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蔡明亮影像的時—空構成
作者:凃倚佩
作者(外文):TU,I-PEI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楊凱麟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蔡明亮德勒茲巴托比時—空構成影像Tsai Ming LiangGilles DeleuzeBartlebyspatial-temporal constructionimag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蔡明亮的電影影像以低限主義風格著稱,情節、對白、場景調度、人物行動等推動電影敘事的元素被極度減低,大量的長鏡頭與不表演的演員,使整部電影呈顯一種敘事的「失語症」(aphasia)。當電影影像已超出承載劇情敘事的傳統意義,在這樣的「失語影像」中,蔡明亮做了什麼使「意義缺席」?
本論文聚焦於蔡明亮影像中「敘事語言系統之外」的影像潛力,故以分析之電影作品第三部將對白刪減與人物互動均更趨向低限的《河流》(1997)為起點,透過分析在《河流》中「家」如何擺脫傳統敘事的套路,發現蔡明亮創作語言中的巴托比(Bartleby)式構句:一種往返於拒絕與接受指定意義之間的斡旋態勢,使意義不斷溢出常軌,觀眾在失去索引下進入一種「思考無能」的狀態,進一步探討蔡明亮將觀者限縮於此狀態又隱含何種啟動與改變時空感知有關的基進性。然而在這之前,為了開展蔡明亮電影中使「意義缺席」手法的討論,筆者在第二章回溯至其八〇年代至九〇年代間早期劇場與電視劇創作,從此「前電影」創作階段,探尋蔡明亮將「時—空」感知陌異化的雛形,並分析其在進入電影時期的轉變,了解蔡明亮「失語影像」之發生歷程。
低限到極致的身體運動形構了蔡明亮影像中大量重複、停頓、緩慢的時延,剝除了劇情的治理,蔡明亮電影中的演員身體,以其一貫的巴托比意志,游離於演與不演之間,透過第四章陳湘琪反思與蔡明亮合作過程所累積的「無痕跡表演」之演變如何衝擊一個科班訓練出身演員的表演慣性,對於如何觀看第五章李康生在「行者」系列(2012-),運動中趨近不動的身體,建立更清晰的輪廓基礎。李康生的身體剝除特定象徵,使得「身體—影像」(body-image)與「時間–影像」(time-image)在作品中不斷彼此生成與迴入。第六章深入探討《你的臉》,「臉面—影像」如何成為匯聚著某種不知名感知共振的臨場性介面,持續讓觀者產生重新面對影像的強烈意圖。綜上所論,蔡明亮早年即呈現擺脫電影敘事慣性的「巴托比意志」,低限主義式的不動,實則隱含對於「時間–影像」的反覆辯證,就地對電影敘事進行「擴維」,讓我們有了觸及既有表意系統「域外」的可能,展現出電影影像指向未知的影像敘事潛能。在觀看電影感受到那些發生於意識當中卻尚未能夠言明的無力時刻時,能夠有另一種觀點,感受時空逃離慣性影像經驗的鎖鏈,展現其純粹質地、與個人生命發生感性交疊的創造性時刻。
Tsai Ming Liang’s cinematic image is noted for its minimalistic style. Elements such as plot, dialogue, scenes, character, and action, which typically advance narrative, are drastically reduced, whil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long shots and non-performing actors induces a narrative aphasia in his films. When cinematic image surpasses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narrative, how does Tsai create “absent meaning” in “aphasic image”?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prospects of Tsai’s image “outside of narrative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his third film The River (1997) in which character dialogue and interaction nears on minimal. By analyzing how “home” departs from traditional narrative in The River, one uncovers the Bartleby’s formula in Tsai’s creative vocabulary: an intermediary state between rejecting and accepting a set meaning, permitting meaning to overflow. The audience enters a state of “suspended thinking,” a radicalism in activating and changing time-space perception as Tsai restricts his viewers in this state. However,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technique of “absent meaning” in Tsai’s films, the author revisits earlier theater and TV-films from the ‘80s and ‘90s in Chapter 2,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Tsai’s alienated perception of “time-space,” and analyzing his transformation in film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sai’s “aphasic image.”
