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元文化國、文化基本權與原住民族刑事法上文化抗辯:兼論文化抗辯在民事侵權及行政制裁領域適用的可行性分析
作者:蔡文健
作者(外文):Tsai, Wen-Chi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許育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多元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抗辯信仰自由基本權利水平效力基本權衝突利益衡量Pluralistic Cultures(Multiculturalism)Indigenous PeoplesCultural defensefreedom of ReligionHorizontal Effect of Fundamental RightsConflicts of Fundamental RightsBalance of Interes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二次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從日本手中接收台灣,由於當時直接將在中國所制定的中華民國刑法典,適用於台灣這塊土地上,所以許多行為的入罪,與犯罪定義的出現,就是在漢族觀點下,未經原住民族的同意,即直接適用在原住民族的身上。一直以來,原住民族因為原、漢文化衝突而導致犯罪者,不勝枚舉,而這些案件背後所隱藏的族群歧視,與文化差異的問題,一直未被重視與凸顯。
晚近學說上逐漸引進討論的文化辯護或稱為文化抗辯概念,源自於美國,目前學說上,針對文化抗辯的研究方向,主要都是聚焦在被告是否得以主張,欠缺故意或罪責,要求減輕刑責、或是無罪的判決;也就是說比較集中在刑事實體、或是程序法上,而且已經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國內文獻,針對文化抗辯,甚少有直接上溯到憲法上找尋其憲法上正當性的立基點。針對此一源自於刑事法上的概念。本論文嘗試先從憲法的角度,作為切入點。如果文化抗辯在我國憲法框架中,具備一定的憲法上正當性,甚至與基本權利有重大的關聯,則此時,基於基本權的垂直效力與水平效力,文化抗辯在民事法領域與行政法領域仍應有一定適用的空間,故此時討論的重點,毋寧應由文化抗辯是否可以在民事或行政法領域適用,變成文化抗辯應該如何在民事或行政法領域適用。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ok over Taiwan from Japan after World War II. The Criminal Code of the Republic China was enacted in China, so many crimes and definitions w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 people. These crimes were directly applied to indigenous peoples without gaining their consent. There are countless cas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committing crimes due to cultural conflict with Han people. However, the underlying racism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issues that have never been addressed.
Cultural defense is a concept that is gradually being discussed in recent theories, The concept origin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cent studies on cultural defense mainly focus on whether or not the defendant may claim lack of intent or culpability as grounds for a sentence reduction or verdict of not guilty, i.e., the studies are concentrated in criminal law or procedural law and have already produc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results. However, after reviewing domestic literature, studies rarely directly adopted a constitutional perspective in determining the legitimacy of cultural defense. Discussions on whether or not this concept that originated from criminal law can be directly. This study uses the constitution as an entry point. If cultural defense has a certain level of legitimacy in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the R.O.C., or even b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fundamental rights, then the cultural defense will be applicable in civil and administrative c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due to the horizontal effect and vertical effect of fundamental rights. If this turns out to be the case, discussions should not be on whether or not the cultural defense can be applied in civil cases or administrative cases, but rather how the cultural defense can be applied in civil cases and administrative cases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2004年5月,5版。
R.L.Johnstone著,尹今黎/張蕾譯,《社會中的宗教》,四川:四川人民,1992年11月。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高砂族調查書:番社概況》,台北:中央研究院,2011年12月。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台北:自版,2005年9月。
王和雄,〈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之意義與界限〉,收於:司法院主編,《司法院大法官釋憲50週年紀念論文集》,1998年9月,頁149-223。
王泰升,《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台北:元照,2005年。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2001年。
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基礎理論》,台北:自版,1996年10月。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台北:自版,2006年2月。
—,《侵權行為法(1)》。台北:自版,2000年9月。
—,《民法總則》,台北:自版,2000年9月。
—,《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法與案例研究》,台北:自版,2012年1月。
王皇玉,〈原住民犯罪不法意識之研究:評新竹縣尖石鄉風倒木竊取事件〉,收於: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罪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9年,頁125-146。
古承宗,〈環境風險與環境刑法之保護法益〉,收於:氏著,《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台北:元照,2017年2月,105-152。
—,〈風險社會與現代刑法的象徵性〉,收於:氏著,《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台北:元照,2017年2月,頁45-103。
—,〈重新檢視重製罪之解釋與適用〉,收於:氏著,《刑法的象徵化與規制理性》,台北:元照,2017年2月,頁222-223。
石忠山,〈多元民主共和的平等與差異:原住民族特殊權體權利的若干思考〉,收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12月,頁165-217。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道路》,台北:聯經,2001年。
余振華,《刑法違法性理論》,台北:元照,2001年3月,2版。
