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國時期詩經修辭學史
作者:李麗文
作者(外文):Leee, Li-We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慶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民國時期詩經1912-1949年修辭詩經修辭學史Republican EraShi Jing1912-1949Shi Jing RhetoricRhetoric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詩經》修辭相關著作,以專書、專書之章節及單篇論文三種為主。對於作者所列舉的修辭方法,加以系統的闡釋,範例解說詳實,資料援引豐富,有系統地研究修辭學,有助於了解民國時期《詩經》修辭發展的概況。
全文分五章,運用綜合、歸納、比較法,由形式、內容、目的三方面,來探討《詩經》修辭學史。《詩經》修辭學史,依論文撰寫時間先後,分三期:《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與萌芽(1912-1926)、《詩經》修辭研究的成長與茁壯(1927-1936)、《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與沒落(1937-1949)。各作者的論文內容,分別就三方面分析:一、生平與著述 二、內容與簡介 三、優缺與評價,呈現民國時期《詩經》修辭學史的全貌。
第一章,「緒論」,首述《詩經》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研究目的分二類:(一)《詩經》修辭藝術的特質、(二)《詩經》修辭藝術的影響;研究方法分二類:(一)研究資料、(二)研究綱目;次論探究《詩經》修辭學史的定義與內涵;次論《詩經》修辭學史的起源與發展;最後《詩經》修辭前人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與萌芽(1912-1926),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先導 (1912-1918) ,包含:日本諸橋轍次;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萌芽(1919-1926),包含:程俊英、謝无量、唐圭璋三人。
第三章,《詩經》修辭研究的成長與茁壯(1927-1936),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成長 (1927-1931),包含:張壽林、胡樸安;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茁壯(1932-1936),包含:徐 昂、黎錦熙、林之棠、日本兒島獻吉郎、徐澄宇、唐圭璋、王俊瑜七人。
第四章,《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與沒落(1937-1949),分兩期: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斷層 (1937-1945),包含:日本目加田誠;一為《詩經》修辭研究的沒落(1946-1949),包含:胡德執。
第五章,結論。分兩方面分析:一為《詩經》修辭學史的特色,分四個面向探討:1.修辭分類 2.修辭數量 3.詩經內容 4.詩經時代;一為《詩經》修辭學史的影響,探討《詩經》對後世修辭之影響。分就中國、臺灣、日本、韓國、美國等剖析。
附錄,內容包含:修辭格分類簡史、《詩經》修辭簡史、《詩經研究•修辭》諸橋轍次與謝无量對照表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rhetoric in the Shi Jing (also known as the Classic of Poetry, Shih-ching, etc.) can be mostly divided into monographs, chapters of monographs, or individual papers. Rhetorical methods listed by the author are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examples are elaborated with ample reference to information. Rhetoric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o help shed light on development of Shi Jing rhetoric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The text is divided in five chapters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i.e., form, content, and purpose, by using synthesis, inductive reasoning, and comparison.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based on the time each dissertation was written in: Antecedents and beginning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12-1926);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27-1936); and discord and decline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37-1949). Contents of dissertations by each author are analyz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1. Biography and works; 2. Contents and summary; and 3. Pros/Cons and critique, as to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view on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during the Republican era.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first indicates looks into the motivation, purpose, and methods for study on Shi Jing rhetoric. Purpose is divided in two types: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i Jing's art of rhetoric; and (2) Influence of the Shi Jing's art of rhetoric. Study methods are divided in two types: (1) Study data; and (2) Detailed outline of studies; then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elaborates on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and finally, the outcomes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by predecessors.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antecedents and beginning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12-1926), and is further subdivided in two periods: Antecedents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12-1918), including Japanese sinologist Tetsuji Morohashi; and beginning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19-1926), including Junying Cheng, Wuliang Xie, and Guizhang Tang.
The thir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27-1936), and is further subdivided in two periods: Development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27-1931), including Shoulin Zhang and Pu'an Hu; and maturity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32-1936), including Ang Xu, Jinxi Li, Zhitang Lin, Kenkichirō Kojima, Chengyu Xu, Guizhang Tang, and Junyu Wang.
The fourth chapter deals with the discord and decline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37-1949), and is further subdivided in two periods: Discord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37-1945), including Japanese academician Makoto Mekada; and decline of studies on Shi Jing rhetoric (1946-1949), including Dezhi Hu.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ts analysis is divided in two aspec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which ar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four facets: 1. Categories of rhetorical devices; 2. Amount of rhetorical devices; 3. Contents of the Shi Jing; and 4. Times of the Shi Jing. Influence of the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which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hi Jing on later rhetoric. Such analysis is classified into China, Taiwan, Japan,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etc.
Contents of the appendix include: Brief history of rhetorical devices; brief history of Shi Jing rhetoric; and Rhetoric—A Study on Shi Jing, a comparison table of Tetsuji Morohashi and Wuliang Xie.
參考文獻
(古人以時代先後編排,今人依姓氏筆劃排序)
一、詩經類專著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
經注疏本,2001年
李雲光:《毛詩重言通釋》(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
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9年12月
周滿江:《詩經》,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9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上、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
胡子成:《詩經研究》,臺北:綜合出版社,1987年
胡樸安:《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12月
徐 昂:《詩經形釋》,南通:翰墨林書局,1932年10月
徐 英:《詩經學纂要》,臺北:廣文書局,2012年6月
徐澄宇:《詩經學纂要》,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5月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臺北:雲龍出版社,1990年10月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7月;北京:清
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增注本)
夏傳才:《詩經語言藝術新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1月
張文朝:《日本における詩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2年12月。
張西堂:《詩經六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9月
張壽林:《論詩六稁》,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29年9月
黃振民:《詩經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2月
傅斯年:《詩經講義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9月;臺北:五南
圖書出版公司,2013年2月
章太炎等著、郭萬金選編:《偉大傳統:詩經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年1月
程俊英主編:《詩經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2月
蔣善國:《三百篇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月
謝无量:《詩經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5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71年9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6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1996年8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年7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7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三),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四),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1月
中國詩經學會編:《詩經研究叢刊》(五),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3年7月
日‧白川靜:《詩經研究》,京都:朋友書店,1981年3月
日‧白川靜著、杜正勝譯:《詩經的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6月
日‧目加田誠:《詩經》,東京:日本評論社,1943年3月
日‧目加田誠:《詩經‧楚辭》,《中國古典文學大系》(卷15),東京:平凡
社,1969年
日‧加納喜光:《詩經》(上) ,東京:學習研究社,1982年1月
日‧加納喜光:《詩經》(下) ,東京:學習研究社,1983年1月
日‧竹添光鴻:《毛詩會箋》(一、二、三、四、五),臺北:大通書局,1970
年9月
日‧赤塚忠:《詩經研究》,《赤塚忠著作集》(卷5),東京:研文社,1986年
11月
日‧村山吉廣:《詩經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92年10月
日‧村山吉廣:《詩經の鑑賞》,東京:二玄社,2005年12月
日‧松本雅明:《詩經諸篇研究》,東京:開明堂,1958年
日‧速水博司:《近代日本修辭學史:西洋修辭學の導入カウ挫折まで》,東
京:有朋堂,1988年
日‧乾一夫:《中國の名詩鑑賞》第一卷《詩經》,東京:明治書院,1986年9

日‧鈴木修次:《中國古代文學論——詩經の文藝性》,東京:角川書店,1977
年3月
日‧諸橋轍次:《詩經研究》,東京:目黑書店,1912年11月

二、相關專著
(一)經類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12~198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89
年12月
林慶彰編:《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1900-1992),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
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10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一),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4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二),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10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三),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5年4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88~1992)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
年6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四),桃園:聖環圖書公司,1997年4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8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1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叢》(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林慶彰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1993~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
年4月
彭 林編:《經學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6月

(二)史類
尚海、孔凡軍、何虎生主編:《民國史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年9月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一),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90年6月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7年6月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0年
日‧兒島獻吉郎:《支那文學史綱》,東京:富山房,1912年7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學人版),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9


