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小學不適任教師的法律分析
作者:林維毅
作者(外文):Wei-YiLi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指導教授:許育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教育基本權工作權人的自我實現法律明確性原則基本權衝突利益衡量比例原則民主原則組織與程序保障fundamental right to educationright to workself-fulfillmentprinciple of clarity and definiteness of lawconflict of fundamental rightlaw profit consideration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Democratic principleorganizational and procedural safegua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學生作為教育基本權的主體,在教育過程中,國家負有義務給予保護。尤其不適任教師的問題存在已久,在歷經多次修法後,一直希望能建構不適任教師的淘汰機制。從現實面觀察,雖然教育部在現行法規範已建立相關淘汰及保障機制,並於近日通過新修正的教師法。但檢視新修正的教師法,其規範尚不完整,在法律明確性的檢驗下恐有剝奪教師工作權的可能性。同時,教育部在處理不適任教師時,容易因家長、教育團體及社會輿論影響,導致部分教師的行為是否真能構成不適任教師的法律要件,是存在些許疑問。
對此,本文以為針對新修正教師法第16條第1項、第19條第4項規定,均是延續過去舊教師法規定要件,僅是在條號上予以改變而已,造成實務上對於不確定法律概念的解釋,往往無法確切掌握。因此,本文首先建構中小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工作權的基礎,再從法律保留原則、法律明確性原則檢討新修正教師法及相關規定。其次,從憲法基本權衝突的利益衡量為思考中心,以中小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利益衡量的核心基礎,在新修正教師法或相關規定對於不適任教師的構成要件上,提出本文觀點,使其在適用上得加以審酌,最後並評析我國實務見解,一併提出修法建議,使中小學生教育基本權及教師工作權均能獲得合理保障。
另外,從民主原則及組織與程序保障原則出發,架構教師評審委員會及教師專業審查會基礎,並探討其組織及運作可能所生的問題。尤其,當教師有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情況時,需藉由教師評審委員會及教師專業審查會兩種制度加以處理,教師專業審查會又是新修正教師法的特色,目前國內在教師法修正後,尚缺乏對其定位與討論。最後則是提出教師評審委員會及教師專業審查會在運作上,及法院實務在審判中面臨的問題,期能在理論與實務判決中獲得對話,作為日後修法或教育主管機關實際運作的參考。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fundamental right to education, the public authority has the obligation to give them protection in the education process. Especially, the problem of incompetent teacher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fter many revisions, we always hope to build elimination mechanism for incompetent teacher. Observing from the reality, alth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established relevant elimin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s in the current legal norms. And recently passed the new amendment teachers law. But review the new amendment teachers law, the norms is not complet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larity and definiteness of law, it is possibility of depriving the right to work of teachers. At the same time, whe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ndles incompetent teacher, it is easy to be influenced because of parents, educational groups and public opinion. There are some doubts about whether the behavior of some teachers can really constitute the legal requirements of incompetent teacher.
In response to the§16(1) and §19(4) of new amendment teachers law. It is a continua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ld teacher law in the past, which only to be changed in the amendment number. Resulting in prac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can’t control the indefinite concepts of law. This paper first constructs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basis of teachers' work rights. Then reviews principle of legal reservation, principle of clarity and definiteness of law and focus on conflict of fundamental right. Basis For the interests measurement of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lf-fulfillment. Make constituting requirements for incompetent teacher can be more specific in legal interpretation. Finally, we will review our country’s practical opinions and propose amendments to the law. To ensure the fundamental right to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right to work for teachers.
