰,《上海租界略史》,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1。
胡祥翰,《上海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新興書局,1963。
池志澂,《滬遊夢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佚名輯,《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臺北縣永和市,文海出版社,1981。
中華書局編,《祖本遠西奇器圖說錄最;新製諸器圖說》,北京:中華書局,2016。
熊月之主編,《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二、近人專著
(一)《文明小史》相關著作
*將研究對象之主要著作,彙置在前
(清)南亭亭長著、自在山民評、李伯元主編《文明小史》,收錄於《繡像小說》第四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李伯元主編,《繡像小說》,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李伯元撰,張素貞校注,《官場現形記》,臺北:三民書局,2007。
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魏紹昌,《晚清四大小說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薛正興主編,《李伯元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倪臺瑛,《「文明小史」探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
周明華,《李伯元的小說與報刊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楊詞萍,《李伯元游戲報、世界繁華報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
孫玉聲,《退醒廬筆記》,永和:文海出版社,1972。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小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 2013。
(二)詞彙學相關著作
*一概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王光漢,《詞典與規範》,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
史有為,《漢語外來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朱雨尊,《民間諺語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
邢福義,《詞類辨難》,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汪榮寶,《新爾雅》,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7。
李仕春,《漢語構詞法和造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2011。
李英,《現代漢語詞彙答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周薦主編,《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詞彙論文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周薦,《詞彙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周祖謨,《漢語詞彙講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德)郎宓榭、阿梅龍、顧有信撰,趙興勝等譯,《新詞語新概念:西學媒介與晚清漢語詞彙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
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
香港中國語文學會統籌、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編輯委員會編,《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
郭紹虞撰,小說月報社編,《諺語的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
陳寶條,《國語構詞法舉例》,高雄:復文,1992。
徐宗才、應俊玲編撰,《俗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陳建生、夏曉燕、姚堯,《認知詞彙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郭良夫,《詞彙》,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徐時儀,《漢語白話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徐時儀,《朱子語類詞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武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
張永言,《詞彙學簡論‧訓詁學簡論》(增訂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
曹煒,《現代漢語詞義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符淮青,《詞義的分析和描寫》,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香港:商務印書館,2011。
張雙棣,《呂氏春秋詞匯研究:附呂氏春秋用韻及韻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張雙棣、殷國光、陳濤等,《呂氏春秋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編,《陳望道語文論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曾子凡,《香港粵語慣用語研究》,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9。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2015。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彙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彙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葛本儀,《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
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董為光,《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溫端政,《漢語語匯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溫端政、溫朔彬,《慣用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潘文國、葉步青、韓洋,《漢語的構詞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劉堅,蔣紹愚主編,《近代漢語語法資料彙編‧唐五代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彙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蘇新春,《漢語詞義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三)晚清小說相關著作
