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鍾呂傳道集》內丹易學思想
作者:張家勝
作者(外文):CHANG, CHIA-S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賴貴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鍾呂傳道集內丹象數易學論天地論五行A Collection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inner alchemyimage-number sec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studieson the sky and the earthon the five elemen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鍾呂傳道集》為鍾離權、呂洞賓師徒二人討論內丹紀錄,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論述,其內容為〈論真仙〉、〈論大道〉、〈論天地〉、〈論日月〉、〈論四時〉、〈論五行〉、〈論水火〉、〈論龍虎〉、〈論丹藥〉、〈論鉛汞〉、〈論抽添〉、〈論河車〉、〈論還丹〉、〈論煉形〉、〈論朝元〉、〈論內觀〉、〈論魔難〉、〈論證驗〉,共分為十八個專題進行討論,後為施肩吾所傳承,與重功法實踐的《靈寶畢法》並列為「鍾呂內丹學」的重要丹道典籍。
  首先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依照時間順序,依次整理臺灣研究鍾呂丹道學位論文、大陸研究鍾呂丹道的學位論文、臺灣地區的期刊學報、大陸地區的期刊學報、會議論文及專書。
  其次歸納《鍾呂傳道集》十八個內丹修煉專題,茲分為五大主題進行述評討論,即成仙之道、法天之道、造化之道、實踐之道、驗證之道。另外,將《鍾呂傳道集》與傳統易學進行聯繫。接次,在象數易學方面,針對〈論天地〉、〈論五行〉、〈論還丹〉三篇專題進行分析論述,對本文的研究成果作一重點整理。
  最後提出《鍾呂傳道集》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結論部分則是「本論文之重點與總評」與「本論文之檢討與展望」。
A Collection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 is a record of Zhong Li-Quan and Lu Dong-Bin’s discussion of inner alchemy in the form of question-answer series. Its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18 topics: “On the True Immortals,” “On the Regular Patterns of the Universe,” “On the Sky and the Earth,” “On the Sun and the Moon,” “On the Four Seasons,” “On the Five Elements,” “On Water and Fire,” “On Dragon and Tiger,” “On Elixirs,” “On Lead and Mercury,” “On Extraction and Addition,” “On Heche” , “On Huandan,” “On Body Practice,” “On Chaoyuan,” “On Visualizing the Inside,” “On Trials,” and “On Verifications.” Later succeeded and passed on by Shi Jian-Wu, the book is regard as one of the two important classics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the other one is Lingbao Bifa, which places emphasis on practice of methods.
The fir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an arrangement of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in chronological order, including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on Zhong and Lu’s alchemy in Taiwan,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 on Zhong and Lu’s alchemy in the mainland, journals in Taiwan, journals in the mainland, conference papers, and specialized books.
The second part sorts out the eighteen special topics of inner alchemy practice in A Collection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 and discusses them with five themes. It also discusses and compares A Collection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 and thoughts of traditional The Book of Changes studies. Then it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three topics of “on the Sky and the Earth,” “On the Five Elements” and “On Huandan” in the aspect of the image-number sec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studies and brings out the main points of the article’s research results.
The final part demon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A Collection of Zhong and Lu’s Alchemy Learning on later The Book of Changes studies. The conclusion part is “the article’s main points and closing comments” and “the article’s self-examination and the possible directions of the author’s follow-up research.”
一、古籍部分(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001.〔漢〕毛公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0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03.〔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04.〔漢〕京房撰,〔吳〕陸績註,(明)范欽訂:《京氏易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005.〔漢〕鄭 玄:《周易鄭康成注》,《四部叢刊.經部》,上海涵芬樓景印元刊本原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006.〔漢〕劉安:《淮南鴻烈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007.〔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武英殿本史記三家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
008.〔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009.〔漢〕鄭康成注:《易緯八種》,臺北:新興書局,1966年。
010.〔漢〕魏伯陽:《參同契正文》,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據明萬曆間刊「百陵學山」本影印。
011.〔魏〕王弼等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12.〔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13.〔魏〕王弼原著,樓宇烈校釋:《老子》,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014.〔魏〕王弼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2003年。