吳秦雯,〈臺灣原住民族身分認定之地方自治權限:從平埔族群爭取身分認定之案例談起〉,收於:蘇彥圖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0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20年7月,頁439-484。
吳庚/陳淳文,《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台北:自版,2019年9月,6版。
吳庚/盛子龍,《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台北:三民,2021年2月,16版。
吳豪人,《野蠻的復權:台灣原住民的轉型正義與現代法秩序的自我救贖》,台北:春山,2019年5月。
宋秉明,〈國家公園和原住民互動〉,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32-60。
杜張梅莊,〈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政策〉,收於:施正鋒主編,《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花蓮: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2014年11月,頁105-123。
呂秉翰,〈「文化刑法」概念初探:以刑罰處罰原住民持有自製獵槍為例〉,收於:氏著《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台北:翰蘆,2014年7月,頁226-244。
李亦園,〈臺灣土著社會的兩種社會及宗教結構系統〉,收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86年10月,頁239-251。
李桃生,〈原住民族林業發展之探討〉,收於:施正鋒主編,《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花蓮: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2014年11月,頁125-144。
李立如/張文貞,〈認真看待社會變遷的憲法:變遷機制的初步探討〉,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1月,頁125-150。
李培芬,〈臺灣生物多樣性之保育與資源永續利用〉,收於:蔡中涵主編,《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45-59。
李建良,〈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頁7-54。
—,〈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2輯,台北:中研院社科所,2000年8月,頁325-375。
—,〈論立法裁量之憲法基礎理論〉,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學林文化,2000年12月,頁299-414。
—,〈憲法變遷中的原住民權利〉,收於:氏著,《人權思維的承與變》,台北:新學林,2010年5月,頁369-406。
—,〈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文化,1999年7月,頁55-101。
—,〈基本權的理論變遷與功能:從耶林內克身分理論談起〉,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台北:學林文化,2004年7月,頁1-71。
李建良,〈法學方法與基本權解釋方法論〉,收於:蘇彥圖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10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2020年7月,頁53-103。
—/林淑雅,〈台灣原住民族與新憲運動:觀念的提出〉,收於:張文貞/葉俊榮主編,《新興民主的憲政改造》,台北:元照,2008年7月,203-220。
李聖傑計畫主持人,〈文化衝突的刑法省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2015年10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15年9月,7版。
—,《行政罰之理論與案例》,台北:元照,2007年10月,2版。
李震山,〈憲法未列舉權保面貌:以憲法第二十二條為中心〉,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2007年9月,2版,頁3-66。
—,〈憲法意義下之寬容理念〉,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2007年9月,頁67-95。
—,〈集體權〉,收於:氏著,《多元寬容與人權保障;以憲法未列舉權之保障為中心》,台北:元照,2007年9月,2版,頁291-319。
李鴻禧,〈淺談價值相對主義與政治的寬容〉,收於:氏著,《憲法與人權》,台北:元照,1999年12月,頁171-198。
官大偉,〈國土計劃、原住民族自治與原住民族土地權之落實〉,收於:《第一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0年11月,頁293-306。
—/林士淵,〈對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之民族科學檢視:以石門水庫泰雅族部落為例〉,收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頁23-46。
—,〈原住民族與國土計畫:一個民族生態學的觀點〉,收於:施正鋒主編,《台灣原住民族自然資源運用與永續發展》,花蓮: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2014年11月,頁37-61。
—,〈原住民土地政策與執行現況檢討之綜合討論〉,收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編,《監察員104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保障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監察院,2016年8月,頁323-331。
克勞斯羅克辛著,王世洲譯,《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 》,北京:中國法律圖書,2005年5月。
周愫嫻/曹立群,《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台北:五南,2007年2月。
長谷部恭男著,郭怡青譯,《法律是什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台北:商周,2012年11月。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冊),台北:三民,2005年2月。
邱聰智/姚志明,《新訂民法債編總則》,(上冊),台北:自版,2013年9月,2版。
林淑雅,《第一民族:臺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2000年4月。
林誠二,《民法總則新解:體系化解說》,(上冊),台北:瑞興,2012年2月。
—,《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上冊),台北:瑞興,2000年9月。
林永謀,《刑事訴訟法釋論》,中冊,台北:自版,2010年12月,改訂版。
林美瑢,〈文化遺產的保護〉,收於:蔡中涵主編,《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87-202。
林柏年,《台灣原住民族之權利與法制》,台北:稻鄉,2006年3月。
林山田,《刑法各罪論》,上冊。台北:自版,2004年,4版。
—,《刑法通論》,上冊,台北:元照:2008年1月,10版。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保障做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收於:氏著,《公法學的開拓線:理論、實務與體系之建構》,台北:元照,2006年,頁5-31。
—,〈憲法規範下的社會正義:以基本國策的規範效力為中心〉,收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7年12月,頁3-60。
林明鏘,《行政法講義》,台北:新學林,2018年4月,4版。
—,〈論基本國策〉,收於: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月旦,1997年,頁1465-1504。
—,〈論行政罰之處罰對象〉,收於:廖義男主編,《行政罰法》,台北:元照,2017年5月,2版,頁159-188。
林東茂,《刑法綜覽》,台北:新保成,2009年,6版。
林信華,〈文化現象與政策〉,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1月,頁563-593。
林益仁,〈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85-100。
林玲君,〈鄒族自治之路──阿里山鄒族頭目蜂蜜事件法庭抗爭〉,收於:吳豪人主編,《2003年台灣人權報告》,台北:前衛,2004年7月,頁1-44。
林超駿,〈初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作為我國原住民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收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台北: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2004年5月,頁309-342。
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台北:元照,2011年9月。
