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發展實踐與研究
作者:林子敬
作者(外文):Lin, Tzu-Ch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系
指導教授:蔡雅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國際教育華語文教學先修華語言教育課程發展大學先修Intern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Preparatory Mandarin educa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University Preparation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近年來,臺灣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的教育交流與革新,並為了因應全球化和少子化的影響,積極擴大境外生源。因此,來臺攻讀學位的留學生人數不斷創下歷史新高。由於僑外生的華語能力不足,各大學及僑生先修部開設了先修華語課程以加強學生的華語能力。然而,研究者的調查發現,在臺灣,修讀一年至兩年的先修華語課程後進入大學的僑外生仍然存在語言能力和學科能力之間的落差。此外,僑外生先修華語課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包括政府先修華語政策尚未明確、以及境外生華語課程安排鬆散且概念架構薄弱,大多教材偏重語言訓練等。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的發展現況。研究採用比較探討與質化研究方式,分析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IBDP)、2020年出版的最新AP(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以及僑生先修部的華語課程和現代語言教育概念、素養和思維之間的異同。此外,同時深度訪談七位具有臺灣先修華語經驗和實際教學經驗的專家和教師,並整合了研究者本身的教學經驗。整合與分析資料後,本研究提出了臺灣先修華語課程的課程教學實踐要點以及現況挑戰。最後,根據專家和教師的意見,歸納出了臺灣華語課程安排的建議。研究發現,目前臺灣先修華語課程仍然面臨著五大挑戰,包括:1. 測驗內容過於單一;2. 考試偏重知識和記憶;3. 教學環境和課時安排有待改善;4. 缺乏課程核心主軸和評分指南;5. 教學與現實脫節。面對上述挑戰,本研究提出了針對課程和師資的建議:課程方面:1. 建立臺灣先修華語課程指南;2. 規劃課程主題和教學單元;3. 重新制定測驗內容和評分標準。師資方面:1. 建構完善的師資培訓機制;2. 優化先修華語教師制度。
In recent years, In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globalization and declining birth rates, Taiwan has been actively expanding its overseas student population. Consequently,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ursuing degrees in Taiwan has reached historic highs. Due to insufficient proficiency in Mandarin among foreign students, universities and Academy of Preparatory Programs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awan have established preparatory Mandarin courses to enhance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 Nevertheles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even after completing one to two years of preparatory Mandarin courses in Taiwan, foreign students still face a gap in language and academic proficiency when entering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delve in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aiwan's preparatory Mandarin courses. The research adopts a compar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 (IBDP), the latest 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 (AP) published in 2020,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offered by the Preparatory Program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 terms of modern language education concepts. Additionally, in-depth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seven experts and teachers who have experience with preparatory Mandari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researcher's own teaching experience. This study presents key pedagogical practice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in preparatory Mandarin curriculum in Taiwan
The study identifies five major challenges in current preparatory Mandarin courses in Taiwan, including: 1. Narrowness of exam content, 2. Excessive emphasis on knowledge and rote memorization in examinations, 3. The need for improvements in teaching environments and scheduling, 4. Lack of a core curriculum focus and scoring rubrics, and 5. A disconnect between teaching practices an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study proposes five recommendations for curriculum and faculty: (1) Curriculum: Establishing guidelines for preparatory Mandarin courses in Taiwan, planning curriculum themes and instructional units, and revising assessment content and scoring criteria; (2) Faculty: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teacher training mechanisms and optimizing the system for preparatory Mandarin teachers.
