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道入國:臺灣跆拳道運動的在地化過程
作者:許倍僑
作者(外文):Bey-Chyau Sheu
校院名稱:國立東華大學
系所名稱: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
指導教授:林素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身體感跆拳道臺灣跆拳道運動臺灣跆拳道文化跆拳道人Body SenseTaekwondoTaiwan Taekwondo SportTaiwan Taekwondo CulturalTaekwondo Peo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人與身體感知、身體感知與物件、物件與環境、環境與背後的文化氛圍、文化氛圍與社會結構,乃相互交結且影響彼此的關係,既是統一卻又相互獨立。是以,當筆者試圖解釋「臺灣跆拳道運動」文化歷史發展與其特色時,浮現在筆者腦中者不為「理論」亦非「論述」,竟是「身穿現代跆拳道服,身繫黑帶閉目凝神,獨自跪坐在以堅實木質搭建的道館場中,而其身旁擺放著各式訓練用龜靶、速度靶及人形立靶;那般風吹不動心神統一的強悍『跆拳道人』模樣」。
與之相應,本文重點依舊在於深刻陳述「臺灣跆拳道運動」文化歷史發展與特色,以及其背後隱含之各項文化與社會意義。並以此期望,讀者能透過本文敘述,結構、設想、領受臺灣跆拳道文化歷史與地方空間之氛圍,用以「適當地體悟」本文所言:位在臺灣跆拳道運動文化環境中,究竟「人」如何能轉換為強悍「跆拳道人」。
"Body Sense" refers to cetegories that use the body as the subject of experience to perceive the world inside and outside the body. So, When we tried to expla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Taekwondo sport", what came to my mind was wearing a modern Taekwondo uniform, wearing a black belt, sitting alone at the "Dojo", the wind can not blow and the powerful "Taekwondo People".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eply expla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 Taekwondo sport", as well as the various cultural and social meanings behind it.
Anderson, Benedick著。吳睿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市:時報文化。
Barker, Chris著。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BBC News中文。2021。〈韓戰終於要落幕了?文在寅:美中朝已原則同意「正式宣告韓戰結束」〉。《風傳媒》-「國際軍事歷史」,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098392(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7日)。
Bourdieu, Pierre著。宋偉航譯。2009。《實作理論綱要》。臺北市:麥田。
Cassirer, Ernst著。甘陽譯。2005。《人論─人類文化哲學導引》。臺北縣新店市:桂冠。
Cresswell, Tim著。徐苔玲、王志弘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
Cuff, E. C., Sharrock, W. W. and Francis, D. W.合著。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合譯。2006。《特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Fanon, Frantz著。陳瑞華譯。2005。《黑皮膚,白面具》。臺北市:心靈工坊。
Foucault, Michel著。王德威譯。1993。《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
Geertz, Clifford著。方怡潔、郭彥君合譯。2009。《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臺北市:群學。
Giddens, Anthony著。趙旭東、方文合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
Kim, H. Edwrd. 2000. Taekwondo: The Spirit of Kore. Seoul: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Kim, Un-Yong. 2000. TAEKWONDO TEXTBOOK. Kukkiwon(國技院), Seoul:O-Sung Publishing Co.
Kuhn, Thomas S.著。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Kukkiwon。2023a。〈World Taekwondo Hanmadang Introduction〉。《kukkiwon》-「PR Section」-「World Taekwondo Hanmadang」,網址:https://www.kukkiwon.or.kr/front/pageView.action?cmd=/eng/promote/contest_intro(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2日)。
Kukkiwon。2023b。〈2016 World Taekwondo Hanmadang Contest / Competition Outline〉。《kukkiwon》-「PR Section」-「World Taekwondo Hanmadang Homepage(Link)」,網址:http://hanmadang.kukkiwon.or.kr/index2.do?lang=en(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2日)。
Nandy, Ashis著。邱延亮譯。2012。《貼身的損友:有關多重自身的一些故事》。臺灣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唐山出版社。
Nownews。2021。〈還記得蘇麗文?網:真運動家精神〉。《Newtalk新聞》-「體育」,網址: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8-09/617759(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6日)。
Said, Edward W..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London: Chatto & Windus.
