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簡牘物質形態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與行政
作者:石昇烜
作者(外文):Sheng-Shiuan Shi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邢義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簡牘物質形態公文書制度形制與文書性質「兩行」、「札」「牘」、「牒」行政程序materiality of bamboo and wooden manuscriptsofficial document systemsdocument form and propertyliang hang and zhadu and dieadministration proced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本研究企圖從簡牘物質形態的角度討論秦漢基層公文書制度,及其反映的行政程序。首先以深具研究傳統的西北漢簡為開端,探討「兩行」與「札」等形制與文書性質的關係,分析它們在文書行政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試圖勾勒正本、副本、草稿與檔案等不同文書性質之間的界線。特別是指出「兩行」作為正本與留存副本等正式文書使用,在漢代公文書制度中被賦予特殊地位,且在外觀上與其他性質的文書作出區隔,這種視覺差異有助於官吏在行政過程中快速分辨不同類型的文件。
再以漢代甲渠候官遺址為例,更細緻地甄別遺址現象與簡牘出土地點,闡明不同性質的文書於不同空間中的意義。特別觀察「兩行」在遺址內、外的分布情況,進而重新考慮官署內部職能分工與文書移動流向。
接著以漢帝國南方、時代較晚的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為材料,一方面持續驗證「兩行」的制度地位,一方面指出公文書制度的發展與可能的變化,尤其以牘為關注重點。經由爬梳西北漢簡和五一廣場簡中「奏書」、「白事」與「君教」簡牘的形制異同、使用方式及承繼關係,指陳牘在五一廣場簡牘公文書中具有輔助行政溝通的功能,這與牘在使用上更為便捷、其上文字內容集中等特性有密切關係,有助於我們回頭審視西北漢簡公文書中牘的特殊使用情況。
最後考察嶽麓書院藏秦簡律令對「牘」、「牒」的規定,及里耶秦簡公文書實物,追溯漢代公文書制度中牘與「兩行」、「札」的秦代淵源。且析論「牘」、「牒」編聯以後不同形式的文字段落分布,說明官吏在行政過程中採取「牘」或「牒」編聯的不同需求和考量,進而解釋「牘」、「牒」於秦漢公文書地位的變化。
本研究聚焦於「吏事」於簡牘公文書上具體而微的呈現,一方面特別關注簡牘形制、書寫狀態、出土環境等物理特性,留心當時刀筆吏確切留下的行政痕跡,另一方面討論這些特性和文書制度、行政程序的關係,同時也觀察小吏在其間的角色。透過以上探索或有助於還原當時小吏書寫與行政的實況,也能從另一面向理解秦漢時人對這些繁瑣的文書行政的看法,以及刀筆吏遭受批評的原因。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official document systems and administration at the basic level in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terial nature and writing of bamboo and wooden manuscripts. This research involved manuscripts and information about relics, comprised of bamboo and wooden manuscripts from Han dynasty in northwest china (西北漢簡), from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n Changsha Wuyi Square (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 from the Qin dynasty in Liye (里耶秦簡), from the Qin dynasty kept in Yuelu Academy (嶽麓書院藏秦簡), and so 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ument form and content in the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 of liang hang (兩行), zha (札) and du (牘), as well as their roles in administration procedures, such as original versions, copies, drafts and archives. My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liang hang documents were treated as original versions and preserve copies, having special status in official document systems in the Han dynasty. The appearance of liang hang differs from other forms, as it has greatly contributed to distinguish documents in administration procedure for officials. The paper also argues that the arrangement and writing of du and die (「牘」、「牒」) can explain how officials choose between the two in administration procedure depending on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nd considerations. Moreover, this perspective could explain the status of du and die changing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officials’ jobs” (li shi 「吏事」) as reflected in the details of the documents. It is not only concerned about direct evidence of administration by officials, but also officials’ behavior in procedure. The above explorations may restore our picture of writing and administration among officials, and explain how people of the time viewed officials and their minute and complicated “officials’ jobs.”