中文書籍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江惜美(2018)。華語文教材與教學設計。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伍晴文(譯)(2018)。讓思考變得可見。(原作者:Ron Ritchhart, Mark Church, Karin Morrison)。新北市:大家出版。
李宏鎰(譯)(2017)。認知心理學(原作者:R.J. Sternberg, K. Sternberg)。臺北市:雙葉。
呂金燮、吳毓瑩(譯)(2018)。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唯一繁體中文版)。(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商周出版。
吳忠信(2018)。僑教研究第三輯:僑教理論實踐與發展。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吳氏祿、李紫菱、姜景嚴、陳俞秀、陳鈺茹、傅筱雯、彭妮絲、廖宜瑤、劉碩、 衛祥、黎承豪(2016)。專業華語概論。台北市: 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媛媛(2022)。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新北市:奇光出版社。
吳媛媛(2022)。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新公民素養暢銷口碑版】。新北市:奇光出版社。
禹慧靈(2013)。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中文 A 語言與文學課程指導。香港:三聯。
高熏芳(2002)。師資培育教學案例的發展與應用策略。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胡衍南、王世豪(2020)。深度討論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郁雯(2009)。華語評量。新北市:正中書局。
張碧珠等譯(2018)。差異化班級—回應所有學習者需求。(原作者:Carol Ann Tomlinson)。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豐祥(2009)。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的理論內涵及其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歷史教育,15,1-54。
舒兆民(2014)。華語文教學。臺北市新學林。
章瑋(譯)(2017)。我們如何思考:杜威論邏輯思維。(原作者:John Dewey)。 臺北市:商周出版。
國際文憑組織(2014)。IBDP 語言B 指南。IBO出版。
國際文憑組織(2019)。IBDP 語言B 指南。IBO出版。
國際文憑組織(2021)。IBDP 中文A:語言與文學。IBO出版。
國際文憑組織(2021)。IBDP 中文 A:文學。IBO出版。
黃沛榮(2016)。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樂學書局。
曾妙芬(2007)。推動專業化的AP中文教學:大學二年級中文教學成功模式之探討與應用。北京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
廖柏森、朱雯琪、李明哲、金瑄桓(2021)。大學全英語授課:900句課堂情境句型與應用。臺北市: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新北市:正中書局。
鄧守信(主編)(2016)。華語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蔡雅薰(2015)。僑教研究第一輯:僑教研究:臺師大僑生先修教育探討。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蔡雅薰(2017)。僑教研究第二輯:僑教研究:策略與教學。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蔡雅薰(2020)。探究教學法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蔡雅薰(2021)。IBDP國際文憑大學預科中文教學實踐與研究。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蔡雅薰、余信賢(2019)。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劉恆昌(譯)(2018)。創造思考的教室: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原作者:H. L. Erickson., L.Lanning., R. French)。新北市:心理。
劉恆昌、李壹明(譯)(2021)。概念文本的探究實作-促進理解與遷移的策略寶庫。(原作者:Carla Marschall and Rachel French)。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明德(主編) (2019)。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臺北市:親子天下。
蕭惠貞(2017)。認知語言學視角下之華語教學實證探究。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
鐘榮富(2009)。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新北市:正中書局。
研討會文章
舒兆明(2010)。來臺留學生華語文學習需求分析與校園數位課程規畫。載於華文數位與傳播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頁119-134)。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
舒兆明(2011)。大學課堂之學術華語初探—以大學共同科人文類科目為範圍。載於第十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言分析冊(頁391-405)。臺北: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未出版之碩博士論文
王怡方(2020)。IBDP中文 A 文學課程研究與設計—以莊子作品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若文(2021)。華語課綱及閱讀測驗試題搭配之研究:以國際文憑(IBDP)語言B第一試卷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千晏(2022)。IBDP中文B之華語教材設計—以SDGs社會公平類繪本為主。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氏霞(2020)。深度討論(Quality Talk)運用於華語成語主題教學的課程設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晏銘(2020)。文化涵化與華語雙關語理解之相關性:以臺灣僑生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盈臻(2017)。IBDP中文A 語言與文學之課程個案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繼容(2017)。校園華語的需求分析與教材設計研究-以中國文化大學為例。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豐里(2000)。外國學生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薇(2000)。