In addi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and organization and procedural guarantees, the foundation of teacher review committees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review committees will be structured, and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from their organization and operation will be explored. In particular, when teachers are incapable of teaching or incompetent, they need to be dealt with by the two systems of the teacher review committee an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review committee.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review committee is a feature of the newly revised teacher law. At present, the teacher law is revised ,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positioning and discussion.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teacher review committee an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review committee in the operation and the court practice in the trial. It is hoped that a dialogue can be obtained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judgments, which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law revision or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一、中文文獻
江民瑜,〈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影響機制探討:以高雄縣市為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6卷1期,2006年6月,頁41-81。
但昭偉,〈多元價值社會與教師道德枷鎖的解除〉,收於黃藿編:《教育專業倫理(1)》,台北:五南,2004年1月,頁48-49。
何進春〈以教師衝突觀點論教師對學生的身教與言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卷2期2013年2月,頁153-158。
吳元曜,〈以Robert Alexy之重力公式檢視大法官解釋第689號解釋〉,《國家發展研究》,11卷2期,2012年6月,頁41-84。
吳昌倫,〈處理「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教師之法制探討〉,《通識在線》,77期,2018年7月,頁36-38。
吳明孝,〈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正當法律程序-行政法院裁判與實務發展之脈絡分析〉,《台灣法學雜誌》,331期,2017年11月,頁147-159。
吳信華,〈憲法審判機關與立法者〉,《東吳法律學報》,20期4卷,2009年4月,頁72-76。
吳珮青,〈不適任教師之處理流程與成績考核問題探析〉,《學校行政雙月刊》,116期,2018年7月,頁248-259。
吳清山/黃旭均,〈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132期,2005年4月,頁44-58。
李仁淼,〈不適任教師之範圍與法律明確性〉,《月旦法學教室》122期,2002年9月,頁59-67。
李仁淼,〈不適任教師解聘與行政裁量之司法審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102年再字第34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45期,2014年4月,頁79-90。
Hans D. Jarass著,李建良譯,〈基本權利:防禦權與客觀之基本原則規範客觀之基本權利內涵,尤其形成私法的效力〉,收於:Peter Badura/ Horst Dreier主編,蘇永欽等譯,《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五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台北:聯經,2010年10月。
李建良,〈行政法:第十講 依法行政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月旦法學教室》,49期,2006年11月,頁45-54。
李建良,〈基本權的理論變遷與功能:從耶林內克身份理論談起(下)〉,《憲政時代》,29卷2期,2003年10月,頁175-209
李建良,〈基本權理論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收於:氏著,《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學林,1999年7月,頁39-83。
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台北:新學林,2007年8月,2版。
