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史記》的論斷方式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張玉芳
作者(外文):Chang, Yu-fa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4
頁次:頁73-114
主題關鍵詞:論斷方式論贊曲筆詭辭於序事中寓論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史記》繼承《春秋》以來的著作精神,全書多有褒貶是非的論斷語言。是以吾人欲掌握《史記》一書的著作內涵及寄託要旨,就必須探究其中有關別是非、寓褒貶的種種論斷語言。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希望透過對《史記》的多種不同的論斷方式的研究,對太史公其人其書有更進一層的認識。 本文依據歷代名家的評論及多位學者研究的既有相關成果加以歸納、整理、分析並補充資料,試著分析《史記》論斷的主要形式。在第一節中先從《史記》的「太史公曰」的論贊著手,配合各篇內容歸納整理成十個主要論斷方式,並試著擇要做微觀的解讀。在第二節中則依據《史記》的敘述手法從三方面加以討論:即(1)文中多採抒情議論的方式、(2)於序事中寓論斷、(3)從謀篇布局來看《史記》的論斷方式。希望透過宏觀的分析能對《史記》一書在謀篇布局與內容中所採用的主要論斷法有一綜合性的理解。 再者,本文第三節分析了司馬遷論斷中常引起學者關注的曲筆、詭辭,可以看出《史記》一書,其論贊部分蘊含了司馬遷許多的微旨奧義,其論贊有時看似為褒,其實是貶,有時在貶責的語氣中又隱藏著惋惜之意,或隱隱然為贊揚其人,或深藏史遷的身世之痛。由於文字幽隱,因此,常使得歷來評論者對這些論贊研究探討,而引發不同的見解。希望能透過這些不同見解的分析,發掘這些微言之後的真正用意;進而對太史公卓越的史才、史識、史德及其身世遭逢有更進一層的理解與掌握。
會議論文
1.李偉泰。試論司馬遷貶抑蕭何的原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管錐編(第一冊)。管錐編(第一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信發(1995)。話說史記-歷史興衰勝負的癥結。話說史記-歷史興衰勝負的癥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白壽彝(1981)。史記新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大可(1986)。史記論贊輯釋。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鳴盛(1985)。十七史商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兆琦(1995)。史記博議。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1986)。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程金造(1985)。史記的論斷語言。史記管窺。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兆琦(1993)。孫子吳起列傳。史記選注匯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祖恩(1977)。史記菁華錄。史記菁華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鶴聲(1991)。論司馬遷。司馬遷其人及其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韓兆琦(1982)。史記選注集說。史記選注集說。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韓兆琦(1995)。史記書法釋例。史記評議賞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大可、俞樟華(1995)。司馬遷一家言。司馬遷一家言。西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史記評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作雲(1985)。太史公書義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文集,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漢)班固。典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三國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