Said, Edward W.. 1995. Orientali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Ltd.
Said, Edward W.著。王志弘等譯。1999。《東方主義》。臺北市:立緒。
Said, Edward W.著。梁永安譯。2010。《薩伊德的流亡者之書》。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Schirato, Tony著。何哲欣譯。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臺北市:韋伯文化。
Taylor, Charles. 1989.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Ident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2.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Amy Gutmann(ed.),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5-74.
TVBS新聞網。2016。〈最高榮譽!朱木炎陳詩欣獲景星勳章〉。《TVBS新聞網》,網址:https://news.tvbs.com.tw/life/477616(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 2015. 〈About Taekwondo〉 available to:http://www.wtf.org/wtf_eng/site/about_taekwondo/taekwondo.html(last visited, May 6, 2015).
World Taekwondo. 2021. 〈About Taekwondo〉 available to:http://www.worldtaekwondo.org/about-wt/about.html(last visited, December 22, 2021).
World Taekwondo. 2023. 〈Poomsae Competition Rules and Interpretation〉(May 14, 2019). DOCUMENTS-WT Rules-Poomsae. available to:http://www.worldtaekwondo.org/rules-wt/rules.html?sc=02(last visited, May 9, 2023).
Yahoo奇摩。2015。〈還記得蘇麗文嗎?國際奧會回顧她負傷奮戰影片〉。《Yahoo!新聞》,網址:https://reurl.cc/V8976Z(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6日)。
Young, Iris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oung, Robert J. C.. 2001. Post-Colonialism: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Young, Robert J. C.著。周素鳳、陳巨擘譯。2006。《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臺北市:巨流。
人間福報。2008。〈女戰神蘇麗文:膝蓋和身體已分離〉。《人間福報The Merit Times》,網址: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94380(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7日)。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2023a。〈ICESCR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人權公約」-「ICESCR公約介紹與聯合國文件」,網址:https://covenantswatch.org.tw/un-core-human-rights-treaties/icescr/#(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2023b。〈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人權公約」-「CEDAW公約介紹與聯合國文件」,網址:https://covenantswatch.org.tw/un-core-human-rights-treaties/cedaw/(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上野千鶴子。燕麥譯。2019。〈上野千鶴子東大入學式演講全文:等待你的,是一個不公平的社會〉。《性別力Gender Power》,網址: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18768(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9日)。
中華民國法務部。2011。〈法務部力邀楊淑君為公益變身反毒女戰士〉。《新聞發布》,網址:https://www.moj.gov.tw/2204/2795/2796/55280/post(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中華民國教育部。2023。〈多元入學Multi-Opportunities for School Entrance〉。《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全球資訊網》-《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網址:https://history.moe.gov.tw/Policy/Detail/bbc6f3c5-46f2-42dd-80dc-c3e037be8862(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5日)。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1。《中華民國跆拳道手冊》。臺北市士林: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印。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1996。《蔣經國先生創始跆拳道運動紀要》(體育節園遊會專輯)。臺北市士林: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編印。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22。〈全國道館查詢〉。《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會員登入」-「全國道館查詢」,網址:https://reurl.cc/Ov7Ml9(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2日)。