教學設計理論與模式的評析及應用:以師院社會科教材教法的教學設計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秀芬(2011)。華語文溝通教學策略研究-以5C融入之AP中文教學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志成(2016)。義大國際高級中學實施國際文憑課程策略演化歷程之研究。高雄市: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妙芸(2017)。IB-MYP語言與文學課程評量系統初探-以十年級台灣文學單元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旻臻(2019)。美國AP中文考試和IBDP語言:B口說測試之中文圖文轉述能力教學策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翠芳(2022)。多倫多法國學校華語課程與法國畢業會考-以華語作為LVB/LV3教材設計與教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家盈(2016)。初級華語課程中之口語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驗─以華裔青年來臺學習之短期班為範圍。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樺(2009)。外籍留學生學位預備華語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妙治(2015)。華語文新聞閱讀課程之設計與實踐研究-以熱門話題為討論範圍。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芝韻(2017)。IBMYP中文B華語差異化課室教學個案研究-以台灣一所國際學校十年級生為例。高雄市: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慧君(2017)。僑生生活適應與在臺就業優勢對留臺就業意願之影響。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宜珊(2019)。華語閱讀教材之設計與發展─以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為框架。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愛玲(2021)。IBDP中文A語言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掌控技能之課程設計:以宋代貶謫文學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文靜(2021)。IB/MYP國際文憑中學項目概念為主的課程設計以語言習得華語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秀玲(2005)。外國學生來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歷程之探究-以銘傳大學桃園校區外國學生為例。臺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盈羽(2013)。真實語料在初級華語文教學之應用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
陳雅芳(2015)。中高級俗諺語教材設計及教學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薈宇(2019)。國際文憑大學預科(IB-DP)語言(中文)A寫作能力之外部評估分析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葉常青(2020)。促進學習方法ATL技能培養之MYP中文語言與文學課程設計與實踐。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樂瀅(2021)。MYP 課堂中的文化與語文結合--《雷雨》結合皮影戲演出的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塘欣(2022)。Nearpod APP融入僑生華語混成教學設計─以高職建教僑生專班學生為對象。高雄市:文藻外語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升洋(2022)。緬甸僑生來台求學與就業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莉(2016)。AP中文教學中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的影響。上海市: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皓(2021)。以國際學位生為對象之預備課程校園華語教材編寫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貞琪(2019)。國際文憑IBDP中文B -聆聽與閱讀理解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
黃玉蘭(2016)。飄洋過海來適應:馬來西亞在台僑生使用臉書與跨文化適應。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欣喬(2020)。IBDP中文A概念爲本教學設計:以三毛《撒哈拉歲月》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仲義(2021)。教科書作者對於「或」的理解和使用情形-以僑生生物教科書作者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舒兆民(2011)。以修讀學位為目的之國際生華語文養成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溫宥基(2021)。臺灣公立普通型高中實行IBDP課程可行性關鍵指標建構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冠業(2021)。應用思考策略於IBDP中文A課程之教學設計:以李碧華《霸王別姬》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育婷(2010)。AP中文對美國中文學校的影響—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管海玲(2019)。全人教育在國際文憑課程中實踐-美國高中視角。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幸娟(2018)。翻轉式行動學習運用於初級僑生華語寫作 -以LINE為例。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桓艮(2020)。高職建教僑生專班之華語學習研究-以高雄市某高職為例。屏東縣國立屏東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在職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佳雯(2018)。東南亞僑生來臺就學跨文化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南部高職餐飲科建教僑生專班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士軒(2019)。國際文憑組織大學預科項目中文A課程與臺灣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課比較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鄧文綺(2020)。讀者反應理論應用於IBDP語言A的課程設計探究─以林海音《城南舊事》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嘉悅(2020)。IB教育哲學對 DP中文B教師職前培育之敘事探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敏(2015)。留學生預科漢語模塊化教學模式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育慧(2022)。任務型教學融入美國AP中文課程之行動研究—以臺灣某國際學校學生為對象。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期刊論文