李真文,〈「懲罰」的概念分析對教師管教之啟示〉,《中等教育》,62卷4期,2011年12月,頁14-28。
李惠宗,〈立法之界限-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教室》,70期,2008年8月,頁20-21。
李惠宗,〈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臺灣本土法學》,5期,1999年12月,頁39-60。
李惠宗,〈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的衝突-愛滋病學童案〉,《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1999年8月,頁162-166。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系譜之再探:以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1期,2003年7月,頁121-157。
李惠宗,〈憲法工作權保障之系譜〉,收於:氏著,《權力分立與基本權保障》,台北:韋伯,1999年3月。
李惠宗,《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016年9月,7版。
李惠宗,《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2版,2014年2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台北:元照,2019年9月,8版。
李震山,〈人性尊嚴〉,《法學講座》17期,2003年5月,頁10-11。
李震山,〈行政法意義下之法律明確性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7期,2000年2月,頁14-15。
李震山,〈基本權利之衝突〉,《月旦法學雜誌》,1期,1995年5月,頁60-61。
李震山,〈程序基本權〉,《月旦法學教室》,19期,2004年4月,頁32。
李震山,〈論憲法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於:李建良/簡資修編:《司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1月。
周佳宥,〈教育主管機關為適法性監督之審查義務: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度判字第431號判決〉,《臺灣法學》,261期,2014年12月,頁179-184。
林明昕,〈健康權:以國家之保護義務為中心〉,《法學講座》,32期,2005年3月,頁30-31。
林建宇,〈教師法「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之判斷餘地與司法審查〉,《學校行政雙月刊》,113期,2018年1月,頁139-150。
林建福,〈教育專業的倫理省思〉,收於林建福編:《教育專業倫理(2)》,台北:五南,2004年,頁71-73。
林錫堯,〈行政契約與依法行政原則之關係〉,《台灣法學雜誌》,310期,2016年12月,頁31-54。
法治斌、董保城,《憲法新論》,台北:元照,2014年8月,6版。
施安琪/鈕文英〈融合教育教師宜具備的專業倫理析論〉,《南屏特殊教育》,6期,2015年12月,頁39-54。
洪麗卿,〈為難與難為-處理「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教師之個案研究〉,《中正教育研究》,11卷2期,2012年12月,頁33-71。
范織文〈教師專業倫理—理論、困境與實踐途徑〉,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台北:心理,2008年11月,頁65-82。
徐良維,〈國家權力干預人民基本權之合法性與正當性〉,《政策研究學報》,6期,1996年4月,頁267-303。
秦夢群,《教育選擇權研究》,臺北市:五南,2015年4月。
翁曉玲,〈性侵害犯罪新聞報導之法律界限問題〉,《中正法學集刊》,12期,2003年7月,頁147-149。
張旭政,〈從實務觀點看「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者」之不適任教師之處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卷12期,2013年12月,頁60-62。
張志偉,〈比例原則與立法形成餘地-由法律原則理論出發,探討審查密度的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4期,2008年5月,頁1-74。
張桐銳,〈法律與社會政策作為「社會福利國」模型之建構性觀點〉,《思與言》,44卷3期,2006年9月,頁5-37。
張鈿富,〈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北縣教育》,1997年1月,16期,頁29-32。
張嘉尹,〈違憲審查中之基本權客觀功能〉,《月旦法學》,185期,2010年10月,頁17-38。
梁福鎮,〈教師專業倫理內涵與養成途徑之探究〉,《教育科學期刊》,5卷2期,2005年12月,頁61-77。
許育典,〈基本權的本質〉,《月旦法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頁32-36。
許育典,〈從憲法上多元文化規定檢討網咖管制的立法〉,《政大法學評論》,84期,2005年4月,頁1-87。
許育典/郭兆軒,〈從青少年基本權檢討網咖管制立法(下)〉,《政大法學評論》,2006年8月,92期,頁1-48。
許育典,《教育法》,台北:五南,2007年7月。
許育典,〈教師性侵害作為當然解聘事由的憲法正當性〉,《月旦法學雜誌》,175期,2009年12月,頁122-141。
許育典/郭兆軒,〈「兒童及少年保護」的憲法建構:兼論我國網路內容分級規範的合憲性〉,《臺北大學法學論叢》,77期,2011年3月,頁169-261。
許育典,〈「行為不檢有損師道」明確嗎?〉,《月旦法學教室》121期,2012年11月,頁6-8。
許育典,〈當教師工作權遇到學生自我實現權:釋字第702號解釋的憲法疑義〉,《月旦法學》,211期,2012年12月,頁71-87。