*一概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松,《小說翻譯與文化建構:以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為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李又寧、張玉法,《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臺北:傳記文學,1975。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林明德,《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胡全章,《清末白話文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段懷清,《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家:海上漱石生研究》,臺北:獨立作家出版社,2013。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1897年─1919年)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夏曉虹,《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夏曉虹,《晚清女人婦女觀: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臺北:經世書局,1981。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上海:羣聯出版社,1953。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4。
張靜廬輯注,《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張仲民,《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近代史編輯室,2016。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黃湘金,《史事與傳奇:清末民初小說內外的女學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楊世驥,《文苑談往》,臺北:廣文書局,1981。
鄭逸梅,《書報話舊》,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
劉德隆、朱禧、劉德平等編,《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蔡之國,《晚清譴責小說傳播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歐陽健,《晚清新小說簡史》,臺北:秀威資訊,2015。
錢杏邨,《晚清文藝報刊述略》,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
錢杏邨,《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
錢杏邨,《阿英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9。
錢杏邨,《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錢杏邨,《阿英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錢中文、劉方喜、吳子林,《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理論問題》,臺北:秀威資訊,2013。
(四)其他
*依性質分類
(1)中文著作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編,《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王栻主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嚴復合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王慶城、葉文心、林載爵編輯,《嚴復合集》,臺北:辜公亮文教基金會,1998。
容閎,《西學東漸記》,長沙:岳麓書社,1985。
趙德馨主編,《張之洞全集》,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康有為著、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樓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編年譜》(外二種),北京:中華書局,1992。
(清)康有為撰、姜義華 張榮華編校,《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梁啟超撰、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合編,《孫中山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孫文,《建國方略 建國大綱》,臺北:三民書局,2017。
強學報報館、時務報報館編,《強學報·時務報》,北京:中華書局,1991。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新聞出版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修訂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舒新城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李國鈞、王炳照總主編、金林祥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六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方維規編,《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張國輝,《洋務運動與中國近代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何一民主編,《近代中國城市發展與社會變遷(1840~1949年)》,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李長莉等,《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沙為楷,《中國買辦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合編,《買辦與近代中國》,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
夏曉虹,《詩界十記》,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1。
宋衛忠,《民俗北京》,新北: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
(2)翻譯著作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編,《史達林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英)羅‧亨‧羅賓斯(Robert Henry Robins)撰、李振麟、胡偉民譯,《普通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美)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撰、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方書春譯,《範疇篇 解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柏拉圖撰,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 臺北 五南出版 2018年
(日)福澤諭吉撰、北京編譯社譯,《文明論概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
(法)梅朋、傅立德著、倪靜蘭譯,《上海法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三、單篇論文
*依照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期刊
(1)《文明小史》相關研究
倪臺瑛,〈文明小史所反映的晚清社會〉,《淡江學報》25期,1987年1月。
祝均宙,〈李伯元與《指南報》〉,《圖書館雜誌》1990年第五期。
符馨心,〈評(李伯元著)文明小史中所映現的思想〉,《輔大中研所學刊》1期,1991年10月。
李丹,〈文明小史:晚清維新歷史的一面鏡子〉,《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5期。
陳文新、王同舟,〈李伯元文明小史解讀〉,《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1期。
史修永,〈現代性之思—一種對文明小史的解讀〉,《文教資料(初中版)》,2003年2期。
蔣燕玲,〈論晚清重商思潮與公司立法的互動〉,《社會科學研究》,2005年1期。
陸克寒,〈民族敘事中的智性民族主義立場—李伯元文明小史論〉,《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1期。
史修永,〈反諷者的眼光與現代焦慮體驗文明小史的文化意蘊〉,《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3期。
