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約東擴對俄羅斯與北約關係之影響(1991-2018)
作者:吳志鈞
作者(外文):Jir-Jiun Wu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歐洲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彼薩列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現實主義北約華沙公約組織俄羅斯東擴計畫RealismNATOWarsaw PactRussiaEastward Expansion Pl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本文探討的目的是為了解當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本身的一種自我防衛與保護的反應行動,和北約是否因為俄羅斯的反應行動使北約有所警惕。
研究成果明顯示出是以北約的美國為主要決定者,關乎到美國利益的問題,北約及採取強硬手段阻止俄羅斯,若沒有美國利益在其中,北約就明顯有所約束,這就是國際政治的現實。
1991年底蘇聯瓦解獨立國協的國家誕生後,轉變成為美國單極體系獨強的國際政治權力的國際社會。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在這段時間的變化,不僅是意識型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外交政策對世局的衝擊及影響。
北約由於轉型的成功,使得北約能以轉型的方式維持現況。可是,北約深知若要在國際社會維持其存在的合理化和適當性,勢必要成為一個動態的北約。因此,北約在1994年1月總部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高峰會議,決議通過開放北約的大門,同意歐洲其它國家加入北約組織成為其會員國。
北約開始展開東擴計畫,三次東擴計畫過程和完成的同時,讓俄羅斯受到相當嚴重的刺激與挑釁。然而俄羅斯也適時地開始採取該有的反應行動,使得冷戰結束,因為北約的東擴行為和俄羅斯的反應行動,使歐洲重新面臨了一個新冷戰的歐洲政局(或稱為新分裂的歐洲)。
北約往東擴大象徵著國際社會中的強權政治的權力擴張,不過國際社會為無政府狀態,當俄羅斯感受到其國家安全遭受到嚴重威脅時,惟有自己採取反應行動,方可遏止這股擴張的勢力向其鄰國(喬治亞與烏克蘭)漫延,影響俄羅斯在區域霸權(regional hegemons)的地位。因此,在2008年至2014年分別爆發了「俄羅斯與喬治亞軍事衝突」、「俄烏天然氣事件」、「烏克蘭政治危機與俄羅斯的反應」和「克里米亞公投事件」的四起國際衝突紛爭事件,這四起紛爭是俄羅斯對北約的警告,也是俄羅斯對本身的一種自我防衛與保護。
今後,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關係是否友善,還是處於緊張、對峙的局勢,彼此間的相互影響又是如何?這些議題依然是要以現實主義的理論、思維和作法,加上國際局勢變動不居的國際社會來觀察、分析和判斷。
具有動物本能的人類,如果真能以合作代替戰爭,共同創造出祥和的地球村,這應該是地球上普羅大眾所夢寐以求的未來和平的世界。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understand why NATO decided to expand eastward, the response of Russia to NATO’s enlargement and the reaction of NATO to Russia’s ac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NATO,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in fact acts in the USA interests. If there were no US interest in it, NATO’s policy towards Russia possibly could be more cautious. This is the regrettable rea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owadays.
At the end of 1991, the Soviet Union collapsed. After the birth of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the world was transformed into an international society with a single dominating power. The changes in Russia during the period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not only included drastic ideological changes, but the new formulation of the priorities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s well.
At that time, NATO was able to maintain its previous status in a transformational manner. However, NATO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appropriateness of its existence, came to a decision that it must become an expanding military-political alliance. Therefore, in January 1994, NATO''s headquarters held a summit meeting in Brussels, Belgium, and decided to open the door of NATO, thereby agreeing to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to join NATO as its members.
NATO began to expand its sphere of influence to the East. At the same time, a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expansions to the East, Russia was severely provoked. Thereafter, Russia also began to take the appropriate response actions in due course.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and Russia''s response have brought Europe back to a brink of the〝new〞Cold War and newly divided Europe.
NATO''s Eastward Expansion Plan symbolizes the strengthening of power politics insid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Russia felt that its national security was seriously threatened, it was only one option possible - to take response actions. So, that it might be able to stop the expansion of NATO to its neighbors (Georgia and Ukraine), and to avoid the negative affect upon Russia''s national security. Therefore, from 2008 to 2014, "the military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Georgia", "the natural gas incident between Russia and Ukraine", "the Ukrainian political crisis and Russia''s response" and "the Crimean referendum incident" occurred, a total of four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disputes. These four disputes were Russia''s warning to NATO, and Russia''s self-defense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this respec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re relevant: 1) if the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NATO could probably be friendly and based on cooperation? 2) under what conditions the positive transformation of bilateral ties is possible? 3) will the confrontational approach prevail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4) and if it will, what affect it could have on the policies of the two parties? These issues are still to be observed and analyzed,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moder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f humans with animal instincts can really replace war with cooperation and jointly create a peaceful global village, this should be the future world dreamed by all the people on earth.