許育典,《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2013年5月,2版。
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元照,2013年6月。
許育典,《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元照,2013年6月,2版。
許育典,《學校法制與學校行政》,台北:元照,2014年6月。
許育典,《跨領域的教育法制與教育行政》,臺北:元照,2014年7月。
許育典,《基本人權與兒少保護》,台北:元照,2014年8月。
許育典,《公民文化權、文化法制與古蹟保存》,台北:元照,2017年7月,初版。
許育典,《人權、民主與法治-當人民遇到憲法》,台北:元照,2018年2月,5版。
許育典《教育法行政法》,台北:五南,2018年9月,2版。
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19年9月,9版。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月旦法學教室》,2期,2002年12月,頁72-80。
許宗力,〈論法律保留原則〉,收於:氏著,《法與國家權力(一)》,台北:元照,2006年8月,頁117-214。
許宗力,〈教育行政體制法治化之研究〉,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2007年1月,2版。
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收於:氏著,《憲法與法治國行政》,台北:元照,2007年,頁181-206。
許宗力,〈論法律明確性之審查:從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談起〉,《臺大法學論叢》,41卷4期,2012年12月,頁1685-1742。
許籐繼,〈臺灣國民小學教學困難教師之成因與輔導〉,《教育資料集刊》,49期,2011年2月,頁1-30。
程明修,〈論基本權保障之禁止保護不足原則〉,收於: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憲法體制與法治行政:城仲模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三民,1998年8月,頁220-273。
程明修,〈契約自由與國家之保護義務〉,《憲政時代》,30卷2期,2004年10月,頁195-228。
程明修,〈禁止過度侵害與禁止保護不足〉,《月旦法學教室》,17期,2004年3月,頁10-11。
陳仲翰,〈教師專業倫理發展在師資培育上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3期,2011年12月,頁69-90。
陳敏,《行政法總論》,台北:新學林,2016年9月,9版。
陳愛娥,〈立法怠惰之回應〉,《憲政時代》,21卷1期,1996年7月,頁32-45。
陳愛娥,〈如何明確適用「法律明確性原則」─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五四五號解釋〉,《月旦法學》,88期,2002年9月頁249-258。
陳愛娥,〈基本權作為客觀法規範:「以組織與程序保障功能」為例,檢討其衍生的問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0年8月,頁235-272。
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月旦法學教室》,3期,2003年1月,頁104。
陳慈陽,《基本核心理論之實證化即其難題》,台北:翰蘆,2007年3月,2版。
陳慈陽,《憲法規範性與憲政現實性》,臺北 : 翰蘆,2007年3月,2版。
陳慈陽,《憲法學》,台北:元照,2016年3月,3版。
陳耀祥,〈論廣播電視中犯罪事實之報導與人格權保障之衝突─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之雷巴赫裁判為討論核心〉,收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台北:元照,2002年7月,頁115-142。
傅玲靜,〈源自立法者授權之行政機關判斷餘地-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訴字第1057號判決評析〉,《月旦裁判時報》,81期,2019年3月,頁5-14。
彭致翎、陳賢舜,〈從英國教師行為規範反思我國教師專業倫理〉,《雙溪教育論壇》,4期,2015年12月,頁25-34。
彭駕騂,《教師的心理衛生》,台北:五南,1994年10月。
湯德宗,〈違憲審查基準體系建構初探—「階層式比例原則」構想〉,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6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2009年6月,頁1-38。
黃政傑,《課程改革新論》,台北:冠學文化,2005年4月。
黃舒芃,〈法律明確性原則的制度與功能-評釋字第702號解釋對法律明確性原則之認定〉,《裁判時報》,17期,2012年10月,頁5-14。
黃舒芃,〈「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91期,2007年6月,頁102-104。
黃舒芃,〈比例原則及其階層化操作—一個著眼於司法院釋憲實務發展趨勢的反思〉,《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2016年9月,頁1-52。
黃源銘,〈教師「行為違反相關法令情節重大」案例暨相關問題探討:兼論教師申請再聘之審議運作〉,《清華教育學報》,35卷1期,2018年6月,頁1-28。
黃源銘,〈對專家學者組成委員會所為決定之司法審查-以委員會之運作與資訊審查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29期,2012年10月,頁167-243。
黃源銘,〈大學校院教師「違反聘約情節重大案例暨相關法律問題探討」〉,《教育研究集刊》,62輯4期,2016年12月,頁85-112。
