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金瓶梅》反映明末社會之暴力書寫──以斯拉沃熱•齊澤克暴力理論為研究基礎
作者:張國輝
作者(外文):Kok-Fui Chong
校院名稱: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蕭振邦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3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明末社會暴力書寫斯拉沃熱•齊澤克暴力理論Jin Ping MeiLate Ming SocietyViolent WritingSlavoj ŽižekTheory of Viol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金瓶梅》的出現,反映了明末政治與經濟的巨大落差,以及明末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慾望誘發的嚴重落差,所展現的情慾狀態,而這種情慾型態是負面的,它最終直接牽連了女性。《金瓶梅》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情節與內容。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遊覽了當時市井人民的生活狀況,也從中感受到其主觀暴力、客觀暴力、解放性暴力。
本文分為七章,對以上所提的各種暴力領域,嘗試用我的論文導師提出的「中介嵌結法」來理解小說中有關政治、經濟、家庭、性文化方面的各種暴力的源頭與結果。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我也以齊澤克的「暴力」理論為研究的基礎,以更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與其意義。為方便《金瓶梅》暴力現象的研究,我在論文中凡事回歸到「人」的慾望本身,充足展開小說中蘊含「人」之所以為「人」生命本能的解說。這樣,即能看見論文的創見,又能提升造福「金學」的研究意義。本文主要以第叁至第陸章為文本層面之分析,藉著齊澤克理論中的三種面向「主觀暴力」、「客觀暴力」、「解放性暴力」,再以拉康的三界說「想像界」、「符號界」、「真實界」為輔助,從中研究各個層面上的慾望問題。縱觀《金瓶梅》的各式暴力,可見西門慶與其家族被作者安置在動盪的時代背景下,最終還是逃不過其嚴重的悲劇性:「慾望(源頭)————暴力(中介)————悲劇(結果)」。然而,這樣的連帶性,有好幾點是必須注意的:正因如此,世情小說《金瓶梅》雖以西門慶為「一家之主」的身份為描述核心,卻少不了家庭中各個重要女性的悲劇描述。此即是本小說的完善之處,它完整地敘述了整個家庭的收場,也從側面表現了對女性的關懷和同情,而非片面式地展現「慾望宣洩」此點給讀者而已。
此外,《金瓶梅》的各種暴力現象,讓我們看見人們心中的慾望才是人生應該正視的。因此,《金瓶梅》更注重於人心慾望的展現。故事中各種的醜事,皆讓我們感受到了一股社會敗德之「氣」,這股「氣」即是慾望橫流的體現。我們通過《金瓶梅》此「氣」的流動,如同觀賞了一部生動而實在的影片,也從作者的高境界手法看見了「善」的曙光。《金瓶梅》作為明末時期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小說,值得我們參考、回味,從其暴力狀態中領略著人生的「真」、「善」、「美」。
The Jin Ping Mei reflects the huge gap between politics and econom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 serious gap induced by the awakening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desi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is women who are directly implicated. Jin Ping Mei has brought us rich plot and content.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we know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city at that time, and also felt the Subjective Violence, Objective Violence and Liberating Violence.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For the various fields of violence mentioned above, I try to use the "intermedium connection" proposed by my thesis advisor to understand the sources and results of various violence related to politics, economy, family, and sexual culture in the novel.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thesis, I also used Žižek's theory of "Violence" as the basis of my research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uthor's motivation and mean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 on the violent phenomenon of Jin Ping Mei, I return to the desire of "human" in everything in the thesis, and fully expand the explanation of the life instinct of "human" contained in the novel. In this way, the originality of the thesis can be seen,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benefiting "Studies of Jin Ping Mei" can be enhanced.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chapters 3 to 6 on the novel’s text, it using the three orientations of "Subjective Violence", "Objective Violence" and "Liberative Violence" in Žižek's theory, and then using Lacan's three definitions of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and "The Real" are used as assistants to study desire issues at various levels. Looking at the various forms of violence in Jin Ping Mei, it can be seen that Xi Men Qing and his family were placed by the auth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urbulent era, and they could not escape its serious tragedy in the end: "Desire (source)—Violence (intermediary)—Tragedy (result)".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that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onnection with this kind of connection, for this reason, although Xi Men Qing's identity as the "leader of the family" is the core of the description in the world novel Jin Ping Mei, there is no lack of tragic descriptions of important women in the family. This is the perfection of this novel. It fully narrates the ending of the whole family, and also shows care and sympathy to women, rather than just showing "desire catharsis" one-sidedly to readers.