參考資料:
一、專書
(一).中文書目:
王國強(1995),美國有限戰爭理論與實踐,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文榮(1999),戰略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古昌彬(1994),暫時與平時的大戰略,台北市:三軍大學。
史美珩(1997),古典兵略,台北市: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包宗和主編(2011),國際關係理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朱立群(2002),歐洲安全組織與安全結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克勞塞維茲(2015),楊南芳譯,戰爭論------(卷一),新北市:左岸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克勞塞維茲(2015),楊南芳譯,戰爭論------(卷二),新北市:左岸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克勞塞維茲(2015),楊南芳譯,戰爭論------(卷三),新北市:左岸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
沃爾特.拉柯爾(2014),朱怡康譯,困境,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
公司。
吳圳義(1989),戴高樂與現代的法國,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吳佳靜(2016),當代俄羅斯,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非(2013),顏色革命,台北:獨立作家。
何思因、吳玉山主編(2000),邁入廿一世紀的政治學,台北市:中國政治學
會。
李鴻谷(2012),熊的王者,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岳天、蔣緯國、陳式平、王桂巖、張輔、劉漸高等合著(1997),認識戰略,
台北市:中華戰略學會。
林正義編(2007),石油與國際安全,台北:遠景基金會。
林志強(2015),活著,就為了改變俄羅斯:普京大傳,武漢:華中科技大學
出版社。
施正鋒編(2014),動亂中的烏克蘭,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胡馮瑛、吳非(2016),俄羅斯公共外交與地緣政治,台北市:獨立作家。
胡馮瑛、吳非(2010),國際衝突與國家安全戰略:國際傳播視角,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翁明賢(2010),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研究(2000—2008),台北市:五
南出版社。
翁明賢(2013),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張蜀誠主編(2007),《新戰略論》,台北市:五南圖
書出版社。
唐永勝、郭新宇合著(1999),角逐亞太,上海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郭秋慶(2011),歐洲國家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台北市: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郭秋慶(2006),歐洲聯盟、俄羅斯與國際關係的發展,新北市:淡江大學歐洲
研究所。
孫武(1990),孫子兵法,台北市:東門出版社。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張發金(1986),中蘇共關係:中國民族主義的背離,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
社。
張亞中(2009),國際關係總論,新北市: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許仟(1999),歐洲問題新論,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
許行(2016),共產地國的隕落,香港:開放出版社。
黃家廉、趙竹成、林永芳、洪美蘭、劉蕭翔、連弘宜、黃建豪、黃明慧、邱瑞惠、鄭易平合編(2016),蘇聯政治體制及崩潰,台北市:獨立作家。
黃家廉、趙竹成、林永芳、洪美蘭、劉蕭翔、連弘宜、黃建豪、黃明慧、邱瑞惠、吳佳靜合編(2016),當代俄羅斯,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
所。
畢英賢(1994),俄羅斯,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曹雄源(2013),戰略透視:冷戰後美國層級戰略體,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福成(2000),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陳牧民(2009),國際安全理論--權力、主權與威脅,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社。
馮紹雷、相藍欣(2005),«轉型中的俄羅斯對外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
鈕先鍾(2014),歷史與戰略,台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92),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鈕先鍾(1979),戰略思想史與歷史教訓,台北市:軍事譯粹社。
鈕先鍾(1968),西洋世界軍事史,台北市:軍事譯粹社。
葉夫根尼、普裡馬科夫(2001),〔俄〕: «大政治年代»,東方出版社。
鄭欽模(2016),重返強權——俄羅斯國家安全政策變革之研究(1989--
2019),台北市:和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董良慶(2000),戰略地理學,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趙明義(2008),國家安全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劉必榮(1992),深層思考與思考深層,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劉靜芬主編(2016),台灣與非傳統安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鄧訂秩(2011),國家戰略的理論與實現,台北市:中華戰略學會。
劉湘濱(2015),戰略學,台北市:台灣戰略模擬學會。
劉蕭翔(2014),俄屬遠東黃禍論:身分、利益的解構與建構,台北市:政大
出版社。
丹尼爾.尤金(2001),薛洵譯,石油世紀增訂版,台北:時報文化。
安 .彼. 杰維亞托夫(2002),盛世良、唐修哲合譯,地緣政治學,北京:社
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約翰.梅森(2001),何宏儒譯,冷戰,台北市,麥田出版社。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2009),余國雄、趙鴻斌、劉慶順合譯,美國陸軍戰爭學院
國家安全政策及戰略指導,桃園市:國防大學。
喬治·弗烈德曼(2016),鍾莉方、高梓侑合譯,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台
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費雪﹒柯波曼﹒史奈德(1994),馬勵譯,超越馬基維利---化解衝突與危機的
談判手冊,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2007),陳雅汝譯,恐懼的氣氛,台北市:商周
出版社。
高橋洋一(2017),吳秋瑩譯,圖解:地緣政治 主權、資源與戰爭,台北市:
十力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梶甜孝道著(1995),趙大為譯,統合與分裂:歐洲新秩序的藍圖,台北市: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麥克克雷爾(2008),洪慧芳譯,石油的政經濟學,台北:財信出版社。
