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武俠小說之武林與武打書寫比較研究─以金庸、梁羽生作品為中心
作者:賴麗妃
作者(外文):LAI, LI-F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雅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金庸梁羽生武俠小說武功以武行俠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武俠小說以描寫「俠」和「武」為主體,金庸與梁羽生挾其深厚文學底蘊創作武俠作品,以嶄新面貌呈現江湖世界,引發銷售熱潮。武俠小說近年研究者激增,研究內容多元,唯「武打書寫」之研究數量極少。本論文以金、梁二人作品「武打書寫」為論題,探討「武」於武俠小說中之表現手法與內涵。全論文共分六章,第壹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梳理武俠小說與金、梁二人相關文獻資料,界定研究範圍與確立研究方法。第貳章概述武俠小說發展與介紹金庸、梁羽生生平與作品﹔第參章以武打書寫對武俠小說的重要性為起始,依序就以武行俠與武功使用之正當性,武人行遊之武功成長歷程、江湖門派與武人關係,分析金庸與梁羽生建構之武林世界。第肆章以敘事學探討金庸與梁羽生作品,以武爭權奪利,武功對武人之意義與武人對武功之見解、詮釋與運用。第伍章就力創文化中國、武功與江湖武人、武打內容寫作差異性等向度,探析二位作者武打書寫風格。第陸章總結前幾章之論述,呈現研究成果與武俠小說武打書寫未來研究之期望。
一、金庸作品(按成書順序排列)
金庸,《書劍恩仇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87年2月,初版。
金庸,《碧血劍》,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7月,3版。
金庸,《飛狐外傳》,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年7月3版。
金庸,《射鵰英雄傳》,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7月,2版。
金庸,《神鵰俠侣》,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1月,4版。
金庸,《倚天屠龍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年2月,2版。
金庸,《連城訣》,臺北﹕遠流出版社,2019年7月,3版。
金庸,《天龍八部》,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1月,4版。
金庸,《俠客行》,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7月,3版。
金庸,《笑傲江湖》,臺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10月,3版。
金庸,《鹿鼎記》,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1月,4版。
二、梁羽生作品(按成書順序排列)
(一)武俠小說作品
梁羽生,《冰河洗劍錄》,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9年4月版。
梁羽生,《散花女俠》,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10年8月版。
梁羽生,《冰川天女》,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9年3月版。
梁羽生,《俠骨丹心》,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9年3月版。
梁羽生,《萍踪俠影錄》,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版。
梁羽生,《白髮魔女傳》,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7月版。
梁羽生,《雲海玉弓緣》,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版。
梁羽生,《江湖三女俠》,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梁羽生,《廣陵劍》,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5年版。
梁羽生﹕《聯劍風雲錄》,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1996年修訂再版。
(二)梁羽生其他作品
梁羽生,《筆花六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
梁羽生,《梁羽生散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梁羽生,《名聯觀止》,香港﹕天地圖書,2009年,7月,初版。
三、專書
(一)古籍(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天工書局,1987年9月。
〔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4月,初版。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論語‧季氏》,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6月,初版。
〔明〕施耐庵,《水滸傳》,臺北﹕桂冠圖書,1989年3月,再版。
〔明〕唐順之,《武編前集》,《四庫全書》珍本,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影印,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8月,初版。
〔清〕吳璿,《飛龍全傳》,臺北﹕小知堂文化,2003年7月,初版。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7月,2版。
黃壽棋、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頂淵文化,2004年9月,初版。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9月,初版。
(二)金庸研究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三毛等著、沈登恩主編,《諸子百家看金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8月,初版。
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 999年12月,初版。
王敬山主編,《名人名家讀金庸(上)(下)》,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12月,初版。
冷夏,《金庸傳》,臺北﹕遠景出版社,1 995年1月,10版。
吳曉東、計璧瑞編,《2000年北京金庸小說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
吳靄儀,《金庸小說看人生》,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吳靄儀,《金庸小說的男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5月,初版。
杜南發等著、沈登恩主編,《諸子百家看金庸‧第四輯》,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
杜南發等著,《諸子百家看金庸【伍】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2版。
林保淳,《解構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個燦爛的世紀﹕金庸・池田大作對談錄》,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洪振快,《講武論劍--論金庸小說武功的歷史真相》,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胡菊人,《小說金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初版。
倪匡,《我看金庸小說》,臺北﹕遠景出版社,1986年6月,10版。
徐岱,《俠士道﹕金庸小說與中國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翁靈文等著、沈登恩主編,《諸子百家看金庸‧第三輯》,臺北﹕遠景出版社,1985年5月,1版。
張圭陽,《金庸與明報傳奇》,臺北﹕允晨文化,2005年6月,初版。
陳碩,《經典製造-金庸研究的文化政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
陳墨,《文化金庸》,臺北﹕米娜貝爾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舒國治,《讀金庸偶得》,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7月,3版。
敬文東,《流氓世界的誕生﹕金庸作品中的四重世界》,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3月,1版。