Absolute minimal body movements inform numerous delays in repetition, interruption and slowness in Tsai’s image, stripping away the governance of plot. The actors’ bodies often oscillate between acting and non-acting: Chapter 4 considers Chen Shiang-Chyi’s notes on her evolution of “non-performance '' during her collaboration with Tsai, which challenged her training as an actor. One establishes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in probing the near stationary body of Lee Kang-sheng in Walker (2012-) in Chapter 5. This series disrupts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temporality, creating an opening for negotiation, mediation, concession and return in body, image and performance, a dynamic that compels thinking. Chapter 6 examines Your Face (2018), and how “face-image” becomes an immediate interface that gathers unknown resonance, prompting the viewers to face image afresh. In conclusion, Tsai exhibits a “Bartleby’s will” in moving beyond earlier set film narratives, its moored minimalism in fact implies a repeated dialectal exploration towards “time-image,” which expands and constructs cinematic narrative, and provides a possibility of reaching “outside” the system of cinema, showcasing the potential of cinematic image into an unknown image narrative. In feeling these powerless, ineffable moments while consciously watching a film, there is another perspective: by embracing the deterritorialized fluidity of time-space and image, one reveals creative moments of texture and sensuality overlapping with liv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孫松榮、曾炫淳主編。蔡文晟譯。2021。《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
陳莘。2020。《影像即是臉:蔡明亮對李康生之臉的凝視》。臺北:書林。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2018。《什麼叫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湘琪。2017。《迴光奏鳴曲:表演創作報告》。臺北:陳湘琪。
林松輝著。譚以諾譯。2016。《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著。林家任、廖彥博譯。2016。《抄寫員巴托比/水手比利.巴德》,臺北:群星文庫。
孫松榮。2014。《入境│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臺北:五南。
蔡明亮等著。2014。《郊遊》。臺北:印刻。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劉云虹、曹丹紅譯。2012。《批評與臨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鍾明德。2012。《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
陳湘琪。2009。《巨獸寶寶的排演基礎:國王不是神》。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I:帝國—亞洲—主體性》。臺北:麥田。
劉紀蕙主編。2006。《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
林宏璋。2005。《後當代藝術徵候:書寫於大地之上》。臺北:典藏。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黃建宏譯。2003。《電影I:運動—影像》。臺北:遠流。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黃建宏譯。2003。《電影II:時間—影像》。臺北:遠流。
張靚蓓。2004。《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臺北:八方文化。
聞天祥。2002。《光影定格:蔡明亮的心靈場域》。臺北:恆星國際文化。
蔡明亮。2002。《你那邊幾點》。臺北:寶瓶文化。
張小虹。2000。《怪胎家庭羅曼史》。臺北:時報文化。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臺北:聯合文學。78-107。
雷姆(Jean-Pierre Rehm)、喬伊(Oliver Joyard)、黎維瑞(Danièle Revière)著。陳素麗、林志明、王派彰等譯。2001。《蔡明亮》。臺北:遠流。
杜定宇編著。1994。《英漢戲劇辭典》,臺北:建宏。
蔣勳。1992。〈蔡明亮這個人!〉。《青少年哪吒》。臺北:遠流。9-16。
齊士龍。1992。《電影表演心理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林陵、史敏徒譯。1985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電影社。

