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李靖研究-以兵學事蹟與神話形象研究為中心
作者:陳美容
作者(外文):CHEN, MEI-RO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系研究所
指導教授:朱振宏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李靖李衛公孫子兵法李靖兵法托塔天王Li JingLi WeigongThe Art of WarLi Jing Art of War,Pagoda-Bearing Heavenly K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唐朝大將軍李靖,出生在胡風強勁的南北朝時代,經歷隋朝的起落,薨於唐初的貞觀盛世。在史料上未見負評,雖然仕途並不順遂,但智越老成,最終能出將入相,名留千古。
李靖兵學涵養豐富,他的兵書涉及兵陰陽、五行等範疇,流傳至今完整可見者只有《李衛公問對》一書。另有《李靖兵法》散見於唐朝《通典.兵典》、宋朝《太平御覽.兵部》、《武經總要》等書,清代汪宗沂綜合所引逸文,成《衛公兵法輯本》;宋神宗熙寧年間,欽定《李衛公問對》為武經七書之一,歷代多質疑為「偽書」,甚至貶抑為「鄙書」,至今尚無定論,能流傳至今,必有其兵學價值與可觀之處。
史料記載李靖打過的戰爭,未曾有過敗績。分析唐初四場戰役:征蕭銑、平輔公袥、滅東突厥、平吐谷渾,得知李靖的戰爭策略以「兵貴神速,機不可失」為主,輔以用間、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配合天時與地利,多能以寡擊眾、出奇以制勝,所戰皆捷。
貞觀十七(643)年,太宗詔圖畫李靖於凌煙閣,為唐朝開國二十四功臣之一。李靖薨後,常在歷代武廟陪祀名單之列。其足跡所至之相關州、縣、鎮,常見後人立祠廟以紀念之。宋朝以後,文學作品將佛教毗沙門天王信仰,與李靖將軍形象合而為一,成為伏妖除魔的「托塔李天王」、三太子哪吒之父,後來成為民間信仰的神。
Li Jing, a great general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born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here the Hu style was strong, and experienced 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Sui dynasty, and died in the Zhenguan(貞觀)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He has not received any negative comment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lthough his career did not go smoothly, but the older the wisdom, the more mature, eventually, became a general and a minister, and his name stayed forever.
Li Jing has a rich knowledge of military science. His book on military science nvolves the categories of Yin Yang(陰陽), five elements and so on. Only Questions and Replies between Tang Taizong and Li Weigong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can be seen completely handed down till now. In addition, Li Jing Art of War can be found in Tongdian(通典) , Taiping Imperial Review(太平御覽), and General Notes of Wu Jingin(武經總要) etc., Wang Zongyi(汪宗沂) integrated the quoted text into Weigong Collection of Art of War(衛公兵法輯本). Questions and Replies between Tang Taizong and Li Weigong was approved as one of the seven books of Wu Jing(武經七書) by Emperor Shenzong(宋神宗), which are often questioned as a "forgery" and even depreciated as a "despicable book" by many generations. There is no conclusion yet, but it must be a great and considerable value of military science that can be handed down till now.
History records that Li Jing fought battles without any defeat. Analyzing the four battles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conquest of Xiao Xian(蕭銑), the pacification of Fu Gongshi(輔公袥), the destruction of Eastern Turkic Khaganate(東突厥), and the pacification of Tuyuhun(吐谷渾), we know that Li Jing's strategy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peed is of the essence and opportunity cannot be lost", supplemented by alienation, catching an enemy off guard with a surprise attack, matching the timing and the location, most able to put the few against the many, win by a surprise move, and win all his battles.
In the 17th year of Zhenguan (643), Taizong imperial edict painted Li Jing in Lingyan Pavilion(凌煙閣) as one of the 24 meritorious officials who founded the Tang Dynasty. After Li Jing's death, he was often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accompanying sacrifices at martial temples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Relevant states, counties, and towns where he had been are often found in ancestral templ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commemorate. After the Song Dynasty, literary works combined the Buddhist belief in King Bishamonten with the image of General Li Jing, who became the "Pagoda-Bearing Heavenly King Li(托塔李天王)", who subdued and eliminated demons, the father of Third Prince Nezha(三太子哪吒), and the god of folk beliefs.
