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末福州仕紳推動新制教育 -角色理論之分析
作者:王立毅
作者(外文):WANG, LIH-YIH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系
指導教授:顧慕晴
林忠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仕紳福州仕紳新制學堂新制教育角色理論Gentries in FuzhouNew form of schoolWestern educationRole theoryGen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論文以角色理論為研究架構,探討清末福州地區三位仕紳—嚴復、林紓與陳寶琛在推動新制教育上之角色認知、角色期望、角色履行與角色功能。
角色認知乃福州三紳對其仕紳行為表現之內在要求,這是角色扮演的主觀面向。角色期望乃外界,包括官府、民眾等對於福州三紳的外在行為期盼,這是角色扮演的客觀面向。角色履行乃福州三紳在承受主觀行為認知與客觀行為期望後,盱衡實際情勢所做的實際行為表現。角色功能乃角色履行後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亦即角色所產生的作用。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共有七點:
一、福州三紳善盡仕紳的責任,改變破敗社會。
二、清末福州三紳強化愛國意識穩定社會。
三、清末福州三紳培養改革所需專業人才。
四、清末福州仕紳譯作,擴大國人視野,改革文學。
五、籌辦新制學堂,經費籌措最為惱人。
六、新制教育成功,健全師資尤為重要。
七、開風氣之先,宣揚智慧財產權。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cultural, and management roles played by the three Fuzhou’s gentries -Yan Fu, Lin Shu, and Chen Baochen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cing Western knowledge and establishing a new forms of schoo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study utilized the framework of roles theory to explore role perception, role expectation, role performance, and role’s functions of the three Fuzhou’s gentries. This thesis discovers five viewpoints:
1. The three gentries in Fuzhou Three Gentries tried their best to fulfill their subjective responsibilities as gentry, as same time, endeavored to meet the objective demands steming from governments and the public, to restore the ruined society during that times.
2. Refering to the political role’s performance, the Fuzhou Three Gentries strengthened patriotic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and teached them to posses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society.
3. Refering to the cultural role’s performance, the Fuzhou Three Gentries translated a great volumes of Western novels, novelettes, dramas and books in social science.
4. Refering to the managerial role’s performance, the Fuzhou Three Gentries established a series of management processes to run a school, including raising money, recruiting teachers, gathering students, and so on.
5. With respect to the role’s functions, the Fuzhou Three Gentries generated so many good influences for future China, including promoting patriotic awarence in society, building the necessar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era, making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setting a managerial system to operate a school.
(一)書籍
中文部分
1.卜孝萱、唐文權(2011),辛亥人物碑傳集,北京:鳳凰出版社。
2.丁日昌,撫吳公牘卷十八,蘇藩司詳長元吳三縣經征六年分恤孤余乘應否面部提請示由。
3.呤唎(英)著;王維周譯(1985),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王先明(1997),近代紳士:一個封建階層的歷史命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5.王孝繩(1901),福州東文學堂三年報告匯編。
6.王栻(1982),嚴復集(一),北京:中華書局。
7.王栻、王佐良(1982),嚴復的翻譯,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北京:商務印書館。
8.王蔭廷(1968),「辦案要略」,見張廷驤編,入幕須知五種,台北:文海出版社。
9.王樹槐(1984),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0.王蘧常(1990),嚴幾道年譜—嚴復研究資料1990版,福建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1.民報報館-民報(2006),北京:中華書局,頁241。
12.皮后鋒(2000),嚴復的教育生涯,史學月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現代研究中心出版。
13.皮后鋒(2003),嚴復大傳2003年版,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4.朱有瓛(1987),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5.朱有瓛、高時良(1987),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6.朱有讞(1989),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7.江蘇蘇屬地方自治籌備處編(1911),江蘇省自治公報,臺灣,文海出版社。
18.庄明水、檀仁梅(1990),福建師範教育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吳相湘(1971),天演宗哲學家嚴復,民國百人傳1971版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20.吳晗(1991),「再論紳權」,見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上海書店。
21.吳晗(1991),「論士大夫」,見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上海書店。
22.吳晗、費孝通(1949)等著,皇權與紳權1949年版,上海:上海觀察社。
23.呂坤(1872),實政錄卷一弟子之職二,同治十一年浙江書局重刊。
24.李永久譯(1972),G.H.Mead著,社會學精華,台北:帕米爾書局。
25.李亦園(1997),人類的視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6.李長貴(1974),社會心理學,台北:中華書局。
27.李國祁(1982),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台地區(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8.李繼平(2008),我國保安警察體制之研究:結構功能分析,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9.沈雲龍主編(1930),黑太子南征錄.春覺齋著述記卷三,民國叢書第四編,上海:上海書店。