015.〔三國蜀〕抱真子:《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三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016.〔三國吳〕韋昭註:《國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017.〔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018.〔唐〕成玄英:《南華真經註疏》,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19.〔唐〕李鼎祚輯:《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020.〔唐〕呂洞賓:《金華宗旨》,成都:巴蜀書社,收入《藏外道書》,第七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021.〔唐〕純陽真人 呂 嵒 洞賓集,〔唐〕華陽真人 施肩吾 希聖傳:《鍾呂二仙傳道集》,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022.〔唐〕幻真先生註:《胎息經》,收入〔明〕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二冊。
023.〔唐〕鍾離權著:《靈寶畢法》,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24.〔五代〕杜光庭注:《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十一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25.〔五代〕譚峭:《化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26.〔後蜀〕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27.〔宋〕李駧注:《黃帝八十一難經纂圖句解》,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三十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28.〔宋〕司馬光集注:《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029.〔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030.〔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031.〔宋〕劉牧:《易數鉤隱圖》,據清康熙十九年「通志堂原刊」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43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032.〔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033.〔宋〕邵雍:《增廣校正梅花易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8月。
034.〔宋〕朱震:《漢上易傳》,據宋刊鈔補本影印,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20、21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035.〔宋〕張伯端撰,〔宋〕翁葆光注,〔元〕戴起宗疏:《紫陽真人悟真篇注疏》,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36.〔宋〕張伯端原著,〔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註》,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九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37.〔宋〕張伯端撰,王沐淺解:《悟真篇淺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038.〔宋〕張伯端:《金丹四百字》,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39.〔宋〕曾慥編撰:《道樞》,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40.〔宋〕薛道光:《還丹復命篇》,收入《正統道藏》,第四十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041.〔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42.〔宋〕朱熹:《中庸章句》,收入《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043.〔宋〕項安世:《周易玩辭》,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4年。
044.〔宋〕白玉蟾註:《指玄篇》,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45.〔宋〕白玉蟾:《瓊琯白真人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46.〔金〕牧常晁撰:《玄宗直指萬法同歸》,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47.〔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48.〔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49.〔元〕俞琰:《周易參同契釋疑》,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50.〔元〕李道純:《中和集》,收入〔明〕正統《道藏》,第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51.〔元〕李道純:《龍眉子金丹印證詩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52.〔元〕李道純原著,盛克琦、果兆輝編校:《中和正脈──道教中派李道純內丹修煉秘籍》,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053.〔元〕陳虛白:《規中指南》,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54.〔元〕陳致虛:《上陽子道言》,臺中:瑞成書局,2011年。
055.〔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56.〔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圖》,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二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年。
057.〔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58.〔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六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59.〔元〕王惟一:《道法心傳》,收入〔明〕正統《道藏》,第五十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060.〔元〕王惟一:余洞真《悟玄篇》,收入賀龍驤校勘、彭文勤等纂輯,《道藏輯要》,第十六冊,臺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
061.〔明〕李時珍撰,王羅珍、李鼎校注:《奇經八脈考校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062.〔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5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063.〔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口義》,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6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064.〔明〕陸潛虛:《老子道德經玄覽》,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65.〔明〕陸潛虛:《金丹四百字測疏》,收入《藏外道書》,第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66.〔明〕陸潛虛:《方壺外史》,臺北:自由出版社,2002年。
067.〔明〕來知德:《周易集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
068.〔明〕尹真人高弟子:《性命圭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九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69.〔明〕伍守陽:《天仙正理》,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70.〔明〕伍沖虛:《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收入《藏外道書》,第五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71.〔明〕彭好古:《金丹四百字註釋》,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72.〔明〕孫汝忠:《金丹真傳》,臺北:自由出版社,1994年。
073.〔朝鮮〕許浚撰:《東醫寶鑑》,明萬曆間(1573-1620)朝鮮刊本,國立中央圖書館收藏。
