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代書法傳播媒介研究
作者:李思航
作者(外文):LI,SI-HANG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中華文化與傳播學系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維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4
主題關鍵詞:古代書法傳播媒介美學表現Ancient calligraphySpreadMediaAesthetic express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書法文化的歷史悠久,是跨越時空的傳播成果。傳播學雖然是現代的概念,但這不是說,古代書法就沒有傳播。本研究以傳播學的視角去詮釋古代書法的傳承,從而對古代書法要素和現象作出新的認識。這是書法學研究的一個新層面,也是傳播學的具體化研究,有著跨學科的性質。
本研究以古代書法傳播媒介作為研究对象,突出媒介在書法傳播中的作用,以動態的視角看待古代書法。將古代書法傳播媒介分為六個類型,即:紀念性媒介、複製性媒介、依託性媒介、空間媒介、主體媒介、文本媒介。
紀念性媒介主要分為青銅器媒介、碑刻媒介、墓誌媒介、造像記媒介,莊重且穩定,不易挪動是其傳播的特點。複製性媒介主要分為單一複製性媒介和批量複製性媒介,摹本、臨仿書和刻帖是這一類型媒介的代表。依託性媒介主要是題畫、題跋和實用功能依託性媒介,這一類型的媒介有著自身的主體,書法藝術要依託其媒介以實現傳播。
空間媒介主要分為案頭空間媒介、壁上空間媒介、山體空間媒介,其是展示手卷、手札、立軸、中堂、對聯、摩崖刻石的空間。主體媒介主要體現人在書法傳播活動中的作用,帝王和時貴具有傳播優勢。文本媒介表現書法文化的傳播,正史、詩歌、小說均是承載書法文化的文本媒介形態,其特點和作用各不相同。
Calligraphy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the result of communication across time and space. Although communication is a modern concept,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there was no communication in ancient calligraphy. This study interprets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alligra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ereby gaining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ments and phenomena of ancient calligraphy. This is a new level of calligraphy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a concret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with an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This study takes ancient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medi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media in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and looks at ancient calligraphy from a dynamic perspective. Ancient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media are divided into six types, namely: commemorative media, copying media, dependent media, spatial media, subject media, and text media.
Commemorative medi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bronze media, inscription media, epitaph media, and statue media. They are solemn and stable, and difficult to move, which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ommunication. Reproducing medi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single reproducing media and batch reproducing media. Facsimiles, imitation books and engravings ar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type of media. The dependent media are mainly dependent media for paintings, inscriptions and practical functions. This type of media has its own subject,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must rely on its media to achieve dissemination.
Space media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desk space media, wall space media, and mountain space media. They are spaces for displaying hand scrolls, notebooks, vertical scrolls, naves, couplets, and cliff carved stones. The main media mainly reflects the role of people in calligraphy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nd emperors and nobles have communication advantages. Text media expresses the spread of calligraphy culture. Official histories, poems, and novels are all text media forms that carry calligraphy cultur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are different.
