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雙重實踐─臺灣集合住宅經驗的藝術形構與再現
作者:林玉婷
作者(外文):LIN,YU-T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泓易
高千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2
主題關鍵詞:集合住宅感覺結構創作實踐congregate housingstructure of feelingartistic pract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論文以臺灣集合住宅居住者身份出發,藉由創作者身份將居住經驗中的感受,透由作品轉化為共通共感的常情。並在研究者身份中以住宅研究為參照,回溯臺灣戰後住宅發展路徑,回看身旁住宅景觀從何而來。透過「居住者/創作者/研究者」身份交錯,從而擴大個人創作感知與實踐範圍,展開對於臺灣集合住宅經驗的形構與再現。不僅僅將集合住宅視為批次建造、結構相連的「建築結構」,也是由整體社會共有的集體居住經驗所匯聚而成的「感覺結構」。它是實體建築空間,也是位在在歷史脈絡與社會發展之中、個人經驗感知與想像感受之間的聯通管道。而其「標準化」空間特質,更是一種衡量差異的「標準」,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彼此如何類似,但又保有自己的不同。而為了能描述這種動態的、特殊的空間關係,在論文中將集合住宅區分為「家、(home)、房子(house)、住宅體系(housing)」三層複合含義。並藉由藝術實踐觀點下的「重新安置(rehousing)」提供出一個靈活的框架,形成多方討論,從中提出特殊的問句結構向現實探問。因此在論文中從「販厝透天」、「眷村」、「公寓」三種臺灣集合住宅切入,展開相對應的個人創作實踐案例討論。包含2009年迄今的「蛋糕房子」系列作品、2016年「柔軟而塌陷的記憶_蛋糕房子工作坊」、2017年《無名小路,落成誌喜》個展,以及2019年的《理想房屋》創作計畫,提供臺灣戰後住宅研的不同觀察視角。
Starting from the standpoints taken by the congregate housing residents in Taiwan, this paper took a creator’s standpoint to convert the residents’ feelings into a general sense through architectural works, then took a researcher’s standpoint to backtrack Taiwan’s post-war housing development with various housing literatures as reference and thereby reviewed how the nearby housing landscape came into being. Next, based on the staggered identity made up of resident/creator/researcher, the author expanded the scope of his perceptive practices and thus unfolded the conformation and reappearance of his experience related to Taiwan’s congregate housing which was considered not only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contiguous batch building, but a sensory structure converged with the collective living experience of the entire society. Congregate housing provides a tangible building space for residents and serves as a channel that connects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to imaginary feelings within historic contex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which the standardize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erves as a criterion that allows everyone to find out the similarities among people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 in his usual fashion.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divides congregate housing into three compound categories – home, house, and housing – to describe this dynamic and unique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then, with the “rehousing” concept deriving from artistic practice standpoint, introduced a flexible framework to facilitate multi-party discussion and thereby proposed an interrogative structure to explore the reality.The paper discusses three types of housing in Taiwan:"Townhouse", "Military Village", and "Apartment", and discusses the cases of my artwork related to these houses.It includes the "Cake House" series since 2009, the "Soft and Crumbling Memory _Cake House Workshop" in 2016, the solo exhibition "Nameless Path, Housewarming" in 2017, and the "Ideal House" creation project in 2019.To provides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on post-war residential research in Taiw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practice .