074.《上乘修道秘書四種》,孤版明鈔,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075.〔明〕柳華陽:《華陽金仙證論》,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五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76.〔清〕王船山:《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院,1998年。
077.〔清〕朱元育:《周易參同契闡幽》,臺北:自由出版社,2000年。
078.〔清〕陶素耜:《周易參同契脈望》,臺北:自由出版社,2007年。
079.〔清〕陶式玉等輯評:《官子譜》,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1年。
080.〔清〕陶素耜:《道言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081.〔清〕仇兆鰲:《古本周易參同契集註》,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年。
082.〔清〕彭定求:《真詮》,收入《藏外道書》,第十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83.〔清〕傅金銓:《頂批上陽子原註參同契》,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084.〔清〕傅金銓:《度人梯經》,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85.〔清〕傅金銓:《道書一貫真機易簡錄》,收入《藏外道書》,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86.〔清〕傅金銓:《呂祖五篇注》,第十一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87.〔清〕惠棟:《易漢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088.〔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年。
089.〔清〕劉一明:《修真後辨》,收入《藏外道書》,第八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90.〔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091.〔清〕青華老人:《唱道真言》,收入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第十冊,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092.〔清〕黃元吉著,戈國龍注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093.〔清〕李涵虛《三車秘旨》,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94.〔清〕李西月:《道竅談》,收入《藏外道書》,第二十六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095.〔清〕李涵虛:《道竅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096.〔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注:《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097.〔清〕杭辛齋著,周易工作室點校:《杭辛齋易學七種:周易杭氏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
098.〔清〕董欽德輯:《康熙會稽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099.《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書局,1975年。
100.《道藏》,三家版道藏共36冊,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聯合,1988年出版。
101.《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
102.《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103.《中華續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5年。

二、民國後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001.于省吾:《商周金文錄遺》,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02.王永寬:《河圖洛書探秘》,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
003.王明居:《叩寂寞而求音:《周易》符號美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9年。
004.王鐵:《宋代易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005.王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006.王沐:《內丹養生功法指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007.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008.王洪圖:《黃帝內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
009.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010.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溯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011.戈國龍註譯:《新譯樂育堂語錄》,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012.王強:《遮蔽的文明──性觀念與古中國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013.王力平傳授、沈志剛整理:《鍾呂丹道修煉入門》,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014.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015.〔日〕石田秀實著,楊宇譯:《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016.戈國龍:《道教內丹學探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017.北京大學哲學系注:《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年。
018.成中英:《易學本體論》,臺北:康德出版社,2008年。
019.朱伯崑:《易學哲學史》,第一卷,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020.朱伯崑主編:《易學基礎教程》,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2月。
021.朱伯崑主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月。
022.〔羅馬尼亞〕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1年。
023.任法融:《周易參同契釋義》,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024.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臺中:瑞成書局,1996年8月。
025.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026.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12月。
027.曲辰:《解易諸謎》,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7月。
028.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029.余敦康:《易學今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030.余敦康:《漢宋易學解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7月。
031.呂紹綱:《周易闡微》,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032.岑孝清:《李道純中和思想及其丹道闡真》,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033.何宗旺:《中華煉丹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034.何建明:《陳致虛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1年。