In addition, the various violent phenomena in Jin Ping Mei let us see the desire in people's hearts is what life should face up to. So, Jin Ping Mei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display of people's desires. All kinds of scandals in the story make us feel a "Qi" of social corruption, and this "Qi" is the embodiment of desire. Through the flow of "Qi" in Jin Ping Mei, it is like watching a vivid and real film, and we can also see the dawn of "goodness" from the author's high-level creation technique. As a novel with social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Jin Ping Mei is worthy of our reference and aftertaste, and we can appreciate the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of life from its violent forms.
一•傳統文獻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張撝之譯:《世說新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元、明)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水滸傳》(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明)張翰:《松窗夢語言》(臺北市:中華書局,1985年,《百工紀》),卷4,1版。
(明)蘭陵笑笑生著,齊煙、汝梅校點:《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臺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1版1刷)。
(明)蘭陵笑笑生著,陳詔、黃霖注釋,梅節校訂:《夢梅館校本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18年,1版29刷)。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清)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注:《紅樓夢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2003年)。
(清)張竹坡評,王汝梅校注:《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長春市: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二·近人論著
于琦:《齊澤克文化批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卞良君、李寶龍、張振亭:《道德視角下的明清小說》(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版1刷)。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邁爾斯(Myers, T)著,白輕譯:《導讀齊澤克》(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年,3刷)。
朱一玄:《《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2012年)。
朱浤源(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踐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著,朱雯、喬佖、朱乃長等譯:《小說的藝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
朱嘉雯:《朱嘉雯青春經典講堂·金瓶梅》(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艾曉明:《小說的智慧——認識米蘭·昆德拉》(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
鄧恩(George Harold Dunne)著,余三樂、石蓉譯:《從利瑪竇到湯若望:晚明的耶穌會傳教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年,1版1刷)。
呂同六編:《二十世紀世界小說理論經典》(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李國章、趙昌平:《明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
李舒:《潘金蓮的餃子》(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高羅佩著,李零、郭曉惠等譯:《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李銀河:《福柯與性——解讀福柯〈性史〉》(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
齊澤克著,李廣茂譯:《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臺北市:里仁書局,2001年)。
周靖竹:《《金瓶梅》作者對我說:穿越時空的對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孟超:《《金瓶梅》人物》(北京: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2011年)。
牧惠:《金瓶風月話》(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邱夢蕾:《中國古代的性生活》(臺北市:星光出版社,1991年)。
侯文詠:《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臺北市: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侯會:《從西門慶讀懂有錢人:看《金瓶梅》中的經濟百態》(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版1刷)。
段江麗:《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齊澤克著,胡大平、余寧平、蔣桂琴譯:《快感大轉移:婦女和因果性六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齊澤克著,胡大平、蔣桂琴譯:《易碎的絕對:基督教遺產為何值得奮鬥?》(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齊澤克著,胡雨譚、葉肖譯:《幻想的瘟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齊澤克著,唐健、張嘉榮譯:《暴力:六個側面的反思》(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1版1刷)。