中文專書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2014)。《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王志弘、徐苔玲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社。
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2003)。《空間詩學》龔卓軍、王靜慧譯,張老師文化。
王紀鯤(1990)。《現代建築 : Weissenhof住宅社區》。博遠。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2000)。《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商周出版。
艾蘭.普瑞德(Allan Pred)(1999)著,〈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夏鑄九、王志弘編譯,臺北:明文出版社。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2020)著。《空間、地方、與性別》。毛彩鳳、袁久紅、丁乙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982)。《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烏托邦》。戴鎦齡譯,商務印書館。
阮淑梅、陳岳夫(2012)。《朗讀違章》。臺北:田園城市。
吳宗錦編(1978)。《室內設計名家大展》,臺北:北屋。
吳鄭重(2010)。《廚房之舞 : 身體和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臺北:聯經。
吳蔥(2004)。《在投影之外_文化視野下的建築圖學研究》。天津:天津大學。
林君安(2019)。《臺北步登公寓》。田園城市。
彼得.柯睿耿 (Peter Corrigan)(2010)。《消費社會學》。王宏仁譯,臺北:群學。
哈爾普林(Lawrence halprin)(1984)。《人類環境中的創作過程——RSVP環》。王錦堂譯,臺北:臺隆書店。
是枝裕和(2015)。《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張秋明譯,臺北:臉譜。
紀蔚然(2017)。《別預期爆炸:洪席耶論美學》。印刻。
段義孚(Yi-Fu Tuan)(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段義孚(Yi-Fu Tuan)(2014)。《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周尚意譯,新北:立緒出版社。
段義孚(Yi-Fu Tuan)(2018)。《戀地情節》。志承、劉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段義孚(Yi-Fu Tuan)(2008)。《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潘桂成、鄧伯宸、梁永安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後藤久(2008)。《西洋住居史_石的文化和木的文化》。林錚顗譯,臺北:博雅書屋。
約翰.伯格 (John Berge)(2010)。《觀看的方式》。吳莉君譯,麥田出版。
高千惠著(2019)。《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郭恩慈(2011) 。《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田園城市。
殷寶寧(2019)。《現代性的魅惑:修澤蘭與她的時代》。典藏藝術家庭。
陳志賢(1994)。《建築圖解-接待中心.樣品屋.實品屋》,北星出版。
陳板、楊長鎮(1999)。《村史運動的萌芽》。 臺北:唐山出版社。
馬國明(1998)。《班雅明》,東大圖書公司。
張婉真(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遠流。
隈研吾(2015)。《我的場所》。游念玲譯,臺北:五南圖書。
隈研吾(2012)。《十宅論》。朱鍔譯,臺北:遠足文化。
登琨豔(2004)。《蜉蝣建築》。木馬文化。
提姆.克雷斯韋爾著(Tim Cresswell)(2006)。《地方:記憶、想象與認同》。徐苔玲、王志弘譯,群學出版社。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vers)(1998)。《說故事的人》。林志明譯,臺灣攝
影工作室。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2008)〈感覺結構〉,《馬克思主義與文學》,王爾勃、周莉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2012)。《漫長的革命》。倪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鈴木成文(2002)。《現代日本住居論》。臺北:亞當斯數位影像。
鄭瑞全(1987,1991,1992,1994)。《房地產廣告實例精選》一到六冊。臺南:總源圖書。
愛德華.瑞爾夫(Edward Relph)(2021)著。《地方與無地方》。劉蘇、相欣奕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陳品秀、吳莉君譯,臺北:臉譜。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2019)。《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左岸文化。
黎辛斯基(Witold Rybczynski)(2013)。《金窩、銀窩、狗窩:家的設計史》。譚天譯,貓頭鷹出版社。
盧原義信(2006)。《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年。
藤原新也(2015)。《東京漂流》。 黃大旺譯, 臺北:臉譜。
蘇珊.雷西(Suzanne Lacy)編(2004)。《量繪形貌_新類型公共藝術》。吳瑪俐譯,臺北:遠流。

外文專書與論文
Irene Cieraad.(2006). At Home: An Anthropology of Domestic Spac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Jordan Sand.(2004).House and Home in Modern Japa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Lucy R. Lippard.( 1997) .The Lure of the Local: Senses of Place in a Multicentered Society .New York: New Press.
Massey Doreen. (1991). A global sense of place. Marxism Today, June, 24-29.
Yuan Chong Wei.(1966),Housing Progam of The ROC,Land Bank of Taiwan.
Miwon Kwon.(2004).One Place after Another: Site-Specific Art and Locational Identity .Cambridge, US: The MIT Press.
Sullivan Graeme. (2005).Art Practice as Research: Inquiry in the Visual Arts.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原武史、重松清(2010)。《団地の時代》。新潮選書。
