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技術型高中學校行銷策略指標建構之研究
作者:石宜正
作者(外文):SHIH,YI-CHE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指導教授:陳德發
吳榕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技術型高中學校行銷策略指標建構technical high schoolschool marketing strategy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本研究旨在建構技術型高中學校行銷策略之指標。由文獻探討與實務專家訪談後,發展出技術型高中學校行銷策略指標初構,再由專家進行專家效度的審題及問卷調查,問卷分兩部份,分別是模糊德懷術問卷及層級分析問卷,之後將資料處理,作成結論。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技術型高中學校行銷策略指標共歸納出三個層面、九個向度與三十八個指標。
二、在層面方面「內部行銷」為相對最重要層面,其次是「互動行銷」,再者是「外部行銷」。
三、在向度方面「推廣策略」為相對最重要向度,其次依序是「產品策略」、「人員策略」、「形象策略」、「顧客需求策略」、「溝通策略」、「通路策略」、「實體策略」,以及「價格策略」。
四、在指標方面,38個指標的前三個重要性指標依序為「學生學習成果優異,畢業進路多元寬廣」、「導師班級經營用心,對學生、家長反應之意見能即時了解並做適當處理」、「學校擁有優良的傳統校風,具良好品牌形象」。
最後就研究結果提供技術型高中在規劃學校行銷策略時之運用與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high school. After literature review and practice expert interviews, a preliminary structure of marketing strategy indicators for technical high school had been developed.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experts reviewed questions and two-part questionnaire survey, namely the Fuzzy Delphi Method (FDM)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were compiled into a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The marketing strategy indicators of technical high schools were summarized into three levels, nine dimensions, and thirty-eight indicators.
2.In terms of level, internal marketing was the most important level, followed by interactive marketing, and then external marketing.
3.In terms of dimensions, promotion strateg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followed by product strategy, personnel strategy, image strategy, customer demand strategy, communication strategy, place strategy, physical strategy, and price strategy.
4.In terms of indicators,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thirty eight indicators were as follows: (1) Students had excell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diversified and broad prospects for graduation. (2) The homeroom teacher was attentive to class management and could immediately understand the opinions of students and parents and handle situations appropriately. (3) The school had an excellent traditional school spirit and a good brand image.
With conclusive results,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d a guideline that could be applied and referenced when developing marke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high schools.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王保進(1994)。我國高等教育表現指標現況之實證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17,61-98。
田桂華(2014)。基北區私立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任逸雲(2013)。學校行銷策略對學生選校決策的影響-以花蓮縣某私立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漢技術學院,花蓮縣。
何金燕(2017)。一位偏鄉高中初任校長之學校行銷策略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華大學,花蓮市。
何宣甫(2010)。學校行銷策略管理。臺北市:五南。
吳子鋒(2011)。大臺中地區學校行銷策略與家長參與學校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月容(2012)。彰化縣私立高中職教師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學生選校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台中市。
吳芳宜(2011)。淺談學校行銷的具體策略—以屏東縣光春國小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71,35-51。
吳建華(2008)。學校行銷的理念與實踐-以東莞台商子弟學校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53,175-190。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吳政達(2008)。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2 版)。臺北:高等教育。
吳炳銅(2006)。教育行銷學。臺北:冠學。
吳國基(2005)。學校行銷策略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37,96-108。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北縣教育,47,23-34。
吳清山(2004)。學校行銷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學校行政研究。臺北:高等教育文化。
吳瀅姿(2012)。學校行銷策略之評估—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瀅姿、謝俊義(2015)。從風光到務實-少子化後學校行銷策略選案之評估。國教新知,62(1),43-58。
呂惠美(2001)。私立中等藝術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心華(2007)。從學生觀點探討私立高職招生行銷策略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正文(2005)。行銷管理。台北:三民。
李秀櫻(2006)。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明真(2010)。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形象對家長選校決策的影響—知覺風險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真理大學,新北市。
李昱秋(2012)。屏東縣立完全中學學校行銷策略、學校形象、學校滿意度與選校因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李柏蓉(2005)。企對產品生命週期在學校行銷的應用。學校行政雙月刊,39, 136-152。
李嘉文(2020)。學生選校評估因素及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之研究:以宜蘭縣某技術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沈健華、周春美、許舒翔(2002)。技職院校教育行銷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9,9-13。
林玉純(2015)。行銷4Ps對於學生選擇職業類科高中之關係以臺中市某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林廷芳(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俊彥、張惠雯(2010)。我國高等技職校院行銷管理模式之建構。學校行政,65,1-15。http://dx.doi.org/10.6423/HHHC.201001.0001
林建廷(2014)。國民中學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淑芳(1995)。行銷資訊資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
林進丁(2012)。探討學校行銷概念及其應用於國民中小學之有利因素。學校行政雙月刊,77,27-45。
林詹田(2019)。技術型高中學校內部行銷與關係行銷對學生關係品質之跨層次影響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大,彰化市。
林慶川(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知覺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靜霞(2016)。一所新高中學校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施皇羽(2017)。高等教育顧客導向行銷策略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胡憲輝(2011)。私立高中學生對學校行銷策略認同度之研究-以私立黎明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台南。
孫志麟(2000a)。國民教育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3,121-148。
孫志麟(2000b)。教育指標的概念模式。教育政策論壇,3(1),117-136。