一、古籍
〔宋〕米芾撰:《書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岳珂撰:《寶眞齋法書贊》,《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董逌撰:《廣川書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構撰:《翰墨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劉克莊撰:《後村題跋》,《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宋〕蔡絛撰:《鐵圍山叢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明〕施耐庵,羅貫中著:《水滸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8月。
〔明〕范大澈撰:《范氏碑帖紀證》,高雄:學海出版社,1977年4月。
〔明〕張羽撰:《靜居集》,《四部叢刊廣編》,第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明〕陳繼儒撰:《書畫史》,《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項元汴撰:《蕉窗九錄》,《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董其昌撰:《筠軒清閟錄》,《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明〕解縉撰:《文毅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何紹基撰:《東洲草堂金石跋》,高雄:學海出版社,2016年12月。
〔清〕宋曹撰:《書法約言》,《叢書集成續編》,第9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孫承澤撰:《庚子銷夏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康熙禦定:《禦定全唐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張廷濟撰,陳其榮輯:《清儀閣金石題識》,《叢書集成續編》,第9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曹雪芹,高鶚著:《紅樓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0月。
〔清〕陳玠撰:《書法偶集》,《叢書集成續編》,第9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程瑤田撰:《通藝錄》,《叢書集成續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馮班撰:《鈍吟書要》,《叢書集成續編》,第9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清〕楊賓撰:《大瓢偶筆》,崔爾平選編《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8月。
〔清〕嚴可均撰:《鐵橋金石跋》,《叢書集成續編》,第9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二、譯著
(加拿大)史蒂文•J.海因著;張春妹等譯:《文化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1年1月。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年1月。
(美)杜威著;程穎譯:《藝術即體驗》,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年7月。
(美)威爾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著;何道寬譯:《傳播學概論.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美)羅伯特•索爾索著;周豐譯:《認知與視覺藝術》,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9年2月。
(英)特里•伊格爾頓著;商正譯:《理論之後》,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8月。
(英)愛德格,(英)賽奇維克著;張喜華,祝晶譯:《文化理論:關鍵概念》,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意)貝內代托•克羅齊著,黃文捷譯:《美學或藝術和語言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
三、專書
丁月華,李波,朱錦秀著:《視覺藝術心理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丁羲元著:《晉唐五代宋元書畫鑒藏古印》,北京:故宮出版社,2021年5月。
丁濤,石拓主編:《傳播心理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年9月。
于翠玲著:《印刷文化的傳播軌跡》,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尹旭著:《中國書法美學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9月。
方聞著;盧慧紋,許哲瑛譯:《中國書法:理論與歷史(典藏版)》,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年8月。
王一川主編:《美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王方著:《數位時代的藝術媒介化》,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王永平著:《中古士人流遷與南北文化傳播》,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王宗水,張健著:《文化品牌傳播與價值評估》,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0年12月。
王岳川著:《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王岳川著:《飲之太和:書法審美境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4月。
王岳川著:《藝術本體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2月。
王悅欣著:《漢字審美與文化傳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
仝冠軍著:《先秦諸子傳播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年5月。
古風著:《意境探微》,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史永元著:《書學探微錄》,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司有和主編:《資訊傳播學》,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吉峰著:《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研究舉隅》,北京:九州出版社,2019年7月。
向彬著:《中國古代書法教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朱光潛著:《談美》,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9月。
朱良志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
朱建華著:《中國古代書法教育制度研究》,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1年12月。
江中信編著:《人際傳播學》,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2002年9月。
何岩著:《美學視角下的書法藝術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1年10月。
何邁主編:《審美學通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
余明陽,朱紀達,肖俊崧著:《品牌傳播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8月。
余秋雨著:《觀眾心理美學》,北京:現代出版社,2012年4月。
佟迅著:《中國傳統藝術海外傳播策略研究:以孔子學院為例》,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21年11月。
冷先平著:《藝術設計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
呂少卿著:《書體史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1月。
呂文明著:《從儒風到雅藝:魏晉書法文化世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8月。
巫稱喜著:《殷商文化傳播史稿》,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9月。
李坤著:《媒介環境學派藝術傳播思想研究》,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22年4月。
李苓等編著:《大眾傳播學通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9年7月。
李凱著:《魏晉以前的書法藝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
李新祥著:《出版傳播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9年7月。
李蕭錕著:《書法空間藝術》,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李麗芳,邱昊,謝曉霞編著:《民族文化傳播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3月。
李灃著:《數位媒體藝術文化傳播研究》,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22年1月。
汪湧豪著:《中國古典美學風骨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年7月。
沈尹默著:《書法指要:沈尹默學書經驗談》,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2月。
周文柏著:《文藝心理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周月亮著:《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史》,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1月。
