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邱妙津的自我認同與創傷敘事
作者:吳佩蓉
作者(外文):WU, PEI-J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芳定
朱雅琪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邱妙津自我認同創傷書寫女同性戀女同志小說Ciou Miao-JinSelf-identityTrauma writingFemale homosexualityLesbian nov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臺灣社會逐漸開放,文學因之解禁,同志議題逐漸受到重視。長期受到父權社會壓抑之下的女性逐漸抬頭,伴隨著女性主義的盛行,女同志文學在此時大放異彩。女同志文學作品中邱妙津占有重要地位,作品之中充分表現女同志愛慾的掙扎。研究邱妙津的作品,可以理解女同志的糾結與恐懼,以此爬梳女同志的自我認同以及創傷敘事的技巧。
研究心理系畢業的邱妙津,以心理學中敘事取向的原理來做為研究方法,主要分成三個部分:
一、自我認同的原理:討論邱妙津自我認同為男性的歷程。
二、應用敘事的方法來發現自我:依照邱妙津日記中的心情轉折來看作品所闡述的內容。
三、應用在研究心靈創傷情況下的自我:在邱妙津性別認同的創傷底下研究之於她的療傷過程與意義。
敘事心理學是找出語言在自我認同的建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敘事心理學了解自我,人們是不斷地反思內在及外在事物發生的種種,藉由理論瞭解邱妙津在語言、思考當中表現的自我認同。
在法國求學的她,師承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1937-)學習陰性書寫,藉由創傷敘事寫下自我認同的掙扎與苦痛,依心理學中敘事取向的原理來做研究方法,研究邱妙津小說文本當中的故事以及日記,藉此論述邱妙津在自我認同中的創傷書寫。
關鍵詞:邱妙津、自我認同、創傷書寫、女同性戀、女同志小說
The homosexual issue of literature received attention since society is opened gradually in Taiwan. The lesbian literature makes a splash and brilliant as feminism, which has been suppressed under the patriarchy, are rises. The collection of Ciou Miao-Jin held an important portion of lesbian literature, in which the collection revealed the erotic and struggling emotion of lesbian adequately. Appreciate the entanglement and fear of female homosexuality by studying Ciou Miao-Jin’s collection to comb through the self-identity and trauma narrativ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s narrative approaching as researching method and it was divided into 3 parts:
1. The theory of self-identity: Discuss Ciou Miao-Jin’s mental path of self-identification as a male.
2. The method of self-discovering by application narrative: Based on the emotional conversion of Ciou Miao-Jin’s diary to study the content of the collection.
3. The research was applied in self-studying psychic trauma: To study the healing process and meaning under the trauma of Ciou Miao-Jin’s gender identity.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is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identity. Through narrative psychology to understand oneself, people are constantly reflecting on the various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ings happening, and understanding Ciou Miao-Jin’s language and thinking through theory The self-identity expressed in it.
Ciou Miao-Jin learned Feminine writing under the tutelage of Hélène Cixous (1937- ) in Paris, writing the struggle and pain of self-identity through trauma narrativ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sychology’s narrative approaching to study the trauma narrative of self-identity of the collection of Ciou Miao-Jin.
Key Words: Ciou Miao-Jin, Self-identity, Trauma writing, Female homosexuality, Lesbian novel.
凡例:
一、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由少至多排列。
二、同一作者,則依出版年先後順序排列。

一、專書
(一)邱妙津文本
邱妙津:《鬼的狂歡》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年)
邱妙津:《寂寞的群眾》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
邱妙津:《鱷魚手記》 (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臺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89-1991》 (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91-1995》 (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年)

(二)邱妙津研究相關中文論著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英美文學評論第20期:創傷與文學書寫》(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出自《台灣同志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19-24。
朱偉誠編:《批判的性政治:台社性/別與同志讀本》(臺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8年)
何春蕤編:《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1998年)
何春蕤:《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集》(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5年)
李銀河:《關於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汪民安主編:《傅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周華山:《後殖民同志》(香港:香港同志研究社,1997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周芬伶:《芳香的祕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林水福主編:《當代臺灣情色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林佩苓:《依違於中心與邊陲之間──臺灣當代菁英女同志小說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林燿德等編:《當代台灣情色文學論──蕾絲與鞭子的交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冊(臺北:女書文化,2001年。)
