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民國女性意識的遞嬗 ─以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為例
作者:蕭雁方
作者(外文):HSIAO, YANG-FA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female training bookLa Jeunessefeminist movementZhang EileenQi JunEchoQiu Miaoj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摘要
儒家思想成為政治顯學,成為漢文化深厚內涵,其所構築傳統女性形象深深影響歷代對女性的評價,從登錄史傳的列女傳,到官方或私人編註的女訓書,女性外在形象是「賢妻良母」、「節婦烈女」;內在要求是「三從」與「四德」,如〔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第二性》(Le denxieme sexe):「男人並不是根據女人本身去解釋女人,而是把女人說成是相對於男人的不能自主的人」。本論文嘗試對傳統儒家思想女子教育的女訓書,和民國五四運動後女權運動的歷史探討,並從民國女權運動各波期中,擇選一位認為足以作為當波期女權運動的女作家代表,並討論其女性意識和文學作品。「女權運動」首波期由留學歐美日學生開啟:以民國八年五四運動為起始,主要以《新青年》為主要研究依據。首波期以張愛玲(1920-1995)為研究對象,第二波期女權運動「放下鍋鏟,拿起筆桿」以琦君(1917-2006)為論,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則以50年代實施戒嚴前期,在臺灣開始個人文學寫作的外省籍女作家為主要觀察對象。第三波期女權運動「女性向西方學習」以三毛(1943-1991)為論,主要以60年代後期到70年代,現代主義和以臺灣為主體關懷的鄉土文化論爭為分期。第四波期女權運動「多元時代」由政府公部門主導,以80年代到2019年5月24日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迄今研究範圍,並以邱妙津(1969-1995)為論。以上四位女作家所代表正好是:張愛玲-東方到洋化式上海;琦君-故鄉到他鄉傳統女性;三毛-中國到西化式臺灣;邱妙津-異性到多元,代表著從傳統的「文學之婦」到受新思潮洗禮後的女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識的遞嬗。
關鍵詞:女訓書、新青年、女權運動、張愛玲、琦君、三毛、邱妙津

Abstract
Confucianism has become a prominent political science and a profound connotation of Han culture. The traditional female image it builds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evaluation of women in all dynasties. From the biography of women recorded in historical biographies to the official or private annotated women's training books, women's external appearance The image is "good wife and good mother", " virtuous women and strong women";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s are "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such as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The Second Sex" (Le denxieme sex): "Men do not interpret women in terms of women themselves, but describe women as involuntary persons relative to m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women's education book on women's training and the history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selects a female writer who is considered enough to be a feminist movement in the current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resentation, and discuss its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literature. The first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was started by students studying in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 it started with the May 4th Movement in the eigh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main research basis was " La Jeunesse ".The first wave took Zhang Eileen (1920-1995)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econd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put down the spatula, pick up the pen" took Qi Jun (1917-2006)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n 1949, when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retreated to Taiwan, the In the early days of martial law in the 1950s, female writers from other provinces who started personal literary writing in Taiwan were the main subjects of observation. The third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Women Learning from the West" took Echo (1943-1991) as the theory, and mainly divided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60s to the 1970s, the debate between modernism and Taiwanese local culture. The fourth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Diversity Era" is dominated by the public sector, with the scope of research to date on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from the 1980s to May 24, 2019, and Qiu Miaojin (1969-1995) as an example. The above four female writers are exactly represented by: Zhang Eileen - from the East to the Westernized Shanghai; Qi Jun - from the hometown to the traditional women in other places; Echo - from China to the Westernized Taiwan; Qiu Miaojin - Heterosexuality to Diversity, represents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raditional "Women of Literature" to the works of female writers who have been baptized by new trends of thought.
Keywords:female training book, La Jeunesse, feminist movement, Zhang Eileen, Qi Jun ,Echo , Qiu Miaojin
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一、古籍 依年代排序

