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中文歌劇人物形象分析研究 ──以《西施》、《趙氏孤兒》和 《鄭莊公涉泉會母》為例
作者:林吳峻民
作者(外文):LINWU,JUN-MI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指導教授:劉晉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中文歌劇人物形象歷史題材改編互文性OperaCharacter imageHistorical themeAdaptationIntertextual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自20世紀開始,西洋歌劇之藝術形式在兩岸的社會環境中衍生出了各自的本土化創新與改造,並隨之產生了在地化的「延異」,湧現出兩岸各有特色的中文歌劇發展路徑、藝術方式與不同的樣態,在文化藝術的風貌上既有相同、相通的地方,又有由不同的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多樣化風格。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歌劇藝術在兩岸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在主題所要表達的價值觀、意識形態以及音樂技法上均有所區別,更反映出了兩岸歌劇創作者對於中文歌劇在地化本土發展的思維結構與認識上的異同。
本研究從現象出發,以當代兩岸四部中文歌劇為研究個案,透過互文性(Intertexuality)與行動素模式理論,運用文本分析法、曲式分析法與對比分析法等來探究兩岸歌劇創作者對歷史題材改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探析兩岸中文歌劇在人物形象創作過程中存在的共性與個性,以期把握兩岸中文歌劇的發展方向,豐富中文歌劇的理論基礎,擴大中文歌劇的研究視角,以此推進中文歌劇研究的更多可能性。
Since the 20th century, the artistic forms of Western opera have derived their own localized innova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and have subsequently produced localized "differences". There have emerged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paths, artistic methods, and different styles of opera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and similarities in cultural and artistic styles, as well as diverse styles generated by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s. In different social forms, the development of opera art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not only differs in the values, ideology, and musical techniques expressed in the theme, but also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hinking structure and understanding of opera creators on the localization and local development of opera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tarting from the phenomenon, this study takes four contemporary operas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as research cases, and will explore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opera creator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in their works adapted from historical themes through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action element model, using text analysis, musical form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xplore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of operas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s in the process of characterization creation, In order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pera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enric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hinese opera, exp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Chinese opera, and promot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Chinese opera research.
中文書目
戈曉毅。2014。《中國歌劇文學特性歷史審視與美學視野》。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
王文章。2011。《中國京劇藝術百科全書上卷》。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耀華。2010。《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史宏強。2018。《西方歌劇在中國的發展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江明淳。2016。《中國民間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臺北:五南。
