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
書刊名:中華體育季刊
作者:洪嘉文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4:3=55
頁次:頁8-16
主題關鍵詞:偏差行為績效社會規範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4
本文主要之目的乃在探討運動與偏差行為之關係。其首先藉由問題背景之導引來強調偏差行為在運動社會中的重要性。其次,對於偏差行為的本質及的社會層面提供四種不同的詮釋。此,針對偏差行為之起因與分行做一敘述。最後,則就力、犯罪、賭博、作弊及賄賂等;在正面功能方面,亦提出下列五點看法: (一)偏差行為雖然是不正當的,但有時候卻可提高一個組織或團體的績效。 (二)偏差行為可能給社會提供一個緩衝的餘地。 (三)社會規範有時候並不是那樣明確清楚。 (四)一個團體或社會有時會因為偏差行為者的出現而更團結。 (五)偏差行為的出現是一個團體或社會的示警信號,代表著某種問題產生。
期刊論文
1.Nixon, H. L. II(1991)。Sport Sociology That Matters: Imperativ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1990s。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8(3),281-294。  new window
2.Roversi, A.(1991)。Football Violence in Italy。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26,311-332。  new window
圖書
1.Coakley, J. J.(1990)。Sport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ies。Louis Times Mirror:Mosby。  new window
2.Eitzen, D. S.、Sage, G. D.(1993)。Sociology of North Americam Sport。Madison. Wi:Brown and Benchmark。  new window
3.Giddens, A.(1991)。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New York:Norton。  new window
4.Hoberman, J. M.(1992)。Mortal Engines: The Science of Performance and the Dehumanization of Sport。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5.Mcpherson, B. D.、Curtis, J. E.、Loy, J. W.(1989)。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port。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new window
6.Miller, L.(1983)。Miller Lite Report on American Atitudes Toward Sports。Milwaukee, WI:Miller Brewing Company。  new window
7.Nixon, H. L. II(1984)。Sport and the American Dream。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Leisure Press Im-Print。  new window
8.蔡文輝(1993)。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Nixon, Howard L. II、Frey, James H.、王宗吉、蔡雅菁、林慈郁、李育純、趙恆玉、許珮琦、王嘉蘭、陳惠君(2000)。運動社會學。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鄭虎(1995)。運動社會學上課講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00522)。輔大台體打群架事件,民生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許立宏(1994)。奧林匹克與業餘精神。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百周年紀念專輯。台北市: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