(二)專書章節

林建國。2021。〈推薦序:明亮的意義〉。《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vii-xi。
葉月瑜。2021。〈無界無限的蔡明亮〉。《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xiii-xiv。
孫松榮。2021。〈導論:邁向蔡明亮電影研究〉。《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1-14。
林松輝。2021。〈在城市裡「慢」走:「慢走長征系列」及奇觀式的時間實踐〉。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新竹:交大出版社。345-375。
曾炫淳、陳建安整理。2021。〈除了放映。電影還有什麼?蔡明亮×孫松榮對談錄〉。《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377-404。
周蕾。陳衍秀、陳湘陽譯。2019。〈《河流》中亂倫之謎與家庭親屬關係殘跡的展演〉。《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臺北:麥田。287-311。
葉月瑜、戴樂維(Darrell William Davis)著。2016年10月。〈與蔡明亮一起坎普〉。《臺灣電影百年漂流:楊德昌、侯孝賢、李安、蔡明亮》。臺北:書林。265-304。
楊凱麟。2015。〈〔按:蔡〕明亮。平行主義者〉。《書寫與影像:法國思想。在地實踐》。臺北:聯經。267-289。
陳湘琪。2014。〈到邊緣來〉。《郊遊》。臺北:印刻。324-331。
德勒茲(Gilles Deleuze)著。劉云虹、曹丹紅譯。2012。〈巴特比,或句式〉。《批評與臨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許維賢。2012。〈沒有屋頂的小康之家:從作者論看蔡明亮〉。《馬華文學與現代性》。臺北:新銳文創。265-296。
勞倫斯(Michael Lawrence)著。西颺譯。張英進、胡敏娜(Mary Farquhar)主編。2011年7月。〈李康生:非職業演員〉。《華語電影明星:表演、語境、類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84-197。
焦雄屏。2010。〈楚浮作品年表〉。《法國電影新浪潮》。臺北:麥田。177。
黃建宏。2009。〈電影術的維基式書寫:《臉》的幾種影像「當代性」〉。《臉》。臺北:典藏。45-50。
周蕾。林建國譯。2006。〈幻影學門〉,《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21-36。
絲爾曼(Kaja Silverman)著。劉紀蕙譯。2006。〈銀河〉。《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211-238。
林建國。2006。〈主客之間〉,《文化的視覺系統II: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臺北:麥田。239-270。
普多夫斯基(Pudovkin, V.I.)著。劉森堯譯。2006。《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臺北:書林。
周蕾。王穎譯。2005年1月。〈頸痛、「亂倫」場景及寓言電影的其他謎團:蔡明亮的河流》〉。《中外文學》,第392期。177-192。
許綺玲。2003。〈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器皿之美〉。臺北:臺灣電影文化協會。67-79。
林建國。2002年3月。〈專輯弁言〉。《中外文學》第358期。8-11。
林建國。2002年3月。〈蓋一座房子〉。《中外文學》第358期。42-74。
王友輝。2001。〈九重葛〉,《獨角馬與蝙蝠的對話I 劇場實驗》。臺北:天行。15-40。
焦雄屏、蔡明亮編著。1998。〈蔡明亮談《洞》—法國電視記者訪談實錄〉。《洞:電影劇本與評論》。臺北:萬象。103-127。
韓良憶。1997。〈記住的和遺忘的〉。《河流》。臺北:皇冠。91-103。
張小虹、王志弘。1995。〈臺北情慾地景:家/公園的影像置移〉。《尋找電影中的臺北:一九九五金馬獎國片專題特刊》。臺北:萬象。104-125。
陳寶旭訪問。1994年9月。〈「愛情萬歲」萬萬歲!〉。臺北:萬象。192-207。
蔣勳。1994。〈體溫與救贖心:蔡明亮的愛情萬歲〉。《愛情萬歲》。臺北:萬象。144-151。
田思。1992。〈黑暗裡一扇打不開的門.序〉。《六弦琴上譜新章》。砂朥越:華族文化協會。32-36。
焦雄屏。1991。〈海角天涯:重現人文精神及倫理價值〉。《臺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臺北:遠流。291-292。
郭力昕。1990。〈無路可走的都市邊緣人 ——「海角天涯」:電視劇罕見的傑作〉。《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臺北:時報。132-135。
一海知義。1981。《漢詩一日一首》(秋.冬卷)。東京:平凡社。427-429。