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紀大偉:《酷兒啟示錄》(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紀大偉:《正面與背影──臺灣同志文學簡史》(臺南:臺灣文學館,2012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
桑梓蘭著,王晴峰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
張娟芬:《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著:《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張輝潭:《臺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臺中: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書小舖,2006年)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莊慧秋主編:《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6年)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劉亮雅:《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殖民──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出自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劉亮雅:《同志研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年)
鄭美里:《女兒 :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三)邱妙津研究相關外文譯著
かわばたやすなり,みしま ゆきお著,陸蕙貽譯:《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往復書簡》(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Carl Gustav Jung著,蘇克譯:《尋求靈魂的現代人》(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69年)
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Kate Millett著,宋偉文譯:《性政治》(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Michel Foucault著,吳燕譯:〈自我書寫〉,《傅柯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Michel Foucault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Michele L. Crossley著,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Philippe Lejeune著,楊國政譯:《自傳契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Zygmunt Bauman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臺北:東大出版,1997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浩威:〈書寫、死亡、性倒錯──從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說起〉,《聯合文學》第13卷第4期總號148(1997年2月),頁70-74。
王丹:〈生命與愛情的極致──再讀《蒙馬特遺書》〉,《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0期總號22(2005年6月),頁91-93。
王君蕿:〈邱妙津日記中之主體意識〉,《文學前瞻》第16期(2016年7月),頁49-61。
白佩姬:〈文化與政治的雙曲線──淺談九○年代中葉臺灣同志運動的轉折〉,《騷動》第2期(1996年10月),頁52-57。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2001年4月),頁161。
朱偉誠:〈邱妙津《鱷魚手記》導讀〉,《文學臺灣》第38期(2001年4月),頁161-164。
朱芳玲:〈一種關於死亡的生存美學──邱妙津《蒙馬特遺書》的愛欲與書寫〉,《東海文學報》第30期(2015年12月),頁85-118。
江江明:〈臨界點的生命──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為例論邱妙津小說中的女性存在主義傾向〉,《文學前瞻》第1期(2000年),頁58-76。
呂文翠:〈遺書之後──論邱妙津文本中的書寫、死亡與性別政治〉,《華夏學報》第37期(2003年5月),頁135-142。
李宜羲:〈《鱷魚手記》中反抗書寫與死亡書寫透視〉,《雲科漢學學刊》第8期(2009年12月),頁70-74。
辛夷:〈讀《蒙馬特遺書》〉,《同女生涯路》摘自《女朋友》雙月刊第13期(1996年10月)。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出自《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0期(2005年6月),頁84-90。
岳凱華、劉雪姣:〈中國當代小說死亡書寫的發生〉,《理論與創作》第3期(2007年),頁54-56。
林麗如:〈向世界的盡頭吶喊──讀《邱妙津日記》〉,《文訊》第272期(2008年6月),頁110-111。
祁立峰:〈邱妙津密碼:對印刻版《蒙馬特遺書》中〈第十五書〉、〈第十九書〉的探析〉,《中國現代文學》第13期(2008年6月),頁205-226。
邱妙津:〈邱妙津西黎日記(2)──一九九四年七月至一九九五年六月〉,《印刻文學生活誌》第4卷第1期(2007年9月),頁106-117。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台灣當代小說詮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中外文學》第25卷1期(1996年6月),頁64。
紀大偉:〈發現鱷魚──建構臺灣女同性戀論著〉,《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臺北:探索文化,1998年),頁140-141。
紀大偉:〈烏托邦之後──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同志文學生態〉,《文訊》第229期(2004年11月),頁68。
紀大偉:〈如何做同志文學史:從1960年代臺灣文本起頭〉,《臺灣文學學報》第23期(2013年12月),頁63-100。
徐禎苓:〈夢的建構與失落──試論邱妙津小說中的書寫策略〉,《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15期(2011年9月),頁79-96。
馬嘉蘭:〈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頁1-36。
張小虹:〈同志情人.非常慾望:臺灣同志運動的流行文化出擊〉,《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頁6-25。
張娟芬:〈邱妙津──葬兔〉,出自《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0期(2005年6月),頁95-96。
張清志主編:《印刻文學生活誌【辭世十周年紀念】:邱妙津──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履歷表〉第1卷第10期(2005年6月),頁81。
莊敦榮:〈怪物.飢餓.形上:邱妙津小說中主角人物的身分認同與愛慾困境〉,《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11卷第1期(2016年7月),頁203-221。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第178期(1999年8月),頁165。