潘國森,《總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
潘國森,《武論金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羅賢淑,《劍光俠影論金庸》,臺北﹕萬卷樓圖書,2003年1月,初版。
蘇墱基,《金庸的武俠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嚴家炎,《一探金庸俠骨柔情》,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嚴家炎,《再探金庸情節趣味》,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三)梁羽生研究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柳蘇等著,《梁羽生的武俠文學》,臺北﹕風雲時代,1988年7月,初版。
陳墨,《武俠五大家品賞》,臺北﹕風雲時代,2001年7月,初版。
張初編,《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梁羽生卷》,香港﹕天地圖書,初版,2015年,11月。
費勇、鍾曉毅,《梁羽生傳奇》,臺北﹕雅書堂文化,2002年9月,初版。
劉維群,《梁羽生傳》,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初版。
(四)其他專書(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汪涌豪,陳廣宏,《俠的人格與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初版。
汪辟疆編纂,《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2014年6月,初版。
吳功正,《小說美學》,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2版。
李白研究學會編,《李白研究論叢》,四川﹕巴蜀書出版社,1987年3月,1版。
李喬,《小說入門》,臺北﹕時報文化,1986年3月,初版。
何與懷,《他還活著: 澳華文壇掠影. 第1集》,臺北﹕秀威資訊,2010年9月,初版。
阮紀正,《至文為武-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論稿》,廣州﹕廣州出版社,2015年2月,第1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初版。
林保淳,《俠客行-傳統文化中的任俠思想》,新北﹕暖暖書屋文化,2013年9月,初版。
林保淳,《縱橫今古說武俠》,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7月,初版。
林保淳,《武俠小說概論》,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9年8月,初版。
林遙,《挑燈看劍﹕武俠小說史話(上)》,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2021年11月,新修版。
易劍東,《武俠文化》,臺北市﹕智揚文化,2000年12月,初版。
邱于芸,《用故事改變世界:文化脈絡與原型》,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3月,初版。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俞汝捷,《小說二十四美》,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年8月,1版。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2版。
胡菊人,《小說技巧》,香港﹕明窗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
胡強,《中國古典小說文化闡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范伯群,《民國通俗小說鴛鴦蝴蝶派》,臺北﹕萬卷樓圖書,1990年2月,初版。
范伯群、孔慶東,《通俗文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1月,初版。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1版。
張德林,《現代小說美學》,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2月,1版。
張大春,《小說稗類》,臺北﹕網路與書,2004年11月,初版。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
梁守中,《武俠小說史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8月,1版。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4月,初版。
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2年9月,初版。
陳墨,《論劍之譜‧武俠五大家評賞(下)》,臺北﹕風雲時代,2019年12月,紀念版初版。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傅勝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年3月,1版。
湯哲聲,《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楊俐慧,〈女媧及其神話與信仰的功能〉,馬昌儀,《中國神話學百年文選論》,陝西﹕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0月,初版。
萬籟聲,《武術匯宗》,臺北﹕五洲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6月,初版。
葉洪生,《葉洪生論劍-武俠小說談藝錄》,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11月,初版。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新垣平,《劍橋倚天屠龍史》,臺北﹕廣達文化,2012年1月,1版。
劉若愚著,周清霖、唐發鐃譯,《中國之俠》,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9月,1版。
蔡璧名,《穴道導引》,臺北﹕天下雜誌,2021年12月14日,第1版第32次印行。
鄧喬彬,《古代文藝的文化關照》上篇,上海﹕上海出版社,2003年2月,初版。
鄭仕一,《中國武術審美哲學-現象學詮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鄭丰(陳宇慧),《天觀雙俠》,臺北﹕城邦文化,2007年7月,初版。
魯迅,《魯迅小說合集》,臺北﹕里仁書局, 1997年10月,初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風雲時代,2010年8月,初版。
魯迅,《魯迅作品新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12月,1版。
戴俊,《千古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12月,初版。
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年5月,第1版。
薩孟武,《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5月,2版。
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年10月,初版。
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從經典敘事學到後經典敘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2版。
蘇力,《法律與文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6月,初版。
龔鵬程,《大俠》,臺北﹕錦冠出版社,1987年10月,1版。
(五)翻譯著作
〔美〕卡蘿‧皮爾森(Carol S.Pearson,Ph.D.)、張蘭馨譯,《影響你生命的12原型-認識自己與重建生活的新法則》,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2009年6月,初版。
〔俄〕C.M.愛森斯坦(Серг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Эйзенштейн)著,富瀾譯,《蒙太奇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年3月,2版。
〔英〕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新北﹕木馬文化,2006年12月,初版。
〔英〕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8月,初版。
〔美〕詹姆斯・傅瑞(James N. Frey)著、尹萍譯,《超棒小說這樣寫》,臺北市﹕夢雲千里文化創意,2013年9月,初版。
〔英〕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著,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4月,1版。
