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大陸智慧社區治理研究—以廣東省東莞市為例
作者:李玉春
作者(外文):LI, YU-CHUN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行政管理學研究所(含博、碩專班)
指導教授:邱志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中國大陸智慧社區公共行政社區治理公共價值Mainland ChinaSmart CommunityPublic AdministrationCommunity GovernancePublic Val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0
智慧社區治理是當今世界前沿性課題。在自上而下部署推動和自下而上創新探索共同作用下,中國大陸智慧社區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大量實踐創新不僅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也不斷驅動智慧社區治理轉型。這其中蘊含著中國特色政治邏輯以及對應治理路徑。一方面,智慧社區治理在當前中國大陸基層治理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基層治理體系優化提供動力支持;另一方面,在中國大陸基層治理實踐中,智慧社區治理路徑選擇也受到影響於中國大陸特色政治制度,社區治理轉型過程充滿技術與制度的張力,融合與發展遇到問題和挑戰需要深入研究。
因此,如何破解智慧社區治理,探索出智慧社區治理高品質發展的道路,需要展開深入研究。所以本研究選取中國大陸智慧社區治理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採用次級資料分析法和深度訪談法,聚焦智慧社區治理實踐遇到的突出問題,立足公共行政學科視角,嘗試以案例為基礎,將廣東省東莞市作為典型個案全景呈現,通過點面結合的分析,深入闡釋中國大陸智慧社區治理的內在邏輯,探尋有效推進智慧社區治理的技術路徑。基於對智慧社區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對協力治理、網絡治理、敏捷治理等相關治理理論的梳理,本研究從整體上呈現「理念-組織-路徑」分析架構,結合個案探索實踐,對中國大陸智慧社區治理展開系統分析。
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特色智慧社區治理模式,是由價值理念、組織形態、運作模式及績效衡量等方面構成,具體内容呈現:第一,價值理念引領智慧社區治理方向;第二,組織形態打造智慧社區治理基石;第三,運作模式展示智慧社區治理之道;第四,績效衡量公共價值執行面向。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is a cutting-edge topic in the world today. With the combined efforts of top-down deployment and bottom-up innovation, the pace of smar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mainland China has been accelerating. Numerous practical innovations have not only effectively improved grassroots governance efficiency but also driv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se developm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logic and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paths in China. On one hand,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urrent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actices in mainland China, providing momentum for optimizing the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 choice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path in mainland China is influenced by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system, leading to tensions between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al aspects during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aspects face challenges that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refore, in-depth research is needed to decode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explore the path for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mainland China and aim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y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research employ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emphasizing prominent issues encountered in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study attempts to present a panoramic view by using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a typical case study, employing an analysis that combines both specific cases and a holistic approach to elucidate the intrinsic logic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mainland China. Furthermore, it seeks to explore effective technological pathways for promoting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re concept of smart community and a review of related governance theories such a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network governance, and agile governance, this research adopts an analysis framework of “ideas-organizations-paths” while integrating case explorations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istinctive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in mainland China is composed of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value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perational models,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pecifically, the model encompa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values serve as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secondly,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thirdly, operational models demonstrate the way of smart community governance; fourthly,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focuses on the execution of public value.
中文部分
于文軒(2022)。奔跑的大象:超特大城市的敏捷治理。學海,(1):139-149。
丁宏、王巍(2006)。我國社區治理中的多元主體博弈分析。長沙大學學報,(01):24-2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2016)。習近平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中國大陸自然資源部(2019)。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技術大綱,2019年3月25日,取自https://zrzyt.zj.gov.cn/art/art128995531631148.html.