薄富爾(1966),蕭毅肅譯,戰略緒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彭懷恩(2001),張明貴譯,俄國政治體系,台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有限公
司。
戴萬欽(2006),全球化和新世界的建構,台北市:時英出版社。
魏百谷(2012),俄羅斯經濟外交的內涵與運用,收錄於林碧炤、鄧中堅主
編,金磚國家俄羅斯及歐亞地區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羅伊·麥德韋傑夫(2017),童師群、王曉玉、姚強合譯,蘇聯的最後一年,北
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分社。
嚴家祺(2006),霸權論,香港:星克爾出版有限公司。
Ashton B. Carter and John P. White著(2005),高一中譯,維持優勢:管理
國防,因應未來,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B.H.Liddell Hart著(2016),鈕先鍾譯,戰略論----間接路線,台北市:麥田
出版社。
Daniel Levy,Max Pensky,John Torpey合著(2007),鄧伯宸譯,舊歐洲·新
歐洲·核心歐洲,新北市:國立編譯館與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合作翻譯
發行。
Franz Oppenheimer著(2000),薩孟武譯,國家論,頁21,台北市:東大文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
George Friedman著(2012),王祖寧、劉寅龍合譯,未來十年:世界霸權大震
盪,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Gerard Ddlanty著(2016),沈昭明譯,歐洲的誕生,新北市:廣場出版社。
Harry G.Summers著(1989),李長浩譯,論戰略---對越戰的重要解析,台北
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nis L. Claude, Jr.著(1990),張保民譯,權力與國際關係,台北市:幼獅
文化事業公司。
Kid Jack 著 (2002),楊連仲、吳福生、趙宏斌等譯,防止戰爭:美國應採取
的新戰略,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K.J.Holsti著(1988),李偉成、譚溯澄合譯,國際政治分析架構,台北市:幼
獅文化事業公司。
J.Boone Bartholomees著(2009),余國雄、趙鴻斌、劉慶順合譯,國家安全策
與戰略指導,桃園市:國防大學。
James Adams著(1999),張志誠譯,下一次世界大戰,新北市:新新聞文化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Martin Sixsmith著(2016),周全譯,俄羅斯一千年---上篇,新北市:左岸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Martin Sixsmith著(2016),周全譯,俄羅斯一千年---下篇,新北市:左岸文
化事業有限公司。
Michael Hill著(2003),林鍾沂、柯義龍、陳志瑋等譯,現代國家的策過程,
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Michael W. Doyle著(2012) ,章昌文譯,第一擊:國際衝突的先制與預防,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Niccolò B.Machiavelli著(1998),閻克文譯,君主論,台北市:台灣商務書
局。
Pan Kennedy著(1994),古昌彬譯,戰時與平時的大戰略,新北市:三軍大
學。
Paul B. Stares 著(1991),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北約組織的指揮特質,台
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Roger W.Barnett著(2005),謝豐安譯,不對稱作戰:當前美國軍力面臨之
戰,台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Quentin Skinner著(2014),蕭高彦編,政治價值的系譜,台北市:聯經出版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Steven Metz、Phillip Cuccia著(2011),李伯顒譯,定義21世紀的戰爭,桃
園市:國防大學。
Tim Bale著(2013),林啟耀、沈子煜、黃俊榮、陳彥蓁、孫健智、陳佳玲、黃
煜文等譯,歐洲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William E Odom著(2000),王振西譯,蘇聯軍隊是怎樣崩潰的,北京:新華出
版社。
William H. Riker著(2014),吳秀光、陳敦元合譯,政治聯盟理論,台北市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Zbigniew Brzezinski著(2016),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新北
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博士論文:
李權鎬(2001),中共對韓半島的外交政策---從辯證法的角度研究,國立
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沈娟娟(2014),新現實主義下歐盟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之發展與前景,私立
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論文。
科妲妮(2015),俄中台戰略三角知研究(1992至2012年),私立淡江大學國際
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冠宇(2018),俄中軍事合作關係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論
文。
許衍華(2014),21世紀日本大戰略知研究:以2012年《防衛計畫大綱》為例
之「理解 解釋 批判」,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
文。
葉錦捐(2011),歐盟軍事干預與新干預主義之檢證,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
所博士論文。
曾麗明(2017),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能源角色:外交史(1873~2015),私立淡
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論文。
滕昕雲(2017),「作戰藝術」研究分析模型之建構--理論與實務,私立淡
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慶生(2014),先秦戰略思想的研究,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
博士論文。
寶米昊(2017),複雜衝突環境中的文化建構:知識、覺知與感受,,私立淡
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

三、碩士論文:
林蔚(2004),歐洲新安全情勢變化中的北約與俄羅斯因素,私立南華大學
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力權(2000),克里米亞在烏俄關係與烏克蘭內外政策中地位之研究
1991~2009,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國晉(2013),喬治亞外交政策(1991~2012):小國外交政策分析,私立東
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韻婷(2013),「當代俄羅斯文化政策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歐洲研究