王秋萍(2016)。國際文憑課程是臺灣教改的解藥嗎?。教育研究月刊,270,101- 113。
王秋萍(2014)。談「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教育研究月刊,247,118-132。
王麗雲(2015)。國際高中文憑學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第18卷,3,125-155。
朱瑞平(2008)。美國“AP漢語與文化”課程及考試設計的 “文化”考量。中原華語文學報,2,25-35。
李泉(2007)。論對外漢語教材的實用性。語言教學與研究,3,28-35。
邱炫煜(2011)。近五十年來僑民教育的成效輿發展-以僑生大學先修班的設立與變革為例。海外華人研究,4,1-25。
高熏芳(2005)。全球化情境下高等教育的課程革新-論全球教育在師資培育之實施。淡江人文社會學刊,五十五週年校慶特刊,115- 151 °
翁崇文(2015)。「翻轉」教育在「翻轉」什麼?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4(2),99-100。
陳紱(2008)。編寫美國AP中文教材的思考與實踐。中原華語文學報,2,13-23。
陳雅芬(2011)。走入主流:美國大學先修(AP)中文考試2007~2010結果分析:Going Mainstream: An Analysis of 2007~2010 AP Chinese Exam Results。臺灣華語教學研究,57-71。
陳寅清(2018)。法律華語學習者需求分析。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4(2),145- 164。
張金蘭(2010)。5C理論在華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中原華語文學報,5,71-90。
曾妙芬、余雨洋(2017)。AP中文話十年:由考生與全球課程分佈看未來發展趨勢。國際中文教育,1,47-58。
黃湘雲(2020)。AP中文課程革新與答疑。華文世界,126,98-105。
溫宥基、郭昭佑(2018)。國際文憑(IB)課程內涵與成效初探-以 Diploma Programme (DP)為例。中等教育第69卷,4,69-73。
廖婉君、宋如瑜 (2014)。以真實材料融入華語教學。華文世界,113,35-45。
蔡雅薰(2016)。從 IB 國際文憑教育探究全球視角的國際華語文教學新變。華文世界,120,101-109。
蔡雅薰、張孟義(2023)。IB華語文國際教師師資培育之發展: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為例。教育研究月刊,345,47-64。
鍾鎮城(2013)。中介語理論典範與語言事實:華語雙語習得規劃觀點的檢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4,1-37
鍾鎮城(2015)。國際學校裡的IBDP 與AP華語習得規劃之比較。高雄師大學報,39,43-56。
謝奇懿、陳薈宇(2018)〈IBDP 中文 A「語言與文學」與台灣高中國文課程之參照研 究──以質性分析為主。應華學報,12,52-89。
網路資源
修華靜、阮勇強(2015)。以美國中文預科課程(AP Chinese)大綱為主導的中小學漢語課程設計探討。2022年10月2日,取自:https://www.academia.edu/8737167/%E6%8E%A2%E8%AE%A8%E4%BB%A5AP%E4%B8%AD%E6%96%87%E6%95%99%E5%AD%A6%E5%A4%A7%E7%BA%B2%E4%B8%BA%E4%B8%BB%E5%AF%BC%E7%9A%84%E7%BE%8E%E5%9B%BD%E4%B8%AD%E5%B0%8F%E5%AD%A6%E6%B1%89%E8%AF%AD_%E8%AF%BE%E7%A8%8B%E8%AE%BE%E8%AE%A1
修訂Bloom認知分類。2023年6月30日,取自: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52664/%E4%BF%AE%E8%A8%82Bloom%E8%AA%8D%E7%9F%A5%E5%88%86%E9%A1%9E.pdf
教育部統計處。僑生及港澳生人數概況統計。2022年7月2日,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4500/News_Content.aspx?n=48EBDB3B9D51F2B8&sms=F78B10654B1FDBB5&s=212B2CF76078EBF4
國際文憑組織(2016)。大學預科項目教學與學習方法。2016年10月中文版。2022年9月18日,取自https://www.ibo.org/globalassets/new-structure/brochures-and-infographics/pdfs/dp-brochure-ch.pdf。
國家發展委員會。大專院校境外學生人數。110學年度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台留學/研習人數。2022年7月2日,取自: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80C3A12901E1F481
陳金雄、陳伯駒(2001)。僑生大學先修班在僑生教育上所扮演之角色及其續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F1-226-001),未出版。2022年11月8日,取自:https://grbdef.stpi.narl.org.tw/fte/download4?docId=2590800&responseCode=2933&grb05Id=724088
陳國維(2022)。維護外籍生學習權益,教育部:將規劃華語先修制度。中央廣播電視臺。2022年1月12日,取自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21948
課程發展語教學後向設計模式。2023年6月30日,取自:https://jweb.kl.edu.tw/userfiles/1429/document/34570_4-1%E5%BE%8C%E5%90%91%E8%A8%AD%E8%A8%88%E6%A8%A1%E5%BC%8F.pdf
蘇玉龍、林志忠、李信(2007)。主要國家僑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2022年8月5日,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7/RelFile/7804/38471/%E4%B8%BB%E8%A6%81%E5%9C%8B%E5%AE%B6%E5%83%91%E6%B0%91%E6%95%99%E8%82%B2%E6%94%BF%E7%AD%96%E4%B9%8B%E7%A0%94%E7%A9%B6.pdf
二、英文
Ansary, H. & Babaii, E. (2002).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EFL/ESL textbooks: A step towards systematic textbook evaluation.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8(2).