王小芳、王磊(2019)。「技術利維坦」:人工智慧嵌人社會治理的潛在風險與政府應對。電於政務,(5):94-101。
王天福、郭欣怡、王碧豔(2021)。城鄉社區協商民主的機制、價值和發展路徑。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厳),(1):107-114。
王志立(2019)。以人民為中心的基層社會治理邏輯與實現路徑。領導科學,(1):15-18。
王世強(2012)。「社會企業」概念解析。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5):495-500。
王芳、陳進華(2019)。城市社區協商:從基層民主到社區共治的內在邏輯及實踐路徑。江海學刊,(5):148-154。
王曉路(2016)。智慧社區建設探討。智慧建築與城市資訊,(3):71-74。
王喜富、陳肖然(2015)。智慧社區:物聯網時代的未來家園。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王東傑、謝川豫(2020)。多重嵌入:黨建引領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機制——以A省T社區為例。天津行政學院學報,(6):75-84,95。
王翔林(1993)。結構功能主義的歷史追溯。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37–42。
王海榮、閆辰(2018)。突出政治功能: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內在要求。理論導刊,(8):46-52。
王振江(2022)。新時代社區黨組織引領社區治理之道。學理論,(12):62-64。
王浦劬(2012)。中國的協商治理與人權實現。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45-50。
王浦劬(2013)。中國協商治理的基本特點。求是,(10):36-38。
王晨(2022)。基於公共價值的城市數字治理:理論闡釋與實踐路徑。理論學刊,(4):161-168。
王琳、漆國生(2010)。城市社區治理與保障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王濤(2013)。關於非政府組織採納與社區治理的思考。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3):40-41。
王傑秀、何立軍(2017)。構建「政社協同,精準幫困」新模式——成都市武侯區的創新實踐與啟示。中國民政,(7):29-32。
毛一敬(2020)。社區網格化治理的實踐差異與有效治理邏輯——基於蘇州、東莞兩地網格化治理實踐的分析。地方治理研究,(3):11-23,78。
本清松、彭小兵(2020)。人工智慧應用嵌人政府治理:實踐、機制與風險架構一一以杭州城市腦為例。甘肅行政學院學報。(3)29-42,125。
代佳欣(2020)。從割裂到彌合:政府技術滑理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學習與實踐,(1):76-84。
包心鑒(2013)。論協商民主的現實政治價值和制度化構建。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1):3-8。
石發勇(2005)。城市社區民主建設與制度性約束——上海市居委會改革個案研究。社會,(2):73。
丘昌泰(2007)。鄰避情結與社區治理:台灣環保抗爭的困局與出路。台北市:韋伯文化。
申悅、柴彥威、馬修軍(2014)。人本導向的智慧社區的概念、模式與架構。現代城市研究,(10):13-17。
白淨(2022)。文本分析如何應用到資料類內容創作中。新聞與寫作,(2):105-109。
史璐(2011)。智慧城市的原理及其在中國大陸城市發展中的功能和意義。中國科技論壇,(5):97-102。
包國憲、王學軍(2013)。中國大陸政府績效治理體系構建及其對策建議。行政論壇,(6):1-7。
田祚雄、徐文娜(2019)。社區治理主體間的利益博弈與困境破解——以商品房住宅社區M花園為例。復旦城市治理評論,(1):164-186。
朱建剛、王涵(2021)。黨主導共治:社區實驗視角下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再生產。中國公共行政,(5):6-14。
朱琳、萬遠英、戴小文(2017)。大數據時代的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研究。長白學刊,(6):118-124。
朱衛卿(2017)。中國共產黨領導社區協同治理的行動邏輯。領導科學,(5):10-13。
朱懿(2021)。城市社區智慧治理的整合機制研究。企業經濟,(3):80-87。
伍滿桂譯(2016)。莫爾著。創造公共價值:政府戰略管理。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普生(2020)。數位鄉村與資訊賦能。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69-79。
池忠仁、陳雲(2008)。上海城市網格化管理模式探討。科技進步與對策,(1):43。
向春玲(2011)。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18個經典案例。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任嶸嶸、齊佳麗、蘇露陽(2021)。敏捷治理:一個新的管理變革——研究述評與展望。技術經濟,6(8):133-144。
李子瑋(2013)。台北市社會住宅政策之探討:政策工具觀點。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大宇、章昌平、許鹿(2017)。精準治理:中國場景下的政府治理典範轉換。公共管理學報,(1):113-120。
李永周、楊雨涵、胡琪琳(2023)。城市社區治理人才隊伍建設的模式創新—從「三支柱」到「五力量」。行政科學論壇,10(4):32-37。
李明(2014)。大數據技術與公共安全資訊共享能力。電子政務,(6):10-19。
李和中(2001)。西方公共管理市場化取向的意義及啟示。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563-569。
李峰(2018)。社區協商治理的進路與方略。重慶社會科學,(9):25-35。
李德仁、姚遠、邵振峰(2014)。智慧城市中的大數據。武漢大學學報(資訊科學版),(6):631-640。
李超民(2019)。智慧社會建設:中國願景、基本架構與路徑選擇。寧夏社會科學,(2):118-128。
李斌(2021)。邁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國社區治理。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6):140-146。
李達(2017)。民主監督:城市社區治理中的重要手段。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3):137-140。
李曉峰(2021)。社區協商治理的實踐價值、問題甄別與實踐路徑。黨政研究,(2):113-120。
李鵬(2004)。新公共管理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鳳舞(2023)。賦權增能理論視域下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路徑探析——以L社區治理實踐為例。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3(4):23-29。