035.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內篇》,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036.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037.李大用:《周易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038.李申:《易圖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039.李申:《周易與易圖》,臺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9月。
040.李申、郭彧編纂:《周易圖說總匯》上中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041.李尚信、施維整理:《周易圖釋經典》,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6月。
042.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北京:長春出版社,1992年8月。
043.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月。
044.吳康:《邵子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9年9月。
045.吳亞魁:《呂洞賓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6年10月。
046.沈清松編:《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
047.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048.沈志剛:《鍾呂丹道經典譯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11月。
049.孟乃昌、孟慶軒:《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注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
050.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051.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052.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
053.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054.屈萬里:《先秦兩漢易例述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4月。
055.屈萬里:《讀易三種》,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6月。
056.金岳霖:《論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
057.胡孚琛:《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058.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059.胡孚琛:《丹道法訣十二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060.胡孚琛:《丹道仙術入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061.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8月。
062.胡自逢:《周易鄭氏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063.郝勤:《龍虎丹道:道教內丹術》,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064.南懷瑾、徐芹庭註釋:《周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2月。
065.施維主編:《周易八卦圖解》,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1月。
066.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高懷民,1988年。
067.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068.〔荷〕高羅佩著,李零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069.〔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070.高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4月。
071.高新民:《易學史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072.高麗楊點校:《鍾呂傳道集 西山群仙會真記》,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0月。
073.袁康就:《鍾呂內丹道德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4月。
074.唐明邦、汪學群:《易學與長江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075.徐芹庭:《易學源流》上、下,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
076.徐芹庭:《易圖源流--中國易經圖書學史》,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1月。
077.徐芹庭:《虞氏易述解》,臺北:五洲出版社,1974年。
078.徐芹庭:《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1975年。
079.徐芹庭:《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080.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081.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082.徐兆仁主編:《涵虛秘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08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084.馬濟人:《道教與煉丹》,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08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086.孫劍秋:《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12月。
087.孫劍秋:《《易》、《春秋》與儒學思想》,臺北:中華文化教育學會,2007年。
088.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089.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臺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090.曹為霖纂述:《易學史鏡》,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091.常秉義:《易經圖典精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
092.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
093.陳立夫主編:《易學應用之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6月。
094.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095.陳鼓應:《道家易學建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096.陳攖寧:《道教與養生》,北京:華文出版社,1989年。
097.陽明:《道教養生家――陸西星與他的《方壺外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
098.張立文:《周易帛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9月。
099.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100.張其成主編:《易經應用大百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4月。
101.張其成:《易圖探秘》,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年7月。
102.張其成:《易道主幹》,北京:中國書房,2003年7月。
103.張乙尹:《仙家修煉之理論與實證》,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104.張立娟、李艷梅主編:《中脘穴》,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年。
105.張其昀:《孔學今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06.張廣保:《唐宋內丹道教》,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07.張廣保:《道教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108.張立文:《和合學──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