Jonathan Grix、林育珊譯,《TOP研究的必修課》,臺北﹕寂天文化,2012年7月,初版。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新北﹕立緒文化,2015年2月初版。
Maren Elwood著、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5月,初版。
〔美〕羅伯特・麥基(Robert Mckee)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版,2016年1月。
〔俄〕維.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
四、          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呂進、韓雲波,〈金庸「反武俠」與武俠小說的文類命運〉,《文藝研究》,2002卷2期,2002年3月,頁65-73。
李志宏,〈試論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建構的原型模式 ─以才子的「追尋」及其「冒險旅程」為論述中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4年9月。
李昭鴻,〈論鄭觀應《續劍俠傳》的編纂意涵〉,《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22期,2019年5月,頁1-22。
林香伶,〈兩岸三地武俠研究論著之探索〉,《弘光學報》,32期,1998年10月,195-230。
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2001年11月,頁35-46。
林保淳,〈金庸小說中的「江湖世界」〉,《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0期,2004年9月,頁1-28
周曉芬,〈金庸小說的雅俗之辨與經典之爭〉,《現代語文》,第2009卷28期,2009年10月,頁105-108。
海日罕,〈試析金庸小說的人生哲理〉,《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第16卷1期,2010年1月,頁19-20。
徐岱,〈正義的美感-金庸小說的一種讀法〉,《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類),第一期,2010年1月,頁56-64。
陳自然,〈論金庸小說的成長主題〉,《語文學刊(高教版)》,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23-26。
陳韻琦,〈金庸武俠小說女性俠客的情感典型〉,《藝術與文化論衡》,1期,2010年9月,頁57-80。
張紅霞,〈金庸小說與莊子精神〉,《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卷2期,2007年4月,頁169-171。
張依寰,〈唐宋傳奇俠客題材中「武」與「俠」的合流-以《劍俠傳》為例〉,《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八輯,2003年5月,頁25-35。
楊聯陞,〈劉若愚﹕中國文史中之俠〉《清華學報》,第7卷第1期,1968年8月,頁284-288。
趙躍鳴,〈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金庸小說〉,《保山師專學報》,24卷6期,2005年11月,頁25-28。
謝理開,〈金庸小說生命意識初探〉,《龍岩學院學報》,23卷5期,2005年10月,頁79-82。
韓雲波、何開麗,〈再論金庸「反武俠」﹕終結還是開端〉,《江漢論壇》,2006卷12期,2006年12月,頁130-134。
五、學位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李克揚,〈金庸武俠小說的民族意識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林帥志,〈《周易》經傳思想於中國武術中之實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聖智,〈民族的身體-空間:以中國武術與漢文化民間信仰為核心的開展〉,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許彙敏,〈金庸武俠小說敘事模式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嘉玲,〈梁羽生「天山英雄系列」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俊宏,〈金庸三大版本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張雪莉,〈金庸武俠小說之丐幫研究〉,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富盛,〈從「破碎虛空」的武學境界論黃易武俠小說〉,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8年。
楊丕丞,〈金庸小說《鹿鼎記》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溫翎君,〈溫瑞安及其武俠小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鄭閎懌,〈金庸《射鵰》三部曲武功修練敘寫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20年。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六、外文書目
James JY Liu,《The Chinese Knight-Errant,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Paul,1967年。
七、新聞報紙
《人間福報》記者,〈追求的不是學位是學問-86歲金庸 拿到劍橋博士〉,2010年9月12日,《人間福報》,A1「奇人妙事」。
八、網路資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頁﹕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68。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華奧會臉書2016年1月30日「運動小百科-中華武術介紹」﹕https://www.facebook.com/noc.tpe/photos/a.219417758097813.56352.106430796063177/1138913729481540/?type=3。
甲骨密碼﹕http://www.jiagumima.com/html/jiaguwenzidian_3249.html。
《明報月刊》﹕https://mingpaomonthly.com/article/details/%E5%B0%88%E9%A1%8C%EF%BC%8E%E7%89%B9%E8%BC%AF/2018-12/1590997583971/%E6%9F%A5%E8%89%AF%E9%8F%9E%E5%9C%A8%E3%80%8A%E6%98%8E%E5%A0%B1%E6%9C%88%E5%88%8A%E3%80%8B%E7%99%BC%E8%A1%A8%E7%9A%84%E6%96%87%E7%AB%A0。
金庸江湖﹕http://www.jyjh.cn/home/jyztc/jinyongsuibi/700.html。
南岳衡山旅遊網﹕http://www.nanyue.net.cn/#/home,2020年7月14日檢索。
The New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039,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039。
《風傳媒‧風生活‧人物‧鄭丰》,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28118?page=1,2021年5月14日檢索。
泰山官網﹕首頁→旅遊服務→導遊→〈泰山一日遊﹕最經典的中路遊覽線〉http://www.mount-tai.com.cn/10699.shtml。
國家圖書館,https://www.ncl.edu.tw/downloadfilelist_307.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5655/。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www.books.com.tw/activity/2010/07/comic2/book11.html。
《聖朝鼎盛萬年青》,維基文庫﹕https://zh.m.wikisource.org/wiki/%E8%81%96%E6%9C%9D%E9%BC%8E%E7%9B%9B%E8%90%AC%E5%B9%B4%E9%9D%92/%E7%AC%AC017%E5%9B%9E。
《閱讀誌》,〈上官鼎不太武俠,《阿飄》不太靈異〉,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18771。
The New Lens關鍵評論。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039,https://www.thenewlenscom/article/12703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