吳光芸(2007)。利益相關者合作邏輯下的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結構。城市發展研究,(1):82-86。
吳旭紅、何瑞(2019)。智慧社區建設中的行動者、利益互動與統合策略:基於紮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甘肅行政學院學報,(6):81-95,127-128。
吳曉林(2017)。結構依然有效:邁向政治社會研究的結構-過程分析典範。政治學研究,(2):96-108,128。
吳偉光(2016)。大數據技術下個人資料資訊私權保護論批判。政治與法律,(7):116-132。
吳海琳(2020)。找回「社會」賦能的智慧社區建設。社會科學戰線,(8):231-237。
吳勝武(2013)。關於智慧社區建設的若干思考。寧波經濟(三江論壇),(3):7-12。
吳曉霞(2018)。基層治理現代化中的協商民主。科學社會主義,(2):121-125。
宋煜(2014)。社區治理視角下的社區社會組織資訊化問題研究。學習與實踐,(9):95-102。
宋煜(2015)。社區治理視角下的智慧社區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電子政務,(6):83-90。
宋煜,王正偉(2015)。「互聯網+」與基層治理秩序再造。社會治理,(3):134-141。
宋君(2018)。智慧治理:公共行政治理模式變遷中的價值整合。領導科學,(8):25-28。
宋紅紅、方甜、徐喬、陳江、邵春蕾(2017)。「互聯網+社區」治理模式創新問題研究—以國內典型智慧社區為例。中國商論,(6):167-169。
宋曉娟、王慶華(2020)。智慧社區:主體間新關係與治理新形態陰。電子政務,(4):121-128。
沈嬌娜、吳猛(2019)。試析社區治理的源頭路徑。行政與法,(8):87-91。
巫細波、楊再高(2010)。智慧城市理念與未來城市發展。城市發展研究,(11):56-67。
杜明芳(2020)。新型智慧城市理論、技術與實踐。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汪碧剛(2017)。未來生活—2019年中國智慧社區發展報告。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汪輝勇(2008)。公共價值含義。廣東社會科學,(5):56-61。
肖立輝(2013)。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內涵、制度體系及價值。中國黨政幹部論壇,(7):15-18。
佘君玗(2018)。社區居民委員會主體地位和居民立體作用的共生機制:以黃石市S社區為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武漢。
何平立(2009)。衝突、困境、反思:社區治理基本主體與公民社會構建。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0-31。
邱夢華(2019)。城市社區治理(第二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邱澤奇譯(2005)。Babbie著。社會研究方法。北京:華夏出版社。
郎友興、葛俊良(2020)。作為工具性機制的協商治理。浙江社會科學,(1):13-22,155。
尚治宇、樊靜靜、孫鑰、李想(2020)。智慧社區建設現狀及標準化工作探索。互聯網經濟,(22):47-51。
林尚立(2020)。社區黨建:中國政治發展的新生長點。上海黨史與黨建,(3):10-13。
林尚立、趙宇峰(2012)。中國發展的政治基礎——以人民民主為中心的考察。學術月刊,(5):17-27。
林榮遠(譯)( 1999)。Tinnies, F著。共同體與社會-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長山(2019)。智慧治理時代的社會組織規則創新。學習與探索,(8):84-94。
周志忍(2007)。公共組織績效評估:中國實踐的回顧與反思。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6-33。
周桂清(2022)。東莞實施基層基礎強化工程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2022年1月18日,取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805426.html。
周愛民(2021)。利益相關者視域下城市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城市發展研究,28(9):22-25。
周愷、閆岩、宋斌(2012)。基於互聯網的規劃資訊交流平臺和公眾參與平台建設。國際城市規劃,(2):103-107。
姚茂華等(2019)。技術理性與治理邏輯:社區治理技術運用反思及其跨越。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08-116。
康之國(2019)。「互聯網+」時代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研究。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1(6):60-67。
邵亞萍(2020)。精細化社會治理的挑戰及應對策略。長白學刊,(6):106-114。
邵國松譯(2010)。[美]簡·E.芳汀著。構建虛擬政府:資訊技術與制度創新。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俞可平(2002)。全球治理引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20-32。
俞可平(2000)。治理與善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8)。中國大陸治理變遷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俞可平(2009)。國家治理評估:中國大陸與世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姜方炳(2015)。共同體化:城市社區治理的功能性轉向—走出社區治理困境的一種可能思路。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5):74-81。
姜宇琪(2021)。「智慧社區」治理建設路徑探索。區域治理,(9):66-69。
姜曉萍、張璿(2017)。智慧社區的關鍵問題:內涵、維度與品質標準。上海行政學院學報,18(6):4-13。
胡吉明、張曉娟(2018)。服務型政府建設中的智慧政務研究與應用進展。資訊資源管理學報,(3):36-46。
胡加燕(2022)。青年志願服務在社區治理中的優勢、困境與路徑探究——以德陽市旌陽區青年志願者協會為例。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12):7-9。
胡衛衛、張迪(2022)。城市社區智慧治理共同體的建構邏輯及運行機制研究——基於成都市成華區「智慧·家空間」的實證考察。電子政務,(9):15-26。
范銳平(2017)。堅持在黨的領導下構建新型基層治理體系的實踐與思考。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1):1-4。