所碩士論文。
張家豪(2013),歐盟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危機中之利益競合,私立南華大學
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宣銘(2015),北約戰略轉型之研究---以靈巧防衛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威廷(2016),「歐俄能源關係與歐盟能源戰略」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熊唯呈(2016),「俄羅斯普丁總統的能源外交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政治研究
所碩士論文。
蔡文傑(2013),「能源供應與能源外交:以歐盟與俄羅斯能源戰略為例」,國
立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玉穎(2010),「歐盟與美國在科索沃事件外交立場之比較」,私立南華大
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刋:
1.中文期刋:
王琇宏(2016),「『重層嚇阻』建構國軍不對稱作戰優勢之研究」,106年「戰
略與國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0-166 新北市﹕國防大學。
王承宗(1996),「俄羅斯民族及其問題」,問題與研究,35(8)﹕13-25。
王海運(2006),「『能源超級大國』俄羅斯的能源外交(下)」,《國際石油經
濟》,14(10)﹕14-38。
王承宗(1997),俄羅斯國家觀念與本質探討,問題與研究,36(7)﹕1-24。
王承宗(2000),車臣戰爭與車臣問題,問題與研究,39(6)﹕1-29。
王啟明、何怡禛(2010),「霸權體系的維繫﹕美國在波士尼亞內戰與科索沃戰
爭中腳色之比較」,全球政治評論,30(30)﹕37-68。
石之瑜(2000),「現實主義國際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問題與研究,39(1)﹕67-
77。
成鍵(2007),「俄歐關係-以能源合作為向度」,《俄羅斯研究》,5(147)﹕13-
29。
沈明室(2007),「中共東南亞戰略的美國因素」,全球政治評論,18﹕77-96。
李俊毅(2017),「認同與安全政策:邊緣性對愛沙尼亞的影響」,問題與研
究,56(2)﹕1-29。
宋學文(2004),「從層次分析探討霸權穩定論:一個國際關係理論演化的研
究方法」,問題與研究,43(2)﹕171-189。
宋學文(2004),「闡述『維持現狀』對台灣前途的意涵:動態平衡的模糊過
度途徑」,台灣民主季刊,1(2)﹕167-191。
宋學文(2008),「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
究,47(4)﹕169。
李玉珍(1996),「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的演變」,問題與研究,35(8)﹕
26-36。
吳東林(2015),烏克蘭國防武力與區域安全,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11)﹕
57-78。
林賢參(2017),「俄羅斯總統普丁訪日與日本對俄外交新途徑」,展望與探
索,15(1)﹕31-36。
邱淑美(1998),「波海三國加入北約之戰略研究」,問題與研究,37(8)﹕19-
33。
洪茂雄(2010),「國際正義關切下的科索沃獨立運動」,新世紀智庫論壇,
51﹕40-44。
施正鋒(2015),「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課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1(2)﹕21-
50。
郭昕宜(2014),俄羅斯東正教聖人及其聖像在民間生活中的職掌,淡江俄語
學報,24﹕75-97。
莫大華 (1998),「『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37(9)﹕45-65。
莫大華(1999),「當前『軍事事務革命』的探索與省思」,問題與研究,
38(2)﹕69-81。
湯紹成(2000),「後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角色與功能的轉變」,問題與
研究,39(7)﹕37-52。
殷文貴(2016),美國獨霸世界的合縱連橫戰略初探--基於地緣政治的視
角,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1(2)﹕109-128。
連弘宜、黃建豪合著(2016),「普京時期對外軍事行動與軍事保護傘的形
成」,全球政治評論,55﹕25-50。
連弘宜(2014),「克里米亞事件探討俄羅斯的對外政策」,戰略安全研析,
110﹕28-36。
楊三億(2017),「歐洲中小型國家:策略選擇與轉型」,問題與研究,56(2)﹕
31-66。
陳亮智(2009),「尋找解釋美中戰略競爭的驅動力:安全困境,權力平衡,或
是權力轉移」,中國大陸研究,52(1)﹕87-128。
陳亮智(2011),「亞洲的新軍備競賽:權力轉移催促下的安全困境問題」,戰
略與評估,2(2)﹕37-56。
陳牧民(2008),當代國際安全理論中的主權意涵,全球政治評論,22﹕107-
126。
陳勁(1998),歐洲聯盟東向擴張的程序、挑戰與前景,問題與研究,37
(10)﹕37-52。
許青芸、宋鎮照(2012),俄羅斯的民主抉擇與統治菁英權力結構變化,東吳
政治學報,29(4)﹕117-175。
高英茂(2015),俄國兼併克里米亞的國際政治及意涵,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11(2)﹕177-184。
楊仕樂(2014),美中強權政治的悲劇宿命?米夏摩理論的探析,東吳政治學
報,32(3)﹕131-172。
汪哲仁(2013),俄羅斯保守主義及其對外作為的影響,戰略安全分析,115
:36-58。
袁易(1996),多邊主義與安全困境下之合作:國際關係理論與美中關
係,問題與研究,35(6)﹕1-17。
胡祖慶(1996),政治制度與政治穩定:以後冷戰時期的東歐為例,問題與研
究,35(7)﹕73-82。
譚傳毅(1996),克勞賽維茲的戰爭與政治,問題與研究,35(11)﹕49-60。
鄭端耀(1997),「國際關係「新自由主義」理論之評析」,問題與研究,
36(12)﹕2-3。
蔡明彥、李玫憲(2011),北冰洋安全問題與區域安全知挑戰,東吳政治學
報,29(1)﹕113-177。
歐陽承新(2014),「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衝突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國際經
濟情勢雙周刊,1804﹕5-15。
賴榮偉(2013),攻勢現實主義與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育達科大學
報,35﹕75-102。
龍舒甲(2000),「外高加索三國之政情與俄羅斯對該地區的政策」,問題與研
究,39(6)﹕33-49。
譚傳毅(1996),「論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與政治」,問題與研究,35(11)﹕49-
60。
魏百谷(2008),「俄羅斯對科索沃獨立的立場」,台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科
索沃獨立之觀察與分析座談會」,2﹕1-6。
魏百谷(2010),「俄羅斯與中國觀點之分析」,新世紀智庫論壇,51﹕45-48。
魏百谷(2015),「烏克蘭危機:歐美與中共的觀點和舉措」,戰略與評估,
6(1)﹕83-100。
蘇紫雲(1996),「二十一世紀的戰爭:縱深作戰個案研究」,問題與研究,
35(10)﹕55-70。
C日茲凝著 (2011),王海運、石澤譯審,俄羅斯能源外交,頁82-83。
Ludmilla A 'Beckett(2013),Cross-cultural Allusions in the Russian
Press:Parainian Prime Minister Yulia Tymoshenko,外國語文研
究,19﹕101-132。

五、英文書籍
Aalto, Pami and Harle, Vilho and Moisio, Sami(2011), Intrenational Studies: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Great Britain: CPI Antony Rowe.
