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在非洲的外交角力--以賴比瑞亞為例
書刊名:國防雜誌
作者:劉曉鵬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6:6
頁次:頁16-26
主題關鍵詞:兩岸非洲外交角力賴比瑞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4
     一、自1949年起,中華民國與中共就不斷地追求國際承認,同時排擠對方生存。1971年以中共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的席位,從此,承認中華民國合法地位的國家從約70餘國遽降至80年代初的20餘國。 二、素有黑暗大陸之稱的非洲,現有50多個國家,大都是低國民所得,其種族衝突頻仍,政治不安、經濟落後,成為兩岸角力的區域。 三、1980年4月賴比瑞亞的山謬杜(Samuel Doe)發動政變,建立了一個較穩定的政府,在1989年泰勒又發動了一次政變。在96年賴國內戰重燃,從此國內大致分為三股勢力,相互攻伐;從89年到97年,超過15萬賴國人民死於戰火。人民平均所得極低,通貨膨脹百分之百,生產毛額是零,外債高築。此惡劣的情勢提供我國「爭取國際空間」和中共「一個中國」的絕佳的鬥爭場地。 四、在國際法下,形成國家的條件即為受到其他國際社會成員的承認。法律上並未規定要多少社會成員才構成有效條件,因此,中華民國為了生存努力維持一定數目的邦交國,這是必然的。 五、就經濟學來說,邊際效應已經在兩岸交相競爭中顯露。中共從我國奪取的國家愈多,就愈消耗分配在每個受援國的資源,承認我國的國家愈少,我就有愈多資源突破中共的外交封鎖。假設兩岸相對實力及政治困境不變,承認兩岸國家數目已達到一個動態的平衡。
期刊論文
1.Taylor, Ian(19980300)。Africa's Place in the Diplomatic Competition between Beijing and Taipei。Issues & Studies,34(3),126-143。  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林若雩(1996)。爭取邦交國策略之研究。國際空間再突破之策略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6年11月23日)。財團法人國家發展研究文教基金會。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玉鳳。探討我國技術援外之模式。中華民國外交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德昌。兩岸外援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成文。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7)。聖多美普林西比國情簡報。中華民國外交部非洲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賴比瑞亞國情簡報,www.mofa.gov.tw/data/country/liberia.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