黃嘉莉〈教師專業倫理之實踐功能及其限制〉,收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形象與專業倫理》,台北:心理,2008年11月,頁83-107。
黃錦堂,〈自由權保障之實質論證之檢討-以德國基本權衝突判決為初步探討〉,收於: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二輯,2000年8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89-234。
黃藿,〈教育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收於黃藿編:《教育專業倫理(1)》,台北。五南,2004年,頁17-23。
楊子慧,〈德國憲法釋義學對我國憲法解釋之影響〉,《憲政時代》,31卷1期,2004年7月,頁89-132。
楊承燁,《論國家之基本權保護義務—以德國憲法法學之發展為中心》,台北:元照,2017年1月,頁381。
葛克昌,〈國家與社會二元論及其意義〉,收於:氏著,《國家學與國家法》,台北:月旦,1997年9月,頁7-42。
詹棟樑,《教育倫理學導論》,1997年,台北:五南。
廖福特,〈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政大法學評論》,91期,2006年6月,頁145-198。
趙宏,〈從基本權限制條款看憲法規範的形式理性及其價值〉,《中研院法學期刊》,12期,2013年3月,頁203-261。
趙曉美,〈疑似不適任教師處理機制之探討-以「教學不力」為焦點〉,《台灣教育評論月刊》,2卷12期,2013年12月,頁54-59。
劉建宏,〈工作權〉,《法學講座》,23期,2003年11月,頁2-3。
潘韋丞,〈法律明確性的「曖昧要件」?淺談「可經由司法審查加以確認」之判斷〉,《司法周刊》,1734期,2015年2月,頁2。
蔡茂寅,〈工作權之保障與勞動基本權的關係及其特質〉,《律師雜誌》,219期,1997年12月,頁22-30。
蔡進雄,《教育行政倫理》,台北:心理,2008年。
蔡碧璉,〈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關係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7期,1994年9月,頁283-330。
蔡震榮,〈不確定法律概念之探討〉,《東海法學研究》,1996年3月,10期,頁43-68。
蕭文生,〈自程序與組織觀點論基本權之保障〉,《憲政時代》,25卷3期,2000年1月,頁27-54。
蕭文生,〈專業(家)委員會與判斷餘地-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40號判決評析〉,《法令月刊》,68卷5期,2017年5月,頁23-63。
謝碩駿,〈行政規則之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178期,2017年8月,頁10-12。
蘇永明,〈教育工作的道德動機與專業倫理信條〉,收於黃藿編:《教育專業倫理(1)》,台北。五南,2004年,頁79-88。
蘇傳桔/伍佳琪/許沛祥,〈探討中小學行政教師專業困境與其專業發展之可行途徑〉,《教育行政論壇》,10卷2期,2018年12月,頁97-120。

二、德文文獻
Arndt, Adolf: Das Gewissen in der oberlandesgerichtlichen Rechtsprechung, NJW 1966, S. 2206-2215 .
Bischoff-Wanner, Claudia/ Reiber, Karin(Hrsg.): Lehrerbildung in der Pflege : Standortbestimmung, Perspektiven und Empfehlungen vor dem Hintergrund der Studienrefürmen, 1. Aufl., Weinheim 2008.
Böckenförde, Ernst-Wolfgang: Grundrechte als Grundsatznormen, Der Staat 1990, S. 1-31.
Böhm, Thomas:Schule im Rechtsstaat und Rechtsverständnis: Anmerkungen zum Rechtsverständnis der Lehrer, Eltern und Schüler, SchuR 2016, S. 68 -70.
Dreier, Horst (Hrsg.):Grundgesetz - Kommentar, Bd. I, Tübingen 2017.
Erichsen, Hans-Uwe: Allgemeine Handlungsfreiheit, in: J. Isensee/P.Kirchhof (Hrsg.), 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Bd. VI, Heidelberg 2001.
Fauser, Peter:Schule und Recht: Schulverfassung. Wege und Umwege zum demokratischen Zusammenwirken in der Schule, RdJB 1987, S. 377-386.
Fehnemann, Ursula: Bemerkungen zum Elternrecht in der Schule, DÖV 1978, S. 489-490 .
Fehnemann, Ursula: Die Bedeutung des grundgesetzlichen Elternrechts für die elterliche Mitwirkung in der Schule, AöR 105,1980, S. 529-563.
Fehnemann, Ursula: Elternrecht und Schule, RdJB 1988, S. 444-450 .
Filmer, Fridtjof: Lehrerausbildung in Deutschland - Akteure, Spannungsfelder und Entwicklungen, RdJB 2015, S. 116-132.