109.張政烺:《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校讀》,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110.張善文:《易經初階》,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5月。
111.張善文:《象數與義理》,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
112.張善文:《歷代易學與易學要籍》,福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113.張善文:《歷代易家考略》,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114.張濤:《秦漢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115.章偉文:《鍾離權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8年1月。
116.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117.傅鳳英注譯:《新譯性命圭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118.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119.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一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0月。
120.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3月。
121.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122.黃慶萱:《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上)》,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123.黃慶萱:《新譯周易六十四卦經傳通釋(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124.曾春海:《朱熹易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125.曾傳輝:《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
126.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
127.雷鋒:《易經智慧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年10月。
128.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周易研究史》,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
129.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30.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131.趙中偉註譯:《易經圖書大觀》,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132.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133.劉正英:《河圖洛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6月。
134.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修訂本)--文化基因探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135.潘雨廷:《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6.潘雨廷:《易學史叢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137.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38.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下冊,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39.劉瀚平:《宋象數易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2月。
140.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41.劉長林、滕守堯:《易學與養生》,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142.劉連朋、顧寶田注譯:《新譯黃庭經.陰符經》,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143.劉體恕、陳攖寧、蘇德仙、張天真編著:《呂洞賓丹道修真長壽精華》,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9月。
144.樊雄:《中國古代房中文化探秘》,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
145.樓宇烈:《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146.鄭吉雄主編:《周易經傳文獻新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
147.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148.盧央:《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149.盧央:《京氏易傳解讀》上下冊,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
150.賴宗賢統籌、詹石窗主編:《道韻--鍾呂仙脈與丹道養生》第1輯,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8月。
151.賴宗賢統籌、詹石窗主編:《道韻--鍾呂信仰與文學藝術》第2輯,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152.賴師貴三主編:《臺灣易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2月。
153.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
154.賴錫三:《丹道與易道――內丹的性命修煉與先天易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155.蕭天石主編:《鍾呂傳道全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84年。
156.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09年。
157.蕭兵、葉舒憲:《老子的文化解讀──性與神話學之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58.蕭進銘:《反身體道──內丹密契主義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159.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160.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61.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162.謝正強:《傅金銓內丹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163.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164.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165.戴君仁:《談易》,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4年3月。
166.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
167.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168.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69.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170.顧頡剛編著:《古史辨》,第一冊、第五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171.龔敏:《陸西星研究兩題》,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2008年。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001.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6年。