陳芳明:〈同志文學與臺灣民主(下)〉,《文訊》第368期(2016年5月),頁10。
陳春燕:〈文學(中)的身分:讀邱妙津日記〉,《中外文學》第40卷第3期(2011年9月),頁97-138。
傅淑萍:〈性/別越界:身體與文體──邱妙津的女同志書寫〉,《應華學報》第10期(2012年5月),頁167-202。
曾秀萍:〈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第7期(1999年4月),頁10-32。
曾文璇:〈主體認同與情慾──邱妙津的小說世界〉,《中極學刊》第1期(2001年12月),頁231-240。
黃重銘:〈邱妙津《鱷魚手記》之文本研究與視覺表現〉,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2014年),頁93。
楊照:〈新人類感官──評邱妙津的《鬼的狂歡》〉,《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年4月),頁162-165。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0年11月),頁109-134。
劉亮雅:〈九○年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頁115-129。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頁8-30。
劉亮雅:〈鬼魅書寫:臺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第33卷第1期(2004年6月),頁166。
劉亮雅:〈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回顧與展望〉,《思想季刊》第1期(2008年1月),頁127。
劉亮雅:〈台灣理論與知識生產:以一九九○年代台灣後殖民與酷兒論述為分析對象〉,《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8期(2015年8月),頁70、71。
劉承欣:〈青年藝術家的自我繪像──從《邱妙津日記》觀察邱妙津的生命困境與藝術家主體形塑〉,《中正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3輯(2008年6月),頁62。
蔡知臻:〈同志悲歌及其純愛:論邱妙津《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的動物意象、性別政治與情感象徵〉,《台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第31卷第1期(2017年6月),頁45。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的敘事」到「敘事的創傷化」〉,《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年3月),頁127。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 〉,《中外文學》第24卷第11期(1996年4月),頁60。
賴香吟:〈十年前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卷第10期(2005年6月),頁100。
簡家欣:〈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路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30期(1998年6月),頁69。
Beryl:〈看過《鱷魚手記》〉,《歐蕾族顯影-尋尋覓覓Uncle在哪裡?》,摘自《女朋友》雙月刊第2期(1994年12月)

(二)學位論文
王瓊涓:〈瀕臨邊境的可逆之旅──九○年代以降台灣現代小說的死亡書寫〉,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巫珮琪:〈書寫欲望與主體實踐: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林姵楹:〈邱妙津作品中愛欲與悲劇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涂芝瑄:〈邱妙津經典化過程: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1988-2018)〉,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9年)
傅紀綱:〈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楊莉敏:〈書寫中的主體:邱妙津文學的危機與救贖〉,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幸儒:〈向內凝視的憂鬱與死亡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羅佳辰:〈寫實的縫隙──論邱妙津小說的紀實與虛構〉桃園:元智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三)報紙專文
丁文玲:〈邱妙津日記,沉寂十三年終出版〉,《中國時報》(2008年1月30日藝文版)
包黛瑩輯:〈邱妙津魂斷巴黎〉,《中國時報》(1995年7月6日第42版)
江寶釵:〈寓批評於一笑〉,《中央日報‧副刊》(2003年10月19日)
何春蕤:〈邱妙津的死與不死〉,《聯合晚報》(1997年2月14日第三版)
邵如冰:〈邱妙津/梁朝偉 同志頭號夢中情人〉,《聯合晚報》(1997年2月14日第三版)
高麗玲:〈邱妙津令人喝采/抒理念青年楷模〉,《中央日報》(1988年10月22日第十版)
黃瑜萱:〈台大清議 不譁眾取寵的社團〉,《聯合報》(2004年11月14日藝文版)
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1月10日)


三、網路資料
今藝術:〈女同志們的集體創作:重訪《女朋友》雜誌〉(2017年2月)。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3日。參考網址:http://tsaiyuchensa.blogspot.com/2017/02/blog-post.html
江燦騰、陳正茂:〈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史論述的統獨大戰:陳芳明VS.陳映真(下)〉(2018年2月21日)。檢索日期:2019年10月28日。參考網址:https://www.peoplenews.tw/news/5c85d73f-fb30-4f6d-b51e-6fee9c458d5d
何春豬《島嶼邊緣》中的〈序文:女性公共論壇的建立──介紹本期「妖言」及其意義〉參考自《聲軌:臺灣現代聲響文化資料庫》(1944年1月)。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3日。參考網址: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queer/pdf/9.pdf
紀大偉:〈鱷魚的正面與背影〉(2012年8月14日)。檢索日期:2020年2月8日。參考網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1470
劉劍雯:〈性別與話語權:女性主義小說的翻譯〉(2016年9月16日)檢索日期:2020年2月27日。參考網址: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29147&page=3
餓魚:〈1994鱷魚隨手記〉,摘自編者古老妖〈e版 愛福好自在報〉第3期。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3日。參考網址:https://pingying.com/book/export/html/467
聲軌:〈《島嶼邊緣》創刊資料〉。檢索日期:2019年11月23日。網址:http://soundtraces.tw/media-publication/%e5%b3%b6%e5%b6%bc%e9%82%8a%e7%b7%a3%e9%9b%9c%e8%aa%8c%e5%89%b5%e5%88%8a/
HF CREW:〈Love Yourself:法國女權主義作家Hélène Cixous堅持了一生的陰性寫作〉(2020年3月)。檢索日期:2020年3月13日。參考網址:https://hokkfabrica.com/love-yourself-french-feminist-writer-helene-cixous-inspirational-lessons/
Philodora:〈【泛哲學】有多少種性別?從性別光譜到形上學〉(2018年4月27日)。檢索日期:2020年2月5日。參考網址:https://philomedium.com/blog/803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