Aggestam, Lisbeth and Hyde-Price, Adrian (2000), Security and Identity in Europe, Great Britain: Macmillan Press Ltd.
Arrow, Kenneth J. and Partha and Pattanaik, Prasanta K. and Stiglitz, Joseph
E. (2014), The Arrow Impossibility Theorem,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smus, Ronald D. (2010), A Little War that Shook the World: Georgia, Russ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West.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evir, Mark (2009), Key Concepts in Governance, Great Britain: SAGE Publication Ltd.
Bichsel, Christine (2011), Conflict Transformation in Central Asia, USA: Routledge.
Boulding, Kenneth E. (1990), Three Faces of Power, Great Britain: SAGE Publication Ltd.
Brecher, Michael and James Patrick (1986), Crisis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USA: Westview Press.
Brown, Michael F. (2003), Who Owns Native Culture?USA: Harvard College.
Burt, Richard (1982), Arms Control and Defense Postures in the 1980s, USA: Westview Press.
Carpenter, Galen Ted and ConryBarbara (1998), NATO Enlargement: Illusions and Reality Cato Institute.
Chambers, Iain (1994), Migrancy, Culture, Identity, USA: Routledge.
Christopher, Bruner M. (2013),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the Common-Law Worl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Shareholder Power,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roissant, Aurel and Bünte, Marco (2011), The Crisis of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Southeast Asia, Great Britain: CPI Antony Rowe.
Cudworth, Erika and Hobden, Stephen (2002), Posthum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plexity, Ecologism and Global Politics, USA: Zed Books Ltd.
Daalder, Ivo H. and Terry, Terriff (1993), Rethinking the Unthinkable: New Directions for Nuclear Arms Control, Great Britain: Antony Rowe Ltd.
Dewitt, David and Haglund, David and Kirton, John (1993), Building a New Global Order:Emerging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ez, Thomas and Bode, Ingvild and Fenandra da Costa Aleksandra (2011), Key Concep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Great British: SAGE Publications Ltd.
Dionne, Jr E. J. (2004), Why Americans Hate Politics, USA: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Doubler, Michael D. (2008) Foreword by Lewis Sorley, The National Guard and Reserve A Reference Handbook, USA: Routledge.
Duke, Simon W. and Krieger, Wolfgang (1993), U.S. Military Forces in Europe-The Early Yrars,1945-1970, USA: Westview Press, Inc.
El-Ojeili ,Chamsy (1988), Politics,Social Theory,Utopia and the World-System:Arguments in Political Sociology, Great Britain: Palgrave Macmillan.
Feldman, Noah (2013), Cool War:The Future of Global Competition, USA: Random House.
Feldman, Shai (1993), Nuclear Weapons and Arms Control in the Middle East,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nnemore, Martha (1996),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US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raser, Cameron and Domański Jarek. (2002), “Russian Foreign Polic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Western Neighbours, ” USA: Houndmills EPC Issue Paper: Antony Rowe Ltd,No. 37.
George, Jim (1994), Discourses of Global Politics:A Cricital (Re)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SA: Lynne Publishers Inc.
Giroux, Henry A. (1989), Schooling for Democracy: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Modern Age, USA: Routledge.
Glynn, Irial and Olaf, Kleist J. (2012), History, Memory and Migration:Perceptions of the Past and the Politics of Incorporation, USA: Palgrave Macmillan.
Gray, Colin and Murra, Williasmon (2007), Science, Strategy and War, USA: Routledge.
Gray, Colin and Sloan, Geoffey (1999), Geopolitics,Geography and Strategy, Great Britian: Antony Rowe Ltd.
Green, Anna (2008), Cultural History, USA: Houndmills, Basingstoke Press, Inc.
Greenwood, Onuf, Nicholas (2013), Making Sense, Making World, USA: Routledge.
Grovogui, Siba N. (2006), Beyond Eurocentrism and Anarchy, USA: Newgen Imaging System(P)Ltd.
Hanson Virtor, Davis (1989), The Western Way of War,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 Press, Inc.