居其宏。2003。《歌劇美學論綱》。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居其宏。2014。《中國歌劇音樂劇通史》,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於貝斯菲爾德。2004。《戲劇符號學》(Lire Le Theatre),宮保榮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金湘。2014。《探索無垠——金湘音樂論文集之二》。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科爾曼(Joseph Kerman)。2008。《作為戲劇的歌劇》(Opera As Drama),楊燕迪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宮修建。2017。《音樂線性結構功能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宮筱筠。2013。《純屬巧合?巴洛克義大利正歌劇與中國京劇之比較》。美國:ehgbooks出版社。
庫克(Nicholas Cook)。2016。《音樂分析指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高天康。2003。《音樂知識詞典》。蘭州:蘭州人民出版社。
張筠清。2004。《歌劇音樂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曉紅、徐曼、孟冬梅。2017。《名著賞析與影視改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陳慧珊。2016。《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紐約:ehgbooks出版社。
陳磊。2017。《中國歌劇藝術發展研究》。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曾永義。2004。《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
黃漢華。2017。《音樂符號意義生成之行為模式及互文性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塔拉斯蒂(Eero Tarasti)。2017。《音樂符號學理論》,黃漢華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趙敏懿、張靖婧。2018。《交響樂欣賞過程中曲式思維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趙曉輝。2018。《多維視角下中國歌劇藝術民族化研究》。北京 :中國商務出版社。
劉暄。2010。《歌曲與戲曲——歌劇藝術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的思考》。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劉錦宣。2007。《基礎和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樊祖蔭。2013。《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寫作教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樊祖蔭。2016。《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熱奈特。1999。《熱奈特論文集》(ReNaiTeLunWenJI),史忠義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錢苑、林華。2014。《歌劇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謝潑德(John Shepherd)、維克(PeterWicke)。2017。《音樂和文化理論》(Music and Cultural Theory),謝種浩譯。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薩莫瓦約。2003。《互文性研究》(Intertextuality research),邵煒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文期刊
白耀天。1986。西施考辨。《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四期,頁59-65。
伊新春。2005年。〈中國戲曲音樂與西洋歌劇音樂之比較〉。《戲劇文學》,第五期,頁96。
居其宏。1990。〈我國當代歌劇的歷史與現狀〉。《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二期,頁50-59。
居其宏。2001。〈邁入新世紀的中國歌劇和音樂劇〉。《人民音樂》,第四百二十五期,頁20-23。
居其宏。2006。〈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抉擇(上)——「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之爭」論評〉。《黃鐘》,2006年第二期,頁55-60。
居其宏。2006。〈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抉擇(下)——「20世紀中國音樂發展道路之爭」論評〉。《黃鐘》,2006年第三期,頁52-61。
居其宏。2008。〈從歷史中汲取詩情——評歌劇《霸王別姬》的一度創作〉。《人民音樂》,2008件第二期,頁43-47。
居其宏。2015。〈2015年中國歌劇音樂劇發展狀況回顧與分析〉。《藝術探索》,2016年第三期,頁112-117。
居其宏。2015。〈為人民的創作導向與中國歌劇的多元發展〉。《歌劇》,2015年第三期,頁24-29。
居其宏。2015。〈豐收年景的成色與思考——2014中國歌劇音樂劇創作年終盤點。《藝術評論》〉,2015年第二期,頁15-24。
居其宏。2018。〈新時代民族歌劇復興歷程盤點〉。《中國戲劇》,2018年第五期,頁4-7。
居其宏。2020。〈關於歌劇若干概念之我見〉。《當代音樂》,2020年第三期,頁5-8。
邵長超。2015。〈互文性理論的發展階段、現狀與問題分析〉。《文藝評論》,第五百零七期,頁124-130。
夏玉瑤、楊淑英。2010。西施形象考論。《大眾文藝》,2010年第十七期,頁127-128。
殷禎岑、祝克懿。2105。〈克里斯蒂娃學術思想的發展流變〉。《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 四期,頁86。
高嘉穗。2013。〈傳統戲曲運用於中文歌劇的難題與可能——以2008年的「新編現代中國歌劇」《桃花扇》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十七期,頁89-120。
曹磊。2015。〈聲音的顏色——歌劇《西施》中的配器特點研究〉。《通俗歌曲》,2015年第十期,頁106-107。
