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經典詮釋到實踐:南宋士人喪葬禮儀研究
作者:蔡濬廷
作者(外文):Chun-Ting Tsai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慶彰
劉德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南宋喪禮葬禮士人實踐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文深化構建南宋士人施行喪葬禮儀的面貌,考察南宋與唐代,北宋有關官方儀節,家禮及家規的制定的差異與創發,並由南宋士人的經典詮釋剖析他們對於儒家傳統喪葬儀節的基本態度,並探求士人面對、處理喪葬禮儀的多元樣貌。在喪禮實踐上,主要可分為以儒家本位簡樸哀戚為重的形式,以及採取佛道超拔度濟亡魂的儀式。在葬禮實踐上,主要根據禮典「三月而葬」及「擇地」的記載,有採擇風水及葬式等多元且不同的觀點。根據南宋士人對喪禮、葬禮的詮釋與實踐,歸納他們的喪葬立場與態度。
Abstract
From the classics’ interpretations to practice-A research on etiquette used in funeral and burial rituals by educated peop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essay is mainly to in-deep explore the structure of etiquette features in funeral and burial rituals that educated peop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observed and practiced. The research also contains the profound studie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innovations about official etiquette, family etiquette, and family regulations; and their differences with those of Northern Song and Tang Dynasty as well.
From the interpretations of classic works by the educated people in Southern Song , we can learn of the basic attitude they took toward the Confucian schools’ etiquette on funeral and burial rituals, and further explore various aspects of how educated people faced and took car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In the practice of funeral rituals, which were main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ne was based on the Confucian school, typically in a form of simplicity and grief; the other followed the rites of Buddhist and Taoism, in a religious way to console the dead and benefit their souls to the Elysium.
As to the practice of burial rituals, people primarily followed the recorded instruction from the etiquette classics, “Buried in three months “and “the choices of graveyard location" , which resulted in several various viewpoints ; one of them stressed the choice of “feng shui “ , another might emphasize the use of methods and etiquette to take care of the dead in the process of burial service, etc.
To sum up, the research concludes and explicates the standpoint and attitude that educated peop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ok toward the funeral and burial rites.
參考文獻
一、古籍
〔西漢〕題名孔安國〔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
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75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收在《中國醫學大成續集》,上海市:上海科學技
術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經注疏》
收在〔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影印
清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刊本
〔唐〕蕭嵩等奉敕撰:《大唐開元禮》,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3年6月影印四
庫全書本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市:鼎文書局,民國70年
〔北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收在《儒藏》,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1月
〔北宋〕司馬光:《家範》,臺北市:廣文書局,民國84年6月
〔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
〔北宋〕宋綬等編:《宋大詔令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北宋〕陳師道撰;李裕民、李偉國校點:《後山談叢》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11月
〔北宋〕高承撰〔明〕李果刪訂:《事物紀原》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4月
〔南宋〕禮部太常寺纂修:《中興禮書》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影印清蔣氏寶彝堂抄本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南宋〕衛湜:《禮記集說》
收在〔清〕徐乾學等輯、納蘭成德校刊《通志堂經解》,臺北市:大通書局,
1969年影印清康熙十九年刻本
〔南宋〕朱熹撰;黃榦、楊復續編:《儀禮經傳通解》
收在《朱子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南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市:中央圖書館,民國80年2月
〔南宋〕周煇:《清波雜志校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94年9月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11月
〔南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年9月
〔南宋〕江少虞:《事實類苑》,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0年影印四庫
全書珍本
〔南宋〕張元幹:《蘆洲歸來集》,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36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南宋〕朱熹:《家禮》,收在《儒藏》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南宋〕朱熹:《朱子全書》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南宋〕呂祖謙:《家範》,《東萊呂太史別集》
收在《呂祖謙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南宋〕呂祖謙:《東萊呂太史文集》,
收在《呂祖謙全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
〔南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收在《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南宋〕劉清之:《戒子通錄》,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03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南宋〕袁采:《袁氏世範》,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03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南宋〕車垓:《內外服制通釋》,收在《叢書集成續編》冊87
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6月
〔南宋〕葛勝仲:《丹陽集》,收在《全宋文》,冊143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翟汝文:《忠惠集》,收在《全宋文》,冊149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張綱:《華陽集》,收在《全宋文》,冊16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沈與求:《沈忠敏公龜谿集》,收在《全宋文》,冊176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鄭剛中:《北山文集》,收在《全宋文》,冊17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蘇籒:《雙溪集》,收在《全宋文》,冊183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張嵲:《紫微集》,收在《全宋文》,冊187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任盡言:《桯史》,收在《全宋文》,冊194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胡宏:《論語指南》,《五峰集》,收在《全宋文》,冊198
〔南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收在《全宋文》,冊200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葛立方:《歸愚集》補遺,收在《全宋文》,冊201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收在《全宋文》,冊209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洪适:《盤洲文集》,收在《全宋文》,冊214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張淳:《儀禮識誤》,收在《全宋文》,冊220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周必大:《書稿》,收在《全宋文》,冊229
〔南宋〕周必大:《泛舟遊山錄》,收在《全宋文》,冊231