一、傳統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69年點校本。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武英殿本十三經注疏,乾隆四年校刊,同治十年廣東書局據菊坡精舍藏板重刊。
〔漢〕蔡邕,《獨斷》。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點校本。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點校本。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清〕段玉裁撰,《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3。
黃暉撰,《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0。
二、考古資料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0。
甘肅居延考古隊,〈居延漢代遺址的發掘和新出土的簡冊文物〉,《文物》1978年第1期,北京,頁1-25、圖版。
甘肅居延考古隊簡冊整理小組,〈「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釋文〉,《文物》1978年第1期,北京,頁30-3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與第四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北京:中華書局,1994。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文物》2000年第5期,北京,頁27-45。
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縣文化館,〈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第10期,北京,頁1-8、97-99。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1。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2。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參)》。上海:中西書局,2013。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肆)》。上海:中西書局,2015。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肩水金關漢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6。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地灣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7。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懸泉漢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9。
吳礽驤,《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里耶秦簡博物館等編著,《里耶秦簡博物館藏秦簡》。上海:中西書局,2016。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東牌樓7號古井(J7)發掘簡報〉,《文物》2005年第12期,北京,頁4-30。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發掘簡報〉,《文物》2013年第6期,北京,頁4-26。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上海:中西書局,2018。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貳﹞》。上海:中西書局,2018。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叁﹞》。上海:中西書局,2019。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肆﹞》。上海:中西書局,2019。
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尚德街東漢簡牘》。長沙:岳麓書社,2016。
長沙市文物工作隊、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走馬樓J22發掘簡報〉,《文物》1995年第5期,北京,頁4-25。
長沙簡牘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發掘組,〈2003年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重大考古發現〉,《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頁57-64、彩色圖版。上海:中西書局,2005。
胡之主編,《甘肅金塔漢簡》。重慶:重慶出版社.中國簡牘書法系列,2008。
胡平生、張德芳編撰,《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建華主編,《河西簡牘》。重慶:重慶出版社,2003。
張德芳主編,《居延新簡集釋(一)-(七)》。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陳松長,〈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綜述〉,《文物》2009年第3期,北京,頁75-88。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伍)》。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二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勞榦,《居延漢簡考釋》。四川李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3-1944。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200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發掘報告》。長沙:嶽麓書社,200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處,〈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九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16年第5期,北京,頁32-4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益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七號井發掘簡報〉《文物》2021年第6期,北京,頁38-42、96。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七號井出土簡牘述略〉,《文物》2021年第6期,北京,頁70-81。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壹)》。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
簡牘整理小組編,《居延漢簡(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
魏堅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聯合整理,《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瑞典〕Bo Sommarström, together with the catalogue prepared by Folke Bergma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 Stockholm: Statens Etnografiska Museum, 1956, 1958.
三、近人論著
王子今,〈漢代建築中所見「複壁」〉,《文物》1990年第4期,北京,頁69-71、52。