(三)集類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一~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9月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
日‧內野熊一郎:《內野熊一郎博士米壽記念論文集》,東京:株式會社名著普
及會,1991年6月
日‧目加田誠:《目加田誠「北平日記」》,北京:中國書店,2019年6月
日‧松本雅明著作集編集委員會主編:《松本雅明著作集》(五),東京:弘生書
林株式會社,1986年1月
日‧松本雅明著作集編集委員會主編:《松本雅明著作集》(一),東京:弘生書
林株式會社,1987年

(四)修辭類
梁‧劉勰:《文心雕龍》,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宋‧陳騤:《文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元‧王構:《修辭鑑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明‧浦南金:《修辭指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王 易:《修辭學通詮》,上海:神州國光社,1930年5月;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
王廷賢:《文言修辭新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王德春:《大學修辭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
王德春、陳晨:《現代修辭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德春:《修辭學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王德春主編:《修辭學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王德春主編:《漢語修辭詞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臺
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6月
史塵封:《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成偉鈞主編:《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池昌海編:《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教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
宋文翰:《國文修辭學》,臺北:新陸書局,1972年11月
宋振華、吳士文等編:《現代漢語修辭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9

余昭玟:《古文閱讀與修辭》,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9月
谷聲應:《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何永清、孫劍秋:《文法與修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9月
杜淑貞:《現代實用修辭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年3月
沈 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7月
沈 謙:《修辭方法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12月
李 軍:《語用修辭探索》,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李國正:《文法修辭學》,馬來西亞雪蘭莪:拉曼大學中華研究中心,2011年9

李運富、林定川編著:《二十世紀漢語修辭學綜觀》,香港:香港新世紀出版社,
1992年10月(版權頁題名:《二十世紀漢語學術史》)
李維琦編:《古漢語學習叢書‧修辭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李維琦:《修辭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李嘉耀、李熙宗:《實用語法修辭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汪麗炎:《漢語修辭》,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呂叔湘、朱德熙:《語法修辭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9年8月
谷聲應:《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5月
林月仙:《實用修辭學》,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8年9月
吳士文:《修辭格論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
吳士文:《修辭新探》,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吳正吉編:《活用修辭》,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年5月、2000年10月
吳宜婷:《實用修辭學》,苗栗:育達科技大學,2010年9月
吳桂海、鮑慶林主編:《語法修辭新編》,北京: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
吳禮權:《中國修辭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8月
吳禮權:《中國現代修辭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7月
吳禮權、鄧明以:《中國修辭學通史》當代卷,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年9月
吳禮權:《古典小說篇章結構修辭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2月
金兆梓:《修辭概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12月;上海:上海書店,
1990年12月
宗廷虎、鄧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辭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年3月
宗廷虎:《中國現代修辭學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宗廷虎、陳光磊:《中國修辭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
宗廷虎主編:《20世紀中國修辭學》(上下卷)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8年1月
季紹德:《古漢語修辭》,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8月
周振甫:《周振甫講修辭》,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卷三——修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5月
周振甫:《中國修辭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南京:江蘇教育出
版社,2006年4月
周 靖編:《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年2月
易 蒲、李金苓:《漢語修辭學史綱》,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胡性初:《實用修辭》,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年
胡性初編:《修辭助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10月
胡性初編:《中文實用修辭學教程》,香港:三聯書店,2001年3月
胡懷琛:《修辭學要略》,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7月
姚亞平:《當代中國修辭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0年;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
唐 鉞:《修辭格》,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1月
倪寶元:《修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
馬敘倫:《修辭九論》,原出版地不詳:原出版者不詳,原出版年不詳。收於
《天馬山房叢著》,民國排印本,線裝,叢書部一,彙編類
馬鳴春:《稱謂修辭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袁 暉、宗廷虎主編:《漢語修辭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
袁 暉:《二十世紀的漢語修辭學》,太原:書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徐芹庭:《修辭學發微》,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3月、2015年11月
徐芹庭:《古文破題技巧與修辭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公司,1976年
孫萬國:《論修辭》,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3年8月
曹 冕:《修辭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4月
曹 煒:《簡明修辭學教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1年12月
凌厚生:《文法與修辭》,臺北:臺灣省立臺北師範專科學校,1963年6月
張 弓:現代漢語修辭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張文治編:《古書修辭例》,臺北:中華書局,1957年10月
張志公:《修辭概要》,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公司,1999年11月
張春榮:《修辭散步》,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1993年9月
張春榮:《修辭行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月
張春榮:《修辭萬花筒》,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張春榮:《現代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9月、 2014年12月
張春榮:《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臺北:三民書局公司,2016年5月
張會森:《修辭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張煉強:《修辭藝術探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張 嚴:《修辭論說與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10月
張瓌一:《修辭概要》,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3年11月
陳介白:《修辭學講話》,臺北:啟明書局,1958年12月
陳正治編:《修辭學講義》,臺北: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2001年
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大江書舖,1932年;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1月;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郭步陶編:《實用修辭學》,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6月
章衣萍:《修辭學講話》,上海:天馬書店,1934年1月
崔紹范:《修辭學概要》,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崔應賢:《修辭學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黃民裕編:《辭格匯編》,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1985年1月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臺北:洪範書
店,2002年7月
黃仲珊、張陵馨編著:《書林簡明語言與修辭學詞典》,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1998年11月
黃省三:《文法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7月
黃慶萱:《漢語修辭格之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75年
黃慶萱編:《高級中學文法與修辭教師手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公司,2000年10月、2002年10月、2004
年1月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7年1月
程希嵐:《修辭學新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程祥徽、田小琳:《現代漢語》,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2年2月
曾忠華編:《作文津梁》,臺北:學人文教出版社,1986年8月
傅隸樸:《中文修辭學》,星洲:友聯出版社公司,1964年
傅隸樸:《修辭學》,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10月
彭華生、王才禹:《語言藝術分析》,臺北:智慧大學出版公司,1999年1月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
楊樹達編:《漢文文言修辭學》,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楊樹達:《中國修辭學》,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10月;臺北:啟明書局,
1958年2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編:《漢文文言修辭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楊鴻儒:《當代中國修辭學》,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7年11月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益智書局,1988年7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
董魯安:《修辭學》,北平:北平文化學社,1931年10月
裴普賢:《詩詞曲疊句欣賞研究》,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77年2月
趙克勤:《古漢語修辭簡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鄭子瑜:《中國修辭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2月
鄭 奠、譚全基編:《古漢語修辭學資料匯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鄭業建編:《修辭學》,上海:正中書局,1946年2月
鄭遠漢:《辭格辨異》,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鄭頤壽:《比較修辭》,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
鄭頤壽主編《文藝修辭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
蔣金龍:《演講修辭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6月
蔣祖怡:《文章學纂要》,香港:正中書局,1957年
黎運漢、張維耿編:《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9月、
1993年6月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5年6月
黎運漢、盛永生主編:《漢語修辭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蔡宗陽:《陳騤文則新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蔡宗陽編:《文法與修辭》(下),臺北:三民書局公司,2001年1月
蔡宗陽:《修辭學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4月
蔡宗陽:《應用修辭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5月
蔡謀芳:《表達的藝術:修辭二十五講》,臺北:三民書局公司,1990年12月
蔡謀芳:《修辭格教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
劉煥輝:《修辭學綱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劉蘭英、孫全洲主編:《語法與修辭》(下),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2002年1月
駱小所:《現代修辭學》(修訂版),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1995
年11月
錢覺民、李延祐編:《修辭知識十八講》,蘭州:甘肅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
魏聰祺:《修辭分類及其辨析研究》,臺中:臺中教育大學,2011年12月
魏聰祺:《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5年8月
簡澤峰:《理論、批評與詮釋──修辭學史五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14年
8月
關紹箕:《實用修辭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2月
譚正璧編:《修辭新例》,上海:棠棣出版社,1953年5月
譚永祥:《修辭精品六十格》,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
譚全基:《修辭新天地》,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5月、1994年12月
譚學純、朱玲:《廣義修辭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國修辭學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修辭論叢》(二),臺北:洪
葉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7月
中國修辭學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修辭論叢》(四),臺北:洪葉文化
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中國修辭學會華東分會主編:《修辭學研究》(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3年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編:《修辭學研究》(三),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國華東修辭學會編:《修辭學研究》(五),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中國詩經學會編:《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年7月
浙江省修辭研究會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
9月
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組編:《現代漢語修辭知識》,武漢:湖北人民
出版社,1973年
湖北省中小學教學教材研究室編:《語文基礎知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1973年
語法與修辭聯編組:《語法與修辭》,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1月
全國外語院系《語法與修辭》編寫組:《語法與修辭》(全新本) ,南寧:廣西
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邏輯語法修辭漫談編寫組:《邏輯語法修辭漫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8年1月
日‧八波則吉:《應用修辭學講話》,東京:敬文館,1914年11月
日‧大和田建樹:《修辭學》,東京:博文館,1893年1月
日‧五十嵐力:《作文應用常識修辭學》,東京:文泉堂書房,1909年10月
日‧五十嵐力:《新文章講話》,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9年10月
日‧五十嵐力:《修辭學大要》,東京:斯文書院,1923年07月
日‧加藤熊一郎:《應用修辭學》,東京:丙午出版社,1923年5月
日‧竹友藻風:《詩學と修辭學》,東京:昭森社,1944年5月
日‧佐佐政一:《修辭法》,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01年4月
日‧佐佐政一:《修辭通論》,東京:明治書院,1921年
日‧佐佐政一:《修辭法講話》,東京:明治書院,1927年6月
日‧服部元彥:《修辭學》,原出版地不詳:原出版者不詳,1891年
日‧武島又次郎:《作文修辭學》,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4年
日‧武島又次郎:《作文修辭學》,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7年
日‧坪內逍遙:《美辭論稿》,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894年
日‧速水博司:《近代日本修辭學史──西洋修辭學の導入から挫折まご》,東京:
有朋堂,1988年9月
日‧高田早苗:《美辭學》(前篇) ,東京:金港堂,1889年12月
日‧島村瀧太郎:《新美辭學》,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03年8月
日‧渡邊吉治:《現代修辭法要》,東京:日本大學,1926年4月