〔南宋〕周必大:《省齋文稿》,收在《全宋文》,冊233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張孝祥:《于湖居士文集》,收在《全宋文》,冊254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收在《全宋文》,冊256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王質:《雪山集》,收在《全宋文》,冊25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蔡元定:《西山公集》,收在《全宋文》,冊25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樓鑰:《攻媿先生集》,收在《全宋文》,冊266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王炎:《雙溪類稿》,收在《全宋文》,冊270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楊簡:《慈湖先生遺書》,收在《全宋文》,冊275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葉適:《水心文集》,收在《全宋文》,冊287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陳淳:《北溪大全集》,在《全宋文》,冊295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收在《全宋文》,冊312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南宋〕真德秀:《西山文集》,收在《全宋文》,冊313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方大琮:《鐵庵集》,收在《全宋文》,冊322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收在《全宋文》,冊332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王柏:《魯齋集》,收在《全宋文》,冊33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李曾伯:《可齋雜稾》,收在《全宋文》,冊340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黃震:《黃氏日鈔》,收在《全宋文》,冊347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陳著:《本堂集》,收在《全宋文》,冊351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牟巘:《陵陽先生集》,收在《全宋文》,冊356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何夢桂:《潛齋集》,收在《全宋文》,冊358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文天祥:《文山全集》,收在《全宋文》,冊359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趙必豫:《覆瓿集》,收在《全宋文》,冊360
成都市: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出版社,2006年9月
〔南宋〕余文豹:《吹劍錄》
收在《全宋筆記》,第7編,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南宋〕余文豹:《吹劍續錄》
收在《全宋筆記》,第7編,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南宋〕余文豹:《吹劍四錄》
收在《全宋筆記》,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南宋〕車若水:《腳氣集》,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15年12月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年8月
〔南宋〕鄭元肅錄,陳義和編:《勉齋先生黃文肅公年譜》
收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南宋〕呂祖儉:《東萊呂太史年譜》
收在《宋人年譜叢刊》,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元〕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市:新華書店,1986年5月
〔元〕吳瑞編輯:《家傳日用本草》,收在《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
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1月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收在《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2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市:中華書局,1986年7月
〔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宋會要輯稿》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7月
程敏政編:《新安文獻志》,合肥市:黃山書社,2004年12月
二、近人論著
王貴民:《中國禮俗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2年7月
王曉朝:《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王鍔、瞿林江整理〔南宋〕魏了翁著:《禮記要義整理與研究》
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1月
李衡眉:《論昭穆制度》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9月
李秀娥:《圖解台灣傳統生命禮儀》
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15年3月
朱瑞熙:《宋代的社會經濟》,臺北市: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5年4月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1982年1月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2月
汪聖鐸:《宋代社會生活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
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90年4月
周勛初主編:《宋人軼事彙編》
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生死觀
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收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8編第15冊
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2010年3月
林明義:《臺灣冠婚喪祭家禮全書》,臺北市:武陵出版社,2002年6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9月
吳麗娛:《終極之典: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12年12月
吳敬:《南方地區宋代墓葬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7月
洪惟仁:《台灣禮俗語典》,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民國75年9月
桃園縣政府:《喪葬禮儀範本》,桃園市:正美印刷廠,民國86年4月
殷慧:《禮理雙彰:朱熹禮學思想探微》,北京市:中華書局,2019年3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宋墓》,北京市:科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徐吉軍、賀云翔:《中國喪葬禮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1年10月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
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5月
曾棗莊主編:《宋代傳狀碑誌集成》
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6年6月
葉國良:《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民國99年12月
葉純芳、喬秀岩編:《朱熹禮學基本問題研究》
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年9月
劉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2013年3月
鄭志明等編著:《殯葬歷史與禮俗》,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民國97年12月
戴建國:《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77年1月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4年10月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6年3月
盧秀滿:《冥法、菆柩、鬼祟、齋醮:《夷堅志》之幽鬼世界》
臺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13年3月
〔日〕大澤正昭:《南宋地方官の主張》
東京都:汲古書院,2015年11月
〔日〕吾妻重二:朱熹《家禮》實證研究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2012年5月
〔日〕松本浩一:《宋代の道教と民間信仰》
東京都:汲古書院,平成18年11月
〔日〕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
三、期刊及單篇論文
王美華:《禮制下移與唐宋社會變遷》
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李清良:〈黃俊傑論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類型、方法與特質〉
《中國詮釋學》(第一輯),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肖紅兵:〈「拔苦」與「威儀」:宋代佛寺聲鐘喪俗考論〉
《宗教學研究》,2019年第2期(總第1061期)
沈宗憲:〈宋代詔葬之研究〉,收在《唐宋時期的名分秩序》
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5年7月,頁61-108
柳存仁:〈五代到南宋時的道教齋醮〉
《和風堂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蔣義斌:〈宋代葬俗:儒家與佛教的另一個戰場〉
《國際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民國77年6月
楊古城、曹厚德、陳萬華:〈試論東錢湖南宋墓葬和堪輿術〉
《浙江工藝美術》,1997年6月
楊志剛:〈司馬氏書儀和朱子家禮研究〉
《浙江學刊》,1993年第1期
福建省博物館:〈福州市北郊胭脂山宋墓清理簡報〉
《文物資料叢刊(2)》,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78年
廖咸惠:〈墓葬と風水:宋代における地理師の社會的位置〉
《都市文化研究》第10期,2008年
潘晟:〈宋代地理術數區域分布的初步考察〉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32卷第1輯,2007年1月,頁118-135
四、學位論文
王志陽:《《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1月(2014年南京大學博士論文)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
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2年
師瓊珮:《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
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民國91年6月
徐欣宇:《南宋福建久喪不葬研究》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經科:《儀禮經傳通解之家禮研究》
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77年
張永昇:《宋代士庶人之喪葬禮俗研究》
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錢瑩科:《《儀禮經傳通解˙喪禮》整理方法研究》
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2001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