002.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思想研究》,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003.段致成:《道教丹道易學研究――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核心的開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004.馬宗軍:《《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005.陳敏祥:《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
006.張國華:《清代《周易參同契》丹道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007.賴錫三:《道教內丹的先天學與後天學之發展和結構――「精、氣、神、虛」系統下的道論與氣論》,國立清華大學中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二)碩士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001.王年雙:《南宋文學中的民間信仰--呂洞賓傳說及其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威熊博士,1980年。
002.王儷蓉:《白玉蟾謫仙與內丹思想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003.何彥頤:《《鍾呂傳道集》中的中醫學理論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吳彰裕,2009年。
004.何麗寬:《鍾呂內丹道及其思想之探究》,臺南: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邱敏捷,2010年。
005.李娜:《「鍾呂丹鼎道」思想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謝路軍,2017年。
006.吳衍慶:《鍾離權的內丹〜以《鍾呂傳道集》和《靈寶畢法》為例》,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莊宏誼,2006年。
007林怡慧:《修行與人慾──呂洞賓三戲白牡丹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李玉珍博士,1999年。
008.袁 浩:《《周易參同契》丹道時間養生思想探析》,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009.郭啟傳:《陸西星的道教思想》,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8年。
010.彭沛翎:《呂洞賓的戲曲研究--以全明傳奇和台灣戲曲為主》,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高美華博士,2011年。
011.游琇嵐:《成仙思想初探--以鍾呂內丹學為例》,宜蘭:佛光人文學院生命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翁玲玲,2006年。
012.黃惠玲:《周易參同契之十二消息卦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013.鄭喬方:《戲曲中的呂洞賓研究》,新北:天主教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柯慶明博士,1995年。
014.鮑慧美:《呂洞賓傳說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何石松博士,2009年。
015.簡秀寰:《北宋張伯端內丹思想「精氣神」之探討》,玄奘大學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016.劉興棟:《《鍾呂傳道集》人仙的研究》,新竹: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運喜,2007年。

四、期刊學報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001.柳存仁:〈陸西星之參同契測疏〉,《清華學報》,第7卷,第1期,1968年8月,頁71-98。
002.王年雙:〈南宋文學中之呂洞賓傳說〉,《中華學苑》,第24卷,25期,1981 年9月,頁217-249。
003.卿希泰:〈呂洞賓〉,《宗教學研究》,1983年02期,頁46。
004.何光岳:〈呂洞賓與岳陽樓〉,《宗教學研究》,1984年S1期,頁45-48。
005.陳雄群:〈鍾離權智度呂洞賓〉,《中國道教》,1988年03期,頁61-62。
006.馬曉宏:〈《道藏》等諸本所收呂洞賓書目簡注——呂洞賓著作考略之一〉,《中國道教》,1988年03期,頁34-37。
007.馬曉宏:〈呂洞賓文集考——呂洞賓著作考略之二〉,《中國道教》,1988年04期,頁37-40。
008.華頤:〈略述鍾呂金丹道之崛起〉,《中國道教》,1988年,第4期,頁30-34。
009.馬曉宏:〈呂洞賓詩詞考——呂洞賓著作考略之三〉,《中國道教》,1989年01期,頁30-32。
010.黃本英:〈周易與參同契之探討〉,《中華易學》,第9卷,第11期,總第107號,1989年1月,頁66-68。
011.馬曉宏:〈呂洞賓經誥考——呂洞賓著作考略之四〉,《中國道教》,1989年02期,頁39-42。
012.李裕民:〈呂洞賓考辨——揭示道教史上的謊言〉,《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1期,頁50-57。
013.陳雄群:〈鍾離權點石成金〉,《中國道教》,1991年01期,頁58-59。
014.李遠國:〈試論陳致虛的金丹大道〉,《中國道教》,1991年,第1期,頁44-48。
015.呂作芳、呂作昕:〈奇人呂洞賓生卒年代及身世再探——對李裕民先生《呂洞賓考辨》一文的考辨〉,《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頁39-47。
016.蕭漢明:〈論《周易參同契》的人體生命模型〉,《中國文化月刊》,第141期,1991年7月,頁4-21。
017.劉化冬:〈呂洞賓谷神歌釋秘〉,《中國道教》,1992年01期,頁42-44。
018.周慶華:〈「格義」學的歷史意義與現代意義〉,《國際佛學研究年刊》,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出版,1992年,第2期,頁126-140。
019.烏恩溥:〈《周易參同契》的哲學基礎〉,《孔孟月刊》,第30卷,第11期,總第359號,1992年7月,頁18-24。
020.郭東升:〈論《周易參同契》的外丹術〉,《江漢大學學報》,1994年6期,頁40-43。
021.玉溪道人:〈純陽子呂洞賓生年考證〉,《中國道教》,1996年02期,頁18。
022.張廣保:〈論《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天道〉,《宗教哲學》,第2卷,第2期,總第6號,1996年4月,頁99-117。
023.白珊:〈鍾離權〉,《氣功雜誌》,1996年05期,頁213。
024.馬藝田:〈呂洞賓的故事〉,《滄桑》,1996年06期,頁59-60。
025.林保淳:〈呂洞賓形象論--從劍俠談起〉,《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1996年12月,頁41-79。
026.胡中孚:〈道教內丹學的研究價值及鍾呂丹派的基本特徵〉《道教內丹學的研究價值及鍾呂丹派的基本特征》,《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 1997年,第2期,頁30-34。
027.劉運才:〈《肘后三成篇》與《靈寶畢法》關系探秘及其他〉,《中國氣功》,1997年04期,頁27-29。
028.劉興文:〈呂洞賓戲牡丹〉,《戲劇文學》,1997年05期,頁41-45。
029.李遠國:〈鍾離權丹法思想初探〉,《宗教哲學》,第3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104-118。
030.張廣保:〈《周易參同契》的丹道與易道〉,《宗教哲學》,第4卷,第3期,總第15號,1998年7月,頁109-132。
031.袁康就:〈《道德經》負陰抱陽與《靈寶畢法》氣液升降論〉,《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3期,頁94-98。
032.袁康就:〈老子的“生而不有”與鍾呂丹道的神仙境界〉,《宗教學研究》, 1998年。年,第4期,頁106-110。
033.楊渺:〈呂洞賓與岳陽樓前三醉亭〉,《當代礦工》,1998年06期,頁60。
034.汪茂和:〈「活神仙」呂洞賓〉,《科學養生》,1998年08期,頁6-8。
035.李永賢:〈呂洞賓的道德教育思想〉,《中國道教》,1999年04期,頁30-32。
036.葉芳揚:〈《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學〉,《現代養生》,1999年7期,頁32-34。
036.袁康就:〈老子“歸根復命”觀對《靈寶畢法》的啟示〉,《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1期,頁15-20。
037.黨芳莉:〈呂洞賓黃粱夢傳說考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頁60-66。
038.鄭燦山:〈《河上公注》成書時代及其思想史、道教史之意義〉,《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年12月,頁85-112。
039李永賢:〈呂洞賓在教育基本理論上的主張〉,《中國道教》,2001年01期,頁22- 26。
040.郭順玉:〈浩歌一曲贊南巖——析唐呂洞賓《題太和山》〉,《鄖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02期,頁4-6。