Harkavy, Robert E. (2007), Strategic Basing and the Great Powers,1200-2000, USA: Routledge.
Headrick, Danuel R. (1981), The Tool of Empire,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ugh Patterson ,Malcolm (2009) , Privatising Peace:A Corporate Adjunct 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and Humanitarian Operations, Great Britain: CPI Antony Rowe.
Jabri ,Vivienee (2007), War and the Transformation 0f Global Politics,Great Britain: CPI Antony Rowe.
Jackson, Robert H. and James, Alan (1995), State in a Changing World,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rdan, Bill and Düvell ,Franck ( 2003), Migration:The Boundaries of Equelity and Tustice, Great Britain: T.J. International.
Kay, Sean (2013), NATO and the Future of European Security,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Fierke, K.M. and Antje, Wiener (1999), Constructing Institutional Interests:EU and NATO Enlargement, 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 6:5, December 1999.
Kristeva, Julia (2000), Crisis of The European Subject, US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obell, E. (1998), Grand Strate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ynn Doty, Roxanne (2015) , Imperial Encounters:The Politics of Repressentation in North-South Relations, UK: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Macdonald, Hugh (1990), Power in Contemporary Politics, Great Britain: SAGE Publication Ltd.
Matthews, Lloyd J. and Brown, Dale E. (1989), The Challenge of Military Leadership, USA: U.S. Army War College Foundation, Inc.
Mcintosh, Malcolm (2015), Thinking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deals for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UK: Greenleaf Publishing Limited.
McSweeney, Bill (1999), Security, Identity, and Interests, USA: Yale University.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Press.
Monbiot, Geogre ( 2003), Manifesto for a New World Order, USA , New York:W.W. Norton &Company, Inc.
Mouritzen, Hans (1998), Theory and Realit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ngland: Ashgate Publishing Ltd Gower House.
MÜller Vdm, Verlag Dr. (2008), American Military Commitments in Europe, Germany: Dr. Müller Aktiengesellschaft &Co.
Nathan, James A. and Oliver, James K. (1994), Foreign Policy Making and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USA: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icol, Jim (2008), Russia-Georgia Conflict in South Ossetia: Context and Implications for U.S.A. Interests, CSR Report for Congress.
North, Robert C. (1990), War, Peace, Survival:Global Politics and Conceptual Synthesis, USA: Westview Press, Inc.
Nye, Jr Joseph S. (1993),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History, USA: Lehigh Press, Inc.
Oskamp, Stuart (1985), International Conflict and National Public Policy Issue, Great Britain: SAGE Publication Ltd.
Page, Edward C. (1991), Localism and Centralism in Europe:The Political and Legal Base of local Self – Government, Great Britain: Bookcraft (Bath) Press Ltd,
Quester George H. (1977), Offense and Def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US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Raphael, Sam and Doug, Stokes (1997), Energy Security, Great Britain: Biddles Ltd.
Richards, Barry (2007), Emotional Governance:Politics,Media and Terror, Great Britain: Antony Rowe Ltd.
Ross, Poole (1999), Nation and Identity, Great British, by Biddles Ltd.
Rüland, Jürgen and Schubert, Gunter and Schucher, Günter and Storz, Cornelia (2008) , Asian-European Relations:Building Blocks for Goobal Governance?USA: Routledge.
Sheehan, Michael (1988), Arms Control Theory and Practice, USA: Basil Blackwell Ltd.
Singer, Peter ( 2004), One World:The Ethics of Globalization, USA: Yale University Press.
Smouts, Marie-Claude (1998), The New Rel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Paris: C .Hurst &Co. Ltd.
Snow, Donald M. (2017), National Security, USA: Pearson Education, Inc.
Snyder, Richard C. and Sapin, Burton (2002), Foreign Policy-Making (Revisited), Great Britain: Palgrave Macmillan.
Stacey, Frank (1978), Ombudsmen Compared, Great Britain: Western Printing Services Ltd.
Stone, John (2011), Military Strategy — The Politics and Technique of War, USA: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Sullivan, Patricia L. (2012), Who Wins?--Predicting Strategic Success and Failure,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Taliaferro, Jeffrey W. and Ripsman, Norrin M. and Lobell, Steven E. (2012), The Challenge of Grand Strategy,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Kenneth W. (1996), School of Thougth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Interpreters, Issues, and Morality, US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Tritten James, John, (1992), Our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USA: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Twing, Stephen W., (1998), Myths, Models & U.S. Foreign Policy:The Cultural Shaping of Three Cold Warriors, USA: Lynne Rienner P., Ublishers, Inc.
Williams, Christopher (2006), Leadership Accountability in a Golbalizing World, Great Britain: Antony Rowe.
Williams, Christopher (2008), Cultural Analysis Aaron Wildavsky, US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Waltz, Kenneth J. (2008),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USA: Routledge.
Warner, Michael (2014), The Rise and Fall of Intelligence, 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istory, USA: Georgetomn University.
Willetts, Peter (1996), The Conscience of the World: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in the UN System, Great Britain: 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

六、英文論文
Campbell & Jonathon ,eds.(2008), The Global Politics of Energy,Washington, D﹒C.:Aspen Institute Press.