一、史料
(一)正史史料
﹝漢﹞司馬遷撰,《史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2013年重印)。
﹝漢﹞班固著,《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 2017年重印)。
﹝唐﹞魏徴、令狐德棻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2015年重印)。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元﹞脫脫等撰,《宋史》,臺北︰中華書局,1977年(2014年重印)。
(二)一般古籍
﹝魏﹞武帝註,孫星衍校,《孫子兵法》,臺北市:東大圖書,2007年。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李靖撰,﹝清﹞汪宗沂輯,《衛公兵法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李筌,《太白陰經》,新北市︰多識界圖書文化公司,2013年。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2年。
﹝唐﹞吳競編,《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991年4次印刷)。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唐﹞劉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溫大雅撰,《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唐﹞劉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唐﹞魏徵等編撰,《群書治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
﹝唐﹞慧立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臺北︰廣文書局,1963年(1991年再版)。
﹝唐﹞釋道世撰,州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唐﹞辯機撰、釋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宋﹞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台北市:台灣中華,1981年。
﹝宋﹞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中華書局,1961年。
﹝宋﹞何薳撰,《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何去非著,馮東禮註譯,《何博士備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宋﹞何去非校,《宋本武經七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013年重印)。
﹝宋﹞鄭樵編撰,《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012年重印)。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市︰廣文出版社,1967年(1979年重印)。
﹝宋﹞陳振孫撰,《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陳師道,《後山集》,上海市︰中華書局,1936年。
﹝宋﹞曾公亮等編《武經總要》(收入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宋﹞贊寧撰,《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一版(2015年七版)。
﹝宋﹞周密撰,《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997年重印)。
﹝宋﹞許洞撰,《虎鈐經》,收錄於《中國兵書集成》第六冊,北京市︰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王承裕撰,《唐李衛公通纂四卷》(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八二),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茅元儀撰輯,《武備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初版(1983年二版)。
﹝明﹞吳承恩,《西遊記》,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明﹞陸西星撰,《封神演義》,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
﹝明﹞唐荊川,《武編》收錄於《中國兵書集成》13-14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
﹝清﹞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市︰廣文書局,1970年。
﹝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69年一版(1977年二版)。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張廷玉等編,《明史》,台北市:中華書局,1965年。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出版社 1985年。
﹝清﹞董皓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7年(1990年二版)。
(三)出土材料
吳剛主編,《昭陵碑石》,陝西省︰三秦出版社,1993年。
胡戟、榮新江編的《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二、近人專書(依作者中文姓氏筆劃排列)
三軍大學編著,《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八冊,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6年。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市:中華書局, 1985年(1960年1版)。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台北市:中央研究院,2012年。
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
仇德哉編著,《臺灣之寺廟與神明(一~四)》,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8年。
向立綱,《活靈活現 :看清影響你今生的前兩世,第一部》,臺北市 : 萬世紀身心靈顧問,,2008年。
李樹桐,《唐史索隱》,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樹桐,《唐史考辨》,臺北市︰中華書局,2015年。
李新偉,《〈武經總要〉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新北市 :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
李時人、蔡鏡浩校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呂宗力、奕保群著《中國民間諸神》,石家莊市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呂斌,《胡應麟文獻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呂建中、胡戟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研究》,西安市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3年。
呂建中、胡戟主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研究續一》,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3年。
吳文治等校,《柳宗元集》,北京 :中華書局,,1979年。
吳如嵩、王顯臣,《李衛公問對淺說》,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
吳如嵩、王顯臣校注,《李衛公問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何世同,《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上)、(下)》,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何世同,《中國戰略史》,台北市︰黎明文化,2005年。
邱逸,《兵書上的戰車—宋代的〈孫子兵法〉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林清山編,《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85年。
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施寄青,《神之所在》,臺北市 : 書泉,2009年。