宮文卿(2005)。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秦夢群(2013)。教育行政理論與模式(二版)。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13)。教育行政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張明輝、王湘栗(2009)。教育行銷策略的創新思維。「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2,163-177。
張紹勳(2021)。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初版4刷)。五南書局。
張奕華、陳樂斌(2010)。高中職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9,20-44。
張雪楓(2016)。觀光旅館中餐廳外場服務人員專業職能模式建構與驗證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淑貞、楊杏琳(2009)。國民小學學校行銷運作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64,78-97。
張耀仁(2013)。餐旅行銷管理(第五版)。臺北:華泰。
教育部(2019)。政策白皮書-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綱領。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100/News.aspx?n=1353704343B62511&sms=2ADD120E8E2615E3
教育部(2020)。當前教育重大政策網站,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37E2FF8B7ACFC28B
許莜君、林政逸(2011)。學校行銷策略對學校公共關係推展之應用。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121-137。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許詩旺、黃義良(2003)。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3),37-53。
郭昭祐(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頁257-285。
郭振生(2003)。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承諾、工作滿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地區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郭喜謀(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正哲、王俊傑(2016)。學校行銷策略及服務品質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某國小為例。遠東學報,33(1),41-62。
陳玉娟(2015)。高等教育機構行銷策略指標建構與實證調查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7(4),69-101。
陳怡均、鮑慧文(2018)。學校行銷策略對學校形象之影響-以互動行銷為調節變數。兩岸職業教育論叢,20(1),64-78。
陳勁甫、徐強、許桂溶(2009)。層級分析法成對比較基礎標度系統之研究。管理與系統,16(2),201-218。
陳美智(2014)。私立高職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Y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啟榮(2012)。教育行銷在學校經營之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8,59-80。
陳華興 (2007)。高三學生對私立大學教育行銷策略認知差異之調查研究-以玄奘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樂斌(2008)。桃園縣高中職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顗如(2013)。新北市三鶯區國民中學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曉瑩(2000)。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彭曉瑩(2002)。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8,301-335。
湯堯(200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籌款與行銷。臺北:五南。
湯堯(2005)。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 計。臺北:天下文化。
湯堯(2009)。市場化下教育行銷力與美之分析探究。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舉辦之「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1-191 ),臺北市。
湯堯(2011)。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臺北市:五南。
游淑妃、陳燕齡(2010)。國民小學學校行銷之探討。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E-SOC JOURNAL,91。 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91/000.htm
黃怡雯(2007)。面對少子化現象學校行銷的涵義與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49,272-287。
黃俊英(1993)。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第三版)。臺北市:華泰。
黃俊英(2007)。行銷學的世界第四版。臺北:天下遠見。
黃義良(2002)。淺析學校行銷策略適用於中小學的具體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45,112‒119。
黃義良(2004)。國中小學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義良(2005)。國中小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師大學報,50(2),139-158。
黃義良(2006)。教育行銷研究的發展分析與展望—以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的分析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45,154-175。
黃義良、丁學勤(2013)。學校行銷研究之發展分析:EBSCO 期刊資料庫論文的探索。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7(2 ),105-124。
曾光華(2020)。行銷管理:理念解析與實務應用(八版)。臺北:前程文化。
楊怡姿(2019)。網路世代高級中等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振昇、洪淑萍(2002)。基本能力指標與轉化—以語文學習領域為例。教育研究月刊,96,23-33。
葛維鈞(譯) (2009)。行銷學原理:亞洲觀點(原作者P. Kotler, G. Armstrong, S. H.Ang, S. M. Leong, C. T. Tan, D. K. Tse)。臺北:台灣東華。
詹曜源(2014)。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品牌績效之研究-以葳格高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榮泰生(2008)。AMOS與研究方法(第二版)。台北:五南。
榮泰生(2020)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序法(AHP)之應用(初版五刷)。台北:五南。
潘春龍(2000)。學校經營另一章-學校形象管理(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潘慧玲、林靜霞(2019)。一所新高中學校行銷策略之個案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20,94-114。
蔡永智(2011)。學校行銷策略與學生選校就讀關係之研究-以新北市公私立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蔡金田(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蔡金田(2009)。學校品牌建構與行銷管理之探究。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3,139-160。
蔡金田(2011)。一所國小校長在學校行銷的實踐探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7,29-54。
蔡金田、施皇羽(2019)。臺灣高等教育行銷策略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顧客導向的觀點。臺北:元華文創。
蔡夢蓉(2012)。學校行銷策略對學生選校影響之研究—以高级中等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
鄭孟忠(2014)。國民中小學行政人員教育市場化認同、學校行銷策略重要性與運作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盧延根(2003)。教育政策行銷功能及策略之探究,台灣教育,620,19-27。
蕭佳華(2005)。行銷策略在教育領域之應用與啟示。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4, 173-187。
蕭富峰(1998)。內部行銷。臺北:天下文化。
謝文全(2012)。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水乾(2003)。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顏偉(2010)。以行銷資源觀點探討學校行銷績效-以高雄縣市私立高中職為對象之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淑華(2017)。學校品牌形象與招生行銷策略對高職學生選校意願之研究-以中投區公立商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
魏惠娟(2006)。台灣地區學校行銷研究評析及其對學校行銷策略規畫的啟示:1984-2004的探索。教育政策論壇,9(2),131-154。
嚴玉華(2002)。我國技職校院研究所招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凱揚、蘇宇暉、鍾皓軒(2020)。STP行銷策略之Python商業應用實戰。碁峰出版。
貳、英文部份
Akins, R. B., Tolson, H., &Cole, B. R.(2005). Stability of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a Delphi panel: Application of bootstrap data expansion. Retreived from https://bmcmedresmethod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1-2288-5-37.