—,《刑事訴訟法釋論》,上冊,台北:自版,2017年9月,8版。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14年9月,6版。
俞懿嫻,〈從文化哲學論現代文化教育的困境〉,收於:但紹偉/蘇永明主編,《文化、多元文化與教育》,台北:五南,2000年4月。
紀駿傑,〈原住民、自然資源與共同經營〉,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5-3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台北:元照,2006年。
威爾‧金里卡著,鄧紅風譯,《少數群體的權利:民族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與公民權》,台北:左岸文化,2004年10月。
施正鋒/吳珮瑛,〈原住民族的森林權〉,收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的權利與轉型正義》,花蓮:原住民族研究學會,2018年1月,頁317-354。
施正鋒,〈由轉型正義到真相調查委員會〉,收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花蓮: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會,2016年8月,12-52。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國際觀〉,收於:氏著,《原住民族人權》,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族民族學院,2008年2月,頁35-68。
—,《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05年。
洪泉湖/劉若蘭/陳慧萍/陳昭宇/古慧貞,〈族群與多元文化〉,收於:洪泉湖等著,《臺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2005年3月,頁17-85。
洪家殷,〈行政罰〉,收於:翁岳生主編,《行政法(上)》,台北:元照,2020年7月,4版,頁775-860。
胡慶山,《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族群、宗教或語言少數者權利之考察:兼論台灣的原住民族權利》,台北:元照,2015年6月。
柯耀程,《刑法構成要件解析》,台北:三民,2010年3月。
—,《刑法釋論Ⅰ》,台北:一品文化,2014年8月。
浦忠勇計畫主持人,《臺灣原住民族狩(漁)獵文化研究(期末報告書)》,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辦理,2017年3月。
—,〈習俗或犯罪?:探討一群游移在傳統文化與國家法律的鄒族獵人〉,收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頁65-78。
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台北:自版,2012年2月。
涂偉俊,〈原住民族狩獵習慣納入成文法之研究〉,收於:《第七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頁239-263。
徐揮彥,〈文化權〉,收於:廖福特主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4年8月,頁471-508。
康培德,《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一)荷西明鄭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12月。
高占祥、王青青,《信仰力》,北京:北京大學,2012年。
高金桂,《利益衡量與刑法之犯罪判斷》,台北:元照,2003年2月。
高德義,〈司法體系中的原住民:原住民族司法權初探〉,收於:氏著,《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9年2月,頁99-132。
—,〈公有地悲劇?:台灣原住民族保留地政策及土地權〉,收於:氏著,《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9年2月,頁133-184。
張培倫,《泰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5年7月。
張文貞,〈隱私、宗教、信仰、表意自由權〉,收於:廖福特主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4年8月,頁235-262。
梁秀芸,〈太魯閣群的狩獵文化〉,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55-180。
張嘉尹,〈憲法、憲法變遷與憲法釋義學:對「部門憲法論述」的方法論考察〉,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1月,頁33-61。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現代憲法論》,台北:元照,2008年9月,4版。
許慶雄,《憲法入門》,台北:元照,2000年9月。
許育典,《文化基本權與多元文化國》,台北:元照,2014年3月。
—,《文化憲法與文化國》,台北:元照,2006年6月。
—,《宗教自由與宗教法》,台北:元照,2013年5月,2版。
—,《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2002年5月。
—,《憲法》,台北:元照,2020年9月,10版。
—,《公民文化權、文化法制與古蹟保存》,台北:元照,2017年7月。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元照,1999年10月,頁117-213。
—,〈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2007年1月,頁181-206。
許恆達,〈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於:葉俊榮主編,《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台北:國立台灣大學2016年,頁107-145。
—,〈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收於:氏著,《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台北:元照,2017年1月,2版,頁1-26。
—,〈重新檢視未遂犯的可罰基礎與著手時點〉,收於:氏著,《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台北:元照,2017年1月,2版,頁157-237。
許澤天,〈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做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收於:黃舒芃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7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10年12月,頁259-323。
許文龍,〈內政部營建署原住民族土地之政策與執行現況報告〉,收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編,《監察員104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保障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監察院,2016年8月,頁193-205。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2019年11月,10版。
陳清秀,〈處罰法定主義〉,收於:廖義男主編,《行政罰法》,台北:元照,2017年5月,2版,頁51-98。
—,《行政罰法》,台北:新學林,2014年9月,2版。
陳張培倫,〈原住民族主權初探〉,收於:施正鋒主編,《原住民族主權與國家主權》,台北:翰蘆,2012年12月,頁61-76。
陳朝圳、吳守從,〈如何應用GPS與GIS製作部落地圖〉,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81-190。
陳云生,《憲法人類學 : 基於民族、種族、文化集團的理論建構及實證分析》,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台北:自版,1990年。
陳春生,〈憲法上權利保護的檢視增減‧修改:以經濟、社會及文化權的增減、修改為探討中心〉,收於:氏著,《論法治國之權利保護與違憲審查》,台北:新學林,2007年3月,頁1-53。
—,〈論行政罰法中之共同違法〉,收於:廖義男主編,《行政罰法》,台北:元照,2017年5月,2版,頁139-157。
陳素秋,〈多元文化主義〉收於:洪泉湖等著,《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五南,2005年3月,頁1-15。
陳淑芳,〈文化憲法〉,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1月,頁595-623。
陳淳文,〈憲法與主權:由修憲觀點淺談兩個公法學上的基本概念〉,收於: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3籍(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9月,155-204頁。
陳重言,〈原住民之槍彈刑責與刑事法之合理回應〉,收於:《第五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8月,頁247-261。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2016年3月,3版。