索非亞(劉柏君),《靈界的譯者》,臺北市 : 三采文化,2009年。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 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2005年。
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許禎元,《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常伯工,《李靖評傳》,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心澂編,《偽書通考》,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39年出版(1970年二版)。
張耐冬,《太原功臣與唐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章群,《唐代藩將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6初版(1990二版)。
許財利總編,《基隆市志》,基隆市︰基隆市政府,2003年。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市︰中華書局,1986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市︰里仁書局,1994年。
曾振註譯,《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今註今譯》,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黃永年,《唐代史事考釋》,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年。
黃雲眉,《古今偽書考補證》,山東︰齊魯書社,1980年初版(1982年二版)。
黃耀能總編,《續修高雄市志》,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3年。
遊謙.施芳龍作,林美容編,《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縣︰宜蘭縣政府,2003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1冊,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鄔錫非,《新譯李衛公問對》,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雷家驥,《戰略家叢書—李靖》,臺北市:聯鳴文化,1980年。
雷家驥,《貞觀政要-天可汗的時代》,臺北市:時報文化,2012年。
董芳苑著,《台灣人的神明 =Taiwanese's deities》,臺北市 前衛出版社 2008年。
劉昱,《元雜劇宗教人物形象研究》,武漢,武漢出版社,2011年。
鄭澤宗,《李靖兵法輯本注譯》,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發行,1990年。
駢宇騫等譯注,《武經七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014年重印)。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賴志銘編撰,《智者大師:東土釋迦》,臺北市: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2019年。
鍾兆華,《元刊全相平話五種校注》,四川省︰巴蜀書社,1990年。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臺北市:台灣商務,2008年。
三、外國專著及翻譯專著
﹝日﹞王知敬,《唐 王知敬 李靖碑》,東京:二玄社,1972年。
﹝日﹞太田辰夫,《西遊記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1984年(1992年二刷)。
﹝日﹞佐竹靖彥等編,《中国史學の基本問題三:宋元時代史の基本問題》(東京都:汲古書院,1996年。
﹝日﹞護雅夫,《古代トルコ民族史研究Ι》,東京,山川出版社,1967年。
〔英〕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張春柏、陸乃聖譯,《霸權興衰史-1500年至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市:五南圖書,2008年。
〔美〕康豹 (Katz, Paul R.) ,〈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例〉,收入氏著《從地獄到仙境 :漢人民間信仰的多元面貌:康豹自選集》,台北市 : 博揚文化出版 ,2009年。
四、學位論文
王斌,〈李衛公問對及其軍事思想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2009年。
朱振宏,〈隋唐與東突厥互動關係之研究(581-630〉,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孫軼旻,〈李靖形象流變研究〉,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的碩士論文,2005年。
候峰峰〈晉東南李衛公信仰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以澤州縣為主的考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黃慧萍,〈唐太宗李衛公問對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趙娜,〈茅元儀《武備志》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鄭云云,〈唐代《孫子兵法》流傳與其應用〉,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鄭暉,〈杜佑《通典·兵典》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五、期刊論文
(一)中文
朱振宏,〈論貞觀十三年(693)「九成宮事件」及其影響〉,《台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3期,2010年。
沈文凡、孫立嬌〈李靖神化的初步演變及其原因〉,《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4卷第5期,2015年。
苗孟穎,〈文學作品中的李靖形象演變〉,《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7卷第3期,2018年。
高禎霙,〈李靖故事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8期,2003年。
夏廣興,〈毗沙門天王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流播與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6期,2017年11月。
孫軼旻,〈民間祠祀與李靖神化〉,《雲夢學刊》,第27卷第6期,2006年。
張瑞芬,〈從佛教經典到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變異〉,《興大中文學報》,第5期,1992年。
梁景寶〈洛陽出土《李浚墓志》考釋〉,《安康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17年。
郭紹林,〈托塔天王何以是李靖〉,《洛陽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2002年。
郭俊葉〈托塔天王與哪吒-兼談敦煌毗沙門天王赴哪吒會圖〉,《敦煌研究》,第3期,2008年。
陶希聖,〈武廟之政治社會的演變-武成王廟.關帝廟.關岳廟〉,《食貨月刊》,第2卷第5期,1972年。
萬 仞,〈李衛公問對武經新論〉,《國防雜誌》,第14卷第5期,1998年。
劉巨,〈略論唐將李靖的戰略和武德〉,《社會科學戰線》(中國古代史),第6期,1994年。
劉俊,王海,〈平城之戰新議—以匈奴民族為視角的考察〉,《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7年。
頤樂真,〈李靖及土俗神考析〉,《民族藝術》,1995年。
戴邦森,〈論唐太宗時李靖對吐谷渾的征討〉,《中國邊政》,第93期,1986年。
聶溦萌,〈唐初元勳的家族歷程—以《李藥王墓誌》與李靖家族為中心〉,《唐研究》,第17卷,2011年。
(二)日文
鈴木達彥等著,〈華岡青州の春林軒膏藥と李靖十二辰陣〉,《日本医史学雑誌》,第59卷第4号,2013年。
六、工具書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上海市:上海書店;1991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市︰東華書局,1992年。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市:時英出版社,2004年,頁467~485。
陳垣,《增補二十史朔閏表》,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陳秉逵譯,Marc Trachtenberg,《歷史研究取徑與方法-以外交史為例》,臺北:韋伯文化,2010年。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上海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