周 左丘明著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 6 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版。
漢 戴德著 清孔廣森補注:《大戴禮記補注》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司馬遷著 〔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學人版,臺北:洪氏出版社,1986年版。
漢 司馬遷著 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清鄂爾泰 清張廷玉等校刻:《史記》《武英殿二十四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劉向著 闕名撰續:《劉向 古列女傳》《四部叢刊初編 史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劉向著 清阮元編刻:《劉向 古列女傳》,《文選樓叢書》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劉向著 清阮元編刻:《新刊古列女傳》,《文選樓叢書》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劉向著 清阮元編刻:《續列女傳》,《文選樓叢書》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漢 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 3 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版。
漢 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十三經注疏 4 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版。
漢班固著 唐顏師古注:《前漢書》《武英殿二十四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後晉 劉昫等敕修:《舊唐書》《武英殿二十四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南朝宋 劉敬叔著 清紀昀等籑修:《異苑》《欽定四庫全書 子部十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宋 歐陽修 宋祁等敕修:《唐書》《武英殿二十四史》。(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宋 朱熹集註 民國邱燮友等註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版。
明 湯顯祖著:《牡丹亭還魂記》明萬曆刊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明 王相箋註:《狀元閣女四書》清光緒乙酉季秋(1885)重複校對開雕 文成堂 重刊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明 呂坤著 民國印光大師:《閨範》全集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維基)
清 張延玉等敕修:《明史》武英殿刊本(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清 陳宏謀輯:《教女遺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清 董誥等敕修:《欽定全唐文》 武英殿刊本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清 和珅等敕修:《欽定大清一統志》《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線上圖書館)
清 曹雪芹 高鶚 原著:《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884年版。
清 劉鶚:《老殘遊記》,臺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2 年版。