Allwright, R. L. (1981). What do we wa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ELT journal, 36(1), 5-18.
Al Fraidan, A. (2012). Evaluation of two ESP textbooks.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5(6). Retrieved August 9, 2022 from https://doi.org/10.5539/elt.v5n6p43
Boring, E. G. (1952). A history of psychology in autobiography: Volume Iv. Clark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21-32.
Brown, H. Douglas. (1994).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egents.
Brown, Dean, James.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Lnc.
Brown, H. Douglas.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Dewey, J., & Authentic, I. E. L. (1938).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 Pentice Hall.
Denzin, N. K. (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Prentice-Hall.
Denzin, N. K. (1989).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s. Prentice-Hall.
Diploma Programme Language B guide. (2018).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October 9,2022 from: http:// www.cosmopolitanschool.de/wp content/uploads/2018/10/dp- language-B-guide.pdf
Diploma Programme Language A guide.( 2019).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Retrieved October 9,2022 from: https://www.holyheart.ca/wpcontent/uploads/ 2019/06/English-A-Literature-Guide-first-assessment-2021.pdf
Erickson, H. L. (2013). Concept 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B Position Paper.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Holliday, A. & Cooke, T. (1982).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ESP. Lancaster Practical Papers in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5 (Issues in ESP). University of Lancaster.
Hutchinson, T. & Waters, A.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mp, J. et al. (1998).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Krashen, Stephen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New York: Prentice-Hall.
Leech, Geoffrey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Leveridge.
Li, D., & Duff, P. A. (2018). Learning Chinese as a heritage language in postsecondary contexts.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hines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18–335. etrieved August 16, 2022 from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670706-14
Murdoch, J. (1998). The spaces of actor-network theory. Geoforum, 29(4), 357–374. Retrieved August 2, 2022 from https://doi.org/10.1016/s0016-7185(98)00011-6
McGinnis, S., Bauckus, S., & Kagan, O. (2007). In Heritage Language Education (pp. 14-17). essay, Routledge.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unan, D. (1991). Communicative tasks and the language curriculum. TESOL Quarterly, 25(2), 279-295.
Nunan, D.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einle & Heinle.
Nunan, D.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ile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teaching.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22 from http://www.tefl.net.
Rosch, E. (1999). Is Wisdom in the Bra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3), 222–224.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22 from https://doi.org/10.1111/1467-9280.00140
Swales, J. M. (1971). Writing Scientific English. London: Nelson.
Swales, J. M. (1990).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ort, J. C., Moss, T. W., & Lumpkin, G. T. (2009). Research i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Past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3(2), 161–194. Retrieved September 5, 2022 from https://doi.org/10.1002/sej.69
Sternberg, R. J. (2010). Teaching for creativity. In R. A. Beghetto & J. C. Kaufman (Eds.), Nurturing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pp. 394- 4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22 from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781629.020
Tyler, R.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on, I. G., Soter, A. O., & Murphy, K. P. (2011). Developing a model of Quality Talk about literary text. In Bringing reading research to life (pp. 142-169). Ess ay, Guilford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