七、英文期刋:
Lynch, Dov (2014) ,The Enemy Is at the Gate:Russia after Besl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1, No.1, pp.141-61.
Myers Jaffe, Amy and Manning, Robert A. (2001), Russia,Energy and the Wes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Vol. 43, No.2, pp.133-52.
Meter, Steven E. (2003), Carcass of Dead Policies:The Irrelevance of NATO, Winter Vol. 4. pp.83-97.
Pisarev Alexander,(2015), Between West and East:Political Culture and Cycle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fter the Cold War Tamkang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25(1)。
Waltz, Kenneth N. Structural (2000),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1, pp.5-41.
Weitz, Richard (2010), Illusive Visions and Practical Realities :Russia , NATO and Missile Defence , Survival,Vol. 52, No.4, pp. 99-120.

八、網站:
(一).中文網站:
彼薩列夫(Alexander,Pisarev),彼薩列夫長期無解的「認同」危機牽動俄羅斯「民主制度」或「國家發展」的兩難,龍應台文化基金會,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21973 2020年6月15日檢索。
鮑樂維(Vitali Borovoi),「俄羅斯與烏克蘭:什麼才是關鍵?」,大陸資訊及研究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05281493167.pdf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北約東部擴軍 俄羅斯警告將有所回應」,奇摩新聞網,2017年6月2日。
https://tw.news.yahoo.com/%E5%8C%97%E7%B4%84%E6%9D%B1%E9%83%A8%E6%93%B4%E8%BB%8D-%E4%BF%84%E7%BE%85%E6%96%AF%E8%AD%A6%E5%91%8A%E5%B0%87%E6%9C%89%E6%89%80%E5%9B%9E%E6%87%89-004500295.html 2019年4月11日檢索。
防俄侵東歐,北約成立快速部隊」,自由時報,2014年9月3日,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809984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南奧塞提亞的俄羅斯與格魯吉亞衝突:背景和對美國利益的引用,權利,再利用的含義」,數字圖書館,2008年9月22日,
https://digital.library.unt.edu/ark:/67531/metadc795798/citation/#top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羅斯警示美國不要在俄羅斯邊境部署重型武器」,紐約時報新聞網,2015年6月16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50616/c16russia/zh-hant/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克里米亞出現不一樣的俄羅斯軍隊」,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年4月8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40408/c08russiamilitary/zh-hant/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烏衝突不斷發酵禍及全歐」,信報財經新聞,2018年12月01日,
https://forum.hkej.com/node/155503-%E4%BF%84%E7%83%8F%E8%A1%9D%E7%AA%81%E4%B8%8D%E6%96%B7%E7%99%BC%E9%85%B5%E7%A6%8D%E5%8F%8A%E5%85%A8%E6%AD%90 2019年4月11日檢索。
「烏東戰火愈演愈烈,北約強化東歐軍事部署」,新唐人電視台,2015年2月6日
https://www.ntdtv.com/b5/2015/02/06/a1175076.html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嚇阻俄國,美軍重武擬駐東歐」,新浪部落格,2015年06月15日
http://blog.sina.com.tw/cnear/article.php?entryid=670167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加強西部兵力部署應對北約」,人民網,2019年03月06日
http://military.people.com.cn/BIG5/n1/2019/0306/c1011-30960919.html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因北約頻繁活動 俄將繼續完善三個方向的軍事部署」,中國網新聞中心,2019年2月28日,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news.china.com.cn/2019-02/28/content_74512242.htm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北約停止與俄羅斯日常及軍事合作」,紐約時報中文網,2014年4月2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40402/c02nato/zh-hant/ 2019年4月11日檢索。
「美國擬在東歐預部署重武器,威懾俄羅斯」,紐約時報中文網, 2015年6月14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50614/c14military/zh-hant/ 2019年4月11日檢索。
「震懾俄國 北約將增兵東歐 冷戰後最大規模」,大紀元,2016年10月27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0/27/n8435121.htm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羅斯在與北約盟國相鄰的邊界部署核彈」,中國廣播公司,2016年10月10日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197c4350a9c543b7836e50f17b59a5dd9e2cd7afc6348253da98f0a2aca98340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向北約施壓 ,俄羅斯在加裏寧格勒部署核導彈」,NEWTALK,2018年3月27日
http://www.sohcradio.com/b5/2016/10/09/Art1161618.html 2019年4月11日檢索。
「波蘭旁部署核彈 俄羅斯劍指北約」,東方ONLINE,2016年10月9日,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s/165185 2019年4月11日檢索。
「北約大規模軍演,對俄展現軍力」,中央廣播電台,2018年10月25日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00178 2019年4月11日檢索。
「美退出中導條約俄擴大部署新巡航導彈」,東網新聞美洲版,2018年2月1日, 2019年4月11日檢索。
https://hk.on.cc/hk/bkn/cnt/amenews/20190201/bkn-20190201140522452-0201_00972_001.html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擬增部署最新S-400防空系統 ,烏克蘭求助北約」,香港經濟日報
, 2018年11月29 日
https://wealth.hket.com/article/2219446/%E3%80%90%E5%85%8B%E9%87%8C%E7%B1%B3%E4%BA%9E%E3%80%91%E4%BF%84%E6%93%AC%E5%A2%9E%E9%83%A8%E7%BD%B2%E6%9C%80%E6%96%B0S-400%E9%98%B2%E7%A9%BA%E7%B3%BB%E7%B5%B1%20%E7%83%8F%E5%85%8B%E8%98%AD%E6%B1%82%E5%8A%A9%E5%8C%97%E7%B4%84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羅斯在東歐的戰略突圍」,超越新聞網, 2016年5月23日,
http://beyondnewsnet.com/20160523/25927/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羅斯險象環生 部署戰略導彈直指美國」,newtalk ,2018年3月27日,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18-03-27/118889 2019年4月11日檢索。