041.鄭華金:〈呂洞賓《百字碑》〉,《現代養生》,2001年03期,頁8。
042.黨芳莉:〈呂洞賓傳說的早期形態及其在宋元之際的拓展〉,《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04期,頁57-64。
043.方素真:〈《周易參同契》幾個功法的詮釋問題〉,《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期,2001年12月,頁119-145。
044.歐明俊:〈多面神仙呂洞賓〉,《文史知識》,2001年12期,頁76-80。
045.周冶:〈上陽子陳致虛生平及《金丹大要》的丹道思想〉,《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046.周立升:〈《周易參同契》的丹道易學〉,《周易研究》,2002年1期,頁28-37。
047.曹劍波:〈《周易參同契》外丹煉制探幽〉,《宗教學研究》,2002年1期,頁104-111。
048歐明俊:〈神仙呂洞賓形象的演變過程〉,《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2期,頁59-65。
049.莊宏誼:〈鍾、呂的仙道思想初探¬--以「小乘安樂延年法」為主的討論〉,《輔仁宗教研究》,第5期,2002年6月,頁229-250。
050.賴錫三:〈《周易參同契》的「先天―後天學」與「內養―外煉一體觀」〉,《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總第41號,2002年12月,頁109-140。
051.容志毅:〈《周易參同契》與外丹鉛汞論――中國古代煉丹術何以推崇鉛汞大丹〉,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期,頁11-14。
052.童牧林:〈論岳陽民間文化中的呂洞賓形象〉,《雲夢學刊》,2003年03期,頁53-55。
053.謝正強:〈鍾呂內丹思想與《周易參同契》〉,《宗教學研究》,2003年3期,頁100-104。
054.周冶:〈道本陰陽,順釩逆仙――解析陳致虛丹道思想的理論基礎〉,《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3期,頁100-104。
055.章偉文:〈試論陳致虛的道教易學思想〉,《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頁18-24。
056.容志毅:〈《參同契》之丹道要旨〉,《宗教學研究》,2003年4期頁93-99。
057.楊建華:〈《鍾呂傳道集》的內丹養生教育思想〉,《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頁100-104。
058.丁培仁:〈《靈寶畢法》功法四題〉,《中國道教》,2003年,第5期,頁46-50。
059.林舟:〈論道教神仙信仰的長生思想〉,《中國道教》,2003年6月,頁30-34。
060.孫亦平:〈杜光庭與鍾呂內丹道〉,《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頁61-69。
061.金道榮:〈元呂洞賓劇結構的道教意味——以「精、氣、神」論來分析呂洞賓劇〉,《中華戲曲》,2004年01期,頁27-43。
062.吳光正:〈從呂洞賓戲白牡丹傳說看宗教聖者傳說的建構及其流變〉,《文藝研究》,2004年02期,頁118-126。
063.戈國龍:〈《周易參同契》與內丹學的形成〉,《宗教學研究》,2004年2期,頁23-31。
064.茍波:〈從明代通俗文學中的呂洞賓形象看道教的入世精神〉,《中國道教》,2004年03期,頁19-21。
065.朱越利:〈《周易參同契》的黃老養性術〉,《宗教學研究》,2004年4期,頁17-26。
066.段致成:〈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試論「外丹」與「內丹」派對《周易參同契》的不同詮釋路徑〉,《輔仁宗教研究》,第9期,2004年夏,頁181-206。
067.段致成:〈試論道教金丹派南宗張伯端的內丹思想與鍾呂金丹派的關係〉,《臺北商技學報》,第6期,2004年6月,頁167-197。
068.唐大潮:〈性命雙修﹕「仙佛聖凡同具同證」――陸西星、李西月三教思想探析〉,《宗教學研究》,2004年,第4期,頁38-41。
069.李遠國:〈論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學說〉,《宗教學研究》,2005年02期,頁1-8。
070.吳光正:〈佛道爭衡與呂洞賓飛劍斬黃龍故事的變遷〉,《文學遺產》,2005年04期,頁100-111。
071.朱越利:〈惠能與禪丹――以〈上陽子金丹大要〉為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2期,頁292-295。
072.章偉文、孔祥宇:〈試論早期道教與易學的關涉——兼論《周易參同契》反映了漢代金丹道教的思想〉,《中國道教》,2005年5期,頁27-33。
073.陳明高:〈呂洞賓壽字文解〉,《中國道教》,2006年01期,頁27。
074.張永芳:〈略說呂洞賓的仙跡詩〉,《中國道教》,2006年03期,頁34-36。
075.萬德凱、萬德敬:〈介紹十部《道藏輯要》中所存《道藏》未收題名呂洞賓的經書〉,《運城學院學報》,2006年04期,頁24-27。
076.仲良:〈鍾呂弘揚內丹研究 貢獻卓著〉,《道教月刊》,第1期,2006年5月,頁18-19。
077.張永芳:〈劍仙形象的世俗意義——試論呂洞賓的仙跡詩〉,《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頁82-85。
078.賴錫三:〈陸西星的丹道與易道〉,《清華學報》,新36卷,第1期,2006年6月,頁73-108。
079.毛翔、毛珺:〈索解《周易參同契》金丹之秘〉,《中國道教》,2006年6期,頁32-33。
080.段致成:〈張伯端《悟真篇》與《周易參同契》的關係〉,《丹道研究》,第1期,2006年7月,頁327-387。
081.成中英:〈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台北大學中文學報》,創刊號,2006年7月,頁1-32。
082.鄭慶雲:〈還丹之道——略釋鍾巨內丹長生不死法〉,《宗教哲學》,第37期,2006年9月,頁146-157。
083.高忠信:〈仙祖呂洞賓生平記實〉,《道教月刊》,第11期,2006年11月,頁32-33。
084.賴錫三:〈鍾呂丹法的功夫次第與果境分判——命修的象數與性修的超象數〉,《丹道研究》,第2期,2007年3月,頁172-277。
085.丁培仁:《靈寶畢法》再研究——附論鍾呂金丹派的丹書與西部區域性〉,《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3期,,頁29-40。
086.張永芳:〈論呂洞賓詩歌與道教文化〉,《文化學刊》,2007年04期,頁173-188。
087.尹志華:〈呂洞賓生平事跡考〉,《中國道教》,2007年04期,頁50-54。
088.李裴:〈從文本中的呂洞賓形象看唐末五代道教的審美追求〉,《宗教學研究》,2007年04期,頁65-70。
089.朱越利:〈隋唐五代參同和非參同清修內丹術〉,《宗教哲學》,第42期,2007年12月,頁59-70。
090.劉學生:〈《鍾呂論道圖》藝術解析〉,,《美術大觀》,2008年,第2期,頁66-67。
091.容志毅:〈《參同契》與中國古代煉丹學說〉,《自然科學史研究》,2008年,第4期,頁429-450。
092.詹石窗、楊燕:〈鍾呂內丹學略論〉,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3輯,「多元視野下的全真教」專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年4月,頁1-37。
093.賴錫三:〈陸西星的男女雙修觀與身體心性論――內丹男女雙修的批判性反思〉,《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1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頁307-350。
094.鄺芷人:〈《天仙心傳》之解讀與分析──仙宗金蓋山派的黃中直透法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頁185-241。
095.朱越利:〈呂洞賓、劉海蟾等北宋參同清修內丹家〉,《道教研究學報》,第1期,2009年,頁281-311。
096.何建明:〈陳致虛金丹之道的老學特徵〉,熊鐵基、麥子飛主編﹕《全真道與老莊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頁528-545。
097.鄭燦山:〈內丹與胎息——唐初道教「精氣神」概念之轉變及其意義〉,《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一期(春字號),2009年3月,頁61-87。
098.高麗楊:〈再介紹六部題名呂洞賓的經書〉,《運城學院學報》,2009年04期,頁18-20。
099.馮樹勳:〈中國陰陽五行的「家族相似」結構──先秦到西漢中葉〉,《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33-266。
100.趙德貴:〈呂洞賓《敲爻歌》注〉,《武當》,2009年09期,頁45-47。
101.劉見成:〈論「仙」的歧義性:以《鍾呂傳道集》中之仙論為例的考察〉,《宗教哲學》,第五十期,2009年12月,頁71-89。
102.王政書:〈陸西星雙修思想研究〉,《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頁48-51。
103.王政書:〈論陸西星三教合一思想〉,《中華文化論壇》,2010年,第2期頁86-89。
104.朱越利:〈宋元士大夫與呂洞賓形象考論〉,《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頁12-19。
105.鄭燦山:〈道教內丹的思想類型及其意義——以唐代鍾呂《靈寶畢法》為論述核心〉,《臺灣宗教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10年6月,頁29-57。