(三)期刊文章

楊凱麟。2020年7月。〈時間的切分:普魯斯特的德勒茲時刻〉。《法國哲學》第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51-171。
孫松榮。2015。〈面對影像:蔡明亮的跨影像實踐對於臺灣電影研究分析方法論的啟迪〉。《電影欣賞(學術版)》第162期。86-99。
楊凱麟。2014。〈蔡明亮作為一個難題:孫松榮的《蔡明亮:從電影到當代/藝術〉。《電影欣賞》第158期。116-117。
孫松榮。2012。〈擴延地景的電影邊界:論蔡明亮從〈不散〉至影像裝置的非/藝術性〉)。《現代美術學報》第23期。27-50。
楊凱麟。2012年9月。〈荒蕪的生命、茂盛的影像:論蔡明亮電影的內框與平行主義〉。《文化研究》第15期。147-168。
劉永晧。2010。〈慢慢地走在黑暗電影院的裡面:分析蔡明亮的《不散》中的異質空間與電影的行徑路徑〉。《思與言》。第48卷第1期。55-101。
林宏璋。2007。〈非域之境〉。《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藝術現在式——知覺思考,心智感受;台灣館非域之境》。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28-37。
陳湘琪、洪祖玲。2005。〈影像創作經驗談——從《不散》出發〉。《戲劇學刊》第1期。221-249。
張小虹。2007。〈臺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第417期。121-154。
蔡明亮、陳湘琪對談、黃一平、廖俊逞對談主持、黃一平記錄整理。2007年2月。〈源自劇場的電影──「蔡氏家族:蔡明亮×陳湘琪」。《表演藝術》第170期。52-59。
張小虹。2005。〈電影的臉〉。《中外文學》。第397期。139-175。
劉永晧。2005年9月。〈我想起花前:分析《不散》的片頭字幕〉。《電影欣賞(學術版)》第124期。61-68。
林宏璋。2004年10月。〈「註腳」的姿態:蔡明亮的作品於金門碉堡藝術館〉。《典藏.今藝術》。第145期。120-122。
王晶盈訪問、整理。2003年3月。〈「三人三色」的兩個亞洲面向:訪賈樟柯和蔡明亮〉,《電影欣賞》第114期。91-95。
張錦忠。2002年3月。〈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第358期。12-23。
王友輝。2000。〈臺灣實驗劇展研究(1980~1984)〉。《藝術評論》第11期。109-224。
張小虹。1998年9月。〈怪胎家庭羅曼史:《河流》中的慾望場景〉。《性/別研究》第3、4期合刊。156-178。
黃建宏。1998年5月。〈沉默的影像〉。《電影欣賞》第93期。52-55。
廖本榕。1997年3月。〈《河流》——心與性的通道〉。《影響》第82期。90-96。
黃櫻棻。1995年12月。〈長拍運鏡之後:一個當代臺灣電影美學趨勢的辯證〉。《當代》第116期。72-97。
陳玲玲。1987年8月。〈我們曾一同走走看——記實驗劇展〉。《文訊》第31期。98-109。
李幼新。1986年1月。〈同性戀電影的演變與發展〉。《聯合文學》第15期。37-45。
朱俐。1985年7月。〈電影表演藝術〉。《藝術學報》。第31期-32期(增訂版)。
黃美序。1984。〈綜觀今年的實驗劇展〉。《中外文學》。第151期。76-87。
李元貞1983年9月。〈評第四屆實驗劇展〉。《文訊》。145-153。
蔣勳。1982年9月5日至11日。〈年輕。便是希望——談「小塢劇場」的演出〉。《時報雜誌》第144期。45-46。
彭海瑩。1982年8月29日。〈由實驗中成長——記第三屆實驗劇展〉。《時報雜誌》第143期。43-44。