沈費偉(2019)。智慧治理:「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變革新模式。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4):10l一108。
侯魯民(2021)。大數據時代下城市智慧社區治理體系構建與優化。中國科技資訊,(7):105-106。
夏肇玲(2017)。智慧社區將進入AI物聯時代。中國信息化,(2):70-73。
高峰(2022)。法治設計需與智慧社區治理同步。人民論壇·學術前沿,(3):100-103。
高紅(2017)。論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制度:公共價值管理的視角。求實,(7):43-53。
袁方(1997)。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徐永祥(2017)。聯動社區治理,創新基層建設。洞察中國,(22):26-29。
徐延輝、龔紫鈺(2014)。城市社區利益相關者: 內涵、角色與功能。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43(2):104-111。
徐陽、肖剛、騰豔(2021)。社區社會企業的發展困境與思考。三晉基層治理,(4):63-67。
徐震(1995)。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正中書局。
徐龍順、蔣碩亮(2020)。大數據場域中社會治理現代化:技術嵌人與價值重塑。甘肅行政學院學報,(3):81-89。
孫柏瑛、張繼穎(2019)。解決問題驅動的基層政府治理改革邏輯一一北京市「吹哨報到」機制觀察。中國行政管理,(4):74-80。
孫柏瑛(2020)。中國之治: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五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唐皇鳳(2020)。協商治理的中國實踐:經驗、問題與展望。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79-86。
唐皇鳳(2021)。完善黨全面領導基層治理制度。中國黨政幹部論壇,(8):23-27。
耿雲、王小戰、張建波(2017)。基於社會網絡分析的社區治安模式比較研究——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8):23-30。
曹海軍、侯甜甜(2021)。敏捷賦能視角下的數位政府建設:實踐緣起與理論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61(6):170-178,235。
曹海軍、侯甜甜(2021)。新時代背景下智慧社區建設:價值、邏輯與路徑。廣西社會科學,(2):1-7。
曹海軍、侯甜甜(2020)。區塊鏈技術驅動社會治理創新:價值審視、可能挑戰與路徑展望。東南學術,(4):103-111。
曹海軍(2018)。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政治學研究,(1):95-98。
曹陽、甄峰、席廣亮(2019)。大數據支撐的智慧化城市治理:國際經驗與中國策略。國際城市規劃,(3):71-77。
郭道久(2017)。強國家—強社會。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郭聖莉、張良(2018)。改革開放40年中國城市社區治理的實踐與創新機制。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冠清等譯(2015)。Elinor Ostrom著。公共資源的未來——超越市場失靈和政府管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馬慶鈺(2005)。關於「新公共服務」的解讀。中國行政管理,(2):67-82。
習近平(2018年12月19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第1版。
習近平(2021):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求是,(6):1。
黃宇、黃蕾(2018)。智慧社區建設與治理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基於國內72篇核心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中國管理資訊化,21(23):186-189。
陳立文、張田、趙士雯(2020)。基於SNA的智慧社區專案風險傳導路徑研究。管理現代化,40(1):101-104。
陳吉棟、董惠敏、杭穎穎譯(2018)。瑞恩.卡洛、邁克爾.弗魯姆金、伊恩.克爾著。人工智慧與法律的對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向明(2003)。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其南(2014)。社造思想的一些理論性的回顧,載于王本壯等著。落地生根:台灣社區營造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自立(2016)。智慧社區治理的實踐經驗與關鍵問題。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3):24-28,124-125。
陳亞萍(2020)。新型智慧社區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研究。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陳亮(2018)。分類引領與功能優化:新時期下黨建引領社區自治、共治的邏輯與路徑。天府新論,(1):10-17。
陳亮、王彩波(2015)。協商治理的運行邏輯與優化路徑一個基於「話語、公共主題與協商過程」的分析架構。理論與改革,(4):15-19。
陳家剛(2017)。協商民主:制度設計及實踐探索。國家行政學院學報,(1):15-19。
陳苑婷(2019)。廣州市P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的實施困境與對策研究。廣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南寧。
陳炳輝(2016)。國家治理複雜性視野下的協商民主。中國社會科學,(5):23-29。
陳振明(2000)。評析西方的「新公共管理理論」範式。中國社會科學,(6):45-56。
陳振明(2003)。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運動述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樹文、匡海波(2005)。論城市社區經濟組織的管理。科學與管理,(5):63-64。
陳進華(2017)。中國城市風險化:空間與治理。中國社會科學,(8):43-60,24-205。
陳國富(2021)。大數據視域下推進智慧社區治理創新。創新,15(4):12-21。
陳偉東(2018)。社區行動者邏輯:破除社區治理難題。政治學研究,(8):103-106。