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2023。〈【行政組】暫時停權公告〉。《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公告」-「國內消息」-「2022-12-21」,網址:https://reurl.cc/N01QD6(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2年5月8日)。
公視新聞網。2017。〈雅典奧運雙金英雄遊行 至今相隔13年〉。《公視新聞網》,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369520 (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毛彥明、陳詩欣、徐台閣。2007。〈跆拳道規則修訂對選手比賽的影響〉。《中華體育季刊》,第21卷第1期,頁92-99。
王明松。2008。《跆拳道─品勢》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大學教練研究所:桃園市。
王寶林。2008。〈臺灣女戰神京奧跆拳道國手─蘇麗文〉。《臺浙天地》,第11期,頁42-43。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a。〈國民教育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01(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5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b。〈高級中等學校多元入學招生辦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60044(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5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c。〈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20071(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5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d。〈性別平等教育法〉。網址: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23e。〈特定體育團體建立運動教練資格檢定及管理辦法〉。網址:https://reurl.cc/3xr72L(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2日)。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3a。〈性別主流化〉。《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政策與法令」-「性別主流化」,網址:https://gec.ey.gov.tw/Page/5377448F8ED85A79(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3b。〈成立緣起〉。《行政院性別平等會》-「關於我們」-「成立緣起」,網址:https://gec.ey.gov.tw/Page/7DF8BED6934CC797(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16日)。
余舜德。2008。〈從田野經驗到身體感的研究〉。收錄在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市:清大出版社,頁1-43。
吳佩樺。2008。〈為決勝奧運而跑,朱木炎淑君代言兼練功〉。《自由時報》,網址: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97130 (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吳采璋。2001。〈四維高中跆拳道〉。《東海岸評論》,第151期,頁44-47。
呂竺昇、蔡明志。2015。〈跆拳道品勢比賽技術分析─以103年大專育運動會個人男子組金牌選手為例〉。《跆拳道學刊》,第2期,頁33-49。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市:擎松出版社。
李加耀。1999。〈單項運動協會企業化之芻義-以中華民國跆拳道協會為例〉。《師大體育》,第43期,頁26-36。
李京明、鄭基永、金中憲著。鄭大為譯。2009。《品勢競技教科書》。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李建興、李佳融。2010。〈永遠忠誠的陸戰隊精神─我國三位跆拳道九段者的敘說研究〉。《大專跆拳道學刊》,第2期,頁118-141。
李珍鎬。2022。《臺灣與韓國跆拳道品勢選手人數發展、動作技術及競賽成績分析》。國立體育大學競技學院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桃園市。
汪茂鈞。2007。〈跆拳道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之探討〉。《龍華科技大學學報》,第24期,頁119-132。
沈松橋。1997。〈我以我血薦軒轅─皇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頁1-77。
沈重。1998。〈跆拳道質變全身無力感──用心不良、士氣不振、派系不合,叫人不搖頭也難!〉。《體育與運動》,第107期,頁100-103。
周桂名、邱盟仁。2008。《跆拳道攻擊得分動作及區域之研究–以2008年第五屆總統盃跆拳道錦標賽女子組前8強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臺中市。
東華大學跆拳道社。2023。〈東華大學跆拳道社2015年招生海報圖〉。《襲捲拳跆─東華大學跆拳道社FB粉絲專頁》,網址:https://reurl.cc/94Xnmv(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9日)。
林徐達。2015。《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苗栗縣三灣鄉:桂冠。
花蓮縣政府教育處。2022。〈112年計畫書範例〉。《花蓮縣政府教育處處務公告》-「體育保健科」-「96281」-「教育部運動發展基金補助各級學校運動團隊作業要點」,網址:https://news.hlc.edu.tw/index.php?page=department&id=96281(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2日)。