30.汪征魯、方寶川、鄭金添、游小波(2007),福建師範大學校史上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31.鲁迅(1973),鲁迅全集(四),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2.汪康年師友札第二冊(198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周作人(1920),點滴序,新潮社叢書:點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周作人(1933),知堂文集,我學國文經驗,上海:上海天馬書店。
35.周邦道(1981),近代教育先進傳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36.林紓(1916),先大母陳太孺人事略,畏廬續集,北機:商務印書館。
37.林紓,石顛山人傳,見畏盧三集1924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38.林紓,示兒書,見畏盧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39.林紓,告王薇庵文,畏廬文集1916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40.林紓,述險,見畏盧三集1924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41.林紓,與陳滄趣,見福建省立圖書館藏「畏廬尺牘」手抄本,轉引自張俊才(2007),林紓評傳,北京:中華書局。
42.林紓,與魏季堵太守書,見畏盧文集。
43.林紓,西湖詩序,見畏盧文集。
44.林揚傑(1989),我國中央政府人士人員角色與功能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31-32。
45.林慶元(2001),福建近代經濟史2001年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46.林薇(1990),百年沉浮林紓研究綜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47.金城修(1970),陳畬等纂,新昌縣志卷五,臺北:成文出版社。
48.阿英(1980),晚清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9.阿部洋(1975),清末毀學暴動,載多賀秋五郎編近代教育史研究下,東京:岩崎學術出版社。
50.南皖宣城客民毀學,原載盛京時報,1908年9月15日,轉引自阿部洋:清末毀學暴動,東京:岩崎學術出版社。
51.奏定學堂章程(1903),奏定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頒佈。
52.洪天富譯(1997),馬克思韋伯著,儒教與道德1997版,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53.為周養庵提篝燈紡織圖(1986),嚴復集第二冊1986版,北京:中華書局。
54.胡幼慧主編(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社。
55.胡湲青(1985),角色理論一個實證研究-以基督教台北真靈教會神醫角色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6.胡慶鈞(1991),「論紳權」,見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上海書店。
57.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文存二集卷二。
58.胡林翼(1888),胡文忠公遺集卷八十六,上海:著易堂鉛印本。
59.福建省地方志編委會(1998),福建省志教育志第八章師範教育,福建:方志出版社。
60.徐中約(2002),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61.徐茂明(2004),江南仕紳與江南社會(1368-1911年),北京:商務印書館。
62.素爾訥(1997),欽定學政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3.高全喜(2012),立憲時刻:論清帝遜位詔書,秀威出版社。
64.張仲禮(1991),中國仕紳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5.張旭、李述昇、任界編著(2017),陳寶琛年譜,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66.張金鑑(1981),中國吏治制度史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67.張俊才(1990)林紓評傳,北京:中華書局。
68.張軍玫譯(2000),Jonathan H.Turner著,社會學:概念與應用(Sociology:Cocepts and Uses)四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69.張彬(1996),從浙江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70.張集馨(1981),道咸宦海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
71.梁啟超(1998),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2.梁啟超(2013),李鴻章傳,湖北:武漢出版社。
73.莫理斯迪韋爾熱(Maurice Duverger)(1987),政治社會學-政治學要素,台北:華夏出版社。
74.許紀霖(1997),尋求意義-現代化變遷與文化批判1997年版,上海:三聯書店。
75.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集刊第十三集。
76.郭嵩燾(1984),倫敦與巴黎日記1984年版,湖南:岳麓書社。
77.陳三立,贈太師陳文忠公墓誌銘,清朝碑傳全集1985年版第五冊,京都:日本中文出版社。
78.陳少廷譯(1985),Heinz Eulau著,政治行為論六版,台北:商務出版社。
79.陳立鷗(陳寶琛子)及張允僑(1997),閩縣陳公寶琛年譜,福州陳寶琛後人出資出版。
80.陳立鷗及張子美(1997),閩縣陳公寶琛年譜家印本,陳立鷗印行本。
81.陳庚金(1982),人群關係與管理,台北:舞男圖書公司。
82.陳訓正等纂(1924),定海縣志第二冊,旅滬同鄉會出版。
83.陳景磐(1983),中國近代教育史198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84.陳寶琛(2006),滄趣樓文存(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5.陳寶琛(2006),滄趣樓文存上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6.陳寶琛(2006),滄趣樓奏議(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7.陶煦編,周庄鎮志卷二,惜字局光緒八年版。
88.曾華源(1980),台灣地區社會工作員在社區工作中角色期望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89.舒新城(1961),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中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0.費孝通(1991),史靖-紳權的本質,皇權與紳權,上海:上海書店。
91.賀躍夫(1994),晚清仕紳與近代社會變遷-間與日本士族比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92.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1996),中華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3.楊正典(1997),嚴復評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4.溫州市政府編(1990),孫詒讓遺文輯存1990年版,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95.葉夢珠(1983),閱世編,筆記小說大觀35編冊5,台北:新興書局。
96.福建省教育史志編纂委員會(1992),福建教育史志資料集(第八輯),福建:方志出版社。
97.福建教育總會(1910),上李制軍秦學使學處請提款學堂文,福建教育總會一覽宣統二年版。
98.福建教育總會一覽,宣統二年,福建省圖書館藏。
99.福建師範學堂一覽,宣統元年,利福印刷公司,福建省圖書館藏。
100.趙妮娜、陳翔(1988),儒紳陳寶琛,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01.趙爾巽等撰(1981),清史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02.劉半農(1979),我的文學改良觀,文學運動史料選第一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03.劉海峰、庄明水(1996),福建教育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04.劉雪娥(1996),研究導論,事後回溯研究法,台北:華杏出版社。