王偉,〈《奏讞書》卷冊復原探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第4分,2020,臺北,頁649-652。
王國維著,胡平生、馬月華校注,《簡牘檢署考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石昇烜,〈何處是居延?――居延城建置反映的漢代河西經營進程〉,《史原》復刊第5期,2014,臺北,頁1-115。
石昇烜,〈再探簡牘編聯、書寫姿勢與習慣──以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的簡側墨線為線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8本第4分,2017,臺北,頁643-715。
石昇烜,〈再論漢代出入關符的製作、左右與使用──從居延漢簡65.9、65.10合符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3本,2022,臺北,待刊。
石昇烜、高震寰、劉曉芸,〈居延漢簡303.12相關殘簡綴合〉,《古今論衡》28期,2015,臺北,頁3-14。
何有祖,〈讀里耶秦簡札記(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id=2257,2015.6.10,讀取2021.5.11。
何有祖,〈《岳麓書院藏秦簡〔伍〕》讀記(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 org.cn/show_ article.php?id=3005,2018.3.10,讀取2021.5.11。
何有祖,〈《岳麓書院藏秦簡〔伍〕》讀記(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3005,2018.3.10,讀取2021.5.11。
何佳、黃樸華,〈試探東漢「合檄」簡〉,收入長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頁314-324。上海:中西書局,2015。
何晉,〈淺議簡冊制度中的「序連」──以出土戰國秦漢簡為例〉,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八輯)》,頁451-4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何雙全,〈居延漢簡研究〉,收入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編委會編,《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二號,頁1-114。臺北:蘭臺出版社,1996。
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李均明,〈東漢簡牘所見合議批件〉,收入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二○一六春夏卷》,頁256-26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李均明,〈走馬樓吳簡「君教」批件解析〉,收入長沙簡牘博物館編,《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9-246。上海:中西書局,2017。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汪桂海,〈漢印制度雜考〉,收入氏著,《秦漢簡牘探研》,頁47-66。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沈剛,〈《里耶秦簡》(壹)所見作徒管理問題探討〉,《史學月刊》2015年第2期,開封,頁22-29。
沈剛,〈里耶秦簡文書歸檔問題蠡測〉,《出土文獻》2019年第2期,上海,頁215-234。
沈頌金,《二十世紀簡帛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肖芸曉,〈清華簡簡冊制度考察〉。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15。
邢義田,〈漢代簡牘的體積、重量和使用──以中研院史語所藏居延漢簡為例〉,收入氏著,《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頁1-50。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全球定位系統(GPS)3D 衛星影像導覽系統(Goole Earth)與古代邊塞遺址研究──以額濟納河烽隧及古城遺址為例(增補稿)〉,收入氏著,《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頁205-257。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1-61。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從「如故事」和「便宜從事」看漢代行政中的經常與權變〉,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380-449。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從簡牘看漢代的行政文書範本──「式」〉,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450-472。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湖南龍山里耶J1(8)157和J1(9)1-12號秦牘的文書構成、筆跡和原檔存放形式〉,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473-498。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書佐、文書用語「它如某某」及「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寇恩事」簡冊檔案的構成〉,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499-529。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邊塞吏卒的軍中教育──讀《居延新簡》札記之三〉,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585-594。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倉頡》、《急救》、八體和「史書」問題──再論秦漢官吏如何學習文字〉,收入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頁595-654。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漢代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2本第4分,2011,臺北,頁601-678。
邢義田,〈漢至三國公文書中的簽署〉,《文史》2012第3期,北京,頁163-198。
邢義田,〈秦漢基層員吏的精神素養與教育──從居延牘506.7(《吏》篇)說起〉,收入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頁399-433。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
邢義田,〈敦煌懸泉《失亡傳信冊》的構成〉,收入張德芳主編,《甘肅省第二屆簡牘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邢義田,〈伏几案而書──再論中國古代的書寫姿勢〉,《故宮學術季刊》33卷第1期,臺北,2015,頁123-168。
邢義田,〈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之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638,2016.9.26,讀取2021.4.5。該文修訂後,以〈漢晉公文書上的「君教『諾』」、署名和畫諾──讀《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札記〉為名,收入氏著,《今塵集 卷二:秦至晉代的簡牘文書》,頁167-189。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
邢義田,〈漢代邊塞隧長的文書能力與教育──對中國古代基層社會讀寫能力的反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8本第1分,2017,臺北,頁85-144。