(五)經學史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2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3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編著:《經學通論》,蘆洲:國立空中大學,2001年10

顧頡剛編:《古史辨》(三),北平:樸社,1931年;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年3月;北京:海南出版社,2005年5月

(六)文學史
王忠林等:《增訂本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1985年5月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9月
朱東潤等:《中國文學批評家與文學批評》(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年5月
林之棠:《中國文學史》,北平:北平華盛書局,1934年8月
周祖譔、陳盡忠編:《中國文學史》,廈門:廈門大學函授部,1965年10月
岳 斌:《中國春秋戰國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姜書閣:《中國文學史四十講》,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
姜書閣:《中國文學史綱要》(上),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
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3年1月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5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先秦卷),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8月;上海:上海世紀出版公司,2007年4月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6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5月
劉大杰編:《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7月
劉麟生主編:《中國文學八論》,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6月;鄭州:中洲古籍
出版社,1991年11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鳴宇出版社,1979年5月
日‧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下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5年12月

(七)其他
吳其堯:《龐德與中國文化:兼論外國文學在中國文化現代化中的作用》,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胡建次、邱美瓊:《日本中國古典詩學研究500家簡介與成果概覽》,南昌:江西
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11月
日‧目加田誠博士古稀記念中國文學論集編集委員會編集:《中國文學論集目加
田誠博士古稀記念》,東京:龍溪書舍 ,1974年10月
日‧吉田誠夫等編:《中國文學研究文獻要覽》(1945~1977),東京:紀伊國屋
書店,1979年10月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1.詩經
朱孟庭:《詩經重章藝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石 強:《民國時期詩經文學闡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14年5月
李宗侗:《詩經史料分析》,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2年
李鳴鏑:《詩經修辭功能論略》,湖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08年
5月
李麗文:《詩經修辭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年6月
呂華亮:《張壽林的「詩經」研究》,淮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19年5月
林奉仙:《十五國風章節之藝術表現》,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年5月
林奉仙:《詩經興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林芹竹:《詩經諷刺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周思妤:《傅斯年史學觀點及其《詩經》學研究》,世新大學中所碩士論文,
2020年
洪湘卿:《詩經國風歌謠的特色》,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1年
胡珮琪:《詩經疑問句之分析》,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文采:《清末民初「詩經」學史論》,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健章:《毛詩重言詞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陳燕燕:《詩經敘事詩之敘事特質及語言研究》,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
2018年
莫煊旖:《詩經辭趣研究》,湖北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碩士論文,2011年5月
彭麗秋:《國風寫作技巧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黃章明:《詩經疊字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
楊雅坤:《謝无量的「詩經」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16年5月
賈 禮:《詩經韻考》,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0年
劉儀芬:《國風之修辭》,中國文化學院西洋文學(法國文學組)研究所碩士論
文,1970年6月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政治大
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謝美齡:《詩經韻部說文字表》,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蕭怡君:《屈萬里之詩經古史學》,世新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羅丹妮:《詩經中意象隱喻的翻譯策略分析》,哈爾濱理工大學英語所碩
士論文,2019年
羅崑林:《詩經•大雅周民族史詩研究》,玄奘大學中語系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2012年
蘇秀娟:《詩經時代聲母現象與上古漢藏語關係》,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
文,2004年

2.修辭學
李相馥:《文心雕龍修辭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6年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所
博士論文,2005年4月
許惠英:《文心雕龍創作論修辭技巧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
論文,2013年5月
區永超:《論語修辭研究》,新亞研究所文學組碩士論,1984年
楊曉靜:《唐鉞「修辭格」研究》,內蒙古大學和語言文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5月

(二)單篇論文
1.詩經
丁宗裕:〈《詩經》的文學價值〉,《反攻》第393期,1974年12月
千山林:〈《詩經》的文學價值〉,《東吳青年》第66期,1977年1月
牛多安:〈《詩經》藝術表現手法二題〉,《東岳論叢》1994年4期,1994年7

毛宣國:〈《詩經》美學論〉,《中國文學研究》1997年3期,1997年3月
王占威:〈試論《詩經》愛情詩的美學價值〉,《語文學刊》1993年6期,
1993年12月
王占威:〈淺談《詩經》語言美〉,《語文學刊》1995年1期,1995年2月
王占威:〈《詩經》形式美概要〉,《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王長華:〈《詩經》的意象及其審美經驗〉,《天津師大學報》1987年3期,
1987年6月
王洲明:〈論《詩經》的文化品格〉,《文史哲》1997年4期,1997年7月
王恩洋:〈論《詩經》之藝術〉,《文教叢刊》1945年3、4期合刊,1945年
12月
王彩琴:〈《詩經》的語言特色〉,《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
5期,2006年9月
王開元:〈十五〈國風〉的美學價值〉,《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20卷4期,1992年12月
王增斌:〈試論〈魏風〉、〈唐風〉的美學特徵〉《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第
21卷4期,1994年10月
王靜芝:〈《詩經》的價值〉,《孔孟月刊》第17卷12期,1979年8月
王曉林:〈淺談〈關雎〉的語言藝術和思想成就〉,《黃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
2卷2期,2000年5月
白惇仁:〈先秦時代射詩考〉,《孔孟月刊》第16卷11期,1978年7月
司徒騮:〈《詩經》在文學上的貢獻〉,《暢流半月刊》第5卷10期,1952年7

竹 安:〈《詩經》中成對關聯詞的格式〉,《中國語文》1959年3期,1959年
3月
江逢僧:〈《詩經》大小雅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文史哲》(山東大學學報之
一)1957年10期,1957年10月
向 熹:〈論《詩經》語言的性質〉,《中國韻文學刊》1998年1期,1998年
余 我:〈《詩經》的技巧〉,《新文藝》第167期,1970年2月
余培林:〈《三百篇》分章歧異考辨〉,《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
朱東潤:〈《詩》三百篇成書中的時代精神〉,《國文月刊》第45期,1946年7