「俄羅斯警示美國不要在俄羅斯邊境部署重型武器」,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年6月16日,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150616/c16russia/zh-hant/ 2019年4月11日檢索。
「應對美國反導系統俄羅斯加強軍事部署」,東方ONLINE,2016年11月22日,
「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啓示錄。」,__新浪網-北美,http://chinanews.sina.com/bg/2019-05-08/doc-ifzicznf6200606.shtml,2019年10月5日檢

(二).英文網站:
NATO:
「NORTH ALT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約首頁,2019年8月5日,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115204.htm, 2019年11月16日檢索。
NATO: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index.htm2019年10月5日檢索。
NATO:
「北約擴大研究」,北約首頁,2008年11月5日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24733.htm?selected Locale=en, 2019年4月11日檢索。
NATO:
「最終公報---北大西洋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舉行」,北約主頁,2011年1月12日,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25439.htm?selectedLocale= en,2019年4月11日檢索。
NATO: 「會員行動計劃(MAP參加北大西洋理事會會議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批准」,北約主頁,2012年7月27日,http://www.nato.int/cps/en/natolive/official_texts_27444.htm?selectedLocale= en,2019年4月11日檢索。
NATO''s role in Kosovo,第1244(1999)號決議,安全理事會在1999年6月10日第4011次會議上通過,https://www.nato.int/kosovo/docu/u990610a.htm,2014年4月2日。

(三).俄羅斯官方網站:
1、俄羅斯官方網站
「普丁指示與烏克蘭有關部委的同事恢復政府面的聯繫,以免破壞經濟聯繫並支持他們恢復經濟的願望」,俄羅斯外交部,2014年3月4日,
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20366 2019年6月25日檢索。
「與美國總統巴拉歐巴馬通電話」,俄羅斯外交部,2014年2月22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20308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合作學新氣象,多樣化。但有必要製訂更雄心勃勃的目標。其中之一是歐洲和歐亞一體化進程的結合」,俄羅斯外交部,2014年2月22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20113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簽署了關於批准俄羅斯與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共和國之間的友好,合作和互助條約的聯邦法律」,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11月24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2184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德米特﹒梅德韋傑夫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獨立性發表了聲明」,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26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223 2019年6月25日檢索。
「俄羅斯準備就未來與北約的合作做出任何決定」,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25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208 2019年6月25日檢索。
「俄羅斯開始撤回與格魯吉雅對南奧塞提亞的侵略有關的加強俄羅斯維和人員的軍事特遣隊」,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7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118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南奧塞提亞和阿布哈茲總統在與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會晤時簽署了一份關於解決衝突的文件」,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4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092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簽署了格魯吉亞---南奧塞提亞衝突的解決計畫,其中包括先前商定的六項原則」,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6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111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和德國聯邦總理安吉拉﹒梅克爾在索契討論了解決格魯吉亞---南奧塞提亞衝突的前景」,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5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103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和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繼續討論解決2008年8月12日在莫斯科商定的格魯吉亞---南奧塞梯衝突衝突」,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5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088 2019年6月25日檢索。
「由於主要目標已經實現,迫使格魯吉亞當局實現和平的行動已經完成﹕南奧塞梯平民受到保護」,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2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073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從南奧塞提亞撤出所有格魯吉亞武裝部隊並簽署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之間關於拒絕使用武力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仍然是克服目前危機的主要條件」,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11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068 2019年6月25日檢索。
「俄羅斯僅受一件事情的指導—立即結束南奧塞梯暴力,保護平民,其中是大多數是俄羅斯公民,以及早日恢復和平。」,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8月9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1051 2019年6月25日檢索。
「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的概念」,俄羅斯外交部,2008年7月15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785 2019年6月25日檢索。
「在美國方面的倡議下,弗拉基米爾·普京與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進行了電話交談。」,俄羅斯外交部,2014年3月17日,http://www.kremlin.ru/catalog/keywords/82/events/20593 2019年6月25日檢索。
「簽署裁減戰略武器條約」,克里姆林宮網站,(2019年6月25日)。

(四).普丁個人官方網站﹕
「童年---簡單的家庭」,普丁個人官方網站,2008年7月15日,http://putin.kremlin.ru/bio 2019年6月28日檢索。
「運動」,普丁個人官方網站,2008年7月15日,
http://putin.kremlin.ru/interests 2019年6月28日檢索。
九、官方文件:
European Commission An Energy Policy for Europe﹐COM(2007)1 final ﹐
Brussels﹐2007﹒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