原武史(2012)。《団地の空間政治学 》。NHK出版社。
束芋(2009)《斷面的世代》,幻青社。
白左立(2012)。〈1955年,1961年示範國民住宅展覽會-戰後臺灣的國民住宅推進歷史研究〉。日本建築學會計劃系論文集。
서울역사박물관(2014),《아파트 인생(The Republic of Apartment)》,서울역사박물관,キネマ旬報社。

期刊雜誌
王志弘(2009)。〈多重的辯證列斐伏爾空間生產概念三元組演繹與引申〉。《地理學報》第55期。
王志弘(2015),〈領域化與網絡化的多重張力──「地方」概念的理論性探討 〉,《城市與設計學報》23期,。
王志弘(2018)。〈空間作為方法社會與物的空間存有論〉,《地理學報》第九十期。
王志弘(2016)。〈傅柯Heterotopia 翻譯考*〉。《地理研究》65期。
王咏琳(2010)。〈一場如同社會浩劫的都市造山運動—鄭安齊個展「塵埃碎屑」〉。藝術家》雜誌第427期。
米歇爾‧福柯(2006)。〈另類空間〉。王喆譯,《世界哲學》第6期。
汪凝、李墨(2001)。〈違章三法:臺北都市違章研究〉。《臺灣建築雜誌 》第192期。
宋美璍(2007)。〈中譯《烏托邦》:臥遊虛訪摩爾的理想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
司馬晉(1975)。〈從柏園山莊談高級別墅發展趨勢〉。《房屋市場月刊》第11期。
林君安(2001)。〈談臺北步登公寓〉。《臺灣建築雜誌》第192期。
林君安(2015)。〈試論臺北步登公寓--現代住宅在地化過程中的公部門角色〉。《建築學報》第94期。
林崇熙(2005)。〈博物館文物演出的時間辯證: 一個文化再生產的考察〉。《博物館學季刊》。
沈孟穎、傅朝卿(2015)。〈臺灣「國民」住宅設計與現代住居空間再現〉。《住宅學報》24卷第一期。
周素卿、林潤華(2008)。〈與世爭高:臺北市高層建築生產的在地脈絡〉。《都市與計劃》第三十五卷第1期 。
邱俊達(2010)。〈朝向廢墟的詩意空間:從空間詩學到廢墟空間文中〉,《藝術觀點ACT》42期。
黃世孟(1993),〈從居住履歷探討住宅類型之演變及規劃設計之課題〉,《臺灣的住宅建築(1976-1990)》。
曾旭正(2015),〈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 〉,《地理學報 》58期。
陳其彭(2013)。〈談建設公司置入行銷中設計師的角度〉。《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10期。
鄧宗聖(2017)。〈創作實務與研究:創造性學習的途徑 〉。《藝術評論》第32期。
鄧宗聖(2013)。〈藝術創作:發想與實踐―藝術本位研究的觀點〉《視覺藝術論壇》第8期。
蔡秀枝(2015)。〈混雜與過渡歐康諾《凡興者必合》中的城市空間 〉。《英美文學評論》第10期。
游淑滿、曾明遜(2009)。〈預售屋代銷制度之演進與變遷〉。《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8卷第1期。
嚴月粧(1975)。〈一個理想的實現:東海花園別墅落成〉。《房屋市場月刊》。
關華山(1979)。〈談傳統街屋二題〉。《建築師》,12卷17期。

碩博士論文
王文安(1987)。《光復後臺灣居住空間型態的演變與未來發展之研究》(碩士)。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
王銘絹(2011)。《臺中市大肚山遊園路附近地區市街發展過程之研究》(碩士)。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白明仕(1999)。《新東社區中心設計―大學公共空間序列之建構》(碩士)。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林君安(2015)。《臺北步登公寓生產歷程-現代與風土的互動》(博士)。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林旻慧(2008)。《建案名稱的文化區位特徵分析-以民國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臺北縣房地產廣告為例》(碩士),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
沈孟穎(2014)。《臺灣公共(國民)住宅空間治理(1910s ~2000s)》(博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何書瑋(2011)。《刻痕、共存、新生命—憲光二村保存再利用之整體規劃》(碩士)。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
胡紫寧(2011)。《疏離的現代建築腳本下:臺灣附加物的生成與演變)》(碩士)。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黃怡婷(2010)。《八〇年代以降臺灣公寓書寫之研究》(碩士)。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楊雯雲(2008),《眷村空間紋理與建築形式變遷之研究-以臺南市履鋒東村為例》(碩士)。都市計劃學系論文。
張正瑜(2002)。《住宅商品化設施之研究-以臺南市集合住宅銷售案為例》(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
張哲凡(1995)。《光復後臺灣集合住宅發展過程之研究》(碩士)。國立成大學建築研究所。
張秋燕(2014)。《空間素描透視變遷之研究-以臺灣商業建築透視為例》(碩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張銘鴻(2014)。《預售屋行銷工具效果研究》(碩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陳瑞麟(2002)。《東海別墅社區的形成與發展》(碩士)。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曾旭正(1994)。《戰後臺北的都市化過程與都市意識形構之研究》(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蔣光輝(2009)。《都市新桃花源意象─臺灣房地產預售制度下「接待中心」與「樣品屋」之空間規劃研究》(碩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研究所。
劉欣容(2011)。《公寓的誕生》(博士)。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廖世璋(1992)。《1992虛構的空間文化形式:以1991年臺北市住宅類之預售屋廣告為例》(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詹家佳(2007)。《淡海新市鎮的發展》(碩士)。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鄭運鴻(1996)。《空間文化形式的虛構之解構—對臺灣地區代銷制度與房地產廣告之批判性研究》(碩士)。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蕭惠文(1986)。《北都市集合住宅空間形式轉化研究》(碩士)。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蕭景文(2006)。《擬像與真實的界線:臺灣房地產預售制度下的樣品屋和接待中心》(碩士)。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政府出版
中央日報社(1952)。《我們的家庭》,中央日報出版社。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1965)。《國民住宅建設》。