呂珍玉:〈《詩經》疊章相對詞句訓詁問題探討〉《東海中文學報》1998年12
期,1998年
李子偉:〈《詩經》二題新解〉《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1卷1期,1994
年1月
李子廣:〈《詩經》抒情藝術的審美特徵〉《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版)1997
年3期,1997年
李全祥:〈也談《詩經.衛風.氓》的主題及其藝術價值〉,《錦州師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期,1995年
李辰冬:〈《詩經》的研究〉(上),《大陸雜誌》第7卷10期,1953年11月
李辰冬:〈《詩經》的研究〉(下),《大陸雜誌》第7卷11期,1953年12月
李辰冬:〈《詩經》的形式研究〉,《革命思想月刊》第2卷5期,1957年4月
李松筠:〈論《詩經》所反映的階級內容〉《河北師院學報》(哲社版)1979年
4期,1979年
李炳海:〈《詩經》中的空間方位選析〉,《中州學刊》1991年3期,1991年
李家欣:〈《詩經》與民族文化心理〉,《江漢論壇》1989年2期,1989年2月
李家欣:〈從《詩經》楚辭祭祀詩看北南方文化的差異〉《江漢論壇》1994年
7期,1994年
李笑野:〈《詩經》的對寫法及其影響〉,《文史知識》2003年5期,2003年
李 瑩:〈淺析《詩經》語言藝術特色與思想內容的關係〉,《中共鄭州市委黨
校學報》2004年4期,2004年
何 純:〈《詩經.氓》的藝術表現〉,《語文學習》1956年12期,1956年11

金達凱:〈殷周詩的結構與藝術〉,《民主評論》第11卷13期,1960年7月
吳 烈:〈《詩經》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國民文學》1934年3期,1934年
12月
吳紹華:〈《詩經》的文學價值〉,《暢流》第55卷6期,1977年5月
吳廣義:〈《詩經》愛情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影響〉,《陰山學刊》
(社會科學版)1995年2期,1995年
易君左:〈《詩經》的特點〉,《文學世界季刊》1966年秋季號,1966年9月
易君左:〈《詩經》的時代反映〉,《文藝》第25期,1971年7月
屈萬里教授講、朱宏壬筆記:〈東西周之際的詩篇所反映的民生及政治情況〉,
《臺大青年》1968年3期,1968年6月
林律光:〈《詩經》之藝術特色淺談〉,《新亞論叢》總第11期,2010年8月
林慶彰:〈從《詩經》看古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國際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6月;《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
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8月;《學術論文寫作指
引》,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學術論文寫作指
引》,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11月
周文麟:〈《詩經》探賾二題〉,《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1期,
1988年
周示行:〈王船山對《詩經》語言藝術的探索〉,《衡陽師專學報》(社科)
1992年4期,1992年
周 蒙、馮 宇:〈從《詩經》看商周酒文化現象及其精神〉,《社會科學戰
線》1993年5期,1993年9月
周錫侯:〈《詩經》在中華文化中的功效和地位〉,《青年戰士報》1980年8月第
10版
姚兆如:〈《詩經》的學術價值〉,《臺北工專學報》創刊號,1967年4月
胡振華:〈關關、復關、間關——《詩經》疏證之一〉,《文史知識》1994年9
期,1994年
胡義成:〈讀魯迅推薦的謝无量《詩經研究》札記〉,《福建論壇》1983年1
期,1983年1月
胡毓寰:〈從《詩經.噫嘻篇》的一些詞義說到西周社會性質〉,《學術月刊》
1957年10期,1957年
段楚英:〈《詩經》情歌的形式美〉,《江漢論壇》1996年10期,1996年10月
俞明芳:〈《三百篇》有物色而無景色辨——與錢鍾書先生商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1期,1989年3月
段楚英:〈詩經情歌的形式美〉,《江漢論壇》1996年10期,1996年10月
袁湘生:〈《詩經》中時代思想的幾種表示〉,《搖籃》第1卷1期,1931年3月
馬 徵:〈〈棠棣之花〉的藝術分析〉,《社會科學研究》1986年6期,1986年
11月
孫 立:〈《詩經》田園詩的三重境界〉,《古典文學知識》1997年6期,1997

孫 波:〈試論《詩經.國風》的藝術特色〉,《語文學刊》2002年5期,
2002年9月
夏泰生:〈從《詩經》看周人思想解放的歷程〉,《北方論叢》1993年2期,
1993年3月
夏傳才:〈《詩經》的語言和詩體〉,《河北師院學報》1985年1期,1985年
夏傳才:〈《詩經》研究的三個問題〉,《學術研究》1995年3期,1995年
高大威:〈《詩經.閟宮篇》的敘述技巧〉《東方雜誌》復刊第18卷9期,
1988年3月
高友工:〈《詩經》的語言藝術〉,《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學組),
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6月
徐送迎:〈談〈國風〉中戀愛婚姻詩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北方論叢》
1988年4期,1988年7月
柴文華:〈《詩經》審美心理論〉,《求是學刊》1989年2期,1989年4月
張 晨:〈試論司馬遷的《詩經》觀〉,《北方論叢》2001年5期,2001年9月
張 健:〈《詩經》的研究〉,《文藝月刊》第36期,1972年6月
張朝柯:〈《詩經》詩的「興」及其起源〉,《文學遺產增刊》1955年2輯,
1955年8月
張慶利、王 瑤:〈《詩經》農事詩的美學意義〉《綏化師專學報》1994年4
期,1994年12月
張震澤:〈論《詩經》的藝術〉(上、下)《社會科學輯刊》1979年3、4期,
1979年
張 蕾:〈《詩經》敘事詩特色探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3卷1期,2000年1月
張雙英:〈《詩經.七月》詩的作法及其寓義〉,《中央日報》第10版,1984年
11月
章惠康、羅光輝:〈《詩經.鄘風》言情詩的表現方式〉《古典文學知識》1990
年1期,1990年
章惠康、羅光輝:〈《詩經.秦風》言情詩藝術探微〉,《長沙水電師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0年4期,1990年11月
章靈燕:〈試談《詩經》的藝術成就〉,《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5年3
期,2015年3月
陳世驤:〈The Shih Ching:Its Generic Significance Anc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Poetics〉,《中央研究院歷
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冊),1969年1月
陳 虎:〈試論《詩經》對《史記》的影響〉,《晉陽學刊》2002年3期,2002
年.
陳桐生:〈《史記》與《詩經》的三種關係〉,《社會科學輯刊》1995年3期,
1995年5月
郭 杰:〈《詩經》對答之體及其歷史意義〉,《文學遺產》1999年2期,1999

郭競芳:〈論《詩經》的語言〉,《殷都學刊》2004年1期,2004年3月
程俊英:〈略談《詩經》〉,《語文教學》總第10期,1957年6月
程俊英:〈略談《詩經》的表現方法〉,《語文教學》1957年8期,1957年8月
喬 力:〈簡論古典詩詞的形似與神似〉,《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3期,
1990年6月
黃作興:〈對「《詩經》的現實性和人民性」一文的意見〉,《文史哲》(山東大
學學報之一)1957年3期,1957年3月
黃培坤:〈試論《詩經》中的意象〉,《福建論壇》1996年6期,1996年12月
黃肇基:〈《詩經》中的民情〉(上),《中國語文月刊》第463期,1996年1月
黃肇基:〈《詩經》中的民情〉(中),《中國語文月刊》第464期,1996年2月
黃肇基:〈《詩經》中的民情〉(下),《中國語文月刊》第465期,1996年3月
須黎明:〈淺析《詩經》、《楚辭》藝術特色的異同〉,《中文自學指導》1994
年11 期,1994年11月15日
買鴻德:〈《詩經》中的咏物失及其傳統特色〉,《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8年3期,1998年
傅兆寬:〈《詩經.國風》中的怨刺詩〉,《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5年3
期,1995年7月
楊公驥:〈《詩經》、《楚辭》對後世文學形式的影響〉,《東北師大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5期,1986年8月
楊仲義:〈《詩經》賦比興的美學真諦〉,《湘潭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1
期,1997年
楊凌羽:〈雅頌詩篇的思想傾向〉,《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1
期,1985年
葉 珊:〈《詩經》國風的草木和詩的表現技巧〉,《現代文學季刊》第33期,
1967年
裘燮君:〈《詩經》句尾語氣詞的原始性質──《商周句尾語氣詞》專論之一〉,
《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3期,1999年9月
連 欣:〈《詩經》的語言藝術──談「賦」的魅力〉,《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
報》1997年5期,1997年10月30日
裴普言:〈《詩經》字詞用法舉例〉,《東方雜誌》復刊第6卷5期,1972年11