周俊傑著:《中原書法史考略》,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4月。
周俊傑著:《書法藝術形式的美學描述》,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7年4月。
周科著:《傳播學視域下服裝展示形態及創新設計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周睿著:《士人傳統與書法美學》,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7年12月。
周膺著:《書法審美哲學》,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0月。
周鴻鐸編著:《新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8年4月。
孟世凱著:《中國文字發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2月。
季伏昆編著:《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年6月。
尚光一著:《宋代文化市場與文學審美俗趣》,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年7月。
岳師倫著:《八面風神——中國書法的意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林同華著:《審美文化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10月。
林東泰著:《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8年9月。
邱振中著:《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邵培仁主編:《傳播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
邵培仁主編:《藝術傳播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金克木著:《東方文化八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施慧美著:《中國歷代銅鏡特殊工藝之探究》,臺北:格致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3月。
施錡著:《宋元書畫題跋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段鵬著:《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胡正榮主編:《傳播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
胡春陽編著:《人際傳播學:理論與能力》,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胡家祥著:《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郁沅著:《心物感應與情景交融》,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倪曉莉,王志平,張寧主編:《藝術心理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唐革非,劉秀伶編著:《中國古代貨幣•文字•書法》,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年11月。
徐小娟著:《廣告傳播學》,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
徐利明等著:《書法創作理論研究》,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1年11月。
徐建融,邵捷著:《書法與其他藝術的關係》,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涂光社著:《因動成勢》,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祝嘉著:《中國書學史》,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秦宗財著:《明清文化傳播與商業互動研究:以徽州出版與徽商為中心》,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6月。
袁濟喜著:《和:審美理想之維》,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高明一著:《中國書法簡明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8月。
高逸著:《書法的風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年2月。
崔樹強著:《中國書法氣論10講》,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9年8月。
常春等著:《中國古代女性書法文化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7月。
張安華著:《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對外傳播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張兵娟著:《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6月。
張浩著:《從用毛筆思維到形式的誕生》,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年12月。
張國良著:《傳播學原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
張朝霞,黃昭文編著:《文化傳播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張舒予主編:《視覺文化與媒介素養》,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
張錫良著:《藝術趣味的缺位——從清代學術看碑學》,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4月。
張靜著:《晚明書風轉變成因研究》,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21年9月。
張邁曾主編:《傳播學引論》,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年6月。
張獻忠著:《從精英文化到大眾傳播:明代商業出版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5月。
曹順慶,李天道著:《雅論與雅俗之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曹增節著:《藝術傳播學:文獻計量學方向》,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4年2月。
淩善金著:《書法藝術學原理》,蕪湖: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12月。
閆文君著:《名人:傳播符號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年3月。
陳振濂著:《書法美育的經典圖釋》,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21年7月。
陳浩著:《美學原理與藝術鑒賞》,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年12月。
陳望衡著:《中國古典美學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
陳望衡著:《審美倫理學引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陳道義著:《書法•裝飾•道:古代漢字書法裝飾之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7月。
陳端端著:《媒介演化和藝術傳播》,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7年10月。
陳鳴編著:《藝術傳播教程》,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
陶禮天著:《藝味說》,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7年7月。
陸錫興著:《漢字美術史》,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2年5月。
傅晶晶著:《中國古鐘文化傳播述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6月。
傅靜著:《視覺傳播與文化產業》,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19年1月。
喻蘭著:《碑帖學基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斯舜威著:《書法矛盾之美》,北京:西苑出版社,2022年6月。
斯舜威著:《隨性論書》,北京:西苑出版社,2022年6月。
曾耀農主編:《藝術與傳播》,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程潔著:《網路傳播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年4月。
隋岩著:《媒介文化與傳播》,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5年8月。
馮天瑜著:《中華文化生態論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1年3月。
馮振凱編著:《歷代碑帖鑑賞》,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年4月。
馮鋼著:《藝術符號學》,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
楊加深著:《北宋書法教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3月。
楊辛,甘霖著:《美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楊明剛著:《清代書法遺存審美意識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楊鑫輝著:《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葉朗著:《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葉航著:《美的探索》,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4月。
董璐編著:《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4月。