Andreasen, A. R., & Kotler, P. (2008).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7th ed). New Jersey, N J: Prentice Hall.
Banach, W.J., & Frye, E. T. (1996). Bound for glory: These strategies for change will assure that our schools thrive into the future.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6, 18-22.
Booms, B. H., & Bitner, M. J. (1981). Marketing strategic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service firms. In Donnelly, J. H. & George, W. R. (Eds.), Marketing of Service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IL., 47-51.
Buurma, H. (2001). Public policy marketing: Marketing ex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5(11), 1287-1300.
Chen, Y. C. (2016). The Impact of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on Student Loyalty: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9(8), p94. doi:10.5539/IES.V9N8P94Corpus.
Connor, C. M. (1999). Marketing strategy: one school’s success story. Independent school, 58(3),38-39.
Cuenin,S.(1987). The use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universities: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11(2),117-139.
Cuttance, P. (1990).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quality in education. ( EDS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33575.)
Enache, I. C., & Zdenek, B. (2011). Student behavior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A marketing approach. Series D, Faculty of Economics & Administration, 16(21), 43-52.
Enache, I.C. (2011). Marketing Higher Education Using The 7Ps Framework. Bulletin of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şov, 4 (53), 23-30.
Finn, C.E.(1987).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brief.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Gary, L.(1991). Marketing education. Bristol, CT: Open University Press.
Gronroos, C. (1994). From marketing mix to relationship marketing towards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 Management Decision, 32(2), 4-22.
Habibi, A., Jahantigh, F. F., & Sarafrazi, A. (2015). Fuzzy Delphi technique for forecastinng and screening items. Asian Journal of Researching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5, 130-143.
Hoy, W.K., & Miskel, C.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MA: McGraw-Hill.
Johnstone, J. N. (1981). 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Kotler, P. (1972). A Generic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6, 46-54.
Kotler, P. (1984).Dreamvacations: The booming marketing for designed experiences. Futurist,18,7-13.
Kotler, P., & Andreasen, A. R. (1987).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English Cliffs, NJ:Prentice-Hall.
Kotler, P., & Armstrong, G.(1987).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Fox, K. F. A.(1995).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33, 10-15.
Kotler,P., & Armstrong,G. (2007).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8th ed). NJ: Pearson Education.
Ktler, P., & Armstrong, G. (1994). Principles of marketing(6th ed.). Englewood Cliff, NJ:Prentice-Hall.
Litten, L. H. (1980). Market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Benefits and Risks for the American Academic System.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1(1), 40-58.
Management Charter Initiative (1995). Senior management standard. Sheffield: MCI.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1997). Proficiences for principals: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Alexandria,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McCarthy, E. J. (198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7th ed.). Homewood, Illionis: Richard D. Irwin, Inc.
McCarthy.E.J. (1971). Basic marketing: A managerial approach(4th ed.). Illinois, IL:R.D.Irwin.
Mohammed, R.,& Pervaiz, K. A. (1995). Using the 7Ps as a generic marketing mix: an exploratory surveyof UK and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ics. 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3(9),4-15.
Oakes, J.(1986). Educational indicators:A guide for policy makers. NJ : Center for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platka, I. (2002). 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al market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Israeli principals.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46(2), 211-233.
Oplatka, I., Hemsley-Brown, J., & Foskett, N.H. (2004).The research on school marketing: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42(3),375-400.
Ringold, D.J., & Weitz, B.(2007).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definition of marketing : Moving from lagging to leading indicator.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6(2), 251-260.
Schultz, D. E. (1993). We simply can't afford to go back to mass marketing. Marketing News, 27 (4), 20.
Saaty,T. 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Hill,In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