廖 群:〈關于《詩經》現實主義藝術問題的重新審視〉,《河北師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2年4期,1992年12月
趙月恒:〈《詩經》與周代的俘虜政策〉,《文史知識》1996年8期,1996年
趙沛霖:〈《詩經》藝術成就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1989年3期,1989年
趙沛霖:〈論《詩經》的神話學價值〉,《文藝研究》1994年3期,1994年
趙 明:〈詩經的文化意義〉,《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趙宗來:〈《詩經》的政治解讀與文學解讀〉,《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5卷2期,2002年6月
鄧潭洲:〈《詩經》的現實性和人民性〉,《文史哲》1955年10期,1955年10

劉斯翰、何天杰:〈先秦儒家詩論之產生和發展〉,《學術研究》1984年4
期,1984年
劉毓慶:〈從朱熹到徐常吉──文學研究軌跡探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38卷2期,2001年3月
劉樹元:〈《詩經》美學二題〉,《錦州師院學報》(哲社版)1989年3期,
1989年7月
郭競芳:〈論《詩經》的語言〉,《殷都學刊》2004年1期,2004年3月30日
澎 湃:〈《詩經》的文學價值〉,《中華日報》第11版,1978年4月
魯洪生:〈《詩經》的價值〉,《齊魯學刊》1998年2期,1998年
蕭建華:〈《詩經》傷感詩的美學價值〉,《江漢論壇》1993年3期,1993年3月
戴璉璋:〈《詩經》語法研究〉,《中國學術年刊》1976年1期,1976年12月
糜文開:〈《詩經》的基本形式及其變化〉,《文壇》第44期,1964年2月
糜文開:〈讀顏元叔「析《詩經》的〈關雎〉」〉,《中央日報》第10版,1968
年11月
糜文開:〈從今存《三百篇》篇名來考察詩經篇名問題〉,《東方雜誌》復刊第
12卷11期,1979年5月
韓國勝:〈試論十五〈國風〉對中國詩歌的影響〉,《濮陽教育學院學報》第16
卷4期,2003年11月20日
顏元叔:〈析《詩經》的關雎〉,《中央日報》第10版,1968年10月
聶石樵:〈論《詩經》的人民性〉,《文學遺產》1977年增刊第4輯,1977年
韓黎范:〈敷陳‧比附‧起興——《詩經》的藝術手法〉《語文學習》1980年
12期,1980年
羅先德:〈談談《詩經》語言的「三美」特徵〉,《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15卷3期,2004年9月
蘇雪林:〈《詩經》所供給的典故詞彙成語〉(上),《暢流》第44卷1期,
1971年8月
蘇雪林:〈《詩經》所供給的典故詞彙成語〉(下),《暢流》第44卷2期,
1971年9月
中文系先秦詩歌研究小組:〈論《詩經》中民歌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山東大學
學報》(中文版)1960年1期,1960年
日‧小西昇:〈漢代樂府詩におけゐ《詩經》の連想的表現方法の衰滅〉,《中國
關係論說資料》(1),頁89~111,1964年6月
日‧加納喜光:〈パラディグム變換詩の構造──《詩經.國風》の基本詩形〉,
《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0集,1978年10月
日‧加納喜光:〈《詩經》におけゐ類型表現の機能〉,《日本中國學會報》第33
集,頁139~156,1981年10月
日‧米山寅太郎:〈論語關雎之亂章考〉,《諸橋博士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東
京:諸橋轍次先生古稀祝賀記念會,1953年10月
日‧吉川幸次郎等:〈《詩經》の藝術性と思想性〉,《中央公論》第76卷1號,
頁262~270,1961年1月
日‧林健一:〈〈國風〉に於ける三章章四句の詩に就て〉,《漢學會雜誌》第11
卷1號,1943年5月
日‧高成田忠風:〈《詩經》の自然美〉,《斯文》第3編6號,頁462~465,
1921年12月
日‧原一郎:〈中國文學の中のバラツド的要素──《詩經‧國風》の歌謠につぃ
て〉,《天理大學學報》,第23卷5號,1972年3月
日‧飯田利行:〈言語學的に見た《詩經.葛覃》三章〉,《東洋學研究》第8號,
頁89~108,1939年
日‧福原龍藏:〈鄭聲雜考〉,《諸橋博士古稀祝賀記念論文集》,東京:諸橋轍
次先生古稀祝賀記念會,1953年10月
日‧增野弘幸:〈《詩經》におけゐ「鳥が木にとまゐ」の表現について〉,《竺
波中國文化論叢》第9號,頁1~15,1989年2月
日‧增野弘幸:〈《詩經》におけゐ「南畝」の意味について〉,《村山吉廣教授
古稀記念中國古典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頁129~143,2000年3


2.修辭學
丁冀榮:〈《詩經》中的疊詞分析〉,《芒種》2018年10期,2018年5月
于維杰:〈《詩經》修辭示例〉,《現代學苑》,第4卷5期,1967年5月
王小淨:〈《詩經》單純複音詞研究〉,《文教資料》2014年33期,2014年11

王忠林:〈《詩經》中運用譬喻修辭手法的分析〉,《第一屆先秦學術國際研討會
論文集》,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992年4月
王長華:〈《詩經》對中國語言文化隱喻品性形成的影響〉,《天津師大學報》
1993年6期,1993年12月;〈詩經對中國語言文化隱喻品性形成的影
響〉,《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6月
王英賢:〈《詩經.東門》的象徵意蘊〉,《貴州文史叢刊》1998年2期,1998

王俊瑜:〈《詩經》的修辭〉,《益世報》第12版,1936年9月
王 政:〈《詩經》與琴瑟之喻〉,《詩經研究叢刊》第4輯,2003年1月
王彩琴:〈采薇〉修辭方式初探〉,《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3卷1
期,2003年3月
王順娣:〈論《詩經》中的草木隱喻〉,《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2015年11月
王樹溥:〈《詩經》的修辭藝術片談〉,《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8年2
期,1998年
方文一:〈《詩經》中同義詞運用的特色〉,《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年5期,1998年10月15日
孔元元:〈從認知隱喻角度看《詩經》婚戀詩中的水意象〉,《漯河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第11卷1期,2012年1月
孔元元:〈對《詩經》怨刺詩中意象的認知隱喻解析〉,《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3年7期,2013年7月
及文平、于 穎:〈《詩經》疊詞的審美特質〉,《山花》2010年16期,2010
年8月
尹建章:〈試談《詩經》的諷刺藝術〉,《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6
期,1986年
付振果、董會榮:〈《詩經》三首的修辭手段〉,《文學教育》(下)2007年5
期,2007年5月15日
石曉林:〈淺談〈國風〉比喻藝術的特色〉,《江淮論壇》1981年5期,1981年
田有成:〈〈蒹葭〉疊詞辨正〉,《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5卷1期,
2002年3月
田晴嵐:〈《詩經》單純複音詞同義詞研究〉,《品牌》2014年7期,2015年1月
田 燁:〈《詩經》摹聲重言詞的上古聲部〉,《文教資料》2016年36期,
2016年12月
史 航:〈反語在《國風》中的運用〉,《新余學院學報》2019年5期,2019年
10月
任 翌:〈得體的修辭內涵與《詩經》溫柔敦厚的傳統〉,《江南學院學報》第
14卷2期,1999年6月
朱丹寧:〈擬聲詞擬態化在《詩經》中的應用研究〉,《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7年6期,2017年11月
朱慧玲:〈論《詩經》中的詈辭〉,《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年9期,2018年9月
朱寶春:〈《詩經》修辭藝術淺論〉,《湘潮》(下半月)(理論)2008年6期,
2008年6月
江 灝:〈《詩經》中的重言〉,《湖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
1期,1982年1月
江辛眉:〈《詩經》修辭格舉隅──紀念聞一多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上海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2期,1980年7月
江辛眉:〈《詩經》修辭格舉隅──紀念聞一多先生逝世三十四周年〉,《上海師
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3期,1980年9月
李小軍:〈《詩經》中修辭造成的語句變換〉,《修辭學習》2003年5期,2003
年10月
李世萍:〈婉而成章曲以見文——《詩經》辭格探析〉,《語文學刊》1998年4
期,1998年8月
李玉珍、張 勇:〈淺談《詩經》中的諷刺詩〉,《名家名作》2018年4期,
2018年7月
李 波:〈《詩經》中的疊音修辭〉,《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1
期,2004年1月
李金坤:〈〈衛風.氓〉對比藝術淺談——兼談《詩經》對比手法的運用〉,《瀋
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1期,1988年
李延靜:〈《詩經》示現手法探析〉,《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8年
8期,2018年8月
李 索:〈《詩經》問句初探〉,《河北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
3期,1987年9月
李荀華:〈《詩經》中重言疊字的文化意義〉,《兵團教育學院學報》第9卷1
期,1999年3月
李新苗:〈淺析《詩經.衛風.有狐》「狐」的借代用法〉,《山東廣播電視大學
學報》2010年1期,2010年2月
李新苗:〈《詩經》「如」字用法研究〉,《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2
期,2010年2月
李 晶:〈淺析《詩經》疊音詞的修辭特點〉,《長城》2010年8期,2010年8

