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韓戰前後期間中美關係的演變--從中國白皮書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書刊名:軍事史評論
作者:江長青
出版日期:2000
卷期:7
頁次:頁77-96
主題關鍵詞:韓戰中美關係中國白皮書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就世界歷史而言,美國堪稱年輕的新興國家,為求生存與發展,逐漸發展出一段獨特的法則,其中影響最大的堪為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無論對內的政治經濟或對外之外交工作均然,並主導了美國人兩百餘年來的思維。 中美關係的發展可上溯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所主張的門戶開放政。該原院固然為求列強在華勢力均等,但已不使中國領土受到瓜分,國土完整獲得尊重,此亦成為美國對華基本政策。然此一原則至韓戰爆發使有改變。 國民政府對共軍作戰失利,美國為推卸責任而發表中國政策白皮書,表示國軍敗退並非由於美國之未積極授助,而在於政府本身與軍隊因素使然,藉此欲將國軍作戰失利之責任由政府自行負擔。此舉無異宣示美國即將放棄國民政府,並以台灣作為與中共談判以毛制蘇之碼,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處境極為艱險。 韓戰的爆發使此一情況有所改變,美國初期為求戰事局部化而以第七盤\隊巡防台灣海峽,並因台灣戰略地位重要而加以重現,逐漸形成不應放棄台灣之觀念。期間有所謂台灣中立與地位未定之問題,使得局勢雖稍加穩定卻仍無法擺脫中共侵台之陰影。 美國政局有所變化亦影響中美關係之進展。
期刊論文
1.邵玉銘(19790800)。試論大陸淪陷前後之中美關係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解釋與存廢問題。傳記文學,35(2),2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之邁(19750600)。艾奇遜(Dean Acheson)與中美關係白皮書。傳記文學,26(6),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秀榆。美國與台灣一頁幾乎改變歷史的歷史--取材「一九四九至一九五〇:華府的從抛棄到挽救進退兩難的台灣政策」及已解密美國外交文件。傳記文學,70(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志奇(1981)。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臺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薈(19690115)。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季辛吉、顧淑馨、林添貴(1998)。大外交。台北:智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邵宗海(1995)。美國介入國共和談之角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梁敬錞(1983)。韓戰期間之中美關係。中美關論文集。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