公共工程局(1961)。《臺北市示範住宅》。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2)。《國民住宅設計圖集》。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3)。《國民住宅設計圖集》。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4)。《臺灣省國民住宅》。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公共工程局(1965)。《國民住宅設計圖集》。臺北:臺灣省政府建設廳公共工程局。
內政部營建署(2015)。《中華民國104年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報告》。臺北:內政部營建署。
米復國(2009)。《臺北縣歷史建築空軍三重一村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臺北縣文化局。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移動的記憶:水交社的凝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科。

網路資料:
Graeme Sullivan(2016),Art is Useless, Edgeless and Homeless,
2020.1.26.web:
CIS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2021年1月21日取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aspx
王昀(2016)。日本團地的得與失。壹讀:東方早報網。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read01.com/D8ye55.html
江伯瑩(2021)。你其實從來沒有浪費時間-柏格森論時間與綿延。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2021年1月21日,取自: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475
內政部營建署(2015年12月)。104年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報告。2021年5月21日,取自: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臺:https://pip.moi.gov.tw/Upload/sys/study/869.pdf
亞洲藝術雙年展:關鍵斡旋(2017)。2021年1月26日,取自2017年亞洲藝術雙年展網頁_藝術家介紹:https://reurl.cc/zbj85p
吳有道(2019年8月11日)。非都市土地市郊化之研究-- 以大肚山坪頂臺地開發為例。不動產投資開發理論與實務。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www.admin.ltu.edu.tw/public/News/26215/201908011734190.pdf
林立青(2019)。方荷生最強里長之路(下):有手段又有熱血,據點式食物銀行領先全臺&每月配送1.5萬公斤麵包。Right Plus臺灣公民對話協會:林立青專欄。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nnnE86
林怡汎、陳奕僑(時間不詳)。東海別墅社區管理委員會—李武憲先生。東海別墅。2021年1月26日,取自東海大學環境教學資源中心,居民口述歷史訪談: http://thugo.thu.edu.tw/chinese/05_villa/02_detail.php?vdid=9
林宛璇、 陳雅琪(時間不詳)。東興書局。東海別墅。2021年1月26日,取自東海大學環境教學資源中心,居民口述歷史訪談:
http://thugo.thu.edu.tw/chinese/05_villa/02_detail.php?vdid=10
南根祐(2016)。〈首爾高層集合住宅的發展與公寓生活〉。《日常と文化》第1號,2015.3。取自:http://park.itc.u-tokyo.ac.jp/alltag/wp-content/uploads/2016/05/-南根佑.pdf
陳莉雅(2015年6月30日)。走一趟南機場公寓:淡看臺北的繁榮與落寞。天下雜誌。2021年1月21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68784?template=fashion
陳信安、賴世穎(2012)。以開放建築理論應用連棟式透天住宅營建適宜性之探討。臺灣建築學會第二十四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2021年9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KAy9vj
澤地治(2015)。通過藝術實現團地再生。客觀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綜合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1月26日,取自: https://reurl.cc/2bk0Q9
巖本通彌(2016年4月13日)。「現代日常生活的誕生—以昭和37年度厚生白皮書為中心」。『日常と文化』第2號。2021年1月26日,取自東京大學-日常學として
の民俗學網頁:https://reurl.cc/l0jVYl
笹原亮二(2003年12月26日)。展示における資料の悉皆的拡張と生活空間再現の可能性。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2021年1月26日,取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リ
ポジトリ:file:///Users/yuting/Downloads/SER44_012.pdf
朝倉敏夫(2003年12月26日)。 趣旨説明:生活文化と生活財調査。国立民族学博物館調査報告。2021年1月26日,取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リポジトリ:http://hdl.handle.net/10502/1617
麥怡安(2017年10月17日)。都市更新案例分享與實務介紹_以東京、臺北案例說明。106年桃園市都市更新培訓計畫。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s://www.slideshare.net/urfoundation/1061017-3
葉佳蓉(無日期)。南機場HOTELMAN's DIARY。2020年6月14日,取自:http://sshnanjichang.blogspot.com/
翁笑雨(2015)。《與檔案共事》。2021年1月21日,取自:
https://www.douban.com/note/512749749/
臺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2016)。2021年1月26日,取自:彼得・弗力德爾藝術家訪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3KVdF4EFI
臺灣電影文化公司(1961年9月2日)。省主席周至柔巡視臺北市示範國民住宅(325119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2021年1月21日,取自: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b/f9.html
藝術家訪談。第十三屆臺新藝術獎年度入選獎 - 袁廣鳴《不舒適的明日》。More from Taishin Art。2021年1月26日,取自:https://vimeo.com/13426865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