李 輝:〈《詩經》重章疊調的興起與樂歌功能新論〉,《文學遺產》2017年6
期,2017年11月
李 蹊:〈《詩經》的文學性與類覺醒〉,《晉陽學刊》2003年1期,2003年1

李燕萍:〈《詩經》中疊字的妙用〉,《甘肅教育》2009年10期,2009年5月
李 慧:〈淺析問句在《詩經》中的運用〉,《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
年10期,2008年10月
李鵑娟:〈〈國風〉疊字詞研究〉,《第四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
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修辭學會主編,2002年5月;《詩經研究叢
刊》2002年3輯,2002年7月
李麗文:〈《詩經》十五國風設問探析〉,《第四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修辭學會主編,2002年5月
李麗文:〈《詩經》譬喻美學〉,《第五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修辭學會主編,2003年11月
李麗文:〈《詩經》頂針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2期,東吳大學中國
文學系博碩士班學生會,2005年7月
余培林:〈《三百篇》中疊字不作動詞說〉,《國文學報》第17期,1988年6月
余培林:〈《詩經》複字句研究〉,《國文學報》第27期,1998年6月
沈 謙:〈《詩經》中的層遞藝術〉,《中央日報》第10版,1984年2月8日
邢濟眾:〈《詩經》修辭的研究〉,《義安學院院刊》1967年3卷,1967年
汪偉頲:〈鳥鳴嚶嚶,雞鳴喈喈──淺析《詩經》中的鳥鳴擬聲詞〉,《安徽文
學》(下半月)2017年8期,2017年8月
汪維輝:〈《詩經》中的借代〉,《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1
期,1989年2月
何倩怡:〈淺談疊音詞在《詩經》中「擬聲狀物」的運用〉,《銅陵職業技術學院
學報》2018年2期,2018年6月
何慎怡:〈《詩經》互文修辭手法〉,《古漢語研究》1999年4期,1999年12
月;《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年7月
呂珍玉:〈《詩經》頂真修辭技巧探究〉,《中國文化月刊》第299期,2005年
11月;《詩經章法與寫作藝術》,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12月
林之棠:〈《詩經》對舉字釋例〉,《國學月報》,第2卷12號,1971年11月
林之棠:〈《詩經》重言字釋例〉,《國學月報》,第2卷12號,1971年11月
林淑貞:〈擬譬與寓寄──從〈鴟鴞〉辨析「比」、「比興」與「寓言詩」義涵之
異同〉,《詩經研究叢刊》2002年第3輯,2002年7月;,《孔孟月
刊》第40卷11期,2001年7月
林淑貞:〈《詩經》與琴瑟之喻〉,《詩經研究叢刊》2003年4輯,2003年1月
林祥徵:〈錢鍾書對《詩經》修辭學的拓展〉,《詩經研究叢刊》第5輯,2003
年7月
林祥徵:〈《詩經》的修辭藝術及其影響〉,《泰山學院學報》第35卷1期,
2013年1月
林道立:〈古典詩詞中的疊字管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2
期,1982年7月2日
吳玉琴:〈論蒙古族早期詩歌的修辭手法——兼論與《詩經》表現手法的異同〉,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9期,2012年9月
吳苗苗:〈漢樂府詩對《詩經》重言詞的繼承與發展〉,《牡丹江大學學報》第
24卷6期,2015年6月
吳朝輝:〈《詩.國風》修辭藝術探微——以國風最短五篇詩的修辭現象為例〉,
《東師語文學刊》1994年7期,1994年6月
吳朝輝:〈修辭格與賦比興——兼論《詩經》的修辭藝術〉,《東師語文學刊》
1995年8期,1995年6月
吳禮權:〈《詩經》比喻修辭實踐對中國人審美觀的深刻影響〉,《淮北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年4月
周玉秀:〈〈黍離〉修辭方法淺說〉《沈陽教育學院學報》第4卷1期,2002
年3月
周玉秀:〈論《詩經》中的互文見義法〉《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6期,2011
年11月
周延雲:〈《詩經》疊字運用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2期,2000年5月
周延雲:〈《詩經》比喻研究〉,《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3
期,2002年8月
周 虹:〈《詩經》排比的特點與審美〉,《語文學刊》2014年10期,2014年5

周春健:〈一則婚聯中的修辭現象〉,《修辭學習》,2003年第4輯,2003年6月
周錦國、劉思伶:〈《詩經》成語的修辭探究〉,《畢節學院學報》2013年6期,
2013年6月15日
宗小飛、吳世雄:〈《詩經》隱喻性成語的歷時語義演變〉,《外國語言文學》
2010年4期,2010年12月
金 路:〈並不遙遠的《詩經》,並不高冷的「點題」──以〈蒹葭〉為例,探微
重章疊唱式點提法〉,《教師》2018年25期,2018年9月
洪麗娣:〈論鄭玄毛詩箋中的修辭觀念〉,《遼寧教育學院學報》第15卷2期,
1998年3月
姚晨瑀:〈試論《詩經》表現手法及其在後世文學創作中的復現〉,《名作欣賞》
2020年6期,2020年2月
段吉福:〈《詩經》中完全重疊字調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1984年3期,1984年7月
胡德執:〈《詩經》用韻法及雙聲、疊韻、疊字略例〉,《南京市私立昌明中學年
刊》1947年1期,1957年
胡曉靖:〈《詩經》:疊字構詞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
26卷4期,2006年7月
施又文:〈論《詩經•衛風•氓》以對比藝術表現愛恨糾纏的情感〉,《東海大學
圖書館館刊》第29期,2018年5月
姜守陽:〈淺析《詩經》中疊詞的作用〉,《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年4期,2007年4月
高 林:〈論《詩經》中的襯字〉,《佳木斯師專學報》1994年2期,1994年
6月
唐文德:〈論〈魏風.碩鼠〉的象徵比喻藝術〉,《逢甲學報》第26期,1993年
11月
唐圭璋:〈《三百篇》修詞之研究〉,《國學叢刊》第2卷4期,1925年10月;許
家成譯註:《詩經》頁1-17,香港,實學書店,1964年6月
唐圭璋:〈詩經複詞考〉,《制言半月刊》第17期,1936年5月
孫冬妮:〈《詩經》疊字分析〉,《襄樊學院學報》第24卷6期,2003年11月
孫光萱:〈數量詞在詩歌中的修辭作用〉《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年3
期,1994年
孫雍長:〈《詩》「雀無角」、「鼠無牙」解——修辭中的偷換格〉《中國語文》
1989年1期,1989年
孫曉榴:〈析《詩經》中的疊字〉,《語文學刊》2010年1期,2010年1月
柴秀敏:〈《詩經》疑問句類析〉,《詩經研究叢刊》,第2輯,2002年1月
宮 瀟:〈淺析《詩經》中夸張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表達效果〉,《安徽文學》
(下半月),2014年2期,2014年2月
徐 荻:〈淺析《詩經》中摹聲重言詞的判定〉,《文教資料》2012年31期
,2012年11月
浦愛立:〈古詩詞中疊字修辭的類型及作用〉,《現代語文》2006年7期,
2006年7月
郜聿頁:〈《詩經》的語言研究〉,《中國外語》2018年5期,2018年9月
曹 鳳:〈興與隱喻——中西詩學比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1991年5期,1991年9月
陶長坤:〈《詩經》象徵藝術探微——兼與王齊洲同志商榷〉,《內蒙古師大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1期,1993年3月
許琇禎:〈《詩經.國風》層遞藝巧析論〉,《孔孟月刊》第32卷8期,1994年4