初師賓、任步云,〈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略考〉,《敦煌學輯刊》1982年,蘭州,頁90-105。
周海鋒,〈《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文書復原舉隅(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80,2018.12.26,讀取2021.4.5。
周海鋒,〈嶽麓書院藏秦簡〈徭律〉研究〉,收入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編,《簡牘學研究(第八輯)》,頁16-37。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9。
周海鋒,〈岳麓秦簡《卒令丙》研究〉,收入王捷主編,《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九輯)》,頁119-138。北京:法律出版社,2020。
林宏明,〈漢簡試綴第15則〉,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 blog/archives/7665.html,2017.5.24,讀取2020.12.24。
侯旭東,〈西北漢簡所見「傳信」與「傳」──兼論漢代君臣日常政務的分工與詔書、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輯,北京,頁5-54。
侯旭東,〈長沙走馬樓吳簡「嘉禾六年(廣成鄉)弦里吏民人名年紀口食簿」集成研究──三世紀初江南鄉里管理一瞥〉,收入邢義田、劉增貴主編,《古代庶民社會》,頁103-147。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侯旭東,〈西漢張掖郡肩水候系年初編──兼論候行塞時的人事安排與用印〉,收入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簡牘博物館編,《簡牘學研究(第5輯)》,頁180-198。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侯旭東,〈西北所出漢代簿籍冊書簡的排列與復原──從東漢永元兵物簿說起〉,《史學集刊》2014年第1期,長春,頁58-73。
侯旭東,〈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性質新探──從《竹簡(肆)》涉米簿書的復原說起〉,收入長沙簡牘博物館編,《長沙簡帛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9-97。上海:中西書局,2017。
侯旭東,《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侯旭東,〈西北出土漢代文書簡冊的排列與復原〉,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十八輯)》,頁109-13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姚磊,〈肩水金關漢簡《永始三年詔書》校讀〉,《中國文字研究》第24輯,2016,上海,頁89-99。
姚磊,〈《居延漢簡》綴合(四)〉,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id=3154,2018.6.3,讀取2020.12.24。
胡平生,〈木簡出入取予券書制度考〉,收入氏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頁52-64。上海:中西書局,2012。
胡平生,〈木簡券書破別形式述略〉,收入氏著,《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頁65-72。上海:中西書局,2012。
凌文超,《走馬樓吳簡採集簿書整理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凌文超,〈黃蓋治縣:從吳簡看《吳書》中的縣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第3分,2020,臺北,頁463-518。
唐俊峰,〈甲渠候官第68號探方出土劾狀簡冊的復原與研究〉,收入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甘肅簡牘博物館編,《簡牘學研究(第5輯)》,頁38-58。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唐俊峰,〈秦漢劾文書格式演變初探〉,收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十一輯,頁131-15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唐俊峰,〈東漢早中期臨湘縣的行政決策過程──以五一廣場東漢簡牘為中心〉,收入黎明釗、馬增榮、唐俊峰編,《東漢的法律、行政與社會: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頁131-187。香港:三聯書店,2019。
夏鼐,〈新獲之敦煌漢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1948,南京,頁235-261。
孫沛陽,〈簡冊背劃線初探〉,收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頁449-4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徐暢,《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官文書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馬怡,〈扁書試探〉,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一輯)》,頁415-42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馬怡,〈漢畫像中的兩幅「奉謁」圖〉,收入中國漢畫學會、河南博物院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頁50-54。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馬怡,〈中國古代書寫方式探源〉,《文史》2013年第3期,北京,頁147-189。
馬怡,〈漢畫所見簡牘時代的書寫〉,中國漢畫學會、濟寧市任城漢文化研究中心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頁274-282。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該文修訂後又以〈簡牘時代的書寫──以視覺資料為中心的考察〉為題,發表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 show_ article.php?id=1995,2014.3.7,讀取2021.6.5。
馬怡,〈從「握卷寫」到「伏紙寫」──圖像所見中國古人的書寫姿勢及其變遷〉,社科院歷史所文化研究室編,《形象史學研究(2013)》,頁72-102。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馬怡,〈漢代詔書之三品〉,收入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編,《田餘慶先生九十華誕頌壽論文集》,頁65-83。北京:中華書局,2014。
馬怡,〈一個漢代郡吏和他的書囊──讀尹灣漢墓簡牘〈君兄繒方緹中物疏〉〉,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編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九集,頁101-132。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馬增榮,〈漢代地方行政中的直符制度〉,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十六輯)》,頁263-2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馬增榮,〈秦代簡牘文書學的個案研究──里耶秦簡9-2283、[16-5]和[16-6]三牘的物質形態、文書構成和傳遞方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第3分,2020,臺北,頁349-418。