梁羽生著,孫立川校編:《梁羽生閑說金瓶梅》(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9年)。
孫琴安:《中國性文學史》(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格非:《雪隱鷺鷥:《金瓶梅》的聲色與虛無》(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袁行霈編:《中國文學史》(第4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版1刷)。
柏樺著,袁劍、劉璽鴻譯:《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高越峰:《《金瓶梅》人物藝術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米蘭·昆德拉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版)。
康正果:《女權主義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1994年)。
康正果:《身體和情慾》(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浦安迪講演,張文定編:《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志偉編:《西方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1版1刷)。
黃衛總著,張蘊爽譯:《中華帝國晚期的慾望與小說敘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十五講》(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版1刷)。
陳清華:《金瓶梅中的情色男女》(武漢:崇文書局,2010年)。
陳葆文:《酒色財氣金瓶梅》(臺北市:聯合百科電子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陳維昭:《世情寫真金瓶梅》(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6年)。
陳慶浩、王秋桂:《思無邪匯寶(外編一)》(臺北市:臺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巨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傅耀珍:《明代艷情小說研究》(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曾勇義:《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曾慶雨、許建平:《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昆明市: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焦垣生、張蓉:《中國古典小說鑑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
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詼諧、情慾與身體》(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第1刷)。
黑格爾著,楊一之譯:《邏輯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年,1版1刷)。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齊澤克著,萬毓澤譯:《神經質主體》(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齊裕焜、王子寬:《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劉大杰編:《中國文學發展史》(下卷)(九龍:學林書店,1984年)。
弗蘭克著,劉北成譯:《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2版5刷)。
傅科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臺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年)。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輝:《金瓶梅論集》(臺北:貫雅文化公司,1992年)。
Henry Havelock Ellis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版1刷)。
蔡國梁:《金瓶梅社會風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蔡詩萍:《金瓶本色》(臺北市: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0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2009年)。
理查德·道金斯著,盧允中等譯:《自私的基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蕭相愷:《世情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戴維·麥克萊倫:《卡爾·馬克思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喬治·索羅斯著,聯合報編譯組譯:《全球資本主義危機》(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謝釋惟:《綢繆繾綣:古中國房中養生與春宮藝術》(臺北:成陽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魏子雲:《金瓶梅餘穗》(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
魏得勝:《歷史深處話名著》(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9年)。
嚴耕望:《中國政治制度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版9刷)。
瑪麗-弗朗斯·伊里戈揚(Marie-France Hirigoyen)著,顧淑馨譯:《冷暴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版1刷)。
龔鵬程:《傳統·現代·未來》(臺北市:金楓出版社,1989年)。
《文學遺產》編輯部:《世紀之交的對話——古典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版1刷)。
Barry Gordon and Lisa Berger, “Intelligent Memory: Improve the Memory that Makes You Smarter” (New York: Viking Penguin, 2003).
Mike Featherston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South Africa: SAGE Publishing, 1991).
Steven Pinker and Jacques Mehler (eds.), “Connections and Symbols”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89).