—,《基本權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及其難題》,台北:自版,2版,2007年3月。
—,〈二十一世紀對法治國理念理論發展與實踐之省思〉,《二十一世紀憲政國家之新挑戰:憲法解釋與環境國家》,台北:自版,2015年5月,頁51-68。
陳新民,〈論「社會基本權利」〉,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95-128。
—,〈論「憲法委託」之理論〉,收於:氏著,《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37-93。
—,《憲法學釋論》,台北:自版,2015年5月,8版。
陳秀容,〈「團體權利」在保障人權中所屬的地位〉,收於:蔡英文/張福建主編,《自由主義》,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1年4月,頁197-226。
—,〈社群的互動與人權:關於社群權利的一種思考〉,收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5年11月,頁315-344。
陳運財,〈刑事訴訟之舉證責任與推定〉,收於:黃東熊等合著,《刑事證據法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台北:學林,2003年6月,頁437-494。
程明修,〈論基本權利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主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8月,頁219-274。
程明修/陳清秀/胡博硯/宮文祥/范文清/范秀羽/楊奕華,《憲法講義》,台北:元照,2018年10月。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凡德皮三部曲: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與原住民權利〉,收於:施正鋒主編,《加拿大原住民權利保障》,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10年12月,頁189-208。
—,〈論原住民族集體權〉,收於:氏著,《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8年11月,頁1-33。
—,〈從原住民處境、原住民族條款到民族權〉,收於:氏著,《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8年11月,頁35-174。
—,〈原住民族自治與原住民族土地權〉,收於:氏著,《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8年11月,頁301-333。
—,〈原住民族自治與行政區域重劃〉,收於:氏著,《原住民族權之詮索》,花蓮: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2008年11月,頁355-378。
黃茂榮,〈法律漏洞及其補充的方法〉,收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版, 2002年9月,4版,頁385-525。
—,〈論法源〉,收於:氏著,《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台北:自版, 2002年9月,4版,頁1-70。
黃翰義,《程序正義之理念(三)》,台北:元照,2010年11月。
黃朝義,《刑事訴訟法》,台北:新學林,2017年9月,5版。
黃啟禎,〈行政管制與行政制裁之區別及運用〉,收於:林山田教授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罪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8年11月,頁515-534。
黃居正,〈憲法解釋與原住民權利〉,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6輯,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7月,頁429-465。
黃傑,〈原住民族權利與平等權違憲審查:以一則原住民族保留地超限利用案為中心〉,收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頁341-360。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台北:元照,2012年3月,2版。
—,《基礎刑法學(下)》,台北:元照,2012年3月,2版。
黃俊杰,《行政罰法》,台北:元照,2006年3月。
黃葳威,《文化傳播》,台北:正中,1999年3月。
黃應貴,〈臺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收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86年10月,頁3-43。
黃應貴,〈東埔社的宗教變遷〉,收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86年10月,頁295-332。
黃錦堂,〈環境憲法〉,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元照,2006年1月,頁709-748。
葉世文,〈國家公園的新夥伴關係〉,收於:Devon G.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6-8。
詹素娟,〈歷史中的原住民土地問題〉,收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編,《監察員104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保障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監察院,2016年8月,頁82-108。
楊承燁,《論國家之基本權保護義務:以德國憲法法學之發展為中心》,台北:元照,2017年1月。
楊芳賢,《民法債編總論》,(上冊),台北:三民,2016年8月。
裴家騏,《與野生動物共舞》,台北:幼獅,2001年7月。
—,〈善用傳統知識共管資源〉,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61-84。
—,〈使用現代技術來確認傳統的野生動物知識〉,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205-216。
劉建宏,〈原住民族之人權保障〉,收於:氏著,《基本人權保障與行政救濟途徑(一)》,台北:元照,2019年3月,頁33-60。
劉子銘、台邦.撒沙勒,〈部落地圖與資源保育〉,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21-128。
劉炯錫,〈呈現人文與自然共榮的部落地圖〉,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39-154。
廖義男,〈行政罰法之制定與影響〉,收於:廖義男主編,《行政罰法》,台北:元照,2017年5月,2版,頁1-24。
鄭玉波/黃宗樂,《民法總則》,台北:三民,2008年9月,11版。
鄭冠宇,《民法物權》,台北:新學林,2013年8月,3版。
—,《民法總則》,台北:承法,2012年9月,頁46-48。
鄭川如,〈由生存權、文化權而來的狩獵權:從美國最高法院判決談台灣原住民的狩獵權〉,收於:《第二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1年10月,頁339-356。
鄭昆山,《環境刑法之基礎理論》,台北:五南,1998年4月,2版。
廖元豪,〈Virginia v. Black與種族仇恨言論之管制:批判種族論的評論觀點〉,收於:焦興鎧主編,《美國最高法院重要判決之研究:2000-2003》,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2007年3月,頁105-150。
蔡志方,《行政法36講》,台南:自版,1997年10月。
蔡志偉,〈原住民族文化權〉,收於:廖福特主編,《聯合國人權兩公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台北: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2014年8月,頁345-368。
蔡志偉/許恆達/張鑫隆/徐揮彥合著,《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3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年9月。
蔡志偉/許恆達/吳秦雯合著,《國內原住民族重要判決之編輯及解析》,第2輯,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6年8月。
蔡明誠/蔡志偉/官大偉/浦忠勇等編著,《台灣原住民族民事傳統習慣調查彙編》,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年4月。
—,《國家法(Ⅰ):國家組織篇》,台北:元照,2008年8月。
蔡英文,〈人權之議題:人之主體權利、國家之政治權力與文化差異性〉,收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等主編,《法治、人權與公民社會》,台北:桂冠圖書,2002年,頁123-160。
蔡震榮/鄭善印,《行政罰法逐條釋義》,台北:新學林,2006年1月。
蔡中涵,〈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智慧財產權〉,收於:蔡中涵主編,《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1-23。