高震寰,〈從《里耶秦簡(壹)》作徒簿管窺秦代刑徒制度〉,《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二輯,頁132-143。上海:中西書局,2013。
高震寰,〈論西北漢簡文書與現實的差距及其意義〉,《新史學》第25卷第4期,2014,臺北,頁1-42。
高震寰,〈試論秦漢的「遝(逮)」、「逮捕」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第3分,2020,臺北,頁424-426。
崔啟龍,〈五一廣場簡「朱宏、劉宮臧罪案」簡冊復原再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563,2020.6.20,讀取2021.7.2。
張弛,〈《里耶秦簡(壹)》文書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16。
張俊民,〈懸泉置出土刻齒簡牘概說〉,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七輯)》,頁235-2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張春龍、大川俊隆、籾山明,〈里耶秦簡刻齒簡研究──兼論岳麓秦簡《數》中的未解讀簡〉,《文物》2015年第3期,北京,頁53-69、96。
張德芳,〈懸泉漢簡中的「傳信簡」考述〉,《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頁65-81。上海:中西書局,2005。
郭偉濤,《肩水金關漢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陳松長等著,《嶽麓書院藏秦簡的整理與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4。
陳垠昶,〈里耶秦簡8-1523編連和5-1句讀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1794,2013.1.8,讀取2021.5.11。
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陳偉,《楚簡冊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陳偉,〈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校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 _article.php?id=1912,2013.9.22,讀取2021.4.5。
陳偉,〈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屬性芻議〉,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 _article.php?id=1913#_edn3,2013.9.24,讀取2021.4.5。
陳偉,〈《岳麓書院藏秦簡〔伍〕》校讀(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3006,2018.3.10,讀取2021.5.11。
陳偉,〈《岳麓書院藏秦簡〔伍〕》校讀(續四)〉,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 org.cn/show_article.php?id=3041#_ednref2,2018.3.31,讀取2021.5.11。
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
陳蘇鎮,《《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
陶磊,〈讀《嶽麓書院藏秦簡》(五)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 /show_article.php?id=3184#_ftnref2,2018.7.1,讀取2021.5.11。
曾磊,〈傳車規制與交通出行〉,收入氏著,《門闕、軸線與道路:秦漢政治理想的空間表達》,頁235-32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游逸飛,〈里耶秦簡所見的洞庭郡──戰國秦漢郡縣制個案研究之一〉,《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1期,2015,香港,頁29-67。
溫玉冰,〈朱宏、劉宮臧罪案復原研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 _article.php?id=3557,2020.6.9,讀取2021.7.2。
程鵬萬,《簡牘帛書格式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黃怡君,〈西漢官吏的選任與遷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20。
黃浩波,〈蒲封:秦漢時期簡牘文書的一種封緘方式〉,《文物》2019年第10期,北京,頁98-105。
楊頌宇,〈從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試探漢代的「君教」文書〉,收入黎明釗、馬增榮、唐俊峰編,《東漢的法律、行政與社會: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頁189-219。香港:三聯書店,2019。該文修訂並補充新材料後,另發布於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 article.php?id=3519,2020.3.11,讀取2021.4.5。
賈連翔,《戰國竹書形制及相關問題研究──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為中心》。上海:中西書局,2015。
劉自穩,〈里耶秦簡牘所見「作徒簿」呈送方式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北京,頁54-61。
劉自穩,〈里耶秦簡牘中的正背面錯置現象──兼談「牘背」之「背」〉,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第三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8年9月21-22日,頁94-113。
劉欣寧,〈漢代「傳」中的父老與里正〉,《早期中國史研究》8卷2期,2016,臺北,頁53-78。
劉欣寧,〈漢代政務溝通中的文書與口頭傳達:以居延甲渠候官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2018,臺北,頁464-466。
劉欣寧,〈高村武幸,《秦漢簡牘史料研究》評介〉,收入鄔文玲、戴衛紅主編,《簡帛研究二○一九秋冬卷》,頁324-329。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
劉國忠,〈五一廣場東漢永初四年詔書簡試論〉,《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長沙,頁10-13。
潘守永,〈物質文化研究:基本概念與研究方法〉,《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年第2期,北京,頁127-132。
鄭有國,《中國簡牘學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魯家亮,〈戰國秦漢簡牘文獻中簡首塗黑源流考──從嶽麓秦簡(伍)118號簡中的「江」字説起〉,韓國慶北大學主辦,「簡牘자료를통해본고대동아시아사연구국제학술회의(通過簡牘材料看古代東亞史硏究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集,2018年12月17-20日,頁307-320。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96初版。
駢宇騫、段書安編著,《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
謝桂華,〈新、舊居延漢簡冊書復原舉隅〉,收入氏著,《漢晉簡牘論叢》,頁47-5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蘇俊林,〈秦簡牘中「牒」字的使用及含義〉,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二十輯)》,頁147-16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Ma, Tsang-Wing (馬增榮). “Scrib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2017.
