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呂緝熙「氣生於氣」之思想
書刊名: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作者:王俊彥
出版日期:2002
卷期:7
頁次:頁31-62
主題關鍵詞:氣生於氣性相近理乃氣之理性可增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5)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呂緝熙於清嘉慶年間,以所學自推論出有氣論一脈,足與心即理的王學,性即理的朱學鼎足為三。本文首揭明形氣生於元氣,形氣與元氣只有形態之異,但本質可以一氣相通,形氣亦具主體義。理乃氣之理,則以為氣是主體,理只是氣主體之自然條理,理不再具有主體義。氣既為主體,道亦降為氣化之過程與作用,不再是本體。本體只以氣言,道、理皆降為氣本體內在之道、理。及氣本體內化於形氣中,則生生知覺作用轉為心,形氣心之發用表現,便是氣質之情與性。性的內涵,則接續氣本論諸家說法,由氣質層來說性,氣性中善惡皆具,故善不由性言,善由氣質之為善來定義。亦即義理在氣質之中,非孤懸於氣質外之另一形上價值。氣質之偏勝人雖有異,但皆以氣質為性,則是氣本論諸家主張性相近之共義。而抑性中之惡揚性中之善,使性之道德內涵日益豐美盛大,則點出性可增損之特色。
圖書
1.王廷相(1974)。王廷相哲學選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廷翰、容肇祖(1984)。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宗羲、沈芝盈(1987)。明儒學案。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欽順、閻韜(1990)。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陸桴亭。思辨錄輯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健菴性命理氣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黃宗羲(1987)。孟子師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呂緝熙。先儒性命理氣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明)王夫之。續四書大全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明)呂坤(1994)。呻吟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夫之(1988)。周易外傳。船山全書。湖南: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