三·期刊論文
于琦:〈論齊澤克反抵抗政治的理論取向〉,《當代外國文學》第2期(2011年),頁30-41。
孔德明、邱淵:〈從小品文看晚明文人心態〉,《長江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8年5月),頁104-108。
方小莉:〈小說中的權力與穩定:社會符號學視野下的小說體裁研究〉,《當代文壇》第2015卷第5期(2015年9月),頁49-53。
王燕燕:〈晚明山人治生論〉,《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9年8月),頁69-72。
王鎮:〈淺談《西遊記》中女性形象的反傳統性〉,《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論壇)》第9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3-16。
申明秀:〈明清世情小說的江南性抒寫〉,《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3期(2011年5月),頁78-84。
朱全福:〈論《金瓶梅》中晚明市民文化的文學呈現〉,《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3期(2010年5月),頁47-52。
朱萍:〈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明清家庭興衰題材章回小說的文化意蘊〉,《學術研究》第8期(2000年),頁122-126。
譚楚子:〈慾望世界與悲憫情懷:男權視域中的《金瓶梅》〉,《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2007年7月),頁56-59。
何淑雅:〈論李卓吾「童心說」與晚明思潮〉,《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8期(2015年),頁65-88。
吳敢:〈張竹坡研究綜述〉,《河南大學學報》第47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30-38。
折軍:〈犬儒現象解析〉,《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0年3月),頁37-41。
李月影:〈從薛婆、王婆形像看「馬泊六」式牙婆〉,《陝西教育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2010年9月),頁49-51、85。
李克和:〈湯顯祖的唯情論藝術觀〉,《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2期(2007年3月),頁11-14。
李志宏:〈我自做我之《金瓶梅》——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的演義思維〉,《成大中文學報》第60期(2018年3月),頁129-169。
李志剛:〈金瓶梅宴與《金瓶梅》宴飲風貌〉,《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第3期(1999年8月),頁14-18。
李明:〈明代納妾制度探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7期(2008年7月),頁80-82。
李昭鴻:〈《笑府》、《古今譚概》的選錄標準論馮夢龍對雅俗笑話分判的原則及意涵〉,《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3期(2012年),頁1-25。
李昭鴻:〈《笑林評》、《續笑林評》中的妒婦故事及其評語之解讀〉,《興大中文學報》第47期(2020年6月),頁133-158。
李鳳英:〈吳月娘處理妻妾矛盾的策略〉,《語文學刊》第2009卷第6B期(2009年6月),頁100-102。
李鋼、陶玲:〈對《金瓶梅》女性形象折射出的女權意識的分析〉,《語文學刊》第2008卷第5期(2008年5月),頁18-20。
李豐楙:〈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47-158。
杜貴晨:〈《金瓶梅》研究不妨有一個「笑學」〉,《讀書札記》第6期/總第147期(2009年),頁141-143。
車錫倫:〈明代的「小唱」──從《金瓶梅詞話》中的唱曲曲藝說起〉,《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5卷第2期(2005年6月),頁67-71。
周忠元:〈俗文學與民間文學研究的依附和分離〉,《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6期(2007年11月),頁141-144。
孟飛、姚順良:〈齊澤克政治哲學的核心理論資源〉,《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12年),頁54-59。
易永姣:〈從唐傳奇看唐代女性觀的嬗變〉,《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總第41期(2006年5月),頁115-118。
林哲元:〈齊澤克對多元文化主義的批判〉,《山東社會科學》第7期/總第275期(2018年),頁76-81。
林偉淑:〈《金瓶梅》的身體感知——觀看、窺視、潛聽、噁心與快感的敘事意義〉,《東吳中文學報》第17卷第33期(2017年5月),頁109-138。
林偉淑:〈以「權力」與「慾望」為論述中心——試論《金瓶梅》前八十回到後二十回敘事中心的視角轉移〉,《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5期(2019年6月),頁151-153,155-184。
姚秋霞:〈論西門慶的經濟活動及對貪欲的再認識〉,《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3期(2010年8月),頁80-83。