Tsien, Tsuen-Hsuin (錢存訓).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The Beginnings of Chinese Books and Inscript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 中譯見:《書於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
〔日〕伊藤敏雄,〈長沙呉簡中の「叩頭死罪白」文書木牘小考──文書木牘と竹簡との編綴を中心に──〉,《歴史研究》第51号,2013,大阪,頁29-48。
〔日〕鵜飼昌男,〈漢代の文書についての一考察──「記」という文書の存在〉,《史泉》第68号,1988,大阪,頁18-30。
〔日〕鵜飼昌男著,徐世虹譯,〈《始建國天鳳亖年當食者案》冊書之考察──以漢代「案」字語義為中心〉,收入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一》,頁694-70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日〕永田英正,《居延漢簡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89。中譯見:張學鋒譯,《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日〕永田英正,〈簡牘研究事始の記〉,《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5號,2004,頁214-222。
〔日〕永田英正,〈続簡牘研究事始の記〉,《日本秦漢史研究》第11號,2011,頁258-278。
〔日〕角谷常子,〈秦漢時代の簡牘研究〉,《東洋史研究》第55卷第1號,1996,京都,頁211-224。
〔日〕角谷常子,〈木簡背書考略〉,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譯叢》,頁217-230。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日〕角谷常子,〈簡牘の形状における意味〉,收入冨谷至編,《邊境出土木簡の研究》,頁89-118。京都:朋友書店,2003。
〔日〕角谷常子,〈中國古代下達文書的書式〉,收入卜憲群、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二○○七》,頁165-180。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日〕角谷常子,〈里耶秦簡における単独簡について〉,《奈良史學》第30号,2013,奈良,頁107-130。中譯見:〈論里耶秦簡的單獨簡〉,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八輯)》,頁161-1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日〕角谷常子編,《東亞木簡學的構建》。奈良:奈良大學,2014。
〔日〕宮宅潔,〈關於里耶秦簡8-755~759號與8-1564號的編聯〉,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十八輯)》,頁29-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日〕原宗子,〈簡牘素材の樹種初探〉,《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2號,2001,頁29-48。
〔日〕高村武幸,《秦漢簡牘史料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5。
〔日〕佐藤達郎,〈漢六朝期の地方的教令について〉、〈漢代の教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漢六朝時代の制度と文化.社会》,頁277-331。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21。
〔日〕青木俊介,〈候官における簿籍の保存と廃棄──A8遺址文書庫.事務区画出土簡牘の状況を手がかりに──〉,收入籾山明、佐藤信編,《文献と遺物の境界──中国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頁139-161。東京:六一書房,2011。
〔日〕大庭脩,《秦漢法制史の硏究》。東京:創文社,1982。中譯見:徐世虹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7。
〔日〕大庭脩,《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舍,1992。中譯見: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日〕森谷一樹,〈日本西北邊境出土簡牘研究的新動態〉,《國學學刊》2015年第4期,北京,頁129-134。
〔日〕鷹取祐司,〈漢簡所見文書考──書.檄.記.符──〉,收入冨谷至編,《邊境出土木簡の研究》,頁119-160。京都:朋友書店,2003。
〔日〕鷹取祐司,《秦漢官文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5。
〔日〕鷹取祐司,〈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君教文書新考〉,韓國慶北大學主辦,「고대동아시아문자자료연구의현재와미래(東亞古代文獻研究的現狀與未來)」會議論文集,2020年11月4-7日,頁787-825。該文以韓文正式發表於「동서인문」第15期(2021,大邱),頁207-270。
〔日〕仲山茂,〈漢代における長吏と屬吏のあいだ──文書制度の觀點から──〉,《日本秦漢史学会会報》第3號,2002,頁13-42。
〔日〕仲山茂,〈秦漢時代の「官」と「曹」──县の部局组织──〉,《東洋学報》第82卷4號,2001,東京,頁491-521。
〔日〕藤田勝久,〈里耶秦簡所見秦代郡縣的文書傳遞〉,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八輯)》,頁179-19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日〕冨谷至,〈3世紀から4世紀にかけての書写材料の変遷:楼蘭出土文字資料を中心に〉,收入氏編著,《流沙出土の文字資料:楼蘭.尼雅(ニヤ)文書を中心に》,頁477-526。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1。
〔日〕冨谷至,《木簡.竹簡の語る中国古代:書記の文化史》。東京:岩波書店,2003。中譯見:劉恆武譯,黃留珠校,《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日〕冨谷至,《文書行政の漢帝国:木簡.竹簡の時代》。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0。中譯見:劉恒武等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日〕籾山明,〈刻歯簡牘初探――漢簡形態論のために――〉,《木簡研究》第17号,1995,京都,頁165-186。
〔日〕籾山明,〈魏晋楼蘭簡の形態:封検を中心として〉,收入冨谷至編著,《流沙出土の文字資料:楼蘭.尼雅(ニヤ)文書を中心に》,頁135-160。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1。