(四)戲劇、電視劇、電影劇本

(1)戲劇劇本

蔡明亮(筆名默默)。1983年10月16日。《黑暗裡一扇打不開的門》。《國際時報》副刊「星期文藝」第319期。
蔡明亮。1993年3月。《房間裡的衣櫃》。臺北:周凱劇場基金會。
蔡明亮。《速食酢醬麵》。1982年7月。《文學世代雙月叢刊》第8期。100-112。
蔡明亮。《速食酢醬麵》。1982年3月21日、3月28日、4月4日。《國際時報》副刊「星期文藝」第254期、255期、256期。

(2)電視劇劇本

蔡明亮。2002年10月。《海角天涯》(未出版電視劇本)。新山:馬華文學館。
蔡明亮。2002年10月。《給我一個家》(未出版電視劇本)。新山:馬華文學館。
蔡明亮。2002年10月。《小孩》(未出版電視劇本)。新山:馬華文學館。

(3)電影劇本

焦雄屏、蔡明亮著。1997。《河流》。臺北:皇冠。

(三)報章雜誌、網路文章

王振愷。2021年1月3日。〈邁向「蔡明亮2.0」的可能:專訪《蔡明亮的十三張臉》主編孫松榮、曾炫淳〉。《放映週報》第684期。(下載網址: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753;下載時間:2021年1月23日 16:50)
孫松榮。2018年10月29日。〈阿亮導演重建消失的視線—坂本龍一用音樂撥弄《你的臉》〉。《自由時報》電子版「文化週報」。(下載網址:http://news.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242694。下載時間:2019年01月17日下午05:06)
吳品瑤報導。2014年8月13日。〈蔡明亮再升級獲頒法國文藝軍官〉。《中時電子報》。
(下載網址: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813005195-27404。下載時間:2019年3月3日)
黃建宏主講。2005年12月3日。田凱元整理。〈《葛楚》:第四維度的時間與精神〉。國家電影中心。(下載網址: http://movie.douan.com/subject/1420116/。下載時間:2020年1月4日。)
賴怡嘉、王慧倫/台北報導。2006年11月5日。〈蔡明亮:永遠退出金馬獎〉。《蘋果日報》。(下載網址:https://tw.entertainment.appledaily.com/daily/20061105/3008454/。下載時間:2021年6月21日15:10 )
焦雄屏。1992年11月13日。〈無夢的一代 ——《青少年哪吒》〉。《中國時報》。
李黎。1990年4月30日。〈國產影劇中罕見的明珠〉。《中時晚報》。第19版。
《民生報》訊。1984年6月27日。〈小塢劇場推出「獨角戲」 「房裏的衣櫃」今登場〉。《民生報》第9版。
鄭樹森。1990年4月30日。〈見喜反體制清流〉。《中時晚報》第19版。
許心怡。1990年3月12日。〈突破金鐘獎單元劇格局「海角天涯」編導演俱佳〉。《砂勞越晚報》。
黃寤蘭。1984年7月18日。〈實驗劇展系列報導之四:小塢劇場探討劇作家的心態〉。《聯合報》。第9版。
侯惠芳。1984年7月18日。〈蔡明亮把自我放在「衣櫃」?包辦編導演 獨撐九十分鐘〉。《民生報》。第9版。
《民生報》訊。1983年7月23日。〈運用時空流轉 「小塢劇場」推出二齣實驗戲〉。《民生報》。第10版。
黃寤蘭。1982年8月23日。〈「速食酢醬麵」及「九重葛」大學生編導演出清新動人〉。《聯合報》第9版。