陳偉東(2021)。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基層社會治理變遷的內在邏輯。社會主義研究。(6):101-107。
陳偉東、吳猛(2005)。社區自組織與直選成本——以武漢市柴東社區和寧波市澄浪社區為個案。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11-18。
陳偉東、李雪萍(2004)。社區治理主體:利益相關者。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71-73。
陳偉東、陳艾(2017)。居民主體性的培育:社區治理的方向與路徑。社會主義研究,(4):88-95。
陳曉春、謝瑤(2019)。「三共」社會治理格局智慧化的政策創新研究。理論探討,(1):23-29。
陳濤、劉宜林、梁哲豪、陳思(2021)。城鄉社區治理中居民網絡參與行為研究。中國公共行政,12:96-102。
費孝通(1985)。費孝通社會學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費孝通(2001)。費孝通文集(第15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桂玉(2014)。社區治理路徑的選擇—基於政策網路的分析。雲南行政學院學報,16(3):36-41。
桂舟(2019)。多元主體參與河南城鄉社區治理聯動機制創新探究。區域治理,(28):19-21。
賈娜娜(2019)。智慧社區服務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山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濟南。
許寶君、陳偉東(2017)。社區治理理念創新及其技術實踐。中州學刊,(7):73-79。
柴彥威、郭文伯(2015)。中國城市社區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路徑。地理科學進展,(4):68-74。
曼紐爾·卡斯特(2001)。網絡社會的崛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梁麗(2019)。智慧社區與智慧北京—北京市智慧社區實踐與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馮奎、楊冰之、彭璐(2017)。城市治理智慧化的內涵及架構體系。區域經濟評論,(6):85-92。
康春鵬(2012)。智慧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應用。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10-15。
陶文昭(2005)。電子政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程欣榮(2021)。「智慧花果園」在智慧社區建設中的創新。傳媒,(22):78-80。
曾水英、殷冬水(2023)。當代中國城市社區共同體構建何以可能?——以基層協商治理實踐為分析中心。長白學刊,(3):34-42。
舒振琴(2015)。新公共服務理論對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啟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
黃曉春(2018)。技術治理的運行機制研究:關於中國城市治理資訊化的制度分析。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雷雨諾(2018)。中國大陸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典範選擇與路徑構想。深圳大學學報,(3):9-13。
崔元培、魏子鯤、薛慶林(2022)。「十四五」時期鄉村數位化治理創新邏輯與取向。寧夏社會科學,(1):103-110。
彭勃(2020)。技術治理的限度及其轉型:治理現代化的視角。社會科學,(5):3-12。
楊志軍(2010)。多中心協力治理模式研究。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3):42-49。
楊容(2008)。論非政府組織的社區功能定位。社會主義研究,(1):79-80。
楊海濤、李德志(2010)。政策網絡視角下的社區治理失靈問題研究。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529-534。
楊丹華(2010)。政策網路治理及其研究述論。理論導刊,(7):91。
楊宏山、黨華舉(2011)街道辦事處改革與城市社區建設。城市觀察,(5):81-87。
楊敏(2007)。作為國家治理單元的社區——對城市社區建設運動過程中居民社區參與和社區認知的個案研究。社會學研究,(4):139。
楊雅廈(2018)。智慧社區建設對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變革及其優化研究。中國行政管理,(11):153-155。
楊偉國、韓軼之、王靜(2023)。宜制度變遷動因研究:一個基於新制度主義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3):26-36。
楊愛平、餘雁鴻(2012)。選擇性應付:社區居委會行動邏輯的組織分析—以G市L社區為例。社會學研究,27(4):105-126,243-244。
張大維(2021)。包容性協商:中國社區的協商系統模式與有效治理趨勢。行政論壇,(1):105-112。
張永理(2004)。社區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平、吳子靖、侯德媛(2020)。中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動力因素與類型闡釋——基於42個實驗區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社會主義研究,(4):81-89。
張成崗、張仕敏、黃曉偉(2018)。資訊技術、數位鴻溝與社會公正一新技術風險的社會治理。中國科技論壇,(5):136-144。
張金慧(2017)智慧社區治理的未來發展。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6):86-88。
張欽朋(2012)。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評析。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4(06):18–22。
張建鋒(2021)。數字治理:數位時代的治理現代化。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張貴群(2021)。社會治理共同體:理論內涵、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24-132。
張曉(2021)。數位化轉型與數位治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張耘、胡睿(2018)。超大型城市智慧化治理體系建設研究——基於整體性治理理論。行政管理改革,(6):34-37。
張敏(2015)。協商治理:一個成長中的新公共治理典範。江海學刊,(5):137-143。
張雪霖(2021)。街居治理共同體:街道辦事處改革的新方向與路徑。城市問題,(1):73-80。