二、今人專書
(一)中文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明蘭等:《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文學現場踏查記》,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0年版。
三毛:《談心》,【三毛全集15】,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
三毛:《傾城》,【三毛全集14】,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三毛:《哭泣的駱駝》,【三毛全集4】,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三毛:《溫柔的夜》,【三毛全集5】,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三毛:《送你一匹馬》, 【三毛全集12】,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三毛:《隨想》,【三毛全集16】,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三毛:《我的寶貝》,【三毛全集19】,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全集27】,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三毛:《雨季不再來》,【三毛全集2】,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三毛:《高原的百合花》,【三毛全集26】,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三毛:《夢裏花落知多少》, 【三毛全集9】,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三毛全集10】,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全集1】,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三毛:《鬧學記》,【三毛全集21】,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三毛:《背影》,【三毛全集8】,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三毛:《稻草人手記》,【三毛全集3】,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王國維 著,施議對譯注:《人間詞話》,臺北:貫雅出版社,1991年版。
王逢振:《女性主義》,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版。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臺灣文學史長編15,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版。
王鈺婷編選:《艾雯》(1923-2009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1】,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版。
王鈺婷編選:《鐘梅音》(1922-1984)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4】,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版。
王鈺婷編選:《郭良蕙》(1926-2013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08】,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8年版。
水晶:《張愛玲未完 解讀張愛玲的作品》,臺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版。
水晶:《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2004年版。
白少帆等主編:《現代臺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皮述民等:《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第五版,高雄:駱駝出版社,2008年版。
司馬長風著、劉紹唐校訂:《中國新文學史》上、下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臺北:三民書局 2005年版。
成令方:《抓起頭髮要飛天》,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有限公司,1993年版。
朱芳玲:《六 0 年代臺灣現代主義小說的現代性》,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版。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版。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版。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歐梵等著:《重讀張愛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版。
李歐梵:《蒼涼與世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版。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版。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年版。
呂芳上主編:《戰後初期的臺灣》(1945-1960s),臺北:國史館,2015年版。
邱妙津:《鬼的狂歡》,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時報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邱妙津:《鱷魚手記》,臺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初版。
邱妙津:《邱妙津日記1989-1911》上、下冊,臺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7年版。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日據到 -1976上》,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版。
邱貴芬主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 1976 -2000下》,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版。
余斌:《張愛玲傳》,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何寄澎編選:《林文月》(1933-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9】,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版。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版。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版。
周英雄、劉紀蕙 編:《書寫臺灣 --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
周芬伶:《艷異--張愛玲與中國文學》,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
周芬伶編選:《琦君》(1917-2006)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2】,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版。
周芬伶編選:《謝冰瑩》(1906-2000)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4】,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版。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 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年版。
阿英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史料.索引 》,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版。
胡適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 建設理論集》,臺北:業強出版社,1990年版。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作品 8,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
胡曉真:《近代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 才女徹夜未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版。
洪淑苓編選:《胡品清》(1920-2006)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2】,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版。
洪淑苓編選:《蓉子》(1928-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4】,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5年版。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社,1991年版。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
夏祖麗編:《風簷展書讀》,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夏祖麗:《她們的世界》,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夏祖麗:《人間的感情》,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高全之:《張愛玲學》(增訂二版),臺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版。
高全之:《張愛玲學 續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版。
高全之:《從張愛玲到林懷民》,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馬中欣:《三毛真相》,集思書城,2001年版。
桑兵:《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版。
范銘如:《眾裡尋她 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版。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版。
琦君:《百合羹》,臺北:開明書店,1958年版。
琦君:《繕校室八小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版。
琦君:《琦君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版。
琦君:《三更有夢書當枕》,臺北:爾雅出版社,1975年版。
琦君:《桂花雨》,臺北:爾雅出版社,1977年版。
琦君:《千里懷人月在峰》,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版。
琦君:《琴心》,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版。
琦君:《錢塘江畔》,臺北:爾雅出版社,1980年版。
琦君:《煙愁》,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版。
琦君:《菁姐》,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版。
琦君:《留予他年說夢痕》,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版。
琦君:《母心似天空》,臺北:爾雅出版社,1981年版。
琦君:《燈景舊情懷》,臺北:洪範書店,1983年版。
琦君:《水是故鄉甜》,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此處有仙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讀書與生活》,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版。
琦君:《玻璃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我愛動物》,臺北:洪範書店,1988年版。
琦君:《文與情》,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版。
琦君:《一襲青衫萬縷情》,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版。
琦君:《母親的書》,臺北:洪範書店,1996年版。
琦君:《母親的金手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版。
琦君:《夢中的餅乾屋》,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版。
琦君:《桂花雨》繪者:黃淑英,臺北:格林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琦君:《橘子紅了》,臺北:洪範書店 1990年,新版2002年版。
琦君:《琦君小品》,臺北:三民書局1966年,新版2004年版。
琦君:《玳瑁髮夾》繪者:黃淑英,臺北:格林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琦君:《母心‧佛心》,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新版 2004年版。
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新版 2004年版。
琦君:《細雨燈花落》,臺北:爾雅出版社,1977年,新版 2005年版。
琦君:《永是有情人》,臺北: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版。
琦君:《與我同車》,臺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賣牛記》繪者:田原 臺灣省教育廳,1966年,2006年,臺北:三民書局將舊版的《賣牛記》與《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賣牛記》。
琦君:《媽媽銀行》,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新版 2005年版。
琦君:《萬水千山師友情》,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淚珠與珍珠》,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新版 2006年版。
琦君:《琦君說童年》,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1年,三民書局 2006年版。
琦君:《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三民書局,2006年版。
琦君:《琦君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新版 2007年版。
張愛玲:《流言》,【張愛玲全集3】,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張愛玲:《餘韻》,【張愛玲全集14】,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張愛玲:《餘韻》,【張愛玲全集14】,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全集6】,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張愛玲:《張看》,【張愛玲全集8】,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張愛玲:《惘然記》,【張愛玲全集12】,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張愛玲:《怨女》,【張愛玲全集4】,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全集5】,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張愛玲:《半生緣》,【張愛玲全集7】,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張大明等著:《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上、下冊,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張建:《張愛玲新論》,臺北:書泉出版社,1996年版。
張戎著,張樸譯:《鴻 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版。
章方松:《琦君的文學世界》,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 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
張瑞芬編選:《林海音》(1918-2001)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3】,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版。
張瑞芬編選:《羅蘭》(1919-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63】,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版。
黃儀冠:《從文字書寫到影像傳播——臺灣文學電影之跨媒介改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版。
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註》,臺北:INK 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版。
莊雅晴編選:《張秀亞》(1919-2001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9】,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版。
廖超慧:《中國現代文學思潮論爭史》,武漢:武漢出版社,1997年版。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96年版。
劉紹銘編:《再讀張愛玲》,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China) Ltd,2002年版。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版。
陳子善:《說不盡的張愛玲》,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版。
陳昌明編選:《蘇雪林》(1896-1999)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1】,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4年版。
陳芳明編選:《於梨華》(1931-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7】,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版。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版。
樊洛平:《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
蔡登山:《人間花草太匆匆》卅年代女作家美麗的愛情故事,臺北:里仁書局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
蔡振念編選:《三毛》(1943-1991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9】,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年版。
應鳳凰:《畫說1950年代臺灣文學》,臺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版。
應鳳凰編選:《聶華苓》(19251- )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3】,臺南: 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版。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文化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臺北:麥田出版社,1994年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版。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隱地編:《琦君的世界》,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0年版。
顧燕翎 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 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版。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版。