Hoffmann, Joachim: Eine Schlüssel-Frage oder: Wenn Lehrer Schuleigentum beschädigen, SchulRecht 2000, S. 75-79.
Isensee, Josef: Geimeinwohl und Staatsaufgaben, in: J. Isensee/P. Kirchof(Hrsg.), HStR Bd. III, Heidelberg 1992, S. 1-37.
Jach Frank-Rüdiger: Elternrecht, staatlicher Schulerziehungsauftrag und Entfaltungsfreiheit des Kindes, KJ 1984, S. 85-94.
Katz, Alfred: Staatsrecht, Heidelberg 2010.
Koslowski, Stefan: Vom Socialen Staat zum Sozialstaat, Der Staat 1995, S. 221-238.
Krampen, Ingo/ Surwehme, Anja: Die Ausbildung zum Waldorflehrer eine Alternative zur staatlichen Lehrerausbildung, RdJB 2015, S. 133 -144.
Kriele, Martin:Einführung in das Staatslehre, 1.Aufl., Stuttgart 1992.
Ladeur, Karl-Heinz: Schulvielfalt und staatliche Schulaufsicht, RdJB,S. 263-278.
Leisner, Walter: Antithesen-Theorie für eine Staatslehre der Demokratie, JZ 1998, S. 861-869.
Maunz, Theodor: Gestaltungsfreiheit des Lehrers und Schulaufsicht des Staates, in: H. Maurer (Hrsg.), Das akzeptierte Grundgesetz, Festschrift für Günter Dürig zum 70. Geburtstag, München 1990, S.269-285.
Maurer, Hartmut: Staatsrecht I, 4 Aufl., München 2005.
Nevermann, Knut: Persönlichkeit und Schuldemokratie, RdJB 1993, S. 194-195.
Preuß, Ulrich: Demokratie und Autonomie, RdJB 1993, S. 161-168.
Reuter, Lutz: Schulaufsicht und Schulvielfalt, RdJB 1992, S. 378-392.
Rossmann, Ernst Dieter: Die Lehrerbildung ins Zentrum, RdJB 2015, S. 109 -115.
Simon, Helmut: Grundrechte im demokratischen und sozialen Rechtsstaat, in: Eckart Klein (Hrsg.), Grundrechte, soziale Ordnung und Verfassungsgerichtsbarkeit, Festschrift für Ernst Benda zum 70. Geburtstag, Heidelberg 1995.。
Sobota, Katharina: Das Prinzip Rechtsstaat, Tübingen 1997.
Stein, Ekkehart: Gewissensfreiheit in der Demokratie, Tübingen 1971.
Stock, Martin:Pädagogische Freiheit und Schulbuchreglement, RdJB 1992, S. 241 -257.
Varbelow, Dirk: Tabuthematisierung?! – Schülergewalt gegen Lehrer: Verkanntes oder verdrängtes Phänomen?, KJG 2001, S. 54-62.
三、網路資源
班導罷凌,全班寫作文譙同學,https://blog.xuite.net/fionaaki/blog/29728876-%E8%BD%89%E8%B2%BC%EF%BC%9A%E7%8F%AD%E5%B0%8E%E9%9C%B8%E5%87%8C+%E5%85%A8%E7%8F%AD%E5%AF%AB%E4%BD%9C%E6%96%87%E8%AD%99%E5%90%8C%E5%AD%B8,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3日。
何瑞玲,〈女主任變援妹,男老師惡整無罪〉,《自由時報》,2007年5月10日,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129666,最後瀏覽日:2020年6月6日。
林金池,〈社會變遷的新家長類型〉,《中時電子報》,2013年10月22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022000503-260107?chdtv,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15日。
張夢熊〈穿短褲+涼鞋老師上課服裝引爭議〉,《華視新聞網》,2001年8月31日https://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108/200108310067677.html,最後瀏覽日:2020年3月17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