(四)蔡明亮早期文學作品

蔡明亮(署名默默)。1984年2月19日。〈浮光掠影〉。《國際時報》副刊「星期文藝」
第328期。

(五)影像資源

(1)VHS、DVD

蔡明亮。2015。《郊遊&西遊》(Stray Dogs & Journey to the West)。London:New Wave。
蔡明亮。《無無眠》。2015。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提供。(該公司僅授權限本論文學術研究使用,未經授權請勿逕使非法用途。)
蔡明亮。2015年5月8日。《蔡明亮導演作品數位修復典藏版(《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河流》)。臺北:中影股份有限公司製作、臺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司經銷。
蔡明亮。《行在水上》。2013。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提供。(該公司僅授權限本論文學術研究使用,未經授權請勿逕使非法用途。)
蔡明亮。2009。《臉》(Visage)。JBA Production/Homegreen Films/musée du Louvre/ARTE France Cinéma/Tarantula/Circe Films。
蔡明亮。2008年7月16日。《黑眼圈》(雙碟版)。臺北:原子映像發行。
蔡明亮、李康生。2005年3月21日。《不見&不散》(雙碟版)。臺北:巨圖科技股份總代理。
蔡明亮。2004。《天邊一朵雲》(雙碟版)。臺北:中藝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蔡明亮。2003。《你那邊幾點》(雙碟版)。臺北:群體國際工作室製作、發行;臺北:群體國際獨家總代理。
Tsai Ming Liang。2001。Rebeldes del dios neón & Una conversación con dios , Barcelona: Intermedio。(西班牙二區獨家修復版。(本片收錄《青少年哪吒》與《與神對話》。)
蔡明亮。《洞》。1998。臺北:亞洲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嘉義:銘華國際企業有限公司總代理。
蔡明亮。《小孩》。「青少年?青少年!系列」。VHS錄影資料。第1集。臺北:臺視文化。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藏。無標示出版年。

(2)網路資源:

(a)蔡明亮。2018。《你的臉》。Gillo 正版電影線上看。本論文為學術研究需求於該網站付費租借。影像來源: https://giloo.ist/video/196?episodeId=199;觀看日期:2021年6月4日 02:29。租借序號 #2199-2569;Invoice number:B9FCB7D4-0003。

(b)蔡明亮。2020。《日子》。
影像來源:官方預告片
公開資源網站:2020年臺北電影節官方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8GpkLXJo5E
(下載時間:2020年07月22日 01:14)

(c) 蔡明亮。2012。《行者》。
影像來源:香港電影節
公開資源網站:優酷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g3MTU1ODMy?&source=
(下載時間:2021年03月25日 15:54)

(d)蔡明亮。1991。《給我一個家》。
影像來源:LiTV線上影視免費戲劇「小市民的天空」系列第14集。
公開資源網站:https://www.litv.tv/vod/drama/content.do?content_id=VOD00062735 。
(下載時間:2020年07月23日19:57)

(e)蔡明亮。1990。《我的英文名字叫瑪麗》
影像來源:LiTV線上影視免費戲劇「小市民的天空」系列第1集。
公開資源網站:https://www.litv.tv/vod/drama/content.do?content_id=VOD00062722。
(下載時間:2020年07月23日19:57)

(f)蔡明亮。1990。《阿雄的初戀情人》
影像來源:LiTV線上影視免費戲劇「小市民的天空」系列第3集。
公開資源網站:https://www.litv.tv/vod/drama/content.do?content_id=VOD00062724。
(下載時間:2020年07月23日19:57)

(g)蔡明亮。1990。《麗香的感情線》。
影像來源:LiTV線上影視免費戲劇「小市民的天空」系列第5集。
公開資源網站:https://www.litv.tv/vod/drama/content.do?content_id=VOD00062726。
(下載時間:2020年07月23日19:57)

(六)碩博士論文

鐘羿惠。2010。〈創意中國:榮念曾與香港的藝術政治〉。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聞天祥。1997年6月。〈蔡明亮研究〉。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七)其他

蔡明亮。2018。《你的臉》(電影宣傳小海報)。
蔡明亮。《你的臉》(電影手冊)。新北:汯呄霖電影有限公司(無標示出版年)。


二、外文資料:

(一)專書

Deleuze,Gilles. 2013. 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Babara Habberja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leuze,Gilles. 2013.Cinema 2: The Time-Image.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Robert
Galeta,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Yeh, Yueh-yu and Darrell William Davis. 2005. 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idegger, Martin. 2004. What is Called Thinking. trans. J. Glenn Gray. New York: Happer Perennial.
Rehm, Jean-Perre, Oliver Joyard and Danièle Revière.1999. Tsaï Ming-Liang, Paris: Dis Voir.
Deleuze,Gilles. 1998.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Daniel W.Smith and Michael A.Greco,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Stanislavski, Constantin.1980. An Actor Prepares. trans. Elizabeth Reynolds Hapgood. New York: Theatre Arts Books.
(二)專書章節