(二)外文翻譯中文 依出版年排序

[美]汪一駒(Y。C。 WANG)著,梅寅生譯:《中國知識分子與西方》(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West )1872-1949,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法]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著、陶鐵柱 譯:《第二性》(La Deuxièmesexe) ,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版。
[法]茱莉亞.克莉絲蒂娃(Julia Kristeva )著 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Powers of Horror),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美]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 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美]托莉.莫(Toril Moi)著,王弈婷譯:《性╱文本政治》Sexual / 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女性主義文學理論二版) ,高雄:巨流圖書公司,2005年版。
[英]琳達.麥道威爾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版。
[日]實藤惠秀(Saneto Keishu) 著 譚汝謙 林啟彥 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英]維吉尼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著 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限公司,2017年版。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 著、莊仲黎譯:《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Ich und dem Unbewussten),臺北:商周出版社,2019年版。

三、期刊合訂集 依出版年排序
《新青年》影印本共12冊,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版。
第一卷《青年雜誌》 第一至六號
第二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三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四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五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六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七卷 《新青年》第一至四號
第七卷 《新青年》第五至六號
第八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第九卷 《新青年》第一至六號
季刊 《新青年》第一至四期
季刊 《新青年》第一至五號


四、期刊論文 依出刊年月排序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 卷11期,1996 年4 月,頁56-68。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The Link between Sex and Writing: On Ecriture Feminine 〉,《文史學報》,第30 期,2000 年06月,頁33-51。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 試論臺灣文學創作中的幾個同性戀意象〉,《香港文學》,第196 期,2001 年4 月1 日。
劉亮雅,〈肢解「鱷魚」:閱讀邱妙津《鱷魚手記》中的書寫策略與「鱷魚」意象〉,性別研究:臺灣女性小說, 2001 年12 月27 日。
陳鈺欣,〈透過小凡看到的風景:讀《鱷魚手記》中一段遺落的同性愛欲關係〉,《文化研究月報》第49 期,2005 年8 月25 日。
錢南秀:〈建構婦女道德空間:《列女傳》圖像在東亞漢文化圈的傳衍〉,《中正漢學研究》,第2 期,2020 年12 月,頁1-48。


五、學位論文 依畢業排序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2001年。
黃麗玲:《女四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文和:《《女論語》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溫毓詩:《靜靜的生命長河 ──解嚴以來臺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論文,2010年。
周沛嫺:《女範捷錄》之女子教育思想研究》,臺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六、數位資訊 依首字筆畫排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