衛惠林,〈臺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威制度〉,收於:黃應貴主編,《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1986年10月,頁111-140。
盧道杰,〈參與式自然資源管理與部落地圖〉,收於:Devon G. Peña等著,《把人找回來:在的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2018年12月,頁101-120。
蕭文生,《自程序、組織與救濟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嘉義市:自版,2000年12月。
蕭高彥,〈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收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臺北:中研院,1998年,頁487-509。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玉山社,2017年10月。
—,《後認同的污名的喜淚時代:臺灣原住民前後臺三十年》,台北:玉山社,2017年10月。
謝世忠/郭倩婷/楊玲慧/劉瑞超/李韋誠等合著,《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07年。
顏愛靜/楊國柱,《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鄉,2004年7月。
顏愛靜,〈原住民土地政策與執行現況檢討之綜合討論〉,收於:監察院人權保障委員會主編,《監察員104年原住民族土地權利保障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監察院,2016年8月,頁244-258。
蘇永欽,〈部門憲法:憲法釋義學的新途徑?〉,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1月,頁3-31。
蘇永欽,〈橫看成嶺側成峰:從個別社會部門整合憲法人權體系〉,收於: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台北:元照,2006年,頁151-163。
蘇俊雄,《刑法總論Ⅱ》,台北:自版,1998年12月。
鐘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台北:元照,2012年4月。
顧肅,《自由主義基本理念》,台北:左岸文化,2001年。
(二)期刊論文
王皇玉,〈文化衝突與台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台大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2007年9月,頁255-301。
—,〈建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狩獵規範:兼評王光祿之非常上訴案〉,《台大法學論叢》,第47卷第2期,2018年6月,頁839-887。
—,〈原住民犯罪的文化抗辯及其實踐〉,《臺灣原住民族法學》,第1卷第1期,2016年9月,頁31-44 。
王千維,〈侵權行為:第二講:違法性:違法性之內涵〉,《月旦法學教室》,第25期,2004年11月,頁50-59。
—,〈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違法性」問題初探 (下)〉,《政大法學評論》,第67期,2001年9月,頁143-226。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台大法學論叢》,第44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639-1704。
—,〈在法學與國家法中看見原住民族法律〉,《政大法學評論》,第134期,2013年9月,頁1-46。
—〈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作為特殊的人群、地域與法文化〉,《台大法學論叢》,第44卷第4期,2015年12月,頁1639-1704。
王梅霞,〈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第71期,2009年12月,頁93-144。
王毓正,〈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審理會台字第12860號鑑定意見〉,2021年3月。
王鵬翔,〈論基本權的規範結構〉,《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62。
王怡仁,〈原住民族權利保障及其界限〉,收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頁257-263。
石忠山,〈差異與肯認:初探多元民主國家原住民族法制建構之政治哲學基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4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109-147。
江宜樺,〈現代社會中的個人權利〉,《當代》129期/復刊第11期,1998年5月,頁38-4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審理會台字第12860號,書面意見(一)〉,2021年3月。
吳巡龍,〈刑事證據法入門:第一講:刑事舉證責任的分配〉,《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4月,頁76-87。
吳信華,〈憲法裁判機關與立法者〉,《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4期,2009年4月,14頁53-87。
吳豪人/黃居正,〈對市民財產制度的再檢視:由司馬庫斯部落公約到自然資源的歸屬〉,《台灣國際法期刊》,第3卷第1期,2006年5月,頁207-262。
李佳玟,〈壓迫與解放──美國種族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下〉〉,《成大法學》,第8期,2004年12月,頁109-155。
李欣儒,〈原住民族集體權初探:以文化權為核心〉,《原住民族法學期刊》,第6期,2019年4月,頁49-65。
李建良,〈行路自由與交通安全〉,《台灣本土法學》,第2期,199年6月,頁98-102。
—,〈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台灣本土》,第47期,2003年6月,頁115-125。
—,〈競業禁止與職業自由〉,《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5期,2000年,10月,頁111-118。
—,〈原住民族狩獵與規範衝突:文化、權力刑法與憲法的四角習題〉,《法律扶助與社會》,第2期,2019年3月,頁1-32。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第1期,1995年5月,頁60-61。
—,〈論憲政改革與基本權利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18期,2005年3月,頁183-252。
李介民,〈水土保持的行政管制與限期改正:兼論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裁字第2035號裁定〉,《法令月刊》,第63卷第6期,2012年6月,頁40-56。
辛年豐,〈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急刊》,第34期,2011年7月,頁187-245。
吳從周,〈民法上之法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性限縮〉,《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2期特刊,2006年12月,頁103-140。
官大偉,〈原住民族土地權的挑戰:從一個當代保留地交易的區域研究談起〉,《考古人類學刊》,第80期,2014年6月,頁7-51。
邱忠義,〈原住民自製獵槍之認定及持有獵槍管制之新思維〉,《月旦法學雜誌》,第256期,2016年9月,頁102-123。
林孟玲,〈從原住民族的文化權內涵評原創條例:以國際法觀點出發〉,《中正財經法學》,第10期,2015年1月,頁167-217。
林三元,〈從社會文化之觀點論設立原住民族法庭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卷第2期,2012年6月,頁155-187。
—,〈加拿大Métis原住民族狩獵權(Right to hunt)之探討:從Powley案到Hirsekorn案〉,《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6月,頁1-24。
林光義,〈法律與文化的思辨─獵捕野生動物vs『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5卷第2期,2015年6月,頁79-86。
林依仁,〈文化憲法的意義(上)〉,《月旦法學雜誌》,第290期,2019年7月,頁164-188。
—,〈文化憲法的意義(下)〉,《月旦法學雜誌》,第291期,2019年8月,頁108-138。
林明鏘,〈原住民族狩獵文化鑑定案意見書:會台字第12860號釋憲案鑑定意見書〉,2021年3月。
林威城〈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概述〉,《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3卷第3期,2007年7月,頁105-113。
林秋錦,〈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臺灣土地研究》,第2期,2001年5月,頁23-40。
