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南投市日治時期之人口成長與分布
書刊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作者:周國屏范舜侑
作者(外文):Chou, Kuo-pingFan, Shuen-yu
出版日期:2002
卷期:1
頁次:頁21-30
主題關鍵詞:南投市日治時期人口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南投市(以下簡稱本市)為臺灣省南投縣治所在,日治時期(1895-1945)係由南投街及牛運堀、三塊厝、茄苳腳、包尾、施厝坪、半山、林仔、小半山、草尾嶺、營盤口、內轆、軍功寮等一街十二庄所構成。自1905年起已有詳盡的人口調查,總督府每年(1905-1943)皆出版完整的統計官書,本文即以此等資料及上述街庄為分析單位,欲瞭解本市在日據時期人口成長與分布之空間差異,俾供進一步研究本市人口之參考。 本市轄域在1905年時人口為15143人,至1943年時人口已達32469人,成長指數為214,成長1.14倍,與同期臺灣人口成長1.11倍相近。除1920、1943年外每年人口數都較前一年增加。年平均人口成長率為千分之20.33較同期臺灣人口成長率(19.42)稍高。日據時期本市人口增加的主要來源係自然增加,每年至少占新增人口六成以上,甚至完全仰賴之。自然增加率在1920年之前,年平均在千分之20以下,其後則提升至千分之25以上,甚至常超過千分之30。年平均社會增加率在1920年之前約為千分之9.09,其後社會減少屢見不鮮,年平均社會增加率約為千分之-4.47。 本市內部各街庄成長之差異性極大,三塊厝成長最快,成長指數360,其他成長指數高於全市(205)為相對成長較快者,依序為:茄苳腳(267)、包尾(256)、南投(229)、軍功寮(213)等各街庄;其餘八庄則為相對成長較慢地區,其中半山庄(143)人口成長最慢。 1905年時本市人口分布以南投街3078人最多,占全市人口20.33%,其他人口較多排名在前的依序為:施厝坪(1828人,12.07%)、內轆(1451人,9.58%)、牛運堀(1417人,9.36%)等庄;人口最少的依序是:小半山(378人,2.50%)、草尾嶺(547人,3.61%)等庄;1920年時大致依舊,但至1939年時包尾及三塊厝等庄,往前竄升較快。 1905-1920年間本市各街庄人口增加率以三塊厝庄最高達130.23%,此與南投糖廠設立有關,其他依次為:茄苳腳(60.42%)、南投街(40.03%)、小半山(39.42%)等皆高於全市之增加率36.41%,而以半山庄(19.36%)的增加率最低。1920-1939年間本市各街庄人口增加率以包尾庄最高達90.23%,其他依次為:軍功寮(73.04%)、茄苳腳(66.51%)、南投街(63.71%)、三塊厝(56.56%)、營盤口(53.23%)、草尾嶺(51.70%)等街庄,皆高於全市之增加率36.41%,而以小半山庄(18.79%)的增加率最低。 日治時期,本市各街庄人口之分布仍以南投街最多,長期以來都占1/5以上(20-22%);其次是八卦臺地上之施厝坪(11-12%);內轆與牛運窟在初期為排名三、四之大庄,至後期卻為包尾超前而稍降;南投街南之三塊厝、茄苳腳亦在後期超越了前期居前屬街北之林仔、半山及貓羅溪東岸之營盤口與軍功寮;至於一向人口分布最少的小半山、草尾嶺,則變動不大。各街庄在人口分布之大小比例有逐年加大的趨勢,人口最多的南投街與最少的小半山在人口規模上的差距由1905年的8倍增至1939年的11倍,故可推斷此時本市人口分布有漸趨集中之傾向,即有向南投街與其南側相對集中的趨勢。
研究報告
1.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4)。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國屏、羅啓宏(1999)。南投縣志.卷二.住民志.人口篇。南投:南投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