張仁立:〈《詩經》中的襯音助詞研究〉,《語文研究》1999年3期,1999年7月
張仁明:〈《詩經》中的襯音助詞研究〉,《畢節師專學報》1995年4期,1995
年11月
張其昀:〈《詩經》疊字三題〉,《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1
期,1995年1月
張其昀:〈《詩經》疊字三題〉(續),《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3期,1995年7月
張明明、羅筱玉:〈《詩經•國風》聲音意象研究〉,《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2015年1期,2015年1月
張春泉:〈《詩經》中的組合問及其修辭價值〉,《北方論叢》2010年6期,
2010年11月
張 映:〈《詩經》中「疊字」淺析〉,《太原大學學報》第13卷4期,2012年
12月
張猛剛:〈《詩經》中疊音詞語言現象傳承探析〉,《文教資料》2013年4期,
2013年12月
張富翠、余 慶:〈疊詞在《詩經》中的藝術功用〉,《西昌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19卷3期,2007年9月
張藝嬌:〈《詩經》疑問句尾語氣詞研究〉,《語文學刊》2013年22期,2013年
11月
張 麗:〈《詩經》中疊音詞的運用〉,《牡丹》2016年6期,2016年3月
張寶林、張建宇:〈《詩經》聲音視覺修辭研究〉,《出版廣角》2019年10期,
2019年6月
崔錫臣:〈〈碩鼠篇〉究竟運用了何種修辭方法〉,《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
科學版)1995年2期,1995年
陳光磊、王俊衡:〈略論《詩經》的語音修辭〉,《修辭學習》1994年5期,
1994年10月
陳柏華:〈《詩.蒹葭》疊詞義辨〉,《語文學刊》,2001年3期,2001年
梁克虎:〈《詩經》疊字試探〉,《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1
期,1981年3月
郭 東:〈談《詩經》中的色彩審美──以白色為例〉,《美與時代》(下)2018年
8期,2018年8月
常丁禕:〈論《詩經》的諷刺藝術〉,《讀者文摘》2017年2期,2017年1月
梁克虎:〈《詩經》疊字試探〉,《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1
期,1981年3月
梁鳳居:〈雙關辭格名稱探源及研究概述〉,《現代語文》2006年7期,
2006年7月
陶文鵬:〈疊字詞狀物抒情之妙〉,《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2期,2001年3月
麻曉燕:〈淺談疊字在古典詩歌創作中的作用〉,《北方論叢》1999年2期,
1999年3月
程俊英:〈《詩》之修辭〉,《學衡》1922年12期,1922年12月
程俊英‧萬雲駿:〈《詩經》的語言藝術——兼談詩、詞、曲的修辭〉,《文學遺
產》,1980年3期,1980年12月
程國煜:〈《詩經》中的修辭學考據──以同義詞的修辭為例〉,《求索》2009年
4期,2009年4月
賀 凱:〈《詩經》中的重言詞和聯綿詞的分合運用〉,《山西師範學院學報》
1959年3期,1959年10月
童元方:〈《詩經》的疊字藝術及其他〉,《幼獅月刊》,第36卷1期,1972年
7月
景聖琪:〈《詩.秦風.蒹葭》疊詞義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4期,2000年10月
黃冬珍:〈《詩經》的憂患意識〉,《晉陽學刊》2003年1期,2003年1月
黃宇鴻:〈從《詩經》看古代聯綿詞的成因及特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6期,1999年11月
黃振民:〈《詩》三百篇修辭之研究〉,《國文學報》1978年7期,1978年6月
黃素芬:〈試論《詩經》的藝術表現手法〉,《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983年1期,1983年
黃高憲:〈《詩經》數量詞的用法及特點〉,《福建論壇》1982年1期,1982年
2月
黃菁晶:〈盡享文學視聽盛宴──《詩經》中的修辭賞析〉,《安徽文學》(下半
月)2009年7期,2009年7月
黃鐵錚:〈《詩經》疊字之研究〉,《華國》(香港)1958年2期,1958年9月
曾 劍:〈《詩經》戰爭詩思想及修辭藝術探微〉,《短篇小說》(原創版)
2014年第23期,2014年8月
彭宣維:〈論明喻和隱喻產生的先後順序──一項以《詩經》為語料的認知研
究〉,《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期,2007年5月
葉 龍:〈〈國風〉與雅歌的修辭研究〉,《文學世界》第8卷第2期,1964年6
月;《民主評論》,第16卷15-16期,1965年9月-10月
楊公驥:〈〈風〉、〈騷〉傳統對後世文學形式的影響〉,《文史知識》1986年5
期,1986年5月
楊合鳴:〈《詩經》疊根詞略論〉《第三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語文出版社,1997年8月
楊秋蓮:〈《詩經》中的助詞研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7期,2017
年7月
楊滿忠:〈簡論《詩經》疊字的社會美〉《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年4期,1997年7月
楊慧芝:〈《詩經》語氣詞研究〉,《青年文學家》2015年36期,2015年12月
賈 娟:〈淺析《詩經》中疊詞的應用〉,《中國民族博覽》2019年8期,2019
年8月
萬雪嬋:〈論漢語古詩詞中擬聲詞的英譯策略──以《詩經》為例〉,《海外英
語》2019年12期,2019年6月
趙敏俐:〈《詩經》嗟嘆詞與語助詞的音樂及詩體功能〉,《文學遺產》2019年6
期,2019年11月
裘燮君:〈《詩經》句尾語氣詞的原始性質――《商周句尾語氣詞》專論之一〉,
《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0卷3期,1999年9月
翟豔利:〈《詩經》雙音節詞探析〉,《北方文學》2019年5期,2019年2月
劉天堂:〈論擬聲詞在《詩經》中的運用〉,《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6期,
2001年12月
劉 竹:〈論《詩經》的疊字運用〉,《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25卷5期,1993年10月
劉志清:〈《詩經》的藝術〉,《中國文選》第35期,1968年5月
劉秋潮:〈〈風〉詩使用疊字的藝術〉,《民主論評》第9卷11期,1958年6月
劉明遠:〈《詩經》的重章疊句藝術淺論〉,《語文學刊》2009年12期,2009
年6月
劉振中:〈談《詩經》山水雲雨的象徵意義〉,《東岳論叢》1989年6期,
1989年11月
劉雅潔:〈《詩經》語言特色探微〉,《北方文學》2017年12期,2017年4月
劉 筠:〈《詩經》「比」的藝術〉,《濮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4期,2002
年11月
劉 影:〈《詩經》中的重言探微〉,《科教文匯》(下月旬)2015年6期,
2015年6月
劉懷榮:〈比法思維的發生學研究〉《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
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潘柏年:〈論修辭與聲韻的關係〉,《第一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國修辭學會主編,1999年6月
潘柏年:〈〈國風〉譬喻修辭法分類研究〉,《第二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鄭志強:〈《詩經》中的成熟「修辭格」〉,《詩經研究叢刊》2018年3期,
2007年9月
鄭郁卿:〈《詩經》修辭研究〉,《臺北工專學報》第17期,1984年4月
鄭郁卿:〈《詩經》修辭研究補編〉,《臺北工專學報》第18期,1985年3月
鄭軍健:〈略談《詩經》比興中的隱喻思維系統〉,《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1991年4期,1991年12月
郭焰坤:〈漢語擬人格的產生〉,《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8卷5期,1999年9月30日
郭焰坤:〈諧音雙關的演變〉,《修辭學習》1999年5期,1999年10月15日
黎錦熙:〈《三百篇》主述倒文句例〉,《師大月刊》1933年2期,1933年1月
蕭華榮:〈漢代興喻說〉,《齊魯學刊》1994年4期,1994年
錢小雲:〈《詩經》助詞〉,《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1期,
1979年3月
錢明鏘:〈《詩經》中設疑修辭藝術的運用〉,《詩經研究叢刊》2007年1期,
2018年7月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周南.桃夭》〉,《中國語文》第101卷
1期,2007年7月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周南.關雎》〉,《國文天地》第23卷3
期,2007年8月1日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召南.摽有梅》〉,《中國語文》第101卷
2期,2007年8月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鄘風.相鼠》〉,《中國語文》第101卷3
期,2007年9月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小雅.蓼莪》〉,《第八屆中國修辭學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中國修辭學會主編,
2009年1月
蔡宗陽:〈從文法與修辭析論《詩經.陳風.東門之池》〉,《國文天地》第25
卷4期,2009年9月
蔡宗陽:〈《詩經》互文補義與互文見義的辨析〉,《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7
期,2015年3月
魯 予:〈風詩中的重言詞及其與之相當的語言形式說略〉,《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2期,1988年4月
魏靖峰:〈試析《詩經》十五國風的喻依〉,《中國語文》第66卷1期,1990
年1月
應 華:〈例論《詩經》修辭藝術〉,《河北學刊》1984年4期,1984年8月
謝耀基:〈《詩經》顏色字的運用〉,《第四屆中國修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修辭學會主編,2002年5月;《詩經研究叢
刊》2002年3輯,2002年7月
羅英俠:〈〈關雎〉的語音和詞語修辭藝術〉,《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
期,2007年2月
羅婧瑜:〈《詩經》同義疊字初探〉,《青年文學家》2019年8期,2019年3月
羅敬之:〈談《詩經.國風》的修辭〉,《華學月刊》第96期,1979年12月
蘇 昕:〈《詩經》中水意象之探源〉,《晉陽學刊》1997年1期,1997年1月
日‧水上早苗:〈《詩經》の修辭に就いて〉,《福井大學藝學部紀要》第1部人文
科學第5號,1956年1月
日‧水上靜夫:〈『毛詩』疊句原讀攷──「おどり字」の原流か〉,《池田末利博
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集》,廣島: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事業會,
1980年9月
日‧古川喜哉:〈《詩‧國風》に於けゐ助辞について〉(一),《園田學園女子大
學論文集》第12號,兵庫縣:園田學園女子大學出版社,1977年12月
日‧古田敬一:〈《詩經》の比喻──「如」字使用の直喻につぃて〉,《村山吉廣
教授古稀記念中國古典學論集》,東京:汲古書院,2000年3月
日‧吉田文子:〈《詩經》畳詠体における漸層表現について〉,《南台應用日語
學報》第2號,2002年6月
日‧杉本行夫:〈《詩經》の修辭法〉,《島根大學論集》(人文科學)第4號,
1954年3月
日‧松本雅明:〈詩經修辭におけゐ賦比興の分類――古代中國人の自然感情につい
ての研究序章〉,《法文論叢》2號,1951年3月
日‧境武男:〈《詩經》に見之ゐ擬聲語〉,《詩經學》第1輯, 1958年7月
日‧境武男:〈《詩經》に見之ゐ擬聲語〉(續),《詩經學》第2輯,1959年4月
日‧境武男:〈《詩經》に見之ゐ擬聲語〉(又續),《詩經學》第2輯,1959年7