Raidel, Ella. 2018. “The Missing and the Fictional Memory: Leitmotifs of Tsai Ming-Liang’s Oeuvre.”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Sinophone Cinemas and Image Culture: Altering Archives. eds. Peng Hsiao-yen and Ella Raidel. London: Routledge. 42-162.
Çağlayan, Emre. 2018. “Tsai Ming-Liang: Less is Absurd. ” Poetics of Slow Cinema : Nostalga, Absurdism, Boredom. Switzerland: Palgrave Macmillam.101-60.
Koepnick, Lutz. 2017.“It’s Still Not Over.” The Long Take: Art Cinema and the Wondrous. Minneapolis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78-112.
Brigitte Peucker, 2012. “Foreword: The New Wave Museum: Spectatorship and Installation.”Film, Art, New Media: Museum Without Walls?,eds. Dalle Vacche and
Angela. Basinstoke: Palgrave Macmilliam. x-xiii.
Berry, Chris.2005. “Where is the Love? Hyperbolic realism and indulgence in Vive
L’Amour.” 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 89-100.
Marchetti, Gina. 2005.“On Tsai Ming-liang’s The River.” Island on the Edge: Taiwan New Cinema and After.eds. Chris Berry and Feii Lu.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13-126.
Rehm, Jean-Pierre. 1999.“Bringing in the Rain.” Tsaï Ming-Liang. Paris: Dis Voir.9-40. (Org, Rehm, Jean-Pirre. 1999. « Chantiers sous la pluie» Tsaï Ming-Liang, Paris: Dis Voir. 10-18.)
Deleuze, Gilles.1997. “Bartleby; Or, The Formula.”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Daniel W. Smith and Michael A. Greco.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68-90.
Artaud, Antonin. 1988. “The Premature Old Age of the Cinema.” Antonin Artaud, Selected Writings. trans. Helen Weaver.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311-314.
Melville, Herman. 1856. “Bartleby, The Scrivener: A Story of Wall Street.” The Piazza Tales. New York: Dix & Edwards.32-109.

(三)期刊論文

Birtwistle, Andy. 2015.“Heavy Weather: Michelangelo Antonioni, Tsai Ming-liang, and The Poetics of Environmental Sound.” Quarterly Review of Film and Video.32(1): 72-90.
Heurtebise, Jean-Yves & Chin-Ming Lin. December 2015. “Tsai Ming-liang’s Face and the Art of Movie-making in a Museum.” 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10:3-33.
Lee,Taek-Gwang. 2015.“A Schizoid in the Limit of the National Body: The Politics of a Time-Image in Ming-Liang Tsai’s Films.” Literature and Film. 16(1): 5-24.
De Luca, Tiago. 2011.“Sensory everyday: Space, materiality and the body in the films of Tsai Ming-liang”.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5(2):157-179.
Ma, Jean. 2011.“Delayed voices: Intertextuality, music and gender in The Hole.”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5(2): 123-139.
Bao,Weihong.2007. “Biomechanics of love: reinventing the avant-garde in Tsai Ming-liang’s Wayward ‘pornographic musical’.”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1(2):139-160.
Bruno,Giuliana, Spring 2004.“Architects of Time: Reel Image from Warhol to Tsai Ming Liang’s Image”.Log.2.81-97.
Wu, I-Fen.2002. “Flowing Desire, Floating Souls: Modern Cultural Landscape in Tsai Ming-liang’s Taipei Trilogy,” Cineaction, 58: 58-64
Read, Richard. 2000.“Alienation, Aesthetic Distance and Absorption in Tsai Ming-liang’s Vive L’Amour” New Formations.40: 102-11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