106.陳伯适:〈郝大通《太古集》的天道觀──以其《易》圖中的宇宙時空圖式為主體(上)〉,《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6月,頁129-156。
107.曾金蘭:〈傳說與傳教--白玉蟾對呂洞賓信仰的推動〉,《世界宗教學刊》,第15期,2010年6月,頁33-70。
108.檀春芳:〈《戲牡丹》中呂洞賓一角點滴心裁〉,《大舞臺》,2010年11期,頁61。
109.鄭志明:〈明代陸西星的雙修丹法〉,《文學新鑰》,第12期,2010年,頁157-184。
110.陳伯适:〈郝大通《太古集》的天道觀──以其《易》圖中的宇宙時空圖式為主體(下)〉,《興大中文學報》,第28期,2010年12月,頁59-76。
111.孫亦平:〈從《周易參同契》看《易》學在道教中的傳播與影響〉,《周易研究》,2011年2期,頁42-48。
112.張賢珠:〈20世紀呂洞賓研究綜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2011年02期,頁230-238。
113.章偉文、黃義華:〈《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丹法內容淺述〉,《中國道教》,2011年,第3期,頁43-47。
114.沈信甫:〈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象數易圖詮釋──以形上宇宙化生為中心的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5期,2011年4月,頁173-194。
115.張曉芬:〈粹之以易象,廣之以禪悅──試論郝大通暨其弟子「全真心性論」的修養功夫〉,《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期,2011年6月,頁223-240。
116.高麗楊:〈《鍾呂傳道集》與《西山群仙會真記》版本考述〉,《中國道教》,2011年,第4期,頁28-33。
117.陳杉:〈道教壁畫的精華——山西永樂宮《鍾離權度呂洞賓圖》解讀〉,《國宗教》,2011年04期,頁45-46。
118.李鄭:〈淺談《鍾離漢度呂洞賓》的修復〉,《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1年04期,頁82-83。
119.許蔚:〈呂洞賓與《金瓶梅》的創作及改作〉,《宗教學研究》,2011年04期,頁45-49。
120.盧曉輝:〈論宋代呂洞賓傳說的流傳〉,《閱江學刊》,2011年06期,頁131-135。
121.柴玉如:〈從宋元神仙呂洞賓的形象看道教的審美要求〉,《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10期,頁260。
122.劉科:〈呂洞賓信仰及其圖像表現〉,《文藝研究》,2011年12期,頁151-152。
123.孫嘉鴻:〈從茲有路到蓬萊──談玄關一竅〉,《宗教哲學》,第58期,2011年12月,頁37-60。
124.馮廣宏:〈呂洞賓形跡考〉,《文化遺產研究》,2012年00期,頁228-235。
125.孔杰斌、陳建森:〈從《呂洞賓度鐵拐李岳》看明人對元刊本雜劇的改寫〉,《戲劇藝術》,2012年01期,頁40-48。
126.王璐:〈論明清道教神仙群體特徵——由呂洞賓民間傳說看道教神仙形象的演變〉,《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頁111-115。
127.王詩評:〈郝大通《易》圖學中的內丹思想〉,《孔孟學報》,第90期,2012年9月,頁29-61。
128.張悅:〈微觀史學與道教史研究——《多面相的神仙——永樂宮的呂洞賓信仰》評介〉,《宗教學研究》,2013年01期,頁272-273。
129.陳杉:〈宋代文人道畫中的呂洞賓形象與美學意蘊〉,《中華文化論壇》,2014年03期,頁92-97。
130.陳杉:〈戲曲中的呂洞賓圖像研究〉,《四川戲劇》,2014年04期,頁108-112。
131.杜浩遠:〈大都會博物館藏《呂洞賓過岳陽樓》圖研究(上)〉,《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年09期,頁90-95。
132.杜浩遠:〈大都會博物館藏《呂洞賓過岳陽樓》圖研究(下)〉,《文物鑒定與鑒賞》,2014年10期,頁88-91。
133.鄭燦山:〈唐代道士施肩吾《西山群仙會真記》的養生與修道〉,《鵝湖月刊》,第40卷第1期總號第475,2015年1月,頁2-13。
134.馮廣宏:〈鍾離權形跡考〉,《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5年01期,頁193-198。
135.孔敏:〈可觀之想與想之可觀——讀《鍾呂丹道經典譯解》之後感〉,《國學論衡》,2016年00期,頁271-274。
136.章偉文:〈鍾離權與早期全真道歷史承傳關係略述〉,《全真道研究》,2016年00期,頁82-94。
137.陳杉:〈呂洞賓信仰與道教生命觀〉,《中華文化論壇》,2016年01期,頁113-119。
138.黎志添:〈識見、修煉與降乩--從南宋到清中葉呂洞賓顯化度人的事蹟分析呂祖信仰的變化〉,《清華學報》,第46期,2016年3月,頁41-76。
139.章偉文:〈內丹「水火」、「龍虎」、「鉛汞」之蘊意發微--以《鍾呂傳道集》為視角〉,《弘道》,第3期(總第68期),2016年9月,頁120-128。
140.邵明凡:〈詩風仙骨渡凡塵——《呂洞賓學案》述評〉,《全國新書目》,2016年12期,頁83。
141.章偉文:〈《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之丹道、易學內涵——以鍾離權、呂洞賓丹道授受問答爲例〉,《全真道研究》,2017年00期,頁28-39。
142.梅莉:〈「三入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呂洞賓傳說、信仰與岳陽樓文化〉,《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01期,頁72-80。
143.章偉文:〈《秘傳正陽真人靈寶畢法》〉,《中國道教》,2017年,第1期,頁28-31。
144.黎志添:〈明清道教呂祖降乩信仰的發展及相關文人乩壇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5期,2017年7月,頁139-179。
145.張家勝:〈論《鍾呂傳道集》中的象數觀——以〈論天地〉〈論五行〉為討論核心〉,《孔孟學報》,第九十五期,2017年9月,頁257-279。
146.賈麗娜、趙紫來:〈構建宗教藝術中的世俗景觀——淺析呂洞賓信仰對永樂宮純陽殿壁畫的影響〉,《藝術品鑒》,2017年12期,頁103-106。
147.章偉文:〈張伯端與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師承關係小考〉,《弘道》,第2期(總第73期),2018年6月,頁63-71。
148.王偉凱:〈呂洞賓之《道德經》注本讀論〉,《哲學分析》,2018年05期,頁170-177。
149.干乾藝:〈劍的「在場」與「缺席」宋代文本與畫像中的呂洞賓形象研究〉,《中國道教》,2018年06期,頁27-31。
150.蘇華仁:〈試解呂洞賓《黃帝陰符經》注(上)〉,《武當》,2018年08期,頁66-68。
151.蘇華仁:〈試解呂洞賓《黃帝陰符經》注(下)〉,《武當》,2018年09期,頁69-72。
152.李娜:〈呂洞賓思想研究〉,《山西青年》,2018年17期,頁75-76。
153.三一道人:〈鍾呂丹道簡介〉,《弘道》,第3期(總第78期),2019年9月,頁73-77。
154.章偉文:〈全真南北兩宗之外、與鍾離權相關的道教人物、道派承傳之探討〉,《中國本土宗教研究》,2020年00期,頁170-178。
155.顧心怡:〈鍾呂丹道的現代解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年04期,頁29-38。
156.張振謙:〈呂洞賓度沈東老傳說考論〉,《宗教學研究》,2020年04期,頁44-50。
157.三一道人:〈鍾離權真人的水金交併成仙秘法〉,《弘道》,第4期(總第83期),2020年12月,頁85-89。
158.南超:〈明代小說中呂洞賓形象的演變及其原因〉,《蘭州工業學院學報》,2021年02期,頁112-118。
159.李曉霞:〈太原純陽宮藏呂洞賓造像研究〉,《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年21期,頁19-21。

四、會議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001.鄭燦山:〈唐代內丹其思想型態及意義--以 鍾呂《靈寶畢法》為討論核心〉,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主辦:2006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2006年5月6日-2006年5月7日。
002.陳廖安:〈呂祖信仰與文獻〉,臺中技術學院主辦:道教與民俗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2007年5月18日;後收於《道教與民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07年8月,頁295-317。
003.鄭燦山:〈鍾呂內丹對於五行觀念的實踐及其意義〉,臺中技術學院主辦:道教與民俗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2007年5月18日;後收於《道教與民俗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07年8月,頁195-215。
004.鄭燦山:〈鍾呂丹法對於陰陽觀念的實踐及其意義〉,收入《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道德院、國立中山大學主辦:第一屆道教仙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2006年11月11日-2006年11月12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