柏俊才:〈堅冰下的暗流:《水滸傳》女性意識的覺醒〉,《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7年5月),頁68-71。
洪詠秋:〈《金瓶梅》父親缺席現象的文化省思〉,《東華漢學》第26期(2017年12月),頁107-146。
紀軍:〈論《牡丹亭》對民間文學素材的處理〉,《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9年2月),頁96-99。
胡衍南:〈兩部《金瓶梅》──詞話本與繡像本對照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29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15-144。
胡衍南:〈《蜃樓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創作的萎縮〉,《中國學術年刊》第31_1期(2009年3月),頁171-192。
胡衍南:〈《金瓶梅》崇禎本改寫詞話本飲食男女細節研究〉,《師大學報》第64卷第2期(2019年9月),頁23-44。
范紅軍、賀軍妙:〈明代析產合戶的家庭結構〉,《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年7月),頁129-134。
孫興香:〈李贄童心說的美學內涵與文化價值〉,《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期(2008年),頁100-101。
徐紫雲、丁佐湘:〈從「三言」中女性覺醒看明代士人的訴求〉,《江西社會科學》第2007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109-112。
馬紅旗、吳艷虹:〈「巴特比」與麥爾維爾的左派激進主義思想〉,《外國語文(雙月刊)》第29卷第3期(2013年6月),頁22-26。
馬愛萍:〈談「三言」愛情小說中的女性形象〉,《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0卷第4期(2010年8月),頁70-72,79。
高建立:〈論晚明啟蒙思潮與晚明人的覺醒〉,《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07-111。
康來新:〈身體的發與變:從《肉蒲團》、〈夏宜樓〉到《紅樓夢》的偷窺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7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65-173。
張竹慧:〈從《金瓶梅》看明代社會中常見的資產種類〉,《洄瀾春秋》第8期(2011年10月),頁43-59。
張克偉:〈論泰州學派之思想風格與特色〉,《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6期(2012年12月),頁50-58。
張准:〈從《金瓶梅》看明代後期社會下層生活狀態〉,《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2卷第2期(2015年8月),頁69-73。
張國輝:〈論孤本《素娥篇》的價值〉,《書目季刊》第53卷第1期(2019年6月),頁85-97。
張瑜玲:〈淺探《金瓶梅》中的飲食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會刊》第12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48-53。
張鵬飛:〈論世情小說名著《金瓶梅》對《水滸傳》敘事體例的生命承傳〉,《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2010年6月),頁123-126。
張鵬飛:〈論市井文學《金瓶梅》敘事範式中女性典型形象的生命意蘊〉,《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期(2011年2月),頁89-93。
教佳怡:〈法律·正義·彌賽亞〉,《現代哲學》第6期/總第125期(2012年11月),頁22-27。
曹炳建:〈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封建商人的典型——《金瓶梅》西門慶形象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06年12月),頁22-27。
梁評貴:〈論《後西遊記》之寓意對晚明個人價值的定位〉,《東吳中文學報》第37期(2019年5月),頁81-99。
梅新林、葛永海:〈《金瓶梅》研究百年回顧〉,《文學評論》(2003年),頁60-70。
許麗芳:〈重組與對話:晚明小品文之自我書寫〉,《國文學誌》第4期(2000年12月),頁55-73。
郭健敏:〈巾幗不讓鬚眉:論《三國演義》中的女性描寫〉,《現代語文》第2013卷第16期(2013年7月),頁24-25。
陳佑慎:〈革命與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國史館館刊》第25期(2010年),頁1-36。
陳志偉:〈明清豔情小說總集——《思無邪匯寶》評介〉,《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5卷第1期(2015年1月),頁52-57。
陳東有:〈《金瓶梅》的平民文化內涵〉,《南昌大學學報》第37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06-111。
陳偉明:〈《金瓶梅》與明代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5卷第3期(1999年8月),頁4-13。
陳曉光:〈唐代以後刑法原則的變革及其原因〉,《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05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137-138。