林鈺雄,〈公民抗爭與不服從運動的刑法評價—兼評三一八運動占領議場行為〉,《月旦法學雜誌》,第230期,2014年7月,頁119-139。
—,〈刑法總則:第五講:構成要件之概念與學說〉《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頁64-74。
—,〈刑法總則:第七講:主觀構成要件(上):構成要件之故意與錯誤〉《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年1月,頁58-66。
—,〈刑法總則:第八講:違法性總論〉,《月旦法學教室》,第19期,2004年5月,頁51-57。
—,〈刑法總則:第十講:罪責(有責性)〉,《月旦法學教室》,第22期,2004年8月,頁64-79。
林長振,〈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立法規定及司法問題〉,《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4卷第4期,頁21-41。
姜燁秀/林俐玲,〈山坡地超限利用相關處理與法規論述〉,《水土保持學報》,第49卷第4期,2011年6月,頁229-238。
范秀羽,〈民主憲政國家原住民族自治模式及其難題:以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為例〉,《憲政時代》,第44卷第2期,2018年10月,頁103-137。
高德義,〈解/重構習慣法與國家法的關係:蘭嶼雅美族個案探討〉,收於:《第三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年10月,頁87-111。
翁曉玲,〈從水土保持觀點檢討我國坡地管理法律政策與違規處罰實務〉,《中原財經法學》,第19期,2007年12月,頁59-118。
浦忠成,〈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審理會台字第12860號,法庭之友書面意見〉,2021年3月。
浦忠勇,〈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審理會台字第12860號鑑定意見〉,2021年3月。
張文彬,〈從環境正義的觀點探討台灣原住民狩獵與國家公園〉,《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6年11月,頁91-134。
張天一,〈拿人錢財,不與人消災:「類宗教行為」於詐欺罪上之問題/最高院100台上5493判決〉,《台灣法學》,第234期,2013年10月,頁179-186。
張宏節,〈非法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判決之實證研究—以原住民文化抗辯為中心〉,《法律扶助與社會》,第1期,2018年9月,頁31-69。
張道周,〈原住民參與審判:原住民審判主體的建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2012年10月,頁41-83。
張嫻安,〈盡人事聽天命:信仰自由與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判決之研究〉。《輔仁法學》,第11期,1992年6月,頁51-66。
郭寶章,〈台灣林地超限利用之水保觀:學者與專家的意見〉,《台灣水土保持》,第18期,1996年12月,頁9-24。
許茹嬡,〈原住民族傳統土地權利與習慣法物權〉,《萬國法律》,第206期, 2016年4月,頁58-73。
許秀娃,〈國家環境保護義務落實在設立環境標準之檢討:以東海大學砷汙染事件為例〉,《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11年3月,頁60-74。
許木柱,〈原住民保留地與文化依存〉,《大地地理雜誌》,第202期,2005年1月,頁10。
許玉秀,〈犯罪階層理論(下)〉,《台灣本土法學》,第3期,1999年8月,頁52-69。
許育典,〈民主共和國〉,《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頁32-36。
—,〈多元文化國〉,《月旦法學教室》,第6期,2003年4月,頁36-39。
—,〈多元文化國下色情管制的憲法正當性:以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動物戀網頁案為例〉,《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92。
—,〈多元文化國下通訊傳播自由的建構〉,《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1期,2008年7月,頁1-60。
—,〈原住民文化集體權在憲法的保障:以原住民保留地為例〉,《台灣法學》,第379期, 2019年11月,頁43-82。
—,〈原住民族傳播權作為文化集體權的探討:以原住民族電視台為例〉,《台灣法學》,第297期, 2016年6月,頁1-36。
—,〈國家目標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2005年4月,頁38-39。
—,〈基本權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32-36。
—,〈從憲法多元文化規定檢討網咖管制的立法〉,《政大法學評論》,第84 期,2005年4月,頁1-87。
—,〈政府採購得標廠商進用原住民的合憲性探討:釋字七一九號解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42期,2015年7月,頁105-128。
—,〈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作為文化集體權:論釋字第803號解釋的釋憲同理心〉,《月旦裁判時報》,110期,2021年8月,頁5-13。
許宗力,〈基本權功能〉,《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72-80。
—,〈基本權利:第五講: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9期,2003年7月,頁64-65。
—,〈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頁64-75。
—,〈基本權利:第六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4期,2003年12月,頁50-60。
—,〈權力分力與機關忠誠─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為中心〉,《憲政時代第27卷4期》,2002年4月,頁3-32。
許恆達,〈國家規範、部落格傳統與文化衝突:從刑法理論反思原住民犯罪的刑責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6卷第2期,2013年6月,頁33-82。
—,〈「行為非價」與「結果非價:刑事不法概念的實質內涵」〉,《政大法學評論》,第114期,2010年4月,頁215-300。
—,〈新聞自由與記者的侵犯隱私行為:以業務上正當行為的解釋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46期第2期,2017年6月,頁589-664。
—,〈持有獵槍、獵捕保育類野生動物與原住民慣習間的衝突及解套:評宜蘭地方法院104 年度原訴字第1 號刑事判決〉,《臺灣原住民族法學》,第1卷第2期,2017年4月,頁49-60。
—,〈原住民持用槍械實務問題研究〉,《法律扶助與社會》,第1期,2018年9月,頁71-95。
—,〈重新檢討原住民自製獵槍之管制與處罰〉,《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14年11月,頁121-152。
許澤天,〈義務衝突之研究──利益衡量與阻卻違法:期待可能性與責任〉,《刑事法雜誌》,第40卷第3期,1996年6月,頁55-79。
—,〈刑事罰與行政罰競合之刑事優先與一事不再理原則:評大統混油案之訴願決定〉,《台灣法學》,第261期,2014年12月,頁112-128。
許萃華,〈原住民族基本法之司法實踐:原住民族土地權為中心〉,《司法新聲》,第106期,2013年4月,頁23-38。
許宏達/陳重光,〈水土保持法中“連續處罰”及“限期改正”制度之法律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5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323-330。
陳聰富,〈民法總則:第二講:民法之法源〉,《月旦法學教室》,第11期,2003年9月,頁52-63。
—,〈論侵權行為法之違法性概念〉,《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155-195。
陳瑋佑,〈原住民族傳統「習慣」於民事司法上之適用與證明〉,《臺大法學論叢》,第46卷特刊,2017年11月,頁1203-1255。
陳子晴/楊文燦/周天穎/陳錦嫣,〈新竹縣白蘭集水區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問題之探討〉,《台灣水土保持學報》,第40卷第3期,2009年9月,頁287-296。
陳子晴/賴原崇/林政侑/葉正霖/鄭皆達,〈以水土保持觀點探討山坡地果樹專區劃設之研究〉,《水土保持學報》,第49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2233-2248。
陳運財,〈脫下高貴的公民不服從外衣〉,《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9期,2016年9月,頁167-181。
陳信安,〈再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之區別: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見解及立法形成自由為中心(上)〉,《興大法學》,第15期,2014年5月,頁179-231。