張福磊、曹現強(2019)。城市基層社會「技術治理」的運作邏輯及其限度。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3):87-95。
張燕、餘慶澤(2015)。中國大陸智慧雲社區公共資訊平台構架與應用功能研究。科技管理研究,35(13):29-33,38。
張翼(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視野下的社區轉型與社區治理效能改進。社會學研究,(6):1-19,241。
張鋒(2019)。以智慧化助推城市社區治理精細化研究——基於上海市楊浦區控江路街道的實證分析。城市發展研究,(3):12-18。
張鋒(2020)。大數據視域下中國大陸特大城市應急管理模式的反思與重構。城市發展研究,(9):12-18。
張鋒(2019)。特大型城市風險治理智慧化研究。城市發展研究,(9):155-159。
張鋒(2020)。基於大數據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治理研究。理論視野,(9):67-73。
張鵬(2017)。智慧社區公共服務治理模式、發展阻礙及整體性治理策略。江淮論壇,(4):70-76。
張麗娜、袁何俊(2006)。後新公共管理改革:作為一種新趨勢的整體政府。中國行政管理,(9):83-90。
張雙喜(2015)。社會淪理方式網格化創謝。人民論壇,(32):161-163。
張聰叢、王娟、徐曉林等(2019)。社區資訊化治理形態研究—從數位社區到智慧社區。現代情報,(5):143-155.
張豔國、朱士濤(2017)。互聯網+社區服務:智慧社區服務新趨勢。江漢論壇,(11):139-144。
趙靜、薛瀾、吳冠生(2021)。敏捷思維引領城市治理轉型:對多城市治理實踐的分析。中國行政管理,(8):49-54。
葉林、宋星洲、邵梓捷(2018)。協同治理視角下的「互聯網+」城市社區治理創新:以G省D區為例。中國行政管理,(1):18-23。
葉穎(2020)。整體性治理視角下基層社會治理制探究一一以北京市「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為例。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41-45。
董禮勝、王少泉(2014)。莫爾的公共價值管理理論述評。青海社會科學,(3):19-26。
翟雲(2019)。整體政府視角下政府治理模式變革研究——以浙、粵、蘇、滬等省級「互聯網,政務服務」為例。電子政務,(10):39-50。
蔡大鵬(2015)。智慧社區建設及發展範例。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
蔡立輝(2003)論當代西方政府公共管理及其方法。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6-32,52-122。
蔡禾(2012)。利益訴求與社會管理。廣東社會科學,(1):209-216。
鄧沁雯、王世福、鄧昭華(2017)。城市社區智慧治理的路徑探索——以佛山張槎「智慧城市管家」為例。現代城市研究,(5):35-46。
潘小娟(2011)。社會企業初探。中國行政管理,(7):20-23。
潘忠志、錢宇、王寶安、李忠閣(2007)。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企業社區治理機制研究。東北電力大學學報,(5):4-6。
鄭士源、徐輝(2005)。網格及網格化管理綜述。系統工程,(3):4。
鄭戈(2016)。在鼓勵創新與保護人權之間——法律如何回應大數據技術革新的挑戰。探索與爭鳴,(7):79-85。
鄭永君(2018)。社會組織建設與社區治理創新——廈門市「共同締造」試點社區案例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46-52。
鄭長旭(2013)。非政府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功能分析。中國經貿,(4):89-91。
鄭杭生、黃家亮(2012)。當前中國大陸社會管理和社區治理的新趨勢。甘肅社會科學,(6):1-8。
鄭從卓、顧德道、高光耀(2013)。中國大陸智慧社區服務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33(9):53-56。
劉宏鈺(2015)。新公共治理的創新思潮。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5(2):177-184。
劉晉飛(2018)。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東莞市基層多元共治經驗探討。中共珠海市委黨校珠海市行政學院學報,(2):56-62。
劉鑫、宋崴(2020)。長春市智慧城市發展狀況研究。中國地名,(04):66。
劉傑、彭宗政(2015)。社區資訊化理論與實務。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2013)。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簡敏、張亞輝(2020)。智慧社區資訊化建設發展與效能提升。重慶行政,21(6):106-109。
盧福營、高健(2019)。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的局限與拓展——寫在後陳村務監督委員會誕生15周年之際。浙江社會科學,(7):66-72,157。
錢慧(2018)。整體性治理視角下城市社區治理創新研究——以上海市L智慧社區建設為例,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廣州。
錢全(2019)。基層治理結構轉型研究——「再造一共治」的一個分析架構。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18-38。
穆陽、肖傳龍、張鄭武文(2019)。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優化路徑。管理觀察,(26):43-44。
鄲嘯(2013)。論社區治理的轉變—從科層制到政策網路。領導科學,(20):25-27。
鄲嘯(2014)。社區治理的政策網路、要素關係、主要功能與形成路徑。領導科學,(5):24-25。
鄲嘯(2014)。政策網絡:社區治理研究的新架構。湖北社會科學,(2):36-41。
魏濤(2011)。城市社區網格化管理模式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大連。
羅峰(2008)。社區公共治理與和諧社區的組織化構建。中國行政管理,(8):96-100。
韓兆柱、翟文康(2016)。公共價值管理理論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應用研究。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4):75-84。
韓志明(2020)。從「互聯網,」到「區塊鏈,」:技術驅動社會治理的資訊邏輯。行政論壇,27(4):68-75。
韓新(2022)。智慧社區導論。上海: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
韓新、馬夢飛、時宇(2022)。智慧社區應用場景與典型案例。上海:上海科技大學出版社。
薛曉源、陳家剛(合譯)(2007)。Peters, B. G. 著。制度理論:問題與展望,載于薛曉源、陳家剛(主編),全球化與新制度主義。台北:五南。