邱共鉦。2011。〈跆拳道參加亞洲運動會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第40卷第1期,頁51-56。
金四玉。2016。《跆拳道品勢教本》。臺北市:數位原力。
洪谷松、許立宏。2009。〈論跆拳道武術運動之「武德」〉。《體育學系(所)刊》,第9期,頁37-46。
胡凱揚、陳盈淳、沈宗仁。2016。〈探討電影「末代武士」中所呈現的武士道〉。《東南科技大學東南學報》,第41期,頁203-209。
胡博綱、秦玉芳、陳銨漵、蘇泰源。2011。〈跆拳道比賽新規則攻擊動作技術分析之研究〉。《運動研究》,第20卷第2期,頁12-20。
范帥寧。2011。《基隆地區跆拳道館經營現況分析之研究》。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健康管理產業研究所,基隆市。
海軍陸戰隊學校。2001。《海軍陸戰隊莒拳道》。臺灣高雄左營:海軍陸戰隊學校印製。
馬鈺龍。2004。〈跆拳道運動的行銷策略〉。《大專跆拳道學刊》,第1期,頁97-104。
高霈詠、施靖桓、周玉、宋玉麒。2009。〈2008年北京奧運新規則對跆拳道訓練與比賽技術之影響〉。《文化體育學刊》,第8輯,頁9-14。
張茵惠。2023。〈騙進體制裡的人─問題不在於他們知不知道性平教育的答案〉。《思想坦克》-「社會」-「教育」,網址:https://reurl.cc/K0jWbg(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9日)。
張婉貞、莊紋娟、江界山、陳和德、林清和。2004。〈跆拳道基礎及專項肌力訓練法〉。《文化體育學刊》,第2輯,頁211-216。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22。〈「羅嘉翎」擔任教育部反毒代言人,一起向毒品說NO〉。《教育部全球資訊網》-「訊息公告」-「即時新聞」,網址:https://reurl.cc/MRe9ZL(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教育部體育署。2023。〈中華民國 112 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跆拳道技術手冊〉。《教育部體育署》-「公告專區」-「最新消息」-「中華民國112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競賽規程及20運動種類技術手冊」,網址:https://www.sa.gov.tw/News/NewsDetail?Type=1&id=4109&n=93(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22日)。
許夆池、蔡明志、陳靜玲。2004。〈跆拳道運動專項體能訓練方法探討〉。《大專跆拳道學刊》,第1期,頁121-129。
許夆池。2004。〈探討我國跆拳道運動發展趨勢與因應之道〉。《桃園農工學報》,第4期,頁27-32。
許倍僑。2023。〈淺論當代人類學家的道德難題、職權與價值:跨入人類學的省思〉。《人社東華》電子季刊第36期,網址:https://reurl.cc/rLeoax(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5月7日)。
連恆欣。2008。《臺灣跆拳道、文化與意識形態:歷史社會學分析》。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桃園市。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市:行人出版社。
陳芊秀。2018。〈陳詩欣宣布辭東華大學教職!10聲明怒「醜化抹黑」〉。《Ettoday新聞雲》,網址:https://reurl.cc/b7vqz3(縮網址,最近參閱日期:2023年4月17日)。
陳孟欣。2010。《我國警察人員常年訓練內容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桃園市。
陳國強主編。石亦龍等撰稿。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臺北市:恩楷股份有限公司。
陳銨漵、姜義村、陳科嘉。2011。〈品勢項目推廣對我國跆拳道運動發展之探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第10卷第3期,頁188-197。
陳銨漵、秋共鉦。2008。〈跆拳道競賽規則修訂對我國選手比賽成績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第97期,頁115-120。
曾傳真。2008。〈國內跆拳道運動的問題與解決策略〉。《松商學報》,第10期,頁121-131。
黃永偉。2022。《國內跆拳道館經營模式與創新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體育大學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桃園市。
楊淑君。2010。《臺灣跆拳道運動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桃園市。
葉霽翔。2000。《跆拳道運動在臺灣發展過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廖運正。1994。《跆拳道館業者經營重要因素與行銷策略分析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劉昭晴、李建興。2005。〈2004年跆拳道運動武藝規則修訂之研究〉。《大專體育》,第76期,頁145-151。
歐陽弘。2006。〈從消費文化觀點討論跆拳道商品化之歷程與影響〉。《身體文化學報》,第3輯,頁51-70。
歐陽弘。2007a。〈論跆拳道:文化工業與「道」哲學〉。《身體文化學報》,第4輯,頁109-124。
歐陽弘。2007b。《聖經與老子之道:論跆拳道之道與文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蔡沛桓。2022。《我國跆拳道館營運之研究─以桃園市跆拳道館為例》。國立體育大學推廣教育學系,桃園市。
盧孝永著。賀中慧、林榮培譯。2011。《永無止盡的挑戰─中華跆拳道之父盧孝永回憶錄:三次機會、三段人生》。臺灣桃園縣龜山鄉:賀中慧。
錢紀明。1993a。〈跆拳道發生發展簡史〉。《體育與運動》,第84期,頁102-103。
錢紀明。1993b。〈跆拳道的競賽制度〉。《體育與運動》,第83期,頁32-38。
謝旻凱。2015。〈2014年世界跆拳道漢馬登武藝錦標賽之韓國賽事經營介紹〉。《學校體育》,第146期,頁87-92。
羅育秀。2018。《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法規範與實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高雄市。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