—,〈再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之區別: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判見解及立法形成自由為中心(下)〉,《興大法學》,第16期,2014年11月,頁165-233。
陳宗仁,〈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臺大歷史學報》,第36 期,2005年12月,頁53-106。
陳志龍,〈誹謗罪與言論自由之界線─二個憲法權利衝突:「言論自由權」與「名譽權衝突〉,《月旦法學教室》,第2期,2002年12月,頁12-13。
陳銘祥,〈宗教立法與宗教自由〉,《月旦法學》,第24期,1997年5月,頁29-43。
陳昭華〈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表達之保護〉,《輔仁法學》,第31期,2006年6月,頁143-188。
陳文貴,,〈從行政罰法看行政不法與刑事不法之交錯〉,《法令月刊》,第58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36-51。
—,〈行政罰與刑罰法理之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9輯刑事類第2篇,2012年12月,頁1-83。
陳新民,〈最高法院的覺醒:由提出王光祿釋憲案所引發最高法院提出釋憲案的制度與原住民權益保障的法制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55期,2018年12月,頁1-58。
陳淑芳,〈限期改正之法律性質〉,《台灣法學》,第165期,2010年12月,頁131-135。
陳宗憶,〈憲法第22條之詮釋:以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為例〉,《法令月刊》,第69卷第4期,2018年4月,頁84-98。
莊慶信,〈台灣原住民的生態智慧與環境正義:環境哲學的省思〉,《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3期,2006年3月,頁137-163。
彭美英,〈由刑法阻卻違法之概念論「國家有錯誤特權」〉,《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3期,2007年9月,頁81-126。
—,〈刑法之緊急避難與其他阻卻違法事由之關係──兼論阻卻違法事由之競合〉,《輔仁法學》,第30期,2005年12月,頁81-126。
—,〈驅魔失敗應坐牢—信仰自由是否得為阻卻違法或阻卻/寬恕罪責事由?〉,《台灣法學》,第258期,2014年10月,頁115-124。
葉新民,〈由侵害名譽權之案例論侵權行為之違法性與有責性:由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二三六五號民事判決談起〉,《月旦裁判時報》,第47期,2016年5月,頁20-29。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族主權的虛相與實相〉,《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26。
雅柏甦詠‧博伊哲努/楊曉珞,〈文明社會的野蠻誡命—從嘉義地方法院92年度簡上字第151號判決談鄒族傳統財產權〉,《臺灣原住民研究季刊》,第5卷第3期,頁121-156。
黃居正,〈傳統慣習作為準據法:原住民族專業法庭是用原住民族民事習慣法之比較研究〉,收於:《第四屆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規範與國家法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4年3月,頁265-278。
黃之棟,〈批判種族理論視域下的本土狩獵政策分析:以「102年台上字第5093號判決」為檢視中心〉,《臺灣民主季刊》,第13卷第2期,2016年6月,頁135-182。
黃俊杰。〈原住民權利保障與自治財政〉,《台灣本土》,第47期,2003年6月,頁85-93。
黃應貴,〈新自由主義下的原住民社會與文化〉,《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2卷第1期,2012年3月,頁1-26。
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Vorsorgeprinzip):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2009年4月,頁127-136。
楊子慧,〈大法官釋憲客體的重要關聯性〉,《月旦法學教室》,第85期,2009年11月,頁10-11。
漢寶德,〈建立文化組織的合理架構〉,《研考》,第29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24-33。
裴家騏,〈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審理會台字第12860號鑑定意見〉,2021年3月。
—,〈原住民獵場管理與野生動物保育的夥伴關係〉,《思想》,第33期,2017年6月,頁145-157。
—,〈魯凱族的狩獵知識與文化:傳統生態知識的價值〉,《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8期,2018年6月,頁67-84。
趙俊祥/李郁強,〈原住民採集狩獵行為除罪化之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1期,2010年3月,頁63-103。
劉幸義,〈司法改革與民主政治的關聯性〉,《月旦法學》,第4期,1995年8月,頁89-97。
劉炯錫,〈原住民產業與自然資源運用管理:從教育的角度出發〉,收於:蔡中涵主編,《生物多樣性與台灣原住民發展》,台北:台灣原住民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頁203-216。
蔡志偉,〈從客體到主體:台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台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2011年10月,頁1499-1550。
—,〈國家道歉與原住民族歷史正義〉,《法律扶助》,第51期,2016年8月,頁4-7。
蔡振州/吳毓瑩,〈以涵化策略詮釋族群多元方向的另一種可能方向〉,《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第5期,2011年11月,頁1-39。
廖元豪,〈以憲法之表現自由處理「公民不服從」爭議—評薛智仁教授〈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一文〉,《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9期,2016年9月,頁203-228。
鄭皓文,〈原住民族基本法之司法實踐:以刑法規範與文化衝突為中心〉,《司法新聲》,第106期,2013年4月,頁9-20。
鄭川如,〈論兩人權公約中原住民狩獵權漁業權的內涵〉,《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7卷第3期,2014年11月,頁83-120。
—,〈王光祿原住民自製獵槍案: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280 號刑事判決評釋〉,《法令月刊》,第68卷第9期,2017年9月,頁75-92。
—,〈「原住民身分法」中「姓氏綁身分」條款的違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40期,2013年7月,頁1-40。
盧道杰,〈原住民狩獵與生物多樣性保育〉,《野生動物保育彙報及通訊》,第9卷第3期, 2005年9月,頁29-32。
戴興盛/莊武龍/林祥偉,〈國家野生動物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太魯閣族實證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15卷第2期,2011年12 月,頁3-66。
薛智仁〈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第17期,2015年9月,頁131-204。
謝若蘭/吳明季,〈轉型正義的思考與實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第6卷第3期,2016年9月,頁1-29。
顏愛靜,〈現階段原住民保留地管理問題與對策之研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80期,2000年6月,頁57-104。
鍾秉正,〈山坡地超限利用相關法制與其衍生之法律問題〉,《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2期,2015年3月,頁1-44。
羅承宗,〈裁判書裡的「轉型正義」:整理與分析研究〉,《國家.憲法.人權》,台北:台灣憲法學會,2018年6月,頁112-135。
蘇宏杰,〈憲法第22條規定之解釋與適用〉,《萬國法律》,第157期,2008年2月,頁72-82。
顧恒湛,〈主體缺席的書寫:戰後初期「山胞論述」之歷史初探(1945-1955)〉,《台灣學誌》,第9期,2014年4月,頁83-109。
(三)學位論文
于仲誼,《原住民土地權利:兼論台灣當前對原住民土地權利的保障》,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6月。
尤伯祥,《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2月。