謝小芹、任世輝(2022)。數字經濟時代敏捷治理驅動的超大城市治理——來自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證據。城市問題,(2):86-95。
謝宇(2019)。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中的社區治理精準化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92-94。
魏崇輝、王岩(2021)。新時代協商治理:內在機理與基本立場。理論與改革,(1):108-118,155。
魏璽、甄峰、孔宇(2023)。社區智慧治理技術框架構建研究。規劃師,39(3):20-26。
顏佳華、王張華(2019)。數位治理、資料治理、智慧治理與智慧治理概念及其關係辨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25-30,88。
顏鷹、王胡應(2013)。智慧社區標準化建設工作探索。標準科學,(11):46-57。
顧麗梅(2005)。新公共服務及其對我國公共服務改革之啟示。南京社會科學,(1):38-45。
饒常林、常健(2011)。我國城市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變遷與制度完善。機構與行政,(03):56-56。

英文部分
Borgatti,S.P.&P.C.Foster(2003).The Net-work Paradigm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y-pology. Journal of Management,29(6):991-1013.
Bozeman,B.(2002).Public:Value Failure: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145-161.
Bingham-hall,J.&S.Law(2015).Connected or Informed ?: Local Twitter Networking in London Neighbourhood .Big Data & Society , 2(2):1-17.
Chang,V.&M. Ramachandran, etal(2016). A Resiliency Frame work for an Enterprise Cloud.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36(1):155-166.
Chatfield,A.T,Reddick,C.G.(2017).Customer agility and responsiveness through big data analytics for public value creation:A case study of Houston 311 on-demand servic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6(10):23-36.
Choi,J.&Kim,H.M.(2021).State-of-the-art of Korean smart citie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ejong smart city plan. Smart Cities for Technological & Social Innovation,(23):98-112.
David,N.(2018).Democratizing Government: What We Know About E-Government and Civic Engagement(pp.73-96).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Dangelico,R.M.(2015).SmartCities:Definitions,Dimensions,Performance,andInitiatives.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2(1):3-21.
Deakin,M.(2017).Smart cities: the state-of-the-art and governance challeng.Triple Helix, 1(1):7-21.
DeLeon,Linda&Robert,B.Denhardt(2000).The Political Theory of Reinven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60(2):89-97.
Doz,Y.L.,Kosonen,Y.L.&Kosonen,M.(2010).Embedding Strategic Agility:A Leadership Agenda for Accelerating Business Model Renewal. Long Range Planning, 43(3):370-382.
Faraji,S.J.,Jafari,Nozar,M.&Arash,M.(2019).The analysis of smart governance scenarios of the urban culture in multicultural cities based on two concepts of “cultural intelligence”and“smart governance”.GeoJournal, (86):357-377.
Fink,A.(2018).Bigger data, less wisdom: the need for more inclusive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in social service provision. AI&SOCIETY, 33(1):61-70.
Flynn,J.(2007).From New Public Management to Public Value:Paradigmatic Change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3):14-25.
Foster,C.Kesselman(1998).The Grid :Blue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pp.34-37)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Gall, M.D., Gall, J. P., & Borg, W. R. (2003).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7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Hao Zheng and Chuan-Yuan Peng(2020).Analysis on Innovation Path of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under New Era Backgr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ew Developm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4(1):53-64.
Hillery, G.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20):111-123.