陳寶良:〈明代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及其轉向〉,《中州學刊》第1期/總第181期(2011年1月),頁176-180。
亞歷克斯·柯林尼克斯著,曾志浩譯:〈評齊澤克的激進左翼政治理論〉,《現代哲學》第2008卷第2期(2008年),頁14-30。
程千帆、鞏本棟:〈學術論文寫作貴在創新〉,《文藝理論研究》第2期(1996年),頁8-12。
程日同:〈《西遊記》的消解精神〉,《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0期(2012年5月),頁11-15。
程豆豆、雷勇:〈「慾望」與「至情」——《金瓶梅》與《紅樓夢》中的同性戀書寫〉,《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4期(2014年11月),頁25-28。
賀根民:〈《金瓶梅》批評「非淫書」說謭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1期(2011年1月),頁44-47。
黃文雄、李建良、陳宜中、傅大為、魯貴顯、謝世民、林國裕、李樹山:〈「抗議、暴力與民主政治」座談會〉,《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12期(2005年3月),頁235-295。
黃文樹:〈泰州學派的教育思想〉,《哲學與文化》第25卷第11期(1998年11月),頁1018-1033。
黃光偉:〈羅蘭·巴特文本理論與巴赫金的「複調」理論之比較〉,《文藝評論》第2007卷第6期(2007年12月),頁27-32。
黃吉昌:〈吳月娘論〉,《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4期(2006年8月),頁17-24。
楊洪貴:〈多元文化主義的產生與發展探析〉,《學術論壇》第2期/總第193期(2007年),頁75-77。
楊曉菁:〈論《蜃樓志》的世情性〉,《語文瞭望》第1期(2011年5月),頁221-235。
溫毓詩:〈中國「貞節觀」文化對婦女的影響兼論心理特質探討〉,《華梵人文學報》第6期(2006年1月),頁33-76。
夢海:〈論19世紀德國唯心論與心理學趨向〉,《長春市委黨校學報》第4期/總第69期(2001年7月),頁11-16。
寧宗一:〈《金瓶梅》研究方法論之反思〉,《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10年11月),頁69-77。
廖彩真:〈明清婚姻生活百態——由《醒世姻緣傳》看夫妻關係〉,《中興史學》第12期(2006年6月),頁33-58。
趙海霞:〈李漁的尚奇意識:以小說創作為中心的考察〉,《甘肅社會科學》第2010卷第1期(2010年1月),頁47-49。
趙曉艷、王引萍:〈出谷遷喬,無福消受——論孫雪娥的失意人生〉,《現代語文》第2011卷第25期(2011年7月),頁54-56、158。
劉彥成:〈明代大名府的社會風氣變遷——以嫁娶風氣為例〉,《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第3期(2007年7月),頁87-99。
劉春玲:〈晚明山人現象之文化透析〉,《陰山學刊》第23卷第4期(2010年8月),頁27-31。
劉為欽:〈人物的類型〉,《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46-149。
劉紀蕙:〈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中外文學》第18卷第1期(1989年6月),頁116-136。
歐麗娟:〈由屋舍、方位、席次論《紅樓夢》中榮寧府宅的空間文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48卷第1期(2010年3月),頁5-53。
蔣新紅:〈明初朱元璋的嚴刑峻法〉,《保山師專學報》第26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2-14。
鄭媛元:〈《金瓶梅》中的「崩漏」之疾與女性身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5期(2015年6月),頁53-115。
蕭旭府:〈山人如蚊:晚明文學場域中的山人現象〉,《真理大學人文學報》第19期(2016年10月),頁25-53。
戴禹靖:〈《西遊記》之遊與晚明文人遊戲心態〉,《馬來西亞漢學刊》第4期(2020年8月),頁119-130。
韓振江:〈「實在界的鬼臉」——圖繪齊澤克的「拉康主義」〉,《理論月刊》第12期(2007年),頁49-52。
韓振江:〈齊澤克論暴力與資本主義〉,《學術交流》第3期/總第264期(2016年3月),頁5-10。
簡禎恆:〈明代文人畫的社會學觀察〉,《視覺藝術論壇》第4期(2009年7月),頁1-32。
魏文哲:〈論宋惠蓮之死〉,《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14年11月),頁347-351。
鐘錫南:〈張竹坡《金瓶梅》批評的心理解析〉,《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總第69期(2003年),頁10-14。

四·學位論文
丁寧:《齊澤克「資本主義暴力批判」理論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沈心潔:《《金瓶梅詞話》女性身體書寫析論——以西門慶妻妾為論述中心》(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張筱婉:《金錢·性愛·孩子:《金瓶梅》的家庭關係研究》(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與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五·論文集論文
胡萬川:《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屆(新竹:國立清華大學,1996年)。
辜美高、黃霖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