古健琳,《宗教自由之研究:以德、日憲法例探討我國憲法第13條之意涵》,國立中正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全皓翔,《台灣原住民族狩獵權之研究:布農族、排灣族個案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汝明麗,《通往詭辯之路:論美國法律中平等觀念之轉變》,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何書雅,《文化抗辯及其理論實踐於我國刑事判決之適用—以原住民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8月。
李惠圓,《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的法律分析─以私有文化建築保存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佳育,《文化基本權在我國的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李耿誠,《論台灣原住民犯罪:以判決選評為核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論文,2012年6月。
李悌愷,《姓名權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
杜詩韻,《原住民生態知識與土地利用之研究:以兩個排灣族部落農業與狩獵活動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周志傑,《文化作為憲法的一個面向─從部門憲法角度探索台灣的文化憲法─》,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周泰維,《文化國家與文化政策之租稅優惠》,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7月。
林禹宏,《原住民被告於刑事程序之困境與解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
林淑雅,《解/重構台灣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1月。
林詠御,《原住民狩獵文化與法制之衝突:兼論布農獵人王光祿案》,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5月。
林秋錦,《由國土規劃觀點檢視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土地使用衝突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邱寶琳,《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席致強,《從憲法平等權觀點檢視我國原住民學生大學升學考試優惠之相關規定:以優惠性差別待遇與多元文化主義為取徑方法》,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頁96。
洪淳琦,《從多元文化觀點論多元藝術之補助─以台北市文化局組織驗證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姜燁秀,《從水土保持法觀點探討山坡地使用管制之適宜性》,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8月。
胡馨文,《泰雅狩獵文化中原住民生態智慧、信仰與自然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8月。
胡家瑋,《原住民族刑事司法制度建構芻議:邁向平等共治模式》,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6月。
涂予尹,《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台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元照,2015年3月。
馬緯中,《法與宗教之研究:論現代法治國下的宗教自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張瓊文,《野生動物保育與原住民族狩獵文化保存之衝突:以野生動物保育法第20條之1違憲審查為中心》,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7月。
張嘉尹,《憲法解釋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6月。
郭兆軒,《青少年網咖熱的憲法爭議探討:以青少年的基本權保障為核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黃憶潔,《義務教育下原住民族教育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1月。
陳怡凱,《基本權衝突─以德國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陳頌揚,《同志族群權益與宗教自由的憲法衝突:兼評台南神學院拒絕同志入學案》,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7月。
陳玉釧,《我國原住民身分認定之研究-以台南縣西拉雅族萬淑娟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在職專班論文,2010年8月。
陳碧玉,《兒少不受傷害權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楊春桐,《行政罰概念與內涵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7月。
楊曉珞,《台灣原住民族司法權之探討與建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劉錫賢,《以行政罰為前提的刑事不法之研究:兼論其舉證責任及證明標準》,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劉冠廷,《集會自由作為社會運動之保障:以基本權保障之觀點檢討事前許可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2月。
蔡文健,《從通訊傳播基本權檢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4月。
蔡汶含,《宗教團體自治的憲法建構與檢討》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7月。
盧浩平,《從權力分立檢討偵查中要式搜索權的歸屬》,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蕭宇軒,《論文化辯護於我國刑事審判上實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月。
薛智仁,《參與群毆行為之處罰基礎與立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二、外文部分
(一)德文部分
Hsu, Yue-dian: Selbstverwirklichungsrecht im pluralistischen Kulturstaat. Zum Grundrecht auf Bildung im Grundgesetz, Tübinger Schriften zum Staatsrecht und Verwaltungsrecht, Band 54., Berlin 2000.
Hermann v. Mangoldt/ Friedrich Klein/ Christian Starck, Das Bonner Grundgesetz, 3. Aufl., Bd. I, München 1985.
Isensee, Josef: Aussprache: Kulturauftrag im staatlichen Gemeinwesen, VVDStRL 42, Berlin und New York 1984.
Maurer, Hartmut: Staatrecht, München 2010.
Häberle Peter, Vom Kulturstaat Zum Kulturverfassung, in ders.(Hrsg.), Kulturstaatlichkeit und Kulturverfassungsrecht, 1982.
(二)英文部分
Alison Dundes Renteln A Justification of the Cultural Defense as Partial Excuse, 2 S. CAL. REV. L. & WOMEN'S STUD 437. 2004.
R. v. Van Der peet, 1996. (https://scc-csc.lexum.com/scc-csc/scc-csc/en/item/1407/index.do) (2021/08/20)
(三)網路資料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R5ve0&o=e0&sec=sec1&op=v&view=0-1,(最後瀏覽日:2021年7月20日)。
經濟日報,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4281896,(最後瀏覽日:2021年7月20日)。
臺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網站,https://ticeda.moc.gov.tw/home/zh-tw,(最後瀏覽日:2021年8月20日)。
中央通訊社網路新聞,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6%89%93%E7%8D%B5%E9%87%8B%E6%86%B2%E6%A1%88-%E7%8E%8B%E5%85%89%E7%A5%BF-%E5%8E%9F%E6%B0%91%E6%96%87%E5%8C%96%E8%A2%AB%E5%88%A43%E5%B9%B4%E5%8D%8A%E4%B8%8D%E5%90%88%E7%90%86/ar-BB1eoSQZ?li=BBqj0iS,(最後瀏覽日:2021年8月20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