Iqbal Amna& Olariu Stephan(2020). A Survey of Enabling Technologies for Smart Communities. Smart Cities, 4(1):54-77.
Justyna Winkowska, Danuta Szpilko&Sonja Pejié(2019). Smart city concept in the light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Production and Services,11(2):56-78.
Kim Mi Jeong(2021).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mart city in relation to citizen adoption towards sustainable smart living. Habitat International, (6):108.
Kooman,J.(1993). Governance and Governability : Using complexity , Dynamics and Diversity(pp.4).London :Sage.
Kumar,H.,Singh,M.K.&Gupta,M.P.(2016).Smart Governance for Smart Citi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rom Social Media Practices.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aitinen,I.&Piazza,R. (2019). Smart City Community Engagement Through Learning.Singapore:Springer.
Lee,N.(2018).Detecting Racial Bias in Algorithms and Machine Learning , Journa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Ethics in Society , 16(3):252-260.
Lima,T., Barbosa,C.E.& Souza,J.M.(2017). Analysing agile governance processes in the Brazilian Government scenari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6(2):131-150.
Manuel,Castells(2001).The Internet Galaxy: Reflections on the Internet, Business, and Society(pp.29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Quire,Scott(2021). Urban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mart Cityism,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hallenges for Urban E-Plan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lanning Research, 10(3): 1-18.
Mergel,I., Whitford, A.B.&Ganapati, S.(2020). Agile: A New Way of Govern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9(2):15-22.
Michclucci,F.V&DeMarco,A.(2017). Smart communities inside Local Governments :A Pie in the Sk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30(1):2-14.
Mila,Gasco(2020).Beyond Smart and Connected Governments Sensor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Public Sector: Sensors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Public Sector. Computer networks, (12):34-48.
Milakovich,A., V.S.Gopinath&R.Lysecky,etal(2012). Automated Software Generation And Hardware Coprocesssor Synthesis for Data-Adaptable Reconfigurable Systems .IEEE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Workshops on Engineering of computer Based Systems, 15-23 .
Moore,M.H.(1995).Creating Public Value: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pp.25-36) .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ur,M.A.,Abdel,R.A.&Fadlalla,A.(2008).A Context-Based Integrative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Initiatives.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5):448-461.
Pal,N.&Pantaleo,D.C.(2005).The Agile Enterprise .Boston:Springer US.
Robert,B.Denhardt&Janet,Vinzant,Denhart(2000). the New public service: Serving Rather the Steering . Public Adminisrtation Review , 60(6):549-559.
Robert,Denhardt(1999).The Fu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Management:An Interactive Journal ,4(2):359-367.
Sarangi,Dhananjaya et al(2002).Smart City E-Governance Through Intelligent ICT Framework.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Service Sector,14(2):1-22.
Sebastian(2018).Challenges in Data and Citizen-centric Smart City Governance(pp. 127-151)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ebastian,Heilmann(2009).Maximum Tinkering under Uncertainty : Unorthodox Lessons form China ?.Modern China , (4):25-38.
Soundararajan,V., Sahasranamam,S.&Khan Z, et al(2021).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ance of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in emerging market supply chains:An agile governa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56(2):1-13.
Soumaya,Ben,Letaifa(2015).How to strategize smart cities:Revealing the SMART model.Journal of BusinessResearch,68(7):1414-1419.
Stoker,Gerry(2006).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36 (1):41-57.
Teece,D.J.,Peteraf,M.A.&Leih,S.(2016).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Agility:Risk,Uncertainty and 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 in the Innovation Economy.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58(4):13-35.
Tian,Tian(2020).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Fitness and Health in Smart Communities in the New Era.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7(10):45-62.
Thomas,Lemke(2015).New Materialisms ; Foucault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ings , Theory.Culture Society , 32(4):53-68.
Van,Veenstra,A.F.&Janssen M.(2012).Investigating Outcomes of T-government Using a 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pproach. Electronic Government,(02):187-197.
Viktor Mayer(2014).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dvance,(08): 181-183.
Walser,K.&Haller,S.(2016).Smart Governance in Smart Cities(pp.19-46). Wiesbaden: Springer Fachmedien.
Wellman, B.(1983). Network analysis: Some basic principles. Sociological Theory, 1(1):155–200.
Weijun Gao,Liyang Fan,Yoshiaki Ushifusa,Qunyin Gu,Jianxing Ren (2016).Possibility and Challenge of Smart Community in Japan.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1(6): 109-118.
Wong,L.&Poon,B.(2005).From Serving Neighbors to Recontrolling Urban Society. ChinaInformdtion, 19 (3): 413-442.
Yuti,Ariani(2020). The Role of Living Labs in Developing Smart Cities in Indonesia. Data-driven Multivalence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6(02): 223–24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