日‧藤田秀雄:〈《詩經》の疊字語に対すゐ一考察〉,《九州中國學會報》第3
卷,1957年3月
韓‧安秉均:〈《詩經》的表現方法——比喻〉,《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8月
美‧趙納川(Jonathan Smith)著、鍾志輝譯:〈《詩經》疊音詞的
語音象徵〉,《嶺南學報》第24卷6期,2015年6月
美‧鮑琳‧R‧于著、郝建國譯:〈寓言、象徵與《詩經》〉,《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3.其他
于家齊、徐永真:〈獻身《大漢和辭典》編纂的諸橋轍次〉,《辭書研究》1982
年4期,1982年8月
于 潛:〈探尋「五四」精神——再讀彭明《五四運動史》〉,《山西青年》(上)
2020年3期,2020年2月
王 成〈讓歷史說話 用史實發言〉,《大江南北》2015年12期,2015年12月
王先明:〈民國「黃金十年」的歷史實相〉,《記者觀察》2016年8期,2016年8

王 鶴:〈程俊英:一生結緣《詩經》〉,《書屋》2018年5期,2018年6月
朱 敬:〈從「詩經學」看胡樸安的治學方法〉,《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6期,2007年12月
李燕傑:〈懷念語文大師黎錦熙先生〉,《渭南師專學報》1998年1期,1998年1

李興輝:〈我所知道的謝无量先生〉,《文史雜誌》2017年5期,2017年9月
李麗文:〈程俊英「詩之修辭」評介〉,《詩經研究叢刊》第26輯,北京:學苑
出版社,2015年11月
林少陽:〈「五四」新學之修辭學:語言思想之現代嬗變〉,《中國現代文學》第
34期,2018年12月
周維東:〈再談「民國」的文學史意義——以延安時期文學研究為例〉,《學術月
刊》第46期,2014年3月
吳力生:〈懷念先師黎錦熙先生〉,《渭南師專學報》1998年1期,1998年1月
尚 儒:〈學問大家謝无量〉,《新西部》2014年6期,2014年6月
胡裕樹:〈學習《修辭學發凡》,為促進修辭學的繁榮貢獻力量〉,上海魯迅紀念
館編:《陳望道先生紀念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姚 遠:〈抗戰年代的西大教授黎錦熙〉,《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1期,1995年2月
俞汝捷:〈詩壇伉儷徐澄宇、陳家慶先生〉,《世紀》2013年1期,2013年1月
徐偉傑:〈淺議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決策探索》(下)2019年11期,2019
年11月
秦旭卿:〈略論黎錦熙的修辭理論和實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2年1期,1992年3月
夏佑至:〈抗戰與抗戰研究〉,《新民周刊》2015年32期,2015年8月
唐圭璋:〈唐圭璋自傳〉,《文獻》1981年2期,1981年7月
張志公:〈《修辭學發凡》給我的教益〉,上海魯迅紀念館編:《陳望道先生紀念
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張園曉:〈論五四運動對新時代青年發展的影響〉,《現代交際》2019年24期,
2019年12月
陳友冰:〈日本近百年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歷程及相關特徵〉,《汕頭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期,2007年6月
陳 韜:〈傳承師道的力量——華東師大古籍所緬懷創始人徐震堮、程俊英〉,
《上海教育》2013年12期,2013年4月
曹述敬:〈黎錦熙先生著作目錄繫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2期,
1990年5月
黃得時:〈諸橋轍次其人其書〉,《中外雜誌》第34卷1期,1983年7月
焦聚川:〈黎錦熙事略〉,《民主與科學》1995年2期,1995年4月
楊慶蕙、黎澤渝:〈語文學術史上一位劃時代的宗師黎錦熙先生——紀念黎先生逝
世20周年〉,《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6期,1998
年11月
馮其庸:〈懷念國學大師謝无量先生〉,《書畫藝術》2017年4期,2017年8月
彭 華:〈一代名流謝无量:生平志業、學術成就與蜀學因緣〉,《關東學刊》
2016年7期,2016年7月
虞坤林:〈陳乃乾與胡樸安的交往〉,《山東圖書館學刊》2012年2期,2012年
12月
覃江華:〈謝无量與湯壽潛、蔡元培學術淵源考〉,《社會科學論壇》2019年5
期,2019年9月
劉 華:〈徐益修與《徐益修全書》研究〉,《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5
期,2014年10月
蔣見元:〈中國第一代女教授——程俊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4期,
1989年8月
趙 苗:〈淺談兒島獻吉郎的中國文學史觀〉,《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7年1期,2017年1月
鄭毓瑜、高嘉謙:〈「五四」新人文導言〉,《中國現代文學》第34期,2018年
12月
黎澤渝:〈黎錦熙先生年譜〉,《漢字文化》1995年2期,1995年5月
魏 勵:〈《大漢和辭典》與諸橋轍次〉,《讀書》1985年7期,1985年4月
譚 梅:〈民國時期中國文學史著述中的《詩經》研究〉,《畢節學院學報》
2014年11期,2014年11月
麓保孝撰、許賢瑤譯:〈諸橋轍次其人及學問〉,《世界華學季刊》第3卷4
期,1982年12月
龔業隆:〈與毛澤東亦師亦友的黎錦熙〉,《世紀》2005年4期,2005年8月
龔 磊:〈觀照五四運動的三面鏡子——談歷史解釋素養的培育〉,《中國歷史教
學》2020年1期,2020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