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郭店簡「為父絕君」在服制中的文化意義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林素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u-ying
出版日期:2002
卷期:23
頁次:頁61-83
主題關鍵詞:郭店簡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喪服制度文化意義Gou-Dian bamboo dataTo observe the requirements of mourning clothes for Father, not for monarchThe system of mourning clothesThe meaning of civi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郭店簡〈六德〉「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之記載,雖然引起研究該竹簡之學者相當高的興趣,分別自「絕」的字形字義、父權與君權的高低等等各種不同的角度發表意見,不過彼此的理解卻相差甚遠。 其中,徐少華以為該簡文反映儒家最本質的倫理。劉樂賢認為此「絕」字當與喪服禮制有關,彭林也認為該簡文的重心在於討論喪服制度中的恩服與義服之問題,更就「絕」與「繼」的形義關係在古代經籍中的意義作較詳盡的說明,而將此「絕」字置諸喪服制度中的「絕服」中詳加討論。至於魏啟鵬則提出〈曾子問〉的文獻資料,以支持其改「絕」為「繼」之論說。各先進學者可謂各有勝場。 審視喪服制度中,「絕」與「殺」在傳世文獻皆有記載,且都與「降服」的特殊文化意義有關,不過,「為父絕君,不為君絕父。」的簡文,除卻說明服喪的降殺之道外,更在於凸顯為人子、為人臣者併遭君父二喪時,必須情義兼顧的「兼服」事實。因此本文乃延續先進學者對此問題的討論,進而對照禮書的相關記載,然後分別從:為君服斬的歷史淵源、君臣之義不可廢、併遭君父二喪時的權衡之道等三大方面,闡述該句簡文在服制文化中所具有的內涵意義。最後,則以仁內義外的喪服文化特質作結。
期刊論文
1.姜廣輝。郭店楚簡與子思子。中國哲學,2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何晏、邢昺(1985)。論語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休、徐彥(198512)。春秋公羊傳注琉。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荀況、楊倞、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不韋、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玄、賈公彥(1985)。周禮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韓非、王先慎、鐘哲(1998)。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岐、孫奭(1985)。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周、郭象、郭慶藩(1991)。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存山(1999)。談楚簡〈忠信之道〉及其它。中國哲學(第二十二輯)。瀋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漢)鄭玄,(唐)賈公彥(1985)。儀禮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彭林。《六德》柬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林。再論郭店簡《六德》〞為父絕君〞及相關問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漢)劉向(1979)。說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玄宗,(宋)邢昺(1985)。孝經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