陳友人。1987。〈歌劇新作的盛會——1986年歌劇交流演出在長沙舉行〉。《戲劇報》,1987年第二期,頁63。
陳慧珊。2014。〈反思「跨界音樂」:從音樂多元本體觀論當代音樂之跨界〉。《音樂研究》,第二十一期,頁23-51。
曾道雄。1993。〈臺灣的中文歌劇〉。《表演藝術雜誌》,第七期,頁22-37。
程錫麟。1996。〈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996年第一期,頁72-78。
詹橋玲。2005。〈20世紀中國歌劇發展談概〉。《音乐研究》,第一期,頁75-83。
滿新穎。2009。〈金湘「歌劇思維」論觀產生背景、實質及其價值〉。《黃鐘》,2009年第四期,頁102-111。
趙琴。1994。〈回顧與反思——二十世紀中國歌劇的發展〉。《表演藝術雜誌》,第二十一期,頁50-73。
鄭藴。2014。〈論西方歌劇與中國戲曲演唱理念之異同〉。《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第六期,页68。
魏波。2012。〈論21世紀中國原創歌劇的多元化創作特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頁265-267。
羅婷。2001。〈論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論〉。《外國文學》,第八十四期,頁9-14。

學位論文
戈曉毅。2012。〈近代中國歌劇文學創作歷史特性歷史審視(1920年——1949年)〉。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博士論文。
王春蕾。2018。〈歌劇《趙氏孤兒》中「莊姬公主」與「麥菽」的人物形象塑造及演唱分析〉。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王貞。2018。〈歌劇《西施》中詠歎調《綢繆》創作特點與演唱分析〉。聊城大学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甘露露。2012。〈試論歌劇《西施》中鄭旦一角的藝術特色及表演體會〉。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李娜。2019。〈歌劇《趙氏孤兒》中的女中音唱段相關問題研究〉。山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候華。2013。〈古典歷史劇《趙氏孤兒》的改編研究〉。山西大學戲劇影視學系,碩士論文。
崔晗。2021。〈歌劇《趙氏孤兒》趙武的音樂形象研究〉。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碩士論文。
張玉胤。2019。〈臺灣當代中文歌劇研究——歌與劇的跨文化思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士論文。
張茹。2013。〈歌劇《趙氏孤兒》中的音樂特色——以莊姬公主的唱段為例分析其演唱風格和藝術處理〉。西安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張媛媛。2019。〈歌劇《西施》《請你用手指向越國》的演唱體會〉。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郭戈。2014。〈歌劇《趙氏孤兒》程嬰角色重塑〉。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碩士論文。
郭澤寬。2006。〈臺灣現代中文歌劇創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论文。
黃金梅。2021。〈互文性視角下的芥川龍之介《地獄變》〉。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班,博士論文。
黃美麗。2005。〈論20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民族化進程〉。西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趙南。2012。〈淺析歌劇《西施》中西施的人物與音樂風格〉。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趙璐璐。2017。〈金湘的「歌劇思維」研究〉。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博士論文。
劉昱昀。2016。〈《鄭莊公涉泉會母》歌劇與其文本研究〉。佛光大學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劉樹文在。2017。〈論民族歌劇《趙氏孤兒》的音樂比較與演唱分析〉。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碩士論文。
潘瓊。2014。〈20世紀90年代後中國古代歷史題材歌劇的多元化創作特徵〉。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鄭欣。2015。〈鄒靜之戲劇編劇藝術研究〉。西北大學戲劇與影視學院,碩士論文。
謝芳芳。2004。〈《浣紗記》故事源流考〉。蘭州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思維。《MBA智庫·百科網頁》。https://wiki.mbalib.com/zh-tw/%E6%80%9D%E7%BB%B4。截 取日期:2021年12月22日。
《延安文藝工作者座談》。《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頁》。http://cpc.people.com.cn/GB/33837/2534413.html。截取日期:2022年5月1日。
張憲堂、劉信成,《〈八月雪〉的反思》。http://www.fgu.edu.tw/~wclrc/drafts/Taiwan/liu-xin-cheng/Reflections%20on%20Snow%20in%20August%20in%20Theater.htm,截取日期:2022年5月10日。
張薇,《各家聯手推出歌劇〈趙氏孤兒〉》,《中國藝術報》。http://www.cflac.org.cn/ysb/2011-05/16/content_22771945.htm,截取日期:2022年5月6日。
《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BB%83%E8%BC%94%E6%A3%A0,截取日期:2022年5月10日。
《黃輔棠教授小提琴作品演出》。https://www.xuehua.tw/a/5ec88169dd5ce46178bdf3e0,截取日期:2022年5月10日。
《「座談會」作家的往年情誼,2008》。https://www.peopo.org/news/17516。截取日期:2022年5月10日。

節目冊
《西施》節目手冊。台北:台北歌劇劇場,2001。
《鄭莊公涉泉會母》節目手冊。台北:台北歌劇劇場,20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