路雲亭著:《書法的人文傳播》,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路雲亭著:《書法的傳播形態》,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寧曉曉著:《現代傳播學通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年10月。
熊秉明著:《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趙春華著:《時尚傳播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年5月。
劉天琪編著:《碑帖學導論》,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8月。
劉濤著:《書法談叢》,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劉鴻慶著:《雲岡石窟文化及其傳播研究》,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年2月。
歐陽宏生等著:《認知傳播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3月。
潘必新著:《審美學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0月。
潘家慶著:《傳播、媒介與社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2月。
蔡慧蘋著:《墨韻總關情》,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年5月。
蔣勳著:《漢字書法之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鄧清遠著:《書法審美感悟》,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鄭川著:《當代視覺藝術傳播及策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澳門藝術博物館編:《南宗北斗:董其昌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年6月。
盧甫聖著:《中國書法史觀》,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年3月。
薛可,余明陽主編:《人際傳播學》,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薛可,龍靖宜主編:《文化創意傳播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2年10月。
薛龍春著:《元明書法談叢》,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7年4月。
謝清果等著:《華夏文化觀念的傳播詮釋與當代價值》,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年7月。
謝清果等著:《華夏文明研究的傳播學視角》,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9年12月。
謝清果等著:《華夏傳播研究:媒介學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2月。
謝清果編著:《華夏傳播學引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鍾麗茜著:《媒介技術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6月。
韓叢耀著:《圖像傳播學》,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聶付生著:《晚明文人的文化傳播研究》,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顏士鋒著:《文化經濟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年12月。
魏婷著:《名聲傳播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21年11月。
顧丞峰主編:《中國藝術史坐標系列叢書——藝術中的傳播》,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年7月。
四、學位論文
王若伊:《書法的新媒體傳播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王曉迪:《書寫媒介系統演變中的藝術觀念》,重慶:重慶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
李蕾:《中國書畫藝術傳播方式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張怡:《蘇軾書法在宋代的傳播與接受》,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五、期刊論文
朱萬章:〈何紹基書法的鑒藏與傳播〉,《美術學報》,2017年第5期,頁48-56。
何鐵山:〈試論書法的「傳播功能」〉,《懷化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頁67-69。
李正庚:〈傳播、印刷與《淳化閣帖》〉,《美術學報》,2021年第4期,頁72-75。
秦懷茂:〈淺談王羲之〈蘭亭序〉書法藝術的傳播〉,《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頁18-20。
高明一:〈選擇的書史—北宋真宗朝的院體與李建中行書新體〉,《故宮文物月刊》,2014年第7期,頁62-74。
張東升:〈先秦書法藝術傳播模式初探〉,《書法教育》,2020年第2期,頁64-69。
陳力:〈書法藝術在新媒體時代中的傳播研究〉,《西部廣播電視》,2020年第9期,頁61-62。
楊文:〈書法語言傳播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精神研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頁81-84。
鄭利權,楊敏:〈試論中國古代書法的傳播手法〉,《書法世界》,2004年第3期,頁16-18。
鄭利權:〈論書法傳播學的建設〉,《中國傳媒報告》,2004年第2期。
六、圖版資料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3兩宋繪畫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8月。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7明代繪畫中》,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2月。
王化成主編:《中國歷代皇帝墨蹟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1月。
王綱懷編著:《漢鏡銘文圖集:全2冊》,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首都圖書館編:《古本小說四大名著版畫全編•紅樓夢卷》,北京:線裝書局,1996年2月。
孫寶文編:《董其昌臨淳化閣帖.第三卷》,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9月。
啟功,王靖憲主編:《中國法帖全集•第一冊》,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啟功,王靖憲主編:《中國法帖全集•第十三冊》,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啟功,王靖憲主編:《中國法帖全集•第三冊》,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梁穎編著:《尺素風雅•明清彩箋圖録》,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年2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18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11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2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4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33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10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39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3年4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41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9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49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5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53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1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54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年2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59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7年10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61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年3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75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8年6月。
劉傳喜,彭興林編著:《中國名碑全集•卷七》,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
劉傳喜,彭興林編著:《中國名碑全集•卷九》,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
劉傳喜,彭興林編著:《中國名碑全集•卷五》,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
鄭珉中撰文:《故宮古琴圖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8月。
戴志強編著:《古錢幣鑒藏》,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1年8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