105.歐陽哲生(2010),嚴復評傳2010版,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06.蔣錫金(1983),關於林琴南,江城1983年第六期,轉引自張俊才(1990)林紓評傳,北京:中華書局。
107.蔡文輝(1990),功能理論:派森思(T.Parsons),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108.鄭振鋒(1981),林琴南先生,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09.鄭雅文(2007),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台北:萬卷樓出版社。
110.錢鍾書(1981),林紓的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11.檀仁梅、庄明水(1990),福建師範教育史,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112.薛菁、翁偉志、何連海(2013),閩都教育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13.韓洪舉(2005),林譯小說研究-兼論林紓自撰小說與傳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4.織田萬撰(1979),清國行政法汎論第五編,臺北:華世出版社。
115.嚴復(1893),天演論譯例言,嚴復集第五冊。
116.嚴復(1918),海軍大事記弁言,嚴復集第二冊。
117.蘇雲峯(1982),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18.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1994),日知錄集,湖南:岳麓書社。
英文部分
1.Chang, Chung –li(1955), The Chinese Gentry :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Chang, Chung –li(1962), The Income of the Chinese Gentry: A sequel to The Chinese 3Gentry :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ese Societ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3.Wayne L Francis(1966)”The Role Concept in Legislatures:A Probability Model andAnote on Cognitive Structure”in H.Eulan,Political Behavior in America:New Directions,New York:Random House。
4.Chow, Yung-The(1966),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 Research on Gentry Identify in a Traditional Chinese Community.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5.Ho, Ping-ti(1962),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6.Alan C.Isaak,Scope and Methods of Political Science,The Dorsey Press,1981。
7.Georg Herbert Mead,Mind’Self and Society,Chicag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34。
8.Morton Deutsch&Robert M.Krauss,Theories in Social Psychology,Basic Books,New York,1985。
9.Paul F.Secord and C.W.Backman,Social Psychology。
10.Prasenjit Duara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Rural North China1900-194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1.庄明水(1996),福建省近代教育的奠基人-陳寶琛教育思想探微,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二期。
2.姚建平,龔連英(2010),中西文化融合背景下林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宜春學院學報第5期。
3.張帆(2001),論陳寶琛近代新制教育實踐,福建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第二期。
4.陳虹(2012),高校圖書館林紓文化特藏資源概況與展望~以福建工程學院為例,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
5.惠萍(2010),近代出版業與傳統知識份子的雙向建構—以嚴復為例,編輯之友˙史料月刊2010年第一期,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6.曾錦漳(1966),林譯小說研究(上),香港新亞學報第七卷第二期1966年8月出刊。
7.葉玲、唐述宗(2008),以目的論角度解析嚴復和林紓翻譯策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三期。
8.蔡登山(2008),林紓的口譯者之一:魏易-另眼看作家之十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號。
9.蘇建新(2013),林紓在閩中的教育實踐及其拓展,江西:江西科技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10.李華龍(2008),林紓其人其文其畫,中國文物報,2008年4月2日出報日。
11.周領順(2006),新史料求證嚴復的翻譯思想,四川外語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三期。
12.東方雜誌(1905),光緒三十一年第六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13.東方雜誌(1907),學部奏派調查直隸學務員報告書,光緒三十三年第十一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三)電子媒體
1.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文化,第五章千古風流道人傑;第三節清代書院大師,http://www.cjw.com.cn/ index/Civilization/ detail/20040329/11279.asp,2004年4月16日閱覽。
2.林紓,閩中新樂府「興女學」,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96%A9%E4%B8%AD%E6%96%B0%E6%A8%82%E5%BA%9C,2020年5月9日閱覽。
3.張秀平、王曉明,影響中國的100次事件5之八九-清末新政,http://www.jl.cninfo.net/relax/ wenxue/zhengzhi/ev ents/091.htm,2004年3月26日閱覽。
4.鄭振鐸(1924),林琴南先生,小說月報第15卷11號,1924年11月,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6%9E%97%E7%90%B4%E5%8D%97%E5%85%88%E7%94%9F,2020年5月12日閱覽。
5.薛玉琴、劉正偉,清末地方自治與近代義務教育的興起,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歷史與社會學系,http://www.pep.com.cn/200301/ca135575.htm,2020年5月30日閱覽。
6.嚴復(1893),天演論,卷一天演論(上),譯例言,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5%A4%A9%E6%BC%94%E8%AB%96,2018年12月21日閱覽。
7.嚴復集,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683630,2020年5月22日閱覽。
8.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6%BC%A2%E6%9B%B8/%E5%8D%B7024%E4%B8%8A,2020年6月29日閱覽。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