〔日〕籾山明,〈爰書新探──古文書学と法制史──〉,收入氏著,《中國古代訴訟制度の研究》,頁165-229。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6。中譯見:李力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頁145-2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日〕籾山明,〈日本居延漢簡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古文書學研究為中心〉,收入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國古代法律文獻研究》第九輯,頁154-17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日〕籾山明,〈簡牘文書學與法制史──以里耶秦簡為例〉,收入柳立言主編,《史料與法史學》,頁37-68。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
〔日〕籾山明、佐藤信編,《文献と遺物の境界──中国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東京:六一書房,2011。
〔日〕籾山明、佐藤信編,《文献と遺物の境界II──中国出土簡牘史料の生態的研究──》。東京: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2014。
〔日〕関尾史郎,〈史料群としての長沙吴簡.試論〉,《木簡研究》第27号(2005,京都),頁250-266。
〔日〕関尾史郎,〈出土狀況よりみた長沙呉簡──「長沙走馬樓三國呉簡 竹簡」[肆]所收の賦税納入簡を中心として──》,《中國出土資料研究》第17号,2013,東京,頁29-51。
〔日〕關尾史郎,《簿籍の作成と管理からみた臨湘侯国──名籍類を中心として──》,收入伊藤敏雄、窪添慶文、関尾史郎編,《湖南出土簡牘とその社会》,頁95-116。東京:汲古書院,2015。中譯見:〈從簿籍的製作與管理看臨湘侯國──以名籍類為中心〉,收入楊振紅、鄔文玲主編,《簡帛研究二○一六春夏卷》,頁323-33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
〔韓〕權仁瀚、金慶浩、李承律編,《東亞資料學的可能性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英〕Loewe, Michael (魯惟一). Records of Han Administr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中譯見: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英〕Loewe, Michael (魯惟一). “Wood and Bamboo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of the Han Period.” In New 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Inscriptions and Manuscripts, edited by Edward L. Shaughnessy, pp.161-192. Berkeley: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and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7.
〔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著,周博群等譯,《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德〕紀安諾(Enno Giele),〈漢代邊塞備用書寫材料及其社會史意義〉,收入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二輯)》,頁475-5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德〕Giele, Enno (紀安諾). “Signatures of ‘scrib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Asiatische Studien/ Études Asiatiques, 59, 2005, Berlin, pp. 353-387.
〔德〕陶安(Arnd Helmut Hafner),《嶽麓秦簡復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德〕史達(Thies Staack),〈《岳麓書院藏秦簡.為吏治官及黔首》的編聯修訂──以簡背劃線與反印字迹為依據〉,收入王沛主編,《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三輯)》,頁73-9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德〕Staack, Thies (史達). “Single- and Multi-Piece Manuscript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On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a Terminological Distinction,” Early China, 51, 2018, Cambridge, pp. 1-51.
〔德〕L. Richter, Matthias. “Textual Identity and the Role of Literacy in the Transmission of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In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edited by Li Feng and David Prager Branner, pp.206-236.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1.
〔澳〕Woodward, Ian. Understanding Material Culture .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7.
四、網路資訊
「Flora of China 數位化中國植物志」,http://flora. huh.harvard.edu/china/index.html。
中央研究院「臺灣本土植物資料庫」,http://www.hast. biodiv.tw/Announce/newsC.aspx。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開放博物館」,https://openmuseum.tw。
「五一広場東漢簡牘研究会」網站,https://goitinokai.jimdofree.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