王憲群,〈蒸汽推動的歷史:蒸汽技術與晚清中國社會變遷(1840-1890)〉,《近代史研究所集刊》64期((2009年6月)。
李歐梵,〈帝制末日的喧嘩─晚清文學重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卷2期(總號78),2010年6月。
薛媛元,〈李伯元的三支筆—試論文明小史的三種書寫策略及其心態投影〉,《小說評論》2010年S2期。
李九華,〈從文明小史管窺晚清職場潛規則〉,《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4期。
趙晟蘭,〈扭曲的文明 虛幻的想像—從租界角度論文明小史〉,《宜賓學院學報》2011年9期。
劉霞,〈文明小史的藝術局限〉,《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期。
叢治辰,〈現代性與主體性的探求、錯位與混雜—作為一代知識分子心史的文明小史〉,《新文學評論》2012年1期。
陳韻文,〈李伯元文明小史敘事結構探析〉,《清雲學報》32卷3期,2012年7月。
陳平原,〈作為「繡像小說」的文明小史〉,《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
曹煜,〈文明小史中的洋人形象分析〉,《青春歲月》2014年1期。
趙娟茹,〈李伯元文明小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1期。
趙娟茹,〈文明小史的異國形象與自我認同危機〉,《陜西學前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3期。
(2)詞彙學相關研究
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詞典》前言〉,《辭書研究》1989卷4期。
嚴戎庚,〈共時歷時學說與現代漢語詞彙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二期。
劉曉紅,〈造詞動機〉,《邢台師範高專學報》1998年第二期。
熊月之,〈晚清幾個政治詞彙的翻譯與使用〉,《史林》1999年第1期。
方維規,〈「議會」、「民主」與「共和」概念在西方與中國的嬗變〉,《二十一世紀評論》2000年4月號(總第五十八期)。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夏之卷。
朱海玲,〈清末的洋涇濱英語〉,《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5期,2010年10月。
方麗娜,〈華語詞彙的認知途徑與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七期。
(3)晚清小說相關研究
老伯,〈曲本小說與白話小說之宜於普通社會〉,《中外小說林》第二年第十期,1908年。
(日)清末小說研究會,〈李伯元研究資料目錄〉,《清末小說研究》第5號,1981年。
張增一,〈江南製造局的譯書活動〉,《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三期。
郭浩帆,〈《繡像小説》創辦、刊行歷史追溯〉,《清末小說研究》第二十三號,2000年。
范伯群,〈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小說期刊現代化之歷程〉,《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07年第一期。
(二)報刊
(清)醒世子甫脫稿,〈洋場風俗〉,《上海新報》1871年12月5日。
未著撰人,〈記新式小車〉,《申報》1874年1月29日。
未著撰人,〈論電燈之用〉,《申報》1882年11月7日。
未著撰人,〈論上海南市創興自來水事〉,《申報》1897年5月22日。
未著撰人,〈天足會〉,《申報》1895年4月25日。
未著撰人,未著篇名,《游戲報》,1897年8月25日。
未著撰人,〈沖洋〉,《游戲報》,1897年8月28日。
未著撰人,〈本館遷居四馬路說〉,《游戲報》1897年10月2日。
未著撰人,〈本報論前增添逐日路透電音及時事要電告白〉,《游戲報》1897年12月1日。
未著撰人,〈觀華倫孛而司托馬戲記〉,《游戲報》1899年4月9日。
未著撰人,〈本報添印附張緣起〉,《游戲報》1899年6月8日。
(清)梁啟超,〈愛國論三:論民權〉,《清議報》第22期(1899年)。
未著撰人,〈本館投函用紙〉,《世界繁華報》1901年6月24日。
未著撰人,〈新編上海無雙譜章程〉,《世界繁華報》1901年12月5日。
(清)中國之新民,〈新民說十‧第十一節 論進步〉,《新民叢報》第10號,1902年6月。
未著撰人,〈求偶〉,《大公報》1902年9月22日。
未著撰人,〈學魔〉,《大公報》1903年4月19日。
未著撰人,〈商務印書館 繡像小說 第七回已出〉,《世界繁華報》1903年10月22日。
梁啟超,〈新民說十‧論進步〉,《新民叢報》第10號,1903年。
未著撰人,〈論朝廷欲圖存必先定國是〉,《東方雜誌》1904年第1卷第7期。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革命之研究〉,《新民叢報》第46─48合號,1904年2月。
未著撰人,〈論國家於未立憲以前有可以行必宜行之要政〉,《東方雜誌》1905年第2卷第12期。
未著撰人,〈論新名詞輸入與民德墮落之關係〉,《申報》1906年10月28日。
未著撰人,〈奏辦京師自來水有限公司招股廣告〉,《大公報》1908年7月24日。
未著撰人,〈論社會流行之新名詞〉《輿論時事報》,1910年3月25日。
未著撰人,〈文明結婚〉,《大公報》1910年10月3日。
未著撰人,〈文明結婚〉,《大公報》1910年10月17日。
未著撰人,〈文明結婚〉,《大公報》1911年7月21日。
未著撰人,〈咏滬上各界婦女〉,《大公報》1918年10月3日。
未著撰人,〈國民衛生學〉,《湖北學生界》第五期。
敢生,〈新舊說〉,《覺民雜誌》第四期。
未著撰人,〈上海之建築‧英界自來水塔〉,《圖畫日報》第41號。
四、學位論文
*依照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一)《文明小史》相關研究
周宰嬉,「『文明小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符馨心,「李伯元及其文明小史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蘇秀英,「文明小史人物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
王珺子,「繡像小說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
周婷婷,「文明小史與中國現代文明初體驗」,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劉霞,「文明小史研究」,魯東大學碩士論文,2012。
陳韻文,「文明小史敘事藝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龍濤,「扭曲的文明與李伯元的文明小史」,安慶師範學院碩士論文,2012。
尚紹英,「論文明小史的西方文明形象與中國文明形象的自我建構」,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3。
常玉亭,「文明小史官形象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李艷書,「李伯元官場小說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二)詞彙學相關研究
金慧蘭,「現代漢語新詞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
史大豐,「官場現形記詞彙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
張威,「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詞彙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
蔡海榮,「官場現形記量詞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
樊苗苗,「官場現形記成語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余金艷,「官場現形記委婉語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馮利峰,「官場現形記語氣詞研究」,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李偉娜,「官場現形記「把」字句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4。
(三)晚清小說相關研究
張威,「晚清四大譴責小說詞彙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8。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9。
紀俊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